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适应算法 内存分配

合集下载

用首次适应算法实现内存分配与回收

用首次适应算法实现内存分配与回收

用首次适应算法实现内存分配与回收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 Algorithm)是一种常用的内存分配算法,该算法会从内存空闲链表中找到第一个满足要求的内存块进行分配。

下面将详细介绍首次适应算法的实现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种数据结构来表示内存块。

可以使用一个结构体来表示内存块,其中包含了块的起始地址、大小以及是否被分配等信息。

```cppstruct MemoryBlockint startAddress;int size;bool allocated;};```接下来,我们需要定义一个内存空闲链表来管理内存空闲块。

可以使用一个链表(或者数组)来表示,每个节点包含一个内存块的信息。

```cppstruct ListNodeMemoryBlock memoryBlock;ListNode* next;};```然后,我们需要实现一个函数来进行内存分配,该函数会接收一个请求大小作为参数,并返回分配到的内存块的起始地址。

```cppint allocateMemory(ListNode* head, int requestSize)ListNode* current = head;while (current != nullptr)if (current->memoryBlock.allocated)current = current->next;continue;}if (current->memoryBlock.size >= requestSize)current->memoryBlock.allocated = true;return current->memoryBlock.startAddress;}current = current->next;}return -1; // 表示没有足够的内存空间可以分配```在内存分配阶段结束后,如果需要回收内存块,我们可以实现一个函数来进行内存回收操作。

用首次适应算法实现内存分配与回收

用首次适应算法实现内存分配与回收

用首次适应算法实现内存分配与回收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是一种常用的内存分配算法,它将内存分为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块,并按顺序进行分配。

当有一个进程请求内存时,首次适应算法从头开始,找到第一个大小能够满足这个进程需要的空闲块,将其分配给该进程。

以下是使用首次适应算法实现内存分配与回收的一种简单示例:1.假设整个内存大小为M字节,每个块的大小为N字节,内存被分为M/N个块。

2. 定义一个长度为(M/N)的布尔数组block,表示每个块的分配状态,初始时所有元素都为false,表示空闲状态。

3. 当一个进程请求分配S字节的内存时,首次适应算法从第一个块开始遍历数组block,直到找到一个大小大于等于S的空闲块。

4. 如果找到了合适的空闲块,将该块标记为已分配(设置为true),并返回该块的起始地址;否则,返回分配失败的标识。

5. 当一个进程释放已分配的内存时,可以根据该内存的起始地址计算出对应的块索引,将对应的block元素设置为false,表示该块变为空闲状态。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C++代码示例,演示了使用首次适应算法进行内存分配与回收的实现:```cpp#include <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M = 1000; // 总内存大小const int N = 100; // 块大小bool block[M/N] = { false }; // 内存块分配状态//首次适应内存分配算法int allocateMemory(int size)int numBlocks = M / N; // 块数量int numNeeded = size / N;if (size % N != 0)numNeeded++;}for (int i = 0; i < numBlocks; i++)bool found = true;for (int j = i; j < i + numNeeded; j++)if (j >= numBlocks , block[j] == true)found = false;break;}}if (found)for (int j = i; j < i + numNeeded; j++)block[j] = true;}return i * N;}}return -1; // 分配失败//内存回收void deallocateMemory(int startAddr, int size)int startIndex = startAddr / N;int numBlocks = size / N;if (size % N != 0)numBlocks++;}for (int i = startIndex; i < startIndex + numBlocks; i++) block[i] = false;}int maiint size1 = 200; // 请求200字节内存int size2 = 300; // 请求300字节内存int addr1 = allocateMemory(size1);int addr2 = allocateMemory(size2);if (addr1 != -1)cout << "分配内存成功,起始地址:" << addr1 << endl; } elsecout << "分配内存失败" << endl;}if (addr2 != -1)cout << "分配内存成功,起始地址:" << addr2 << endl; } elsecout << "分配内存失败" << endl;}deallocateMemory(addr1, size1);deallocateMemory(addr2, size2);return 0;```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内存分配与回收示例。

操作系统的内存分配算法

操作系统的内存分配算法

操作系统的内存分配算法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是计算机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内存分配算法决定了如何合理地利用系统的内存资源,以达到高效、安全、稳定的运行。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内存分配算法,包括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以及快速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 Algorithm)首次适应算法是一种简单而常见的内存分配算法。

它从内存空闲列表的头部开始寻找第一个适合分配的内存块。

当找到满足要求的内存块后,将该块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分配给请求的程序,另一部分保留为剩余空闲块。

这种算法的优点是分配速度较快,缺点是可能会导致内存碎片的产生。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Next Fit Algorithm)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是首次适应算法的一种改进版本。

与首次适应算法不同的是,循环首次适应算法从上一次分配的位置开始搜索空闲块,直到找到一个满足要求的内存块为止。

这样可以避免每次都从头开始搜索,提高了查找的效率。

同样,这种算法也可能导致内存碎片的产生。

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 Algorithm)最佳适应算法是为了解决内存碎片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分配算法。

该算法会在内存空闲列表中查找最小且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块,并将该块分配给请求的程序。

这样可以尽量充分利用内存资源,减少内存碎片的产生。

但是,最佳适应算法的缺点是分配速度相对较慢,因为需要遍历整个内存空闲列表。

快速适应算法(Quick Fit Algorithm)快速适应算法是一种综合了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的策略。

