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
棉铃虫发生特征规律是怎样的?怎样防治?
棉铃虫发生特征规律是怎样的?怎样防治?
(1)发生规律。
棉铃虫,又名棉铃实夜蛾。
全国普遍发生。
棉铃虫是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植株的蕾、花、果实、种荚,也钻蛀茎秆、果穗、菜球等,还取食嫩叶和嫩芽。
果实和种荚被吃空或引起腐烂。
菜球被钻蛀后因雨水、病菌侵入引起腐烂、变质,不能食用或降低产品质量。
棉铃虫喜温喜湿。
成虫产卵适温在23。
C以上,20。
C以下很少产卵。
幼虫发育适温在25~28t,适宜相对湿度在75%~90%o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
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棉铃虫95%卵产于番茄的顶尖至第四层复叶之间,结合田间管理,整枝打叉,摘除带卵、虫叶片、果实和嫩梢等,压低虫口数量。
在发生盛期,适时去除番茄下部老叶,可预防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②物理防治。
用黑光灯、高压汞灯、杨树枝把或性引诱剂捕盆诱杀成虫,效果显著。
③生物防治。
在棉铃虫高峰期后3~4天及6~8天,连续2次喷施Bt乳剂IOOO倍液,或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④药剂防治。
棉铃虫防治关键是用药时期,抓住卵孵化高峰期至2龄盛期,即幼虫未钻入果实内之前用药。
可用2%甲维盐乳油5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或氟虫月尿1500倍液,或4.5%高效氯
氟菊酯IOOo倍液,或2.5%氯氟氟菊酯乳油IOoo倍液,或24%甲氧虫酰月井悬浮剂1500倍液。
棉铃虫的特性及防治措施
四、棉铃虫的特性及防治措施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危害最为严重,主要20多科200余种,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番茄等主要农作物。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棉铃虫抗药性的上升,棉铃虫在我国连续大爆发,给棉花生产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近十几年来,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种植,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发生和危害。
(一)危害特点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一年发生四代,后滞育蛹越冬。
第一代幼虫主要危害小麦,第二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危害盛期在6月中旬左右,第三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豆类花生、番茄等,危害盛期在7月中旬左右,第四代危害盛期在8月中旬左右,没有第三代厉害,后第四代滞育蛹越冬。
棉田现一代正处于现蕾初期,棉虫多将卵产在上部嫩叶正面和顶尖上,棉田二代处于现蕾盛期,果枝数多,群尖多,棉蛾多将卵产在各个果枝的嫩尖和蕾花苞叶上。
卵初产乳白色,产出后一天出现褐色,孵化前变为褐色,幼虫从卵壳爬出后,先取食卵壳,然后危害嫩尖上为展开的小叶及顶尖造成无头棉。
经1、2天开始转向危害幼蕾。
棉田一代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保顶,重点朝顶尖上喷药,一旦幼虫钻入幼蕾内,很难连药喷到虫子身上就很难防治住了,一定要抓住初孵幼虫期诸葛关键防治时期。
整个幼虫期要危害蕾、花、铃10余个,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二)环境条件对棉铃虫发生轻重的影响棉蛾产卵有一定的选择性,凡生长旺盛现蕾多的棉田落卵量大,长势弱的棉田落卵量少。
成虫产卵量高,平均每头雌蛾可产1000多粒,多的高达3000余粒。
各地复种增加,棉田以外寄主增多,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
小麦与棉花间作,虫口密度显著高于平作棉田,棉田间作玉米,高粱,常可减轻棉花上的落卵量。
棉铃虫耐干旱能力强,在干燥气候条件下,虫蛹羽化率高,存活率和繁殖率高,易爆发成灾,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也不利于抗虫棉青蛋白的合成。
大量降雨对卵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影响很大,高湿度的土壤中虫蛹大批死亡或不能羽化,使棉铃虫种群数量锐减。
(三)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择抗虫性好的棉花品种。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方法
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方法棉铃虫(名称: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以棉花、玉米、大豆和蔬菜等作物为食,给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繁殖和损害,我们需要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并结合综合防治方法。
一、棉铃虫的生物学特性棉铃虫是一种夜间活动的昆虫,老熟的幼虫体长可达35毫米左右。
它的卵形状像圆顶,偏黄白色,通常在农作物的叶片上产卵。
幼虫则是最主要的危害阶段,它们以叶片为食,严重时可导致株高度减少。
棉铃虫的寿命一般为30至50天,成虫体型较大,翅膀为褐色,前翅有深色圆斑和菱形深色斑点,翅膀展开约为40至50毫米。
成虫主要活动于傍晚至清晨,在这个时间段对其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二、综合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利用棉铃虫的天敌和天才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例如,可以引入天敌昆虫蚂蚁,蚂蚁会寻找并捕食棉铃虫的卵和幼虫。
此外,一些寄生昆虫如小蜂也可以寄生在棉铃虫体内,从而控制其数量。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
在选择农药时,应综合考虑对害虫的毒杀效果、环境友好性和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等因素。
使用农药前需详细阅读产品说明,并按照建议的用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施药。
3. 栽培管理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也能够有效地减少棉铃虫的危害。
例如,选择抗虫品种,及时清除农田中的杂草和病虫基源,以减少害虫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合理施肥和灌溉,保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状态,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4. 诱捕监测诱捕监测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可以用来了解棉铃虫的发生和活动情况。
