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医案

合集下载

小青龙汤治过敏性鼻炎案

小青龙汤治过敏性鼻炎案

小青龙汤治过敏性鼻炎案
林左,女,40 ,2022-11-03初诊
每年秋冬换季时好发鼻炎。

鼻塞,鼻涕多如清水样,并倒流入气道。

晨起喷嚏不断,近来伴有咽痛。

舌淡苔白,脉浮细弦。

在他医处已就诊服“清热化痰、宣通鼻窍”药一周无效。

患者遇寒而作,鼻塞、喷嚏、脉浮考虑病在表。

而鼻涕多如流水,倒灌入气道,舌苔白、脉弦,提示里有饮。

此外邪里饮。

辨太阳太阴合病。

初诊予:麻黄10g 桂枝10g 赤芍10g 五味子5g 干姜5g 细辛5g 姜半夏9g 炙甘草5g 桔梗10g,3剂。

为防麻黄兴奋,嘱早、午服用。

11-06二诊,鼻涕明显有减少,仍有鼻塞,晨起喷嚏较多。

日间基本无喷嚏。

舌脉如前。

予原方加大麻黄为15g,并加白芷。

4剂。

4日后患者再来复诊,诉鼻塞,晨起打喷嚏均有改善。

麻黄量虽大亦无出汗及心悸症状。

但实在不能能耐受中药之味,是否有成药可以代替。

嘱其预防感冒,自行网购或者找人代做小青龙汤丸剂服用。

此案鼻炎属外邪里饮,故解表化饮。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其治法。

陈老医案选:小青龙汤验案两则

陈老医案选:小青龙汤验案两则

陈老医案选:小青龙汤验案两则
李某,女,52岁,2001年3月7日初诊。

主述:咳嗽四月余,拍X光,CT,痰培养等未找出病因。

刻诊:咳嗽,以半夜为甚,偶有清痰,眠差,纳可,手足欠温,咳嗽重时偶有尿液溢出,大便困难。

舌淡,苔水滑,脉弦滑。

处方一: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12g 细辛5g 法半夏12g
白芍15g 桂枝15g 五味子10g
干姜10g 甘草6g 矮地茶20g
肺经草15g
3付,水煎服,1天1付
2001年3月11日复诊:咳大减,手足温暖,便易解。

处方二:同处方一,3付,水煎服。

一周后随访,咳嗽痊愈,纳眠俱佳。

姚某,男,68岁,1999年5月13日初诊。

主述:咳嗽一周。

某综合医院诊断为“肺炎”,住院治疗一周,未见明显好转。

刻诊:病面容,咳嗽气紧,吐白泡痰,低热,微恶寒,虚汗,口小渴。

舌尖红,苔苍老中部水滑,脉滑数。

处方一:小青龙汤加减炙麻绒15g 桂枝15g 柴胡15g 法半夏15g 白芍15g 干姜5g北沙参15g 青蒿15g 细辛3g 五味子10g 黄芩15g 甘草6g 茯苓15g 麦芽20g 2付,水煎服,1日1付1999年5月16日复诊:症状已减轻大半,唯右寸脉浮数。

处方二:金沸草15g 麻绒10g 桂枝10g 法半夏12g 白芍15g 连翘10g 五味子10g 黄芩10g 细辛3g金银花15g 桔梗12g 干姜5g南沙参30g 丹参12g 甘草5g 2付,水煎服,1日1付药毕病愈,各症失。

整理|陈逸。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咳嗽医案案例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咳嗽医案案例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咳嗽医案案例1.杜某,女,60岁。

2010年6月1日初诊:患者为对门邻居,咳嗽多日,痰涕俱多,痰黄黏,有小汗,咽痒,嗜困。

舌淡紫胖润,脉浮滑尺弱。

屡服中西药物无效,迁延半月不止,无奈求治。

此寒痰咳嗽,小青龙汤加附子主之:麻黄10 g,桂枝20 g,炮姜20 g,白芍15 g,细辛5 g,生半夏20 g,五味子10 g,附子20 g,紫苏10 g,防风10 g,炙甘草10 g。

5剂。

药后即愈。

另治李某,女,87岁。

系沈阳老同学之母,在杭州其另一个女儿家中居住。

咳嗽3个月,痰多白黏。

先吃各种止咳糖浆,用过好多药,后服当地某老中医中药半月,俱不见效,其方中有黄芩、鱼腥草之类。

便干,不易汗,目赤,手足不凉。

老同学(在沈阳)询求于我,我与对方电话沟通,症如上诉,想苏杭乃吴门清轻流派发源地,寒痰咳嗽误治在所难免,清肺养阴“一味误投,即能受害”(徐灵胎语),故而迁延3个月不止。

处方小青龙汤加附子:炮姜25 g,桂枝20 g,麻黄10 g,白芍10 g,炙甘草10 g,细辛5 g,半夏25 g,五味子10 g,附子20 g,紫菀30 g,杏仁20 g,茯苓25 g。

生姜10片。

5剂。

服药后即愈。

按:《读医随笔》:“风寒久咳,.皆小青龙汤证也。

”一语道尽天机。

我用此方多加附子,久咳阳气受损也。

吴佩衡先生另有四逆二陈麻辛汤,即四逆汤合二陈汤加麻黄、细辛,用治一切肺部痰饮阴证,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屡用有效。

如果表证明显者,吴氏亦用小青龙汤加附子。

2.董某,女,49岁。

2010年3月27日初诊: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某医院职员。

我在北京出诊,闻讯而至。

咳嗽不愈已1个月,夜间尤甚。

口干能饮,气短,咽干而痒,痰多黄黏,肢凉畏冷,胃胀,素来牙龈出血,鼻亦时见出血,晨起潮汗。

舌淡赤胖润有痕,脉浮滑尺沉。

从舌脉和肢凉畏冷着眼,风寒夹痰,虽见痰多黄黏,并非蕴热,处以小青龙汤加附子:麻黄10 g,桂枝10 g,白芍15 g,炙甘草25 g,炮姜30 g,细辛5 g,半夏25 g,五味子10 g,附子20 g,紫苏10 g,防风10 g,茯神30 g,生姜10 g。