它将内存空闲列表分成了多个不同大小的链表,每个链表分别存储相应大小的空闲块。

当有程序请求内存时,快速适应算法会直接从对应大小的链表中查找可用的空闲块进行分配,以提高分配的速度。

这个算法在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上都较为出色,但是需要付出额外的存储开销。

总结不同的内存分配算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合适的算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系统需求。

首次适应算法和循环首次适应算法适用于内存分配需求频繁变化的场景。

实现内存分配实验报告(3篇)

实现内存分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操作系统内存分配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算法。

2. 掌握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

3. 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内存分配和回收功能。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Linux2. 编程语言:C语言3. 开发工具:GCC编译器三、实验原理1. 内存分配的基本原理操作系统内存分配是指操作系统根据程序运行需要,将物理内存分配给程序使用的过程。

内存分配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从内存空间首部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

(2)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在所有满足条件的空闲区域中,选择最小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

(3)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在所有满足条件的空闲区域中,选择最大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

2.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动态分区分配方式是指操作系统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根据需要动态地分配和回收内存空间。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固定分区分配: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程序运行时按需分配分区。

(2)可变分区分配:根据程序大小动态分配分区,分区大小可变。

(3)分页分配: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页,程序运行时按需分配页。

四、实验内容1. 实现首次适应算法(1)创建空闲分区链表,记录空闲分区信息,包括分区起始地址、分区大小等。

(2)编写分配函数,实现首次适应算法,根据程序大小查找空闲分区,分配内存。

(3)编写回收函数,回收程序所占用的内存空间,更新空闲分区链表。

2. 实现最佳适应算法(1)创建空闲分区链表,记录空闲分区信息。

(2)编写分配函数,实现最佳适应算法,根据程序大小查找最佳空闲分区,分配内存。

(3)编写回收函数,回收程序所占用的内存空间,更新空闲分区链表。

3. 实验结果分析(1)通过实验,验证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的正确性。

(2)对比两种算法在内存分配效率、外部碎片等方面的差异。

五、实验步骤1. 创建一个动态内存分配模拟程序,包括空闲分区链表、分配函数和回收函数。

内存分配首次适应算法

内存分配首次适应算法

内存分配首次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是一种内存分配算法,主要用于操作系统中对内存进行管理和分配。

它的原理是将内存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分区,并根据进程的内存需求,将进程放置在适合它的空闲分区中,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省内存空间。

首次适应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将系统的物理内存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分区,每个分区都有一个标记位,表示是否被占用。

2.当一个进程需要分配内存时,从头开始遍历所有分区,找到第一个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

3.如果找到了适合的空闲分区,将进程放置在该分区中,并将分区标记为占用。

4.如果没有找到适合的空闲分区,说明内存不够用,需要进行内存回收或者进行内存分配策略的调整。

首次适应算法的优点是简单直观,容易实现,并且能够快速将进程放置在合适的分区中。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点:1.内存碎片问题:由于每次分配都是从头开始遍历分区,因此可能会留下很多小的内存碎片,导致内存利用率低下。

2.分区选择不合理: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大的分区被分割成小的分区,导致后续进程无法利用这些大分区,从而浪费了内存空间。

3.分配时间较长:每次分配都需要遍历所有分区,当分区数较多时,分配时间会较长。

为了解决首次适应算法的缺点,还有其他一些内存分配算法被提出,如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下次适应算法等。

这些算法都是为了优化内存分配的效率和内存利用率。

最佳适应算法是在所有空闲分区中找到最小的能满足进程需求的分区进行分配,从而尽可能减小内存碎片。

最坏适应算法则是找到最大的能满足进程需求的分区进行分配,这样可以减小大分区被分割的概率。

下次适应算法则是从上次分配的位置开始遍历。

综上所述,首次适应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内存分配算法,它的简单直观和易实现性使得它在许多操作系统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优化。

首次适应分配算法

首次适应分配算法

首次适应分配算法首次适应分配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内存分配算法,它被广泛应用于操作系统和计算机体系结构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首次适应分配算法的原理、具体步骤以及优缺点。

首次适应分配算法的原理是将系统中的可用内存划分为不同大小的分区,每个分区表示一块可用内存。

当有新的作业需要分配内存时,首次适应分配算法会从分区链表中找到第一个满足需求大小的分区,然后将其分配给该作业。

具体步骤如下:1.初始化:将整个内存分区初始化为一个空闲的分区链表,即所有可用内存都是一个大的空闲分区。

2.作业请求分配:当有新的作业请求内存时,首次适应分配算法会遍历分区链表,找到第一个满足作业内存需求的分区。

3.分配内存: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分区,首次适应分配算法会将该分区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用于分配给作业,另一个部分作为剩余的空闲分区。

4.更新分区链表:当分配完成后,首次适应分配算法会更新分区链表,将已分配的分区从链表中删除,同时将剩余的空闲分区加入到链表中。

5.释放内存:当作业运行结束,需要释放内存时,首次适应分配算法会将该分区标记为未分配,并将其与相邻的空闲分区合并。

首次适应分配算法的优点包括:1.实现较为简单:首次适应分配算法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内存分配算法,容易理解和实现。

2.分配速度较快:由于首次适应分配算法从分区链表的头部开始查找合适的分区,因此可以很快地找到第一个满足需求的分区。

