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指导意见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
4.临床科室
• 提高病原学标本的送检率,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 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 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 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短时间发生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 果的医院感染,应立即电话报告医务科、院感科,节假日向 院值班报告,医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调查,同时向上级相关部 门报告。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
插管等戴防护镜
插管等戴防护镜
应穿一次性隔离衣
专用,用后应清洗与 灭菌
可能污染工作服 时穿隔离衣
用后应清洁、消 毒和/或灭菌
物体表面 终末消毒 标本运送 生活用品 医疗废物
解除隔离
MRSA
VRSA
其他多重耐药菌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 床单清洁消毒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 每 天定 期擦 拭消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 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采用适宜 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 染时应当立即消毒。
MRSA
VRSA
其他多重耐药菌
患者安置
人员限制
手部卫生
眼、口、鼻 防护 隔离衣
仪器设备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 隔离 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 MDR Ab:中国是MDR Ab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2010年,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 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30.7%外,其他所测试药物耐药率均在50%以 上,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7.1%、58.3%。
• MRPA:2010年,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 为30.8%和25.8%。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一、引言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的出现和传播给全球的医疗系统带来了严重挑战。
这些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抵抗力,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医院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医院需要制定和执行一套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二、多重耐药菌的识别和监测1、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对于所有确诊或疑似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包括单间隔离或共同隔离,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
2、加强临床监测:定期对重点病人进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包括呼吸道、肠道、皮肤等部位,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
3、实验室诊断:实验室应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能力,包括及时、准确地检测和报告多重耐药菌。
三、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或处理医疗物品前后都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
2、防护用品的使用:医务人员处理多重耐药菌患者时,应使用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必要的防护用品。
3、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以降低由于侵入性操作而导致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和规定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四、多重耐药菌的控制措施1、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患者、消毒接触过的物品和环境等。
2、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以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3、强化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的认知和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多重耐药菌防控的意识。
五、总结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加强临床监测、强化手卫生、使用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控制措施发表时间:2016-05-06T11:38:43.5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6期作者:朱伯勤[导读] 江苏省宜兴市中医医院在患者住院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加强耐药菌的监测与消毒隔离,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与手卫生消毒。
(江苏省宜兴市中医医院 214200)【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控制措施。
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多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
研究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多重耐药菌的情况,比较近两年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与感染部位。
结果:研究分析结果发现,2013年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为17.7%,2014年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为12.5%,其中MRSA与CR-AB感染率明显降低,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呼吸道感染明显多于其他部位,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患者住院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加强耐药菌的监测与消毒隔离,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与手卫生消毒,正确使用抗生素等多种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控制【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047-02 多重耐药菌(Mul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指的是临床上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出现的耐药菌。
临床中比较多见的耐药菌包含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杆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反耐药铜绿假单细胞(PDR-PA)等[1]。
通常情况下,会引发细菌感染的患者通常都是病情比较好。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地措施控制细菌的感染。
本文研究分析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多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
