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间质疾病
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刘小荣沈颖近年来,人们通过大量临床、病理研究认识到肾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肾脏疾病进展的速度密切相关[1],而小管间质的病变以炎性细胞渗出、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为特征[2]。
现就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肾小管间质病变引起肾功能损害的机制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肾炎预后的决定因素是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有无和严重程度,病变活动性组织学指标与蛋白质的多少、肾功能受损密切相关,而肾功能减退更密切相关于间质纤维化,而并非肾小球的损伤。
间质内单核细胞浸润的密度密切相关于肾功能损害程度。
肾小管间质导致肾功能受损的主要机制为间质纤维化使小管间毛细血管狭窄,血管阻力增加,致肾小球血流量下降;肾小管功能,尤其是近端肾小管萎缩,通过球管反馈机制影响肾小球的某些功能,如肾小球滤过率(GFR)。
肾小管间质病变可直接引起肾小球硬化或纤维新月体病变[3]。
二、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间质病变产生的机制肾小球疾病往往始于肾小球损害,之后引起肾小管间质的损害,而小管间质的病变反过来对肾小球病变的进展和预后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肾小球疾病中的肾小管间质损伤是肾小球固有细胞如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足突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化学因子、生长因子、炎症介质多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
肾小球疾病引起小管间质病变的机制目前有如下观点。
(一)血管环节系统性高血压及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痉挛均引起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狭窄、闭塞,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
血管紧张素、内皮素是具有收缩血管及刺激细胞增殖作用的血管活性因子,缺血是血管紧张素合成和分泌的强烈刺激剂,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的损害又增加了肾小球后的血管阻力,致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入恶性循环[4]。
(二)肾小管环节在进行性肾小球疾病中,残存肾单位的肾小管代偿性负荷增多,耗氧量增加,这可以在近曲肾小管细胞PTC刷状缘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形成终末产物C5b-9增多。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
第二节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chronic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o-pathy)实际上是一个临床综合征,它可由许多不同的根底疾病引起。
主要病因有:1.免疫性疾病全身性红斑狼疮、同种移植排异、冷球蛋白血症、sjogren综合征、IgA 肾病、Goodpasture综合征。
2.药物止痛剂、非类固醇抗炎药、环孢素、顺氯氨铂、锂。
3.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分支杆菌。
4.阻塞性肾病膀胱输尿管返流、机械性梗阻。
5.造血系统疾病镰状血红蛋白病、浆细胞病、淋巴增生性疾病。
6.重金属铅、镉。
7.代谢性疾病痛风、草酸增多症、胱氨酸增多症、高钙血症、钾缺失。
8.结节病’类肉瘤病、结核、Wegener肉芽肿、念珠菌病、药物成瘾性肾病。
9.血管疾病炎症、硬化、栓塞性。
10.遗传性疾病遗传性肾炎、髓质海绵肾、髓质囊性病、多囊肾。
11.地方病Balkan肾病。
12.特发性。
据叶任高报告,我国的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大多数是由伴尿流梗阻的复杂性慢性肾盂肾炎所致。
本组疾病由于起病多隐匿,肾功能减退逐渐发生,故早期肾损害可能不被认识。
另一个临床常见的错误倾向是将原发病不太明显的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滥诊为非活动性慢性肾盂肾炎。
必需指出,临床上有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表现的病人,必须在病史上或细菌学上(肾脏内有细菌或细菌抗原)有确凿的尿路感染的证据,才能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
据国外资料,不伴梗阻的肾盂肾炎很少引起肾间质的慢性损害。
实际上,大部分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是由药物、代谢性或免疫性疾病引起的。
除特殊类型的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外(如梗阻性肾病、高尿酸性肾脏病等),一般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其病理和临床表现均有一些相同之处,现将这些通性归纳阐述如下:(病理) 双肾大小不一,表面高低不平,常可见粗或细的疤痕,部分与包膜粘连.上述改变常见于有尿路梗阻的慢性肾盂肾炎或返流性肾脏病。
在无尿流梗阻的慢性肾盂肾炎及其它原因所致之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双肾大小相等,外形可稍不规则。
肾脏病理学分型
肾脏病理学分型肾脏病理学分型是指根据肾脏组织病变的特点和临床表现将肾脏疾病分为不同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
通过病理学分型,可以更好地了解肾脏疾病的发展过程和预后,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肾脏病理学分型。
一、肾小球肾炎分型肾小球肾炎是指发生在肾小球的一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的炎症反应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
根据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学表现和临床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膜性肾病: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要特征,常见于成年人。
2.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种表现形式,可导致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管间质损害。
3. IgA肾病:以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为主要特征,是成年人常见的肾小球肾炎类型。
4. 膜增生性肾炎:以肾小球内增生性病变和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5. 肾小球局灶节段性肾炎:以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病变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二、肾小管间质肾炎分型肾小管间质肾炎是指发生在肾小管和间质的一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肾小管和间质的炎症反应和损害。