小青龙汤医案

小青龙汤医案
· 《临证指南医案 痰饮》
小青龙汤医案
· 程 脉沉。喘咳浮肿。鼻窍黑。唇舌赤。 渴饮则胀急。大便解而不爽。此秋风燥化。 上伤肺气。气壅不降。水谷汤饮之湿。痹 阻经隧。最多坐不得卧之虑。法宜开通太 阳之里。用仲景越婢小青龙合方。若畏产 后久虚。以补温暖。斯客气散漫。三焦皆 累。闭塞告危矣。
· 桂枝木 杏仁 生白芍 石膏 茯苓 炙草 干姜 五味
·桂枝 淡姜 白芍 茯苓 五味 ·《眉寿堂方案选存 女科》
小青龙汤医案
·陆 背寒。夜卧气冲欲坐。乃 下元虚乏。厥浊饮邪。皆令上 泛。胎前仅仅支撑。产后变症 蜂起。奈何庸庸者流。泄肺冀 其嗽缓。宜乎药增病势矣。
·桂枝 茯苓 炙草 五味 淡干姜 ·《临证指南医案 产后》
小青龙汤医案
·徐(氏) 痰饮上吐。喘不得卧 乃温邪阻蔽肺气。气不下降。 壅滞不能着右。议用宣通。开 气分方法。
· 《临证指南医案 痰饮》
小青龙汤医案
· 咳逆不得卧,短气脉涩, ·杏仁 粗桂枝 半夏 生白芍
茯苓 淡干姜 炙草 五味子 ·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
小青龙汤医案
· 王公美 脉沉而咳,不能着枕而 卧,此老年下元虚,气不摄纳, 浊气痰饮,皆为阴象,乘暮夜阴 时寐发,发散清润,皆非,当以 小青龙法,开太阳经撤饮下趋。
小青龙汤医案
·伤寒病发汗后表不解,干咳呕 逆,夜不得卧,遵古人小青龙 法。
·杏仁 桂枝 干姜 白芍 米仁 石膏 五味 甘草
·《眉寿堂方案选存 寒病》
· 小青龙汤
· 《三家医案合刻 叶天士医案》
小青龙汤医案
·脉弦饮也,饮阻则阳郁,是以 背痛形凛,宜以温药和之。
·杏仁 桂枝 白芍 干姜 茯苓 半夏 炙草 北五味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
小青龙汤医案

小青龙汤医案

小青龙汤医案
*
xxx,男,1岁半,支原体性肺炎, 病人于2015年7月13日受凉后发热 咳嗽,经西医输液治疗7天后发热 已基本好转,刻下,不发热,阵发 性咳嗽,少痰,咳甚干呕,大便通 畅,指纹浮紫,右上肺有湿罗音。 CT扫描显示肺纹理增粗,血常规 检查正常,西医诊断结果为支原体 性肺炎。
*
诊断:外寒内饮证(中) 支原体肺炎(西)
麻黄 桂枝 白芍 甘草 细辛 法半夏 五味子 干姜—— 小青龙汤 法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二陈汤 僵蚕 姜黄 牛蒡子 蝉蜕—— 升降散
厚朴——燥湿消痰 下气除满 杏仁——降气止咳平喘 润肠通便 丹参——活血祛瘀 同经止痛 清心除烦 凉血消痈
*
7月24日复诊 有所好转 续开3剂 7月27日复诊 咳嗽已基本停止 续开3剂
*
பைடு நூலகம்
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 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 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重疼痛,头 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处方: 麻黄9g 桂枝9g 白芍6g 甘草6g 细辛3g 法半夏6g 陈皮15g 茯苓15g 僵蚕6g 姜黄9g 牛蒡子15g 蝉蜕3g 丹参30g 厚朴12g 杏仁12g 五味子5g 干姜12g 夜间咳甚可加石膏

小青龙汤医案——拍案称奇

小青龙汤医案——拍案称奇

董正平;小青龙汤 (14) 《 经方浅悟 》1 发热咳嗽小李,男,2011年9月中旬,患者体型略胖,面庞略圆,两下眼泡发暗,由于发烧,脸颊微红。

问诊得知,感冒发烧咳嗽,已经4天了,输液3天,病情不减。

现;发热38.8度,恶寒,无汗,咳嗽,痰稀,舌淡略暗,苔白滑,脉浮紧。

这是典型的小青龙汤证,方;麻黄、桂枝、生白芍各9克,细辛3克,干姜8克,炙草6克,五味子6克,姜半夏9克 2剂后,病情大愈,继以苓桂术甘汤3剂善后。

论;此用小青龙汤,就是 痰稀。

若无痰稀,就这是一个麻黄汤证。

正因痰稀水气、苔白滑,所以 苓桂术甘汤,祛湿以善后。

此发热38.8度,也可以加点 石膏 ,以清卫郁之肺热。

2 咳痰喘促2004年寒假期间,一中年妇女,咳嗽气喘,非常厉害,床前满地揉成团的手纸,病人戴着棉帽,倚在床头,见我进屋,正要打招呼,突然又是一阵呛咳。

于是乘机看了一眼他吐在手纸上的痰液,量多,质地较稀(饮),上面还有不少泡沫。

患者言,每年秋冬气温下降的时候,都会咳喘一阵子。

前天用冷水洗衣服后,出现鼻塞流涕,全身怕冷,紧接着就是咳喘。

察其舌,舌质淡暗,苔薄白而滑。

脉浮紧而弦。

非常典型的外寒内饮证。

所以给她开了小青龙汤原方;麻黄6克,桂枝10克,生白芍6克,姜半夏10克,细辛3克,干姜10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8克,嘱其趁热喝药,药后在喝一碗热粥,盖厚被子捂汗。

