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钟》不同面貌的美学意蕴探析

合集下载

以米勒《晚钟》为例分析艺术美的构成

以米勒《晚钟》为例分析艺术美的构成

以米勒《晚钟》为例分析艺术美的构成作者:陈岑沙锋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6期摘要:《晚钟》是米勒不带功利性的描绘自己所熟知的农民形象的作品。

在艺术美的基础本质层次,《晚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为性的感性对象,借助我们的想象并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将其补充、“还原”成一个三维空间的立体形象。

再经过我们进一步想象,缩短自我与作品的距离,为审美自我确证创造了条件。

进入到艺术美的第三个层次,不同的欣赏者所获得自我确证往往也不一样,这一层次中更加的主观化、片面化的想象可使欣赏者获得对自我生命力的确证、对生活经验的自我确证以及对自由创造力的自我确证。

由自我确证的形象世界发展而来,对终极性存在和终极性价值所有暗示的意义世界是艺术美的超越本质层次,是艺术美的最高层次。

关键词:艺术美;非功利;自我确证;晚钟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02-01美是能引起非功利的主体自我确证的形象。

自我确证是指从对象上面直觉到的自我存在,是自我意识的特殊形式,其实质是一种瞬间性、突发性的理性判断力,是对于主体自我与对象间的相通性关系的判断。

以《晚钟》为例,可以看到暮色中无际的田野,远处隐约显露的钟楼,前景是一对低头合掌祈祷的夫妇,身边停放着独轮推车和农具。

他以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为创作灵感的作品,缩短人与对象之间的距离,让人从对象与自我之间找到一种相似性,让人觉得当前的对象的形成的原因不是别的,而就是正在感知这个对象主体的自我。

此外,审美最重要的主体条件是非功利性,美的非功利性是指审美主体的非功利性态度,正是这种非功利性态度构成了美的必要条件。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卖画为生。

但他时刻希望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勤劳的形象。

于是,他毅然决定终生定居巴比松乡村,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从而开始了他伟大的农村系列画创作。

美就是这种非功利性的主体在对对象进行创造性转化之后所获得的一种价值属性,它与主体的非功利性态度直接相关。

晚钟

晚钟

晚钟简介《晚钟》原是爱尔兰诗人的一首诗,由俄国诗人科兹洛夫翻译成俄语,与民歌的曲调相结合成为一首动人的俄罗斯民歌,流传很广。

歌曲虽然表现了一种思乡的情绪,但由于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由苏联合唱大师阿斯维什尼柯夫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完全改变了原曲那种伤感情绪,成为号召人民起来保卫祖国的“警钟”,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1934年6月30日,当这首歌曲在音乐学院大厅唱响的时候,震撼了在场所有人的心灵。

这一事件被作为著名的世界音乐文化事件之一而载入史册,使这首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歌曲为四三拍,但不是舞曲式的四三拍,舒展的旋律、起伏的节奏,表现了思乡的哀愁。

平稳的旋律中又夹杂着六度或七度的大跳,充满了激动的情绪。

歌曲有两段歌词,全曲结构清晰、简单,只有一个乐段,始终围绕着5音进行。

开始进度缓慢,三度下行的旋律渲染了一个伤感的情境。

第二乐句七度的大跳充满激情,好像有许多往事都涌上了心头,把情绪推向高潮。

接着又从5音自然级进到主音,趋于平静,然后,以同样的曲调不同的歌词反复一遍结束。

合唱部分由两个声部构成,与领唱形成复调式的和声效果,渲染了歌曲宁静的意境。

合唱部分,基本上运用了两种形式,一种是长音式的和声:如,第2小节的四度音程和第4小节的三度音程是长音式的和声,创设了一种宁静的气氛。

此处要注意声音的和谐,力度稍弱,要注意合唱进入点的准确。

另一种是第一声部为旋律,第二声部为长音式的和声,节奏也有所不同:如第10小节以后的和声,在演唱时首先要注意节奏的准确。

特别是第二声部,一直都是三拍一个音。

演唱时,时值容易不够、音准容易偏差,因此要注意呼吸的均匀、平稳。

整个合唱部分起衬托作用,并采用Hm来哼唱、模仿钟声的“当”来伴唱,因此力度上要和领唱错落有致,才能使歌声更加丰富。

米勒《晚钟》图像分析

米勒《晚钟》图像分析

米勒《晚钟》图像分析[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图像学和图像志的研究方法对法国19世纪田园画家杰恩•法兰西斯•米勒的代表作品《晚钟》进行分析,从而对此画家艺术风格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结合当时他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这一风格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关键词]米勒图像分析现实主义秋阳刚刚沉落在远方的地平线下,落日余晖映照满天,辽阔的田野和天际,呈现一片西洋的金黄光彩,在田野忙着收获的一对辛勤的青年农民夫妇,男的还在田地里面掘马铃薯,女的则把掘出的马铃薯用篮子放在褐色的麻袋中,放在手推车上,准备步上归途。

这是在远离村里的田野上。

在这苍茫的天地中,村里的教堂响起了晚祷的钟声。

悠扬悦耳的钟声,划过宁静的田野,传到了这对农民夫妇的耳中,于是虔诚的他们放下了手中的农活,男的脱下帽子,女的低头双手在胸前合十,在黄昏的圣钟下,默默的祈祷。

这是法国画家杰恩•法兰西斯•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的名作《晚钟》所描绘的场景,这幅画于1859年的油画给画家带来了空前的声誉,虽然在当时送交沙龙展览时倍遭奚落,但是绘画本身的魅力仍让画家得到了大多数评论家的支持,并取得了社会多方的关注。