通过设置黄板、粘虫球等诱捕装置,可以吸引并捕获成虫,从而判断其数量以及危害程度。
定期检查和监测诱捕装置,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 文化措施文化措施包括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安排、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及及时清除残茬等。
通过合理的文化措施,可以减少棉铃虫的滋生和传播,降低其危害程度。
棉铃虫防治技术
产卵量一般在 1 0 0 0粒 左 右 ,卵 散 产 于 生 长 茂 密 、
花 蕾 多 的棉 花 上 ,尤 以嫩 尖 、 嫩 叶 等 幼 嫩 部 分 居
多。
3 防治技 术
治
防 治棉铃 虫 可通 过农 业 防治 、诱 杀成 虫 和 生物 防 治三种 办法 进行 。
门线 白色 ,毛突 黑色 。② 体色 黄 白,背
3 . 1 农业 防 治 。种 植 转 B t 基 因抗 虫 棉 可 以控 制 棉
铃 虫的猖 獗 为害 ,而 且对 于 充分 发挥 天 敌对 其他 害 虫 的 自然 控 制 作用 也有 一 定效 果 。秋 后深 翻 冬灌 , 减 少越 冬虫源 ,麦 收后及 时中耕 灭 茬 ,降低 成 虫羽
用。 0 5 1 1 3 0 河北省 元 氏县农 林 畜牧 局 牛 晓丽 明 。本 刊 已加入 CNK I中国期 刊全 文数 据 库 .如 不 同意 文章 录入 电子数据 库 ,请 在 来稿 时 注明 .本刊 将 另作 处 理 5 、 刊 用 。 来 稿 一 经 刊 登 ,赠 当期 样 刊 并 酌 付 稿 酬 。1 5日 内 未接 到 刊 用通 知 的 , 可 自行 处理 。 来稿请 自留底 稿 ,无论 刊 登 与否 恕不 退稿 。 来稿 文
入土 化 蛹 。6月 中下旬 第 一代 成 虫盛 发 ,大 量 迁 入
铃 可 食 害蕾 、花 、铃 1 0个 左 右 , 对 棉 花
产 量 的影 响很大 ,造 成惨 重损 失 。
1 棉铃 虫 的形态 特征
元 。棉铃 虫 以幼 虫危 害 ,每 头 幼 虫一 生
棉 田产 卵 。7月下 旬至 8月上 旬 为第 二代 成 虫 盛 发 期 ,主要 集 中在 棉花 上产 卵 。第三 代 幼 虫危 害期 在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
棉铃虫发生及防治技术措施棉铃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害虫,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棉铃虫取食棉花的铃、子、籽等部位,导致棉铃变小、掉落、受伤等,严重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为了有效防治棉铃虫的危害,下面将介绍棉铃虫的发生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1.棉铃虫发生规律:棉铃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高温多湿的环境是其繁殖和发生的有利条件。
在南方地区,一般在7月份开始出现棉铃虫的危害,8月份达到高峰期,然后逐渐减少,11月份基本结束。
2.棉铃虫防治技术措施:(1)合理耕作措施:及时翻耕,保持土壤湿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棉花的抗虫能力。
(2)选择抗虫棉种: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如免疫系列的棉花品种。
这些品种对棉铃虫的抵抗力更强,抗虫效果更好。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天敌细菌等生物手段进行防治。
常用的天敌包括益虫昆虫、蜘蛛等。
也可以引入天敌细菌来消灭棉铃虫。
(4)化学防治:根据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有选择性的杀虫剂,如吡虫啉、恶虫净等。
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药害。
3.具体防治措施:(1)定期巡田观察:及时发现棉铃虫危害的迹象,比如叶片被咬食、叶片上的粪便等。
巡田观察可以及早发现,及早防治。
(2)黄板监测:在棉田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引和捕杀害虫。
黄板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虫口的密度和分布情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生物防治:可以引入天敌昆虫,如蜘蛛、寄生蜂等,来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也可以使用天敌细菌来杀灭棉铃虫,如苦杏树细菌等。
(4)适时化学防治:在棉铃虫的危害高峰期,根据虫口密度和经济损失程度,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在施药时,要注意用药剂量和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
(5)清除秧苗、采棉垃圾:清理棉田中的秧苗和采棉垃圾,减少棉铃虫的滋生环境,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综上所述,防治棉铃虫的措施包括合理耕作、选择抗虫棉种、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棉铃虫
棉铃虫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属鳞翅科、夜蛾科。
它为害的作物很多,除棉花外,还为害玉米、番茄、胡麻、向日葵、豌豆、辣椒等作物以及多种杂草。
棉铃虫别名很多,为害玉米时叫玉米穗虫。
新疆各地玉米田均有虫子发生。
一、形态识别成虫:中等大小的蛾子,体长14~18毫米,雌蛾褐色或灰褐色,雄蛾青灰色。
复眼球形绿色。
前翅环状纹圆形,边缘褐色,中央有一褐色斑点,肾状纹边缘褐色,中央为深褐色肾形斑;后翅灰白色或褐色。
卵:馒头形,直径约0.5毫米,高约0.6毫米,卵顶端有菊花瓣花纹,四周有纵脊和横脊。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40毫米,头部黄色,有褐色网状斑纹。
体色变化较大,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
体表满布褐色或灰色小刺。
蛹:纺锤形,长14~25毫米,初为绿色,渐变为褐色。
体表具刻点;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
玉米上发生的棉铃虫,有时被人与玉米螟混淆,但前者身体较大,体色多少具绿色成份,后者身体较小,体色由褐色、淡褐色或黄白色组成,绝无绿色成份。
二、为害特征棉铃虫为害玉米,主要咬食花粉和花粉管、花丝。
常从玉米雌穗(玉米棒子)顶端侵入,蛀食籽粒和穗轴、苞叶。
三、发生规律新疆棉铃虫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地下2~5厘米的土室内越冬。
次年5月开始羽化为成虫。
成虫白天躲藏在隐蔽处不活动,日落后飞出,四处寻找开花植物,取食花蜜,补充营养。
交配后即可产卵,一头雌蛾可产卵1 000粒左右,最高可达3000粒。
第一代卵高峰南疆在6月上旬,北疆在6月中旬,主要产在胡麻、豌豆、早番茄、早玉米和紫草、菲沃斯、曼陀罗上,麦株上也有。
第二代卵高峰南疆在7月上旬,北疆在7月中旬,主要产在玉米、棉花、番茄、烟草、辣椒等植物上,第三代卵高峰在8月,主要产在玉米、烟草、棉花、晚番茄、高粱上。
棉铃虫在玉米上产卵,主要是抽雄而未开花的阶段,开花后则减少。
产卵部位主要在雌花花丝和雄花上,叶片正面也有。
卵期一般3~4天,随温度而定。
棉铃虫
开发价值
