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各种测量的规范及限差
测绘规范及限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6-25发布,1993-12-01实施适用范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放样的准备与方法、开挖工程测量、立模与填筑放样、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洞室测量、辅助工程测量、施工场地地形测量、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发布与实施时间:1998年6月1日施行适用范围: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发布与实施时间:1999-02-10发布,1999-07-01施行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竣工以及城市管理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发布与实施时间: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适用范围:城市各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
当进行城市地形形变监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表1 光电测距附合(闭合)导线技术要求注:表中所列的技术要求,符合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0mm(三、四等)和20mm(五等)1. 当导线网作为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结点网,各导线环的长度不应大于表1中规定总长的0.7倍。
2. 加密导线,宜以直伸形状布设,附合于首级网点上。
地铁施工测量限差(规范)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一、地面平面控制测量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2.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3.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4.水平角观测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3.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大于1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3.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
3.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3.4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超过1.5″。
3.5光学对中器的视轴与竖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mm。
4.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二、地面高程控制测量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测量测站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m)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各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mm)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技术要求三、联系测量1.隧道贯通前的联系测量工作不少于3次,宜在隧道掘进到100m、300m以及距贯通面100~200m时分别进行一次。
当地下起始方位角较差小于12″时,可取各次测量成果的平均值作为后续测量的起算数据指导隧道贯通。
2.隧道内定向边边长应大于60m,视线距隧道边墙的距离应大于0.5m。
3.隧道内控制点间平均边长宜为150m。
曲线隧道控制点间距不应小于60m。
4.水准线路往返较差、附和或闭合差为±8√Lmm。
5.水准测量应在隧道贯通前进行三次,并应与传递高程测量同步进行。
重复测量的高程点间的高程较差应小于5mm,满足要求时,应取逐步平均值作为控制点的最终成果指导隧道掘进。
四、暗挖隧道、车站施工测量1.地下施工高程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点宜每50m设置一个。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一、建筑变形测量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范1 平面控制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n测站数2 高程控制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mm)L—路线长度km,n—测站数水准仪视子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在作业前开始的第一周内每天测定一次,稳定后每隔15天测定一次。
二等测量I不大于15″,三、四等水准测量I不大于20″、尺垫。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常规测图开阔地区每平方公里控制点密度(点/km2)光电测距图根导线测量要求图根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S为边长(km),H为基本等高距(m),D为测距边长(km),仪器和觇板高(棱镜中心高)精确量取至mm。
图根水准闭合差不得超过±40mm,山地千米超过16站时,不应超过±12mm。
简单计算配赋。
三、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宜短于100米,2)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
3)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GPS点上观测时,应联测两个高级方向,若只能观测到一个时,应增加测回数。
4)导线边应往返观测二个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小于5mm,测回较差小于3mm,往返测平均值较差小于5mm。
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
精密导线按严密方法平差。
3 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1 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2 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前—后—后--前。
偶数站:后—前—前—后。
三、铺轨基标测量1 一般规定1.1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设铺轨基标,1.2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
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120米设置一个。
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60米设置一个。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Ⅰ 级 Ⅱ 级 闭合差″ 合差
中误差
m
mm
仪器 仪器
mm
1/35000
350 3~5
±6
1/60000 ±2.5
4 6 ±5
±8
1/35000
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 1)角度闭合差允许值 wβ=±5,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个别边不 宜短于 100 米, 2)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 360°的较差应 小于 4″。 3)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 GPS 点上观测时,应联测两个高级方向,若只能观测到一个时, 应增加测回数。 4)导线边应往返观测二个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小于 5mm,测回较差小于 3mm,往 返测平均值较差小于 5mm。 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精密导线按严密方法平差。 6)全站仪分级标准
