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视觉知识补充

合集下载

立体造型基础知识形态要素

立体造型基础知识形态要素

立体造型基础知识形态要素立体造型基础知识——形态要素一、点(一)概念:点是最小的视觉单位,点的连续排列形成虚线,密集排列形成虚面、体。

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人和蚂蚁,高楼与人)。

(二)基本特征:它的不同排列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力量感和空间感。

例如,大的点比小的点强;外形复杂的点比外形简单的点强;表明拱起的点比平坦或凹陷的点强;色彩对比强烈的点比弱的点更吸引视线;占据中心的点比处于边缘的点强烈;材质肌理丰富的发光的点比肌理单纯的不发光的点醒目。

(三)点的作用:(1)强调与节奏位置变化:在空间中,居中的点引起视觉稳定的集中注意;位置上移产生漂浮感,反之则有跌落感;位置移到上方一侧,产生不安定的感;移到下方中点时,产生踏实的安定感;移动左下或右下,踏实和安定中增加运动感;两个点:空间中,两个不同位置的相同点,点间形成张力感,这种张力感呈现为二点的视线,看不见,唯有在心理上才能感到;群点规律:一群点集合在一起时,成为线,也可以看成面;群点经过有序排列会产生连续和简短的节奏和线形扩散效果,如,由大到小渐变排列产生由强到弱的运动感,同时产生空间深远感,能加强空间变化,起到扩大空间的效果;沿高或宽两个方向或者高宽纵三个方向,较近的会产生面或者体的感觉,点放置位置越远与而已产生分离的效果,反之聚集、结实。

(2)凝聚视线让我们的视觉集中,如夜晚大海上的灯塔、黑夜中的萤火虫、服装上的饰扣等,都会吸引我们的视线。

如果两个性质相同的点同时存在于视野中,我们的视线会往返于视野中,三个点的话视线往返形成虚构三角形。

二、线(一)概念:由点的运动轨迹形成,概念上只有长度和方位,没有宽度和厚度。

(二)基本特征:粗线——力量感,细线——纤弱;粗糙线条——粗犷、古朴,光滑线条——细腻温柔。

(三)造型方式:(1)直线: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斜线和折线,水平线与垂直线都有牢固、平静、沉着大方。

直线像男性,冷漠、严肃、紧张、明确、锐利。

人眼的立体视觉名词解释

人眼的立体视觉名词解释

人眼的立体视觉名词解释人类视觉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一个关键的能力就是立体视觉。

立体视觉,也被称为深度知觉或空间视觉,是指人眼通过双眼同时观察物体来感知物体的三维形状和位置的能力。

它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信息,帮助我们进行空间导航、物体识别和行为决策等。

立体视觉的原理基于人眼的双目视觉。

人类有两只眼睛,它们分别位于脑袋的两侧,通过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来产生视差,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深度感知。

每只眼睛看到的图像会有细微差别,这是因为它们的位置不同,这种差别就是视差。

大脑会将这些视差信息整合起来,形成立体视觉。

立体视觉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步骤:获取两个视觉图像、计算视差、整合视差信息和产生深度感知。

首先,人眼通过左右两只眼睛同时观察物体,获取两个略微不同的视觉图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两只眼睛而不是一只眼睛来进行立体视觉的原因之一。

然后,大脑会对这两个视觉图像进行处理,计算它们之间的视差。

视差的大小与物体距离眼睛的远近有关,离眼睛越近,视差越大。

接着,大脑会将这些视差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视觉的整体观感。

这个过程是由大脑中的皮层区域完成的,这些区域被称为立体视觉皮层。

最后,我们能够感知物体的深度和位置。

通过立体视觉,我们可以判断物体是靠近还是远离我们,是在我们的左侧还是右侧,甚至可以估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立体视觉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

它不仅帮助我们感知世界,还对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医学上,立体视觉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一些视觉障碍,帮助恢复患者的立体视觉能力。

在工程领域,立体视觉被用于机器人视觉、三维重建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中,模仿人类的视觉能力,实现更智能和真实的交互体验。

然而,立体视觉也有其局限性。

对于那些只有一个眼睛或者两只眼睛之间距离较小的人来说,立体视觉的效果会受到限制。

此外,人脑对立体视觉的处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高速运动或快速变化的情况下,立体视觉可能会变得不那么准确。

三维视觉领域中的三维重建、理解、处理相关知识

三维视觉领域中的三维重建、理解、处理相关知识

三维视觉领域中的三维重建、理解、处理相关知识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understanding, and processing are essential concepts in the field of three-dimensional vision. In this field, researchers aim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ree-dimensional information from two-dimensional images or video sequences.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generating a three-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of an object or scene from a set of two-dimensional images or video frames. It involves the estimation of camera parameter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different views. This can be achieved using techniques such as structure-from-motion (SfM) or stereo vision.三维重建、理解和处理是三维视觉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在这个领域中,研究人员的目标是从二维图像或视频序列中理解和解释三维信息。

三维重建指的是从一组二维图像或视频帧中生成一个对象或场景的三维表示的过程。

它涉及到估计摄像机参数和确定不同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以使用结构光法(Structure-from-Motion)或立体视觉等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

立体视觉原理

立体视觉原理

立体视觉原理立体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视觉体验。

立体视觉原理是指人类感知立体世界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它涉及到人眼、大脑和外界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立体视觉原理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立体视觉的基本概念。

立体视觉是指人类通过双眼同时观察同一物体或场景,利用双眼之间的视差差异来感知物体的深度和立体感。

人类的双眼位于头部的两侧,由于位置的差异,双眼所看到的物体会略有不同,这种差异就是视差。

当我们将双眼看到的两幅图像合成为一幅图像时,就能够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效果。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立体视觉的形成机制。

