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配方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https://img.taocdn.com/s3/m/274f8b5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e.png)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 、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
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前面第38条讲的是表有寒里有热,而这第40条讲的是表有寒里有水。
表有寒里有热的用大青龙汤,表有寒里有水的就用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有一点差异,两个青龙汤都是表有寒,里症不同,大青龙汤是里有热,小青龙汤是里有水。
这里对大小青龙作一个比较。
本条所谓伤寒,首先是第一层次的伤寒,是外感病,可以是外感寒邪,也可以是外感湿邪,或者兼而有之。
其次,是第二层次的伤寒。
即外感寒邪的伤寒,因为相比于外感湿邪等等,外感寒邪的几率比较大一些,更常见一些。
外感寒邪的伤寒,可以是太阳伤寒,也可以是少阴伤寒,甚至可以表现为太阳中风或少阴中风等等。
第三,即太阳伤寒。
本条当然可以是太阳伤寒,但本条适用范围远远不至于太阳伤寒。
凡是表有寒里有水的毛病,本条都适用。
什么叫表有寒?就是外感病,表证阶段,外邪还没有祛除。
当然是以寒邪居多,会不会有湿邪?当然也有可能,因为本条方证是有明显的水湿的。
这个水湿既有可能是他体内原先固有的,也有可能有外来的,当然可以是内外都有的。
里有水,即体内水湿比较重,这个水湿用现代说法就是代谢垃圾,是毒素。
这些代谢垃圾大多数情况下是患者体质的问题,比如阳虚水泛。
这种阳虚水泛的人,外感寒邪,外寒内水相互作用而成病,就会表现为小青龙汤证。
那么小青龙汤证究竟是太阳病?还是少阴病?还是其他什么病呢?答案是不一定。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https://img.taocdn.com/s3/m/33ea453eeefdc8d376ee32df.png)
小青龙汤
出处《伤寒论》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麻黄(去节,10-15克) 芍药(10-15克) 细辛(3-6克) 干姜(10-15克) 甘草炙 (10-15克) 桂枝(去皮,10-15克) 五味子(3-6克) 半夏(洗,10-15克)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汉代计量的话,两=15.625克,升=液体200毫升 )
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亦可作为处方药减轻花粉症病状]
用法:
名字由来古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张秉成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成方便读》)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其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另,方中主药麻黄一味色青形似青龙,故曰“大小青龙汤”。
化裁:
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小青龙汤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小青龙汤](https://img.taocdn.com/s3/m/e78967e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1.png)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小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
水煎温服,分三次。
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方证]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现代应用]1.以咳喘、痰液清稀为主证的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
2.恶寒、鼻塞流涕或流泪为主证的疾病。
如花粉证、过敏性鼻炎、病毒性结膜炎、泪遭炎等五官科疾病。
3.以呃逆、干哕、唾液较多,遇寒冷而加重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发酵性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肝硬化腹水、慢性细菌性痢疾、结核性腹膜炎。
4.其他疾病如神经官能证、肾炎、风湿性心脏病、胸膜炎、癫痫、遗尿、肩关节周围炎等也常运用本方。
小青龙汤是慢性咳喘病的常用效方。
《一得集》载治郭姓病人,素有痰饮,每值严寒,病必举发,喘咳不卧。
十余年来,大为所苦。
甲申冬,因感寒而病复作。
背上觉冷者如掌大,喉间做水鸡声,寸口脉浮而紧。
与小青龙汤,两剂即安。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载矢数道明先生用本方提取物治疗小儿哮喘的病例。
该患者经常感冒,感冒时,咽部发红、扁桃体肿大,咳嗽、咯大量湿性稀薄痰,食欲等无异常。
但喷嚏、鼻涕很多。
服用小青龙汤3个月后已见明显效果,精神变得非常活泼,不再常患感冒,哮喘发作更像早已忘掉那样,不再出现。