1860年,困苦的画家终于逃脱了贫困的厄运,与某画商签下契约,得到了一月两千法郎的优厚待遇,相信这个转机也与这幅影响很大的油画有某种联系。

分析这幅作品,如果单单从构图或是绘画元素的处理方面,《晚钟》确实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画家在对画面中地平线的高度和农妇身旁的干草车的处理上,在当时就被人所诟病。

但是暇不掩玉,画中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都直指人心,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晚钟》赏析

《晚钟》赏析

油画《晚钟》表现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并进行祈祷的情景。

这个动作普通而神圣。

劳动是辛苦的,可是在他们祈祷的这一刻,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画面上:在荒芜的地平线前,落日余晖洒满天际,辽阔的田野映照着夕阳的金黄,一对年轻的农村夫妇正在劳作,村里的教堂响起祈祷的钟声,他们立刻他停下手边的工作虔诚地祷告——妻子将双手紧握在胸前,丈夫则摘下帽子,两人认真地祷告着。

简陋的衣装和身后那片荒凉的土地传达出了他们生活艰辛的信息。

但是夫妇二人似乎并不在乎现实的苦楚,也没有去乞求字节的富贵荣华,而只是做着最真实最朴素的祷告,向上帝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并祈求保佑。

其实从某种观点来看,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

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

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

米勒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这幅画在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少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这样的情怀后来我们只能在凡.高的《食土豆者》和大大小小关于农鞋的描绘中遥遥感应了,他们同是伟大的农民画家,在日常劳动与俭朴生活中感受诗意。

米勒曾因为画中的教堂而对亲友说过:“这是晚祷的钟声,你可以听到这钟声。

”他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

在创作《晚钟》时,他曾回想起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的情景: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求一家人停下劳作,为逝者祈祷。

注视着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所传来的安详的钟声:这“钟声”好像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而这对伫立田间的农夫剪影与地平线形成的交叉时任隐隐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画中的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慢慢地融为一体。

对了米莱的《晚钟》夏丐尊

对了米莱的《晚钟》夏丐尊

对了米莱的《晚钟》夏丐尊第一篇范文对了米莱的《晚钟》夏丐尊读罢米莱的《晚钟》,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夏丐尊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人性的善恶美丑。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更是一面反映社会与人性的镜子。

《晚钟》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陈世中一生的坎坷历程。

陈世中的一生,如同晚钟般沉重而悲壮。

他身上承载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也折射出我国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

正如原文所述:“世中的一生,就像那晚钟,从远处传来,时断时续,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夏丐尊先生通过对陈世中一生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他们既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挣扎。

这种矛盾心理在原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爱国,却又无法忍受国内的黑暗;他追求自由,却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作者以其独特的笔法,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例如,陈世中的母亲,她既有封建家长的威严,又有对子女的深沉爱意。

她那句“你是我儿子,我怎能不为你着想?”让人感慨万千。

又如陈世中的妻子月仙,她美丽、善良、贤惠,却因时代背景而陷入悲剧。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晚钟》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感和人文关怀。

《晚钟》在情节安排上,也颇具匠心。

夏丐尊先生巧妙地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故事的高潮部分,陈世中在狱中与妻子的书信往来,更是让人动容。

原文中这样写道:“世中在狱中,月仙在门外,两人虽然相隔千里,心却紧紧相连。

”这种情感的交织,让人深刻体会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坚韧。

对我而言,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时代背景的精准把握。

它让我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也让我懂得了珍惜。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时刻铭记《晚钟》带给我的启示,不断前行,追求真理。

第二篇范文《晚钟》:历史的回声与个体的抗争在米莱的《晚钟》中,夏丐尊先生以其精湛的技艺,绘制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

浅析法国画家米勒之《晚钟》《春》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属法国“巴比松画派”。

不同于同时期的法国浪漫主义画派先驱籍里柯的动物石版画,也不同于追求瞬间印象的莫奈,他把视角投向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日常生活为主,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这也是因为他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对于喜闻乐见的农民生活题材非常擅长,于是用淳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勾勒了一幅幅充满着感人的人性力量的乡村风俗画。

米勒早期的生活过得很不尽人意,为了生存,他用自己的画作去迎合各种世俗,甚至还为庸俗低级的裸女画过像,直到他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之后,他才下定决心走上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也正是因为有了之前的经历,当他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时,更是激起了他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的特殊的深厚感情。

在这个穷困闭塞的小村子里,他忘记了过去世俗的不快乐,生活的27年里没有因为贫穷而再次迷失自己的创作之路,反而是让他收获了一部部令后人赞叹不已的惊喜之作。

对于米勒的作品,应该都不陌生,特别是让他享誉盛名的《播种者》、《拾穗者》、《牧羊女》、《晚钟》等。

1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作品《晚钟》是画家米勒的知名画作,创作于1869年。

暮色中一对农民夫妇听到远处教堂传来的钟声,便立即放下手中的农活,低头默默祈祷,为平安度过的一天而诚心祈福。

这是米勒作品中一如既往突出的农民形象,他们穿着用粗线羊毛所织的衣服,略显愚钝,却又十分淳朴。

与以往的劳动中的农民形象不同,米勒着力描绘的是他们的虔诚和朴实,男人手拿着帽子低头默默祈祷,农妇双手合十放在胸前,真实地展现出了一幅农民为自己得到安宁的生活而心存感激的画面。