棉铃虫的幼虫体色多变,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因而可以通过饲喂不同的食物来改变其体色来实现其观赏价 值。而且,棉铃虫体内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可以开发为经济动物批量饲养,从而供人、啮齿动物、鸟类、鱼类等 食用,由此变害为宝。
谢谢观看
危害特点
危害特点
幼虫及害状(2张)棉铃虫为害棉花时,主要以幼虫蛀食棉花的蕾、花、铃。蕾被蛀食后苞叶张开发黄,2~3d 后脱落;花的柱头和花药被害后,不能授粉结铃;青铃被蛀成空洞后,常诱发病菌侵染,造成烂铃。幼虫也食害 棉花嫩尖和嫩叶,形成孔洞和缺刻,造成无头棉,影响棉花的正常发育。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
棉铃虫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铃夜蛾属动物
01 形态特征
03 危害特点
目录
02 生活史及习性 04 分布范围
05 室内饲养
07 物种价值
目录
06 综合防治
基本信息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鳞翅目,夜蛾科,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 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30 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农业防治
(1)种植抗虫品种,如转Bt基因抗虫棉。 (2)合理布局作物。棉花与小麦、油菜、玉米等合理间作套种或插花种植,可以丰富棉田天敌资源。 (3)耕地灭蛹。冬季深翻冬灌,破坏蛹室,结合冬灌,可使越冬蛹窒息死亡。麦收后及时中耕灭茬,可降 低成虫的羽化率。 (4)喷磷驱蛾。产卵盛期在棉田喷洒2%过磷酸钙浸出液,具有驱蛾产卵,减轻为害的作用。 (5)人工除虫。成虫产卵盛期结合对棉花进行整枝、摘心、抹赘芽、剪空果枝等,将去除的幼嫩部分带出 棉田外销毁,可以消灭大量卵和幼虫。
棉铃虫的防治和治疗技术
棉铃虫的防治和治疗技术汇报人:文小库2023-11-15•棉铃虫的介绍•棉铃虫的预防技术•棉铃虫的治疗技术•棉铃虫的防治案例分析•棉铃虫防治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棉铃虫的介绍01棉铃虫的生物特性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的棉花害虫。
棉铃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幼虫阶段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棉铃虫以棉花、番茄、豆类等作物为主要食物来源。
昆虫分类生命周期食性分布范围棉铃虫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地区,对全球各地的棉花、番茄、豆类等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危害程度棉铃虫的幼虫蛀食植物的蕾、花、果,造成落蕾、落花、落果,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棉铃虫的分布和危害棉铃虫可以通过自然界的生物链进行传播,如鸟类、昆虫等。
自然传播棉铃虫也可以通过农事操作、运输工具等人为因素进行传播。
人为传播棉铃虫的传播途径棉铃虫的预防技术02农业防治选择种植对棉铃虫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降低棉铃虫对作物的危害。
采用轮作制度,避免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减少棉铃虫的繁殖和危害。
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湿度,提高作物抗虫能力。
种植抗虫品种轮作制度精耕细作引入棉铃虫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控制棉铃虫的数量。
微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农药,如Bt等,对棉铃虫进行防治。
灯光诱杀利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棉铃虫成虫,减少繁殖数量。
色板诱杀使用黄色或白色色板诱杀棉铃虫成虫。
化学防治药剂选择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
施药方法根据棉铃虫的危害情况和作物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如喷雾、熏蒸等。
棉铃虫的治疗技术03棉铃虫对不同的杀虫剂会产生不同的抗性,因此需要根据虫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
药剂选择施药方法安全措施为了提高药效,一般采用喷雾的方式进行施药,同时需要注意施药的时间和频率。
由于杀虫剂对棉铃虫的天敌也有影响,因此需要注意保护天敌,同时避免药剂对人体的伤害。
棉铃虫防治方法
棉铃虫防治方法
棉铃虫是一种常见的棉花害虫,其幼虫会损害棉花的铃部,对棉花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以下是一些棉铃虫的防治方法:
1. 农艺措施:
-合理种植布局:适当调整种植密度和间距,保证棉花植株之间的通风和光线充足,减少虫害滋生的机会。
-病虫害监测:定期巡查棉田,及时发现虫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深翻土壤:在棉花收获后,进行深翻土壤,破坏虫卵和幼虫的生存环境,减少虫害发生。
2. 生物防治:
-引入天敌:可通过引入棉铃虫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扩散。
-建立生态平衡:通过保护和提高棉田的生态环境,促进益虫的繁殖和增加,以减少害虫的发生。
3. 化学防治:
-农药喷洒:根据虫情和农药的选用建议,在虫害发生高峰期进行针对性的农药喷洒,以控制和杀灭棉铃虫。
-注意施药技术:在施药时应注意药剂的浓度和喷洒方式,确保药剂充分接触到虫体,提高防治效果。
4. 避免抗药性发展:
-轮作:避免连作,通过与其他作物轮作来打破害虫的生长周期,减少抗药性的发展。
-药剂轮换: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进行轮换使用,减少害虫对特定农药的抗药性。
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综合防治原则进行。
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遵守相关的安全使用规范,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棉铃虫防治
3.幼虫 幼虫各体节有毛片12个,体色变化大,前胸 气门前两根刚毛基部连线延长 通过气门,或与 毛气门相切。 4.蛹 体长17~20mm,腹部第五、六七各 节前缘 密布环状刻点,背部刻点较腹面为密;尾端具有 臀棘两枚。
图5.1.2-1 棉铃虫成虫
图5.1.2-2 棉铃虫卵
图5.1.2-3 棉铃虫蛹
图5.1.2-5 棉铃虫幼虫取食花蕾 图5.1.2-6 棉铃虫幼虫取食棉铃
三.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冬春深翻,灌水,减少虫源。 2.种植抗虫棉 目前转Bt基因的抗虫棉已在 生产上广泛应用,抗虫棉基本可控制棉铃虫的为 害。 3.化学防治 (1)利用核多角体病毒防治 棉铃虫,尤其对一、二龄幼虫有特效。 (2)防治二代棉铃虫用苏云金杆菌兑水喷 雾,效果好。
棉铃虫
一、形态特征 二、发生规律 三、综合防治
概述