编者也曾以本方治疗一慢支,老年女性,冬季发病,咳喘昼轻夜甚,炔多而稀,早晨查房发现病人床前积了—堆卫生纸,咳痰之多,町见-斑。
经吸氧、静脉点滴“菌必治”等收效甚微。
观其形寒畏冷,思所挂之水,亦冷饮也。
遂处以小青龙汤,当夜病人即能平卧而眠,次晨查房,喜告之:夜间仅咳两三次,几乎无痰。
其效始料不及。
此方所主,内有痰饮,外有风寒。
除了表证外,痰饮的“水证”也是辨证关键。
呼吸道分泌物的特征、舌象这些自不必多说。
小青龙汤方剂配方
![小青龙汤方剂配方](https://img.taocdn.com/s3/m/8ed3c38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6.png)
小青龙汤方剂配方小青龙汤是中医药中的一种经典处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生姜、大枣等多味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通阳气、发表汗、理气止痛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发热、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下面是小青龙汤的配方,详细解释每味药物的功效和应用。
麻黄(6克):麻黄属于中草药中的名贵药材,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具有温阳解表、发表汗的作用,能够帮助大汗排出体外,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麻黄性味辛温,归肺、膀胱经,适用于湿寒痰盛、风寒感冒、咳嗽、喘证等症。
桂枝(6克):桂枝是中国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温肺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
桂枝可以帮助血液循环,调理脾胃,增强阳气。
桂枝性味辛甘,能温阳通窍,归心、肾经,适用于寒邪郁闭、经络寒凝等症。
杏仁(6克):杏仁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植物,也是中药中常用的药材之一、杏仁性味苦甘微寒,归肺、大肠经,有润肺降气、止咳平喘的作用。
杏仁能够温肺止咳,润肺化痰,适用于肺燥咳嗽、痰多喘证等。
石膏(15克):石膏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热泻火、生津解毒的作用。
石膏性味辛甘寒,归胃经,适用于阳明热盛、口渴欲饮、吐泻等症。
石膏能够清热解毒、泻火除热,对于发热、口干舌燥等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甘草(6克):甘草是中药中常用的草本植物,具有舒肝、止咳平喘、和中保护胃的作用。
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脾、肺经,能调和其他草药的作用,增加药物的疗效。
甘草具有滋阴润肺、和中调胃、缓和药性的功效,适用于阴阳两虚、气滞血瘀等症。
生姜(3克):生姜在中药中被称为“百草之君”,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它具有开窍通阳、止呕止痛、温中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呕吐、腹泻等症状。
生姜性味辛热,归肺、脾、胃经,适用于胃寒呕吐、寒饮腹痛等症。
大枣(6枚):大枣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植物,也是中药中常用的药材之一、大枣性味甘温,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大枣能够调和其他草药的味道,增加药物的疗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两亏等症。
小青龙汤——治喘神方
![小青龙汤——治喘神方](https://img.taocdn.com/s3/m/910cb54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a.png)
小青龙汤——治喘神方医界有一句话“医生不治喘,治喘丢了脸”。
李可认为,不但中医,现代医学对喘证也是束手无策。
说来惭愧,这一世界难题,远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已完全解决,他的武器便是小青龙汤。
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重危急症的法宝之一。
重新认识伤寒论,努力实践、探索、发掘伤寒论每一方的奥秘,注意破疑解惑,拨乱反正,是传承医圣心法,复兴中医的奠基之举。
1 小青龙汤1.1组成1.1.1 组成加减用法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去皮)各三两(45克),五味子半升(38克),半夏(汤洗)半升(65克)。
加减: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45克),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用法:以水一斗(2000ml)先煮麻黄减二升(400ml),去上沫,内诸要,煮取三升(600ml),去渣,温服一升。
1.1.2 基础有效量李可认为,伤寒方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
按1981年考古发现了东汉度量衡——大司农铜权,证实了汉一两等于现代15.625克。
那么去掉尾数,伤寒方一两合现代15克,这便是伤寒方的基础有效量(183页)。
古方计量的千古谜案,终于告破。