立体视觉的形成机制涉及到双眼视差、视角差异、视网膜成像等多个方面。

首先是双眼视差,即双眼所看到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位置不同,这种差异能够为大脑提供立体信息。

其次是视角差异,不同位置的物体对双眼的成像角度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形成立体视觉的重要因素。

最后是视网膜成像,双眼所看到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形状和大小也会有所不同,这也会对立体视觉产生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立体视觉原理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是在艺术领域,艺术家们常常利用立体视觉原理来表现画面的立体感和深度感,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是在工程领域,立体视觉原理被广泛应用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中,为用户提供更加真实和沉浸式的体验。

再次是在医学领域,立体视觉原理被用于进行立体影像的拍摄和分析,为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总之,立体视觉原理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和立体的视觉体验。

通过了解立体视觉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立体视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价值。

希望本文能够为您对立体视觉原理有所启发和帮助。

裸眼3D入门知识

裸眼3D入门知识

一、什么是3D立体?3D立体是结合数码科技与传统印刷输出的技术,用一组序列的立体图像去构成一张图片,图片表面履盖着一层的光栅所组成的。

光栅的作用是使图片上任何不同点的光线按特定的方向射入人的左眼与右眼。

根据研究,我们人类的眼睛在观察一个三维物体时,由于两眼水平分开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上,所观察到的物体图像是不同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像差,由于这个像差的存在,通过人类的大脑,我们可以感到一个三维世界的深度立体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立体视觉原理。

通过这种途径,人们不需要进行训练,也不需要借助仪器等工具,将图片直接放在眼前即可清晰明确地感受立体画面的奇妙乐趣。

如果图像是由一列连续动画所构成,那么当双眼上下移动或把光栅上下翻动时,双眼与光栅的角度将发生变化,我们也将看到一个接一个的连续图像,即看到一个动画或变画的效果。

3D立体技术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新奇的变幻效果满足人们猎奇的眼球;立体视觉的产品画面简直让人触手可及;呼之欲出的立体逼真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流连忘返、不忍舍去…… 随着电脑图片处理能力的迅速提高,印刷输出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材料成本的不断降低和制作工艺的不断成熟,3D立体技术必将象彩色代替黑白一样,在几年内大面积取代平面世界的平淡无奇。

二、立体基础知识1)立体:描述物体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三维关系叫立体;2)立体图像:能够反映了物体的三维关系,再现了物体的空间感和真实感的图像称之为立体图像;3)立体原理(两眼视觉差原理):因为人的两只眼睛之间有距离,观察现实物体时,两眼观察物体的角度有差异,即左、右两眼同时看到的同一物体因有视差的存在而略有不同,左眼看到的物体左面多一些,右眼看到的物体右面多一些,反映到大脑里,呈现出立体图像的感觉;4)光栅:有一定规则的条状(柱状、沟状)透镜所组成的薄片,这张薄片我们把它称之为光栅;其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条形光栅、柱形光栅、环形光栅、弧形光栅、梯形光栅等;5)立体光栅:用于制作立体图片的材料叫作立体光栅;常见的立体光栅有:狭缝立体光栅、柱状立体光栅(膜材光栅、片材光栅、板材光栅)等;6)光栅图像:指印刷在光栅背面的平面图像称为光栅图像;7)光栅成像原理:从光栅的一边看过去,将看到在光栅薄片另一面上的一条很细的线条上的图像,而这条线的位置则由观察角度来决定。

立体视觉原理

立体视觉原理

立体视觉原理立体视觉是人类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从而更好地适应和理解周围环境。

立体视觉原理是一门研究如何利用双眼视差、视角差和景深等信息来构建三维空间感知的学科,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医学影像等。

首先,双眼视差是立体视觉的重要原理之一。

人类的双眼分别位于头部的两侧,由于位置的差异,两只眼睛所看到的画面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就是双眼视差。

通过比较这种差异,我们的大脑能够计算出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眼睛来感知物体的远近和位置的原因。

其次,视角差也是构建立体视觉的重要原理之一。

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时,会产生不同的视角差,这种差异也可以帮助我们感知物体的立体形态。

比如,当我们从侧面观察一个物体时,它的形状和轮廓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的立体结构。

另外,景深也是影响立体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

景深是指人眼或摄像机能够保持清晰焦距的范围,它可以帮助我们感知物体的远近。

当物体距离我们越近时,我们的眼睛会对其进行调节以保持清晰焦距,而当物体距离我们越远时,我们的眼睛也会进行相应的调节。

这种调节能力使我们能够感知物体的远近和深浅。

总的来说,立体视觉原理是通过双眼视差、视角差和景深等信息来构建三维空间感知的一门学科,它对我们理解和感知物体的深度和距离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立体视觉原理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医学影像等领域,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

希望通过对立体视觉原理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一原理,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3D知识

3D知识

3D基础知识1.立体视觉原理:立体影像就是包括物体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三个维度。

人之所以能够看到立体的三维影像,是因为人的双眼观察物体的角度略有差异,因此能够辨别物体远近,产生立体的视觉。

2.3D电视概念:3D电视是利用人的立体视觉原理,把左右眼所看到的影像分离,从而产生呼之欲出的立体视觉效果。

相比普通2D画面,3D画面的纵深感更强、更逼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3D显示技术分类A裸眼式3D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商用显示方面(裸眼式3D技术分为透镜阵列、屏障栅栏和指向光源三种,每种技术的原理和成像效果都有一定差别)B眼镜式3D技术则集中于消费级市场,也就是家用3D电视.眼镜式3D技术分为色差式(色分法)、偏光式(光分法)和主动式(快门式或时分法)4.色差式3D技术:最早出现的3D显示技术,也是最为初级的。

