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和区别

合集下载

论文——小康社会的两个标准

论文——小康社会的两个标准

小康社会的两个标准内容提要: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共同发的,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差距的小康;从时间上看,总体小康是2000年达到的小康,全面小康是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水平上的小康社会总体上达到的小康水平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邓小平用我国历史上“小康”的概念并赋予其新的内容,在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他称:“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对于什么是小康社会,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

不仅要从生活水平的角度来理解,还应把小康社会作为一个更加具有理论内涵的新概念,是一个体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概念。

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所以,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小康社会有两个标准——总体水平上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下面分别了解一下小康社会的这两种标准:一、总体水平上的小康社会总体水平上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所谓低水平,就是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一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还不高;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

比如我国2002年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接近1000美元,排名世界第140位。

所谓不全面,是讲我们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而且经济方面也主要是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概论练习二答案

概论练习二答案

概论试题二答案:一、填空题(12)1、生产力、生产关系,根本任务、根本目标2、发展、科学技术、人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最高纲领、最低纲领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5、改革、自我完善、发展、三个有利于6、控制力,先富、共富,平均主义、防止收入悬殊7、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发展二、单项选择题(8分)1D 2C 3C 4A 5D 6A 7A 8A三、多项选择题(12分)1、AB2、ABC3、ABCD4、ABD5、ABC6、ABE7、ABC 8AC、四、辨析题(16分)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

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有约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命题不正确。

因为在当今世界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国家和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富裕,甚至处于不同程度的贫穷状态。

目前,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处于不发达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原因是重要的一个。

但这是暂时的现状,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历史发展必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本命题错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此观点正确。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新”是相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的,之所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是因为:首先,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其次,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再次,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毛概必考简答题【范本模板】

毛概必考简答题【范本模板】

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用它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其主要表现为:(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⑴思想内涵: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不计代价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⑵指导意义: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共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根据其科学命题,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
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小议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不同

小议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不同

作者: 卜小玲
作者机构: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
出版物刊名: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页码: 23-24页
主题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 人民生活 全面小康 奋斗目标 十六大报告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小康实现程度 小康生活水平 江泽民
摘要: 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自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我国在20世纪末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后,1991年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委推进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标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婴儿死亡。

2010年辽宁大学最新省钱标准版毛概课后考试题

2010年辽宁大学最新省钱标准版毛概课后考试题

2010年辽宁大学最新省钱标准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考试题第一章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方针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之一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⑴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

五对范畴间的关系

五对范畴间的关系

1、“总体上达到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关系:区别:(1)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总体小康只有800多美元,而全面小康将超过3000美元;(2)从生活质量来看: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是一个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小康;(3)从发展均衡性来看:总体小康是发展不均衡的小康,而全面小康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将逐步缩小。

联系: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高级阶段。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区别: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结果;前者是途径,后者是目的。

联系: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3、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区别:(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2)经济制度反映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形态。

由于经济体制不反映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因此,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相同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联系:一方面,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经济体制的正确运作和改革能使经济制度得到巩固、发展和完善。

4、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具体制度)的关系区别:社会基本制度(又叫社会根本制度)是指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它规定该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社会基本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原则性的特点,是不能根本改变的,但需不断完善。

具体体制是体现一定社会基本制度并为实现社会基本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具体运行体制(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等等),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体制具有具体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因生产力而适时改变,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质量上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 平趋进的过程,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 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 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 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 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越~来~越~ 好~,来~来 来来~~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 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全面小康
总体达到小康水 平的16项指标Leabharlann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城镇住房 人均使用 面积12平 方米
农村钢木 结构住房 人均使用 面积15平 方米
深刻理解全 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内涵
•小康社会的概念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两者的区别
总 体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 小 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 康
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 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从时间上看
起点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终点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 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
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 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 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 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 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 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公共课程

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公共课程

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公共课程福建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公共课程课后习题及答案[1] 第一章1、政治的社会功能有哪些?答:1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

2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

3 塑造合格的政治人,扩大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4 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

5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中是历史的创造者?答: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 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a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b 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

3、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答: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或伟大动力。

1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进程中。

2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3在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上,要注意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倾向:一种是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否认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另一种是抹杀阶级矛盾,否认阶级斗争,认为在阶级社会,离开阶级斗争,社会也能发展。

4、论述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

答: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占主题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具有如下特征:1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2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主责,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

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物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2013工勤人员高级工技师等级考试公共课程资料题目练习答案

2013工勤人员高级工技师等级考试公共课程资料题目练习答案

《政治概述》复习题(高级)一、判断题:1、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 )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 ) 3、阶级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 ) 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质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 ) 5、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说明当今世界已经是完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了。

二、单项选择题:1,根据()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A、柏拉图B、西塞罗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2、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国家政权B、政党C、政治家D、意识形态3、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

A、科学技术B、社会基本矛盾C、阶级斗争D、生产方式4、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把()。

A、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放在首位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放在首位C、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D、对国际问题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放在首位5、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①专政的职能②维护国家统一的职能③保障人民民主权利④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④6、国家本质上是()A、社会秩序的维持者B、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机构C、社会生活的领导者D、阶级压迫的工具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直接动力C、主要动力D、惟一动力三、多项选择题: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它们的。

A、领导力量一样B、阶级基础一样C、本质内容一样D、承担的历史任务一样2、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在于()A、社会革命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B、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在于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在于维护、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C、社会革命往往采用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等形式;社会改革一般地说不需要采用这种形式。

