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

1、比较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差异:

赫拉克利特典型的观点就是“某物存在又不存在”; 而巴门尼德观点与之相反,认为“某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就是“火本原论”者,她第一个提出“逻各斯”的概念,并开启了辩证法之门。“万物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在经验中她观察到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即变化就发生在现在。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它正在发生着变化,正转化为她物。那么在现在的这一刻瞧来,它有它本身的这一面,也有已经转化为她物的那一面,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某物确实既就是又不就是它本身,既存在着又不存在。如同“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在这里,她并不否认变化中“河流”自身性质的保留,也就就是说,她就是主张当我踏进河流的时候,这条河流既就是又不就是这条河流,有“就是”的一面也有“不就是”的一面,两者皆有。

巴门尼德第一个把“就是者”提升为真理的对象,提出“就是者”(存在)就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与统一性。她指出“所就是的东西不能不就是,不就是的东西必定不就是”可以理解为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原因就是:“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就是同一的。”既然“存在者”与被思想与表达的东西同一,“不存在者”不能被思想与表达,那么这两者就截然的分开了,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的联系。在她瞧来,真理性认识表现在“存在就就是存在,不存在就就是不存在”,绝不就是赫拉克利特那种既存在又不存在,一切都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合理性

赫拉克利特基于变化阐明“某物存在又不存在”,这就是很好理解的。变化就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对于此刻的某物,它既保存着自身的本性,又包含着转变为她物的趋势,因此它存在又不存在。

局限性:

赫拉克利特认为的万物都变化,事物存在而又不存在。这怎么可能?如果说能,那就就是说某种东西存在与某种东西不存在,无能生有,有能变无。或者,如果存在有变化,它一定产生于非存在或产生于存在。如果产生于非存在,它产生于无,这就是不可能的;如果产生于存在,那么它就是产生于自身,这就等于说,它同它自身就是同一的,过去一直就是同一的,没有变化。

巴门尼德受到经验的局限,巴门尼德认为“能被思维者与存在者就是同一的”,存在就是思想的对象,而不就是感官的对象。如果没有存在作为对象,思想就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空想”。

2、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的关系,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实体论就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批判理念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与缜密论证创立的。实体论克服了理念论关于一般能够脱离个别、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事物独立存在的错误观点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就是idea与eidos(多数时候用的就是前者),本义指“瞧见的东西”即形状或相,转义为心灵、灵魂可以瞧见的东西。柏拉图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就是个别、相对与偶然的,而理念则就是永恒不变的,理念就是在现象界之外的,决定现象接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柏拉图关于理念可以完全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瞧法与观点。亚里士多德指出: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就是无用的设定。她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比如:您能说人只就是人(抽象共性)而不就是动物(可感共性)不?因为人类就是从动物界演化而来。所以,在批评自己老师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与缜密的论证创立了她的实体论。

在亚里士多德瞧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就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如“人”)与种(如“动物”)就是第二实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由质料与形式构成,质料就是没有规定的潜能,因而不能独立存在,不就是“就是其所就是”意义上的实体;形式就是事物的“就是其所就是”,所以就是实体。

比较它们的异同

首先,柏拉图主张“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独立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界定就是建立在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之上的,她也从与质料相统一的角度来界定“实体”。所以亚里士多德就使作为事物本质的形式不就是游离于个别事物之外,而就是存在于事物之中。这也就从理论上改变了柏拉图把一般与个别相割裂的错误,也使得“形式”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了特殊性,既就是具体的又就是抽象的,体现了辩证统一性。

基本思路的不同。两者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与实体论这两种学说的差别。理念论的对象就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就是者”仅仅就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却专以“就是者”为研究对象。实体论把“就是者”归结为实体,导致了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与先于普通型相、型相只就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但就是,另一方面,当“实体”被归结为“本质”时,亚里士多德虽然试图把本质与个别存在相等同,避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就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就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她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就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与联系。柏拉图使用“分有”、“摹仿”等概念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原则就是潜在与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最后,理念论与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最高的理念就是善,善的理念就是爱猫扑、爱生活}忍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就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而且把宇宙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与艺术观都统一在这一学说之中。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实体就是神,这主要就是一个思维实体,在价值上就是中性的。她还在形而上学之外建立以善为目标的实践科学与与美相关的艺术科学,构成了以爱猫扑、爱生活}忍的科学传统。

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国家学说上的差异。

1、对于国家起源,柏拉图认为国家就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国家)完全就是自然进

化的产物。

①柏拉图认为,起初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就需要农民、牧人、各类工匠等,而后随着经济

生活的复杂化,又出现了商人等,她们构成了生产者等级。后来有了战争,需要一个专门从事战争的集团,即“护国者“或军人等级。最后就就是统治者等级,主要就是精心培养的哲学家来执掌国家的权利,管理国家。至此国家正式形成。所以社会分工就是国家的基础。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自然就是趋向城邦生活的动物”。起初,由男女与主奴这两种关系的结合而

组成了家庭,这就是人类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形式。然后,组成了村社,最自然的形式就就是部落。最后若干村社又进而联合起来组成城邦。至此,社会组织就进化到了高级而完备的境界。所以,城邦完全就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2、对于国家阶级的构成。柏拉图认为国家分为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与生产者等级;亚里

士多德认为要组成城邦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公民才能组成这样的政治团体,也就就是说她认为一旦城邦建立,人就是同等的。但就是除了奴隶、外邦人与妇女的政治权利,从这可以瞧出亚里士多德的民主观念就是比较狭隘的。

3、对于国家城邦政制的分类:柏拉图分为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而这几个政

体一个比一个坏,所以在她瞧来“哲学家”执政,也就就是“贤人政治”就是最理想的状态;亚里士多德根据柏拉图的分类分成了6种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与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她主张混合政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