棉铃虫属鳞翅目, 夜蛾科。在全国各棉区 均有发生。 在黄河流域 棉区常年发生量大,布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 14~19mm,翅展30~38mm,体色变化 较大,一般雌蛾黄褐或红褐色,雄蛾灰褐或带绿 色。 2.卵 近半球形,纵棱达底部,每两根纵棱间有一 根纵棱分为二岔或三岔。初产卵乳白色,逐渐变 黄,近孵化时为紫褐色。
初孵幼虫先吃卵壳,然后食害植株的嫩尖、 叶;二龄幼虫蛀食幼蕾;三、四龄以为害蕾花 为主;五、六龄幼虫蛀食青铃。三龄前幼虫早 晚常在叶面爬行,抗药力差,易被药剂杀死。 因此,防治棉铃虫应在卵孵盛期开始防治,把 棉铃虫消灭在三龄以前。
棉铃虫在温度22~28℃、相对湿度75% ~ 90%、雨量分布均匀的情况下发生严重。
图5.1.2-4 棉铃虫幼虫
二.发生规律
棉铃虫以老熟幼虫在棉田蜕皮化蛹,越冬蛹 在土温达16℃以上开始羽化。成虫傍晚活动,对 黑光灯和杨树枝有较强趋性,喜欢在生长好的棉 田及玉米、高粱上产卵,卵产在植株的嫩尖、嫩 叶、蕾、苞叶及玉米高粱心叶上。
棉铃虫
中文名称:棉铃虫英文名称:American cotton bollworm中文别名:拉丁学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分布区域: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27~38毫米。
雌蛾前翅赤褐色或黄褐色,雄蛾多为灰绿色或青灰色;肾状纹和环状纹暗褐色,外横线及亚外横线之间色较深。
后翅淡黄灰色,近外缘部分茶褐色,外缘中部内侧有灰白色月牙形斑。
卵黄白色,半球形,0.5毫米大小,主要散产在棉花主茎或分枝顶部叶片正面,在花蕾萼片表面也有。
幼虫共6龄。
体长一龄2~3、二龄4.5~6、、三龄9~12、四龄15~24、五龄33~36、六龄35~37毫米。
各体节一般有毛片12个,四龄以后体背和侧面有多条细纵纹。
体色变化很大,有绿、黄绿、红褐、黄褐等色。
蛹体长17~20毫米。
腹部第五、六节各节前缘密布环状刻点,背面比腹面密。
尾端有1对臀棘。
在土表下土室中化蛹。
为害作物:棉花为害症状:(1)二代(蕾铃期)为害状生长点被害幼虫将顶心周围小叶芽为害成缺刻形,有细虫粪,叶展开后呈畸形;生长点常被破坏,使棉茎顶部停止生长,从顶部以下几个叶腋处长出粗壮的徒长枝,上面基本不长花蕾,使整株棉花变成只长叶、杆不结果的光杆棉,俗称“公棉花”。
顶部嫩叶被害被吃成许多小穿孔。
蕾被害幼虫藏在苞叶内蛀食幼蕾,蛀孔处有虫粪;被害蕾苞叶张开,很快脱落。
花被害花的雄蕊、花柱被吃掉;子房基部蛀入为害,被害花往往不结铃。
(2)三、四代(铃期)为害状棉铃基部有蛀孔,孔口附近有虫粪,正蛀食的幼虫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被蛀棉铃遇雨很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被害部位成为僵瓣,蕾被害状相同。
分类属性:发病特点:以蛹越冬。
一年发生2~6代,由北往南代数逐渐增加,北纬40度以北以1年3代为主,北纬40度以南到长江以北以l年4代为主,长江以南到北纬25度以北以1年5代为主。
全国以黄河流域(4代区)常年发生较重。
成虫在夜间活动,取食花蜜和交尾、产卵;飞翔力较强,对黑光灯和半干的杨树枝叶有较强的趋性;白天潜伏在植物丛间不活动。
五小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五小害虫的发生与防治五小害虫指的是作物病虫害中的五大害虫,分别是棉铃虫、粘虫、螟虎、蚜虫和白粉虱,它们在不同作物上的出现会给农作物生长发育带来极大威胁,因此防治五小害虫是长远发展农业的必经之路。
一、棉铃虫棉铃虫是轻食食草性害虫,以棉花为食,又称棉铃飞虱,它们寿命很短,但是繁殖能力很强。
由于其生长发育速度快,容易形成群体,因而抗药性变化迅速。
防治棉铃虫可以采用防治和治理相结合的方法,即既要加强田间巡查,又要断绝虫源,控制污染。
同时,还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定时定量喷洒,防止棉铃虫的繁殖。
二、粘虫粘虫是甜菜夜蛾幼虫的一种昆虫,能够长期滞留在作物上,并发出病原体,严重阻碍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导致产量下降。
防治粘虫可以采取人工剪除和定时用药喷洒的方法,以消灭幼虫。
三、螟虎螟虎属于尺蛾科的害虫,喜欢在各种果树上生存,在树干、枝条和嫩叶上咬洞,造成芽和果实的受损。
其幼虫喜欢在枝干内挖掘,形成漏斗形的洞穴,妨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极大损害了果树的产量和质量。
防治螟虎可以使用喷洒杀虫剂、定时清理枝干和嫩叶、锯下漏水和叶子凋谢的分枝等措施,同时还要增强果树抗虫能力,提高果树品质。
四、蚜虫蚜虫是一种靠吸吮树汁进行生存的昆虫,它们妨碍了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而且分布广泛,难以清除。
防治蚜虫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喷洒杀虫剂、加强灾后管理、清除枯枝老叶、加强土壤管理等。
五、白粉虱白粉虱是鳞翅目昆虫科的一种害虫,容易在叶片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形成病斑,使作物品质降低。
防治白粉虱可采取喷洒杀虫剂、改善田地环境和提高水质等办法,保持田间习惯和良好的生长状态,提高耕作技能,积极宣传发展绿色农业,是长期有效控制白粉虱的重要方法之一。
总之,在防治五小害虫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防治技术和经验,采取灾害综合联防联控的方法,可以更好地防止作物发生害虫,改善土壤和气候情况,提高产量和品质,使农业发展得更为健康。
药用植物病虫害学-棉铃虫简介
棉铃虫简介
又名棉铃实夜蛾,鳞翅目,夜蛾科,广泛分布 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 有分布。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 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寄主种类繁多,受害药材有黄芪,牛蒡,枸杞, 丹参,藿香,薏苡,白扁豆,玫瑰,月季,穿 心莲,颠茄,金银花。
棉铃虫形态特征
生活史及习性
3、成虫
成虫飞翔能力强,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 棉铃虫下半夜扑灯数量多于上半夜。黎明前 棉铃虫对半枯萎的杨,柳,杨槐,紫穗槐等 枝把散发的气味表现有趋性。
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成虫对黑光灯、高压汞 灯有较强的趋性,特别是高压汞灯的诱 杀率显著,有效降低落卵量30%-40%。 (2)杨树枝把诱蛾,每日清晨用塑料袋 套蛾诱杀。
生活史及习性
由于地区、药材种类和受害时间不同,受害 时期、代次不同。如牛蒡花果期主要受第一代棉 铃虫危害。而黄芪,丹参,白扁豆等花果期为六 ~十月,受三、四代为害较重。成虫需补充营养 ,卵产于寄主嫩叶花蕾等处。初孵幼虫取食未展 开嫩叶和花蕾,2龄后钻入蕾,花,果内蛀食, 虫粪排在洞外。
生活史及习性
卵近半球形,底部较平,高0.51~0.55mm, 直径0.44~0.48mm,顶部微隆起。初产时乳 白色,逐渐变为黄白色。卵表面可见纵横纹网 格,其中伸达卵孔的纵棱有11~13条,纵棱有 2岔和3岔到达底部,通常26~29条。
形态特征—幼虫
共6龄, 老熟幼虫长约40~50mm,头 部黄色,有褐色网状斑纹,初孵幼虫青灰 色,体色多变,分4个类型:体色淡红, 红褐色,体色黄白, 体色淡绿,体色深 绿。体表布满褐色和灰色小刺,刚毛长而 尖,底座毛片大。
化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治