根据病变的特点和临床表现,肾小管间质肾炎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急性间质性肾炎:以急性肾小管坏死和间质炎症为主要特征,常见于感染后肾炎和药物过敏性肾炎。
2. 慢性间质性肾炎:以慢性间质炎症和肾小管萎缩为主要特征,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间质性肾炎。
3. 药物相关性间质性肾炎:是由于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生素等)导致的间质性肾炎。
三、肾小管-间质-肾小球疾病分型肾小管-间质-肾小球疾病是指累及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的一组疾病,其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根据病变的特点和临床表现,肾小管-间质-肾小球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以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特征,病情进展迅速。
2.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以慢性间质性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要特征,病情进展较缓慢。
肾脏病病理学知识点
肾脏病病理学知识点肾脏病是指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可能导致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了解肾脏病的病理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本文将介绍肾脏病病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以及间质性肾病等方面。
一、肾小球疾病肾小球是肾脏的基本过滤单位,包括毛细血管团和肾小球囊,起到过滤血液、排除废物和保留有益物质的作用。
肾小球疾病是指影响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常见的有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肾小球疾病的病理改变通常包括增殖、纤维化和免疫反应等方面。
1. 肾小球增殖性疾病肾小球增殖性疾病是指肾小球内的细胞增殖异常,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体积增大的疾病。
典型的增殖性疾病包括IgA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
病理表现为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体积增大。
2. 肾小球纤维化疾病肾小球纤维化疾病是指肾小球内纤维组织增多,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受损的疾病。
常见的纤维化疾病包括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硬化。
病理上可见肾小球内纤维组织增加、基底膜增厚、肾小球体积缩小以及肾小球滤过膜的破坏等变化。
3. 免疫反应相关疾病免疫反应相关疾病是指肾小球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IgA肾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病理改变包括免疫复合物沉积和慢性炎症反应。
在病理检查中,可以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来检测肾小球内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情况。
二、肾小管疾病肾小管是肾脏的排泄单位,主要负责尿液的浓缩和废物的排泄。
肾小管疾病是指影响肾小管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常见的有肾小管酸中毒和肾小管间质疾病等。
1. 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酸中毒是指肾小管对酸碱平衡调节功能异常,导致酸中毒的疾病。
病理上可见肾小管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尤其是近曲小管和集合管。
常见的肾小管酸中毒分为远曲小管型和近曲小管型。
2. 肾小管间质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是指肾小管和间质的病变,可能导致肾小管功能减退和慢性肾脏病。
病理改变通常包括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水肿。
肾病内科肾小管间质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肾病内科肾小管间质肾炎的诊断与治疗肾小管间质肾炎(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TIN)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管疾病,主要病变发生在肾小管和间质组织,临床表现各异。
本文将重点阐述肾小管间质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肾小管间质肾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等手段。
1. 临床症状与体征患者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尿量减少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关节痛或皮疹等全身表现。
体检常无特殊体征,个别患者可出现肾区叩击痛或压痛。
2.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蛋白质和白细胞的异常,尿比重常降低。
肾功能检查可见血肌酐升高。
血尿素氮、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检查也有助于判断肾小管功能是否受损。
血清特异性标志物如抗肾小管间质抗体、抗核周沿抗体等可进一步确定诊断。
3. 肾活检肾活检是确诊肾小管间质肾炎的金标准。
镜下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害、间质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等特征性改变。
二、治疗肾小管间质肾炎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因与病情,并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及支持治疗。
1. 病因治疗根据肾小管间质肾炎的病因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对于药物相关性肾小管间质肾炎,应及时停用相关药物。
对于感染引起的肾小管间质肾炎,应采取抗感染治疗。
2. 药物治疗(1)肾小管间质肾炎伴免疫相关性改变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例如,泼尼松、环磷酰胺等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轻肾脏损伤。
(2)对于肾小管酸中毒的患者,可予以碳酸氢钠以纠正酸碱平衡。
(3)调节水电解质和营养平衡,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相应的电解质和维生素。
3. 支持治疗对于肾小管间质肾炎患者,应保持适当的饮食,低盐、低蛋白,适量补充水分。
积极控制高血压,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三、预后与随访肾小管间质肾炎的预后与病因、治疗及病情恢复有关。