患者服第一次药后,只觉浑身热感,没有出汗,隔2小时在喝第2次药,片刻微微汗出,浑身舒畅,咳喘减轻。

从下午4点到晚上8点,边喝3次药,咳喘大减,可以平卧,当晚熟睡。

次日咳喘诸症基本缓解,以 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善后 。

论;《金匮》痰饮十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此后用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者,善也。

3 冷库工作者的鼻炎王女士,患过敏性鼻炎数年,期间一直未进行系统治疗,今天症状明显加重,经人介绍前来就诊,自述之前在超市工作,经常出入冷库,冷热交替之时就会喷嚏连连,同时流大量的清水样鼻涕。

经方应用之小青龙汤医案

经方应用之小青龙汤医案

经方应用之小青龙汤医案导读本方证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或外溢,即伤寒兼水饮,“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也。

伤寒表不解,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等;心下有水气,为素有水气之故,水饮内停犯胃,胃气不降则上逆呕;外寒内饮,上射于肺,肺失宣降则作喘矣。

水邪者,变动不居,动而多变,随气机升降无处不为患,故见水寒停于下之小便不利,小腹满;水寒壅滞于上,阻碍气机而噎;水饮内停,气不化津而渴……因属寒饮为病,所以脉弦,苔白而滑润。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组成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半升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细辛三两以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取三升,去率,温服一升。

方义小青龙汤由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而成。

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力;芍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干姜大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味辛性温,降逆止呕,燥湿去痰;炙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为解表阖饮,表里双解之剂。

临证要点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用小青龙汤。

医案举例01外寒内饮咳喘(1)柴某某,男,53岁。

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10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支并发肺气肿”。

选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翼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内温肺胃以散水寒。

麻黄9g,桂枝10g,干姜9g,五味子9g,细辛6g,半夏14g,白芍9g,炙甘草10g。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卧能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之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仁、半夏、干姜,以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青龙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青龙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青龙汤证)20、小青龙汤证(1)寒饮咳喘案刘渡舟医案:张××,男,40岁。

患气喘病多年,每当发作之时,自服“百喘朋”能缓解症状。

此次犯病,发作严重,又来求取“百喘朋”。

当问及为何不愿服用汤药时,才知道原先曾服中药无数,但未见效果。

经过反复劝说后,同意服汤药一试。

症见喘咳痰多,脉弦,舌苔水滑。

观其面色黧黑,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

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二剂服药后喘咳明显好转,转用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得以基本控制。

【解说】小青龙汤是张仲景用来治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

或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膈问有支饮,凡属寒饮内伏,上射于肺所敛咳喘,皆有明显功效。

本方合干姜,细辛及麻、桂于一体,辛烈走窜,虽然药力峻猛,但只要掌握好辨小青龙汤证的几个环节,临床运用则效如桴鼓。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医案

小青龙医案

小青龙医案女,46,每年立秋后打喷嚏,流眼泪,流清鼻涕,鼻子堵塞,吸气困难至于哮喘,夜不能平卧,久治不愈。

大便日两次稀,没有胃口,脉迟,肺脉微似无。

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射干9 麻黄12 细辛9 紫菀9 款冬花9 五味子12 半夏12 桂枝10 白芍10 干姜10 甘草10 生姜12 大枣7个(破开)三副。

吃药三天老出汗,一切症状都消失。

再抓三副。

鼻塞流涕17岁男孩,175CM,65KG,脾气有点大。

平常不爱出汗,怕热又怕冷怕风。

不口渴,喝水多,喜欢喝热水。

胃口略差。

大便一天一次,平时成条不硬、臭,今天拉稀不成形、臭。

手脚凉,小腹、臀部凉。

睡眠浅、易醒。

以前得过螨虫过敏、过敏性鼻炎、长期打嗝、反复发烧咳嗽咳痰。

熬夜玩游戏。

鼻塞,流少量鼻涕,晚上更严重。

麻黄6 炒白芍干姜10 细辛6 桂枝15 五味子10 炙甘草10 姜半夏15小青龙汤原方,服药三剂之后全面好转。

自天凉以后,流清鼻涕的人多了,我基本上都是用小青龙汤,全都速效。

如果剂量再大一点,效果会更好。

治疗上中下三焦寒饮之三大经方】治疗肺寒有饮可用小青龙汤化裁;中焦寒饮者用苓桂术甘汤加减;下焦者可用真武汤出入。

当然,此只是相对而言,如上焦饮浸者还可用葶苈大枣汤、木防己汤等,中焦者还可用附子理中丸,下焦者还可用肾气丸、五苓散等。

麻黄汤一太阳表实。

桂枝汤一太阳表虚。

桂麻各半桂二麻一汤一虚实夹杂。

桂二婢一汤一太阳脾微热。

大青龙一太阳脾热。

小青龙一太阳胃脾饮。

桂枝加葛汤一太阳表虚经挛。

葛根汤一太阳表实经挛。

桂枝加杏朴汤一太阳肺寒。

麻杏甘石一太阳肺热。

桂枝加附一太表虚里寒。

麻细附一太阳表实里寒。

五苓一太阳腑实。

用小青龙汤后,病人症状消失了,就要善后。

善后方案有下面几种。

1苓桂术甘汤2肾气丸3金水六君煎。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用。

比如病人后背冷的用苓桂术甘汤。

病人气短的用肾气丸。

病人口咸的用金水六君煎。

在黄褐斑的治疗上,有个汤效果明显,就是小青龙汤,然而,缺点仍是不太彻底,容易反弹,也许应该合上活血化瘀的处方,另外,何任老师有个经验,用菟丝子治疗面部黄褐斑,我很想用一用,下次再见到这样的病人,我就用小青龙汤合当归芍药散加菟丝子试试看效果如何。