这种3D显示的辅助设备只需购买一副红蓝色差眼镜。

成本最为低廉。

色差式3D显示把两个不同视角上拍摄的影像分别以两种不同的颜色印制在同一副画面中。

用肉眼观看的话会呈现模糊的重影图像,只有通过对应的红蓝立体眼镜才可以看到立体效果,就是对色彩进行红色和蓝色的过滤,红色的影像通过红色镜片蓝色通过蓝色镜片,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影像在大脑中重叠呈现出3D立体效果。

优点:成本低廉,眼镜便宜不足:3D效果较差,画面边缘偏色严重5.偏光式3D技术:也叫偏振式3D技术,辅助设备是偏光式眼镜,价格也较为便宜。

偏光式眼镜原理是使用一个水平偏振片和一个垂直偏振片,用户的一只眼睛看到水平偏振方向的图像,另一只眼睛看到垂直偏振方向的图像,在脑中合成立体影像。

优点:效果比色差式好、眼镜相对便宜、闪烁较轻。

不足:1、画面分辨率减半,不是全高清2、电视屏幕镀有偏光膜,画面亮度被降低3、存在角度问题。

如果眼镜略有偏转,垂直偏振镜片就会看见一部分水平方向的图像,水平偏振镜片也会看见一部分垂直方向的图像,左右眼就会看到明显的重影。

6.主动式3D技术:辅助设备是一付主动式快门眼镜。

立体效果设计涉及知识点

立体效果设计涉及知识点

立体效果设计涉及知识点立体效果设计是一种通过充分利用视觉效果,营造出立体感和深度感的设计方法。

在广告、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立体效果设计所涉及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设计技巧。

一、视觉错觉视觉错觉是立体效果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通过巧妙运用光影、颜色和线条等视觉元素,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实际物体形态的假象,使设计作品呈现出三维感。

其中,常用的视觉错觉效果包括透视、比例扭曲和阴影等。

透视是指通过在设计中合理运用视点、画面构图和线条透视法则,使部分物体在视觉上表现出远近距离差异,从而营造出空间感。

比例扭曲则是通过调整设计元素的比例,使某些物体在视觉上显得较大或较小,进而产生立体感。

阴影的运用可以强调物体的凹凸形状,增加层次感和真实感。

二、色彩运用色彩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而在立体效果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尤显重要。

适当的色彩搭配可以增加立体感和深度感,使设计作品更具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

首先,对比色的选择可以有效增强立体效果。

通过运用不同明度和对比度的颜色,让物体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从而增加立体感。

其次,阴影和高光的运用也是营造立体效果的关键。

通过合理表现物体的光照情况,如高光和阴影的对比,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具立体感。

三、线条运用线条在立体效果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线条的走向和曲率可以决定设计作品的立体感和形态感。

在运用线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线条的透视效果是要注意的重点。

合理运用透视线条可以使设计作品表现出远近距离感。

其次,线条的细节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线条加粗、加长、加强对比等处理,可以使设计作品的立体感更加突出。

四、材质和纹理材质和纹理的运用对于打造立体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巧妙运用不同材质和纹理,可以增加设计作品的立体感和触感。

首先,利用纹理的变化可以使设计作品呈现出立体感。

例如,在平面设计中,可以使用阴影和纹理的组合来模拟物体的凹凸感。

立体视觉

立体视觉

人的立体感是这样建立的:双眼同时注视某物体,双眼视线交叉于一点,叫注视点,从注视点反射回到视网膜上的光点是对应的,这两点将信号转入大脑视中枢合成一个物体完整的像。

不但看清了这一点,而且这一点与周围物体间的距再进一步讲,人眼对获取的景象有相当的深度感知能力(Depth Perception),而这些感知能力又源自人眼可以提取出景象中的深度要素(Depth Cue)。

之所以可以具备这些能力,主要依1. Binocular Parallax)6.5cm),因此对于同一景物,左右眼的相对位置(relative position)是不同的,这就产生了双目视差,即左右眼看到的是有差异的图像。

2. 运动视差(Motion Parallax)运动视差是由观察者(viewer)和景物(object)发生相对运动(relative movement)所产生的,这种运动使景物的尺寸和位置在视网膜的投射发生变化,使产生深度感。

3. 眼睛的适应性调节(Accommodation)人眼的适应性调节主要是指眼睛的主动调焦行为(focusing action)。

眼睛的焦距是可以通过其内部构造中的晶状体(crystal body)进行精细调节的。

焦距的变化使我们可以看清楚远近不同的景物和同一景物的不同部位。

一般来说,人眼的最小焦距为1.7cm,没有上限。

而晶状体的调节又是通过其附属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肌肉的运动信息反馈给大脑有助于立体感的建立。

4. 视差图像在人脑的融合(Convergence)双眼图像的融合过程,首先要依靠双眼在观察景物的同一会聚机制(converging action),即双眼的着眼点在同一点上。

这种机制使得人的左右眼(人的左右眼距是确定的)和在景物上的着眼点(左右眼分别到着眼点的光轴—z-axis与双眼距线段构成的两个夹角是确定的)在几何上构成了一个确定的三角形。

通过这个三角形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所观察的景物距人眼的距离了。

立体视觉

立体视觉

人类看东西为什么会有立体感?是因为人有两只眼睛~如果只有一直眼睛,那么距离感肯定是有问题了~可以做个很简单的实验,对比用一只眼睛为缝衣针穿线和用两只眼睛为缝衣针穿线哪种情况下比较容易~结果很明显是用两只眼睛比较容易了~要不人长两双眼睛做什么~原理也很简单的,因为,物体发出的光线同时进入两只眼睛,又两只眼睛间的距离是一定的(一般正常人的是5CM)~这样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相对于眼睛的准确距离~应该用的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当然只知道一条边的话是不能得到结果的,所以,科学家后来经过研究又发现人眼还需要水平视线和物体的夹角才能准确的确定空间中物体的距离.有了两眼距离和一个夹角,人就有了距离感了,也就有了立体感了!因为人类左右两眼有间距,造成两眼的视角有些细微的差别,而这样的差别会让两眼个别看到的景物有一点点的位移。