对于消灭越冬幼虫,用50%地亚农或 25%辛硫磷囊剂, 而对于越冬后的幼虫,用50%辛硫磷乳剂 15 kg/hm, 消灭虫卵和初孵幼虫,可选用40% 三唑磷乳油1000 倍液,或 50% 辛硫磷乳油 1000 倍液,或25%水杨硫磷乳油1000倍液, 在成虫羽化期内,用50%辛硫磷 800 倍液或 8%敌百虫粉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是一种应急手段,农业防治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出于经济 学角度,再进行化学防治。
棉铃虫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措施
棉铃虫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措施棉铃虫是棉花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其危害不仅会降低棉花产量和质量,还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为了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
本文将就棉铃虫的危害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棉铃虫的危害棉铃虫是以棉铃为食物的害虫,主要危害棉花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首先,棉铃虫取食棉铃的种子,导致棉铃受损甚至脱落,从而降低了棉花的产量。
此外,棉铃虫还会分泌大量的唾液和粪便,造成棉花受到二次污染,影响棉花的质量。
最后,棉铃虫还会传播多种棉花病害,如棉铃黑轮纹病、棉铃菌核病等,导致棉花的病害发生率增加。
二、综合防治措施为了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危害,我们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和病原体等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的方法。
在棉花生产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天敌昆虫,如瓢虫、金龟子、蚜虫寄生蜂等,以减少棉铃虫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病原体,如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通过喷施或注射的方式传播,使棉铃虫感染病毒并死亡。
2.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害虫。
对于棉铃虫,可以采用人工捕捉的方式来减少其数量。
在棉田周围设置灯光诱捕器,利用棉铃虫对光的趋性,将其吸引到诱捕器中,然后再进行收集和处理。
此外,还可以通过搭设隔离网,防止棉铃虫进入棉田区域,减少危害。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通过喷洒农药来控制害虫。
在棉花生长季节,可以根据棉铃虫的生长和发育规律,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喷洒时间进行化学防治。
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应该科学合理,遵循农药的使用规范,以免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综合来看,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是控制棉铃虫危害的三种主要方法。
同时,为了提高防治效果,还可以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清除杂草、及时疏芽、轮作等,以减少虫害的滋生和扩散。
此外,农民还应该加强害虫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棉铃虫的危害。
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科研人员的技术支持以及农民的积极参与。
棉铃虫的种类与防治
03 棉铃虫灾害可能导致农产品市场供应不足,影响 国家粮食安全。
03
棉铃虫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种植抗虫性强的品种
选择对棉铃虫有较强抗性的品 种,降低棉铃虫的危害。
合理轮作
通过合理轮作,减少棉铃虫的 食物来源,降低种群数量。
调整播期
灯光诱捕
利用棉铃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 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捕,统 计诱捕数量。
田间设置监测器
在棉田中设置虫情测报灯、性诱 剂等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棉铃虫 的动态。
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建立
根据监测数据和历史资料,建立棉铃虫发生趋势的预 警模型。
预警等级划分
根据棉铃虫发生量和危害程度,将预警等级划分为低 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
棉铃虫的种类与防治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7
• 棉铃虫的种类 • 棉铃虫的危害 • 棉铃虫的防治方法 • 棉铃虫的监测与预警 • 棉铃虫的科研与教育
01
棉铃虫的种类
按生活习性分类
迁飞型
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可在不同地区 间进行季节性迁徙。
本地型
主要在本地繁殖,不进行大规模迁徙 。
按形态特征分类
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术交流
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各 国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棉 铃虫防治的国际合作方案。
技术合作
加强技术合作和信息共享,共同研发高效、环保的 棉铃虫防治技术,提高全球防治水平。
政策对话
参与国际政策对话和谈判,推动制定有利于 棉铃虫防治的国际政策和标准,促进全球农 业可持续发展。
红眼型
具有红色眼睛,与其他品种有明显区别。
棉铃虫的危害特征发病条件繁殖习性防治方法
棉铃虫的危害特征|发病条件|繁殖习性|防治方法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为鳞翅目夜蛾科铃夜蛾属昆虫的一种,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我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棉铃虫的防治技术吧!棉铃虫的危害特征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于棉株上部。
幼虫5~6龄,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
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
棉铃虫的发生规律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4~5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
第1代主要在麦田危害,第2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顶尖,第3、4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铃,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
