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期末考试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专题研究(开卷)
1.执政党建设的研究领域都包括哪些?(P3 - P6)
答:1.研究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发展 2.研究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理论 3.研究执政党自身建设理论
4. 研究执政党的科学执政理论
2.马克思恩格斯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哪些构想?(P24 - P26)
答:1.共产党执政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加快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防止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
3.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执掌政权的主要形式
3.列宁对执政党建设的开创性探索与理论思考?(P27 – P36)
答:1.坚持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2.经济建设是党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3.党要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4.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
5.注重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
4.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的艰辛探索与理论发展?(P42 – P53)
答: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建设的艰辛探索
1.执政初期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实践
2.党的八大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理论
3.
党的八大后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艰辛探索与教训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贡献
1.提出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2.确立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新思
路 3.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问题
三、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1.对党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
2.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
3.探索了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四、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推进与完善
1.强调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
2.把加强执政能力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
任务 3.把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4.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5.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
5.怎样理解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P81 – P85)
答: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战的新境界
2.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3.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进一步提高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水平
4.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怎样理解党的政治路线与加强党的建设的关系?(P93 – P97)
答:1.以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 2.党的政治路线的实现有赖于党的建设的加强 3.以党的政治路线为准则,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7.如何理解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P105 – P107)
答:1.民主集中制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保证 2.民主集中制是处理党内各种关系的可靠保证 3.民主集中制是实现科学领导的制度保证
8.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关系?(P100)
答: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反映着党内生活中的不同层面的内容要求,同时两者又相互依存,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
从本质上讲,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内涵不同,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截然分开。
9.执政基础的内涵及其与执政合法性的关系?(P113 – P115)
答:所谓党的执政基础,是指执政党在执政时从中获得支持和拥护、并借以维持执政地位的力量。
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其实就是一个政党执掌国家政权、履行之政职能、实现执政使命、维持执政地位的根本条件或出发点。
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与状态。
这一合法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和法令,而是来自于民众给予积极支持的社会认可。
共产党只有将自己的执政基础建立在人民真诚的拥护、支持和认可上。
只有将人民的认可转化为党执政的权威,才能拥有稳固的执政基础,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长久保持。
把民众的认可称为合法性,这只是从民众的角度来看其对政权的态度;而从政党的角度来说,则存在将人民的认同转化成为执政权威的问题。
10.如何理解加强执政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P139)
答:1.执政道德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权威 2. 执政道德建设关系到党治理国家的成效
3. 执政道德建设关系到社会道德水平
11.如何深化干部制度改革?(P145 – P150)
答:1.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的干部工作理念 2.
抓住重点,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关键性突破。
3.系统设计,实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
12.为什么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P155 – P157)
答:1.优良的作风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2.党的作风建设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3.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13.如何理解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建设?(P179)
答:党的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健全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治本之策。
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按照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主体和不同的内容要求,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建立起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相互制约,能够发挥合力作用的制度体系,是保障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础和根本。
14.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反腐败战略的特点及其意义?(P173 – P175)
答: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反腐败战略更具根本性、前瞻性和长期性。
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反腐败战略更具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反腐败战略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新形势,深入总结反腐倡廉建设经验,研究反腐倡廉建设规律,更加有效地治理和解决腐败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这一重大举措不仅不仅对于中国共产党今后能够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解决腐败问题,从根本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更加长远地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5.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P198 – P199)
答: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实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总体目标:《决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即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
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16.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与执政的关系?(P206 – P211)
答:领导与执政相互联系:领导是执政的根本前提,有效执政是实现有效领导的政治保障。
领导与执政相互区别:产生的顺序和指向范围不同。
起决定作用的方面不同。
党的角色和历史任务不同。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当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不同。
活动属性和作用方式不同。
作用层面和特点不同。
获得权力的途径、行使权力的方式和处理的事物不同。
执政合法性的内涵不同。
党的基础、所代表的利益范围有很大的不同。
国际国内环境不同。
中共党史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简答题
1.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P9)
答:中国工人阶级除具有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共同的特点和有点以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特点: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本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三重压迫。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虽少,但由于近代工业的布局和结构不平衡,产业工人的绝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各省和水陆交通沿线的少数大城市和大型企业中。
第三,中国工人阶级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或手工业者,因而他们能够充分了解劳动人民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痛苦和要求,便于发动和组织农民及其他劳动群众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建立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广泛的革命联盟。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P54)
答: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常委再进行适当分工;取消在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周恩来拥有最终决策的决定权。
3.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意义。
(P112–P114)
答:第一,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大国成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第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宏伟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第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党总结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成功地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由低级到高级的改造形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4.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
(P134–P146)
答:1.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经验。
2.领导体制存在弊端,民主法制不健全。
3.干部素质与经济建设不适应。
5.“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P168–P175)
答:1.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认清中国基本国情。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3.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6.必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6.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基本经验。
(P204–P209)
答:1.科学地分析社会矛盾,顺应形势发展要求是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根本动因。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的科学精神是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思想武器和最主要经验。
3.坚持原有的正确路线是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重要基础和历史前提。
4.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关键保证。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P25—P32)
2.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成就?(P140—P143)
3.如何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贡献?(P195—P204)
4.如何理解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经验?(P259—
P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