【新提醒】小青龙汤案例四则

【新提醒】小青龙汤案例四则

【新提醒】小青龙汤案例四则小青龙汤治疗变异性哮喘,案一:陈某,女,2014年8月5日就诊。

主诉过敏性鼻炎,哮喘。

患者因过敏性鼻炎长期迁延不愈,现合并过敏性哮喘。

刻诊:胸闷气喘,鼻流清涕,鼻塞无嗅觉,有息肉增生。

咽痒而咳,咳吐泡沫样痰,味道咸。

常有腰部怕冷。

喉中干,颇欲饮。

前几日曾因感冒喉咙痛,服药后已无,因网诊未能观喉诊。

舌红,前水滑苔,中后部腻。

拟小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3剂:麻黄9,桂枝9,细辛3,姜半夏15,白芍15,五味子9,炙甘草10,干姜10,苏叶15,茯苓15,厚朴10。

随访:2014年8月7日,现正在服药第二天,前天夜班但咳喘减轻,鼻涕减少,痰咸。

咽痒减轻,鼻子可闻到气味。

二诊:2014年8月10日。

现药已服尽,停药1天。

停药后喘加重,依然鼻塞、咳嗽,痰清稀易吐,咽痒。

拟小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味2剂:麻黄10,肉桂15,细辛5,姜半夏15,白芍15,五味子12,炙甘草10,干姜10,苏叶20,茯苓15,厚朴10,辛夷12,白芷12,蝉蜕15,白僵蚕15 三诊:2014年8月13日。

服药后已无鼻塞,咳嗽未愈。

药尽原方又抓一剂,但服用后咳嗽加重,一说话则咳,咳声连续,如扣空鼓。

咽干,烦躁,胸闷。

拟小柴朴汤加减1剂:柴胡15,姜半夏15,黄芩9,炙甘草10,五味子20,茯苓15,苏子20,炙枇杷叶30,山萸肉10,四诊:2014年8月18日。

患者于近日陪女儿外出旅游,未按时就诊。

咳嗽几乎没有,但仍有胸闷,痰又变为水沫样、咸。

拟小青龙汤加味1剂:麻黄10,肉桂10,细辛5,姜半夏15,白芍15,五味子20,炙甘草10,干姜10,茯苓15,炙紫菀15,炙款冬花15五诊:2014年8月21日。

咳喘减轻,无鼻塞,嗅觉恢复,仅夜班时有少许鼻涕,痰咸减轻。

仅上楼时有些许的气急而喘。

在化工厂长上班时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加重。

拟苓甘五味姜辛汤3剂:茯苓20,炙甘草15,干姜15,五味子15,细辛6后嘱患者服用参苓白术丸善后。

咳嗽案【小青龙汤祛风通阳散寒,加...

咳嗽案【小青龙汤祛风通阳散寒,加...

咳嗽案【小青龙汤祛风通阳散寒,加...
冯某,女,48岁,干部。

2007年12月14日初诊。

主诉近一周来咳嗽较甚,呈发作性、痉挛性咳嗽,影响睡眠。

痰粘不利,咽痒不舒,纳可,便干,不喜饮水。

近几年来每年冬季咳嗽缠绵。

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弦。

处方:生麻黄3g 桂枝3g 细辛3g 干姜3g
姜半夏9g 五味子9g 生白芍12g 僵蚕12g
蝉衣9g 射干15g 白果9g 浙贝母12g
生甘草3g
3剂水煎服
2007年12月17日二诊;咳嗽已无,便秘明显。

上方干姜减为1g,去贝母,加全瓜蒌18g,麻子仁15g。

3剂水煎服。

2007年12月21日三诊:咳止便畅,身转温和,外出可不戴帽子、口罩,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要求进一步治疗(用药前长期头身怕冷不舒而自己不觉为病状)。

处桂附地黄丸60丸,平时服用。

按:1、咽痒为风邪残留,发作性、痉挛性咳也可佐证;久咳、夜咳、冬季咳为沉寒,不喜饮水,脉沉弦也可佐证。

故用小青龙汤祛风通阳散寒。

2、痰粘不利非小青龙汤证表现,考虑有风邪、沉寒郁津化痰化热可能,故加用僵蚕、蝉衣、射干、浙贝母等清热化痰、散邪利咽之品。

3、久咳不免耗散肺气,加之方中辛散之品群集,故白芍量大,且加白果,有敛肺保肺之义。

4、寒去阳布津行,稍加润肠之品,便秘可解。

阳气周身通达,头身温和,也属自然。

5、桂附地黄丸温补肾气,久服可缓壮一身之阳气,不失为阳气不足之体的善后良药。

小青龙汤的临床医案分析

小青龙汤的临床医案分析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乃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小青龙汤主要功用发汗解表、温肺化饮,用于治疗外有表寒、里有寒饮所致之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重浮肿,舌苔白滑者。

近年来关于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多,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其他系统疾病如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胃炎,胸膜炎,肾炎,角膜炎;也有用本方治疗肺失宣肃之便秘;寒饮内停之多唾症;尚有用此加减治疗失音、遗尿等。

小青龙汤的原方组成乃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和半夏而成,其药物组成为: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在临床运用中,审证求因,灵活用之,疗效显著。

1病案一杨某,73岁,素有哮喘病史,今日因天气变化,感受风寒后哮喘发作,初期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呼吸紧迫感,喉痒,鼻痒,喘促加剧,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咳吐稀痰,不得平卧,胸膈满闷如窒,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听诊双肺可闻及哮鸣音,诊断:哮喘,治法:宣肺散寒,豁痰平喘,处方:小青龙汤,方药:麻黄15克,芍药15克,细辛5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桂枝15克,五味子15克,半夏15克,上方七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本病病机感受风寒后,新邪引动在里之伏痰,壅于气道,痰气相搏,故呼吸迫促,哮鸣有声。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呼吸紧迫感,喉痒,鼻痒,皆为风寒束表之征;咳吐稀痰,面色苍白,为寒痰在里之象。