及时治疗可提高预后。
部分患者病情可稳定或好转,但少数患者病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肾小管-间质疾病104例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
a r y 1 9 9 8 t o Ap r i l 2 01 2.Th e c l i ni c a l d a t a,l a bo r a t o r y t e s t s a n d p a t h o l o g i c l a e x a mi n a t i o n we r e
T he r e we r e 1 0 4 c a s e s o f r e n a l t u b u l a r . i n t e r s t i t i l a d i s e a s e wh i c h a c c o u n t s f o r 1 . 46 % i n a l l t he 7
厚 。② 1 4 例肾小管- 0 间质性疾病 中, 有无 蛋白尿之间有 明显的差异 ( P<0 . 0 5 ) ; ③有无 炎细胞浸润 和 已 浸润 的多少 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 P<0 . 0 5 ) ; ④ 而有关 肾小球 病变 、 肾小 管萎缩 、 间质增 生及 临床实 验室
的其它几项指标 间无 明显 的差 异( P> 0 . 0 5 ) 。结论 肾小管一 间质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有无炎细胞 浸润
及浸润 的程度密切相关 。临床 表现为明显蛋 白尿的患者 , 如果排 除原 发性 或继发性 肾小球 肾炎时 , 早期 诊断和 预防可减 轻肾小管萎缩 、 间质增生 、 纤维化及小动脉增厚 、 变性 的发展。 [ 关键词 ] 肾小管. 间质疾病 ; 慢性 肾小管间质 肾炎 ; 炎 细胞 [ 中图分 类号 ] R 6 9 2 . 6 0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0—1 9 0 5 ( 2 0 1 3 ) 0 3— 0 2 4 3— 0 4
肾病内科肾小管间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肾病内科肾小管间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肾小管间质疾病是一类累及肾脏小管和间质组织的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
本文将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介绍肾小管间质疾病的相关知识。
一、诊断1.1 临床表现肾小管间质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血尿、蛋白尿、尿酸代谢异常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肾小管功能障碍,如多尿、多饮、酸中毒等。
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从而帮助确定诊断。
1.2 实验室检查肾小管间质疾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尿液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
尿液分析可以检测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等指标,有助于了解肾脏损伤的程度。
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等,可以评估肾功能是否受损。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可以揭示肾脏结构的异常变化。
1.3 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确诊肾小管间质疾病的金标准。
肾活检可以通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肾小管间质疾病的病理特点有小管上皮损伤、间质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等。
二、治疗2.1 对症治疗对症治疗是肾小管间质疾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补充足够的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对于尿量不足的患者可以使用利尿剂。
对于伴有尿蛋白的患者,需要限制蛋白摄入,使用ACEI或ARB等药物进行蛋白尿的控制。
2.2 抗炎治疗肾小管间质疾病的病理过程中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因此抗炎治疗在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抗炎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病变程度。
2.3 免疫调节治疗部分患者的肾小管间质疾病与免疫系统有关,因此免疫调节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有环磷酰胺、环孢素等,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肾脏功能。
2.4 支持性治疗肾小管间质疾病患者的病情可能较重,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例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等。
肾小管间质病变
病理
肾脏常萎缩。 光镜下肾间质呈多灶状或大片状纤维化,伴或不伴淋 巴及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乃至消失,肾小球出现缺 血性皱缩或硬化。免疫荧光检查阴性。 电镜检查在肾间质中可见大量胶原纤维素。
临床表现
本病多缓慢隐袭进展,先出现肾小管功能损 害。远端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出现夜尿多、低比重及低渗 透压尿;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出现肾性糖尿,乃至 Fanconi综合征;远端或近端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均可出 现肾小管酸中毒。
能进行病因治疗者应予治疗。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上述条件中前两条,再加上后两条中任何一条,即可临床诊断本病。
停 Fa用nc致on敏 i综药合物征
纠①正纠酸 正中酸毒中亦毒将:有服助用于碳降酸低氢高钠血。钾。此型RTA系由远端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引 起,主要表现为管腔与管周液间无法形成高H 梯度。 重症病例尚可配合服用小剂量氢氯噻嗪,减少细胞外液体容量,以增强近端肾小管HCO3—重吸收。
诊断
典型病例有:①近期用药史;②药物过敏表 现;③尿检异常;④肾小管及小球功能损害。一般认为上 述条件中前两条,再加上后两条中任何一条,即可临床诊 断本病。但是,非典型病例(尤其是由非甾类抗炎药致病 者)常无第二条,必须依靠肾穿刺病理检查确诊。
治疗
停用致敏药物 去除过敏原后,多数轻症病例即可自行缓解。
肾小球及肾血管正常。
免疫荧光检查多阴性,由甲氧苯青霉素引起者有时可 见IgG及C3沿肾小管基底膜呈线样沉积。
电镜除进一步证实光镜所见外,在非甾类抗炎药引起 肾小球微小病变病时,还可见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 泛消失。
临床表现
全身过敏表现 常见药疹、药物热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时
还可见关节痛或淋巴结肿大。 由非甾类抗炎药引起全身过敏表现常不明显。
肾病内科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病理分析