五对范畴间的关系

五对范畴间的关系

1、“总体上达到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关系:区别:(1)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总体小康只有800多美元,而全面小康将超过3000美元;(2)从生活质量来看: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是一个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小康;(3)从发展均衡性来看:总体小康是发展不均衡的小康,而全面小康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将逐步缩小。

联系:总体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全面小康是总体小康的高级阶段。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区别:前者是过程,后者是结果;前者是途径,后者是目的。

联系: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3、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区别:(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2)经济制度反映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形态。

由于经济体制不反映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因此,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相同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联系:一方面,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经济体制的正确运作和改革能使经济制度得到巩固、发展和完善。

4、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具体制度)的关系区别:社会基本制度(又叫社会根本制度)是指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它规定该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社会基本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原则性的特点,是不能根本改变的,但需不断完善。

具体体制是体现一定社会基本制度并为实现社会基本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具体运行体制(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等等),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体制具有具体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因生产力而适时改变,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

全面小康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全面小康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全面小康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作者:陈友华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09期【摘要】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是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小康是一个生活水平的概念,总体小康指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准,适宜于用人均收入或人均消费指标进行测度,而全面小康指绝大部分社会成员都能达到小康生活水准,因此不宜用人均指标,而宜用贫困发生率来测度。

小康具有历史性,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现代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不应将全面小康看作是现代化的必经或前期阶段,全面小康也并不必然意味着共同富裕。

现代社会人口迁移流动的增多意味着全面小康的整体性与区域关联性,因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科学性令人生疑。

全面小康研究中的突出问题是:全面小康内涵的无限扩张、评价指标体系庞杂、理想化情结驱使下的乌托邦化,而全面小康测度指标与衡量标准因地而异,不利于城乡与区域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小康指标体系现代化指数【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9.009在2000年中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那么,什么是小康?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两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究竟在哪里?全面小康应包含哪些内容?在构建全面小康进程测度指标体系时应遵循哪些原则?有关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应当如何确定?全面小康与现代化两者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全面小康一定是现代化的必经或初级阶段吗?目前全面小康研究中存在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等等。

这些都是在全面小康研究中必须严肃回答的问题。

本文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尝试。

小康的内涵。

小康是一个生活水平的概念,可以从微观个体层面与宏观群体层面来考察,前者针对于个体的生活水平,一个家庭的生活达到衣食无忧的状态,就可视为小康之家,而后者针对于群体的生活水平,它所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所达到的生活水平。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

)、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2)、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

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3)、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这些新要求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小康社会”,发端于邓小平同志对“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起初,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侧重于解决温饱问题。

而到了1997年,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宽裕”的历史任务。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此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此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

比如,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使用“人均”一词,表明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再比如,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

毛概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汇总

毛概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汇总

《概论课》复习思考题第一章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它们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是什么?3、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其依据、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什么?第二章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三章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3、试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以及其内容。

4、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5、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四章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第五章1、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十七大以后扩充的内容)的新概括?2、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第六章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2、“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的特点第七章1、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2第八章1、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

2、结合当前的贫富差距谈谈如何调整收入分配和发展社会保障。

3、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意义及措施第九章1、依法治国的含义和重要意义。

2、试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十章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第十一章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相互关系?2、如何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十二章1、试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和意义2、当前对台湾问题的立场第十三章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简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1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1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和在20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的科学判断和决策。

两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总体达到小康社会的继承和发展,是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的产物。

他们都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名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他们有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基点的,是总体小康的进一步发展,是高水平、发展均衡的小康,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中。

区别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它总体上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利益所在。

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名主法制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来说是一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总体小康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有三大区别: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小康的含义及其总体小康的区别

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小康的含义及其总体小康的区别

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小康的含义及其总体小康的区别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我国从上世纪末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社会的提出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新的历史起点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现在,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生 不 活 同 质 点 量
总体小康
社 会 不 发 同 展 点 状 态
相同 点
全面小康 发展比较均衡——将缩小地区、 发展很不平衡。目前, 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 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 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 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 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 到。地区之间、城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惠及十 之间、不同收入群体 几亿人口,所有现在没有达到 之间,发展水平差距 小康水平的,都要努力争取尽 不小。 快达到。 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 标。总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 面小康社会是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 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2)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关系:
总体小康 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 不 标 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 同 准 还比较低。人均国民生产 点 总值只有800多美元,只 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 全面小康 更高水平——较高标 准的小康。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将超过 3000美元,达到中 等收入国家水平。 将使人民生活更加 殷实、富裕。
【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 斗目标,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第三步目标的重 要步骤。 ③与题干的叙述颠倒了,所有制改革是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①表述不正确,不断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措施。 本题考查对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施步骤的识记。 难度中等。
答案
D
例 观点 1
认为“总体小康就是全面小康”
【名师点评 】第一,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
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2000 年底, 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 水平。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200美元, 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 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 殷实、宽裕。

1_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复习题标准答案

1_7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复习题标准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1.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
小康。

也就是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

2.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

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3.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
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两者的联系表现为:
1.二者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步到第三部的战略阶段,通处
于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基点的,是总
体小康的进一步发展,是高水平、发展均衡的小康。

3.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中。

总体上的
小康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有的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进一步的目标,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实现的。

十七大的新要求及其认识:
1.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

比如,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

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表明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

这一新的更高要求,使“全面建设”的内容更加完备,特点更加鲜明,描述更加具体,蓝图更加清晰。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

它有许许多多实在的“指标”,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