研究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控制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多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医院感染。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用1000mg/L含氯消毒 液擦拭。
房间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30 min,2次/d。
病人的衣物、床单被套每日更换。
病人衣物先消毒后清洗,医用被服用双 层防渗垃圾袋包裹,并送洗衣房先消毒 后清洗单独处理。
MRSA检测阳性时,24小时内填写院感报告卡 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隔离治疗护理,在 床牌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
遵照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 疗药物首选万古霉素,控制院内交叉感染。
四、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 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 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 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 施操作时,实施手卫生。
合理使用的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结 果,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 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 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患 者,早期发现,对长期住院的病人定期进行 MRSA病原学检测,必要时对新入院的病人进 行MRSA检测。
多重耐药菌的特点(MDRO)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 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 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危险因素: 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 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 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 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目前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加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1、临床科室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进行醒目标注。
3、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天根据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结果登记《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
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二、控制措施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质控医师)和护士(质控护士)应积极配合。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 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4、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实施细则
附件一: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实施细则1.负责转入患者和易感者的监测。
对新入或转入病人,特别是其他医院转入者,应询问有无多重耐药菌感染史,对易感者尤其是对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等高危人群应进行严密监测。
2.接到感染管理科或微生物室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信息报告后,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及时实施接触隔离措施,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记录本》进行记录。
3.病人安置首选单间隔离,无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进行床旁隔离。
也可以将感染病人相对集中安置或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床旁隔离时,床间距应不小于0.8—1m。
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4.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房间或床单元内应挂有接触隔离标识牌,同时应在病人的腕带、病历夹、床头卡上贴有蓝色隔离标识。
5. 隔离房间或隔离病人的床单元应配备以下设施:(1)床头配备速干手消毒剂;(2)床旁配备含氯消毒液(2000mg/L)及擦拭用毛巾;(3)床旁配备专用治疗车。
治疗车上层放操作用品,抽屉内放置备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隔离衣等)、吸痰管等用品;下层放消毒液桶及使用后物品;(4)床旁配备专用医疗废物桶。
6.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标准预防措施。
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防护面屏)、穿隔离衣。
正确使用手套,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并进行手卫生。
单间隔离病房须配备隔离衣,近距离为病人做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房间脱掉隔离衣。
7.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
8.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范与指南(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
医院多重耐药菌控制指南解读
五、MDROs的预防和控制
5. 感染控制措施 接触防护措施 • 目的是预防病原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其周围环境而
传播 • 进行接触防护措施,患者最好住单间,如没有单间时,应咨询感
染控制部门以评估其危险性,采用分组或床边隔离,与该患者有 关的医务人员采取接触防护措施,对患者或其周围环境可能污染 的区域进行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带手套 • 在进入房间时穿隔离衣和戴手套,离开房间时脱掉隔离衣和手套, 防止病原菌传播 • 特别是已经明确通过环境污染传播的病原体更应如此(VRE、难辨 梭菌、诺瓦克病毒和其他肠道病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五、MDROs的预防和控制
• 有效控制MDROs措施的相关研究:
➢ 荷兰、比利时、丹麦和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采取积极的 持续性感染控制措施后MRSA传播率降低,采取的措施包括 ASC、患者入院后培养阴性之前都进行接触防护措施、以及 某些情况下停止新患者入院等。这些国家分离到的MRSA菌 株中MRSA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 教育 • 教育的重点是促进对院内MDROs感染问题的认识 ➢鼓励医务人员改善医疗行为 ➢加强手部清洁 ➢合理处方抗生素 ➢加强理解,建立促进手卫生的干预措施
五、MDROs的预防和控制
3. 合理使用抗生素 • 本指南不深入讨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问题 • 建议必须合理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必须有效控制感染 ——使用窄谱抗生素治疗感染 ——避免超疗程用药 ——病原菌不明或者没有其他有效抗生素的情况下限
➢ 苏兰地区(爱荷华州、内布拉斯加州和南犹他州)进行地 区范围内感染控制措施(包括ASC和隔离感染患者)后医疗 机构内VRE传播率降低,总的VRE患病率从1997年的2.2%下 降到1999年的0.5%。
五、MDROs的预防和控制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指导意见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指导意见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2spectrumβ2lactamases, 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ESBLS革兰阴性杆菌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注意做好ESBLS的检出工作。