而左眼与右眼图像的差异称为视差,人类的大脑很巧妙地将两眼的图像融合,产生出有空间感的立体视觉效果在大脑中。

由于计算机屏幕只有一个,而我们却有两个眼睛,又必须要让左、右眼所看的图像各自独立分开,才能有立体视觉。

这时,就可以通过立体眼镜,让这个视差持续在屏幕上表现出来。

通过控制IC送出立体讯号(左眼->右眼->左眼->右眼->依序连续互相交替重复)到屏幕,并同时送出同步讯号立体眼镜,使其同步切换左、右眼图像,换句话说,左眼看到左眼该看到的景像,右眼看到右眼该看到的景像。

立体眼镜是一个穿透液晶镜片,通过电路对液晶眼镜开、关的控制,开可以控制眼镜镜片全黑,以便遮住一眼图像;关可以控制眼镜镜片为透明的,以便另一眼看到另一眼该看到的图像。

立体眼镜就可以模仿真实的状况,使左、右眼画面连续互相交替显示在屏幕上,并同步配合立体眼镜,加上人眼视觉暂留的生理特性,就可以看到真正的立体图像。

三维视觉效果在电影院中,佩戴立体眼镜是为了给不同的眼睛送去不同的图像,这和View-Master视镜是一样的。

立体视觉

立体视觉

立体视觉外界客体在视网膜上形成二维图像,通过多重的图像线索整合及神经系统独特的“处理过程”,人脑能将视网膜提供的二维信息转换为“三维图像”,从而完成对外在世界的“视觉化”过程。

二维“透视图”转换为三维世界主要通过三类线索:视网膜透视图本身所呈现的图像线索(pictorial cues)、双眼线索(binocular stereopsis)和运动线索(depth from motion)。

接下来将详述这三类线索。

1.图像线索图像线索指三维世界在视网膜上投射为二维图像后,原有三维结构在二维图像上形成了相应的视觉线索,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立体知觉,其中主要的图像线索包括:①线条透视:当我们观察物体时,对象的轮廓线条或许多物体纵向排列形成的线条,越远越集中,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

②纹理梯度:指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随距离的改变发生有层次的变化。

这种线索的原理与线条透视类似,其机制在于,距离越远,单位视角投射的物体数量越多,因此由该线索提供的不同距离间的纹理密度差异为立体视觉提供了有力的线索。

③相对高度:指视网膜成像的相对高度,距离观察者较远的物体相比较近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相对位置更高,相对高度能够直接提供物体的远近信息,从而有助于形成立体视觉。

④阴影:在光照条件下,物体的材质、轮廓及结构差异形成了鲜明的明暗对比。

这种通过光线明暗的对比来获得立体视觉的方法在平面美术作品中应用广泛。

⑤投影:投影与阴影不同,它是指一个物体遮挡住光源后在另一个物体或背景上投射出的阴影,投影的大小、明暗程度和投影与物体间的距离都能提供光源及物体间距离的深度信息,从而有助于形成立体视觉。

⑥空气透视:大气及空气介质(雨、雪、烟、雾、尘土、水气等)使人们看到近处的景物比远处的景物浓重、色彩饱满、清晰度高的视觉现象。

⑦遮挡:遮挡提供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从而提供一定的深度线索,但不能提供前后物体的相对或绝对距离。

2、双眼线索(1)、生理机制双眼视差是形成立体视觉的重要线索。

立体视觉知识点总结

立体视觉知识点总结

立体视觉知识点总结一、生理学角度的立体视觉1、双眼视觉人类的双眼视觉是立体感知的基础。

双眼镜头的位置使得我们的两只眼睛可以分别观察同一物体,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角度。

这两种视角之间的差异被称为视差,是产生立体深度感知的重要依据。

2、视网膜在人类的眼睛中,视网膜是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关键部位。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分为锥细胞和杆细胞,其中锥细胞负责颜色和细节的感知,而杆细胞则负责对光线强度的感知。

在立体视觉中,视网膜上的锥细胞的分布和排列对于深度感知起着重要的作用。

3、视觉皮层在大脑皮层中,视觉区域对于立体视觉的加工和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立体视觉信号在视觉皮层中被进一步分析和整合,从而产生我们对物体深度和空间位置的感知。

二、心理学角度的立体视觉1、立体深度知觉立体深度知觉是我们感知物体深度和空间位置的能力。

在心理学中,研究者们关注的是人类如何通过两只眼睛来感知物体的深度和远近。

我们能够在不同的空间距离上感知到物体的大小、形状和位置,这种能力被称为立体知觉。

2、视差视差是产生立体视觉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注视的是远处的物体时,我们的双眼视网膜上接收到的视觉信息会有一定的差异;而当我们注视的是近处的物体时,这种差异会更加显著。

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可以通过视差来判断物体的距离和立体深度。

3、交叉视差交叉视差是指在观察近处物体时,物体在双眼视网膜上的像偏离了两眼的视轴,产生了一种向内的“交叉”效应。

这种效应使得我们可以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深度和距离。

三、计算机视觉中的立体视觉1、立体视觉算法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各种立体视觉算法,以模拟人类的双眼视觉能力。

其中包括视差计算、深度图像生成、物体分割和跟踪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算法可以应用于机器人、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领域,为这些领域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立体视觉相机立体视觉相机是一种能够模拟人类双眼视觉的相机设备,它包含两个独立的摄像头,可以同时获取物体的两种视角。

立体构成设计知识点归纳

立体构成设计知识点归纳

立体构成设计知识点归纳立体构成设计是一种在二维平面上通过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创造出具有立体感的艺术作品或设计理念。

在设计领域中,立体构成设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感。

本文将对立体构成设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立体构成设计的技巧。

一、正方体与立方体在立体构成设计中,正方体与立方体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几何形状。