瞬间定格成永恒的美——《晚钟》赏析

瞬间定格成永恒的美——《晚钟》赏析

庄重地祷告着。而站在 一旁 的农夫 背对着光 线直立 的低 垂着 头, 将头上的帽子取下放 在胸 口, 似乎 也在默默祈 祷着什 么 , 显 得谦卑而又真诚 。人物简单 的几个动作显得十分神圣。 E t 落时 分, 辛勤劳作的他们此时应是疲惫不堪的 , 却在听到教堂的钟声 的时候如此神圣地祷告着 , 在 画面 中仿佛我 们再也看不 到疲惫 与辛苦了 , 取而代之 的是 一种祥和 宁静 的氛围。再把视 角放在 他们使用的生产农具上 , 左侧 的土地上平稳 的躺着一个挖 马铃 薯的铁叉 , 两个人 中间是破旧的菜篮子 , 右侧有一辆小巧简陋的 推车 , 再加上两人身 着脏乱 的衣裳 , 以及 作者特 意用 深暗 的色 调, 可 以深刻的突现法国农 民的生活条件的艰难辛苦 , 和农 民对 命运的随遇而安 , 同时也 寄托 了作者对农 民生活境遇 的无 限 同 情和感慨 。 通过两个 人物一系列的身体语言都体现了农 民对于宗教有 强烈的情感 , 这 又使这幅名画具有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 , 这严肃 庄重令人敬畏 的宿命色彩 , 和安贫乐道的基督教徒形象 , 给了人 们一种身 临其境的感觉 , 就仿佛 自己也站在了画中, 也听到了远 方传来 的那若有若无的钟声 , 也站在那里虔诚 的祈祷 , 对未来抱 有美好的想象 。仔细观察人物周 围的用色 , 便可 知道作者 在人 物身上的色彩处理可谓是独具匠心。画面 中的人物用 了 比较深 暗的颜色来绘画 , 给人一种颓废绝望 的感觉 , 但是人 物侧脸 和身 体的轮廓上又被柔和地撒上 了温 暖的阳光 , 似乎 又预示着 希望 的到来 , 同时运用较亮的颜 色来描绘天空中的太 阳和云朵 , 这样 的描绘方法和色调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法国农 民身上的那种孤立 无助 , 逆来顺受 , 无依无靠 的内心世界 。整个画面都是 非常凝重 的, 但是在夕 阳的地方 , 作者运用 了一些鲜亮的色彩来 描绘 天空 中的太 阳与云朵 , 这样的处理仿佛一盏明灯 , 将这幅看 上去缺少 生气 的画面瞬间点亮 , 让这幅画赋予 了全新 的生命力 , 让观赏者 仿佛瞬间就领悟到 了这幅画 的真谛 : 法 国的农 民每天都是 带着 希望而劳作 , 天空 中的曙光仿佛一盏希望之灯 照耀着它们 , 指引 着他们 , 告诉他们终有一天心中的愿景会变成现实 , 他 们通过 自 己辛 勤的劳动与努力 , 终有一天会脱离命 运的掌控 , 摆 脱贫困艰 苦、 终日 操 劳的生活 , 真正主宰 自己的生活 。 有文献曾说 过《 晚钟》 是最 能显示 米 勒审 美倾 向 、 思想 感 情、 艺术风格 的代表作 品。大 自然 的寂静 , 心灵 的安 宁 , 人性 的 美好 , 苦难 的容忍 , 平凡 的高大似乎都融人在了 田地 和即将 弥漫 的晚雾中。在构图的设计上 , 米勒有着无懈可击 的设计 , 精 巧而 又细密。曾经有人试 图把小推车 、 篮子和锄头变换 一下原有 的 位置 , 结果都达不到原画中的艺术效果 。《 晚钟 》 原本 已被 人购 买, 后来法国政府竞 以高达 7 5万 法郎 的高价购 回, 足 以可见 这 幅世 界名 画的艺术价值 和历史 价值 。米 勒 曾经说过 : “ 每一 条 线、 每一笔都有 自己的思想 。必须要学 会观察 自己所 要画 的东 西。艺术家应该准确地 画出所要表达 的思想 。 ” 在《 晚钟》 中, 我 们可以看到米勒做到了 , 他将每一根线条 、 每一抹 色彩 都赋 予了 思想感情 , 偷过这些线条与色彩 , 我们能看到他所要表 达的思想 展现地淋漓尽致。他把 简单的生活化 为了不平凡 的艺 术 , 又在 不平凡的艺术 中表现了人与人赖以生存 的土地 。 参考文献: [ 1 ]《 外 国美术史及作 品赏析》 教材编写 组. 外 国美术 史及 作 品 赏析 [ M] . 北京: 高等教 育出版社 , 2 0 0 7 : 2 5 6 .

谈米勒作品《晚钟》所体现的宗教情感

谈米勒作品《晚钟》所体现的宗教情感

谈米勒作品《晚钟》所体现的宗教情感【摘要】艺术与宗教在历史上从来就是相互关联的,画家米勒生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将绘画与宗教信仰完美结合从而创作出《晚钟》。

这幅画则是画家生平重要的一幅著作,作品体现出画家对生命,对生活的一种“爱”的信仰。

通过描述作者生平的宗教理念和创作《晚钟》的宗教信仰以及阐述《晚钟》中的构图,色彩,构成要素等从而体现出米勒虔诚、神圣的一面。

【关键词】米勒;晚钟;宗教情感人类最早的艺术基本都与宗教有关,欧洲艺术在文艺复兴之前,几乎都是以宗教人物或宗教故事为绘画和雕刻艺术创作的题材,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传播宗教教义,为当时的教会服务。

站在任何一件中世纪绘画或雕刻的面前,就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宗教神秘气氛和宗教情感。

时光如梭,艺术与宗教这两种复杂的艺术形式在一直被延续。

其中《晚钟》作为画家米勒的代表作体现了这两种复杂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罗曼·罗兰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近代艺术史上有两个英雄,一个是音乐上的贝多芬,一个就是绘画上的米勒”。