产ESBLs细菌主要在医院内引起感染和流行,其中60%发生在大型医院,特别是教学医院。
产ESBLs细菌不仅引起院内暴发流行,还可以向院外传播,使流行范围扩大。
研究显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日延长( ≥7 d) 、机械通气、导尿管和动脉导管的留置、严重疾病状态(如器官移植)、不适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或三代头孢菌素、年龄≥60岁等都是导致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临床医生要关注细菌的耐药现状,预测细菌耐药变迁。
(一)产ESBLs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去除产ESBLs细菌产生的诱因。
包括及时拨出各种侵入性导管、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等,同时应防止产EBSLs细菌的医院内扩散。
2、产ESBLs细菌对各种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
推荐使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也可以根据药敏试验和病情选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与上述抗菌药物联合治疗。
具体用药时应关注到如下因素:(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及目前关于药物的首选与次选的推荐意见;(2)已经使用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更换药物后的临床表现;(3)本院流行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 4)减低耐药性出现的策略;(5)抗菌药物的价格。
3、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在持续的各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被诱导产生活跃的及不断变异的β-内酰胺酶,扩展了其耐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能力。
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策略
• 合理使用抗生素
•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 加强患者免疫力
• 开展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
• 严格护理措施
•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 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
• 提高患者健康教育水平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宣传教育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培训
• 提高公众对耐药菌的认识
•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 普及抗生素使用知识
02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途径与预防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途径与风险因素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途径
• 空气传播
• 接触传播
• 消化道传播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因素
• 抗生素使用不当
• 患者免疫力低下
• 护理不当
•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措施不到位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措施与策略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策略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数据利用
• 病原学监测
• 分析感染趋势
• 耐药性监测
• 指导防控措施制定
• 感染控制监测
• 评估控制效果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效果评估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持续改进
• 感染率下降
• 调整控制策略与措施
• 耐药菌种类减少
• 加强监测与数据分析
• 感染控制措施执行力提高
• 提高医护人员培训力度
05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与管理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原则与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原则
• 个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措施
• 加强基础护理
• 严格执行隔离措施
• 心理支持与康复指导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2022中国台湾专家共识)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2022中国台湾专家共识)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对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导致普通的感染越来越难以或无法治疗,从而造成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以及患者死亡率增加。
全球范围内,多重耐药菌(MDRO)引起的感染率正在上升,尽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型抗生素,但具有抗MDRO活性的药物仍然有限。
来自中国台湾的专家小组制定了MDRO感染的治疗建议,对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引起的感染提供抗生素治疗建议。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CRAB肺炎建议使用粘菌素,可加或不加碳青霉烯类药物并辅助吸入性粘菌素治疗CRAB肺炎。
(2C)不推荐替加环素单药治疗CRAB肺炎。
(1C)➤CRAB血行感染(BSI)推荐以粘菌素-碳青霉烯类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治疗CRAB-BSI。
(2C)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对于其他抗菌药物敏感的CRPA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的CRPA感染,推荐应用抗假单胞菌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药物加或不加氨基糖苷类。
(2D)➤难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DTR-PA)感染推荐基于粘菌素的治疗方法用于DTR-PA感染。
(2C)对于重症患者,推荐粘菌素负荷剂量9 MU (5 mg/kg),随后维持剂量为4.5 MU [2.5 mg×(1.5 × CrCl+30)] 2次/d。
(1C)在应用粘菌素治疗期间应监测肾功能。
(1C)基于粘菌素的联合治疗存在争议。
(2D)➤新型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治疗DTR-PA感染可考虑应用新型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包括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eftolozane-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雷巴坦治疗DTR-PA感染。
(2C)推荐进行新型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用于指导CRPA 感染的治疗。
(2D)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CRE)➤CRE引起的BSI推荐基于多粘菌素的联合治疗方案用于治疗CRE引起的BSI。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理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理措施一、定义: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出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支杆菌等。
二、处理指引及隔离措施:1.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及时上报院感办。
