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测量的规范及限差
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要求及允许偏差

10
--
--
注:1.对于具有两种以上特征的建筑物,应取要求高的中误差值;
2.特殊要求的工程项目,应根据设计对限差的要求,确定其放样精度。
柱子、桁架或梁的安装测量允许偏差附表2—2
项次
测量项目
测量的允许偏差(mm)
项次
测量项目
测量的允许偏差(mm)
1
2
3
4
钢柱垫板标高
钢柱±0标高检查
混凝土柱(预制)±0标高
2
3
栈桥和斜桥中心线的投点
轨面的标高
轨道跨距的丈量
±2
±2
±2
4
5
6
管道构件中心线的定位
管道标高的测量
管道垂直度的测量
±5
±5
H/1000
注:H为管道垂直部分的长度(mm)。
构件预装测量的允许偏差附表2-4
项次
测量项目
测量的允许偏差(mm)
1
平台面抄平
±1
2
纵横中心线的正交度
±√l
3
预装过程中的抄平工作
二等
±
±
±
变形特别敏感的高层建筑、高耸建筑物、古建筑、重要工程设施和重要建筑场地的滑坡监测等
三等
±
±
±
一般性的高层建筑、工业建筑、高耸建筑物、、滑坡监测等
四等
±
±
±
观测精度要求较低的建筑物、构筑物和滑坡监测等
注:1、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和点位中误差,系相对于最近基准点而言。
2、当水平位移变形测量用坐标向量表示时,向量中误差为表中响应等级点位中误差的1/√2。
混凝土柱、钢柱垂直度
±2
±2
±3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作者: ————————————————————————————————日期:ﻩ一、建筑变形测量1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变形测量等级沉降观测位移观测适用范围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特级≤0.05≤0.3 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和重要科研项目变形观测一级≤0.15≤1.0 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二级≤0.50 ≤3.0 中等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重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三级≤1.50≤10.0低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变形观测:一般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2 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特级≤10≤0.3 ≤0.5 ≥0.5一级≤30≤0.7 ≤1.0≥0.3二级≤50 ≤2.0≤3.0≥0.2三级≤75≤5.0≤8.0 三丝能读数3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限差(mm)等级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之差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特级0.15 0.2 ≤0.1≤0.07≤0.15一级0.30.5 ≤0.3≤0.2≤0.45 二级0.5 0.7≤1.0≤0.7≤1.5三级光学测微法1.0 1.5≤3.0 ≤2.0 ≤4.5中丝读数法2.03.0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范1平面控制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等级城测导线城测平均边长工测导线工测平均边长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城测导线相对闭合工测导线相对闭合测回数方位角闭J1 J2 DJ6长度(km)(km)长度(km)(km) 差mm 差差合差(")四等10.0 1.69.0 1.5≤±2.5 ±≤18≤1/40000≤1/350004 6 ±5一级3.6 0.30 4.0 0.5 ≤±5±≤15≤1/14000≤1/150002 4 ±10二级2.40.20 2.4 0.25≤±8±≤15≤1/10000≤1/100001 3 ±16三级1.5 0.121.2 0.1≤±12±≤15≤1/6000≤1/5000 1 2 ±24 n测站数边长测距观测要求及限差等级测距仪测回数往返总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mm单程测回间数较差 mm备注四等ⅠⅡ1 1 24Ⅰ 5Ⅱ 10Ⅰ7Ⅱ15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4次读数一级Ⅱ 1 2 Ⅱ 10 Ⅱ15二、三级Ⅱ 1 1 Ⅱ 10 Ⅱ15测量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仪器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归内2c较差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DJ1 6 9 6DJ2 8 13 9DJ6 18-- 242高程控制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mm)1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1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之差基辅分划、黑红面两次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观测次数(工测)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形≤±3≤±61.0/2.0 1.5/3.0平原、丘陵±12山区±15工测4≤±20往、返各一次铟瓦尺往一双面尺往一次≤±5≤±10 3.0 5.0平原、丘陵±20、山区±25工测64.0≤±30双面尺往、返各一次双面尺往一次≤±1530 单面尺往、返各一次单面尺往一次L—路线长度km,n—测站数水准仪视子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在作业前开始的第一周内每天测定一次,稳定后每隔15天测定一次。
GPS控制测量各种要求规范限差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 73—2010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1-1注:边长小于200米时,边长中误差≤2cm。
二、三、四等网相邻点最小边长不宜小于平均边长的1/2,最长边长不宜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
一、二级网最大边长可在平均边长的基础上放宽1倍。
异步环或附和线路边数的规定表1-2GPS接收机的选用表1-3GPS 测量各等级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表1-4各项限差规定 σ())((22bd a +=σ采用表1-1加乘常数)同步环闭合差限差σω53x ≤, σω53y ≤, σω53z ≤, σω53≤同步环只计算三边同步环,))((22bd a +=σ,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异步环闭合差限差σωn 2x ≤, σωn 2y ≤, σωn 2z ≤, σωn 32≤n —独立环的边数,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22bd a +=σ,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重复基线限差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 ,同一基线不同时段较差应满足 σ23ds ≤(σ按照实际边长计算)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X V ∆,Y V ∆,Z V ∆)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σ∆3V X ≤,σ∆3V Y ≤,σ∆3V Z ≤))((22bd a +=σ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应满足下列要求(或者进行已知点检查,已知点点位变化相对于约束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低于表1-1规定的上一等级控制网中最弱边相对中误差)σ∆2dV X ≤,σ∆2dV Y ≤,σ∆2dV Z ≤))((22bd a +=σ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GPS 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2-1控制网测量中误差m ≤σ⎥⎦⎤⎢⎣⎡=n WW N 31m ,N 为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 为异步环边数,W 为异步环全长闭合差。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一、建筑变形测量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范1 平面控制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n测站数2 高程控制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mm)L—路线长度km,n—测站数水准仪视子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在作业前开始的第一周内每天测定一次,稳定后每隔15天测定一次。