级别 Ⅰ级仪器 Ⅱ级仪器 Ⅲ级仪器
测角中误差(″) ±1 ±3 ±6
测距中误差(mm) 1+1×10-6.D 3+2×10-6.D 5+5×10-6.D
2 精密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
每 1 千米高差中数
观测次数
线
中误差 mm
附合水
水准
闭合差 mm
准平均
水准尺
偶 然 差 中全 中 误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读数之差
之差
0.5
0.7
3.0
1.0
三、铺轨基标测量
1 一般规定 1.1 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 设铺轨基标,
1.2 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 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 120 米设置一个。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 60 米设置一个。加密基标在直线线路每隔 6 米,曲线每隔 5 米设置一个。 1.3 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或按设计要求可设置在线路中线一侧,道岔铺轨基标 一般设置在直股和曲股的两侧。
GPS控制测量各种要求规范限差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 73—2010注:边长小于200米时,边长中误差≤2cm。
二、三、四等网相邻点最小边长不宜小于平均边长的1/2,最长边长不宜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
一、二级网最大边长可在平均边长的基础上放宽1倍。
各项限差规定 σ())((22bd a +=σ采用表1-1加乘常数) 同步环闭合差限差σω53x ≤, σω53y ≤, σω53z ≤, σω53≤ 同步环只计算三边同步环,))((22bd a +=σ,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异步环闭合差限差σωn 2x ≤, σωn 2y ≤, σωn 2z ≤, σωn 32≤n —独立环的边数,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22bd a +=σ,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重复基线限差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 ,同一基线不同时段较差应满足 σ23ds ≤(σ按照实际边长计算)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X V ∆,Y V ∆,Z V ∆)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σ∆3V X ≤,σ∆3V Y ≤,σ∆3V Z ≤))((22bd a +=σ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应满足下列要求(或者进行已知点检查,已知点点位变化相对于约束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低于表1-1规定的上一等级控制网中最弱边相对中误差)σ∆2dV X ≤,σ∆2dV Y ≤,σ∆2dV Z ≤))((22bd a +=σ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控制网测量中误差m ≤σ⎥⎦⎤⎢⎣⎡=n WW N 31m ,N 为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 为异步环边数,W 为异步环全长闭合差。
各项限差规定σ ())((22bd a +=σ采用表2-1加乘常数) 同步环闭合差限差σω5n x ≤, σω5n y ≤, σω5n z ≤, σω5n 3≤ n —同步环的边数,))((22bd a +=σ,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异步环闭合差限差σωn 2x ≤, σωn 2y ≤, σωn 2z ≤, σωn 32≤n —独立环的边数,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22bd a +=σ,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重复基线限差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 ,同一基线不同时段较差应满足 σ23ds ≤(σ按照实际边长计算)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X V ∆,Y V ∆,Z V ∆)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σ∆3V X ≤,σ∆3V Y ≤,σ∆3V Z ≤))((22bd a +=σ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约束平差中,控制网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2-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2、高程控制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mm)S为边长(km),H为基本等高距(m),D为测距边长(km),仪器和觇板三、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1 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1)角度闭合差允许值wβ=±5,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三、铺轨基标测量1 一般规定1.1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设铺轨基标。
1.2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
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120米设置一个。
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60米设置一个。
加密基标在直线线路每隔6米,曲线每隔5米设置一个。
1.3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或按设计要求可设置在线路中线一侧,道岔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直股和曲股的两侧。
1.4铺轨基标标志按规范要求设计。
2 控制基标测量2.1 控制基标测量方法1)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时,应在直线上采用截距法在曲线上采用偏角法测设。
2)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一侧时,可根据曲线要素点和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关系,计算出其坐标后,直接按坐标测设。
3)也可先在线路中线上,测定设置控制基标位置的线路法线方向,然后在此方向上按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距离确定控制基标位置。
2.2 控制基标埋设要求1)基标点埋设在结构底板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点位牢固,外型美观。
2)以±2mm的精度,调整基标标志螺杆到设计位置,并初步固定。
当控制基标埋设完成后,对其进行检测。
2.3控制基标检测的内容、方法与各项限差应满足下列要求:1)检查控制基标间夹角时,其左、右角各测二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小于5″,距离往返观测各二测回。
控制基标测设形式为等高等距。