2.单间病室隔离病人(若无条件应当进行床边隔离),床旁、病历和一览表放接触隔离标识。
3.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手卫生、帽子、口罩、薄膜围裙等。
4.治疗护理:(1)诊疗用具专用(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1000mg/L有效氯消毒.(2)治疗、护理用物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双层黄色垃圾袋→送医疗垃圾站处理(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3)复用医疗器械→用后不作预清洗,装入双层防渗漏黄色垃圾袋贴警示标识→送供应室.5.衣物、被服:(1)用后装入双层防漏医用垃圾袋→贴警示标识→送洗衣房2、病人用具(枕头、棉被、床垫)→抽真空床单位臭氧消毒30—60分钟。
6.物表、地面:1000mg/L含氯消毒液进行抹洗,有明显污染物先用2000mg/L作用30分钟后擦拭。
7.卫生用具(便盆、尿壶):单独使用,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干备用。
8.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向其说明多重耐药菌及接触性隔离的概念,控制探视人数,探视时必须更换探视服探视鞋、带好帽子口罩,监督家属接触病人前后需认真正确的执行手卫生。
9.病人若转科或外出做检查,应提前告知接收科室做好相应的隔离措施.10.解除隔离:病人连续三次(间隔时间24小时以上)微生物学检查均为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原则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原则一、引言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三类或三类以上临床常用有效的抗生素(每类中至少一种抗生素)同时耐药的细菌。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菌不断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二、预防原则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关键。
临床医生应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特别是对于病毒感染和轻度细菌感染,应避免使用抗生素。
2. 加强手卫生管理手卫生是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措施。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患者环境后等五个时机应严格进行手卫生操作,降低病原体通过手传播的风险。
3. 隔离预防措施对于多重耐药菌或定植患者,应尽量安排单间隔离。
如无单间条件,可将相同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个房间。
避免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导管、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个房间。
4. 环境与设备清洁消毒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对患者床铺、医疗设备等进行定期清洁消毒。
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使用专用医疗设备和器械,避免交叉使用。
5.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对于病原菌尚未明确的情况,可根据经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但需注意避免使用多重耐药菌已知的耐药抗生素。
6. 患者及家属教育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知。
指导患者和家属做好手卫生,减少不必要的探视,如有必要,陪护时也要做好个人防护。
三、控制原则1. 病原学检测对于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尽快进行病原学检测,查找病原菌,并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感染源头控制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制度,防止病原体传播。
对感染源进行有效控制,降低病原体在医院内的传播风险。
1例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药学监护
重 症 监 护 室 (ne s ecr nt,C 由 于其 自身 的 特 itn i aeu i I U) v 点 , 患者 病情 危 重 、 种侵 袭 性 操 作 、 如 各 免疫 功能 低 下 、 疗 治
性 。胸 片提示 右 上肺 炎 。给药 方案 : 1天 , 第 替卡 西林 32g . , 1次/2h 联 合 左 氧氟 沙 星 05g q 第 2天 , 据 痰 培养 结 1 , . ,d; 根 果 将 给药 方 案 换 成替 卡西 林 32g 1次/2 h . , 1 ,联 合万古 霉 索
原 给药 方案 继续 抗感 染 , 继续 监测 血药 浓 度 。 并
患者 男 ,0岁 , 5 因发热 3d 气 促 , , 乏力 1 d于 2 1 年 2月 01
2 0日人 住我 院I U。患 者 自入 院 前 3d无 明显诱 因下 出 现发 C 热, 体温 未 测 ; 院前 1d 患 者 出现 明 显 呼 吸 困难 , 嗽 , 入 , 咳 咳 痰 。 被 家属送 于 我 院急诊 抢救 室 。 往病 史 : 血压 和 2型 遂 既 高 糖 尿病 。 术史 : 癌气 管 切开 。 院查 体 : 温 为 3 .℃ , 手 喉 入 体 78 血
联 合万 古霉 素 1 , 次/2h 3月 1日血 药浓 度监 测结 果 : . g 1 1 。 0
IU 万古 霉 素 已成 为治 疗 上 述 病 原 菌 引 起 的 危 重 和 重症 患 C
者 的 主要 治 疗 药物 。万古 霉 素 的不 良反 应严 重且 治 疗 窗较
窄. 因此 , 据患 者 临床情 况 实 施个 体化 用 药显 得 尤其 重 要 。 根 血 药浓 度监 测 是 目前临 床上 广 泛使 用 的一种 方法 。 床药 师 临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合理用药
国内推荐的治疗总原则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及时、足量、足疗程。
替考拉宁 400mg q12h+ 庆大霉素 1-1.5 mg/kg q8h ,疗程4~6周 Ⅱ-2 利奈唑胺 600mg q12h,疗程原则上小于4周 Ⅱ-1 达托霉素 6mg/kg/d Ⅱ-2 奎奴普丁/达福普丁 7.5mg/kg ,经中心静脉导管 Ⅱ-2
磷霉素
对80%的CRE有抗菌活性,其中包括对粘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性降低的菌株 6 。 研究表明,磷霉素静脉制剂与多粘菌素、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及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CRE所致的各种感染,总体有效率>80%。
CRE新型治疗药物
新一代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阿维巴坦 ,与多种β-内酰胺酶长效可逆结合,使酶失活。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已获批准上市,用于成人复杂性腹腔感染及复杂性尿路感染,但对于CRE感染治疗的临床数据有限。
三 骨、关节MRSA感染
建议静脉应用糖肽类单独治疗或联合经静脉应用利福平或夫西地酸钠。
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菌血症和心内膜炎 MRSA
建议应用糖肽类或利奈唑胺治疗MRSA菌血症,疗程不少于14d。 Ⅱ 类 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具有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高危因素者应延长疗程至6W。 Ⅱ 类 利奈唑胺疗程一般不超过4W,如需延长疗程需注意其不良反应。达托霉素可作为万古霉素的替代选择。 Ⅱ 类
对万古霉素耐药,对替考拉宁敏感或部分敏感
大剂量氨苄西林 8~12g/d,q4h~q6h Ⅱ-3 氨苄西林舒巴坦 3g/次,q6h +链霉素 0.5~1g/次,q12h Ⅱ-2 利奈唑胺 600mg qd或q12h Ⅱ-1 替加环素 首剂100mg,之后50mg q12 Ⅱ-2
多重耐药菌技术指南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卫生部)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
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
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
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的处理流程
多重耐药菌的处理流程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对目前常规使用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对多重耐药菌的处理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多重耐药菌的处理流程。
