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现代化建筑结构,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预制化、规范化生产和快速施工等明显优点,在高层建筑、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地震是导致建筑结构倒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研究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提高其抗震能力,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准则、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应用等方面。

抗震设计准则是指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

在国内外,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准则。

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强度等级、变形能力、刚度等级等。

美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对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地震荷载的计算方法、结构响应的计算方法等。

欧洲的《结构设计标准》则采用了一种性能设计的方法,即根据结构的性能指标来进行抗震设计。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是研究其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在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

中国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对一座18层框架结构住宅楼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框架结构的刚度、强度、裂缝性能等。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加州进行了一系列大型的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框架结构的性能指标、承载能力、裂缝性能等。

欧洲也开展了大量的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探讨了框架结构的性能指标、强度等级和变形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研究人员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分析了框架结构的承载能力、应变分布和响应特性。

美国研究人员采用离散元法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了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了框架结构的力学性能和变形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实用方法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实用方法
中 图分 类 号 :35 0 P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13 (08)3—16— 5 1 8 9320 0 0 3 0
Th o y a d pr c i a e h d o e f r a c - s d s im i e i n e r n a tc lm t o f p r o m n e ba e e s c d sg S N Z a gh n WA G Q a fn HE h n c u , N u n g e
维普资讯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16 3
S c u n Bul i g S i n e ih a i n c e c d
第3 4卷 第 3期 20 0 8年 6月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 与实 用方法
沈 章 春 , 全 凤 王
( 华侨 大学 , 福建 泉州 3 22 ) 6 0 1

个 重要 任 务 , 且 已经 作 为一 种 传统 的设 计 思 想 而
并付诸实践 。然而 , 近些年来 , 在许多现代化大城市 的地 震 中 , 大 多数 建 筑 物 可 以不 倒 塌 基 本 保证 了 绝 人 的生命 安 全 , 不 能在 大震 甚 至 中小 地 震 中有效 却 地控制地震破坏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 而 这种破坏和损失往往超出了设计者的预料 , 超过 了 社会和业主所能承受 的范围。例如 ,99年美国加 18 州 LmaP e o f m地 震 的震级 为 M . , 亡 数 百人 , i 7 1伤 而 造成 的 经 济 损 失 达 10亿 美 元 ; 94 年 美 国 5 19 Nrr g 地震 , ot i e hd 震级 为 M67 伤亡 数 百 人 , 成 的 ., 造
1 基 于性能 的抗震设计理论的提 出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研究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研究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研究摘要: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其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综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影响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1. 引言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其能量释放巨大,对建筑结构造成巨大的威胁。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2.1. 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始于20世纪初。

随着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抗震设计规范逐渐成熟,并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国内外的抗震设计规范主要包括中国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美国ACI 318-19《混凝土建筑规范》等。

2.2. 抗震性能参数的评估与分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参数包括刚度、强度、耗能能力和剪力传递性能等。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者可以评估和分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

相关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抗震设计条件下,增加钢筋含量、采用预应力技术和透水混凝土等可以有效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2.3. 地震作用下的框架结构破坏机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常常经历弯曲屈服、剪切破坏和轴向压力破坏等多种破坏形态。

通过研究框架结构的破坏机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抗震性能。

当前,研究者对框架结构的破坏机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影响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3.1. 材料性能和构件质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受材料性能和构件质量的影响。

材料性能包括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钢筋的屈服强度等。

构件质量涉及施工质量控制、钢筋的加工和焊接质量等。

3.2. 结构形式和布置框架结构的形式和布置对其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基于性能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基于性能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基于性能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对国内外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成果,并对二者进行了较系统的综述与分析。

通过目前的研究表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不仅仅能够使得建筑结构在未来可能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还能使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失限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详细论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的几种设计。

通过对几种设计方法进行了论述和对比,结合实际工程,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水平具有是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抗震设计框架结构分析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设计要求在未来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结构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该设计理念包括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评估等方面。

事实上,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都会进入弹塑性状态,为满足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性能抗震设计要求,有必要研究和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因此,对结构进行弹塑性分析己成为抗震设计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结构弹塑性分析可分为弹塑性动力分析和弹塑性静力分析两大类.前者即弹塑性时程分析,输入地震波后,直接计算结构的地震反应,该方法能够计算地震反应全过程中各时刻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状态,给出结构开裂和屈服的顺序,发现应力和塑性变形集中的部位,从而判明结构的屈服机制、薄弱环节及可能的破坏类型.时程分析是结构弹塑性分析最可靠的方法,但该方法计算复杂、工作量大,结果处理繁琐,又受地震波的不确定性、力与位移的滞回关系、轴力与弯矩的屈服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故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受到限制;相对而言,静力弹塑性分析(又称push-over)]是一种对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简化计算方法,它可以较准确地描述结构抵抗侧向力的性能,包括构件的应力和变形的分布、构件的屈服顺序、承载力的薄弱部位和可能发生的破坏形式等,比较直观、计算量小,能够准确的揭示结构设计中的隐患,容易为广大工程人员所接受,作为一种新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手段。

本文研究Push-over方法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应用,分析该方法在实际工程的应用及有待改进之处。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综述摘要: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史作了回顾,总结了当今国内外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抗震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性能水平,评价指标,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1 结构的抗震设计局限由于地震和地面运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结构在其使用期限内可能遭遇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也有可能遭遇远远大于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这就使结构工程师很难准确了解结构的抗震需求。

