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行文结构
古代诗歌鉴赏快速规范答题技巧
表达技巧四大方面:一、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二、表现手法: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 白描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比喻(比兴) 夸张借代四、行文结构:过渡铺垫(伏笔)照应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虚实结合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体会到的环境氛围,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也就是作品的余韵、余味。
表达技巧五大方面:一、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二、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三、表现手法: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 白描对比、虚实相生、欲扬先抑动静结合等四、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衔接、铺垫、照应等五、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比兴古代诗歌鉴赏快速规范答题技巧技法点拨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1.看背景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鉴赏诗歌的行文结构
9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游园不值 叶绍翁
▪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 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 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前两句写 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 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 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聚散匆匆”一句在上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析:“聚散匆匆”是过渡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 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 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8、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 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 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 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析:诗的上片写年轻的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 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 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 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 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 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
村行
▪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 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 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 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思乡归隐之意.
送元二使安西
▪
唐·王维
▪ 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5.以景结情
诗歌、小说、散文行文思路
论述类文本
1、议论文通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三段式”结构模式。本文一共9个自然段,先从中国人一贯的 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接着指出“捧” 的实质,而后揭示“捧”的后果,并举三例给予佐证,最后回 到批判现实中来,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由此我们便 可清晰地把握本文的论述思路:提出论题-分析原因及后果- 提出正确做法。
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 次。
2、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由此分析 诗歌的行文思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这首绝句是先议论,后写景,给议论提供依据。 绝句开篇提出观点,即六月的西湖风光特别美丽,与四季的 其它季节不同。然后描写荷叶一片碧绿,远与天接;再在荷花, 与日光相映,鲜艳如火,自有别样的美丽。整首绝句议论与描 写相结合,浑然一体。
姿竖绰起约来地,(常站用/立于)书于面大语地;之上;
,辽阔的褴褛倏忽消隐在旷野深处。那些高
举①着前手“臂在的一杨个树漫,漫将长枝夜干后遥的遥清指晨向,广能袤有沧一穹树,树旗…帜”一后般文引“领…着的春春天花不降断临前人行间。遮蔽大地的荒芜与
1.突文兀中”加可点知的此词处语强,调没的有是错“别色字彩的繁一多项”是,(应用“)色彩斑斓”
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⑴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3分)
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 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
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结构技巧-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全国通用)
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
3、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 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快乐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 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以小见大
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 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 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抑扬
抑,指压抑,贬低;扬,指褒扬,赞颂。 由于人物性格具有并非单一的复杂多面性,因此,在作品中最常见的 是“抑扬结合”、“抑扬并用”。 其具体手法有“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欲抑先杨”、“欲 扬先抑” 想褒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贬处落笔,而是从相反处落笔。 多用叙事来写人。
直抒胸臆:"涕泪""喜欲狂""白 日放歌"传达出了他的心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2.借景抒情: 借助于其他景、物、人、事来委婉、含蓄、曲折地表 达感情的都可称间接抒情,感情往往隐藏于诗句的背 后。诗中最常见的,高考常考查的是借景抒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冷寂、清凉的画面传达着离别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四、鉴赏诗歌的构思立意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这些技巧 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诗歌(结构图) 结构图
一、诗歌鉴赏考点纲要图1.人物形象虚实相生分类2.事物形象(意象—意境)情景交融一.诗歌形象3.景物形象韵味无穷(景)1.明确什么是形象,有何特征答题步骤2.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该形象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理解诗歌的意思(明省略、调语序)平淡、工丽、直率、含蓄、自然、清幽、雄奇、二.诗歌的语言语言风格奔放、洗练、悲慨、沉郁、清新、质朴(手法)答题时,要明确是何种风格,并用诗句来解说炼字答出该字所起的某种艺术效果(修辞、内容、情感)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述、议论、(说明)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对比、衬托、用典、双关、互文、比兴描写的表现手法渲染(正面描写)、烘托(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工笔、白描、虚写和实写(虚实结合)抒情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诗歌的艺术技巧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以乐写乐情与景的关系以哀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哀文章结构的表现手法起句切题、承上启下、卒章显志、欲抑先扬、跌宕起伏、铺垫伏笔前后照应、以小见大、远近结合答题步骤何种手法如何体现(内容)表达何种情感送别1.伤心、依恋2.互相劝勉3.深情厚意羁旅怀乡怀想之情思人之意羁旅之苦美好田园山水,喜好与向往山水田园恬淡闲适之情,退隐山林之心不满现实征战之苦奇异风物思念故土亲人边塞征战同仇敌忾,报效祖国之志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感慨不满帝王穷兵黩武A.物是人非,国家兴亡之感怀古咏今咏古迹咏古事B.褒贬古今人物,评判历史事件怀古人C.感慨个人遭遇D.讽刺后来者(刺古、劝今)E.对现实不满和抨击(伤今)四.诗歌的思想内容(情)1二、【考纲解读】、考纲内容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阐释①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③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解释下列诗句的大意,体会其结构特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 理解: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