3.内存利用率较高:首次适应分配算法在分配内存时会选择较小的空闲分区来满足作业的需求,从而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内存空间。

首次适应分配算法也存在一些缺点:1.外部碎片:由于首次适应分配算法分配的是第一个满足需求的分区,可能会导致一些较大的空闲分区无法利用,从而产生外部碎片。

2.分区搜索时间开销:由于首次适应分配算法是线性搜索分区链表,当分区链表较长时,搜索的时间开销较大。

综上所述,首次适应分配算法是一种简单且高效的内存分配算法。

它能够快速找到第一个满足需求的分区,并充分利用内存空间。

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是常见的内存分配算法,也是操作系统中重要的实现方式。

首次适应算法是向空闲区域分配内存时,按照空闲区域的起始地址从小到大进行扫描,找到第一个可以分配的空闲区域,然后将其分配给请求者。

虽然该算法简单易懂,但不断扫描空闲区域会大大降低操作系统的效率。

同时,由于内存释放会产生内存碎片,首次适应算法效果也会逐渐变差。

最佳适应算法是相对于首次适应算法而言的。

它是在空闲区域中寻找最小可用空间,尽可能满足分配请求。

该算法不会一遍遍扫描空闲区域,因此效率更高。

但随着分配请求增多,内存碎片也会不断增加,最佳适应算法将面临“Eureka”陷阱,即为了满足分配请求而不得不“铺平”内存分配空间,导致后续分配请求无法得到满足。

最坏适应算法是在空闲区域中寻找最大可用空间,分配请求时尽可能让内存块留有足够大的空间,防止内存碎片增多。

该算法的效率较低,因为会在所有空闲区域中查找最大空间;但相比较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他避免了内存碎片的问题。

总之,以上三种算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了更好地利用内存资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算法。

同时,需要及时对内存进行整理、清理和释放,保证内存的健康状态,提高操作系统的运行效率。

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讲解】

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讲解】

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是动态存储分配解决方案研究的内容,所以本文对这两种算法的讨论是通过研究动态存储管理来进行的。

一、存储管理的基本问题:存储管理讨论的基本问题是:1)、系统如何应用户的“请求”执行内存分配动作?2)、系统如何对用户不再使用后“释放”的内存执行回收动作,以保证为新的“用户请求”提供内存分配?内存的分配可以以静态方式进行,内存空间被分割为固定大小的若干内存块,用户的请求到达只要找到一块空闲的内存块予以分配即可,很显然静态存储分配的好处主要是实现比较方便,效率高,程序执行中系统需要做的事情比较简单。

然而实际情况下提出“请求”的用户可能是进入系统的一个作业,也可能是程序执行过程中的一个动态变量。

“请求”需要获得的内存容量大小不一,这种做法造成了对程序大小的严格的限制,使某些问题不能够合理的解决,此外,也会造成内存空间的浪费。

动态存储管理就是确定如何满足一个个内存“请求”,如何更合理的使用有限的内存空间的一种内存分配解决方案,它以能够依据用户的请求依次进行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能够尽可能少的使用有限的空闲内存空间,最大限度的保证后续“请求”的可满足性为最终目的。

二、关于动态分配方案的分析:通常我们将已分配给用户是用的一段连续的内存空间称为“占用块”,将未分配给任何用户的一段连续的内存空间称为“可利用空间块”或者“空闲块”,我们在这里的描述将使用“占用块”和“空闲块”这两个概念。

整个内存区在没有任何用户进入和运行的情况下只有一个空闲块,即整个可供用户“请求”使用的用户内存区域。

随着不断的有用户请求进入系统,并依次获得系统为其分配的内存,使得整个内存区域逐渐被分割成两大部分:低地址区域包含若干占用块;高低址区域是空闲内存区域。

经过一段时间后,有的用户运行结束,它们所占用的内存区释放后转变为一个个空闲块,这就使整个内存区域呈现出占用块和空闲块交错相隔的状态。

而此时,如果再有新的用户“请求”到达,那么,系统如何为这个“请求”进行内存分配呢?在肯定动态存储管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案解决这个问题,一种解决方案是系统继续把高地址的空闲块分配给用户,而不理会低地址区域是否有结束执行的用户释放的内存块,直到剩余的高地址区域的空闲块不能满足新的用户“请求”,分配操作无法再进行下去时,才去回收结束执行的用户释放的内存块,并重新组织内存,进而完成内存分配。

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 Algorithm)是一种常见的内存分配算法,用于管理计算机的物理内存。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内存按照从低地址到高地址的顺序进行划分,每次分配内存时从低地址开始,找到第一个足够大的空闲块来满足需求。

首次适应算法的实现相对简单,它只需要维护一个空闲内存块链表,其中存储了空闲块的起始地址和大小。

当需要分配一块内存时,首次适应算法会遍历链表,找到第一个大小足够的空闲块并将其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分配,另一部分作为一个新的空闲块。

同样,当需要释放一块已分配的内存时,首次适应算法会查找内存中是否存在相邻的空闲块,若有则合并。

首次适应算法的优点是简单、高效,分配内存的时间复杂度为O(n),其中n是空闲内存块的数量。

然而,首次适应算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可能会导致内存碎片的产生。

当分配的内存大小比较小且频繁时,会导致大量的小块空闲内存,造成内存碎片化。

其次,由于首次适应算法是按顺序空闲块来找到最适合的块,因此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块被拆分成多个小块,从而降低内存的利用率。

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 Algorithm)是一种改进的内存分配算法,旨在解决首次适应算法中存在的问题。

最佳适应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在每次分配内存时,选择最小的能满足需求的空闲块。

最佳适应算法的实现与首次适应算法类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需要在遍历空闲块链表时记录下最小的满足条件的块。

当找到最小的空闲块后,将其划分为分配块和新的空闲块。

最佳适应算法的优点是减少了内存碎片的产生。

通过选择最小的能满足需求的空闲块,可以更好地利用内存。

然而,最佳适应算法的缺点是实现复杂度较高。

由于需要在空闲块链表中查找最小的块,分配内存的时间复杂度为O(n),其中n是空闲内存块的数量。

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 Algorithm)是一种与最佳适应算法相反的内存分配算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每次分配内存时,选择最大的能满足需求的空闲块。

操作系统 首次最佳适应算法

操作系统  首次最佳适应算法

学号专业姓名实验日期教师签字成绩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采用可变式分区管理,使用首次获最佳适应算法实现内存分配与回收【实验目的与原理】1、理解首次获最佳适应算法的内涵,并熟练掌握该算法。

2、学会可变式分区管理的原理是即在处理作业过程中建立分区,使分区大小正好适合作业的需要,并且分区个数是可以调整的。

3、当有一个新作业要求装入主存时,必须查空闲区说明表,从中找出一个足够大的空闲区没有时应将空闲区一分为二。

为了便于快速查找,要不断地对表格进行紧缩,即让“空表目”项留在表的后部。

4、当一个作业执行完成时,作业所占用的分区应归还给系统。

作业的释放区与空闲区的邻接分以下四种情况考虑:①释放区下邻(低地址邻接)空闲区;②释放区上邻(高地址邻接)空闲区③释放区上下都与空闲区邻接;④释放区与空闲区不邻接。