当前,多数国家对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为:对于一般的工程结构,设计时以本区域内多遇地震作为结构弹性阶段承载力和变形验算依据,以保证结构在小震作用的结构正常使用功能;同时以大震作为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验算依据,以满足在结构在强震下不至于倒塌危及生命安全。

虽然这种设计方法较为简单,设计结果较为经济,但也在某种局限了结构的抗震设计。

首先,仅仅以正常使用状态和极限状态作为设计阶段,并不能保证结构在除此两状态之外的处于其它状态时的损伤程度和功能完整性,这就要求我们对结构的其它状态的性能水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这种设计仅仅要求结构满足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局限了业主对结构抗震方面提出更高的设防要求,安全度已与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符,故我们有必要对结构的设防目标进入更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对结构采用多级性能水平和多级抗震设防目标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 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了方法自1899年日本学者大森房吉首次提出用于结构抗震设计的静力法以来,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经历了从静力法到动力的反应谱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这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在动力阶段中又可分为弹性与非弹性(非线性)两个阶段。

根据所考虑的地震动特点,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可以分为确定性方法和随机振动方法。

确定性方法利用地震记录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地震波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随机振动方法则把地震视为随机过程,把具有统计性质的地震动作用在结构上来求出结构的反应。

基础隔震综述

基础隔震综述

基础隔震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基础隔震技术是一种结构控制技术在工程中应用广泛,其有造价低廉,施工便捷、控制效果佳,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本文综述了基础隔震的概念,以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基础,隔震,支座,阻尼,进展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在结构的隔震研究十分活跃,工程应用日益增多,已开始从理论和试验研究、方案设计、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分析研究,在我国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已增加了隔震专门章节。

工程结构应用橡胶支座的推荐性设计标准亦已批准。

在国际方面,自第一届国际结构控制会议于年在美国洛杉矶召开以来,大约每9 年召开一次,有关领域的文章也常见于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

二、概念建筑结构隔震的本质思想是通过增加能够提供柔性和适当耗能装置(阻尼)的隔震层(系统),以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基础隔震,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个隔震层,延长结构的振动周期,适当增加结构的阻尼,使结构的位移集中于隔震层,上部结构像刚体一样,自身相对位移很小,从而使建筑物不发生破坏或倒塌。

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设置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的隔震消能装置,增加结构的变形能力和滞变阻尼。

变形能力的增加,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不倒;而阻尼的增大可以吸收更多的地震能量从而大大减小地震作用、基底位移和结构变形。

同时,结构变形能力的增大导致了结构产生的第一振型周期变长。

这与增大的阻尼相结合,就可以大大降低地震影响系数,并且结构底部有足够的横向变形能力和滞变阻尼,使得结构底部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避免了常见的结构底部首先破坏的可能性。

三、基础隔震体系的主要类型基础隔震体系按隔震机理不同可划分为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滑动摩擦隔震体系、组合隔震体系、摩擦摆体系等。

基于结构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原因,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滑动摩擦隔震体系和组合隔震体系。

1.1 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橡胶支座分铅芯叠层橡胶支座、普通叠层橡胶支座和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近 1 0 来 ,随着人们 对地震 的运动特 征和反应 0年 特 征 的探 索和 认识 逐步 加深 ,人 类科 技水 平不 断提 高 ,对 于 建筑 结构 的抗 震设 计及 方法 也在 不断 的完 善。各类 理论在通过地震 的考验后逐渐发展 、全面 、
设计理论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 ( 性能抗震设计理念 的特点 二)
期抗 震 目标 。
3 自由度大 。相 比较传 统抗震 设计刻板 的被 动 .
状态 ,性能抗震设计可根据业主 的要求确定 目标 ,给 设计带来新的动力。
( ) 能 抗 震 设 计 目标 三 性
19 年,美国的放眼2 世纪委员会提 出了基于性 95 1 能抗震 设计的框架 ,此专项研究得到美 国政府大力支 持 与资助 ,并进行 了有前瞻性 的多方面研 究。此后 , 澳 大利 亚、 日本、新西兰 、英 国、智利等 国家也在 多 方资助 下,为推进此专项研究 ,成立 了各类委员会 ,
通 过对现 行抗震设计理论 的实践 ,可 以对两者进
行对 比,以得到性能抗震设计理念 的特点 。 1 多级 设 防 。相 对 于 现 行 的三 阶段 设 防 目标 . ( 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 ),性 能抗 震设 计 注重多级设防 ,保护非结构件 与内部 设施 ,后者的设 计理念既保证使用者安全 ,又减轻业主和社 会的经 济
能力谱设计是将能力谱 曲线与地震反应谱转化而来的
需求谱 ,进行 比较来评估其抗震性能。此方法侧重对 结构 的实际性能进行验算、评估 。另外 ,能力谱设计 法 比较适用于平面结构可简化且分布较均匀的结构, 否将会产 生不小的误差 。 3 .直接 位移设 计法 。侧 重于结构 性能设计 ,概 念简单 ,根据地震等级来预期位移计算 ,使结构达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综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综述