肾病内科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病理分析肾小管间质性肾炎(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TIN)是一种以肾小管和肾间质损伤为主的肾脏疾病。
它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其中肾小管间质性急性肾炎(Acute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ATIN)多数与过敏反应相关,而肾小管间质性慢性肾炎(Chronic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CTIN)则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有关。
一、肾小管间质性急性肾炎(ATIN)的病理特点ATIN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和肾小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炎性渗出和间质水肿。
镜下观察可见肾小球基本正常,但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变性、坏死和剥脱现象。
肾小管间质区域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并可见单核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间质水肿常呈点状或弥漫分布。
二、肾小管间质性慢性肾炎(CTIN)的病理特点CTIN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慢性病变。
镜下观察可见肾小球硬化、萎缩,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萎缩,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肾小管间质区域存在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
间质纤维化逐渐加重,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和泡沫样细胞出现。
三、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病因与临床表现ATIN的常见病因包括药物过敏反应、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等)等。
CTIN的病因复杂多样,除了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损伤外,还可以与长期使用药物、慢性感染、代谢性疾病等有关。
临床表现方面,ATIN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全身炎症反应,肾脏功能损害可能表现为尿液改变、血肌酐升高等。
CTIN的临床表现一般为慢性进行性肾功能衰竭,常伴有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
四、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治疗和预后对于ATIN的治疗,首先需停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然后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肾小管间质疾病( TIN )
肾小管间质性肾病
定义:各种原因引起肾脏实质性损害,起最 初的组织病理改变位于肾小管间质;或相对于 肾小球和肾血管而言,肾小管间质的结构和功 能变化更突出。
发病率:慢性肾功能衰竭约20%~40%、急性 肾功能衰竭约10%~25%由TIN引起。
作用:空间、局部免疫反映的激发和应答、 残存肾单位的适应性变化过程、成纤维细胞的 增殖、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表达、肾 组织的硬化和纤维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与药物有关的急性TIN
特点:多有过敏药物服用史,再次服用时,伴
全身过敏反应,发热、皮疹、一过性血嗜酸细 胞增多。 常见药物: 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霉素类。 用药后2~44天,平均17天,发热、血尿、蛋白 尿、嗜酸粒细胞增多。 磺胺药(可有肉芽肿形成),利尿药(噻嗪 和呋喃类,发展较慢),利福平(腰痛和高血 压,长期、间歇服用),非甾类抗炎药(长期 大量应用),西咪替丁(碱性磷酸酶增高)。
其他类型的急性TIN
与感染有关 :急性肾盂肾炎,病理:弥漫中性
粒细胞浸润。 与全身疾病相关:代谢紊乱如尿酸盐、草酸盐、 钙、钾等代谢异常。免疫机制如SLE、肾移植 后急性排异反应、干燥综合症、混合性冷球蛋 白血症、IgA 肾病、恶性肿瘤。 特发性:高γ球蛋白血症、血沉高、糖尿、蛋 白尿、氨基酸尿,间质大量单核细胞浸润。 TIUV综合征:伴眼色素膜炎,青年女性,多 有骨髓和淋巴结肉芽肿性浸润。
分型:急性放射性肾炎,慢性放射性肾炎,单
纯性蛋白尿,良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 放疗6~12月后出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放疗 后数年发生病理为显著肾间质纤维化及肾血管 病变,放疗1年内为肾小球病变。 病理过程:肾小球内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 与基膜分离,相应引起肾小球或肾小管结构塌 陷,导致间质纤维化,血管病变出现晚。 急性放射性肾炎表现水肿、呼吸困难、头痛、 中等程度高血压、可有贫血。 慢性放射性肾炎GFR下降、蛋白尿、高血压、 贫血。
肾小管间质疾病(TIN)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肾小管间质疾病(TIN)
contents
目录
• 肾小管间质疾病(TIN)概述 • TIN的病理学特征 • TIN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TIN的治疗与预后 • TIN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01 肾小管间质疾病(TIN)概 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肾小管间质疾病(TIN)是指肾脏小管间质区域发生的炎症、纤 维化和瘢痕形成等病变,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临床表现
症状
TIN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血 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 这些症状可单独或同时出现,严
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肾功能损害
TIN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 害,包括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 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肾功能损 害的程度与疾病进展速度和个体
差异有关。
其他表现
部分TIN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 如疲乏、体重减轻、发热等。这 些症状可能与炎症反应或免疫异
VS
TIN有一定的复发风险,尤其是在停 药或减量后。因此,患者需要定期进 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复发并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也有助于降低复发 风险。