正方体具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立方体也具有六个面,但是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立方体由于其向六个方向都相等,因此给人以稳定、均衡的感觉。

二、透视原理透视原理是立体构成设计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通过合理运用透视原理,可以使平面图形产生立体感。

透视原理主要包括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一点透视是指直线距离一个点的位置越远,长度越短,呈现出一种收缩趋势。

而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则是根据视角的不同来表现出不同的立体感。

三、错觉效果错觉效果是立体构成设计中的一种特殊技巧,通过在平面上使用一些特定的图案和元素,创造出与实际物体不同的立体感。

常见的错觉效果包括阴影效果、光影效果、投影效果等。

这些效果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具有立体感和动感。

四、层次感层次感是指在设计作品中通过使用不同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元素,使图像呈现出前后、上下或左右的空间关系。

通过创造明暗对比和大小上的差异,可以使设计作品更具有层次感,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五、负空间负空间是指图像中被其他元素所包围而形成的空白部分。

在立体构成设计中,合理运用负空间可以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通过使用负空间,设计师可以使观众的目光更加集中在主要元素上,从而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和艺术性。

六、色彩运用色彩运用是立体构成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合理运用色彩可以使作品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通过运用冷暖色调和明暗对比,可以使图像呈现出前后、上下或左右的空间关系,从而增强立体感。

同时,也可以通过在颜色上使用渐变、倾斜等效果来创造出更多的立体效果。

立体视觉科普

立体视觉科普

立体视觉开放分类:医学名词基本物理概念测绘学物理学生理学名词∙图片∙讨论∙知识魔块立体视觉当闭上一只眼睛拿东西时,物件的距离和空间感会变得不一样又或是当你轮流遮盖一只眼睛看某一件近距离的东西时,有没有留意到左右眼睛所看出来的物件位置是不同的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体的两只眼睛位置不同,令每只眼睛看出来的影像有所差异。

当左右眼睛所看到的影像传到脑部时,脑部会将两个影像合而为一,形成对物件的立体及空间感,即是「立体视觉」。

编辑摘要立体视觉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目的在于重构场景的三维几何信息。

立体视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应用包括移动机器人的自主导航系统,航空及遥感测量,工业自动化系统等。

1. 引言立体视觉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目的在于重构场景的三维几何信息。

立体视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应用包括移动机器人的自主导航系统,航空及遥感测量,工业自动化系统等。

一般而言,立体视觉的研究有如下三类方法:(1) 直接利用测距器(如激光测距仪)获得程距(range data)信息,建立三维描述的方法;(2) 仅利用一幅图象所提供的信息推断三维形状的方法;(3) 利用不同视点上的,也许是不同时间拍摄的,两幅或更多幅图象提供的信息重构三维结构的方法。

第一类方法,也就是程距法 (range data method),根据已知的深度图,用数值逼近的方法重建表面信息,根据模型建立场景中的物体描述,实现图象理解功能。

这是一种主动方式的立体视觉方法,其深度图是由测距器(range finders)获得的,如结构光(structured light)、激光测距器(laser range finders) 等其他主动传感技术 (active sensing techniques)。

这类方法适用于严格控制下的环境(tightly controlled domains),如工业自动化的应用方面。

第二类方法,依据光学成象的透视原理及统计假设,根据场景中灰度变化导出物体轮廓及表面,由影到形(shape from shading),从而推断场景中的物体。

维立体成像科普教研知识材料之补色立体

维立体成像科普教研知识材料之补色立体

根据这个原理,下面图中对角线的位置就是互为互补的颜色。
02
大家可以回去
○ 做下实验呦! ○ 市场上看到各种不同颜色 ○ 镜片组合的眼镜,就不奇怪啦!
人眼是怎么看到立体图像的
人类是通过左眼和右眼所看到的物体的细微 差异来获得立体感的,要从一幅平面的图像 中获得立体感,那么这幅平面的图像中就必 须包含具有一定视差的两幅图像的信息,再 通过适当的方法和工具分别传送到我们的左 右眼睛。
互补色立体图片的欣赏
富贵牡丹
互补色立体图片的欣赏
阿凡达
互补色立体图片的欣赏
国际球星
互补色立体图片的欣赏
喜洋洋火炬
互补色立体图片的欣赏
可爱的袋鼠
互补色立体图片的欣赏
电玩中的波斯王子
互补色立体图片的欣赏
电玩-永恒之塔
三维立体成像科普知识一
测测你的立体视觉
这可不是一幅平面图片,最前 面的是什么形状?
互补色立体图
请戴上眼镜观看
互补色成像原理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三 原色
三原色中任何一色都不能用其余两 种色彩合成
互补色的分布
通常我们看到的图像的颜色分成R(红)、G(绿)、B(蓝)三
01
个通道。他们共有约1678万种色彩组合,通常简称为24位色 。 根据互补色原理,补色指完全不含另一种颜色,比如:红和绿 混合成黄色,因为完全不含蓝色,所以黄色就是蓝色的补色。

立体形的视与投影

立体形的视与投影

立体形的视与投影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之一,通过眼睛感知世界的形状、颜色和距离。

然而,当我们面对一些立体形状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

这篇文章将探讨立体形的视觉和投影,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立体形的基本概念立体形是指在三维空间中存在的实体物体,它具有高度、宽度和深度。

立体形可以是实体物体,如一个立方体或球体,也可以是由各种线条和曲线构成的虚拟物体。

它们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感知物体的形状和空间位置。

二、视与投影的基本原理1. 视觉原理视觉是通过眼睛接收外界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由大脑进行解析和处理。

我们的眼睛能够同时感知水平、垂直和深度方向的物体,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视觉感知。