理解: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5、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 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 主人下马客在船 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理解: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 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 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4、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愁情是很抽象的,但在李煜
笔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在李清照笔下则 变得有体积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贺铸 笔下,则化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处不在,无 时不有。
注: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 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 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 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 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 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用事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3、 陶者 对比
[中吕]卖花声 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 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 一声长叹。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与习题并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及习题并答案一、表达技巧的种类(一)修辞手法:(二)表达方式:抒情可分为:(三)表现手法:(四)行文构造:(五)材料取舍:。
二、可以推断诗句中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比方、拟人。
2.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解析】反复。
3.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解析】夸大。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析】互文。
5.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设问。
6.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解析】双关。
7.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解析】用典。
8.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解析】反问,。
9.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对偶。
(二)表达方式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解析】直抒胸臆。
2.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析】借景抒情。
3.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解析】托物言志。
4.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借古讽今。
5.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解析】多角度描写。
(三)表现手法1.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析】今昔比照,。
2.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解析】虚实结合。
3.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解析】运用反语,。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与习题并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与习题并答案一、表达技巧的种类(一)修辞手法:(二)表达方式:抒情可分为:(三)表现手法:(四)行文结构:(五)材料取舍:。
二、能够判断诗句中用了何种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1.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解析】比喻、拟人。
2.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解析】反复。
3.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解析】夸张。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析】互文。
5.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设问。
6.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解析】双关。
7.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解析】用典。
8.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解析】反问,。
9.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对偶。
(二)表达方式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解析】直抒胸臆。
2.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析】借景抒情。
3.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解析】托物言志。
4.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借古讽今。
5.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解析】多角度描写。
(三)表现手法1.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析】今昔对比,。
2.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解析】虚实结合。
3.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解析】运用反语,。
古代诗歌鉴赏之艺术构思
谢谢!
应考策略
鉴赏诗歌结构特点类的解题方法: 第一步:准确指出诗歌在结构上 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结合相关诗句具体阐释。 第三步:明确指出此种结构特点 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 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shān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 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 篇。
5、以小见大: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 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 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窥见 大境界、大主题。 司空曙的《江春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春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 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 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 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译文
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 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 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只有萧瑟 的西风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 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铁马金 戈南征北战,最终只剩日落黄昏青草掩 藏着坟墓。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 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 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 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 (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 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 变化也可。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点击考纲: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考查内容: 概括内容主旨、分析思想情感、 评价观点态度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 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现代诗歌写作技巧(如何专业撰写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写作技巧(如何专业撰写现代诗歌)一、现代诗的定义现代诗要求诗人以饱和激情的想象创造出赋予典型化的意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不讲究格律,诗的分段建行、每行的字数没有固定要求。
主要以诗意和语言的内在音乐动感取胜。
二、现代诗的形式和要求诗是诗人灵魂的剖白,呈现着诗人的全部心灵感受、内心独白。
就其意识归属分析:有政治的、经济的、伦理的、历史的、哲学的、美学的、人生的……就其情绪状态看:有愉悦的、哀伤的、昂奋的、低调的、爱的、憎的、愤怒的、恬适的、抑郁的……一首诗的最佳动情点在哪里?从艺术欣赏看:在你的认同里;以创作实践论,在你的体验里。
就上面两点,现代诗要求:①使用日常口语,务求准确,扬弃藻饰。
②创造新的节奏。
③要求绝对自由取材。
④推陈意象、摈除含糊的泛论,把握具体的细节。
⑤追求诗的坚定与清晰、放逐混淆与笼统。
⑥诗的本质要求高度集中。
三、感知先谈谈灵感。
所谓灵感是诗人、艺术家创作活动中的心理现象。
创作者在丰富的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活动时,由于某种事物的启示,思想豁然开朗,捕捉住富有创造性的构思,伴之而来的是创造力和创作激情的爆发。
诗人艾青认为:“灵感是诗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无比协调、无比欢快的遇合,是诗人对事物的禁闭之门的开启。
灵感是诗的受孕。
“可见诗的灵感的产生,虽然具有很大的偶尔性,但归根结底是诗人、艺术家长期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的结果。