第4、5代幼虫除危害棉花外,有时还会成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棉铃虫的繁殖习性棉铃虫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6代,以蛹在寄主根际附近土中越冬,翌年春季陆续羽化并产卵。
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为害。
第2代以后在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
成虫白天栖息在叶背或荫蔽处,黄昏开始活动,吸取植物花蜜作补充营养,飞翔力强,有趋光性,产卵时有强烈的趋嫩性。
卵散产在寄主嫩叶、果柄等处,每雌一般产卵900多粒,最多可达5000余粒。
初孵幼虫当天栖息在叶背不食不动,第2天转移到生长点,但为害还不明显,第3天变为2龄,开始蛀食花朵、嫩枝、嫩蕾、果实,可转株为害,每幼虫可钻蛀3~5个果实。
4龄以后是暴食阶段。
老熟幼虫入土5~15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
棉铃虫的防治技术1、秋耕冬灌:秋耕冬灌可以压低越冬虫口基数,秋季棉铃虫危害重的棉花、玉米、番茄等农田,进行秋耕冬灌和破除田埂,破坏越冬场所,提高越冬死亡率,减少第一代发生量。
棉铃虫
(三)科学施用农药
• 1. 棉铃虫百株卵量 20 ~ 30 粒或有虫株率 5~10%。超过防治指标的棉田进行药剂挑 治,严禁盲目全面喷药。 • 2.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到幼虫二龄前,施药 效果最好。 • 3.防治棉铃虫可使用对天敌杀伤较小的Bt 制剂、赛丹 。棉蚜、棉叶螨发生重的棉 田,禁止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棉铃虫。
美除(瑞士先正达)、科云NPV(600亿 PIB/g、河南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威 克达(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甲胺基阿维菌素)、催杀(多杀霉素)、 四种药剂防治棉铃虫效果较好,对天敌较 安全,可作为兵团防治棉铃虫推荐药剂, 在进一步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
(四)生物防治
• 1.合理作物布局,种诱集带和减少用药及 改进施药方法等,保护棉田和麦田等丰富 的天敌资源,以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发生 为害。 • 2.开发天敌的增殖技术和方法,是抑制棉 铃虫暴发成灾的有效途径。赤眼峰、多异 瓢虫、草蛉和胡蜂等天敌,对棉铃虫卵及 初龄幼虫控制作用显著。 • 3.在棉铃虫初龄幼虫盛期,喷洒生物制剂 Bt或新棉安有一定的防效且对天敌安全。
(二)诱杀成虫
• 1.杨枝把诱蛾 +草酸 • 2.频振式杀虫灯诱蛾 • 3.玉米诱集带
• 灯光诱杀中的排列顺序:频振式杀虫灯 >黑光灯>高压汞灯; • 结合兵团现代规模化精准农业的发展要 求,提出了以玉米诱集带、杨柳枝把和 频振式杀虫灯为主的1-2种诱杀措施,在 测报中适当选择性诱剂加以配合,以便 达到经济、简便、高效的目的。
铃的苞叶上最多。
羽化当晚即可交配,2~3天后开始产卵,产卵 历期6~8天,以前3天产卵最多。平均产卵 1000粒,最多可达3000多粒。卵散产 成虫产卵适温23℃以上,20℃以下很少产卵。
棉花三代棉铃虫防治
棉花三代棉铃虫防治前言棉铃虫是一种重要的害虫,在棉花生产中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尤其是棉花三代棉铃虫更是难以防治。
本文将详细介绍棉花三代棉铃虫的防治方法,帮助农民朋友有效避免和减轻损失。
棉铃虫的生命周期和特点棉铃虫是一种昆虫,其雌虫身体呈长条形状,长约3毫米,雄虫略小。
棉铃虫为俯卧的姿势,腹部比胸部长,其特点就是长着一个尖尖的“钩子”,这个“钩子”就是棉铃虫的特征。
棉铃虫有非常明显的三代生命周期。
第一代通常孵化于4-5月份,潜伏期10-20天,发育期约30天,成虫寿命约15天。
第二代从6月上旬开始发生,潜伏期8-15天,发育期约20天,成虫寿命约10-15天。
第三代是最为危险的一代,它于7月中旬开始孵化,成虫寿命约7-10天。
棉花三代铃虫主要以卵、幼虫和成虫为害,其中以成虫为祸害最为严重。
棉花三代棉铃虫的防治方法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防治棉花三代棉铃虫的关键。
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适时发现和防止棉铃虫危害,能够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的繁殖。
•棉花种植地选择:选择生长良好、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进行种植。
同时要选择耐埃及耐旱、吸收力强、稳产性能好、品质优良的抗性棉花品种进行种植。
•合理施肥:科学合理地施肥可提高棉花的免疫能力,增强棉铃虫的抵抗力。
•削减种植期:适当削减棉花种植期来减少棉花被棉铃虫侵害的时间。
化学防治目前,化学防治仍然是防治棉花三代棉铃虫的重要手段。
但实际操作中却会存在一些问题,如防治效果不佳、污染恶化、产生副作用等。
因此,务必按照标准量进行使用并适时轮换放药。
•药剂使用:棉花三代铃虫对药物适应性较强,因此使用药剂的时候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剂,并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药剂浓度:一般来说,药剂浓度不能过高,最好是在5%左右。
过高的药剂浓度会导致药效减弱,而且往往会额外增加药剂的使用量,从而导致环境污染。
•药期安排:药期的主要目的是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棉花进行喷洒,让药剂在最佳时机对棉花进行保护。
棉铃虫形态特征
棉铃虫形态特征棉铃虫(Scientific name: 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棉花产区的有害物种,在农业生产中对棉花、玉米、番茄等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正因为其对农作物的危害性,研究棉铃虫的形态特征对于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棉铃虫的外形特征1. 外部形态特征棉铃虫属于鳞翅目昆虫,成虫体长约15-20毫米,翅展为35-40毫米。
其翅膀颜色以灰褐色为主,具有一对遮盖状的前翅和一对后翅。
前翅呈三角形,前缘略凸起并具有不明显的粉状鳞片。
后翅呈灰色,并具有暗褐色或棕色的边缘。
雄性棉铃虫的翅膀较大,前缘较窄而尖,而雌性的前缘较圆。
2. 头部特征棉铃虫的头部相对较小,呈卵圆形。
有一对复眼,复眼一般呈深褐色,朝外突出。
棉铃虫的触角杂色,基部为黑色,而顶部为橙褐色。
正中有一对口器,棉铃虫的口器非常锋利,能够穿过植物的外皮和组织,吸食植物的汁液。
3. 腹部特征棉铃虫的腹部由9个节组成,每个节上都有一对腿。
雄性的腹部比雌性更窄,末端有两个稍长的尾丝。
而雌性的腹部较为肥大,末端没有尾丝。
雄性棉铃虫的腹部第八节内脏前端有一个生殖器的孔,而雌性的第七节有一个用于产卵的孔。
二、棉铃虫的生命周期深入了解棉铃虫的生命周期对于制定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棉铃虫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1. 卵阶段雌性棉铃虫在植物表面或植物附近的细沟中产卵。