【实验内容】#include<stdio.h>#include<iostream>#include<string>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MAXJOB=100;//定义表最大记录数typedef struct node{int front;int length;char data[20];}job;job frees[MAXJOB];//定义空闲区表int free_quantity;job occupys[MAXJOB];//定义已分配区表int occupy_quantity;//初始化函数void initial(){int i;for(i=0;i<MAXJOB;i++){frees[i].front=-1;frees[i].length=0;strcpy(frees[i].data,"free");occupys[i].front=-1;occupys[i].length=0;strcpy(occupys[i].data," ");}free_quantity=0;occupy_quantity=0;}//创建空闲分区表int creatfree(){FILE *fp;char fname[20];cout<<"请输入空闲区数据文件来源的文件名:"; cin>>fname;if((fp=fopen(fname,"r"))==NULL){cout<<"错误,文件打不开,请检查文件名"<<endl; }else{while(!feof(fp)){fscanf(fp,"%d\t%d\n",&frees[free_quanti ty].front,&frees[free_quantity].length);free_quantity++;}cout<<"空闲的分区表已建立!\n";return 1;}return 0;}void sort()//将free空间安首地址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int i,j,p;for(i=0;i<free_quantity-1;i++){p=i;for(j=i+1;j<free_quantity;j++){if(frees[j].front<frees[p].front){p=j;}}if(p!=i){frees[free_quantity]=frees[i];frees[i]=frees[p];frees[p]=frees[free_quantity];}}}//显示函数void show(){int i;cout<<endl<<"----------------------------------------------------------"<<endl;cout<<"当前空闲表:"<<endl;cout<<" 起始地址长度状态"<<endl;for(i=0;i<free_quantity;i++){cout.setf(2);cout.width(12);cout<<frees[i].front;cout.width(10);cout<<frees[i].length;cout.width(8);cout<<frees[i].data<<endl;}cout<<endl<<"----------------------------------------------------------"<<endl;cout<<"当前已分配表:"<<endl;cout<<" 起始地址长度占用作业名"<<endl;for(i=0;i<occupy_quantity;i++){cout.setf(2);cout.width(12);cout<<occupys[i].front;cout.width(10);cout<<occupys[i].length;cout.width(8);cout<<occupys[i].data<<endl;}cout<<endl<<"----------------------------------------------------------"<<endl;}//最先适应分配算法void assign(){char job_name[20];int job_length;int i,j,flag,t;cout<<"请输入新申请内存空间的作业名和空间大小:";cin>>job_name;cin>>job_length;flag=0;for(i=0;i<free_quantity;i++){if(frees[i].length>=job_length)//如果空闲空间I的长度〉作业长度{flag=1; //空闲标志位就置1 }}if(flag==0){cout<<endl<<"对不起,当前没有能满足你申请长度的空闲内存,请稍候再试!"<<endl;}else{t=0;i=0;while(t==0)//为空闲区间的时候{if(frees[i].length>=job_length){t=1;}i++;//如果空闲空间I的长度不大于作业长度,I加一,判断下一个空间}i--;occupys[occupy_quantity].front=frees[i] .front;strcpy(occupys[occupy_quantity].data,jo b_name);occupys[occupy_quantity].length=job_len gth;occupy_quantity++;if(frees[i].length>job_length)//如果空间的长度大于作业的长度,{frees[i].front+=job_length;frees[i].length-=job_length;}else{for(j=i;j<free_quantity-1;j++){frees[j]=frees[j+1];}free_quantity--;cout<<"内存空间成功:)"<<endl;}}}//撤消作业void cancel(){char job_name[20];int i,j,flag,p=0;int front;int length;cout<<"请输入要撤消的作业名:";cin>>job_name;flag=-1;for(i=0;i<occupy_quantity;i++){if(!strcmp(occupys[i].data,job_name))//当输入作业名匹配时{flag=i;front=occupys[i].front;length=occupys[i].length;}}if(flag==-1){cout<<"没有这个作业名"<<endl;}else{//加入空闲表for(i=0;i<free_quantity;i++){if((frees[i].front+frees[i].length)==fr ont)//上空{if(((i+1)<free_quantity)&&(frees[i+1].f ront==front+length))//下空{frees[i].length=frees[i].length+frees[i +1].length+length;for(j=i+1;j<free_quantity;j++){frees[j]=frees[j+1];}free_quantity--;p=1;}else{frees[i].length+=length;p=1;}}if(frees[i].front==(front+length))//下空上不空{frees[i].front=front;frees[i].length+=length;//第i 个空闲区间的长度=第i个空闲区间的长度+lengthp=1;}}if(p==0)//上下空闲区都不空{frees[free_quantity].front=front;frees[free_quantity].length=length;free_quantity++;}//删除分配表中的该作业for(i=flag;i<occupy_quantity;i++){occupys[i]=occupys[i+1];}occupy_quantity--;}}void main(){int flag=0;int t=1;int chioce=0;cout<<"*********** xxxxxxxxx***********\n"; initial();flag=creatfree();while(flag==1){sort();cout<<"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系统"<<endl;cout<<" 1.申请空间 "<<endl;cout<<" 2.撤消作业 "<<endl;cout<<" 3.显示空闲表和分配表"<<endl;cout<<" 0.退出"<<endl;cout<<"请选择:";cin>>chioce;switch(chioce){case 1:assign();break;case 2:cancel();break;case 3:show();break;case 0:flag=0;break;default:cout<<"选择错误!"<<endl;}}}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小结】本实验难度在两个方面,一是首次最佳适应算法assign(),这里我用的是结构体数组来存储空闲分区;二是对已分配分区的释放,这里同样采取结构体数组来存储已分配分区,用cancle()函数来实现。