米勒作为19世纪法国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同时也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其作品充分流露出一个教徒对于他所崇拜的神的一种体现。

因此他的作品往往显得极为动人,从而具有长久的魅力。

《晚钟》画面里并没有描绘上帝的形象,只是在画中地平线的右方,隐隐看见一个模糊难辨的教堂建筑物,但是赏画者依然可以从画中强烈地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画面中,寂静的黄昏,落日余晖洒向大地,也衬托着贫瘠土地上的两个虔诚祈祷的农民夫妇形象,就像圣光一样普照在他们的身上。

他们俯首祈祷的姿态和虔诚专注的神情被天空衬托得格外清晰,给观者印象至深的正是人物的内心状态,他们的体验和期望仿佛都弥漫于黄昏的暖色调中了,形成一片极为动人的氛围。

一.从构图中分析《晚钟》的宗教情感从构图中来看,为了增强画面宁静、庄重的宗教氛围,《晚钟》采用的是垂直或水平方向的构图,地面的位置线偏高,占据了画面的五分之三,显示出了地面的广阔。

仁恶厮杀的修罗场——浅析《晚钟》的电影空间建构

仁恶厮杀的修罗场——浅析《晚钟》的电影空间建构

86张浩苁:仁恶厮杀的修罗场仁恶厮杀的修罗场——浅析《晚钟》的电影空间建构张浩苁(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作者简介:张浩苁,天津理工大学,15级本科生。

【摘 要】影片《晚钟》摄影极具第五代导演的风格特色,吴子牛以细腻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建构出一处安定与混乱、憎恶与良善交织的西部战后空间。

荒凉深邃的平原农耕空间、破败迷乱的村庄孤坟空间、黑暗逼仄的掩体山洞空间,让观众对于战后萧条压抑图景和战争的毁灭性有了直观具象的体验。

影片通过对每处空间的勾勒,不仅映衬、显现了受战争影响的不同身份的人的主体差异、意识隔阂与冲突,还直接表达了导演的反战思考。

【关键词】晚钟;吴子牛;电影空间;反战电影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086-02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导演的作品都具有相似的风格特点,被贴上了浪漫主义标签,具有革新的视听语言、对历史的反思、身份的反叛,以及深厚的人文内涵深度等。

而吴子牛导演在第五代导演中是比较另类的一个,他的成名作《喋血黑谷》的影像风格和叙事方式与其他第五代导演的风格完全不同,它没有像《黄土地》那样通过静止的空间形态和不完整对称的画面构图来宣告自己的存在,而是以一个惊险样式这个十七年时期就已相对成熟的类型电影树立了其在中国主流电影史上的地位。

吴子牛是第五代导演中别具风格的,他的作品多是悲郁和荒凉的,较少有欢愉及喜乐,让观众看后有一种别样的人生感受。

在当时精英意识充斥、集体反思历史的文化背景下,在《晚钟》粗犷直白的影像建构空间中,承载了作者大仁大爱的人道主义精神,聚焦了生死博弈时折射出来的人性之光。

一、沉郁苍凉的战后空间建构对电影创作理论稍有了解便知,电影是由大量连续排列的画格连续放映产生的运动影像。

而我们对于银幕上的二维影像的实际观感相当于是一个想象空间的真实再现反映,与现实中看到的三维空间的感受是相同的,因此这个电影空间就像能够存在于生活中被感知一样。

浅析《晚钟》中蕴含的现实美

浅析《晚钟》中蕴含的现实美

浅析《晚钟》中蕴含的现实美作者:徐文惠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1期摘要: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根据和根源,反映现实美是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

现实美可分两大类,即自然事物美与社会美,表现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友爱关系和劳作关系的各种行为。

《晚钟》在展示出乡间的自然风光美的同时,也传达出了属于劳动者群体的淳朴与善良的高尚品质,其中劳动者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触及到人们的心灵深处,整幅作品饱含了创作者的对于底层人民尤其是农民还有土地的深厚感情。

关键词:人物形象;现实美;情感性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3-0050-01一、内容解读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下,一对衣着朴素,身体消瘦的农民夫妇,在田野里相对的站着低着头,身边倒着一辆手推车和一个盛马铃薯的篮子。

就在他们在辛勤劳动了一天正要回家的时候,远处传来了教堂的钟声,随即他们脸上现出虔诚而肃穆的神色然后做起了晚祷,整幅画面安静而庄重,人物形象宽厚朴实而善良,突现出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的性格美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诚挚的关系美。

米勒从一系列农民生活中捕捉到夕阳西下的农民耕作特定条件下的典型动作,画中的年轻夫妇均背向阳光,以此呈现出面目模糊却如同巨人般的形象,这模糊不清的面容却透出一种安详与宁静。

画中昏暗色调占主要部分,象征着穷苦的农民生活;亮色调占少部分,则象征着农民不屈不挠的精神,空间中的草地由近到远自下而上也是逐步变亮,远处夕阳自左往右由明变暗的色彩变化预示着农民生活的下一个黎明的到来。

二、现实美1.自然美。

在《晚钟》这幅作品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面中作者对于自然风光的描绘,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的艰苦生活以及乡间新鲜的空气与美丽的原野还有善良的农民,这一切都印在了米勒的内心深处。

1849年,米勒举家定居巴黎郊外的巴比松,并在此完成了他所有的重大作品,巴比松这里自然美的清净,和谐的本色可以使人逐步练就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钟声意象上课讲义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钟声意象上课讲义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钟声意象法国画家米勒有一幅名画《晚钟》,画面上,一对青年夫妇正低着头默默祈祷,夕阳微弱的光线从背后投射过来,隐约可以看见他们沉寂而严肃的面容。