小青龙汤中中药用三两合现代45克,基本符合医圣用药原貌。
遵医圣“中病则止,不必尽剂”的原则,采用每剂药煮一次,分三次服,服一次若病退大半,则止后服,停药糜粥自养,不孝则叠加,随症情变化,消息进退之法,确有“一剂知,二剂已”的神效。
令人遗憾的是,李时珍老人的一句话“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竟使后世错了470年。
直到现在,全国各省级中医院的中医临床大夫仍烧到种种限制,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
束缚中医手脚的“紧箍咒”太多。
中医复兴要走经典之路,已无疑义。
刻不容缓的是要按古中医自身发展的历史事实与理论实践,重编药典,眼下要先行松绑,赋予临床中医按照四大经典用药的权力。
小青龙汤及其加减
![小青龙汤及其加减](https://img.taocdn.com/s3/m/4606dec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9.png)
小青龙汤及其加减
小青龙汤方药组成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药合用,细辛是散的,五味子是收的,干姜是温化胸中寒饮的。
方歌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蒌根,三两来加功亦壮。
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
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攻莫上。
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
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伤寒论》中小青龙汤原文
(四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気,乾嘔,發熱而咳,或渇,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満,或喘者,小青竜湯主之。
(四一)傷寒,心下有水気,咳而微喘,發熱不渇;服湯已,渇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竜湯主之。
小青龙汤辛温燥烈有余,不能常吃,常吃容易伤阴动血,只有在寒饮射肺,咳喘急性发作的时候用上几副。
咳喘缓解后,驱除水饮可用苓桂剂善后。
小青龙汤在现代临床上是常用的温化寒饮的方剂,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里热不明显,而是纯寒饮射
肺的时候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方剂-小青龙汤
![中医方剂-小青龙汤](https://img.taocdn.com/s3/m/168f03d40b4c2e3f56276376.png)
方歌 :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皆可利;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皆五味;
而稀,饮停心下,阻滞气机,则胸痞;胃气上逆,则干呕;饮溢肌肤, 则全身浮肿。
方解: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开肺气,化气行水; 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祛表邪;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五味子:敛肺止咳; 芍药:和营养血; 甘草:益气和中;
配伍特点:辛散与酸收配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配,开中有合;
《伤寒论》中医方剂 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 9g 芍药 9g 细辛3g
干姜 6g 甘草 6g 桂枝9g
五味子9g 半夏 9g 甘草6g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证候病机:本证属于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素有水饮
之人,感受寒邪,每致外寒引动内饮。难经中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水 寒相搏,内外相饮,饮动不居,寒 饮射肺,肺失去宣降。而咳喘痰涎多
谢谢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解释:本条承上条,补充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及药后寒去欲解的机转。 “小青龙汤主之”应接于“发热不渴”之后,此属倒装句法,“伤寒,
心下有水气”与上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意同,同时也讲了 本证的病机。上条所述 主证为干呕,发热而咳,本条补述咳而微喘,这 正是外寒内饮小青龙汤的适应证。上条或 见证中有口褐一证、是因水气
: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支气
小青龙汤标准配方
![小青龙汤标准配方](https://img.taocdn.com/s3/m/a6b5ca2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b.png)
小青龙汤标准配方
小青龙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