卷第 年
期 月





,
基 于 性 能 的抗 震 设 计研 究 综 述
朱玉 华

黄海荣
,
骨玉祥

同济大学 建筑工 程 系 上 海


基 于 性 能 的 抗震设 计是 基 于 量化 的 多性 能
,
目标 的 设 计
,
引 起 了 地震 工 程 界 的 广 泛 研 究
,
在国

内外基 于 性 能 杭 震设 计研 究 基 拙 上 研 究 了 基 于 性 能 杭 震设 计 的 主要 内容 探 讨 了 基 于 性 能 的 抗 震 设计

,
,
,
年 提 出 并 编制 设 计 方
,

大震



中震



法 草 案 规 定 了 不 同使 用要 求 下 的设 计 目标 详细 介 绍 了基 于 性 能设 计 方 法 流 程 包 括 概 念 设计 范 围 场 地可 行 性要 求 初步 设 计 时 以 性 能 目标 为导 向的设 计 方 法 与 结 构 抗 震 性 能 评 估 等


研 究概 况
美 国 基于 性 能 的研 究 报告


研 究 内容
性能 目标 性 能 目标指 在 不 同设 计 地震 水 平下 结 构 应 达 到 的性 能水 平 包 括 三 个 内容 地 震水 平 结 构 性能 水平 及 结 构性 能 目标 的确 定 地 震水 平 地震水 平 通 常 以 一 个基 准期 内的某 个超越 概

,


联 系作 者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综述

9 0年 人 在 小 震 作 用 的 结 构 正 常 使 用 功 能 ; 时 以 大 震 作 为 结 构 在 直 到 1 3 之 后 , 们 逐 渐 认 识 到 地 震 动 特 性 对 确 立 合 理 同 的抗 震 设 计 方 法 的 重 要 性 , 13 从 9 1年 起 , 国 开 始 进 行 地 美 极 限 状 态 下 的 验 算 依 据 , 满 足 在 结 构 在 强 震 下 不 至 于 倒 以
维普资讯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 rd d s y d r ui s Yaei ut ns n r
20 0 8年 第 7 期
基 于 性 能 的抗 震
设 计 理 论 研 究 综 述
马 晓 霞 薛 云 飞 安 平
(. 台职 业技 术 学院 , 北 邢 台 0 4 3 ;.陕 西 省 建 筑设 计研 究 院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 西 西 安 70 0 ) 1邢 河 505 2 陕 1 0 3 摘 要 : 基 于性 能 的 抗 震 设 计 理 论 的发 展 史 作 了 回顾 , 结 了 当今 国 内 外 对 这 一 理 论 的 研 究 现 状 , 出 了一 些 需 要 对 总 提
其 使 用 期 限 内 可 能 遭 遇 预 期 强 度 等 级 的 地 震 , 有 可 能 遭 来 考 虑 地 震 作 用 。 该 法 把 结 构 的 动 力 反 应 特 性 这 一 重 要 因 也 具 只 遇 远 远 大 于 预 期 强 度 等 级 的 地 震 , 就 使 结 构 工 程 师 很 难 素忽 略 了 , 有 很 大 的局 限 性 , 有 当 结 构 可 近 似 地 视 为 刚 这
l 结 构 的 抗 震 设 计 局 限
由 于 地震 和 地 面 运 动 有 很 大 的 不 确 定 性 , 致 结 构 在 导

抗震设计方法综述

抗震设计方法综述

抗震设计方法综述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抗震设计方法一: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又可分为静力法和反应谱法。

静力法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是最早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上世纪初前后日本浓尾、美国旧金山和意大利Messina的几次大地震中,人们注意到地震产生的水平惯性力对结构的破坏作用,提出把地震作用看成作用在建筑物上的一个总水平力,该水平力取为建筑物总重量乘以一个地震系数。

意大利都灵大学应用力学教授M.Panetti建议,1层建筑物取设计地震水平力为上部重量的1/10,2层和3层取上部重量的1/12。

这是最早的将水平地震力定量化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日本关东大地震后,1924年日本都市建筑规范"首次增设的抗震设计规定,取地震系数为0.1。

1927年美国UBC规范第一版也采用静力法,地震系数也是取0.1。

用现在的结构抗震知识来考察,静力法没有考虑结构的动力效应,即认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随地基作整体水平刚体移动,其运动加速度等于地面运动加速度,由此产生的水平惯性力,即建筑物重量与地震系数的乘积,并沿建筑高度均匀分布。

考虑到不同地区地震强度的差别,设计中取用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按不同地震烈度分区给出。

根据结构动力学的观点,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效应,即结构上质点的地震反应加速度不同于地面运动加速度,而是与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有关。

采用动力学的方法可以求得不同周期单自由度弹性体系质点的加速度反应。

以地震加速度反应为竖坐标,以体系的自振周期为横坐标,所得到的关系曲线称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以此来计算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上的水平惯性力更为合理,这即是反应谱法。

对于多自由度体系,可以采用振型分解组合方法来确定地震作用。

反应谱法的发展与地震地面运动的记录直接相关。

1923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强震地震地面运动记录仪,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间成功地记录到许多强震记录,其中包括1940年的El Centro和1952年的Taft等多条著名的强震地面运动记录。