画家抓住人物特定时刻的动作进行描绘,用以表现绘画语言无法描述的声音形象。

注视着他们祈祷时沉静的身影,我们耳畔仿佛回荡着田野远方传来的钟声,那是缥缈、崇高、具有宗教意味的钟声。

其实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音乐信号。

不同的是,西方的宗教传统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在中国,钟声的内涵却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钟在中国最初用于宗教祭祀仪式,这种钟声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也用于准宗教性的战争仪式,表达一种慷慨悲凉、置生死于度外的情感。

原始宗教功能在中国文化中衰退以后,钟声转而与庆典活动相关,造成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比如《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婚庆场合的钟鼓。

后来这类钟声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并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意义,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指的就是这层意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钟声的影响便由堂庙而入于山林古刹。

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和探视内心、领悟生存的象征,也成为古典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多有脍炙人口的佳句。

“钟声”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构成古典诗歌中一个独具兴味的审美意象。

素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诗人王维佛学修养深厚,对于佛教“空”的本质有深切领悟,古典诗学的钟声意象在他的诗中得到最为完美的表现: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回荡在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的深山里的钟声、秋雨之夜遥遥传来的断续钟声、震响暮色笼罩的山谷的钟声……这些钟声来自远离红尘的地方,穿透灵魂,召唤着人们回首青山白云,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

《晚钟》——米勒 美术 鉴赏

《晚钟》——米勒 美术 鉴赏

《晚钟》欣赏《晚钟》:世界名画,由法国著名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创作于1850年,属布面油画。

规格为55.5×66厘米。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作者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

1873年,他来到巴黎,受教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

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

1849年,他定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

在以后的27年里,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为主题的作品。

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晚钟》、《喂食》、《慈母的爱》、《倚锄的人》、《牧羊女》等。

欣赏:《晚钟》,创作于1958年至1859年。

画面十分简洁,米勒撷取身边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进行描绘,将普通的瞬间描绘成永恒的艺术经典。

暮色中一望无际的田野,远处隐约显露出教堂的钟楼,画面前景是一对正低头合掌祈祷的青年夫妇,身边停放着独轮小推车、篓筐、装土豆的麻袋和农具。

整幅画面宁静而安详,一切都表明这对年轻夫妇在一天的劳作忙碌后停顿下来,画面在此刻凝滞,原来是远处教堂飘荡过来的钟声使他们如此虔诚,观者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的钟声。

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夫妇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

在画面中,画家让日暮余晖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相互映衬;又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仿佛融为一体。

画作处处体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乡村生活。

米勒是一个失意的画家,生前得不到认可,可是死后却得到了追捧,《晚钟》的出名和美国人有莫大的关系。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探究米勒《晚钟》的油画语言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探究米勒《晚钟》的油画语言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探究米勒《晚钟》的油画语言
王聪聪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通过对现实主义画派杰出代表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作品《晚钟》进行
解析,从四个方面探究了作品的形式语言与宗教意蕴。

画面选于农民劳作时的场景,描绘了当时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以及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王聪聪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希腊悲剧的无憾与和谐之美——浅析温克尔曼之“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J], 张平治
2.“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的美学思想初探 [J], 马婉君
3.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解读古希腊雕塑艺术 [J], 苏洋
4.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意境美 [J], 乔红娟
5.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希腊艺术,今天依然高不可及 [J], 周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钟》不同面貌的美学意蕴探析

《晚钟》不同面貌的美学意蕴探析

《晚钟》不同面貌的美学意蕴探析《晚钟》是“农民画家”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sois Millet,1814—1875)举世闻名的代表作之一,但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和后现代艺术家森村泰昌都以此为素材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再创造,它们所揭示的不同美学意蕴印证着历史的流变。

一、《晚钟》的不同面貌作于1859年的《晚钟》是米勒的名作,其画面相当简洁,从现实生活入手,摘取身边农民日常劳作中的一个小画面进行艺术描绘,将平常日子中的普通一刻停驻成永恒的经典。

骄阳即将落山,暮色临近,在远离村庄的田野上,突然传来教堂悠扬的钟声。

一对劳作了一天的农民夫妇,正面对傍晚的圣钟默默地祈祷。

那个年轻的妻子两手合于胸前,十分虔诚。

而她的丈夫,摘下头上的帽子,神态敦厚,肃穆。

夕阳的余辉使天空影现在地平线上,悠扬的钟声正从那里传来,并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整个画面气氛纯朴、凝重、静谧。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非常喜欢米勒的《晚钟》,将其视为自己对艺术热爱的启蒙。

从他孩提时在教室中凝视《晚钟》的那一刻起,就对这幅画非常着迷,其后深受影响。

“看到这幅画,总使我情绪异常激动,这一点完全没法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

这幅画成了我创作的所有荒诞不经的形象的灵感来源,但激发我的并不是它的灵感或艺术价值,而是它的精神意义,它具有一连串找之即来的联想,过着自己的生活,与作品理应表现的安宁平静迥然不同。

”[1]p157达利不但为之写过一本名为《米勒<晚钟>的悲剧性神话》的书,而且还不断把这幅画画入自己的作品中,怀着极大的热情把它表现为达利式的晚钟。

达利说每当看到这幅画,首先被唤醒的回忆是有关幼年时所见过的暮色,所怀有的幽怨哀婉的思绪,于是有了这幅《黄昏的返祖现象》。

画中的女人双手抱拳作祈祷状,达利认为她象征着一个满怀期待的处女,流露出性欲的冲动与渴望,摆出一副准备接受任何侵犯行为的架势,如同一只母螳螂,在和公螳螂进行注定导致公螳螂死亡的残酷的交配之前做一番祈祷。