05 TIN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
。
控制慢性疾病
控制水分和盐分摄入
根据医生建议控制日常饮食中的水分和盐分 摄入量。
保持良好心态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饮食与运动建议
饮食建议
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合理搭配蛋白 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控 制盐分和水分摄入量。
运动建议
间质性肾炎病理生理学
间质性肾炎病理生理学引言间质性肾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是一种以肾小管间质病变为主的肾小管间质疾病,通常由药物、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
本文将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全面解析间质性肾炎,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
一、病理间质性肾炎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间质的炎症反应,病理上可见以下特征: 1. 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到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组织中。
这些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 间质水肿: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组织由于炎症反应导致渗出液的积聚而出现水肿。
间质水肿使得肾小管腔狭窄,影响尿液排泄功能。
3. 纤维化:长期慢性的间质性肾炎可导致间质纤维化,损害正常的肾小管结构。
纤维化严重时,可影响肾小球的功能,从而导致肾衰竭的发生。
二、发生机制间质性肾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为几个常见的发生机制:1. 药物相关:许多药物可引起间质性肾炎,如非甾体抗炎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利尿剂等。
这些药物进入肾脏后,激活免疫系统或直接损伤肾小管,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2. 感染引起: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也可以导致间质性肾炎的发生。
感染引发的间质性肾炎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炎症反应则是免疫系统对感染的防御反应。
3. 自身免疫反应: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以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肾小管和间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4. 遗传因素:一些间质性肾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其发病。
三、临床表现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因病因和病理程度的不同而异,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 1. 尿液异常:尿液异常是间质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常见的有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和管型尿。
其中,蛋白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可能是由于炎症反应和肾小球损伤导致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所致。
2. 肾功能不全:慢性间质性肾炎进展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和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升高。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等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早期以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
后期表现为慢性进展性肾功能衰竭。
引起本综合征的病因繁多,我国常见者是伴尿流梗阻的复杂性慢性肾盂肾炎,而药物、代谢性或免疫性疾病引起本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与病因关系密切。
若为感染所致,多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药物性者与服药(尤其镇痛药)史有关,地区差异可能与种族、气候、饮食习惯等有关。
预后与肾功能受损程度及高血压程度有关。
预后不良的威胁主要来自尿毒症及高血压。
[症状体症]
1.有反复发作肾盂肾炎史或滥用镇痛药史;
2.不明原因的氮质血症或/及轻度尿常规检查异常,蛋白±~+,尿沉渣可有白细胞;
3.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多尿、夜尿、肾小管性蛋白尿(低分子蛋白尿,其量<0.5~1.5克/24小时);
4.可能有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烦渴、低比重、高pH尿;
5.疾病后期可有高血压及肾功能衰竭。
[诊断依据]
1.慢性肾盂肾炎xx或滥用镇痛药xx;
2.起病隐袭,多尿,夜尿,轻度蛋白尿;
3.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比重1.015以下,pH>6.5;
4.尿蛋白定量。
1/ 1。
肾病内科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肾病内科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管疾病,多数情况下会引发严重的肾功能损害。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进行详细探讨。
一、病因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主要由以下几种因素引起:药物使用、感染、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先天性因素等。
药物使用中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某些抗生素是其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感染方面,尤其是腹泻性出血大肠杆菌和化脓杆菌的感染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免疫性疾病中,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往往会导致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发生。
代谢性疾病中,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都可能引发此病。
此外,一些先天性疾病,如慢性肾小管性酸中毒和巴特综合征也可能导致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发生。
二、症状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症状因病因和病情而异。
