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导写: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考试作文(附佳作精彩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模拟作文导写: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考试作文(附佳作精彩点评)

【原题重现】

2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前几天,偶然看到“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突然之间,震撼不已。这两句写得如此的知足与豁达。千年虽逝,作者之所感却真切地传递到我这里。原来,我们日常能听到的,能看到的,都是这个世界和大自然的馈赠。停一停脚步,不辜负美景,不辜负自己,学会与万物相处,才能学会与当下的自己对话。

这段话,触发了你怎样联想或回忆,或者引发了哪些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解题】

这道命题,即物起兴,触景生情,言辞简洁,意蕴深刻。

写古人东坡的知足与豁达。老先生的这种胸襟并非与生俱来,它来自一生的坎坎坷坷,大喜大悲、荣辱沉浮,来自寄情山水,得于自然。

写当下的自己。当你行色匆匆,或为名所扰,或为利所困,或心浮气躁,或前路迷茫……该不该停一停脚步,留意身边大自然的馈赠,不辜负美景,不辜负自己,慢慢欣赏呢?

写未来,绘人生。学会了与万物相处,才能学会与当下的自己对话,学会了与当下的自己对话,也许你就领略到了了东坡居士的知足与豁达,哪怕是一点点儿!

“知足与豁达”是“纲要”,谈古——赏景——豁达,三个层次是“目”。

当然,作为一个高中生,你的知足与豁达肯定不是、也达不到苏老先生的那个层次和境界。你所要的起码是人生路上若遇浮躁与不顺,不放学学古人,停下脚步,走进自然,陶冶心性,净化心灵,做一个开朗有胸怀的人。

【考生作文】

1.不负这盛世美景

考生

在这繁忙的都市中,人们每天都在过着城市“快生活”,而忽略了放松心情,停下脚步,过一过舒适的“慢生活”,好不负这盛世美景。

古人如东坡先生,他活出了知足而又豁达的人生最高境界。“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让我们也懂得了世间美景,皆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如何与当下的自己对话,首先要不负这盛世美景,与万物相处,与自然共存。

陶渊明是田国诗人,也是一位隐土。他对自然的热爱,是我们所不能及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闲适的隐士生活,那是他所爱的自然。《归园田居》中的他,将自己比作鸟,比作鱼,只为写出他向往田园,向往自由,向往世间美景。这首诗,发自于他内心,他懂得当下的自己追求之事。

曾有位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公园。虽是初春,公园中却丝毫没有春的气息。教师让每一个孩子去寻找春天。经过一番努力,孩子们终于欣喜地找到了:那是泥土里悄悄冒出的小芽儿,那是竹子里偷偷钻出的嫩笋尖,那是树枝上轻轻绽放的新绿。孩子们很是懊悔,为什么他们终日学习,却忘记了在上学放学路上,细细看一看这美好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正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淡漠,他们一次又一次失去了与万物相处,与当下的自己对话的机会。

众所周知,德国是做菜做得很难吃的国家,可是在这样的国家中,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敲蛋器,为的就是在忙碌的生活中享受一下制作早餐的闲适和美好;英国注重礼仪,不论这户人家有多贫穷,下午茶一定是他们必不可少的项目。设想一下,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当你坐在花园中,或是靠着窗台,窗子外是美丽的植物,你喝着下午茶,细品着自然的美好,你也许会思考,也许会发呆。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没有辜负这片美景,你感受到了自然对我们的馈赠。

这样的生活,在快中找慢,在忙中找闲,在无聊中寻找了乐趣。

与万物相处,才能与当下的白己对话,就像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享受了大白然,对自己的人生也有所感悟。我们应当时刻记着,不负这盛世美景,时不时停下自己的脚步,不负自己,不负大自然的馈赠的美妙。

悟从景中来,从心中来;不负盛世美景,不负自己。

【评语】这是一篇风格简朴、清新的议论抒情散文,语言质朴、典雅,具有诗性之美。

首先,全文构思缜密,布局精巧,紧紧围绕“不负盛世美景”的中心论点,先追溯古人,赞美隐逸诗人陶渊明性爱自然的审美情趣,再结合当下生活,批评学生终日学习却忘记欣赏自然之美的怪象,最后谈及德国人悠闲的生活,对他们“审美化”的生活方式表示赞赏。如此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行云流水一般,达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可贵境界。

其次,文章的思想情感是丰富蕴藉的。朱光潜先生说:“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把人生艺术化,是一种浪漫的方式,文章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淡漠提出了委婉的批评,这反复在提醒读者:停下匆匆的脚步,去到田野、山间,或是乡间的迂回小路上——慢慢走,欣赏啊!

当然,这篇文章还存在个别语言不精炼、个别语句不流畅、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不严谨等缺点,还需要改进。

2.生由万物,万物触心

考生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中华文字总是如此神奇,纵隔千年,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独到的情思。我们无时无刻不与大自然接触,古人也常有寓情于景的思绪。“生由万物,万物触心”正诠释了这微妙的关系。

生由万物,简而言之,就是大自然孕育了地球的一切生命。常言道:黄河是母亲河,滋养了无数华夏儿女,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奇迹。一位著名的诗人曾说过:“我热爱大自然的一切,更热爱这片土地,它不仅哺育了我,死后还给我安葬了灵魂”。万物总是轮回的,有生就有死,往复循环。石头的纹路,树叶的凋落,小草的枯萎,应证了生命的逝去与叹息,又暗示着新生的到来与希望。正如龚自珍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难有春泥更护花”。

象由心生,触景而生情。张弼的“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写出了忧愁之思,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曾记得小学有一篇课文《安静》,里面有个先天残疾的女孩,常常遭受他人的嘲笑,但她永不退缩,坚强独立,常去公园里嗅闻花香,抚摸轻柔的微风,聆听小鸟的歌唱,正是大自然赋予她新的希望,给予她生的力量。

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都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听到的,能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