油画《晚钟》赏析

油画《晚钟》赏析
《晚钟》由现实生活入手,描绘了黄昏时表现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 处教堂钟声并进行祈祷的情景。前景的夫妇,丈夫背对着光线,妻子侧着身,光 都没有直接射到他们身上,所以作者运用了比较深暗的颜色勾画他们,但是,当 光洒在他们的轮廓和侧脸上,让人感觉他们好像被一种神圣的光芒包围着。田野 向天边延伸,颜色比人物浅但整个画面还是显得有些暗沉。后景的天空有大片金 黄色的光芒,桔色和浅灰色的云彩把整个画面的色调提亮了起来。隐约可见远处 的教堂,我们似乎能够听到一阵阵的钟声从那里传来,带着一种不可侵犯的庄严。 画面采用了以黄色为主的暖色调,烘托出人物的温顺善良,同时表现出落日笼罩 的旷野的萧瑟。画家着力描绘这对夫妇感人的朴实与虔诚,主要由动作刻画表现, 笔触细腻,形象逼真。这外在粗陋、朴实,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 象,充分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画面整体十分简洁,人物 与背景浑然一体。米勒撷取身边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进行描绘,将普通的瞬间描 绘成永恒的艺术经典。
中外美术作品赏析 课后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 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论文题目: 任课教师:
油画《晚钟》赏析
油画《晚钟》赏析
由于对美术的喜爱和艺术修养与知识的缺乏,我选择了中外美术作品赏析这 门课,以前对于美术的欣赏和感受都是较肤浅的,一般只是走马观花似的看看图 片,觉得颜色用的很漂亮,画家画风很有风格而已,具体有什么内涵、画家画这 幅画的缘由我根本不理解也不曾在意,通过学习这门课使我懂得了一些基本的美 术常识,也理解了中外美术蕴含的一些价值观。多方面的鉴赏学习,也极大地丰 富了我的视野。
课上对于油画的欣赏给我印象尤为深刻,而在众多的著名油画作品中,《晚 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下面,对于作品《晚钟》我做了简单的赏析。

晚钟_精品文档

晚钟_精品文档

晚钟【晚钟】晚钟悠扬,稳重而庄严地敲响,宣告了一天的结束和夜晚的降临。

它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也承载着人们的思绪和感慨。

晚钟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给人平静和宁静的感觉,仿佛在这一刻,世界都陷入了静谧的沉思之中。

晚钟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一些古老的城市和寺庙中,晚上的时刻会由一种特殊的钟声来宣告。

这种声音是如此特别,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

在古代,晚钟的声音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人们会为了听到这一独特的声音而聚集在一起,进行感恩和祈祷。

现代的晚钟不再具有宗教的象征意义,但它仍然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统的延续。

很多大城市会在傍晚时分的特定时间敲响晚钟,象征着一天的努力和奋斗的结束,同时也为夜晚的生活拉开了序幕。

晚钟的声音让人们感到安心和平静,仿佛告诉人们,一天的烦恼和疲惫都可以在这个时刻得到释放。

晚钟的声音如此独特和鲜明,使得人们可以立刻把它与其他的声音区分开来,从而增加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

晚钟的敲响时间经常是固定的,每晚都会在相同的时间响起。

这种规律性的声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准确的时间参照,帮助人们计算时间的流逝和规划生活的进度。

晚钟的声音也有一种仪式感,给人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感觉。

当晚钟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时,人们不禁会停下手中的事情,静下来聆听,感受着那种肃穆和神圣。

在这个瞬间,人们可以沉淀思绪,反思一天的所思所想,也可以向自己的内心倾诉,找到宁静和平和。

晚钟的声音还可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

有些城市的晚钟已经敲响了几个世纪,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和变迁。

在这些声音中,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声,想象出过去的场景和人物。

晚钟的声音是那些古老建筑的见证者,也是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缅怀。

晚钟的声音虽然简单,但却带给了人们许多的思索和想象。

在这一瞬间,人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变化,也感悟到了世界的宏伟和自己的渺小。

晚钟的声音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人们可以借此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钟声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钟声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钟声意象法国画家米勒有一幅名画《晚钟》,画面上,一对青年夫妇正低着头默默祈祷,夕阳微弱的光线从背后投射过来,隐约可以看见他们沉寂而严肃的面容。

画家抓住人物特定时刻的动作进行描绘,用以表现绘画语言无法描述的声音形象。

注视着他们祈祷时沉静的身影,我们耳畔仿佛回荡着田野远方传来的钟声,那是缥缈、崇高、具有宗教意味的钟声。

其实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音乐信号。

不同的是,西方的宗教传统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在中国,钟声的内涵却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钟在中国最初用于宗教祭祀仪式,这种钟声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也用于准宗教性的战争仪式,表达一种慷慨悲凉、置生死于度外的情感。

原始宗教功能在中国文化中衰退以后,钟声转而与庆典活动相关,造成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比如《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婚庆场合的钟鼓。

后来这类钟声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并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意义,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指的就是这层意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钟声的影响便由堂庙而入于山林古刹。

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和探视内心、领悟生存的象征,也成为古典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多有脍炙人口的佳句。

“钟声”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构成古典诗歌中一个独具兴味的审美意象。

素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诗人王维佛学修养深厚,对于佛教“空”的本质有深切领悟,古典诗学的钟声意象在他的诗中得到最为完美的表现: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回荡在云雾缭绕、古木参天的深山里的钟声、秋雨之夜遥遥传来的断续钟声、震响暮色笼罩的山谷的钟声……这些钟声来自远离红尘的地方,穿透灵魂,召唤着人们回首青山白云,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钟》不同面貌的美学意蕴探析《晚钟》是“农民画家”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sois Millet,1814—1875)举世闻名的代表作之一,但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和后现代艺术家森村泰昌都以此为素材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再创造,它们所揭示的不同美学意蕴印证着历史的流变。