痰气阻于气道,肺失清肃宣发,气机不得流通,故不得平卧,胸膈满闷如窒,苔白滑,脉浮紧,是外有风寒,内有寒痰之象。

应用本方麻黄宣肺平喘,利水,半夏化痰降逆,与干姜相配可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五味子敛肺止咳,细辛、五味子一开一阖,以利肺气的升降,干姜、桂枝以温化水饮,炙甘草调和诸药,则全方可奏外散风寒,内除水饮之力,哮喘可止。

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小青龙汤医案一则

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小青龙汤医案一则

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小青龙汤医案一则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小青龙汤医案一则小青龙汤的组成配方【组成】生麻黄9g 炒白芍9g 细辛6g 干姜6g 炙甘草6g 桂枝9g 法半夏9g 北五味6g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功效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胸闷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者。

小青龙汤医案一则【病案】陈某某,男,64岁,1999年1月6日诊。

有咳喘宿疾,近3月来咳嗽喘闷痰多,且增大便秘结一症。

大便1周至十余日一行,尚需口服果导片导泻。

近1月来虽服果导片,亦不能便,常需灌肠或服泻下中药方可便出。

屡经泻下后觉腹冷下坠,气短难续,而数日后又复便秘,患者深以为苦。

刻诊:大便已6日未行,腹胀纳差,时有嗳气,头晕气短,咳嗽阵作,痰多清稀,舌淡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为寒饮内停,肺失宣肃,大肠传导失司。

治以温肺化饮,肃肺通腑。

予小青龙汤加味:麻黄、五味子、白芍各9g,桂枝、干姜、半夏各12g,细辛、炙甘草各6g,炙紫菀15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3剂咳嗽减轻,大便畅通。

继服3剂咳嗽基本控制,饮食如常,大便保持每日1次。

嘱其服金匮肾气丸、通宣理肺丸以巩固疗效(笔者注:通宣理肺丸药物组成有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茯苓、枳壳、黄芩,功可解表散寒,宣肺止嗽),并注意多食新鲜蔬菜。

随访至1月23日便秘未再作。

(摘自《山西中医》)【分析】患者久有咳嗽喘闷痰多,后才见便秘一证,而且还挺严重。

这两者有关联,还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病呢?显然,前面的中医是按两个独立疾病去治疗的,用泻下剂专门通便。

似乎有效,但屡治屡发,反而新增“腹冷下坠,气短难续”。

这样下去可就麻烦了。

一味地强行泄泻致伤脾胃阳气(大多数泻下药为寒凉)。

患者不得不考虑换一个新的医生。

西医治疗方法基本上已经标准化了,再去治还是按以前的方法,只得换一个中医,遂到该案作者处求治。

作者判断这二者很可能是相关联的,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病失于肃降很可能导致大肠腑气不畅。

小青龙汤,危重症医案

小青龙汤,危重症医案

小青龙汤,危重症医案小青龙汤18《中医误诊误治原因及对策》王某,男,67岁,素患喘疾,反复发作二十余年,近因偶感外邪而再次发病,症见,咳喘胸闷,动则气急,难以平卧,痰多色白,咳吐不尽,畏寒肢冷,不发热,纳食不香,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滑,脉细而兼滑。

诊为外感风寒,内伏痰饮,肺失宣降,逆而为喘,治以解表化饮,宣肺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加味,方;炙麻黄,川桂枝各9克,北细辛3克,法半夏,云茯苓,化橘红,杏仁泥各10克,淡干姜,杭白芍,北五味,炙甘草各6克,3剂,每日一剂,水煎取汁,分两次服。

二诊;诸症趋缓,唯感气喘,神疲乏力,舌苔同前,脉转沉细,虑其喘咳延久,年愈古稀,辛散之剂不宜过量,遂于原方减桂枝为6克,加五味子20克,3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喘闷反增,痰咳不爽,神情困顿,且面色晦滞,舌质淡红,苔白滑,脉细数。

细审脉证,辩证并无差误,推其病情反增原因,很可能是过于重用五味子的结果,以致收敛有余,辛散不足,邪气内伏,肺气壅闭,诸症必加剧。

为此仍宗原法原方为治,唯改五味子,北细辛为4克,并加葶苈子3克,3剂,仍如前法煎服。

四诊;诸症明显缓解,原方续服4剂,肺气渐趋平复,咳喘辄然而止。

论;张锡纯谓,仲景之方,用五味即用干姜,诚以外感之证皆忌五味,而兼痰嗽值得尤忌之,以其酸敛之力甚大,能将外感之邪锢闭肺中,永成劳嗽,惟济之以干姜至辛之呸则无碍,诚以五行之理,辛能胜酸。

陈修园谓;小青龙汤,当以五味,干姜,细辛为主药,故方中诸药,皆可加减,独此三味,不可加减。

本案二诊,重用五味20克,收敛有余,辛散不足,表闭内壅,故喘闷反增。

但有麻黄剂量稍大,也不至于肺气内壅。

前面麻桂医案,有患荨麻疹的十几年不愈,小青龙汤医案,又有患咳嗽痰喘的十几年不愈,此十几年不愈,一遇寒即发作者,皆不知解表,不善治表之过也。

此皆是外寒之故,皆伤外寒也。

小青龙汤19《北方医话》空军总医院受邀会诊,一男性患者,飞行员,经西医诊断为肺心病,该患者患咳喘,心悸病近10年,因喘咳病反复发作已停飞数年之久,此次发病加重,因北方天寒,气候变化无常,外感风寒诱发。