其标准配方如下:
1. 药材准备:
黄芪15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桂枝10克。
甘草5克。
生姜3片。
2. 煎煮方法:
将以上药材洗净后放入煮锅中。
加入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煎煮30分钟。
待汤剂煮至500毫升左右时,即可关火。
3. 饮用方式:
小青龙汤煎煮好后,可分2次饮用,每次250毫升。
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适量蜂蜜或红糖调味。
小青龙汤主要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疼痛、湿疹等症状,具有改善体质、调理气血的作用。
在饮用小青龙汤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 饮用时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 饮用小青龙汤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3.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患有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慎用或在
医生指导下使用。
小青龙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在饮用时需注意搭
配和饮用方法,以免影响药效或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饮用中药汤剂需谨慎,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总之,小青龙汤标准配方及饮用注意事项对于需要调理体质、改善风湿症状的
人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饮用时需谨慎对待,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希望大家在饮用小青龙汤时能够根据个人情况慎重选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饮用,以达到更好的调理效果。
小青龙汤加减证治
![小青龙汤加减证治](https://img.taocdn.com/s3/m/86508f6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2.png)
小青龙汤加减证治小青龙汤:麻黄6克、生白芍9克、细辛3克、炙甘草6克、桂枝9克、半夏9克、五味子6克、干姜6克。
适应病症: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症状有怕冷,发热,不渴,没有汗,有浮肿。
身体有疼痛和沉重感,胸口有痞闷感,干呕,咳喘。
对咳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小儿百日咳以及后遗症、肺炎、流感、浮肿、关节炎等皆有效果。
小青龙汤加减方:如果嘴里发渴,拿掉半夏,加天花粉10克。
如果有腹泻,拿掉麻黄,加芫花6克。
如果有噎嗝,拿掉麻黄,加制附子9克;严重的加丁香5克、柿蒂9克、旋覆花10克。
如果排尿不顺利,小腹胀,拿掉麻黄,加茯苓20克。
如果喘比较严重,拿掉麻黄,加杏仁12克。
一、常年咳嗽:病因:咳嗽受寒而引起,每年都发作,发作的时候,喘息胸闷,痰多,泡沫清稀,咳嗽时心跳厉害,畏寒怕冷,舌淡苔白,属于肺有寒饮,肾阳不足。
小青龙汤加减:麻黄9克、桂枝6克、细辛3克、姜半夏9克、五味子6克、干姜5克、甘草6克、瓜篓仁9克、枳实9克、制附子6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二、受寒感冒引发的咳喘和浮肿。
小青龙汤加减:麻黄6克、生白芍9克、细辛3克、炙甘草6克、桂枝9克、半夏9克、五味子6克、干姜6克,如果小便排便困难加茯苓20克,如果发烧加生石膏30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一到冬天就发作,天气变暖就好转些。
身体怕冷,喘气较急,痰清稀,痰颜色发白,西医诊断为哮喘性支气管炎。
在中医上属于寒饮伤肺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6克、桂枝6克、白芍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干姜6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五付之后,即可见效。
之后,用金匮肾气丸配合后愛暖参茶,补脾肾阳气。
四、咳嗽明显的受寒感冒:用小青龙汤配合感冒软胶囊。
一般两付即可见效。
五、小儿咳嗽日久:小儿咳嗽日久,是如果因受寒感冒而引起,口水较多,想吃饭还吃不下去,咳嗽较多,咳嗽时有干呕。
小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方](https://img.taocdn.com/s3/m/1df7a11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6.png)
小青龙汤方
原方: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半升,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半夏半升(洗),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参考比例:麻黄三白芍三干姜三五味子二或三炙甘草三桂枝三半夏三细辛三;分三服。