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基于性能的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维普资讯
彭观 寿 , : 于性 能 的钢 结 构 抗 震 设 计 理论 与 方 法 等 基
基 于 性 能 的钢 结构 抗震 设 计 理 论 与方 法 *
彭观 寿 高轩能
( 侨 大 学 土 木 工 程 学 院 华 摘 要 泉 州 32 2 ) 6 0 1
现 了刚柔 理论 之争 , 提 出了消震 、 并 隔震 、 减震 、 量 能
达 7 亿 美元 ;9 4年 1 美 国加州 北岭 ( otr g ) 0 19 月 N r i e hd 6 9级地 震所 造 成 的 经 济 损 失 达 3 0亿 美 元 ;9 5 . 0 19
年 日本 ( 神 )7 2级 地 震 所 造 成 的 经 济损 失 则 高 阪 .
AB T S RA Th o g n r u e h e e p n f t e p [ l c CT r u h ito cd t e d vl me t o h I 0 a kI d s i c d s n t e r ,a la e pn n d o m n s es e i h oy e mi g s wd s k e ig i
acra c t Ge ea R l o efr n eBae e m c D s fB i ig ”( E S 1 0: 0 4 ti es n ,ti codn ewi h“ n rl ue frP roma c- sd Sii ei o ul ns C C 6 2 0 )(r vri ) i s s s n g d l a o
se lsr t r t e tucu e
a is im i si h o y nt・es c de g t e r ・ n
以保 证 生命安 全 为单一 设 防 目标 的“ 小震 不坏 、 中震 可修 、 大震 不 倒 ” 的抗 震 设 防 水 准 , 管 可 预期 尽 做 到大震 时 主体结 构 不倒 塌 以保 证 生命 安 全 , 仍 但

建筑结构设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建筑结构设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建筑结构设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1.引言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建筑工程的发展,建筑结构设计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但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建筑结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例如,钢结构、木结构、复合结构等新型结构形式的应用不断增加,为建筑结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2.2 结构优化的智能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优化算法的发展,结构优化的智能化越来越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方向。

通过建立合理的优化模型,结合计算机模拟和智能算法,可以实现结构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设计效率和优化结构性能。

2.3 结构性能的综合评价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除了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外,还需要考虑结构的刚度、振动特性、耐久性等方面的性能。

因此,结构性能的综合评价也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

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可以全面地评估结构的性能,并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建筑结构设计的研究方法建筑结构设计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几个方面。

3.1 理论分析理论分析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和力学方程,可以对结构进行静力和动力的分析。

理论分析方法的优点是简洁、准确,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3.2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近年来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建立结构的数值模型,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结构进行力学分析。

数值模拟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考虑更加复杂的结构和载荷情况,可以对结构的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估。

3.3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对建筑结构设计的验证和验证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结构的物理模型进行实验,可以验证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提高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和精度。

高层建筑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综述

高层建筑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综述
中图 分 类 号 :T 9 3 3 U 7.1
引言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 号 : 10 — 9 3 (0 2 5 0 6 — 2 0 6 7 7 2 1 )0— 2 2 0


展 。在 日本 已将 抗 震 性 能 设 计 的思 想 正 式列 入设 计 和 加 固 标 准 中 ,并 已 由建 筑 研 究 所 ( I BR )提 出 了 相 应 的性 能 标 准 。 欧 洲 混 凝 土 协 会 ( B) 于 2 0 CE 0 3年 出 版 了 钢 筋 混 凝 土 建 筑 结 构 基 于 位 移 的抗 震 设 计 报 告 ,详 细 阐述 了基 于 性 能 的 抗 震 设 计 在 钢 筋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中 的应 用 。
第 5期
邓伟华 :高层建筑基于性能 的抗震设计 方法综述
23 6
小 ,即在结构 的初始造 价与未来 的损失 期望 中达到一种优 化
平衡 。 表 2 抗 震 性 能 目标
规 抗 震 设 计 , 目前 广 泛 应 用 ,设 计 人 员 已经 熟 悉 。对 适
用高度和规则 性等有明确 的限制 ,有局 限性 ,有 时不能适应
益 、 震 后 损 失 与恢 复 重 建 、 潜 在 的历 史 或文 化价 值 等 诸 多 因
素 ,根据 “ 资一效益”准则 ,使结构寿命 周期的总费用最 投
作 者 简 介 :邓 伟 华 ( 9 6 ) 1 7 一 ,武汉 大 学土 木 建 筑 工 程 学 院研 究 生在 读 。 基金项 目:湖北省建设科技项 目资助 ( 鄂建文[01 】 5 2 1 1 4号一 1 ,鄂建文 [01 1 5 15 2 1 1 4号一 1 ) 18。
参 考 文 献