二等测量I不大于15″,三、四等水准测量I不大于20″、尺垫。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常规测图开阔地区每平方公里控制点密度(点/km2)光电测距图根导线测量要求图根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S为边长(km),H为基本等高距(m),D为测距边长(km),仪器和觇板高(棱镜中心高)精确量取至mm。
图根水准闭合差不得超过±40mm,山地千米超过16站时,不应超过±12mm。
简单计算配赋。
三、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宜短于100米,2)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
3)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GPS点上观测时,应联测两个高级方向,若只能观测到一个时,应增加测回数。
4)导线边应往返观测二个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小于5mm,测回较差小于3mm,往返测平均值较差小于5mm。
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
精密导线按严密方法平差。
3 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1 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2 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前—后—后--前。
偶数站:后—前—前—后。
三、铺轨基标测量1 一般规定1.1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设铺轨基标,1.2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
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120米设置一个。
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60米设置一个。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Ⅰ 级 Ⅱ 级 闭合差″ 合差
中误差
m
mm
仪器 仪器
mm
1/35000
350 3~5
±6
1/60000 ±2.5
4 6 ±5
±8
1/35000
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 1)角度闭合差允许值 wβ=±5,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个别边不 宜短于 100 米, 2)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 360°的较差应 小于 4″。 3)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 GPS 点上观测时,应联测两个高级方向,若只能观测到一个时, 应增加测回数。 4)导线边应往返观测二个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小于 5mm,测回较差小于 3mm,往 返测平均值较差小于 5mm。 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精密导线按严密方法平差。 6)全站仪分级标准
级别 Ⅰ级仪器 Ⅱ级仪器 Ⅲ级仪器
测角中误差(″) ±1 ±3 ±6
测距中误差(mm) 1+1×10-6.D 3+2×10-6.D 5+5×10-6.D
2 精密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
每 1 千米高差中数
观测次数
线
中误差 mm
附合水
水准
闭合差 mm
准平均
水准尺
偶 然 差 中全 中 误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读数之差
之差
0.5
0.7
3.0
1.0
三、铺轨基标测量
1 一般规定 1.1 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 设铺轨基标,
1.2 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 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 120 米设置一个。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 60 米设置一个。加密基标在直线线路每隔 6 米,曲线每隔 5 米设置一个。 1.3 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或按设计要求可设置在线路中线一侧,道岔铺轨基标 一般设置在直股和曲股的两侧。
GPS控制测量各种要求规范限差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 73—2010注:边长小于200米时,边长中误差≤2cm。
二、三、四等网相邻点最小边长不宜小于平均边长的1/2,最长边长不宜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
一、二级网最大边长可在平均边长的基础上放宽1倍。
各项限差规定 σ())((22bd a +=σ采用表1-1加乘常数) 同步环闭合差限差σω53x ≤, σω53y ≤, σω53z ≤, σω53≤ 同步环只计算三边同步环,))((22bd a +=σ,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异步环闭合差限差σωn 2x ≤, σωn 2y ≤, σωn 2z ≤, σωn 32≤n —独立环的边数,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22bd a +=σ,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重复基线限差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 ,同一基线不同时段较差应满足 σ23ds ≤(σ按照实际边长计算)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X V ∆,Y V ∆,Z V ∆)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σ∆3V X ≤,σ∆3V Y ≤,σ∆3V Z ≤))((22bd a +=σ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应满足下列要求(或者进行已知点检查,已知点点位变化相对于约束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低于表1-1规定的上一等级控制网中最弱边相对中误差)σ∆2dV X ≤,σ∆2dV Y ≤,σ∆2dV Z ≤))((22bd a +=σ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控制网测量中误差m ≤σ⎥⎦⎤⎢⎣⎡=n WW N 31m ,N 为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 为异步环边数,W 为异步环全长闭合差。
各项限差规定σ ())((22bd a +=σ采用表2-1加乘常数) 同步环闭合差限差σω5n x ≤, σω5n y ≤, σω5n z ≤, σω5n 3≤ n —同步环的边数,))((22bd a +=σ,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异步环闭合差限差σωn 2x ≤, σωn 2y ≤, σωn 2z ≤, σωn 32≤n —独立环的边数,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22bd a +=σ,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重复基线限差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 ,同一基线不同时段较差应满足 σ23ds ≤(σ按照实际边长计算)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X V ∆,Y V ∆,Z V ∆)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σ∆3V X ≤,σ∆3V Y ≤,σ∆3V Z ≤))((22bd a +=σ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约束平差中,控制网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2-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二等水准测量限差要求

二等水准测量限差要求
二等水准测量是一种较精确的测量方法,通常用于确定大地水准面的高程。
在进行二等水准测量时,需要遵守一定的限差要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二等水准测量限差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线路限差要求:二等水准测量线路的总长度不得超过20公里,且在每个控制点处,其高程差应小于等于0.01米。
2. 仪器限差要求:二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器应符合国家
标准,其精度应达到0.3毫米/千米。
3. 针准限差要求:在进行水准测量时,针准应在水准仪器的刻
度范围内,并且针尖应垂直于水平面。
4. 观测限差要求:观测员在进行水准测量时,应保证测量时刻