一、《晚钟》的不同面貌作于1859年的《晚钟》是米勒的名作,其画面相当简洁,从现实生活入手,摘取身边农民日常劳作中的一个小画面进行艺术描绘,将平常日子中的普通一刻停驻成永恒的经典。

骄阳即将落山,暮色临近,在远离村庄的田野上,突然传来教堂悠扬的钟声。

一对劳作了一天的农民夫妇,正面对傍晚的圣钟默默地祈祷。

那个年轻的妻子两手合于胸前,十分虔诚。

而她的丈夫,摘下头上的帽子,神态敦厚,肃穆。

夕阳的余辉使天空影现在地平线上,悠扬的钟声正从那里传来,并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整个画面气氛纯朴、凝重、静谧。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非常喜欢米勒的《晚钟》,将其视为自己对艺术热爱的启蒙。

从他孩提时在教室中凝视《晚钟》的那一刻起,就对这幅画非常着迷,其后深受影响。

“看到这幅画,总使我情绪异常激动,这一点完全没法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

这幅画成了我创作的所有荒诞不经的形象的灵感来源,但激发我的并不是它的灵感或艺术价值,而是它的精神意义,它具有一连串找之即来的联想,过着自己的生活,与作品理应表现的安宁平静迥然不同。

”[1]p157达利不但为之写过一本名为《米勒<晚钟>的悲剧性神话》的书,而且还不断把这幅画画入自己的作品中,怀着极大的热情把它表现为达利式的晚钟。

达利说每当看到这幅画,首先被唤醒的回忆是有关幼年时所见过的暮色,所怀有的幽怨哀婉的思绪,于是有了这幅《黄昏的返祖现象》。

画中的女人双手抱拳作祈祷状,达利认为她象征着一个满怀期待的处女,流露出性欲的冲动与渴望,摆出一副准备接受任何侵犯行为的架势,如同一只母螳螂,在和公螳螂进行注定导致公螳螂死亡的残酷的交配之前做一番祈祷。

而那个男人像是被牢牢钉在原地,手中的帽子代表着他被激起的性欲正在被隐藏起来,而独轮车和戳入地中的甘草无可辩驳地体现了性欲色情的含义。

这种偏执妄想般的阐释力量深深影响了达利,就连从海滩上捡回的那些寻常的鹅卵石被他面对面摆放在一起,也使达利不由自主地想起《晚钟》中那对农民夫妇相对而立的姿势。

作于1933年的《米勒的建筑晚钟》中那块由于潮汐机械运动的侵蚀而有些变形的鹅卵石,也诱导人把他看成一个忧心忡忡的男人的侧面影像。

《无重状态下的卡拉注视着达利的作品佩皮南车站》作于1965年,米勒《晚钟》中的形象也出现在画面上,拿着帽子的农夫、俯首祈祷的农妇、独轮车、干草叉一应俱全。

画面的正中是基督模糊的受难影像,上方依次是奇怪的火车车皮、光芒四射的圣山和四肢张开的漂浮人体,下方是留着血的刀痕、莫名其妙的女士皮鞋以及背对着观众的卡拉。

整幅作品给人的印象非常神秘,让人感觉压抑与困惑。

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1951-),日本艺术家。

1975年从京都艺术大学设计系毕业,曾经谋到一份设计事务所的工作,但只上了3天班就断然辞职。

后来,成为母校的客座讲师。

1985年,在一个小型展览上,他将油画颜料直接涂在自己的脸上和衣服上,用纱布包了耳朵,戴上用橡皮泥仿制的棉帽,叼着烟斗,请人拍摄,完成了一张酷似凡·高名作《自画像》的照片。

初看上去,似乎是梵高作品的复印件,但随着观察的深入,人们的视线被引向细部,很快就发现自己上当了,那一双活生生的眼睛显然不是画笔所能成就的。

真实和虚拟的并存,使画面投射出罕有的多义性,其手法之独到令所有人顿觉耳目一新,从而引起艺坛关注。

1988年,森村泰昌接到了第43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邀请函,他的艺术由此打开了通往世界的道路。

1990年开始,他推出《艺术史女孩》系列,在作品中,他将自己的影像隐匿于那些名画之中。

然后在1994年,森村泰昌又发表《女演员》系列,在这一系列照片中,森村本人装扮成为著名的女演员。

他随后举办了名为“侵犯美丽――我成为女演员”的摄影展。

照片的主题舞台由森村本人亲自搭建,如此独特的拍摄方式使森村泰昌在70年代后期兴起的“装置摄影”潮流中取得一席之地。

摄影作品《兄弟》显然是以米勒的名画《晚钟》为母题的戏仿,森村泰昌将祈祷的农夫和农妇置换为现代的东方人,把手枪嫁接在祈祷的手上,画面上的农具、背景置换成大炮和核爆炸。

作者借助原作虔诚的宗教气氛与殷实平和的愿望反讽了现实世界的战争与暴力以及人们由此产生的心灵扭曲。

二、不同面貌的不同美学意蕴米勒的《晚钟》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

批判现实主义是欧洲19世纪30年代在文学艺术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当时,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法等国,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政权日益巩固和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人与自然开始分裂,各种矛盾日益激化,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价值观念的更新又使得现实暴露出它的种种丑恶和黑暗面,这让人们不得不以一种冷静的眼光看待现实。