2. 投影原理当光线遇到立体物体时,会发生投影现象。

投影是指将三维物体的形状映射到一个二维平面上。

这种映射可以是平行投影、透视投影或其他形式的投影。

投影过程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可能发生变化,但保留了物体的基本特征。

三、立体形的视觉与投影关系1. 视角与视线视角是指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夹角,视线是观察者眼睛所在位置与物体上的一个点之间的直线。

不同的视角和视线会导致不同的视觉感知和投影效果。

例如,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立方体,我们会看到它的不同面,投影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 视觉透视视觉透视是指由于远近关系而产生的物体在视觉上的大小变化。

在透视投影中,随着物体距离观察者越远,物体在视觉上会变小。

这种透视效果使我们能够感知到物体的远近距离。

3. 投影形态立体形的投影形态可能与物体的真实形态不同。

某些情况下,立体形的不同面可能会叠加在一起,或者某些细节会被忽略。

这是由于投影过程中,光线的传播路径和观察者的角度等因素所致。

四、应用与展望1. 艺术与设计立体形的视觉与投影关系在艺术和设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通过调整视角和使用特殊的投影技巧,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

2. 工程与建筑在工程和建筑领域,理解立体形的视觉与投影关系对于设计和构建物体具有重要意义。

立体视觉和立体画原理

立体视觉和立体画原理

立体视觉和立体画原理
人有两只眼,两只眼有一定距离,这就造成物体的影象在两眼中有一些差异,见下图,由图可见,由于物体与眼的距离不同,两眼的视角会有所不同,由于视角的不同所看到是影象也会有一些差异,大脑会根据这种差异感觉到立体的景象。

三维立体画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水平方向生成一系列重复的图案,当这些图案在两只眼中重合时,就看到了立体的影象。

参见下图,这是一幅不能再简单的立体画了。

图中最上一行圆最远,距
离最大,最下一行圆最近,请注意:最上一行圆之间距离最大,最下一行圆之间距离最小。

这是怎么发生是呢?让我们再看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复图案的距离决定了立体影象的远近,生成三维立体画的程序就是根据这个原理,依据三维影象的远近,生成不同距离的重复图案。

立体明暗知识点总结图解

立体明暗知识点总结图解

立体明暗知识点总结图解一、光源和阴影1. 光源的作用光源是产生明暗的根本原因,它能够照亮物体并使其产生阴影和高光。

光源的强度、方向和颜色都会影响物体的明暗。

2. 阴影的表现阴影是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由于物体阻挡部分光线而产生的暗部。

阴影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取决于光源的位置和物体的形状。

3. 高光的表现高光是在光源直接照射的地方产生的最亮部分,通常会出现在物体最凸出的部分。

高光的大小和亮度取决于光源的强度和物体的光滑程度。

二、立体感和材质1. 立体感的表现通过阴影和高光的呈现,物体的立体感会更加突出。

阴影和高光的对比度越大,立体感就会越强烈。

2. 材质的表现不同的材质在光线照射下会产生不同的明暗效果。

比如金属会产生强烈的高光,而布料会产生柔和的明暗过渡。

通过精细的明暗处理,可以使画面更加逼真地表现不同材质。

三、明暗过渡和渲染技巧1. 明暗过渡的表现明暗过渡是形成物体立体感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渐变、斑驳和锥形等方式来表现。

通过合理的明暗过渡,可以使物体看起来更加立体。

2. 渲染技巧渲染是用不同程度的明暗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通过处理阴影和高光的细节,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层次感。

四、明暗构图和光影处理1. 明暗构图明暗构图是指用明暗的对比来构图,通过合理的明暗分布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增强画面的层次和节奏感。

2. 光影处理光影处理是在绘画或摄影中,通过合理的光线设置和明暗处理来表现画面的立体感和情绪,使画面更加具有张力和吸引力。

五、影视特效和游戏渲染1. 影视特效在影视特效中,通过精细的明暗处理和光影效果来表现各种物体的真实感和立体感,提高影视作品的逼真程度。

2. 游戏渲染在游戏渲染中,通过高级的光影技术和材质贴图来表现各种物体的立体感和材质感,提高游戏作品的用户体验和沉浸感。

通过以上对立体明暗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源和阴影的关系,掌握立体感和材质的表现方式,提高明暗过渡和渲染技巧,运用明暗构图和光影处理来增强画面的效果,并了解影视特效和游戏渲染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自己的绘画和设计水平,创作出更加生动和立体的作品。

六年级立体图像知识点

六年级立体图像知识点

六年级立体图像知识点立体图像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图像形式,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立体感和逼真的观感。

在六年级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立体图像的基本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六年级立体图像的知识点。

一、立体图像的定义及特点立体图像是在平面上通过一定的技巧和手法表现出的三维物体的图像。

它相较于平面图像具有明显的三维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立体形状、大小和空间位置。

二、立体图像的制作方法1. 立体图像的制作常用的方法有投影法、透视法和剪影法等。

其中,透视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透视原理将物体的不同部分按照比例适当缩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绘制,使得整个图像呈现出逼真的立体感。

三、常见的立体图像形式1. 剪影图像:将物体置于光源后方,使其产生明暗的对比,然后用剪纸、剪影等方法将物体投射在平面上,形成其轮廓的图像。

四、立体图像的欣赏与应用1. 欣赏立体图像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立体感,并且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赏立体图像,学习到不同形状、大小和质地的物体。

五、立体图像与数学的关系1. 立体图像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绘制立体图像可以锻炼我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在数学学科中,我们学习了立体几何,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立体图像的制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六年级立体图像的基本知识点。

立体图像为我们呈现出了更加逼真和有趣的图像,通过观赏和制作立体图像,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对几何学知识的理解。