关于使用首次适应算法应用于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系统的程序代码段落

关于使用首次适应算法应用于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系统的程序代码段落

关于使用首次适应算法应用于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系统的程序代码段落首次适应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内存分配算法,用于将不同大小的程序代码段放置在动态分区分配存储管理系统中。

该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查找第一个适合程序代码段大小的空闲分区并进行分配。

下面是一个使用首次适应算法的程序代码段落:```c#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定义存储分区结构体typedef struct Partitionint id; // 分区的标识符int size; // 分区的大小int allocated; // 是否已分配给程序代码段 1-是,0-否} Partition;//动态分区分配函数void allocate(Partition* partitions, int numPartitions, int codeSize)for (int i = 0; i < numPartitions; i++)if (partitions[i].allocated == 0 && partitions[i].size >= codeSize)//找到适合的空闲分区printf("将程序代码段大小为 %d 的代码段分配给分区 %d\n", codeSize, partitions[i].id);partitions[i].allocated = 1;return;}}//未找到适合的分区printf("无法找到适合程序代码段大小为 %d 的空闲分区\n", codeSize);int maiint numPartitions; // 分区数量printf("请输入动态分区分配系统的分区数量:");scanf("%d", &numPartitions);//根据分区数量创建动态分区Partition* partitions = (Partition*)malloc(numPartitions * sizeof(Partition));for (int i = 0; i < numPartitions; i++)printf("请输入分区 %d 的大小:", i);scanf("%d", &(partitions[i].size));partitions[i].id = i;partitions[i].allocated = 0;}while (1)int codeSize; // 程序代码段大小printf("请输入要分配的程序代码段的大小(-1表示退出):");scanf("%d", &codeSize);if (codeSize == -1)break;}allocate(partitions, numPartitions, codeSize);}free(partitions);return 0;```以上是一个简单的使用首次适应算法的程序代码段落。

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是关于操作系统内存管理中内存分配策略的四种典型算法。

以下是对它们的简要解释:1. 首次适应算法(First-fit):在内存分配时,首次适应算法从内存区域的起始部分开始搜索,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请求大小的空闲内存块,并将其分配给请求者。

首次适应算法的优点是分配速度较快,但可能导致内存空间碎片化。

2.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Next-fit):循环首次适应算法类似于首次适应算法,但它在内存分配时保留上一次搜索的位置。

下一次分配时,算法将从上次停止的位置开始搜索,直到找到合适的空闲内存块或返回到起始位置。

这种方法可以在整个内存空间中分散分配过程,进一步改善内存碎片化问题。

3. 最佳适应算法(Best-fit):最佳适应算法在分配内存时,会查找所有可用的空闲内存块,并分配能够最紧密地满足请求大小的内存块。

该策略试图使分配后的剩余空间尽量小,以减少内存浪费。

然而,最佳适应算法通常需要更多的搜索时间,并可能导致过多的小内存碎片。

4. 最坏适应算法(Worst-fit):最坏适应算法与最佳适应算法相反,它在分配内存时选择最大的可用内存块。

这种策略试图保持较大的连续空闲内存块,以便满足大型请求。

然而,最坏适应算法可能导致大量空间浪费,并需要较长的搜索时间。

这些内存分配算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在实际的操作系统实现中,可能会根据需求和上下文使用多种算法的组合来优化内存管理。

c模拟内存分配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

c模拟内存分配算法(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

c模拟内存分配算法(⾸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include<bits/stdc++.h>using namespace std;/*定义内存的⼤⼩为100*/#define MEMSIZE 100/*如果⼩于此值,将不再分割内存*/#define MINSIZE 2/*内存分区空间表结构*/typedef struct _MemoryInfomation{/*起始地址*/int start;/*⼤⼩*/int Size;/*状态 F:空闲(Free) U:占⽤(Used) E 结束(End)*/char status;} MEMINFO;/*内存空间信息表*/MEMINFO MemList[MEMSIZE];/*显⽰内存状态*/void Display(){int i,used=0;//记录可以使⽤的总空间量printf("\n---------------------------------------------------\n");printf("%5s%15s%15s%15s","Number","start","size","status");printf("\n---------------------------------------------------\n");for(i=0; i<MEMSIZE&&MemList[i].status!='e'; i++){if(MemList[i].status=='u'){used+=MemList[i].Size;}printf("%5d%15d%15d%15s\n",i,MemList[i].start,MemList[i].Size,MemList[i].status=='u'?"USED":"FREE");}printf("\n----------------------------------------------\n");printf("Totalsize:%-10d Used:%-10d Free:%-10d\n",MEMSIZE,used,MEMSIZE-used);}/*初始化所有变量*/void InitMemList(){int i;MEMINFO temp= {0,0,'e'};//初始化空间信息表for(i=0; i<MEMSIZE; i++){MemList[i]=temp;}//起始地址为0MemList[0].start=0;//空间初始为最⼤MemList[0].Size=MEMSIZE;//状态为空闲MemList[0].status='f';}/*最先适应算法*//*算法原理分析:将空闲的内存区按其在储存空间中的起始地址递增的顺序排列,为作业分配储存空间时,从空闲区链的始端开始查找,选择第⼀个满⾜要求的空闲区,⽽不管它究竟有多⼤优点:1.在释放内存分区的时候,如果有相邻的空⽩区就进⾏合并,使其成为⼀个较⼤的空⽩区2.此算法的实质是尽可能的利⽤储存器的低地址部分,在⾼地址部分则保留多的或较⼤的空⽩区,以后如果需要较⼤的空⽩区,就容易满⾜缺点:1.在低地址部分很快集中了许多⾮常⼩的空⽩区,因⽽在空⽩区分配时,搜索次数增加,影响⼯作效率。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

一.题目: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算法的模拟二.任务:设计主界面以灵活选择某算法,且以下算法都要实现: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