芯筒-刚臂结构体系分析理论及其抗震减震理论研究综述

芯筒-刚臂结构体系分析理论及其抗震减震理论研究综述

和 内力沿楼 高的 突变等 问题 , 易造 成结 构在 大震下 的隐 患。另外 , 容 对芯筒 一刚臂 结构体 系设置 多道 防
线较难 。 总结 了针 对该 类结构体 系的几种 分析 方法和 分析模 型 , 以及 在进 行 抗 震设 计 时应 当注意 的 问 题; 同时介 绍 了耗 能减 震技 术在该 结构体 系中的应 用新进 展 。
( . t e e a o tr fr i s r e u t n i Cv n ie r g T n j U i ri , h n h i 0 0 2 C i ; 1 S t K yL b r o s t d c o i l gn ei , o gi nv s y S a g a 2 0 9 , h a a a yoD aeR i n iE n e t n 2 D p r e t f uli n ie r g C l g f i l n i ei , o  ̄ nvri , h n h i 0 0 2 h a . e at n o i n E g ei , o eeo v g e r g T n i i s y S a g a 2 0 9 ,C i ) m B d g n n l C iE n n U e t n
Ab t a t T e c r — ur g rsr cu ei a f ce ts u t r l t l , h c a e n w d l s d i h i h sr c h o e o t g e t tr n e i n t c u a y e w ih h sb e i ey u e n t eh g — i u s i r s
关键词 芯 筒 一刚臂 结构体 系,简化模 型 ,多道 防线 , 震设计 , 能减 震技 术 抗 耗
Re e r h S m m a y o a y i sa c u r n An l ss The r o r - u r g e t u t r s o y f r Co e O t i g r S r c u e

基于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综述

基于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综述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综述摘要:基于结构功能的设计理论是90年代国际上提出的新概念,是抗震设计理念上的一次变革。

本文首先阐述了基于结构性能的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研究内容、设计流程;然后重点介绍了目前已被世界地震工程界广泛应用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最后就其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结构性能抗震设计位移位移延性系数能力需求曲线discuss on aseismatic design based on structural performanceabstract: aseismatic design based on structural performance was put forward firstly in 90’s of last century. it was a reform of design ideas .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content and process of the design theory. the method of design based on displacement which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was emphasiz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was analysed.keywords: structural performance, aseismatic design, displacement, modulus of displacement ductibility, curve of capability demand.前言: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是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为原则的设计方法,依此思想设计的各种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基本能够保证生命安全。

近年来世界各国发生的大地震,特别是1989年美国loma prieta、1994年美国northridge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震害都表明,按现行建筑抗震规范设计的结构总体上基本保证了“大震不倒”的安全目标,但是造成的经济损伤极其严重。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

员 死 亡 53 48人 , 伤 4万 人 以上 , 接 经 济 损失 受 直
达 10 00亿 美 元 ;9 9年 土 耳 其 发 生 M . 地 19 74级 震 ,直接 死亡 人 数 达 15万余 人 , . 2万余 人 受 伤 , 房 屋 倒 塌 l 余 间 ;9 9年 我 国 台湾 发 生 M . 0万 19 76 级 地震 , 死亡 人 数 20 4 5人 , 受伤 人 数 13 6人 , 10 经
命 、财 产损失 越 来 越严 重. 如 19 9 4年 美 国加 州
北 岭 发 生 M67级 地震 , 次 地震 虽 只造 成 5 . 此 7人
的伤 亡 ,但 所 造 成 的损 失 达 10亿 美元 ;9 5年 7 19 日本 兵 库 县南 部 M72级 地 震造 成 直接 和 间接 人 .
前 言
随 着 现代 社 会 经 济 的 高速 发 展 , 市 规 模 不 城 断 扩 大,现 代 化程 度 不断 提 高 ,由地 震 引起 的生
济损 失 近 10亿 美元 , 0 而且 还 因 地 震 造 成 供 电 系
统 受 损 , 新 竹 高 科 技 园 区芯 片 生 产 停 顿 , 使 引起 了 世界 范 围 内计 算 机 市场 价 格 波 动 【 由此 可 见 , l I , 控 制震 害 损 失 范 围 已成 为 工 程 结 构 抗 震 设 计 的 重要 内容 , 于性 能 的抗 震 设 计 理论 ( p S ) 基 即 B D 是 19 9 2年 由美 国学者 提 出的 , 比较 权 威 的 描述 是 美 国 S A C, T E O A C和 F MA等 组 织 给 出 的1, 概括 E 可 I 为 : 于性 能 的抗 震设 计 理论 以结 构 抗 震 性 能 分 基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综述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综述

抗 震 设 计 理 论 的 发 展 综 述
李 文君 熊信 云 张利 伟
摘 要 : 当前结构工程抗震 设计的研 究成果进行 了综述 , 对 阐述 了研 究成 果与现行抗震设计 思想的 区别与联 系, 讨论 了 当前结构 工程抗震设计方面 需要解决 的几个 问题 , 并指 明了发展方 向。
关键 词 : 震 设 计 , 究 , 展 抗 研 发 中 图分 类 号 : U3 2 1 T 5.1 文献标识码 : A
地震是 自然灾害中危 害最 大的灾种之一 , 也是绝大部分 工程 年来 , 结构控制 在理论 研究 和模型 试验 等 方面 取得 了很 大 的进 结构 的控制荷载 。人类历 史上 曾经发生 过造成 巨大人 员伤 亡的 展 , 且 建 起 了一 些 利 用 结 构 控 制 技 术 的建 筑 和 桥 梁 。 而 地震 灾害。而且 , 近年来 随着现代 工业化 和城市化 的进 程 , 一些
人类生 活质量 的不断 提高 , 使业主和使用者 对建筑结构 有了越来 越多 的性能要 求 , 比如安全 性 、 适性 、 舒 经济 性和易维 护性 等 ; 建
筑结构技术 的飞速进步 以及新 的建筑 材料 、 结构体 系和设计方法
1 抗震 设计理 论的发 展过 程
地震灾害的高度 不确 定性和 现代地震 灾 害引起 巨大经济 损
法进行深刻的反 思 , 进一步探讨更完善的结构 抗震 设计思想 和方