合方分解:小青龙汤=甘草麻黄汤+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桂枝甘草汤+小半夏汤(此处用干姜而不用生姜,可见里寒之重)+细辛+五味子。
细辛主治阴寒性的宿饮停水,所以能治疗因水寒固冷所致的各种痛证及郁结积聚、经络不通、咳喘等证。
五味子是一味补益强壮药,主治因脏腑虚损、劳伤所致的各种耗损证,如虚证的咳、喘、心悸之类,功用有似于人参,但人参主要用于机能沉衰、虚寒证,作用范围偏向于里部的脏器(胃肠消化道),而五味子除以虚损为主目的外,无论机能沉衰或兴奋、虚寒或虚热都可以应用,其作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半表半里部的全部脏器。
按:从分解可见本方证情相当复杂多样,但主要以虚、寒、水证为主,临床应常见:水肿(甘草麻黄汤)、咳喘(甘草麻黄汤、五味子)、发热(甘草麻黄汤、桂枝甘草汤)、恶寒厥冷(甘草干姜汤、细辛)、气冲心悸(桂枝甘草汤、五味子)、呕吐头晕(甘草干姜汤、小半夏汤、桂枝甘草汤、五味子)、虚汗(芍药甘草汤、五味子)、拘挛腹满(芍药甘草汤、细辛)、小便不利(桂枝甘草汤、麻黄甘草汤、细辛)、下利(甘草干姜汤)、头身疼痛(麻黄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细辛、芍药甘草汤)等多种证状。
小青龙汤《伤寒论》
![小青龙汤《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762b850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8.png)
小青龙汤《伤寒论》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方】麻黄9克、桂枝 9克、干姜 9克、细辛 3克、五味子 6克、白芍9克、半夏 12克、甘草 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应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97bbc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0.png)
小青龙汤深度解析摘要:1.小青龙汤简介2.小青龙汤的组成成分3.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4.小青龙汤的适宜人群5.小青龙汤的服用禁忌6.小青龙汤的注意事项7.小青龙汤与其他中成药的相互作用正文:【小青龙汤简介】小青龙汤,源自于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药方剂。
它以麻黄、桂枝、甘草、干姜、细辛、半夏、白芍、五味子等八味药材为主要成分,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
在中医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病症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小青龙汤的组成成分】小青龙汤主要由以下八味药材组成: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温通经脉。
3.甘草:调和诸药,缓中止痛。
4.干姜: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5.细辛:散寒止痛,祛风解毒。
6.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7.白芍:养阴止痛,缓肝疏肝。
8.五味子:收敛止汗,涩肺止咳。
【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的感冒、咳嗽、哮喘等病症。
此外,小青龙汤还能帮助调节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小青龙汤的适宜人群】小青龙汤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的感冒、咳嗽、哮喘等患者。
这类人群通常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胸闷等症状。
【小青龙汤的服用禁忌】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
4.过敏体质者慎用。
【小青龙汤的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医嘱和说明书服用,不可随意增加剂量。
2.服药期间,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3.小青龙汤以解表为主,若病情严重,应及时就医。
【小青龙汤与其他中成药的相互作用】1.小青龙汤与三拗片、桂枝颗粒等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强疗效。
2.小青龙汤与清热解毒片、板蓝根颗粒等药物联用,可增强抗炎、抗菌作用。
3.小青龙汤与氯化铵、氨茶碱等药物联用,可增强平喘作用。
小青龙汤药方介绍
![小青龙汤药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ca96cc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3.png)
小青龙汤药方介绍小青龙汤是一种非常著名的中药方剂,属于方基固本类的汤药。
小青龙汤由清热解毒、祛湿止痛的药物组方而成,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暑湿等因素引起的病症。
下面将介绍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方、适应症、功效与注意事项。