三.思想:对任务进行构思和设想。

(1)首次适应算法:FF算法要求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

在分配内存时,从链首开始顺巡查找,直到找到一个大小能够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然后再按照作业的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闲区间仍留在空闲链中。

若从链首直至链尾都不能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内存分配失败,返回。

该算法倾向于优先利用内存中低址部分的空闲分区,从而保留了高址部分的大空闲区。

这给为以后到达的大作业分配大的内存空间创造了条件。

(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该算法是由首次适应算法演变而成的。

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是每次都从链首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从中划出一块的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

为实现该算法,应设置一起始查找指针,用于指示下一次起始查询的空闲分区,并采用循环查找方式,即如果最后一个(链尾)空闲分区的大小仍不能满足要求,则返回到第一个空闲分区,比较大小是否满足,找到后,应调整起始查询指针。

(3)最佳适应算法是将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避免"大材小用"。

为了加速寻找,该算法要求将所有的空闲分区按照某容量以从小到大的顺序形成一空闲分区链。

这样,第一次找到的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区,必然是最佳的。

(4)内存回收:将释放作业所在内存块的状态改为空闲状态,删除其作业名,设置为空。

并判断该空闲块是否与其他空闲块相连,若释放的内存空间与空闲块相连时,则合并为同一个空闲块,同时修改分区大小及起始地址。

四.目的:在构思中提出要达到的目的。

(1)按照首次适应算法对内存进行分配,得到(2)按照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对内存(3)按照最佳适应算法对内存进行分配(4)在作业完成时,释放作业所在内存块,使其能够再次被利用五.方案:对构思的细化,提出粗略的方案。

首次适应算法 实验报告

首次适应算法 实验报告

首次适应算法实验报告引言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是一种内存分配算法,用于解决操作系统中的内存管理问题。

在该算法中,操作系统将可用的内存空间分为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分区,当一个新的作业需要分配内存时,算法通过在空闲分区列表中查找第一个能够满足作业大小的分区,找到第一个合适的位置将作业分配到该分区。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调试和运行一个模拟的内存管理系统,了解首次适应算法的实现原理,并比较它与其他内存分配算法的性能差异。

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10- 开发语言:C++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1. 设计数据结构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表示内存分区的数据结构`Partition`,包括以下成员变量:- `start`:表示分区的起始地址- `size`:表示分区的大小- `allocated`:表示分区是否已经分配给作业然后,我们设计了一个表示内存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Memory`,包括以下成员变量:- `partitions`:表示分区列表,使用一个动态数组存储所有分区- `size`:表示内存总大小2. 实现首次适应算法在内存管理系统的实现中,我们通过设计一个`allocate`方法来实现首次适应算法的分配过程。

该方法接受一个作业的大小作为参数,返回一个指向分配的分区的指针。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分区,则返回`nullptr`。

首次适应算法的实现原理如下:- 遍历所有的分区,查找第一个未分配且大小大于作业大小的分区。

- 如果找到合适的分区,则将分区的`allocated`属性设置为`true`,表示已分配,并返回该分区的指针。

- 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分区,则返回`nullptr`。

3. 测试并分析结果在测试阶段,我们通过运行一系列的分配和释放操作来模拟作业的动态运行过程。

为了更好地观察内存的分配情况,我们将内存分为等大小的分区,并以图表的方式显示。

通过对不同大小的作业进行分配和释放测试,我们得到了如下结果:![内存分配示意图](memory_allocation.png)从上图可以看出,首次适应算法根据作业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分区进行分配,确保了尽可能多地利用内存空间。

操作系统分配算法例题

操作系统分配算法例题

操作系统分配算法例题假设有三个进程需要使用内存,它们的空间需求分别是100KB,200KB和300KB。

现在可用的内存大小为600KB。

请使用以下三种操作系统分配算法中的一种来分配内存:1.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2.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3.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假设我们使用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 进程1需要100KB内存,可用内存起始地址是0。

- 进程1被放置在0-99的内存区域。

- 进程2需要200KB内存,剩余内存起始地址是100。

- 进程2被放置在100-299的内存区域。

- 进程3需要300KB内存,剩余内存大小不足,无法分配空间。

- 因此,无法分配完整的内存,分配失败。

假设我们使用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 进程1需要100KB内存,可用内存大小有4个区域:0-99、100-199、200-299和300-399。

- 进程1被放置在0-99的内存区域。

- 进程2需要200KB内存,可用内存大小有2个区域:100-299和300-399。

- 进程2被放置在100-299的内存区域。

- 进程3需要300KB内存,可用内存大小有1个区域:300-599。

- 进程3被放置在300-599的内存区域。

- 因此,所有进程都被成功分配了内存。

假设我们使用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 进程1需要100KB内存,可用内存大小为0-599。

- 进程1被放置在300-399的内存区域。

- 进程2需要200KB内存,可用内存大小有2个区域:0-99和400-599。

- 进程2被放置在400-599的内存区域。

- 进程3需要300KB内存,只有0-99和100-299区域的大小大于等于300KB。

- 进程3被放置在0-299的内存区域。

- 因此,所有进程都被成功分配了内存。

综上所述,不同的分配算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以最大化内存利用率和系统性能。

内存分配实验报告总结(3篇)

内存分配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存分配的基本原理和不同分配算法,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内存管理技术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希望达到以下目标:1. 熟悉内存分配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 掌握常见的内存分配算法,如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和最坏适应算法;3. 理解内存分配中的碎片问题,并尝试解决;4.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运行在Linux操作系统上。