2)直线段控制基标间的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实测距离与设计距离较差应小于10mm,曲线段控制基标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2mm,弦长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5mm。
测量观测限差与允许限差
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52条)井下各级经纬仪导线网,其闭合差不应超过下表要求: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61条)井下经纬仪导线水平角观测,采用仪器及要求: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75条)井下经纬仪导线的水平角闭合差限差(允许值)如下:n—闭(附)合导线的总站数;n1、n2—分别为支导线第一次和第二次测量的总站数;《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993-08-01实施)1.表中n为测站数;2.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2倍。
3.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5-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5-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4.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当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形。
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5-1中规定长度的0.7倍。
当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不宜相距过近。
方向进行比较。
表9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M为每Km 注:n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W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
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 表1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地形测量:表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放大成图。
地形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a)大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平坦地:a<3˙丘陵地:3˙≤a<10˙山地:10˙≤a<25˙高山地: a≥25˙表表14-2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注:1、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2、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
测量观测限差与允许限差
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52条)井下各级经纬仪导线网,其闭合差不应超过下表要求: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61条)井下经纬仪导线水平角观测,采用仪器及要求: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75条)井下经纬仪导线的水平角闭合差限差(允许值)如下:n—闭(附)合导线的总站数;n1、n2—分别为支导线第一次和第二次测量的总站数;《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993-08-01实施)1.表中n为测站数;2.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2倍。
3.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5-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5-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4.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当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形。
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5-1中规定长度的0.7倍。
当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不宜相距过近。
方向进行比较。
表9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M为每Km 注:n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W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
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 表1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地形测量:表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放大成图。
地形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a)大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平坦地:a<3˙丘陵地:3˙≤a<10˙山地:10˙≤a<25˙高山地: a≥25˙表表14-2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注:1、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2、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
GPS控制测量各种规范限差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 73—2010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1-1注:边长小于200米时,边长中误差≤2cm。
二、三、四等网相邻点最小边长不宜小于平均边长的1/2,最长边长不宜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
一、二级网最大边长可在平均边长的基础上放宽1倍。
异步环或附和线路边数的规定表1-2GPS 测量各等级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表1-4各项限差规定 σ())((22bd a +=σ采用表1-1加乘常数) 同步环闭合差限差σω53x ≤, σω53y ≤, σω53z ≤, σω53≤ 同步环只计算三边同步环,))((22bd a +=σ,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异步环闭合差限差σωn 2x ≤, σωn 2y ≤, σωn 2z ≤, σωn 32≤n —独立环的边数,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22bd a +=σ,ω—环闭合差,222z y x ωωωω++=重复基线限差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 ,同一基线不同时段较差应满足 σ23ds ≤(σ按照实际边长计算)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X V ∆,Y V ∆,Z V ∆)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σ∆3V X ≤,σ∆3V Y ≤,σ∆3V Z ≤))((22bd a +=σ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应满足下列要求(或者进行已知点检查,已知点点位变化相对于约束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低于表1-1规定的上一等级控制网中最弱边相对中误差)σ∆2dV X ≤,σ∆2dV Y ≤,σ∆2dV Z ≤))((22bd a +=σ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GPS 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2-1控制网测量中误差m ≤σ⎥⎦⎤⎢⎣⎡=n WW N31m ,N 为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 为异步环边数,W 为异步环全长闭合差。