首先,对于已经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应当立即进行隔离。
这是为了防止细菌在医院内的传播,避免对其他患者造成感染。
同时,也可以减少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
其次,针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需要进行细菌的培养和鉴定。
通过对细菌的培养和鉴定,可以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情况。
这有助于医生选择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接着,根据细菌的耐药性情况,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可能包括联合用药、选择性使用抗生素以及调整用药剂量等措施。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应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减少治疗失败的风险。
此外,对于医院环境和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也至关重要。
多重耐药菌往往会在医院环境和医疗器械表面存活,成为感染的潜在来源。
因此,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可以有效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最后,对于患者的随访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治愈的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观察病情的变化,避免复发和传染。
对于患者的管理也需要加强,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生活环境的清洁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的再次感染。
综上所述,对多重耐药菌的处理流程包括隔离患者、细菌培养鉴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医院环境消毒以及患者随访管理等环节。
只有全面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控制和治疗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医院的安全。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遏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减少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概述对于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常用的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的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并伴有较高的病死率。
因而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上的棘手问题。
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头孢菌素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等。
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流行可能时,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调查,临床科室与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密切协作,并在全院实时公布感染发生情况,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小组,尽量减少使用可促进该类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抗菌药物,同时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多重耐药菌监测(1)制订合理的耐药菌监测方案:1)明确监测目的:监测目的是实施方案的核心,是开展工作的目标。
细菌耐药性或耐药性监测应当与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如监测本院前10位患者体内的致病细菌耐药性、不同重症监护病房的多重耐药菌、区域暴发流行的细菌等。
2)选择监测病区:监测重点应是感染发生频率较高的科室或病区,如重症病房呼吸、血液、感染、移植等病区。
3)确定标本收集比例:收集常见感染部位的标本,如呼吸道、血液、脑脊液、胆汁、尿、伤口分泌物标本等。
4)选择目标检测细菌:监测目的不同,选择的细菌就不同。
常规监测选择的致病菌有沙门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菌等。
如以监测不动杆菌、泛耐药菌为目的,则选择不动杆菌为监测菌。
5)选择监测抗菌药物:在监测抗菌药物时,应选择同类药物中的常用药物,不应选择对检测目标天然耐药的抗菌药物。
如对于肠球菌,不选择头孢菌素。
(2)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选择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如产I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或产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多重耐药菌【2 】病院沾染预防与控制技巧指南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如果指对临床应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沾染呈现庞杂性.难治性等特色,重要沾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沾染.外科手术部位沾染.病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病院沾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增强多重耐药菌病院沾染预防与控制,指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很多多少重耐药菌病院沾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下降产生病院沾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病院沾染治理方法》及有关划定,特制订本技巧指南.一.增强多重耐药菌病院沾染治理(一)看重多重耐药菌病院沾染治理.医疗机构应该高度看重多重耐药菌病院沾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病院沾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联合本机构现实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沾染治理的规章轨制和防控措施.(二)增强重点环节治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用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病院沾染.特殊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收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后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类管道以及归并慢性基本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治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增强对医务人员病院沾染预防与控制常识的教导和培训.进步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病院沾染预防与控制熟悉,强化多重耐药菌沾染安全身分.风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常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控制准确.有用的多重耐药菌沾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增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厉履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该供给有用.便捷的手卫生举措措施,特殊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病院沾染重点部门,应该配备充足的洗手举措措施和速干手消毒剂,进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巧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应用的物品或处理其渗出物.