感知即直接、间接的生活感受与认识,是诗歌写作活动的基础,也是写作过程的起点。
没有对生活的感知,绝不可能进入诗歌写作过程和进行诗歌写作活动。
即如一个从未见过葡萄尤其是没有吃过葡萄的人,绝不可能向人们道出葡萄的甜美或酸涩。
严格地说,一切诗歌写作,成败得失的关键在对于生活感知的广狭、深浅、新旧、精粗。
作家赵树理说:“有了生活,就有了主题和人物。
”不过那有了生活的“有”就颇值得人们玩味与研究。
说透了就是感知生活的广博、深厚、新颖、精神。
毫无疑问,感知生活,是诗歌写作的第一道铁门槛。
表达技巧四大方面
表达技巧四大方面:一、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二、表现手法: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 白描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比喻(比兴) 夸张借代四、行文结构:过渡铺垫(伏笔)照应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怆苍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托物言志: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绝句借古讽今: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
《故都的秋》行文脉络
《故都的秋》行文脉络故都的秋原文是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地秋意。
说道了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结构思路(解析版部编版)
2023备考年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结构思路(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行文结构(构思立意)方面的技巧及鉴赏术语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寄寓寄托、怀古伤今、起兴、做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以动写静、点面结合、想像联想、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伏笔照应、点题、委婉、以乐写哀、以景结情。
1.提问方法:⑴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⑵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诗歌有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答题步骤:⑴概述诗句的内容。
⑵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⑶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答题示例: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步骤一)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二)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三)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二、专项演练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重章叠句。
【解析】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
《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
《桃夭》的三章之间只是变换了个别词语,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运用重章叠句的现代诗歌
运用重章叠句的现代诗歌
重章叠句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通过反复重复相同的词语或短语,形成一种简短而有力的诗歌语言,有时也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现代诗歌中,重章叠句依然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被许多诗人和评论家广泛运用。
重章叠句可以带来一种明显的节奏感,使诗歌行文更加流畅,而且在一些短小精悍的诗歌中,重复的词语或短语还可以突出表达主题或情感,增加诗歌的韵味。
例如,美国诗人詹姆斯·韦尔登的诗歌《一切为了爱情》:
一切为了爱情,
我愿意付出所有,
甚至我的生命。
一切为了爱情,
我愿意跨越时空,
甚至永生。
在这首诗中,诗人重复使用了“一切为了爱情”这个短语,表达出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这种重复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而且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重章叠句还可以增加诗歌的韵律感,使诗歌更加优美。
例如,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秋天的颂歌》:
秋天是和解的季节,
那些疲惫不堪的日子,
现在都过去了,
留下我一个安宁的下午。
秋风送来了知识的恩惠,
它的声音是那么清新,
像一片叶子在风中,
我听到了秋天的颂歌。
在这首诗中,诗人使用了一系列重复的词语,如“和解的季节”和“秋天的颂歌”,以及重复的短语“知识”和“恩惠”。
这些重复不仅使诗歌更加优美,而且也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重章叠句也可以在现代诗歌中起到突出表达的作用。
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短语,可以强调表达内容,增加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印象更加深刻。
曹操蒿里行一诗的行文思路
曹操蒿里行一诗的行文思路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留有很多卓越的成就。
其中,他的诗歌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他曾写过一首名为《蒿里行》的诗,这首诗文意深刻,寓意深远。
下面我们就来分步骤阐述这首诗的行文思路。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的开头来看这首诗的行文思路。
诗的开头有“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这两句话,表现了曹操在路途中看到的景色。
这里的“燕草”和“秦桑”是指北方的草和树,这表明曹操在北方旅行。
这也是诗歌写作的一种常见手法,通过描述景色来刻画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诗的中部部分表达了曹操对自己生活的省思。
这一部分内容包括“嫩蕊含春泪,瑶瑟曲初成。
”这些意象,表现了曹操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里,曹操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焦虑,并试图通过创作来解决自己心灵上的问题。
接下来,诗的后部分展现了曹操对自己生命的思考。
这里的内容包括“交交青鸟女,绰约白云儿。
”这些意象反映了曹操对自己生命的遥想和深思。
在这里,他通过生命之树和青鸟女子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认识。
最后,整首诗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作结尾。
通过这一结尾,曹操表达了他对自己难以沟通的感叹。
这句话意味着曹操虽然有许多心事,但他却找不到一个能够倾诉的知音。
这也反映了曹操在孤独中寻求安慰的渴望。
通过以上对《蒿里行》的分析,可以看出该诗的行文思路是从景色描写入手,表现曹操的内心孤独和焦虑。
然后通过生命的思考,呈现了曹操对自己生命的认识,并表达了自己难以沟通的感叹。
整首诗文意深刻,情感奔放,是曹操成就卓越的诗歌之一。
我们懂你的悲欢致杜甫行文思路
文章《我们懂你的悲欢——致杜甫》的行文思路如下:
首先,文章以杜甫诗歌为载体,通过对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人文价值的分析,表达对杜甫的认同和敬仰之情。
这为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强调了杜甫诗歌在突破中西文化隔膜、连结人心方面的特点。
其次,文章通过描述西方人对杜甫的认同和赞美,进一步强化杜甫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
这为文章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视野,表明了杜甫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分析了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悲欢情感,以及这些情感与人心的连结。
通过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展现出杜甫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他人的温暖慰藉。
最后,文章以作者自身的感悟和思考作为结尾,表达对杜甫诗歌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作者强调,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心的抚慰。
这种情感和精神是跨越时空的,让今天的我们仍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整体来看,文章的行文思路是以情感为主线,通过分析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和情感内涵,展现出杜甫对人类命运的真挚关怀和对人心
的温暖慰藉。
同时,文章也强调了杜甫诗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 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 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 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欲抑先扬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 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 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 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 ",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 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 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 达到此效果。
在狱咏蝉
骆宾王
卒章显志, 直抒胸臆, 明确表达希 望得到援救、 昭雪冤狱的 愿望,点明 主旨。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物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志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 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 狱后作。