咳喘病的千古名方——小青龙汤医案两则案1

咳喘病的千古名方——小青龙汤医案两则案1

咳喘病的千古名方——小青龙汤医案两则案1 施某,女,46岁。

2007年11月22日初诊。

主诉:鼻塞、咳嗽两周。

病史:十月以来感冒3次,这次感冒已两周,服用很多抗生素、清热解毒中成药无效。

素来畏寒,感冒后加重,伴鼻塞、口腻、咽痛(程度轻)、咳嗽、有白痰,无发热。

舌苔白腻,根略黄,脉沉。

处方:生麻黄9g,桂枝9g,白芍9g,甘草9g,五味子9g,干姜9g,半夏9g,藿佩各9g,白芷9g,苍耳子9g,辛夷9g,细辛3g,7剂。

2007年11月29日二诊:自诉初诊方一共只服用了5剂。

刚服药时虽觉药物有些辣味,但感觉味道很好,等到服第二、三剂时,虽然还是那个味道,却感觉很难吃,这时鼻塞、白痰、口腻除,咳嗽大减。

5剂后畏寒除。

至于另2剂则给1个同样患感冒的亲戚服用了,感冒同样大为减轻了。

现略有咳嗽,舌苔薄白腻,脉沉。

处方:藿佩各9g,白芷9g,麻黄3g,桂枝3g,杏仁3g,甘草3g,桔梗3g,细辛3g,5剂。

另外,因患者有便秘史,另配了些当归以后服。

患者两周后来开膏方时告知,感冒咳嗽早就好了。

案2黄某,男,30岁。

2008年11月17日初诊。

主诉:咳嗽七月余。

病史:今年三月感冒后咳嗽,至今未愈。

咳嗽有时夜间为甚,有时白天亦多,痰白,泡沫,咽喉不痒,自觉有似哮喘。

遇到灰尘多的地方即打喷嚏流清涕,并咳嗽,出现哮喘。

无乏力、畏寒、自汗。

大便两天一次,成形,纳可,眠安。

有慢性过敏性鼻炎。

前医曾与止嗽散加减方、玉屏风散加味方,无效。

面色白,舌苔薄白腻,有齿印,脉弦。

拟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病属寒饮内伏,与小青龙汤原方。

处方:生麻黄9g,桂枝9g,白芍9g,甘草9g,细辛9g,干姜9g,制半夏9g,五味子9g,7剂。

2008年11月24日二诊:药后咳嗽明显减轻,有似哮喘的感觉已除,近两天打喷嚏、流清涕亦除。

昨天又有感冒,鼻塞,发热,头痛,无咽痛。

今天热度已退,舌苔薄白腻边有齿印,脉弦。

处方:上方改制半夏20g;加陈皮12g,辛夷9g,苍耳子9g,白芷9g,7剂。

小青龙汤的临床运用医案举例

小青龙汤的临床运用医案举例

小青龙汤的临床运用医案举例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为治疗外寒内饮所创立的一首方剂。

庞东升[1]根据临床经验,认为小青龙汤不仅能治咳喘水饮的证候,而且对肺脾寒凝气滞等疾病,亦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现举两案如下:痰饮泄泻(脾阳虚)廖XX,女,45岁,教师。

素体肥胖,患大便经常澹泄、久治不愈。

近来每逢子丑之交,必泻数次,伴肠鸣漉漉,但院腹不痛。

症见:神倦体乏,眩晕咳嗽,口渴不饮,痰白唇淡,口粘纳呆,苔白腻,舌嫩,脉弦滑无力。

证属痰湿困脾、中阳虚衰。

用本方加味治疗: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干姜10克细辛6克五味子10克罂粟壳6克白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

服二剂后利止食增,诸证大减。

继服原方三剂而痊愈。

体会:《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患者泻利日久不愈,从素体肥胖,肠鸣脫腹不痛,知为痰饮作祟。

盖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湿,致寒湿内困不走而成痰饮。

故用本方加茯苓渗湿健脾、粟壳固肾涩肠而收功。

失音(风寒束肺)冷X,女,30岁,教师。

以言语太过而致声嘶一月余。

曾自服喉炎丸、胖大海均无效应。

近因沐浴感寒而卒然失音不能语。

症见:恶寒发热,咳嗽痰白,胸闷不宽,头痛如裹。

无汗身重,苔薄白,脉浮。

证属风寒束肺、寒湿阻闭气道。

用本方加味治疗: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6克细辛8克半夏6克五味子6克干姜6克升麻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10克。

服一剂后即汗出音扬。

后用原方去桂枝,生姜易干姜10克,服三剂而痊愈。

体会:《直指方》说:'帅为声音之门”。

患者外感风寒,又兼讲话过多耗损肺气,肺气被风寒所遏,故声音不出。

本方加前胡、升麻、桔梗宣肺利气、升阳宣窍、疏散风寒,使内因除而外证解。

参考文献:[1]庞东升.小青龙汤的临床运用[J].四川中医,1984(06):28-29. 注:中药使用请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咳嗽的治疗:小青龙汤证(经方医案)

咳嗽的治疗:小青龙汤证(经方医案)

咳嗽的治疗:小青龙汤证(经方医案)
夏某,女,32岁,近3年来每年冬春犯咳嗽。

本次咳嗽已发作两月。

前医曾与三拗汤、杏苏散加减无效,后又以止嗽散加减二十余剂亦无效,再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效也不明显。

近来症状:咳嗽,吐稀白痰量多,背恶寒,四肢凉,口干不思饮,胸闷,胃脘痞满,纳差,便溏,苔白滑,舌质暗,脉沉弦细。

处方:麻黄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细辛三钱,干姜三钱,炙甘草三钱,五味子四钱,半夏五钱,茯苓四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胸闷、吐痰减少,继服六剂,咳嗽明显减轻,再继服两周咳平,他症也随消。

按语:治疗结束时,胡老又强调了一下外寒内饮的治疗原则。

这一原则在讲解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小青龙汤等方证时已反复强调,即本例也是这样:表有寒邪,里有水饮,水饮停于里,剌里有所阻,表亦不透,故不兼利其水则表必不解,若强发其汗,强宣其表,激动里饮,变证百出;若单利其水,则引邪入里,等于闭门揖寇,引狼入室。