每只棉铃虫平均可产卵200-400枚,卵呈半球形,直径约为0.4毫米,表面呈淡黄色或白色。
卵的颜色会随着时间变化,变为灰色或黑色。
2. 幼虫阶段孵化后的幼虫分为几个不同的龄期,每个龄期的幼虫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幼虫的前胸板上有一对硬质的黑点,称为短黑角。
这对黑角是棉铃虫幼虫的标志之一。
幼虫初期的体色为淡绿色,头部为淡褐色。
随着龄期的增长,幼虫的体型逐渐变大,颜色也由绿色渐渐转变为黄褐色。
在后期,幼虫的身体上还会有淡黄色、淡绿色和淡粉红色的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学名: 棉铃虫界: 动物界纲: 昆虫纲 目: 鳞翅目 科: 夜蛾科目录展开简介。
体光滑,绿或褐色,是严重的作物中文学名:棉铃虫中文俗名:棉铃实夜蛾棉铃虫拉丁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英文名:Cotton bollworm所属科目:鳞翅目夜蛾科外形特征成虫体长15~17毫米。
翅展30~38毫米。
前翅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线、纹均黑褐色,不甚清晰;肾纹前方有黑褐纹;后翅灰白色,端区有一黑褐色宽带,其外缘有二相连的白成虫斑。
幼虫体色变化较多,有绿、黄、淡红等,体表有褐色和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蛹自绿变褐。
卵呈半球形,顶部稍隆起,纵棱间或有分支。
生物学特征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因地区而异。
在山东省莱州市每年发生4代,九月下旬成长幼虫陆续下树入土,在苗木附近或杂草下5cm—10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
翌春气温回升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出现第一代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尚有棉铃虫出现。
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在夜间闪配产卵,卵散产,较分散。
一头雌蛾一生可产卵500粒~1000粒,最高可达2700粒。
卵多产在叶背面,也有产在正面、顶芯、叶柄、嫩茎上或农作的、杂草等其它植物上。
幼虫幼虫孵化后有取食卵壳习性,初孵幼虫有群集限食习性,二三头、三五头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头向叶缘排列、自叶缘向内取食,结果叶片被吃光,只剩主脉和叶柄,或成网状枯萎,造成干叶。
1龄~2龄幼虫沿柄下行至银杏苗顶芽处自一侧蛀食或沿顶芽处下蛀入嫩枝,造成顶梢或顶部簇生叶死亡,危害十分严重。
3龄前的幼虫食量较少,较集中,随着幼虫生长而逐渐分散,进入4龄食量大增,可食光叶片,只剩叶柄。
幼虫7月~8月份为害最盛。
棉铃虫有转移危害的习性,一只幼虫可危害多株苗木。
各龄幼虫均有食掉蜕下旧皮留头壳的习性,给鉴别虫龄造成一定困难,虫龄不整齐。
早晨露水干后至9时前,幼虫常在叶面静伏,触动苗木即会摇落地面,是人工捕捉的好时机。
棉铃虫以蛹在地下约5cm~10cm深处越冬,可结合冬季松土追肥将部分虫蛹翻至地面,死外电或为天敌所食。
棉铃虫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0%~90%。
第二代、第三代然害最为严重,根据我所1997年7月下旬至8月份的多次调查,严重地片虫口密度达98头/百叶,虫株率60~70%,个别地片达100%,受害叶片达1/3以上,影响叶产量20%,质量下隆至少1个等级,苗木生长量影响很大,估测经济损失每亩300元左右。
成虫:成虫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
前翅具褐色环纹及肾形纹,肾缢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
蛹形态特征蛹长17~21毫米,黄褐色,腹部第五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棉铃虫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幼虫:幼虫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黑褐色,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
两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
体表布满小刺,其底部较大。
卵形态特征卵约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
生活习性成虫白天姬蜂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黄蜂于棉株上部。
幼虫5~6龄。
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
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
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多数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
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蝇等寄草蛉生性天敌和草蛉、黄蜂、猎蝽等捕食性天敌。
除用化学方法防治外,还可进行树枝诱杀、建立玉米诱集带诱杀等。
赤眼蜂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4-5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
第1代主要在麦田危害,第2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顶尖,第3、4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铃,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
第4、5代幼虫除危害棉花外,有时还会成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
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生长繁殖棉铃虫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6代,以蛹在寄主根际附近土中越冬。
翌年春季陆续羽化并产卵。
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为害。
第2代以后在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
成虫白天栖息在叶背或荫蔽处,黄昏开始活动,吸取植物花蜜作补充营养,飞翔力强,有趋光性,产卵时有强烈的趋嫩性。
卵散产在寄主嫩叶、果柄等处,每雌一般产卵900多粒,最多可达5000余粒。
初孵幼虫当天栖息在叶背不食不动,第2天转移到生长点,但为害还不明显,第3天变为2龄,开始蛀食花朵、嫩枝、嫩蕾、果实,可转株为害,每幼虫可钻蛀3~5个果实。
4龄以后是暴食阶段。
老熟幼虫入土5~15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
分布范围耕作栽培制度对棉铃虫种群动态的影响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作物布局的变化,使棉铃虫得以在不同作物间辗棉铃虫转取食危害,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扩展。