法成为迫切的需 要。我们对 结构抗 震设计 的发展 简要 回顾与总
结, 经过 近 10年 的科 学研究 和工程实 践 , 0 结构抗震设 计经过 了 2 基 于性 能的抗 震设计 思想 “ 小震 不坏 、 中震 可修 、 大震 不倒 ” 的抗 震设 计思 想在许 多国 以下 发 展 阶 段 【 。 1 J 1 刚性 设计 。这种设计是大大增加 结构的刚度 , ) 使其与基础 家 的抗 震 设 计 规 范 中 已经 得 到 了体 现 。基 于 性 能 的 结 构 抗 震 成为一个刚性整体。在这种设计概念指导下 , 结构的高度 , 跨度和 设计 , 实际是对人们早已认识 的“ 多级抗震 设 防” 思想 的进一步细 复杂性都受到严重的限制, 在历史上 , 曾束缚 了在地震多 发区结构 化 。基 于性能抗 震设计 的主要思 想是 : 结构 在设 计基 准期 内, 在 设计 的进步。不过 , 由于概念简单 , 算公式 也简 明扼要 , 计 在实 际 遭受不同水平 的地 震作 用下 , 应该 有不 同 的性 能水 平 , 并使 得结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摘要:通过对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简要介绍以及其抗震性能的研究,提出一些加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的建议。

关键词:组合结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Abstract: By introducing the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frame structural and discussing its behavior of anti-seismic, then giving some advises about improving the behavior of anti-seismic of the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al.Key words: composite structral , frame structural, anti-seismic0.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结构形式不断涌现。

其中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由于组合结构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高层建筑与大型桥梁等建构筑物在我国各地大量兴建,各种型式组合结构逐渐被广泛应用。

组合结构已经和钢结构、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并称五大结构。

组合结构主要包括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板、组合梁、型钢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等。

在国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最初大量应用于土木工程旨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的欧洲急需恢复战争破坏的房屋和桥梁,工程师们采用了大量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加快了重建的速度,完成了大量的道路桥梁和房屋的重建工程。

1968 年日本十胜冲地震以后,发现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修建的房屋,其抗震性能良好,于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日本的高层与超高层中得到迅速发展。

60 年代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英、美、日、苏、法、德)根据本国的试验研究成果及施工技术条件制定了相应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1971年成立了由欧洲国际混凝土委员会(CES、欧洲钢结构协会(ECCS、国际预应力联合会(FIP)和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ABSE组成的组合结构委员会,多次组织了国际性的组合结构学术讨论会,并于1981 年正式颁布了《组合结构》规范。

基于性能的既有结构抗震评估综述

基于性能的既有结构抗震评估综述
地 震 损 失 观 测 的 评 估 方 法 。 害 表 明 了许 多 震

所 以 迫切 需 要 在城 市 规 划 、 设 和 管理 建
做 出快 速 、 简便 的 评 估 , 因此 用 简单 的 手 段
中加 强 防 震减 灾 工 作 , 保 障 城 市 的 可 持 形 式 的建 筑物 虽然 在地 震 中并 没有 倒 塌 , 以 但 来 完 成评 估 工作 , 少评 估 工 作 量 , 快评 减 加 续发展。 虽然 设 计 抗 震性 能 优 良的 建筑 物 是 减 小 地 震 灾 害 的 一 条 重要 途 径 , 地 震 的 不 但
1概 述
我 国是 世界 上 震 灾 最 为 严 重 的 国 家之

用技 术委 员会 执 行 已 经 进 入 了 综 合 发 展 的 阶 段 , 随 但
Co n i) 出 了一 种新 的 评估 理念 : 基于 着 经 济 飞 速 发 展 , 要 针 对 大 量 既有 建筑 u cl提 即 需

旦:
Sce i nce an Techn ogy nno d oI I vator i Her d l aI
建 筑 科 学
基于 性 能 的既 有 结构 抗震 评估 综 述
黄 伟 ( 中南林业 科技大学 土木工 程与力 学学 院 湖南长 沙
41 0 ) 04 0
摘 要 : 于性 能 的抗 震设 计 及 评 估 将 是 世 界 抗 震 设 计 发 展 方 向 , 基 阐述 了现 有 结 构存 在 的一 系列 问 题 , 有必 要 结合 基 于性 能 的 思 想 进行 既 有结 构的抗 震 评 估 。 关 键 词 : 于 性 能 既 有 结构 抗 震 评 估 基 中图分 类号 : 4 TU7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7 —0 8 2 1 ) () 0 4 0 1 4 9 X( 0 I c-0 4 - 1 6 0 2

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综述

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综述

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综述前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通常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害和经济损失。

因此,对地震抗性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在地震抗性的研究中,地下结构抗震研究是一个相对重要的方向。

因此,本文将综述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的现状,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该领域的进展。

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地下结构抗震研究是以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其动力相应为研究内容。