此时惟有于解表方中,兼用利水逐饮药,始收里和表解之效。

本洽疗方中用麻黄、桂枝、白芍、甘草发汗以驱外邪,半夏、干姜、五味子、茯苓逐寒以袪里饮,故表解里饮去,则咳自止。

小青龙汤加减治肺气肿医案、配方

小青龙汤加减治肺气肿医案、配方

小青龙汤加减治肺气肿医案、配方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

分为老年性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灶性肺气肿、旁间隔性肺气肿、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肺气肿、阻塞性肺气肿。

本病属中医学“肺胀”范畴,以咳嗽、多痰、喘息、胸满、紫绀、心悸、浮肿为临床特点。

【病案举例】1.李某,男,58岁,职员。

肺气肿病史20年,时常发作。

2日前因感冒复发。

咳吐痰多,质白黏,胸闷胀满如塞,喘不得卧,背部恶寒,发热,头汗出。

舌苔薄白根黄,脉弦滑数。

此饮邪夹热,上迫于肺。

治宜利气宣肺,化饮清热。

处方:厚朴9g,麻黄6g,杏仁9g,细辛3g,法半夏9g,姜6g,五味子3g,生石膏20g,小麦15g,水煎服,日1剂。

服3剂,咳喘稍减,余症如前。

原方继服6剂,胸胀闷大减,咳喘,身热烦躁均退。

按:本病属中医学“肺胀”范畴,肺胀是久患咳喘致胸中烦闷胀满的慢性疾病。

本虚标实互患,痰浊瘀血交阻是本病特点肺胀后期,气血阴阳俱虚,五脏衰败,治疗上往往顾此失彼,预后不良。

针对患者病机为饮邪挟热,上迫于肺,故治疗以宣肺理气,清热化饮,方选小青龙汤加减,药到症除。

本病应特别注意防治急性发作,平时应注重补肾纳气,增强免疫力。

2.张某,男,61岁,1993年3月12日初诊患者咳喘已有8年余,冬春季节经常发病。

1周前不慎脱衣受寒,咳喘发作。

恶寒、发热、无汗,背部如冷水浇,痰多盈杯,色白稀薄,呈泡沫状,气喘,不能平卧,胃纳减退,食谷不馨,神疲乏力。

查体:体温37.3℃,口唇轻度紫绀,桶状胸,肋间隙增宽,诊过清音,两肺闻及哮鸣音和细湿罗音。

心率88次/分,律齐,心音弱腹部无异常舌苔薄白腻,脉弦紧。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肺气肿。