此外,由于营养水平的差异使棉铃虫发育进度不一致,田间种群世代参差不齐、交叉重叠,危害历期延长。
栽培管理水平提高及栽培制度、耕作制度改变的影响地膜植棉的种植方式,使棉田棉花的生育期普遍提前,为一代棉铃虫发生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玉米、番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引诱棉铃虫大量危害,在玉米和番茄上繁殖后再回迁到棉田,使二代棉铃虫在棉田的防治压力剧增。
随着膜下滴灌以及高密度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垦区秋耕冬灌面积减少,茬灌和干播湿出面积加大,导致棉铃虫羽化率高,越冬基数逐年增多,极易爆发成灾。
气候因素与棉铃虫发生的关系秋季和春季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棉铃虫的越冬基数和存活率。
9~10月温度偏高,气温下降慢,次年春季气温稳定回升,棉铃虫的越冬基数大、成活率高,易造成棉铃虫的大发生。
冬季气候变暖,有利于棉铃虫的越冬。
棉铃虫种群的自然控制防治策略强化农业防治措施,压低越冬基数坚持系统调查和监测,控制一代发生量;保护利用天敌,科学合理用药,控制二、三代密度。
农业技术措施秋耕冬灌,压低越冬虫口基数。
秋季棉铃虫危害重的棉花、玉米、番茄等农田,进行秋耕冬灌和破除田埂,破坏越冬场所,提高越冬死亡率,减少第一代发生量。
优化作物布局,避免邻作棉铃虫的迁移和繁殖在棉田田边、渠埂点种玉米诱集带,选用早熟玉米品种,每667平方米2200株左右。
利用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栖息和产卵的习性,每天清晨专人抽打心叶,消灭成虫,减少虫源。
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天敌,有利于棉田棉铃虫生态的改善。
加强田间管理适当控制棉田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棉花徒长,可降低棉铃虫危害。
在棉铃虫成虫产卵期使用2%过磷酸钙浸出液叶面喷施,既有叶面施肥的功效,又可降低棉铃虫在棉田的产卵量。
适时打顶整枝,并将枝叶带出田外销毁,可将棉铃虫卵和幼虫消灭,压低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量。
诱杀棉铃虫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叶挥发物具有趋性和白天在杨枝把内隐藏的特点,在成虫羽化、产卵时,在棉田摆放杨枝把诱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每667平方米放6~8把,日出前捉蛾捏死。
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蛾具有诱杀棉铃虫数量大,对天敌杀伤小的特点,宜在棉铃虫重发区和羽化高峰期使用。
防治方法当棉田棉铃虫百株虫率一代为5~10头、二代为15~20头、三代25头时可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以挑治为主,严禁盲目全面施药。
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到幼虫二龄前,施药效果最好。
二代卵多在顶部嫩叶上,宜采用滴心挑治或仅喷棉株顶部,三、四代卵较分散,可喷棉株四周。
棉铃虫的防治应以生物性农药或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为主。
棉铃虫发生较重地块,在产卵盛期或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前,局部喷洒拉维因、卡死克、赛丹、BT制剂等防治。
关键是抓住防治时期。
防治试验试验地点:莱州市明波银杏研究所苗圃(莱州市店子镇东尹家村北)。
试验方法:三种处理,四种农药。
三种处理为800倍、1000倍、1500倍液;四种农药,分别取两种混用,共试株数分别435(17.4m2)对照数相同,在幼虫危害期喷雾防治作对照观察。
试验材料:80%敌敌畏乳油。
40%氧化乐果,5%高效顺反式氯氰菊酯乳油。
25%强杀净乳油。
试验原理:DDV乳剂可胃毒、触杀作用,氧化乐果有内吸作用。
二者结合可提高药效;5%高效反式氯氰菊酯乳油具有强烈的胃毒、触杀、拒食作用,25%强杀净乳油具有内吸、触杀、胃毒作用,二者皆为近年成面世的新农药。
棉铃虫对于以前常用农药的抗药性极强,而且虫龄混杂,发育不整齐。
根据虫生物学特性及四种农药性能,分别采取两种混用以提高药效。
试验结果:供试苗圃分别为一小畦17.4m2,约435株,供试虫数包括捉到供试虫并对虫龄作了人为调整.7月11日、22日用药对蓟马、红蜘蛛杀灭效果良好。
8月17日、18日两次用药对粘虫、午毒蛾、蓟马等杀灭效果良好。
1500倍液试用于农作物刹虫效果良好。
邓蔬菜害虫如菜青虫、钻心虫等效果理想。
高效农药防治试验每喷雾器用量:用“邯科140”5-10毫升+ 农喜3号15-20毫升棉铃虫,可在10-20分钟快速杀死5龄以上大虫,且持效期达15天左右,同时兼治甜菜夜蛾、烟粉虱、蓟马、伏蚜、螨等多种害虫,实现一喷多治、低本高效,可实现“一个月两遍药,棉田害虫杀干净!”研究价值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植物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可以有效、特异地抑制昆虫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害虫的生长。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生物技术》,并被该杂志列为该期突出亮点论文之一。
RNA干扰是一种新发现的基因调控机制。
该研究组以棉花和棉铃虫为研究对象。
因为棉花中有一种主要毒素叫棉酚,它对大多数生物体有毒性。
但棉铃虫对它有抗性,它以棉花为食物,为自己提供养料。
研究组首先分离了棉铃虫参与棉酚解毒的基因———P450,用双链RNA的转基因植物喂食后,棉铃虫P450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对棉酚的耐受性大大减弱。
再用含有棉酚的棉花叶子喂食,使这些棉铃虫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药用价值NPV率先实现突破棉铃虫病毒又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棉铃虫专一性的病原微生物。
棉铃虫NPV生物农药防治效果好、药效持久,对其他生物无任何毒副作用,是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生产的昆虫杀虫剂产品,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登记注册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
但长期以来,棉铃虫NPV必须通过“活体”生产,多项核心技术没有得到根本突破,导致生产规模小、产品生产成本高,难以实现产业化。
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同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协同攻关,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棉铃虫群养技术,使饲养规模和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十倍;通过采用独特的病毒分离纯化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原药中的病毒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