渗出物后,必须洗手或应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厉实行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该对所有患者实行标准预防措施,对肯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沾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该在标准预防的基本上,实行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1.尽量选择单距离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沾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统一房间.隔离房间应该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沾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类管道.有凋谢伤口或者免疫功效低下的患者安置在统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沾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该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响应隔离措施.没有前提实行单距离离时,应该进行床旁隔离.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干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实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应用后擦拭消毒.3.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应该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沾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落后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沾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渗出物.渗出物时,应该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实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三)遵照无菌技巧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该严厉遵照无菌技巧操作规程,特殊是在实行各类侵入性操作时,应该严厉履行无菌技巧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用预防多重耐药菌沾染.(四)增强干净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增强多重耐药菌沾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情形的干净.消毒工作,特殊要做好ICU .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干净.消毒.要应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干净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仍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盘算机键盘和鼠标.德律风机.患者床雕栏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该立刻消毒.消失多重耐药菌沾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该增长干净.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沾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进程中产生的医疗废料,应该按照医疗废料有关划定进行处置和治理.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一)医疗机构应该卖力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有关划定,严厉履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根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治理,准确.合理地实行个别化抗菌药物给药计划,依据临床微生物检测成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厉履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相干划定,避免因抗菌药物应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产生.(二)医疗机构要树立和完美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轨制,按期向临床医师供给最新的抗菌药物迟钝性总结报告和趋向剖析,准确指点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步抗菌药物处方程度.四.树立和完美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一)增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该看重病院沾染治理部门的扶植,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沾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实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自动筛查,以实时发明.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沾染患者和定植患者.(二)进步临床微生物试验室的检测才能.医疗机构应该增强临床微生物试验室的才能扶植,进步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迟钝性.耐药模式的监测程度.临床微生物试验室发明多重耐药菌沾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该实时反馈病院沾染治理部门以及相干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用的治疗和沾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时代要按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沾染情形,直至临床沾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三)临床微生物试验室应该至少每半年向全院颁布一次临床常见分别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形,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形和沾染趋向等.。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SOP
• 一、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
• 二、特殊病原体医院感染紧急控制
一、多重耐药菌( MDRO)定义
•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 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 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 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 [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MRSCON—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耐碳 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AMPC—产 头孢菌素酶株 、PRSP—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多 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 结核分枝杆菌等。
• 2、处置观察:将病人尽可能收住病房端头 的隔离单间内,实在无条件时一定要做好 床旁严格隔离,一旦有病床及时隔离到单 间内;立即在病人伤口处采样,送检验科 作涂片与细菌培养检测;并及时采取相应 的抗厌氧菌感染清创术;严密观察病人伤 口愈合情况(包括色泽、气味、温度)。
• 3、检测报告:检验科一旦涂片发现可疑革 兰氏阳性粗大杆菌或细菌培养发现厌氧菌 时,应立即通知相关临床科室和报告感控 科。
• (3) 在其住院期间,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 必需的可复用器械,按感染性器械单独消一洗一 消(灭菌)原则处置;
• (4) 接触病人的其他所有物品有明显标识,按传染 病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置、存放;