各种测量的规范和限差
测绘规范及限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6-25发布,1993-12-01实施适用范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放样的准备与方法、开挖工程测量、立模与填筑放样、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洞室测量、辅助工程测量、施工场地地形测量、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发布与实施时间:1998年6月1日施行适用范围: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发布与实施时间:1999-02-10发布,1999-07-01施行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竣工以及城市管理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发布与实施时间: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适用范围:城市各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
当进行城市地形形变监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表1 光电测距附合(闭合)导线技术要求注:表中所列的技术要求,符合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0mm(三、四等)和20mm(五等)1. 当导线网作为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结点网,各导线环的长度不应大于表1中规定总长的0.7倍。
2. 加密导线,宜以直伸形状布设,附合于首级网点上。
各种测量的规范和限差
测绘规范及限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6-25发布,1993-12-01实施适用范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放样的准备与方法、开挖工程测量、立模与填筑放样、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洞室测量、辅助工程测量、施工场地地形测量、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发布与实施时间:1998年6月1日施行适用范围: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发布与实施时间:1999-02-10发布,1999-07-01施行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竣工以及城市管理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发布与实施时间: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适用范围:城市各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
当进行城市地形形变监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表1 光电测距附合(闭合)导线技术要求注:表中所列的技术要求,符合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0mm(三、四等)和20mm(五等)1. 当导线网作为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结点网,各导线环的长度不应大于表1中规定总长的0.7倍。
2. 加密导线,宜以直伸形状布设,附合于首级网点上。
地铁施工测量限差(规范)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一、地面平面控制测量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2.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3.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4.水平角观测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3.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大于1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3.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
3.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3.4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超过1.5″。
3.5光学对中器的视轴与竖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mm。
4.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二、地面高程控制测量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测量测站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m)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各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mm)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技术要求三、联系测量1.隧道贯通前的联系测量工作不少于3次,宜在隧道掘进到100m、300m以及距贯通面100~200m时分别进行一次。
当地下起始方位角较差小于12″时,可取各次测量成果的平均值作为后续测量的起算数据指导隧道贯通。
2.隧道内定向边边长应大于60m,视线距隧道边墙的距离应大于0.5m。
3.隧道内控制点间平均边长宜为150m。
曲线隧道控制点间距不应小于60m。
4.水准线路往返较差、附和或闭合差为±8√Lmm。
5.水准测量应在隧道贯通前进行三次,并应与传递高程测量同步进行。
重复测量的高程点间的高程较差应小于5mm,满足要求时,应取逐步平均值作为控制点的最终成果指导隧道掘进。
四、暗挖隧道、车站施工测量1.地下施工高程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点宜每50m设置一个。
三等、四等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要求
三等、四等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要求
三等、四等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与检核是水准测量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相关规范,三等、四等水准路线闭合差的限值分别为±20√L(L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km)和±12√L。
在计算闭合差时,需要将各段高程的测量误差进行合成,以确定整个水准路线的闭合差。
为了满足闭合差的要求,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测量精度。
首先,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确保其精度和稳定性。
其次,对测量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核和处理,排除异常值和误差较大的数据。
此外,加强测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如定期校准仪器、提高观测员的技能水平等。