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方主要包括:黄芩、黄连、黄柏、黄芩、白芍、赤芍、薏苡仁、猪苓、泽泻等药物。
这些药物相互配伍,具有清热解毒、泻湿除痛的功效。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药物的特性。
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疮疡肿痛、湿疹、口疮、胸膈痞闷等病症。
黄连,味苦、性寒,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高热、口干口苦、热淋涩痛等症状。
黄柏,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下注、湿疹、疖肿等病症。
白芍,味苦、性寒,有活血调经、养血安神的作用,主要用于妇科病症。
赤芍,味苦、性寒,同样具有活血调经、养血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痛经、血虚及瘀血所致的症状。
薏苡仁,味甘、性平,有利湿利水、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水肿、风湿痹痛等症状。
猪苓,味甘、性平,有利水渗湿的作用,适用于水肿、湿痹等症状。
泽泻,味苦、性寒,有利水湿热的功效,适用于湿热泄泻、淋浊赤白等病症。
小青龙汤的适应症主要包括风寒湿热等引起的感冒、发热、喉痛、咳嗽等症状。
此外,小青龙汤还适用于水肿、湿疹、风湿病等疾病。
这些病症都与湿邪的侵袭有关,使用小青龙汤可以清热解毒、祛湿利水,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小青龙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祛湿止痛。
这是因为小青龙汤中的药物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利水的作用。
清热解毒可以减轻病情,排除体内的湿热因素;祛湿止痛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减轻湿邪对身体的影响。
在使用小青龙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青龙汤属于辛寒药,不宜使用太多和太久,以免损伤正气。
其次,小青龙汤属于热病,所以注意饮食可以选择清淡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
最后,小青龙汤不宜与一些药物同时使用,如麻黄、附子等药物。
综上所述,小青龙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暑湿引起的病症。
▲小青龙汤临证医方
![▲小青龙汤临证医方](https://img.taocdn.com/s3/m/e41efc4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0.png)
▲小青龙汤临证医方举报小青龙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炙) 甘草桂枝半夏细辛各9g上8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下诸药,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止咳平喘。
(主治)主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干呕,咳嗽,喘息,痰多稀白,苔薄白或水滑,脉浮或弦紧。
副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脉弦细、细滑。
(临证加减)1.重剂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用蜜炙麻黄15g,桂枝9g,干姜9g,制半夏30g,细辛6-9g,白芍30g,甘草9— 15g。
寒痰黏稠者,加旋覆花(包煎)、苏子、白芥子各9g,莱菔子30女;痰热壅肺者,加鱼腥草、开金锁、生石膏各30g,淡鲜竹沥30ml,象贝9g。
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白天服2次,临睡前服前1次,必要时两煎并1次顿服。
服完2、3剂病情趋向稳定,逐渐减本方剂量,加入益气固体,补肾纳气之品,以资调理,巩固疗效。
有关细辛用量,历代文献有“单味服用不过钱,过量有气闭致死”之说。
但余用到9g无此弊。
2.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咳喘:药用麻黄、干姜各3—9g,桂枝3~12g,细辛2—6g,五味子、半夏各4—9g,白芍、炙甘草各3—6g。
随症加减,每日工剂,水煎服。
治疗期间禁酒;出现呕吐、腹泻、眩晕者停药;孕妇及肝功能不良者禁服;高血压、心脏病、过敏体质、年老体弱者慎用麻黄。
3。
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治喘:30例均属肺寒伏饮型。
病程最短6年,最长40余年。
[四川中医,1996,《12,:3s]4.肺寒饮重,背部冷甚如掌大者,加重干姜之用量;口渴烦躁,咳剧面赤,舌苔黄,痰黏稠而色转黄者,邪从里化热,当轻用姜、辛,加生石膏、黄芩、前胡等清热之品。
5。
黄昏咳喘阵作,宜加盐水炒知母、黄柏;五更咳喘频作,可加黛蛤散、桑叶、菊花,寒温并用,标本兼顾,使寒从外解,火得内平;大便秘结者,酌加郁李仁,火麻仁、瓜蒌仁。
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
![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https://img.taocdn.com/s3/m/47b2769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8.png)