的气压、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稳定,并在每个控制点上进行多次观测,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5. 计算限差要求:在进行测量数据的计算时,应按照国家标准
进行计算,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二等水准测量限差要求严格,需要在测量过程中注意各种细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 1 -。
测量观测限差与允许限差

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52条)井下各级经纬仪导线网,其闭合差不应超过下表要求: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61条)井下经纬仪导线水平角观测,采用仪器及要求: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75条)井下经纬仪导线的水平角闭合差限差(允许值)如下:n—闭(附)合导线的总站数;n1、n2—分别为支导线第一次和第二次测量的总站数;《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993-08-01实施)1.表中n为测站数;2.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2倍。
3.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5-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5-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4.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当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形。
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5-1中规定长度的0.7倍。
当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不宜相距过近。
方向进行比较。
表9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M为每Km 注:n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W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
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 表1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地形测量:表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放大成图。
地形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a)大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平坦地:a<3˙丘陵地:3˙≤a<10˙山地:10˙≤a<25˙高山地: a≥25˙表表14-2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注:1、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2、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绘规范及限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6-25发布,1993-12-01实施适用范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放样的准备与方法、开挖工程测量、立模与填筑放样、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洞室测量、辅助工程测量、施工场地地形测量、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发布与实施时间:1998年6月1日施行适用范围: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发布与实施时间:1999-02-10发布,1999-07-01施行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竣工以及城市管理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发布与实施时间: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适用范围:城市各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
当进行城市地形形变监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表1 光电测距附合(闭合)导线技术要求注:表中所列的技术要求,符合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0mm(三、四等)和20mm(五等)1. 当导线网作为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结点网,各导线环的长度不应大于表1中规定总长的0.7倍。
2. 加密导线,宜以直伸形状布设,附合于首级网点上。
各导线点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表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 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3º时,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差值仍应符合上表规定。
一、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位置上进行重测,并符合下列规定: 1. 上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2c 超限,该测回应立即重测,但不计重测测回数。
2. 同测回2c 较差或各测回同一方向值较差超限,可重测超限方向(应联测原零方向)。
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测战方向总数的1/3时,该测回应重测。
3. 因测错方向、读错、记错、气泡中心位置偏移超过一格或个别方向临时被挡,均可随时进行重测。
二、观测手簿的记录、检查和观测数据的划改,应遵守下列规定:(1)、水平角观测的秒值读、记错误,应重新观测,度分读、记错误可在现场更正。
但同一方向盘左、盘右不得同时更改相关数字。
(2)、天顶距观测中,分的读数在各测回中不得连环更改。
(3)、距离测量中,每测回开始要读、记完整的数字,以后可读、记尾数。
厘米以下数字不得划改。
米和厘米部分的读、记错误,在同一距离的往返测量中,只能划改一次。
三、水平角观测结束后,其测角中误差按下列公式计算:导线(网)测角中误差的计算方法分两种情况:(1)、按左、右角闭合差计算:[]nm 2∆∆±=β(1-1)(2 )、按导线方位角闭合差计算:nNf m 2ββ±= (1-2)其中:∆--------左、右角之和360º与之差βf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的方向角闭合差;n---------三角形个数或计算βf 的测站数 N--------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
表3 内业计算数字取位要求表4 等级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注:n 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M 为每Km 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W M 为每Km 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
表5 等级水准测量测站的技术要求注:当采用单面标尺四等水准测量时,变动仪器高度两次所测高差之差与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表6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注:D为平距,以公里记。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表7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表中n为测站数;2. 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2倍。
3. 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5-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5-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4.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当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形。
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5-1中规定长度的0.7倍。
当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不宜相距过近。
表8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3º时,该方向2倍照准差的变动范围,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