2. 实验步骤:(1)首次适应算法:从内存空间的起始位置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满足申请大小的空闲分区,将其分配给请求者。

(2)最佳适应算法:从所有空闲分区中查找一个最小的满足申请大小的分区,将其分配给请求者。

(3)最坏适应算法:从所有空闲分区中查找一个最大的满足申请大小的分区,将其分配给请求者。

(4)解决内存碎片问题:采用紧凑算法,将所有空闲分区合并成一个连续的大空间,从而减少内存碎片。

三、实验过程1. 编写程序实现内存分配算法,包括内存初始化、申请内存、释放内存等功能。

2. 对不同分配算法进行测试,观察分配效果,分析不同算法的优缺点。

3. 分析内存碎片问题,尝试解决方法,如紧凑算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首次适应算法:该算法简单易实现,但可能导致内存利用率较低,且可能产生较大的内存碎片。

2. 最佳适应算法:该算法分配效果较好,内存利用率较高,但分配速度较慢。

3. 最坏适应算法:该算法分配效果较差,内存利用率较低,但分配速度较快。

4. 紧凑算法:通过合并空闲分区,减少了内存碎片,提高了内存利用率。

五、实验体会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内存分配的基本原理和不同分配算法,掌握了常见内存分配算法的优缺点。

2. 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问题,如内存碎片问题、算法实现问题等,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和尝试,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使我们认识到,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计算机性能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首次适应分配算法

首次适应分配算法

首次适应分配算法首次适应(First Fit)分配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内存分配算法,在操作系统中被广泛应用于动态分区管理。

它的主要思想是将内存分成若干个分区,每个分区有不同的大小,当一个进程请求分配内存时,首次适应算法会从头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能满足需求的分区进行分配。

以下将详细介绍首次适应分配算法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

首次适应分配算法的原理是根据内存分区的起始地址从小到大进行查找。

当一个进程请求分配内存时,首次适应算法会从内存的起始地址开始遍历,找到第一个空闲分区,并分配给该进程。

如果找不到满足需求的分区,则分配失败。

首次适应分配算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一种简单且高效的算法,因为它只需要遍历一次内存分区即可完成分配。

其次,它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内存空间,减少内存的浪费。

然而,首次适应算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会产生外部碎片,导致内存利用率降低。

另外,由于它从头开始遍历,可能会导致分配时间较长,尤其是当分区较多时。

首次适应分配算法在操作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被用于动态分区管理,可以有效地管理内存资源,满足不同进程的内存需求。

其次,它也被应用于虚拟内存管理,在虚拟内存中,内存被划分成若干个页,当一个进程请求分配内存时,首次适应算法可以找到合适的页进行分配。

此外,首次适应算法也可以用于磁盘空间管理、文件分配等方面。

尽管首次适应分配算法有着诸多优点和应用场景,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它从头开始遍历,分配时间较长,当分区较多时,会影响系统的响应速度。

其次,它容易产生外部碎片,导致内存利用率降低。

另外,由于首次适应算法只考虑了分区的起始地址,没有考虑分区的大小,可能会导致大的分区无法被充分利用。

为了克服首次适应分配算法的一些缺点,人们提出了其他的内存分配算法,如最佳适应(Best Fit)算法、最坏适应(Worst Fit)算法等。

最佳适应算法会选择最小且能满足需求的分区进行分配,可以减少外部碎片的产生;最坏适应算法会选择最大的分区进行分配,可以充分利用大的分区。

内存紧凑技术算法

内存紧凑技术算法

内存紧凑技术算法
1.首次适应算法分配内存: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

进行内存分配时,从链首开始顺序查找,直到找到一个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

然后再按照作业的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闲分区仍留在空闲链中。

若从链首直至链尾都不能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分区,则表明系统中已没有足够大的内存分配给该进程,内存分配结束,返回。

2.回收内存:当进程运行完毕释放内存时,系统根据回收区的首址,从空闲区链中找到相应的插入点:
(1)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前一个空闲分区F1相邻接,此时应将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前一分区合并,不必为回收分区分配新表项,而只需要修改前一分区F1的大小。

(2)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后一个空闲分区F2相邻接,此时将两分区合并形成新的空闲分区,但用回收区的首址作为新空闲区的首址,大小为两者之和。

(3)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前后两个空闲分区相邻接,此时将三个分区合并,使用F1的表项和F1的首址,取消F2的表项,大小为三者之和。

(4)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前后两个空闲分区均不相邻接,此时应为回收区单独建立一个新表项,填写回收区的首址和大小,并根据其首址插入到空闲链中的适当位置。

3.紧凑:将内存中的所有作业移动,使他们全都相邻接。

可以把原来分散的多个空闲小分区拼接成一个大分区,可将一个作业装入该区。

这种技术称为“紧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实验题目:首次适应算法姓名: ****专业班级: *********** 学号: *************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中,为了提高内存区的利用率,必须给电脑内存区进行合理的分配。

本实验通过对内存区分配方法首次适应算法的使用,来了解内存分配的模式。

二、实验要求1.内存大小初始化2.可以对内存区进行动态分配,采用首次适应算法来实现3.可以对已分配的内存块进行回收,并合并相邻的空闲内存块。

三、实验内容把一个作业装入内存,按照首次适应算法对内存区进行分配,作业结束,回收已分配给该作业的内存块,并合并相邻的空闲内存块。

四、实验结果运行效果:1.初始化内存区大小,并添加作业,选择1添加作业2. 当作业大小超过存储块大小时,分配失败。

3.选择3,可查看内存分配情况4.选择2回收内存5.添加新作业6.回收C作业,相邻的空闲内存块合并。

五、实验总结首次适应算法要求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

在分配内存时,从链首开始查找,直到找到一个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然后按照作业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闲区仍留在空闲链中。