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方剂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发汗以驱外邪。
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逐寒饮以平咳喘,故此为外邪里饮而致咳喘的治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心下有水气,虽发汗而表不解;有外邪故发热;激动里饮故干呕而咳、或喘;小便不利则少腹满;水停不化故或渴;水谷不别故或利;水气冲逆故或噎,此宜小青龙汤主之。
按:表证而里有水饮者,无论伤寒或中风均须兼逐其水而表始得解。
前于桂枝剂已屡有说明,故不再赘。
胃中有饮本无渴证,今谓或渴者。
乃由于小便不利所致,与五苓散证之渴同,故或渴、或利、或噎均宜读在小便不利、少腹满句之后,而或喘者,宜接于发热而咳句,此以上为主证。
或咳以下为客证。
只若主证在,不问客证有无均宜本方主之。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
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气冲饮逆故咳而微喘,外邪不解故发热,胃有饮故不渴,宜以小青龙汤主之。
服汤后则饮去胃中干,故遂渴,此为服药有效之验,故谓寒去欲解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倚息,即凭依于物呼吸之意。
久有痰饮,复被风寒,因而咳逆呼吸困难。
以至倚息不得卧者。
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上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解:见大青龙汤条。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7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注解:吐涎沫,指咳逆吐涎沫,暗示为小青龙汤证。
而医反下之,故心下痞,仍宜以本方先治其咳吐涎沫,涎沫止再以泻心汤治其心下痞。
按:涎沫即泡沫痰,为寒饮之候,本条当指咳吐涎沫,为外邪内饮的小青龙汤证。
经方:小青龙汤(外寒里寒)
![经方:小青龙汤(外寒里寒)](https://img.taocdn.com/s3/m/3c0a89e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77.png)
经方:小青龙汤(外寒里寒)小青龙汤【原文】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莞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又名】麻芍姜辛桂五草半【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伤寒)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4、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5、妇人吐诞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诞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金匮)6、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金匮) 【用法】1、以上八味药,以水十碗,先煮麻黄,等水量减少二碗,捞去浮在上层的白沫,再放入其他药材,煮成三碗。
去滓,每次温服一碗;2、喝完药后以全身微微出汗为最佳。
切记不可使病人流太多汗。
汗出后须擦干,避免吹风受凉。
【组成】甘草细辛五味子桂枝姜麻黄芍药半夏【时机】1、怕冷、无汗,发烧,咳嗽重,出白痰,口不渴,身体痛,没有胃口;2、表寒里寒咳嗽时,心下有水(胃),用小青龙汤。
【方解】1、五味子止咳,半夏化痰,干姜温中去肺寒;细辛去肺里的水(微水)。
栝蒌根止渴;2、小青龙汤是将肠胃的津液发出去。
【加减】1、其身热重,头痛恶寒甚者,当重用麻桂;2、其身微热,微恶寒者,当减轻麻桂,甚可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3、其痰饮水气甚者,当重用姜辛半味;4、咳久致腹皮挛急而痛者,当重用芍草以安之。
小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方](https://img.taocdn.com/s3/m/0ff013f2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3.png)
小青龙汤方接上条小青龙汤方:麻黄3 白芍3 细辛3 干姜3 炙甘草3 桂枝3 五味子5 生半夏5 如有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
9碗水先煮麻黄,水开放其它,煮三碗。
覆被出微汗即可,发汗后不可再吃(此方同上都是比例,一般体格各乘以4即可)此方我这边朋友也是吃了一剂中一碗就可以了。
柴胡桂枝汤方症状:恶心、呕吐、两肋骨下有一点或一线或一片,胀满或隐痛。
口苦,咽干,目眩,(以上是少阳柴胡症)同时兼有怕冷、关节肌肉酸痛,咳喘,怕风。
少阳症一旦出现说明病已从表往里走了,一半在表一半在里,我姑走给她用的此方。
柴胡桂枝汤方:柴胡5、桂枝1.5、白芍1.5、黄芩1.5 、党参1.5、炙甘草1.5 半夏(生)5 大枣6枚生姜3片。
(渴去半夏,加天花粉。
)我个人使用觉得柴胡汤+桂枝也可以。
少阳症有一症对就可以用此方了。