表9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表10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n 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W M 为每Km 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
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 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表1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注:D 为平距,以公里记。
地形测量:表13 测图比例尺的选用注:对于精度要求较低的专用地形图,可按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的规定进行测绘或利用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放大成图。
地形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a )大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平坦地:a<3˙ 丘陵地:3˙≤a<10˙ 山 地:10˙≤a<25˙ 高山地: a ≥25˙表14-1 一般地区解析图根点的个数表14-2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 )注:1、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2、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
表15 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M 为测图比例尺的分母,H 为测图最大视距,n 为测站数;隐蔽或施测困难地区导线相对闭合差可放宽,但不应大于1/1000。
表16 图根支导线(极坐标)平均边长及边数表17 图根经纬仪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H为等高距(m)边长大于400m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
注:S为边长,n为边数,d《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1999-7-01实施)表18-1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表18-2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注:n为测站数表18-3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3º时,该方向2倍照准差的变动范围,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手簿中注明。
表18-4 垂直角观测的测回数与限差表19 水准测量计算小数位的取位表20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注:1、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2、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
表21-1 图根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表21-2 图根三角高程技术要求表22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 1、W M 为每Km 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M 为每Km 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s L 为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L 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i L 为检测测段长度,均以公里记; 2、山区指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米的地区;3、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水准路线构成时,闭合差的限差应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根为限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及往返检测均适用;检测长度小于1公里时,按1公里计算;4、当成像清晰稳定时,三、四等水准观测视线长度可以放长20%。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1998年6月1日施行表23 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注:1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几何水准测量测站高差中误差或静力水准测量相邻观测点相对高差中误差;2观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观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坐标差中误差以及等价的观测点相对基准线的偏差值中误差、建筑物(或构件)相对底部定点的水平位移分量中误差。
表24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各等级水准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25中的规定: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项目开始前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
检验后应符合下列要求:表25 水准观测的限差(mm)注:表中n为测站数。
表26 测边控制网技术要求注: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宜按本规定采用:1测距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时;2实际平均边长与表列数值相差较大时。
表27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注:1 C1、C2为导线类别系数。
对附合导线,C1=C2=1;对独立单一导线,C1=1.2,C2=2;对导线网,导线长度系指附合点与结点或结点间的导线长度,取C1≤0.7、C2=1;2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宜按本规定采用:1)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时;2)际平均边长与导线长度对比表列规定数值相差较大时。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表28 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表29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注: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
表30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表31 GPS测量各等级的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注:当采用双频机进行快速静态观测时,时间长度可缩短为10min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GPS 测量各等级的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 值应小于6。
城市GPS 测量可不观测气象要素,但应记录雨、晴、阴、云等天气状况。
表32 同步环坐标分量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规定(1³10-6)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GPS 网中选取一组完全的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σωn x 2≤ σωn y 2≤ σωn z 2≤ σωn 32≤式中 222z y x ωωωωω++----=闭合差,;n--------独立环中的边数。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不宜超过下式的规定:σ22≤s d测绘知识一、测绘名词(摘自国家测绘局)1、大地基准:是建立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和推算国家大地控制网中各点大地坐标的基本依据,它包括一组大地测量参数和一组起算数据,其中,大地测量参数主要包括作为建立大地坐标系依据的地球椭球的四个常数,即地球椭球赤道半径啊,地心引力常数GM ,带球谐系数J2(由此导出椭球扁率f )和地球自转角度w ,以及用以确定大地坐标系统和大地控制网长度基准的真空光速c ;而一组起算数据是指国家大地控制网起算点(成为大地原点)的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大地高程和至想邻点方向的大地方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