• (5) 病人的病房采取严格隔离,病人家属尽量减少 与病人接触,且不得进入其他病房;
• (6) 所有诊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减少与病人 接触次数;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诊疗与管理指南(2022意大利指南)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诊疗与管理指南(2022意大利指南)抗菌素耐药性(AMR)是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多重耐药微生物(MDRO)感染的临床管理充满挑战,通常需要采用多学科的管理方法。
近期,5个意大利科学协会共同制定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诊断和管理意见书,主要针对MDRO感染的诊断和最佳管理提供指导建议,重点涉及靶向抗生素治疗。
问题1:快速微生物学诊断是否会影响重症/脓毒症患者的管理以及临床结局?对于危重症患者,应进行快速微生物学诊断(RDT),因其可能会改善起始治疗的时机及患者预后。
(推荐强度:强;证据确定性:低)血液培养中的微生物快速分子鉴定和耐药性的快速检测应整合到实验室的工作流程方案中。
这些检测可能是每天24h监测护理的有用工具。
(推荐强度:强;证据确定性:中等)对于ESBL和/或CRE定植或潜在感染者,应采用分子检测,因其有助于更快速地进行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且能降低患者死亡率。
(推荐强度:强;证据确定性:低)问题2:快速微生物学诊断是否有助于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调整以及向靶向抗生素治疗过渡?对于住院患者,推荐使用RDT,以缩短开始适当抗菌药物治疗的时间。
(推荐强度:强;证据确定性:低)推荐RDT用于改善耐药微生物引起的血行感染(BSIs)的有效治疗时间,特别是特别是VRE、MRSA、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以及ESBL和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感染。
(推荐强度:强;证据确定性:低)RDT的实施应包括启动一个抗菌药物管理计划(包含一个确保正确解释、实时报告和指导最佳治疗的行动计划)。
(推荐强度:强;证据确定性:中等)推荐使用RDT,因其有助于促进更加明智的抗生素应用,应成为BSI患者标准护理的一部分。
(推荐强度:有条件推荐;证据确定性:低)问题3:快速微生物诊断是否会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在住院患者中,建议使用快速诊断方法以减少住院时间(LOS)并改善需要改变治疗方法的患者的结局。
(推荐强度:有条件推荐;证据确定性:低)实施具有抗菌药物管理计划(ASP)的分子RDT可以减少MDR 菌引起的BSIs患者的有效治疗时间和LO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指导意见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2spectrumβ2lactamases, 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ESBLS革兰阴性杆菌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注意做好ESBLS的检出工作。
产ESBLs细菌主要在医院内引起感染和流行,其中60%发生在大型医院,特别是教学医院。
产ESBLs细菌不仅引起院内暴发流行,还可以向院外传播,使流行范围扩大。
研究显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日延长( ≥7 d) 、机械通气、导尿管和动脉导管的留置、严重疾病状态(如器官移植)、不适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或三代头孢菌素、年龄≥60岁等都是导致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临床医生要关注细菌的耐药现状,预测细菌耐药变迁。
(一)产ESBLs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去除产ESBLs细菌产生的诱因。
包括及时拨出各种侵入性导管、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等,同时应防止产EBSLs细菌的医院内扩散。
2、产ESBLs细菌对各种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
推荐使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也可以根据药敏试验和病情选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与上述抗菌药物联合治疗。
具体用药时应关注到如下因素:(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及目前关于药物的首选与次选的推荐意见;(2)已经使用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更换药物后的临床表现;(3)本院流行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 4)减低耐药性出现的策略;(5)抗菌药物的价格。
3、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在持续的各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被诱导产生活跃的及不断变异的β-内酰胺酶,扩展了其耐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能力。
当怀疑产ESBLS时,即使体外试验对某些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类抗生素敏感,临床上也应视为耐药,原则上不选用。
4、应该注意到,产ESBLs细菌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而来。
对最初分离敏感的细菌,经(3~4) d三代头孢菌素的治疗后,有可能发展为耐药,因此对重复分离菌株应重复进行药敏试验。
(二)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及使用的推荐意见1、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对产ESBLs细菌敏感性很高,临床疗效显著,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选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对可能的产ESBLs细菌的社区感染、院内感染如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均可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
药物包括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厄他培南、多尼培南等。
美罗培南、帕尼培南不易发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可用于产ESBLs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我院目前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
目前尚无确切临床资料说明碳青霉烯类与其它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是否优于碳青霉烯类单独应用,但大多临床医生倾向于运用碳青霉烯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产ESBLs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2、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产ESBLs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克拉维酸、舒巴坦或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较为敏感。
此类药物可首选用于产ESBLs细菌所致的轻度至中度感染,但由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对产ESBLs细菌的临床疗效不够理想,对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的患者,不宜作为首选药物。
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抗菌作用较强。
应该注意,当细菌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或同时伴有外膜蛋白丢失时,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的抗菌活性也会降低。
3、头霉素类:体外研究显示,头霉素类抗菌药物对于产ESBLs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以作为产ESBLs细菌的次选药物,也可以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联合使用。
头霉素类药物包括头孢米诺和头孢西丁。
需要注意到是,头霉素类易诱导细菌产生诱导酶(AmpC酶) ,从而出现耐药。