在检核闭合差时,如果发现超限,需要认真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正。
一般来说,超限可能是由于仪器误差、观测误差或数据处理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不同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修正措施,如重新选择仪器、改进观测方法、加强数据处理审核等。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提高三等、四等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精度,保证水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对于工程设
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避免因测量误差导致的工程问题,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标准
一、建筑变形测量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1 平面控制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n测站数水准仪视子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在作业前开始的第一周每天测定一次,稳定后每隔15天测定一次。
二等测量I不大于15″,三、四等水准测量I不大于20″、尺垫。
图根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高)精确量取至mm。
图根水准闭合差不得超过±40mm,山地千米超过16站时,不应超过±12mm。
简单计算配赋。
1 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不宜短于100米,2)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
3)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GPS点上观测时,应联测两个高级方向,若只能观测到一个时,应增加测回数。
4)导线边应往返观测二个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小于5mm,测回较差小于3mm,往返测平均值较差小于5mm。
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
精密导线按严密方法平差。
3 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1 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2 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前—后—后--前。
偶数站:后—前—前—后。
1 一般规定1.1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设铺轨基标,1.2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
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120米设置一个。
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60米设置一个。
加密基标在直线线路每隔6米,曲线每隔5米设置一个。
1.3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或按设计要求可设置在线路中线一侧,道岔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直股和曲股的两侧。
1.4铺轨基标标志按规要求设计。
2控制基标测量2.1 控制基标测量方法1)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时,应在直线上采用截距法在曲线上采用偏角法测设。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标准
一、建筑变形测量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1 平面控制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n测站数边长测距观测要求及限差2 高程控制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mm)L—路线长度km,n—测站数水准仪视子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在作业前开始的第一周每天测定一次,稳定后每隔15天测定一次。
二等测量I不大于15″,三、四等水准测量I不大于20″、尺垫。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常规测图开阔地区每平方公里控制点密度(点/km2)光电测距图根导线测量要求图根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图根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S为边长(km),H为基本等高距(m),D为测距边长(km),仪器和觇板高(棱镜中心高)精确量取至mm。
图根水准闭合差不得超过±40mm,山地千米超过16站时,不应超过±12mm。
简单计算配赋。
地物点、地形点测距长度、点间距要求m三、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1 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 1)角度闭合差允许值wβ=±5,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个别边不宜短于100米,2)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
3)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GPS点上观测时,应联测两个高级方向,若只能观测到一个时,应增加测回数。
4)导线边应往返观测二个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小于5mm,测回较差小于3mm,往返测平均值较差小于5mm。
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
精密导线按严密方法平差。
6)全站仪分级标准L—路线往返测段或附合长度km,n—测站数3 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1 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2 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前—后—后--前。
偶数站:后—前—前—后。
4精密水准观测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的要求(m)5精密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三、铺轨基标测量1 一般规定1.1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设铺轨基标,1.2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
二级导线测量2C限差
二级导线测量2C限差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要求,所布设控制网等级不同,对2秒级仪器观测水平角的观测精度要求不同。
四等以上导线,一测回内2C互差应小于13秒,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应小于9秒。
一级级以下导线,一测回内2C互差应小于18秒,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应小于12秒。
观测条件(仪器、观测者、外部环境)不同,则2C值不同。
特别是外部环境和(气温、气压等)和观测员的熟练水平,对2C 的影响较大,观测条件好了,2C数值就小一些,通常10秒以内,观测条件很差,2C数值有时候超过20秒的情况都有。
但是如果一测回内的2C互差、同一方向值测回较差都满足限差要求,水平角的观测精度就有保证了。
2C值=盘左-(盘右±180)是一个测回内盘左与盘右的差值2C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2C互差”。