一般而言,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尿液改变(如尿液变少、尿蛋白增多和尿血等),血尿,水肿,高血压,疲劳,食欲不振等。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关节痛和皮疹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诊断一般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临床表现、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和肾脏活检。
临床表现可以通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获得初步判断。
尿液检查中,常见的异常结果包括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比重异常等。
肾功能检查可以通过测定血尿素氮、肌酐和血电解质等指标来判断肾功能是否受损。
肾脏活检是确诊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最可靠的方法,可以通过检查肾小管和间质的病变来确定病情。
四、治疗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个方面。
病因治疗是根据具体病因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停用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药物。
对症治疗主要是对症状进行处理,包括控制高血压、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对于严重的肾功能损害患者,可能需要透析等肾替代治疗来维持生命。
综上所述,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一种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化的肾小管疾病。
及早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并减轻肾功能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肾病内科原发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治疗
肾病内科原发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治疗原发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Primary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PTIN)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肾小管、间质的炎症和纤维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原发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治疗方法和措施。
治疗方法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主要手段之一。
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1. 激素治疗激素(如泼尼松)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炎症反应,减轻肾小管间质的损伤。
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并逐渐调整剂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激素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高血压等,因此在使用激素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2. 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等)的应用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减轻炎症反应。
免疫抑制剂通常作为辅助药物使用,可以和激素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治疗方法二:生活方式调整除药物治疗外,适当的生活方式调整也是治疗原发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1. 控制饮食患者应遵循低盐饮食,限制高磷、高钾、高蛋白等食物的摄入。
合理的饮食调整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保护肾功能。
2. 规律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肾脏代谢功能,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治疗方法三:中医中药在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的基础上,中医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治疗中。
中医中药以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可以改善肾功能,减轻肾脏损伤。
常用的中药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等功效的药物,如连翘、金银花、车前子等。
总结原发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一种慢性肾脏疾病,治疗方法多样。
药物治疗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反应;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控制饮食和规律运动,有助于改善肾功能;此外,中医中药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综合以上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治疗原发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目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评估、病因分类及治疗原则
临床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评估、病因分类及治疗原则病理生理学和流行病学肾小管间质性疾病作为一种病理过程,特指对肾脏的肾小管和/或间质产生影响的病症。
在致病因素的长期暴露下,其病程可能迁延数月乃至数年,并伴随肾功能的渐进性减退。
在此过程中,肾小球和血管性肾脏病变有可能伴随出现,进而诱发继发性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相较而言,急性间质性肾炎的病程较短,通常在数天至数周内迅速进展,并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某些情况下,急性间质性肾炎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随着病情发展,肾小球和血管结构亦可能受到波及,最终导致整个肾脏出现纤维化及瘢痕形成。
纤维化程度的评估对于预测疾病进展至 ESKD 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肾小管间质性疾病在导致 ESKD 的病例中占比达 10% 至 20%,表明其在肾脏疾病谱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临床表现持续的肾小管间质损伤可导致各种异常。