其主要研究形式包括基础抗震研究、隧道抗震研究和地下建筑物抗震研究等。

下面分别介绍各个方向的主要研究进展。

基础抗震研究地下建筑的基础是地下结构的重要部分,其稳定性对于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基础抗震研究一直是在地下结构抗震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现代基础抗震研究主要包括基础能力设计方法、摇摆式隔震系统设计与应用、地铁车站建筑基础与结构抗震耦合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基础能力设计方法是在建筑物基础设计中,考虑地震荷载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破坏作用下,土壤和基础互相作用的变化规律,研究满足工程要求、合理安全的基础稳健性。

摇摆式隔震系统设计是一种新型的隔震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在建筑上部设立一个摇摆质量,通过隔震器将建筑原地保持静止,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其抗震性能。

地铁车站建筑基础与结构抗震耦合效应研究主要研究在复杂地下建筑物中车站的地下结构稳定性,并考虑地铁运行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隧道抗震研究隧道相对于地面建筑物而言,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但一旦地震发生,隧道很容易受到破坏。

因此,隧道抗震研究是一个相对重要的领域。

在隧道抗震研究中,涵盖了地震力对隧道的影响、隧道动力响应、隧道抗震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隧道抗震设计是隧道抗震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隧道抗震设计主要是通过改进隧道结构和采取相应的隔震和减振措施来提高隧道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地下建筑物抗震研究地下建筑物抗震研究主要涵盖地下商场、地下公路、地下车库等建筑类型。

对于地下建筑物,其相对于地面建筑物而言,其抗震性能往往会更好,但仍然需要更加全面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综述摘要:基于结构功能的设计理论是90年代国际上提出的新概念,是抗震设计理念上的一次变革。

本文首先阐述了基于结构性能的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研究内容、设计流程;然后重点介绍了目前已被世界地震工程界广泛应用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最后就其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结构性能抗震设计位移位移延性系数能力需求曲线discuss on aseismatic design based on structural performanceabstract: aseismatic design based on structural performance was put forward firstly in 90’s of last century. it was a reform of design ideas .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content and process of the design theory. the method of design based on displacement which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was emphasiz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was analysed.keywords: structural performance, aseismatic design, displacement, modulus of displacement ductibility, curve of capability demand.前言: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是以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为原则的设计方法,依此思想设计的各种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基本能够保证生命安全。

近年来世界各国发生的大地震,特别是1989年美国loma prieta、1994年美国northridge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的震害都表明,按现行建筑抗震规范设计的结构总体上基本保证了“大震不倒”的安全目标,但是造成的经济损伤极其严重。

为了强化结构抗震的安全目标和提高结构抗震的功能要求,美国学者bertero等人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bertero,1996;seaoc,vision 2000 committee,1995)。

随后这种抗震设计思想引起了整个地震工程界极大的兴趣。

从各国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动向看,可以说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路(performance based seismic design 简称pbsd)是21世纪世界抗震设计规范的大潮流,21世纪的地震工程将是基于功能的地震工程。

1dbsd设计理论1.1 pbsd理论的研究内容基于功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是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为基础的设计方法。

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学会的放眼21世纪委员会(vision 2000 committee seaoc 1995)明确提出了pbsd的理论框架,它应包括地震设防水准、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等三方面内容。

1.2地震设防水准的划分pbsd 理论的实质就是要控制结构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功能,地震设防水准是指未来可能作用于场地的地震作用的大小。

vision 2000 committee大会宣言称,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追求能控制建筑物经历现场发生的所有地震波谱的破坏水准,为了实现这一方法,需要根据不同重现期选择所有可能发生的、对应不同等级的地震动参数的波谱,这些具体的地震动参数称为“地震设计水准”。

放眼21世纪委员会在关于结构功能设计的研究报告中,建议设防地震等级由表一所示:1.3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划分及设防目标的建立结构抗震性能水准表示建筑物在特定某一地震设计水准下预期破坏的最大程度。

结构、非结构构件以及因它们破坏引起的后果,主要用结构破坏程度、结构功能和人员安全性来表达。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可以表现为位移、能量和地震损伤,性能水准应该表达为量化指标、工程术语,以便于工程设计和评估。

结构抗震性能等级由表二描述。

结构抗震设防目标是针对某一地震设防水准而期望达到的抗震性能等级。

美国学者建议,将结构抗震设防目标分为三类:基本设防目标、重要设防目标、特别设防目标。

结构抗震设防目标与设防地震等级、抗震性能等级的关系(性态控制图)见图一。

表一 vision 2000中的设防地震等级的划分表二结构抗震性能等级及其划分情况1.4dbsd理论的三种方法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大致可归纳为:按延性系数设计的方法、能力谱方法和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

1.4.1按延性系数设计的方法延性通常包括结构延性、构件延性和截面延性三个层次。

结构延性可以用顶点位移延性(总体延性)或层间位移延性(楼层延性)来表达;构件延性与塑性铰区长度和截面延性等有关;截面延性与其几何形状、混凝土强度、轴压比、纵筋含钢率、含箍特征值等因素有关。