若从链首到链尾都不能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分配失败。

这里,我采用数组的方式,模拟内存分配首次适应算法,动态的为作业分配内存块。

可以根据作业名称回收已分配的内存块,当空闲内存块相邻时,则合并。

通过此次的实验,让我对内存分配中首次适应算法更加熟悉,在此基础上,我也测试最佳适应算法(best_fit)和最坏适应算法(worst_fit),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从比较中我发现,针对同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止一种,而且不同的方法所要消耗的资源和时间也不相同,根据不同的要求,方法的优劣也不同,可以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随环境不同而体现出优越性。

六、实验附录程序源代码:#include <stdio.h>#include <string.h>#include <iostream>int neicun=200;//内存块默认大小int fqNum=1;//已使用分区数目,进程数目=fqNum-1#define number 100//进程数量struct fqinfo//分区信息{int start;//开始位置int end;//结束位置char name;//进程名称int capactity;//进程大小或者分区块大小int flag;//分区使用标记,0:未使用 1:已使用 2:回收或者合并的分区 3:尾部}fqlist[number];int init_neicun();//初始化内存大小int first_fit(char name,int size);//首次适应算法int fenpei();//为进程存储区int showit();//显示进程int menu();//功能菜单int Memory_recovery();//内存回收int exit();//退出系统int main(){init_neicun();//初始化内存大小menu();return 0;}int menu(){int select;printf("\n---------------------------------------\n");printf(" 1: 添加进程 2: 回收内存\n");printf(" 3: 查看内存分配 4: 退出\n");printf("---------------------------------------\n");printf("please input you choice:");scanf("%d",&select);switch(select){case 1:fenpei();break;case 2:Memory_recovery();break;case 3:showit();break;case 4:exit();break;}menu();return 0;}int init_neicun(){for(int i=0;i<number;i++){fqlist[i].name='$';fqlist[i].start=0;fqlist[i].end=0;fqlist[i].capactity=0;fqlist[i].flag=0;}printf("请输入内存大小:");scanf("%d",&neicun);printf("内存大小neicun=%d\n",neicun);fqlist[0].capactity=neicun;fqlist[0].start=0;fqlist[0].end=neicun-1;fqlist[0].flag=3;return 0;}int fenpei(){getchar();char m;int n;printf("请输入进程的名称和大小(空格分隔):");scanf("%c %d",&m,&n);first_fit(m,n);return 0;}int first_fit(char jname,int size){//printf("name=%c,size=%d,number=%d\n",jname,size,number);//int count=0;int flag=0;//默认情况分配失败 1时分配成功int sum=0;for(int i=0;i<number&&flag==0;i++){if(fqlist[i].flag!=1){//当某一分区不在使用时if(fqlist[i].capactity>size){//printf("fenpei name=%c,size=%d\n",jname,size);if(i<number-1){//分配内存,已使用内存块增加for(int j=number-1;j>i;j--){fqlist[j]=fqlist[j-1];}fqlist[i+1].name='$';fqlist[i+1].start=sum+size;fqlist[i+1].end=fqlist[i].end;fqlist[i+1].capactity=fqlist[i].capactity-size;fqlist[i+1].flag=fqlist[i].flag;}fqlist[i].name=jname;fqlist[i].start=sum;fqlist[i].end=sum+size-1;fqlist[i].capactity=size;fqlist[i].flag=1;fqNum++;//进程数目增1//需要把以后的分区块往后一个位置flag=1;}else{//当未使用的分区块大小不足时sum=sum+fqlist[i].capactity;}}else{//当该分区块在使用时sum=sum+fqlist[i].capactity;//count++;//记录已查询出的分区块个数}}if(flag==1)printf("已为进程%c分配内存区!\n",jname);elseprintf("为进程%c分配内存区失败!\n",jname);return 0;}int Memory_recovery(){int flag=0;//标记回收是否成功 0:失败 1:成功int sflag=0;//int tflag=0;//char jname='z';getchar();//吸收空白键printf("请输入进程名称:");scanf("%c",&jname);for(int i=0;i<number;i++){if(fqlist[i].name==jname){fqlist[i].name='$';fqlist[i].flag=2;//表示为回收的内存区flag=1;fqNum--;}}if(flag==1)printf("进程%c结束,内存回收成功!\n",jname);elseprintf("进程%c无法结束,内存回收失败!\n",jname);//将连续的已回收的内存区合并while(flag<3){for(i=0;i<number-1;i++){if(fqlist[i].flag==0||fqlist[i].flag==2){if(fqlist[i+1].flag!=1){if(fqlist[i+1].flag==3){fqlist[i].end=fqlist[i+1].end;fqlist[i].capactity=fqlist[i].capactity+fqlist[i+1].capactity;fqlist[i].flag=fqlist[i+1].flag;for(int j=i+1;j<number-1;j++){fqlist[j]=fqlist[j+1];}i=number;flag++;}else{fqlist[i].end=fqlist[i+1].end;fqlist[i].capactity=fqlist[i].capactity+fqlist[i+1].capactity;fqlist[i].flag=fqlist[i+1].flag;for(int j=i+1;j<number-1;j++){fqlist[j]=fqlist[j+1];}}}}}flag++;}return 0;}int showit(){//显示进程情况int count=0;printf("进程名称开始位置结束位置进程大小状态\n");for(int i=0;i<number-1&&count<fqNum;i++){printf("%5c%10d%12d%10d",fqlist[i].name,fqlist[i].start,fqlist [i].end,fqlist[i].capactity);if(fqlist[i].flag==1){printf(" 已使用\n");count++;}else if(fqlist[i].flag==3){printf(" 尾部\n");count++;}else if(fqlist[i].flag==2){printf(" 未使用\n");}else if(fqlist[i].flag==0){printf(" 未使用\n");}}return 0;}int exit(){printf("按任意键退出.....\n");exit(0);return 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