9.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 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 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 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 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 大。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 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 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 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 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 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难怪白居易对此诗是 “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5. 铺 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 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wǎn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 图》一诗,诗作先是层层铺垫, 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先扬后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 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 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 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三、古诗词主旨表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出主旨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 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 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 “羡 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景 情
后四句表露想 入仕,希望张 丞相引荐之意。
杂诗 (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同样是表现思乡之情,初唐王绩有一首 《在京思故国见乡人问》,诗歌从朋旧孩童、 家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树疏密一 直问到院景林花,洋洋洒洒写了几十行,仍然 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在这首诗中王 维却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 未?” 是不是王维只思念故乡窗前的那棵梅花 而对其他漠不关心?当然不是。诗歌讲究凝 练。思乡之情需要寄托,诗中笔墨集中于梅 花,反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思乡之情因 此表现得更加浓烈集中。“语少意足,有无 穷之味。”
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景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情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尾联陡转,以 “惆怅”引出 思乡归隐之意。
山山居 王 维 居秋 秋暝 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 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 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 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 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 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 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 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卒章显志
如何体现 主旨
以小见大 对比
8.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 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 “ 长 风破 浪 会有 时 , 直 挂 云帆 济沧 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 华 清 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 “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 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 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人情。
• 这是一首深合起承转合体式的脍炙人口的七绝。起句如 平地春雷破空而来,一个“飞”字,振人心魄。起句直 露且显豁。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句式和节奏转入从 容和舒缓,既使文章的章法张弛有度,又进一步调动了 读者的想象,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就像是一个 可人的小精灵一般煞是可爱。“此夜曲中闻折柳”,却 是陡然一转, “闻”字,不仅点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 ,而且,更是用“折柳”一词点染了一种场景,一种情 绪。“何人不起故人情”以一句深情的发问关合了李白 的思乡之情。
注:诗题“轻肥”,取自《论语· 雍也》中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 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轻 肥
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 比,得出应有的结论。
画 眉 鸟Leabharlann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 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 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 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 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楚江笼罩在微雨里, 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 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 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恨, 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 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 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 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 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 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 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7、抑扬
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 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 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 山,身老沧州!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 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 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歌的篇章结构
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 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按景情 的顺序
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 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 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 理由。
14、(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
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 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 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 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 情感内容不相称。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 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 正春风。”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 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 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言尽而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 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 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 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 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 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 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 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 岳阳楼景观的名句, 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壮阔的境界,为人 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 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 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 婉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 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