这是我常用的几个方子,后面写下对小孩子诊断比较容易获得的信息,我女儿在我收尾的最后一天(今天20日),早上十点多,她说妈妈这个被子有点薄,轻咳了几声听着有痰,我就觉得完了,怕冷,咳喘,问她身上疼不疼,她说一点点,有时候脚踝裸,有时候腰反正跑着也不严重,我又一看舌头。
舌质红,苔黄,这种黄有点像东西烧焦的那种颜色且会蔓延的舌头前面都是黄苔,由于当时没想着写这篇文章,就没拍照,这会儿她已经好了起来写作业了。
我问她饿不饿,她说饿,但是不想吃东西,摸一下脚冰凉。
量体温36.8,虽然没烧呢,因为我刚得过,太清楚这些个症状了,后面温度肯定会起来,果断把我昨天喝剩的大青龙,热了下,给她喝了,用保温壶温的装进去,喝着问着身体热了吗?一直到热到脚还有脚尖一点,这个大人能摸出来,只要脚热起来,就可以停了,盖被一会儿,觉得不好出汗,再补喝两口,直到出一层微汗潮潮的,很快就下去了。
由于我女儿今年6岁了,很多都可以陈述症状了。
还好,吃药什么也可以沟通配合,我表妹家有个两岁的,真得全靠经验了。
这里面我总结到了一些也写出来分享下吧!1、咳喘,中医认为咳和喘可以分为一类,有的宝宝没有咳嗽,但是会出气重,气短,尤其睡觉时很明显。
小青龙汤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小青龙汤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3ae1d036b8f67c1cfad6b8ec.png)
小青龙汤5方1《易简方》。
组成:半夏、茯苓、细辛、甘草、官桂各等分,麻黄、芍药各加倍,干姜、五味子各增1半。
功能主治:久年咳嗽,痰涎壅盛,夜不得睡;脚气喘急。
用法: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服。
2《会约》卷十九。
组成:麻黄8分(去节,5分),桂枝8分,白芍8分,甘草8分,干姜(炮,5分),半夏1钱,五味11粒。
功能主治:肺经受寒,咳嗽喘急,将成肺痈。
用法:水煎,热服。
先服2剂。
3《玉机微义》卷十四。
组成:麻黄2钱,白芍2钱,干姜2钱,甘草(炙)2钱,细辛2钱,桂枝2钱,半夏1钱半,五味子1钱半,附子(炮)2钱。
功能主治:感寒发热,头痛,脉沉细,或呕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肺痈肺痿,恶寒喘嗽,寒邪内蕴;伤风冒寒,咳嗽喘急,肺胀胸满,鼻塞流涕,或干呕热咳,或作渴。
用法:水煎服。
4《圣惠》卷九。
组成:桂心1两,五味子半两,麻黄1两(去根节),白芍药2两,细辛3分,干姜3分(炮裂,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杏仁20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4日,因下后大渴,服冷药过多喘急者。
肺经受寒,咳嗽喘急。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伤寒论》。
组成:麻黄3两(去节),芍药3两,细辛3两,干姜3两,甘草3两(炙),桂枝3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功能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促,痰多而稀,不渴饮,或身体疼重,肢而浮肿,舌苔白,脉浮或浮滑。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妇人吐涎沫。
肺气不利,咳嗽喘急,胸膈烦闷,痰盛涎多,喉中有声,鼻塞清涕,头痛目眩,肢体倦怠,咽嗌不利,呕逆恶心。
时行风邪在肺,咳嗽喘急多痰,而阴寒气甚,邪不易解者;瘟疫,若伤风兼寒而发热咳嗽者;外感之嗽,若冬月寒盛气闭,邪不易散者;实喘,若冬月风寒感甚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青龙汤配方
说起小青龙汤估计很多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其是什么,其是小青龙汤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中医治疗解表散寒,温肺蠲饮的方子。
我们都知道中医治本,所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中医的手段来治疗疾病。
那么传说中的小青龙汤的配方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1.《奇效良方》:小青龙汤
处方半夏(汤洗.七钱),干姜(炮)、细辛(去叶)、麻黄(去根节)、肉桂(去皮)、芍药,各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五味子(五分)。
功能主治治伤寒表证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肺经受寒,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青龙汤
处方干姜(炮)、细辛(去叶)、麻黄(去节.根)、肉桂(去粗皮)、芍药、甘草(炒),各三两。
五味子二两,半夏(汤洗七次.切作片)二两半。
炮制上将七味为粗末,入半夏令匀。
功能主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
又治溢饮,身体疼重,及咳逆倚息不得安卧;或因形寒饮冷,内伤肺经,咳嗽喘急,呕吐涎沫,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
后。
3.《伤寒论》:小青龙汤
处方麻黄(去节)9克芍药9克细辛3克干姜3克甘草(炙)6克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
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用法用量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