在进行水平角的测量时更多的是关注2C互差,就是说2C互差是指同一测回内各方向2C之间的差值。
2c概念:一测回同一方向的盘左读数L与盘右读数R±180°之差,即2C=L-(R±180°)。
水深测量限差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水深测量限差水运工程测量规范篇一:《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编制说明09-12-24《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送审稿编制说明一、编制理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深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单波束线的测深发展到多波束面的测深。
无论是测深精度还是工作效率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因此多波束测深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全覆盖水深测量作业,在港口航道测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用于沿海港口、航道水深测量的规范是《海道测量规范》(GB 12327-1998),它主要是针对单波束水深测量的,而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全覆盖水深测量以及对其测量数据的处理、检验等作业技术要求规范中并没有提到。
这两种手段测量水深其技术要求是有些区别的,所以不能完全参照单波束水深测量的技术要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计划线的步设不一样:单波束水深测量垂直于等深线的总方向,而多波束水深测量是平行于等深线的总方向;2、测量模式不一样:单波束是线测量,而多波束是全覆盖测量;3、记录模式不一样:单波束测深仪有模拟记录和数字记录两种,而多波束只有数字记录一种;4、仪器设备安装、校准不一样:多波束水深测量涉及的设备多,其系统安装、校准要求高;6、质量控制要求不一样:对外业数据采集质量要求高。
为了规范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测量作业,提高测量成果的质量,有必要制定多波束测深系统外业测量和后处理的技术要求。
二、编制经过2003年开始,交通部海事局组织上海海事局编写《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规定》。
2004年,《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规定》列入交通部行业标准制定计划。
编写组听取了海事测绘系统内专家以及行业内相关单位的征求意见,修改了《多波束扫测系统测量技术规定》,并将其更名为《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规定》。
2008年根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要求,再次修改《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规定》,同时根据其内容更名为《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于2009年5月上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作者: ————————————————————————————————日期:ﻩ一、建筑变形测量1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变形测量等级沉降观测位移观测适用范围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特级≤0.05≤0.3 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和重要科研项目变形观测一级≤0.15≤1.0 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二级≤0.50 ≤3.0 中等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重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三级≤1.50≤10.0低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变形观测:一般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2 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特级≤10≤0.3 ≤0.5 ≥0.5一级≤30≤0.7 ≤1.0≥0.3二级≤50 ≤2.0≤3.0≥0.2三级≤75≤5.0≤8.0 三丝能读数3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限差(mm)等级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之差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特级0.15 0.2 ≤0.1≤0.07≤0.15一级0.30.5 ≤0.3≤0.2≤0.45 二级0.5 0.7≤1.0≤0.7≤1.5三级光学测微法1.0 1.5≤3.0 ≤2.0 ≤4.5中丝读数法2.03.0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范1平面控制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等级城测导线城测平均边长工测导线工测平均边长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城测导线相对闭合工测导线相对闭合测回数方位角闭J1 J2 DJ6长度(km)(km)长度(km)(km) 差mm 差差合差(")四等10.0 1.69.0 1.5≤±2.5 ±≤18≤1/40000≤1/350004 6 ±5一级3.6 0.30 4.0 0.5 ≤±5±≤15≤1/14000≤1/150002 4 ±10二级2.40.20 2.4 0.25≤±8±≤15≤1/10000≤1/100001 3 ±16三级1.5 0.121.2 0.1≤±12±≤15≤1/6000≤1/5000 1 2 ±24 n测站数边长测距观测要求及限差等级测距仪测回数往返总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mm单程测回间数较差 mm备注四等ⅠⅡ1 1 24Ⅰ 5Ⅱ 10Ⅰ7Ⅱ15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4次读数一级Ⅱ 1 2 Ⅱ 10 Ⅱ15二、三级Ⅱ 1 1 Ⅱ 10 Ⅱ15测量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仪器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归内2c较差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DJ1 6 9 6DJ2 8 13 9DJ6 18-- 242高程控制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mm)1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1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之差基辅分划、黑红面两次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观测次数(工测)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形≤±3≤±61.0/2.0 1.5/3.0平原、丘陵±12山区±15工测4≤±20往、返各一次铟瓦尺往一双面尺往一次≤±5≤±10 3.0 5.0平原、丘陵±20、山区±25工测64.0≤±30双面尺往、返各一次双面尺往一次≤±1530 单面尺往、返各一次单面尺往一次L—路线长度km,n—测站数水准仪视子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在作业前开始的第一周内每天测定一次,稳定后每隔15天测定一次。