证属风寒外袭,寒饮内伏,上逆迫肺,阻遏阳气,肺失宜泄。

治以温肺化饮,解表通阳。

予小青龙汤加味:炙麻黄10g,桂枝10g,生白芍12g,干姜10g,姜半夏15g,细辛6g,五味子6g,生甘草10g,射干10g,地,,龙12g,银杏12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证指南医案 哮》
小青龙汤医案
▪ 计 不卧呛喘。泛起白沫。都是 肾病。议通太阳膀胱。
▪ 茯苓 川桂枝 淡干姜 五味子 白芍 炙草
▪ 《临证指南医案 痰饮》
小青龙汤医案
▪ 潘(三八) 远客路途。风寒外受。热气内 蒸。痰饮日聚于脏之外。络脉之中。凡遇 风冷。或曝烈日。或劳碌形体。心事不宁。 扰动络中宿饮。饮泛气逆。咳嗽。气塞喉 底胸膈。不思食物。着枕呛吐稠痰。气降 自愈。病名哮喘伏饮。治之得宜。除根不 速。到老年岁。仍受其累耳。
▪ 小青龙汤去细辛。 ▪ 《临证指南医案 痰饮》
小青龙汤医案
▪ 下焦阴阳素虚,雪地奔走,寒从口鼻 而入,肺受邪则上逆而喘,阳受伤则 蛰蛰汗出,由中邪入,表散无益。宣 其肺逆,喘缓可救。
▪ 桂枝 干姜 杏仁 白芍 五味 茯苓 ▪ 《眉寿堂方案选存 寒病》
小青龙汤医案
▪ 江 通州四十四岁 痰饮哮喘,遇 寒劳怒即发。
▪ 杏仁 茯苓 苡仁 炒半夏 桂枝木 石膏 白芍 炙草
▪ 《临证指南医案 痰饮》
小青龙汤医案
▪ 某 形盛面亮。脉沉弦。此属痰饮内 聚。暮夜属阴。喘不得卧。仲景谓饮 家而咳。当治其饮。不当治咳。今胸 满腹胀。小水不利。当开太阳以导饮 逆。小青龙去麻辛合越婢。
▪ 桂枝 半夏 干姜 五味 杏仁 石膏 茯苓 白芍
▪ 小青龙汤去麻黄。 ▪ 《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
小青龙汤医案
▪ 赵,支饮,胁痛咳逆, ▪ 小青龙去麻辛。 ▪ 《临证指南医案 痰饮》
小青龙汤医案
▪ 周 向有耳聋鸣响。是水亏木火蒙窍。 冬阳不潜。亦属下元之虚。但今咳聋。 喉下有痰音。胁痛。卧着气冲。乃冲 阳升而痰饮泛。脉浮。当此骤冷。恐 有外寒引动内饮。议开太阳以肃上。
(三钱)
▪ 《临证指南医案 痰饮》
小青龙汤医案
▪ 咳逆不得卧,短气脉涩, ▪ 杏仁 粗桂枝 半夏 生白芍
茯苓 淡干姜 炙草 五味子 ▪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
小青龙汤医案
▪ 王公美 脉沉而咳,不能着枕而 卧,此老年下元虚,气不摄纳, 浊气痰饮,皆为阴象,乘暮夜阴 时寐发,发散清润,皆非,当以 小青龙法,开太阳经撤饮下趋。
▪ 云茯苓 粗桂枝 干姜 五味(同姜打) 白芍 炙草 当午时服。
▪ 《临证指南医案 痰饮》
小青龙汤医案
▪ 李 肠红久病。不必攻治。今者气冲 喘嗽பைடு நூலகம்脘胁痞阻。是饮浊上僭。最宜 究悉。
▪ 川桂枝(七分) 茯苓(三钱) 干姜(一钱)
五味子(同姜合捣一钱)
杏仁(一钱半)
白芍(一钱) 炙草(五分) 生左牡蛎
▪ 小青龙去细辛、麻黄加苡仁、 白糖炒石膏。
▪ 《临证指南医案 痰饮》
小青龙汤医案
▪ 沈(妪) 冬温。阳不潜伏。伏饮上泛。仲景云。 脉沉属饮。面色鲜明为饮。饮家咳甚。当治其饮。 不当治咳。缘高年下焦根蒂已虚。因温暖气泄。 不主收藏。饮邪上扰乘肺。肺气不降。一身之气 交阻。熏灼不休。络血上沸。经云。不得卧。卧 则喘甚痹塞。乃肺气之逆乱也。若以见病图病。 昧于色诊候气。必致由咳变幻。腹肿胀满。渐不 可挽。明眼医者。勿得忽为泛泛可也。兹就管见。 略述大意。议开太阳。以使饮浊下趋。仍无碍于 冬温。从仲景小青龙越婢合法。
▪ 《临证指南医案 痰饮》
小青龙汤医案
▪ 程 脉沉。喘咳浮肿。鼻窍黑。唇舌赤。 渴饮则胀急。大便解而不爽。此秋风燥化。 上伤肺气。气壅不降。水谷汤饮之湿。痹 阻经隧。最多坐不得卧之虑。法宜开通太 阳之里。用仲景越婢小青龙合方。若畏产 后久虚。以补温暖。斯客气散漫。三焦皆 累。闭塞告危矣。
▪ 小青龙汤
▪ 《三家医案合刻 叶天士医案》
小青龙汤医案
▪ 脉弦饮也,饮阻则阳郁,是以 背痛形凛,宜以温药和之。
▪ 杏仁 桂枝 白芍 干姜 茯苓 半夏 炙草 北五味
▪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
小青龙汤医案
▪ 某 太阳经气不开。小水不利。 下肢肿浮渐上。着枕气塞欲坐。 浊饮上干。竟有坐卧不安之象。 医者但以肺病刻治。于理未合。 急用小青龙法。使膀胱之气无阻 碍。浊饮痰气自无逆冲之患矣。
▪ 《临证指南医案 肿胀》
小青龙汤医案
▪ 嗽急心腹坚胀,入夜气冲欲坐, 下部已冷。久有瘕聚,问月事不 来三年。此浊气饮壅塞,以致血 脉不通。为络脉之胀。
▪ 桂枝 淡姜 五味子 茯苓 白术 北细辛
▪ 《眉寿堂方案选存 女科》
小青龙汤医案
▪ 脉沉,怀妊八月,久咳背冷, 冲逆不得卧。此因抑郁,阳失 转旋,浊凝饮结,当治饮不治 咳。
小青龙汤医案
小青龙汤医案
▪ 王 受寒哮喘。痰阻气。不能着枕。 ▪ 川桂枝(一钱) 茯苓(三钱) 淡
干姜(一钱) 五味(一钱同姜捣) 杏仁(一钱半)炙草(四分) 白芍 (一钱) 制麻黄(五分) ▪ 《临证指南医案 哮》
小青龙汤医案
▪ 卜(十九) 哮喘。当暴凉而发。 诊脉左大右平。此新邪引动宿 邪。议逐伏邪饮气。小青龙法。
▪ 桂枝 淡姜 白芍 茯苓 五味 ▪ 《眉寿堂方案选存 女科》
小青龙汤医案
▪ 陆 背寒。夜卧气冲欲坐。乃 下元虚乏。厥浊饮邪。皆令上 泛。胎前仅仅支撑。产后变症 蜂起。奈何庸庸者流。泄肺冀 其嗽缓。宜乎药增病势矣。
▪ 桂枝 茯苓 炙草 五味 淡干姜 ▪ 《临证指南医案 产后》
小青龙汤医案
▪ 徐(氏) 痰饮上吐。喘不得卧。 乃温邪阻蔽肺气。气不下降。 壅滞不能着右。议用宣通。开 气分方法。
▪ 桂枝 杏仁 干姜 五味 半夏 茯苓《临证指南医案 痰饮》
小青龙汤医案
▪ 程 今年长夏久热。热胜阳气外泄。 水谷运迟。湿自内起。渐渐浮肿。从 下及上。至于喘咳不能卧息。都是浊 水凝痰。阻遏肺气下降之司。但小溲 不利。太阳气亦不通调。此虽阳虚症。 若肾气汤中萸地之酸腻。力难下行矣。
▪ 茯苓 桂枝木 杏仁 生白芍 干姜 五味 生牡蛎 泽泻
▪ 小青龙去麻、辛、草。 ▪ 《叶氏医案存真 卷二》
小青龙汤医案
▪ 脉小右弦,呼吸不利,喉中有声,入夜神迷 昏倦,少腹微胀,二便不爽,自言筋骨如针刺, 身重难以转侧,右环跳筋,纵不能伸屈。此皆暴 寒内入,周行上下,阳气痹塞,且频年交冬痰嗽, 天暖自安,老年肾真衰乏,少藏纳之司,水液化 痰上泛,寒中少阴,则太阳膀胱之气,无以上承, 而流通宣化,开合失度,枢机悉阻,浊气升痰饮 逆,最忌喘急神昏。若用发散坠降,恐致伤阳劫 阴。议进仲景小青龙法,乃太阳表中之里,通营 卫不耗其阳,开痰饮不泄其气,仍有收肺逆通膀 胱之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