诊断和评估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的诊断通常是排除性的,详尽地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和既往史对于明确诊断至关重要。
患者可能因肾脏产生促红素的细胞受损,而表现出肾性贫血的征象,尿液分析结果可能呈阴性,或显示无菌性脓尿、轻微血尿等异常表现,尿蛋白(通常以低分子量蛋白为主,而非白蛋白)排泄量通常低于2 g/24 h。
肾脏超声可显示与慢性肾病一致的肾脏萎缩。
在病因不明确,且活检结果可能对治疗策略的调整产生显著影响时,应考虑进行肾脏活检以明确诊断。
病因分类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疾病常见的病因如下(表 2 ):表2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的原因自身免疫性疾病(1)干燥综合征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约在 25% 至 50% 的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发生,通常在疾病早期可见。
间质性肾炎可能在肾外表现出现之前就发生。
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尿液浓缩缺陷和肾小管性酸中毒也很常见。
肾小球疾病,如膜性或膜增生性肾病变较少见,且出现在疾病过程的后期。
皮质类固醇治疗可能改善疾病的进程。
肾小管间质病变与糖尿病肾病的生化标志
肾小管间质病变与糖尿病肾病的生化标志肾小管间质病变和糖尿病肾病是两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它们在病理机制和生化标志方面有一定的区别。
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肾小管间质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的生化标志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比较。
一、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生化标志肾小管间质病变是指肾脏中肾小管和间质发生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
其生化标志主要包括尿液检验和血液检验两个方面。
1. 尿液检验尿液检验在肾小管间质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尿液改变包括:(1) 白细胞尿:肾小管间质病变时,白细胞可以通过肾小管基底膜进入尿液,导致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多。
白细胞尿是肾小管炎的重要表现之一。
(2) 蛋白尿:肾小管间质病变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和蛋白泌漏增加,表现为蛋白尿。
蛋白尿的程度和类型有所不同,可以是选择性蛋白尿或非选择性蛋白尿。
(3) 红细胞尿:肾小管间质病变时,红细胞可以通过肾小管基底膜进入尿液,导致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
尤其是肾小管间质炎症时,红细胞尿较为常见。
2. 血液检验血液检验也是诊断肾小管间质病变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血液改变包括:(1) 血肌酐升高:肾小管间质病变会导致肾小管对肌酐的重吸收功能下降,使血肌酐升高。
因此,肾小管间质病变时血肌酐检测可以作为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2) 尿酸升高:肾小管间质病变时,尿酸的排泄功能下降,使血尿酸升高。
尿酸升高也可导致痛风的发生。
(3) 钠、钾、磷等电解质紊乱:肾小管间质病变时,肾小管对钠、钾、磷等电解质的调节功能失调,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二、糖尿病肾病的生化标志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生化标志主要表现在尿液检验和血液检验两个方面。
1. 尿液检验糖尿病肾病的尿液检验常见的改变包括:(1) 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早期可以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即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泄漏。
这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生化标志之一。
(2) 大量白蛋白尿:糖尿病肾病进展后,尿液中的白蛋白泄漏会增加,出现大量白蛋白尿。
要重视肾小管间质性疾病的早期诊治
述
肾 间质 水肿 、炎性细胞浸 润为主的急性 肾小 管间 质性疾病 ( N I ) 以肾间质纤维化 、肾小管萎 A TD 和
缩为主的慢性肾小 管间质 性疾病 ( N I ) TD C TD 。N I 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在于 :① N I TD是引起肾衰竭的 主要疾病之一 ,N I TD引起的肾衰竭 占急性肾衰竭 的 1% ,占慢 性肾衰竭的 2 % ;② 国外和我们 的 0 0 研究资料均表 明 ,在原发性或继发 性肾小球疾 病 中 ,肾小管 间质 的病变是决定 肾功能衰退进行 速 度的主 要因素 ;③ N I TD如能 早期 诊断 、及时 治 疗 ,其 功能 多 可获 得 改 善 或稳 定 。 因此 ,重视 NI T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肾脏疾病 的整体防 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维普资讯
新医学 20 0 2年 l 0月第 3 3卷第 l 0期
我们认 为这样的分类 ,无疑有利于 N I TD的诊
断和治疗 ,值得推广应用。 2 3 临床 表 现 . A TD临床 主要表现 为少尿 性或非少尿性急 NI
性 肾衰 竭。肾小管 功能损伤可表现 为范可尼综 合
征 (acn 综合征 ) Fnoi ,患者出现肾性糖尿 、氨基酸 尿 、磷 酸盐尿及近 端肾小管酸 中毒 。实验室检查 发现嗜 酸性粒细胞尿有 助于诊断 ,但 敏感性和特 异性均不高 ;尿蛋 白一般/ - . / ,为/ Y 子 JT 10g d \ J3 \ 蛋 白尿 ;低渗 尿多见 。典 型的药物过 敏性肾小管 间质 性肾炎常有较为特征性的病程 ,在用药 后 1 0 日 ~ 0日出现肾功能不全 ,停药 后肾功能可缓慢 2 恢复 ,而当再次使用致敏药物时 ,可 2日 ~ 3日内
维普资讯
52 8
肾脏疾病的病理改变与治疗策略
肾脏疾病的病理改变与治疗策略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承担着排泄废物、调节体液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关键功能。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肾脏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了解肾脏疾病的病理改变以及相应的治疗策略对于保护肾脏功能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一、肾脏疾病的病理改变1. 肾小球疾病肾小球是肾脏的基本单位,其结构损伤是肾脏疾病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
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硬化等疾病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等,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
2. 肾小管疾病肾小管是肾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肾小管疾病主要包括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等。