另一方面,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哲学的传播,开阔了艺术家们视野,有利于艺术家们加深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资源。

理性主义自启蒙时期以来不断弘扬,到19世纪前期发展为广泛的社会思潮。

一种普遍的理性思维取代了过去建立在宗教神学之上的信仰原则。

艺术家相信自己的观察可以像科学一样没有偏见,通过对生活的忠实描绘和再现就能达到一种真实,达到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揭示,进而实现艺术的社会作用。

所以,批判现实主义最初的也是质的规定性就是写实性。

与古典主义相比,它不再忽视现实或让现实迁就艺术,以制造一种和谐的场面或结果,而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让艺术与现实对立起来,以艺术的方式反映、揭露并影响现实。

与浪漫主义相比,它不再回避现实,而是直接以现实作为艺术对象,并渴望在观察和发掘现实中寻找出路。

既不同与19世纪前期巴比松画派对农村自然风景的描绘,也迥异于19世纪中期杜米埃等对“自己时代”腐朽与虚伪的针砭,米勒以其对农民的关注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现实主义面貌。

米勒的作品,曾被拒之沙龙展览之外,遭到画商的冷眼。

但没有使他气馁与退缩,他坚定地站立着,明确地告诉世人:“他们以为能够使我退却,使我传向客厅艺术。

啊,不!我生来是一个农民,我愿到死也是一个农民。

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我生来只知道土地,我只有将在土地上劳动的时候所观察感受到的东西,忠实地表现出来。

如果有比我做得更好的人,我想,他才是最幸福的人。

”[2]p210米勒并不像一些富有的艺术家以旁观者的姿态冷静地观察和描写农民,米勒是以农民的身份再画着农民,描写他们承受着的劳累和背负着的重压。

但米勒并没有把劳动的痛苦看作是一种丑陋和不愉快的事,在他的画面中没有粉饰、没有沮丧、没有抱怨、没有抗议,只有默默地面对,只有对生活本来样子的认可。

所以我们看到在米勒的人与麦田之间,还横亘着另一个至为重要的存在,那就是宗教的精神和关怀。

米勒笃信祖母的话:“在你成为画家之前,你必须先是个基督徒,切莫作出粗鄙的事来。

”[3]p12米勒的灵魂和艺术带着浓厚的基督教精神,苦难是法则,忍受苦难是劳动者的善良、美丽和道德的渊源。

对米勒而言,他想要呈现的是痛苦在信仰里面,或许也是一种美善,在苦难中的人们,反而有与上帝更加地亲近的幸福,而这种不是一般没有信仰的人可以体会到的思考。

他说:“欢乐从不在我面前出现.我不知道它是何物,我从未见到过它,我所知道最愉快的事情就是静谧和沉默。

”[4]p7米勒的《晚钟》正是由于深刻地再现了19世纪法国农民的悲惨生活与对命运的谦恭柔顺的宗教情结构成的复杂矛盾,从而具有了无限张力,至今仍展现动人魅力。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晚钟》则摒弃了对客体的体察,而完全进入了主体的世界。

布勒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中说: “超现实主义。

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自发现象。

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

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控,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

”[5]p259显然,传统现实主义所尊崇的客观、整体的现实在这里已没有任何价值,冷静地观察、细致地描绘也让位于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传统现实主义满足于观察和“再现可见的事物”,超现实主义则努力使外在世界成为思想的跳板,利用它引出主观的幻觉和内心世界的旋律,并“揭示这些不可见的事物”[6]p1571929年,达利正式移居到巴黎,也正式加入了超现实主义团体,并逐渐在超现实主义团体中开拓出了自己的新天地,几乎成为超现实主义团体中领导人式的人物。

他于1930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看得见的女人》的书,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偏执狂批判”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简单地解释为用一种达利式的幻觉来取代可视的现实。

达利将各种用写实手法画成的真实物象,按照他的幻觉或突如其来的灵感进行拆离与重组。

“偏执狂批判”方法的出现,使达利开始摆脱了契里科等人对他曾经产生过的影响。

从30年代开始,他陆续完成了一系列奠定自己画坛地位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达利以他擅长的写实技巧营造出一个神秘而又令人感到焦灼的世界。

例如他宣称从米勒的作品《晚钟》中发现了一种性欲的象征,并为之创作出大量的变体效果。

凡此种种,都是达利运用“偏执狂批判”来进行创作的结果。

毫无疑问,达利是试图通过无意识、非理性、无约束、非逻辑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梦想的现实。

达利非常崇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了寻找自己的这种超现实的幻觉,曾经和一些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像弗洛伊德医生一样,试图去探究精神病患者的意识,并承认自己的艺术就是表现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和幻觉”。

但,当二人终于在1938年会面时,弗洛伊德对达利说:“我在你的图画中寻到的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识。

而在大师们——达•芬奇或是安格尔——的图画里倒完全是对无意识的思想和对谜一般的规律的探索,隐藏在图画里的这种探索使我感兴趣,并且在我看来神秘而扰人心乱,你的神秘是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的。

”[7]p53这段话无疑启发我们,达利的“偏执狂批判”的创作方法与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理论并不相符。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自由联想就是完全解除意识控制,自动表达自己的意念,而达利的“偏执狂批判”方法则是用“强力”将各种细节组成一个整体意象,产生了逻辑思维所达到的奇异效果。

实际上,达利是用有意识来表现无意识,用理性来追求非理性。

借传统形象“开涮”传统的方法是后现代艺术给历史设下的“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悖论陷阱,它打破了时间的线性逻辑,把历史与现实同时建立在一个虚拟空间上。

这种“没正经”的历史观是由后工业化时代或者说信息时代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物极必反”的艺术演变规律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