希望大家能够学好六年级的立体图像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我们有一架平衡双目摄像机,和一个棋盘和一个待重构的物体或者要拍摄的画面,我们的目的就是利用两个摄像机捕捉同一个画面或者物体图像,然后根据在两幅图像上遍历同一个世界三维点映射到两个图像平面的响应匹配点,然后利用匹配点视差和摄像机相关参数,以及图像二维点的信息就可以得到世界物体的三维坐标。

1、立体标定cvStereoCalibrate(),利用两个摄像机同时捕获的不同视场来实现标定,同时获得本征矩阵E,基础矩阵F,两摄像机坐标系的旋转矩阵R和平移矩阵T或者摄像机内参数M和畸变系数distCoeffs。

立体标定和单摄像机标定是有区别的。

立体标定除了可以计算出摄像机的内参数和畸变系数,还可以计算出本征矩阵E,基础矩阵F,两个摄像机的旋转矩阵R和平移向量T.立体标定函数参数中需要两个着相机的内参数和畸变系数,它们即可以作为输入,也可以作为输出,这里我们让它们作为输出,由立体标定函数计算它们。

因此,我们就可以手持棋盘,然后用两个摄像机同时捕捉棋盘的不同视场,对于每一个视场,我们两个摄像机都有拍摄的同一棋盘的图像对,对于两个摄像机旋转矩阵R和平移向量T,我们通过一个视场就可以求解出来,然而为了计算结果的稳定,则需要多个视场来优化结果。

对于两个摄像机的内参数矩阵和畸变系数,我们至少需要10个视场。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手持棋盘,旋转和平移棋盘以获得10个视场,从而获得10幅图像对,来进行立体标定。

在这一步,我们利用极线约束来检查标定的结果。

(有了本征矩阵我们就可以得到基础矩阵,有了基础矩阵,我们就可以计算极线)2、立体校正cvStereoRetify(),利用相机内参数以及上一步得到R,T,得到两个摄像机极线水平对准的旋转矩阵Rl和Rr,投影矩阵P,重投影矩阵Q,为实现两幅图像水平对准准备数据。

该函数名为立体校正,并没有完成真正的立体校正,而是获得了立体校正的所需要的参数。

通过立体校正,我们可以获得两个摄像机的投影矩阵P,有了投影矩阵,我们可以利用相机模型公式5-19,然后在利用立体校正后的图像(特征点水平对齐)来进行三维坐标计算。

然而我们可能并不这样做,因为OpenCV已经给出了计算的函数,输入视差图和重投影矩阵Q,得到三维点坐标。

有时候,我们在三维重建的时候,这样做:假设我们想重建一个物体,我们用两个摄像机拍摄这个物体,如果该物体有足够的surf特征点,我们获取这两幅图像的特征点的坐标位置,然后利用立体校正得到投影矩阵,计算获取物体三维点云。

这样的步骤是错误的,或者做出来可能效果也不好。

因为我我们进行立体标定的目的是为了使得两幅图像水平对齐,也就是两台摄像机的光轴是平行的,即无穷远处相交。

我们知道对于两幅图像,水平对齐后,像对于的特征点或者匹配点在同一图像扫描行上,这样,我们才能利用理想情况下的深度公式:Z=fT/x1-x2,f为焦距,T表示两个相机光轴之间的距离。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我们获得的两幅图像对应的匹配点,不在同一行,那么x1-x2,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如果我们在做图像预处理时,一定要始终保持两幅图像的大小是一样的。

不能随便的剪切。

3、校正映射分为两个步骤:计算查找表和重投影,此步完成真值的图像的校正。

1、cvInitUndistortRectifyMap()函数利用摄像机内参数M和畸变系数,以及投影矩阵P 或者校正后的摄像机内参数Mrect,以及旋转矩阵T,来计算原始图像到校正后的查找表。

2、cvRemap函数,利用计算得到的查找表,和拍摄得到原始图像,设置一定的插值方法,得到校正后的图像。

由于左右图像都需要校正,所以该过程要进行两次。

4、立体匹配到了这一步,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应用不同的特征点匹配了。

OpenCV实现的块匹配算法相当于密集点匹配算法,我们也可以利用稀疏点匹配算法,如sift等。

通过这些匹配点,我们就可以获得匹配点的位置,即x1和x2,我们就可以计算得到他们之间的视差,从而得到计算得到三维点坐标。

对于一个物体点的坐标(X,Y,Z),我们关心的更多的是Z,Z就是所谓的深度,通俗一点:Z是两个摄像机透镜中心(光心)所在平面到物体点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

(推导见:相机模型)因为我们计算的过程中操作的的大部分是像素,那么我们得到距离也是用像素来度量的。

5、现实世界单位和像素的关系这个问题是个头疼的问题,我感觉只有等待自己亲自验证了,才能肯定的回答,但是我在这里分析一下先。

1)世界物体的三维点,一般选择的应该是左摄像机的投影中心为坐标系的原点(数学模型中的)。

视差是左摄像机对应的匹配点的x坐标减去右相机对应的匹配点的x坐标。

我们知道,如果知道了视差和重投影矩阵,以及匹配点就可以根据公式求解出三维点坐标。

我们将主要公式列出:(Q中除了c'x来至于右相机,其他参数均是左相机,Tx为为左摄像机投影中心到右摄像机投影中的平移向量的x分量)如果Q是由Pl和Pr联合求解的得到的话,那么Q中cx 和cy等参数都应该是校正后的摄像机参数了。

如果那样的话,主光线在无穷远处相交,则cx=c'x,既然我们使用的校正后的摄像机内参数,那么cx就必然等于c'x了,那为什么还会列出上面的Q表达式呢,直接将Q矩阵的右下角设置为0不就好了吗?难道它也在告诉我们,我们使用Q时也可以在用校正前的摄像机内参数求解?这不得而知了。

2)我们知道摄像机的内参数是根据单应性求解得到的。

为了理解,我们引入下图:在棋盘平面上,我们定义一个三维坐标系,棋盘平面上的一个内角点就是一个世界物理点,这个三维坐标系中,棋盘位于xoy平面内,那么棋盘上的点的z坐标就是0值。