如果细菌同时有膜蛋白缺失也可引起细菌对头霉素类耐药。
4、其他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作为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时的联合用药之一。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产ESBLs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如尿路感染) ,但产ESBLs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不断增加,限制了喹诺酮类药物在产ESBLs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研究显示,替加环素对产EBSLs细菌有较好疗效,磷霉素(我院新修订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中已收录该药)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所致的复杂性或非复杂性下尿路感染有效率可达93. 8%,呋喃坦丁也可用于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引起的急性尿路感染。
药师提示:不同型别ESBLs对三代头孢菌素的水解能力各不相同,体外实验也可能显示产ESBLs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但临床上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疗效很差。
第四代头孢菌素对ESBLs的稳定性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但仍能为ESBLs不同程度的水解,因此,不管体外试验结果如何,所有的产ESBLs细菌均应视为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
(三)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药物治疗的推荐方案产ESBLs细菌感染的研究中,对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的研究最多,其产ESBLs率也最高。
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表现严重性,确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对轻至中度感染患者,首选复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
次选氨基糖苷类与头霉素类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药物包括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
治疗效果不佳者,换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药物包括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帕尼培南)。
对严重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感染,以及医院发生产ESBLs肠杆菌科感染,可以首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或联合治疗方案。
(四)产ESBLs细菌感染的预防ESBLs引起的细菌耐药性可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升高。
产ESBLs细菌感染的流行也引起医院感染的增多及传播,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因此,产ESBLs细菌的预防非常重要。
1、加强检测:产ESBLs细菌的流行和感染的防治,首先要加强对产ESBLs细菌的检测。
实验室检测有助于明确产ESBLs细菌感染,便于采取消毒隔离措施。
住院患者中常规监测产ESBLs细菌定植,可能有助于产ESBLs肠杆菌科的预防和管理。
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ESBLs可以造成新生儿病房的耐药率增高。
实验者每月收集病房内空气培养、早产儿保育箱内培养、药车及洗涤槽的培养,以及医护人员的手培养均可以发现耐药菌的存在。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证据表明,不适当的抗菌治疗是产ESBLs细菌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不必要的延长抗菌药物治疗、不恰当的给药剂量、不合理的给药剂型、错误的给药时间以及不适当的预防性治疗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经验性用药可导致更多产ESBLs细菌出现,从而引起产ESBLs细菌的流行。
由于编码ESBLs的质粒往往同时还携带其它的耐药基因,因此氨基糖苷类等其它抗菌药物也需控制使用。
抗菌药物控制策略必须强制执行以减少细菌的耐药。
具体措施包括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尽量少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一项N ICU中产ESBLs细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表明,从头孢噻肟联合万古霉素转变为妥布霉素联合万古霉素可降低产ESBLs细菌感染。
3. 加强隔离和消毒:对产EBSLs细菌感染者应隔离治疗。
医院患者和工作人员的皮肤可以有耐药菌寄居,这些菌可在院内传播,也可传播到社区。
为控制耐药菌的发生和传播,医护人员应多使用一次性手套和加强洗手,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住院患者应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侵袭性操作以及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
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除对甲氧西林耐药外,对其它所有与甲氧西林相同结构的β-内酰胺类和头孢类抗生素均耐药,MRSA还可通过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产生修饰酶,降低膜通透性产生大量PABA等不同机制,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喏酮类、磺胺类、利福平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唯对万古霉素敏感。
MRSA常见感染的治疗:在MRSA高度流行的医院或科室,对疑似重度MRSA感染患者,首先经验性选择抗MRSA药物治疗,再根据药敏结果调整到相应敏感的药物。
不同器官的MRSA感染,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选择的药物、剂量、疗程、给药途径有较大差异。
在我院最常见的肺部MRSA感染上,万古霉素一直被认为是MRSA 肺炎的标准治疗,但其临床治疗失败率在40%以上。
回顾性研究显示,万古霉素治疗失败与剂量不足有关,建议血清谷浓度要在( 15~20) mg/L 以上。
万古霉素联合利福平或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未经对照研究证实。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在治疗呼吸道MRSA感染的疗效相当,但利奈唑胺(我院新修订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中已收录该药)治疗MRSA引起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疗效优于万古霉素。
我们应加强对呼吸道MRSA感染与定植的鉴别,减少抗MRSA药物过度使用。
(一)MRSA常见感染的治疗由于医院获得性MRSA的分离率高,几乎都是多重耐药,尤其在ICU和烧伤科等。
MRSA感染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
推荐1:在MRSA高度流行的医院或科室,对疑似重度MRSA感染患者,首先经验性选择抗MRSA药物治疗,再根据药敏结果调整到相应敏感的药物。
不同器官的MRSA感染,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选择的药物、剂量、疗程、给药途径有较大差异。
1、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脓疱病和疖的主要病原菌,大多来自社区感染。
社区获得性皮肤感染分离的MRSA对夫西地酸、莫匹罗星敏感,但对青霉素及红霉素耐药率在90%以上,夫西地酸和莫匹罗星治疗MRSA所致脓疱病有效。
近年国内已有少数莫匹罗星耐药现象,需要注意监测。
有证据显示小的疖肿不必要应用抗菌药物,直径小于5 cm 的病变进行引流即可。
推荐2:社区获得性MRSA所致的脓疱病,建议局部应用夫西地酸或莫匹罗星进行治疗。
周围无蜂窝组织炎的小脓肿在切开引流后一般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
(2)皮肤溃疡并感染推荐3:皮肤MRSA定植较感染更为常见,单纯的皮肤溃疡只需局部应用夫西地酸或莫匹罗星治疗。
并发蜂窝组织炎、邻近部位骨髓炎或菌血症的患者,或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部位有MRSA定植的患者,应考虑针对MRSA进行全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