在这些疾病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受损,导致酸碱平衡紊乱、尿液浓缩功能下降等影响。
3. 肾间质疾病肾间质是肾脏的连接组织,肾间质疾病主要包括肾间质性肾炎等。
在肾间质疾病中,炎症反应导致肾间质纤维化、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最终妨碍了肾脏的正常功能。
4. 肾血管疾病肾血管疾病包括肾动脉狭窄、肾动脉栓塞等,这些疾病导致肾脏的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肾组织缺氧、坏死等严重的病理改变。
二、肾脏疾病的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肾脏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ACE抑制剂和ARB常用于治疗肾小球疾病,能够减轻蛋白尿、降低血压,延缓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利尿剂常用于肾小管疾病,可增加尿液排出,排除体内废物、毒素;抗感染药物则用于治疗肾脏感染性疾病,如肾盂肾炎等。
2. 肾脏替代治疗在部分肾功能严重受损的病例中,肾脏替代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常见的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等。
血液透析通过机器将血液中的废物和超过的水分清除,以达到排毒和平衡体液的目的;腹膜透析则利用腹腔膜作为滤器,将废物从血液中排出;肾移植则是将损坏的肾脏移除,植入健康的肾脏。
3.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对于肾脏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同样重要。
小儿肾小管-间质肾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小儿肾小管-间质肾炎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小儿肾小管-间质肾炎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小儿肾小管-间质肾炎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小儿肾小管-间质肾炎如何诊断鉴别,小儿肾小管-间质肾炎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小儿肾小管-间质肾炎常见检查:常见检查:尿沉渣、尿蛋白质、肾功能检查、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试验、尿酸碱度(pH)、肾脏超声检查、心电图*一、检查肾脏具有五大功能,即排泄代谢废物、重吸收有用的滤过物质、水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和内分泌功能。
肾小管间质系统占肾脏总体积的95%左右,肾小管间质是完成这些功能的主要部位。
所以TIN时可表现为这五大功能的缺陷。
*二、普通尿液检查(1)尿沉渣检查:尿沉渣的改变随原发病而异,一般尿沉渣可见到中等量红细胞、白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其管型对TIN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正常人尿沉渣中不易见到,如有发现则是肾小管受损的直接证据。
正常人只有在浓缩的酸性尿中可见少量透明管型。
任何情况下在尿中发现细胞管型或颗粒管型、在非浓缩酸性尿中也出现透明管型或在浓缩酸性尿中出现大量透明管型都提示肾实质受损。
由感染引起者,尿中白细胞较多,中段尿培养可阳性。
由药物过敏引起者,1/3患者尿沉渣中有嗜酸性细胞,血中嗜酸细胞也可以增高。
(2)尿蛋白分析:单纯TIN每天尿蛋白量通常小于1.5g,而且是一种肾小管性小分子蛋白尿,可进行小分子蛋白定量检查或尿蛋白圆盘电泳。
2、肾功能试验 ATIN时,肾功能减损多为一过性;而CTIN时肾功能减损为持续性。
小管间质功能的减损尤为显著。
功能损伤的形式和程度与致病因子对肾小管间质的损伤部位和程度有关。
(1)肾小管主动排泌功能下降:有些物质(有机阴离子)从肾脏排泄时,肾小球滤过的同时近端小管还主动排泌。
肾小管主动排泌功能下降后,可出现血尿酸浓度升高,某些阴离子药物的肾排泄率也减慢。
临床上做酚红排泄试验时其清除率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TJSBZTYLYZHZ
泌尿道梗阻
N13.901
MNDGZ
其他反流性尿路病
N13.852
QTFLXNLB
其他阻塞性尿路病
N13.851
QTZSXNLB
梗阻性肾病
N13.801
GZXSB
膀胱输尿管反流伴有瘢痕
N13.751
BGSNGFLBYBH
膀胱输尿管反流
N13.701
BGSNGFL
肾小管-间质疾病
包含以下标准编码
疾病名称
疾病编码
助记码
肾周炎
N15.951
SZY
肾周围感染
N15.902
SZWGR
肾感染
N15.901
SGR
其他肾小球-间质疾病
N15.851
QTSXQJZJB
肾周脓肿
N15.102
SZNZ
肾脓肿
N15.101
SNZ
巴尔干肾病变[地方性间质性肾病]
N15.001
BEGSBBDFXJZXSB
奥蒙德病
N13.504
AMDB
输尿管狭窄
N13.503
SNGXZ
输尿管梗阻
N13.502
SNGGZ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
N13.501
SYSNGLJCXZ
输尿管积水
N13.401
SNGJS
肾盂积水NOS
N13.301
SYJS
肾盂积水,伴有肾和输尿管结石梗阻
N13.251
SYJSBYSHSNGJSGZ
肾盂积水,伴有输尿管狭窄NEC
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
N10.X53
JXSXGJZSY
急性传染性间质肾炎
N10.X52
JXCRXJZSY
急性肾盂炎
N10.X51
JXSYY
急性肾盂肾炎
N10.X01
JXSYSY
功能性输尿管肾盂连接处梗阻,不伴肾盂积水
N13.554
GNXSNGSYLJCGZBBSYJS
手术后输尿管狭窄,不伴肾盂积水
N13.553
SSHSNGXZBBSYJS
输尿管肾盂连接处狭窄,不伴肾盂积水
N13.552
SNGSYLJCXZBBSYJS
输尿管肾盂连接处纽结,不伴肾盂积水
N13.551
SNGSYLJCNJBBSYJS
慢性肾盂积脓
N13.652
MXSYJN
急性肾盂积脓
N13.651
JXSYJN
肾盂脓肿
N13.601
SYNZ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伴有输尿管阻塞
N13.557
TFXFMHXWHBYSNGZS
输尿管纡曲,不伴肾盂积水
N13.556
SNGYQBBSYJS
输尿管扭转,不伴肾盂积水
N13.555
SNGNZBBSYJS
JZXSY
慢性肾盂炎NOS
N11.951
MXSYY
慢性间质性肾炎NOS
N11.902
MXJZXSY
慢性肾盂肾炎NOS
N11.901
MXSYSY
非阻塞性慢性肾盂肾炎NOS
N11.851
FZSXMXSYSY
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
N11.151
MXZSXSYSY
与反流有关的非阻塞性慢性肾盂肾炎
N11.051
YFLYGDFZSXMXSYSY
N13.151
SYJSBYSNGXZ
肾盂积水,伴有输尿管肾盂连接处阻塞
N13.051
SYJSBYSNGSYLJCZS
肾盂膀胱炎
N12.X51
SYBGY
感染性肾炎
N12.X05
GRXSY
肾盂炎NOS
N12.X04
SYY
肾盂肾炎NOS
N12.X03
SYSY
肾小管病变
N12.X02
SXGBB
间质性肾炎
N12.X01
毒性肾病变NEC
N14.451
DXSBB
重金属诱发肾病变
N14.351
ZJSYFSBB
药物中毒性肾病变
N14.252
SBB
药物、生物制品引起的肾病变NOS
N14.251
YWSWZPYQDSBB
其他药物、生物制品引起的肾病变
N14.151
QTYWSWZPYQDSBB
镇痛剂肾病[镇痛药滥用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