对于一个给定的结构,截面的延性系数大于构件的延性系数;构件的延性系数大于结构的延性系数,两者的关系与结构的塑性铰机制等有关。

对于梁铰机制的框架结构,总体延性系数为3~5时,楼层延性系数可能为3~10,而梁构件的延性系数可能为5~15或更大一些。

按延性系数设计方法的实质,是通过建立构件的位移延性系数或截面曲率延性系数与塑性铰区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的关系,由约束箍筋来保证核心混凝土能够达到所要求的极限压应变,从而使构件具有要求的延性系数。

这种方法在新西兰等国家得到应用,并常称之为“能力设计”方法。

用位移延性系数描述构件的弹塑性变形能力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定义结构或构件的屈服位移和极限位移,不同的定义得到的延性系数可能相差很大。

1.4.2 能力谱设计法能力谱方法也可以称为非线性静力方法(nonlinearstaticprocedure)或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 over analysis),它是1975年由freeman等提出来的,后来由众多学者如fajfar等的发展、完善了能力谱法。

这种方法目前仍处于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之中。

各研究者提出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但没有本质差别。

其步骤如下:按规范进行结构承载力设计;对结构进行非线性静力分析。

用单调增加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 over alysis),计算结构的基底剪力 -顶点位移曲线。

(3)建立能力谱曲线对不很高的建筑结构,地震反应以第一振型反应为主可用等效单自由度体系代替原结构。

因此,可以将-曲线转换为谱加速度 -谱位移曲线,即能力谱曲线:式中、分别为结构第一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和模态质量。

建立需求谱曲线若采用规范的加速度反应谱作为结构的地面运动输可以用式将其转换为-谱曲线,即需求谱曲线:(4)确定结构的等效阻尼比或等效延性比检验结构的抗震能力将能力谱曲线和某一水准地震的需求谱画在同一坐标系中,若两条曲线没有交点,说明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需要重新设计;若两条曲线相交,交点对应的位移即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在该地震作用下的谱位移。

将谱位移转换为原结构的顶点位移,根据该位移在原结构-曲线上的位置,即可确定结构在该地震作用下的塑性铰分布、杆端截面的曲率、截面边缘混凝土的压应变等,综合检验结构的抗震能力。

图3能力谱法《日本建筑标准法》和美国atc-40都采用能力谱法作为基于位移抗震设计的分析方法。

1.4.3 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直接基于位移的方法步骤如下:⑴由规范加速度反应谱或地震加速度时程建立不同阻尼比的设计位移反应谱。

(2) 计算结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目标位移式中, 和分别为结构第层的质量和在某一水准地震作用下第层的层间位移。

(3)确定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质量和等效阻尼比:等效质量可以用下式计算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位移延性系数, 式中取为。

由延性系数和结构体系,可由等效阻尼比与延性系数的关系确定等效阻尼比。

(4)确定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刚度式中,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周期,根据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和确定。

(5)计算设计基底剪力和水平地震力: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位移、刚度确定后,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作用 (图4(b)),即原结构的设计基底剪力由下式确定水平地震力沿原结构高度的分布(图4(a))可以用下式计算:⑹计算原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在水平力作用下的结构分析,应采用结构顶点位移达时的杆件刚度。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根据在一定水准地震作用下预期的位移计算地震作用,进行结构设计,以使构件达到预期的变形,结构达到预期的位移。

用这种方法确定目标位移和将多自由度体系等效为单自由度体系的前提是结构中可能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同时达到屈服,显然这在实际结构中是难以实现的。

图四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基本思路2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尚不成熟,要广泛应用于设计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一些问题尚应进一步展开研究:在结构性能方面,对结构抗震性能的描述不宜采用“不坏”、“可修”和“不倒”等模糊的定义,应采用量化的数据指标以便用于工程设计;完善能力谱方法,考虑高振型的影响,研究如何模拟剪力墙等抗侧力元,以保证对体型复杂及高层、超高层的建筑结构适用;dbsd设计方法都是用静力方法去解决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设计问题,不考虑诸如地震持续时间、结构往复弹塑性变形和累积耗能等因素的影响,这是方法本身固有的不足;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具有一定的破坏,这些状态可以用破坏指标来度量。

常用的破坏指标有:延性系数指标、能量耗散指标、位移指标、位移能量双重指标、考虑能量耗散的位移指标。

应进一步研究哪种破损指标才能真正地表现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性能;建立层间位移与构件变形的关系,构件变形与纵向配筋、轴压比及含箍特征值等的关系,建立考虑构件的弯曲、剪切变形、塑性铰区长度、结构塑性铰机制等与结构位移的关系,以便广泛地应用于工程设计;结构构件屈服进入弹塑性后,构件滞回耗能产生的滞回阻尼可以用等效粘滞阻尼比表示。

构件滞回耗能的大小主要与构件的弹塑性位移比(即延性比)有关。

建立构件、结构的滞回耗能与等效阻尼比的关系,是基于位移抗震设计的关键之一;建立位移谱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是根据谱位移与谱加速度的关系,从现行规范所用的加速度反应谱导出。

但是,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aee)的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并不合理。

国外一些学者建立了不同阻尼比的位移谱和不同延性比的弹塑性反应谱,这些谱未反映中国地震地面运动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建立中国自己的位移谱和弹塑性反应谱。

3结语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performance based seismic design 简称pbsd)是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为基础的结构设计,是设计理念的一次变革,涉及结构抗震设计的各个方面,对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