我们知道从棋盘上的点(X,Y,0),映射到图像平面内的点(x,y),如果没有摄像机内参数的影响,即摄像机是完美的,也或者说摄像机的内参数矩阵是单位阵。

那么三维点(其实是平面内的一点)经过一定的旋转R和平移t,就可以到达图像平面内的一点。

但是实际上摄像机并不是完美的,那么这个单应性矩阵中,就含有摄像机的内参数。

摄像机通过求解单应性求解内参数。

单应性矩阵由摄像机内参数、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构成,其中摄像机内参数矩阵是不变量,旋转和平移是由不同视场决定。

那么我们采用不同的棋盘格子的大小,那么该格子的大小将影响哪些呢?其实将影响平移向量的结果。

旋转矩阵OpenCV中说到的是R=[r1,r2,r3],三个矢量两两正交,并且模是相等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其系数提出,那么R就为正交矩阵。

其实我感觉构造R的时候,R就是一个正交矩阵。

一个正交矩阵乘上一个向量,那么该向量的模是不变的,这也是线性代数中学的正交变换。

那么棋盘各自的大小的信息成分,就转化到了平移向量身上1、线性模型可用针孔模型来近似表示任一点P(Xc,Yc,Zc)在像平面的投影位置,也就是说,任一点P(Xc,Yc,Zc)的投影点p(x,y)都是OP(即光心(投影中心)与点P(Xc,Yc,Zc)的连线)与像平面的交点如上一篇文章中的图2.2。

对应比例关系可得:(说明:Xc的c下表表示camera相机,上述公式是在相机坐标系内,利用三角形相似原理,即x/f=Xc/Z,其中上述公式的单位为毫米,f表示焦距单位毫米)上式可以用齐次坐标与矩阵的形式表示为:将上一篇文章中的(2.3)和(2.4)代入(2.6)式就可以得到点P的世界坐标与其投影坐标(u,v)之间的关系为:(说明:上述公式中完成了从世界坐标系到图像坐标系的转变,中间经过了相机坐标系的过度,Xw中的w表示world世界,单位为毫米,而u,v是的单位为像素,即完成了从毫米——像素的转换。

)其中ax=f/dx,ay=f/dy;M是3×4的矩阵—投影矩阵,M1完全由相机的内参数ax,ay,u0,v0决定,(u0,v0)为主点坐标,ax,ay分别表示图像u轴和v轴上的尺度因子,M2则完全由相机的外部参数决定。

而相机标定就是确定相机的内外参数。

由式(2.7)可知,若已知相机的内外参数,则相当于已知投影矩阵M.当已知M和空间点P 的坐标:矢量Xw=(Xw,Yw,Zw,1)T,(矢量Xw上面有一个矢量标识杠,T表示矢量的转置)。

式(2.7)可以给出三个方程,消去Zc就可以得到其投影点p的坐标(u,v)(其实也就是我用一个相机就可以拍摄一个物体的图片了)。

但是由于M为3×4不可逆矩阵,当点P的投影坐标(u,v)和投影矩阵M为已知时,我们只能得到关于Xw,Yw,Zw的两个线性方程,即射线OP 的方程,由上一篇图2.2我们可以看出,位于射线OP上的所有空间点的投影点(即图像点)都是p点。

所以不能唯一确定空间点P的世界坐标矢量Xw.所以,为了得到空间物体的三维世界坐标,就必须有两个或更多的相机构成立体视觉系统模型才能实现。

2、非线性相机模型在实际的成像过程中,考虑镜头的失真,一般都存在非线性畸变,所以线性模型不能准确描述成像几何关系。

非线性畸可用下列公式描述:若考虑非线性畸变,则对相机标定时需要使用非线性优化算法。

而有研究表明引入过多的非线性参入(如离心畸变和薄棱畸变)不仅不能提高精度,还会引起解的不稳定。

一般情况下径向畸变就足以描述非线性畸变,所有本课题只是考虑径向畸变。

则将式(2.9)中的径向畸变代入式(2.8)可得:OpenCV中讲解:从制作上讲,从制作一个”球形“透镜比制作一个数学上理想的透镜更容易。

故产生了径向畸变。

从机械方面讲,也很难把透镜和成像仪保持平衡。

故产生了切向畸变。

1、径向畸变对径向畸变,成像仪中心(光学中心)是畸变为0,随着向边缘移动,畸变越来越严重。

故我们可以用在r=0处的泰勒级数展开的前几项来定量描述。

对于便宜的网络摄像机,我们通常使用前两项,其中通常第一项为k1,而第二项为k2。

对畸变很大的摄像机,比如鱼眼透镜,我们使用第三个径向畸变项k3。

通常成像仪某点的径向位置按下式调节:这里(x,y)是畸变点在成像仪上的原始位置,(xcorrected,ycorrected)表示矫正后的新位置。

2、切向畸变切向畸变是由于透镜制造上的缺陷使得透镜本身与图像平面不平行而产生的。

径向畸变可以有两个额外的参数p1和p2来描述,如下:因此总共有5个我们需要的畸变参数。

由于在OpenCV程序中5个参数是必需的,所以它们被放置到一个畸变向量中,这是一个5×1的矩阵,按顺序依次包含k1,k2,p1,p2和k3。

3、平行双目立体视觉模型通过针孔成像模型的分析可知,为了由像点坐标唯一的确定世界三维坐标,就必须通过两个或者多个相机来共同完成。

通过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相机来实现对3D场景的成像,就是双目成像,也称为立体视觉成像。

相机拍摄景物时,先把两部相机的光轴汇聚于感兴趣的物体上,则两个光轴的交点称为汇聚点,而该点到基线中心的距离称为汇聚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