二等测量I不大于15″,三、四等水准测量I不大于20″、尺垫。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等级(工测)路线长度km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三等≤50双面≤65铟瓦尺≤80≤3.0≤6.0 三丝能读数四等≤16双面≤80铟瓦尺≤100≤5.0≤10.0 三丝能读数五等100 大致相等4 地形图测绘基本等高距(m)比例尺基本等高距类别地形类别1:5001:1000 1:2000平地0.50.50.5、1丘陵0.5 0.5、1 1山地0.5、1 1 2常规测图开阔地区每平方公里控制点密度(点/km2)测图比例尺1:500 1:10001:2000图根点密度150 50 15数字化测图开阔地区每平方公里控制点密度(点/km2)测图比例尺1:500 1:1000 1:2000图根点密度64 16 4光电测距图根导线测量要求比例尺附合导线长m平均边长m导线相对闭合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测距方式1:500 900 80≤1/40001±40单程1:1000 1800 1501:2000 3000250图根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项目方法测回固定角或圆周角不符值1:500 1:1000 1:2000测距单程 1 200400 800测角联测两个已知方向1 ≤40″图根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项目中丝法观测垂直角较差、指标差较差″对向观测高差、单向两次高差较差m各方向推算高差较差m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测距对向1单向2≤25″≤0.4×S ≤0.2×H ±40S为边长(km),H为基本等高距(m),D为测距边长(km),仪器和觇板高(棱镜中心高)精确量取至mm。
图根水准闭合差不得超过±40mm,山地千米超过16站时,不应超过±12mm。
简单计算配赋。
地物点、地形点测距长度、点间距要求m比例尺地物点地形点高程注记点间距1:500 80 150151:11:2三、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1 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平均边长m导线总长度km边测距中误差mm测距相对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全长相对闭合差相邻点位相邻点位中误差mmⅠ级仪器Ⅱ级仪器350 3~5 ±6 1/60000 ±2.5 4 6 ±5 1/350001/35000±8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1)角度闭合差允许值wβ=±5,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个别边不宜短于100米,2)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
3)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GPS点上观测时,应联测两个高级方向,若只能观测到一个时,应增加测回数。
4)导线边应往返观测二个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小于5mm,测回较差小于3mm,往返测平均值较差小于5mm。
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
精密导线按严密方法平差。
6)全站仪分级标准级别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mm)Ⅰ级仪器±1 1+1×10-6.DⅡ级仪器±33+2×10-6.DⅢ级仪器±6 5+5×10-6.D2 精密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每1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mm 附合水准平均边长km水准仪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偶然差中数MΔ全中误差Mw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平原山区±2 ±4 2~4 DS1 铟瓦尺往返测各一次往返测各一次±8 ±2L—路线往返测段或附合长度km,n—测站数3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1 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2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前—后—后--前。
偶数站:后—前—前—后。
4精密水准观测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的要求(m)标尺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计差视线高度仪器视距视线长度20m以上视线长度20m以下铟瓦尺DS1 ≤60 ≤1.0≤3.00.5 0.3 5精密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上下丝读数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0.50.7 3.0 1.0三、铺轨基标测量1 一般规定1.1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设铺轨基标,1.2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
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120米设置一个。
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60米设置一个。
加密基标在直线线路每隔6米,曲线每隔5米设置一个。
1.3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或按设计要求可设置在线路中线一侧,道岔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直股和曲股的两侧。
1.4铺轨基标标志按规范要求设计。
2控制基标测量2.1控制基标测量方法1)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时,应在直线上采用截距法在曲线上采用偏角法测设。
2)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一侧时,可根据曲线要素点和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关系,计算出其坐标后,直接按坐标测设。
3)也可先在线路中线上,测定设置控制基标位置的线路法线方向,然后在此方向上按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距离确定控制基标位置。
2.2控制基标埋设要求1)基标点埋设在结构底板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点位牢固,外型美观。
2) 以±2mm的精度,调整基标标志螺杆到设计位置,并初步固定。
当控制基标埋设完成后,对其进行检测。
2.3控制基标检测的内容、方法与各项限差应满足下列要求:1)检查控制基标间夹角时,其左、右角各测二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小于5″,距离往返观测各二测回。
控制基标测设形式为等高等距。
2)直线段控制基标间的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实测距离与设计距离较差应小于10mm,曲线段控制基标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2mm,弦长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5mm。
3)地下施工控制水准点间应布设附合水准路线测定每个控制基标高程,其实测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2mm。
4)经检查控制基标满足各项限差要求后,进行永久固定。
3 加密基标测量3.1直线加密基标测设方法和限差要求1)依据相邻控制基标采用截距法和水准测量方法,逐一测定加密基标的位置和其底板高程,临时标定点位。
2)埋设要求同控制基标。
3.2加密基标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的限差要求:1)纵向:6m±5mm;2)横向:加密基标偏离两控制基标间的方向线不应大于2mm;3)相邻加密基标实测高差与设计高差较差不应大于1mm。
每个加密基标实测高程与设计高程差不应大于2mm。
3.3曲线加密基标测设方法:1)依据曲线元素点的控制基标,采用偏角法和水准测量方法等逐一测设曲线加密基标的位置和其底板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