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请举例说明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区别
请举例说明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区别【篇一:请举例说明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区别】【作者/来源:】【更新时间:2014-05-05 1010:0505:0202 】【阅读:0 】一、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不仅遵循学科逻辑,而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以便形成高度“结构化”的教材,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基本的操作框架和步骤,提示教学方法,而且还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指引。
换言之,教材不仅方便教师教,还要方便学生学。
日本教材研究中心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教材”转变为“学材”应具备的特征:唤起学习欲望、提示学习课题、提示学习方法、促进学习个性化和个别化、巩固学习成果。
我国学者也提出要重视知识在教材中存在的方式,认为教材中的知识应具有一种“召唤力”、一种主动走向学习者和向学习者靠近的姿态与倾向、应“境域化”。
以上从教材设计层面阐述了教材内容的“教学化”问题,这是教材编制者的研究内容,教师一般不直接介入这一过程。
但,我们必须承认,教材内容无论多么“教学化”,它都不能自动地成为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静态的,它是对教学内容的某种预设,而具体教学情景是复杂多变的,是动态的。
这便引出了教材内容“教学化”的另一层含义,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对教材内容进行方法化处理,形成具体而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进入教师的教学过程,经由教师的加工处理和“教学化”过程转变成为教学内容。
钟启泉教授这样论述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教材(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成分,但不是全部。
同教学过程的客观结构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包括如下要素:(1)对学生的引导与激发作用;(2)同计划相应的素材内容;(3)不属于学科教材内容的掌握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方法论建议、指导或指引;(4)教师的教育性价值判断与学生集体成员的接受或批判性指示;(5)与上述因素相应,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规范行为。
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素材内容),而且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
试谈如何善用教材,重构教学内容
试谈如何善用教材,重构教学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沟通课堂内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给予他们更多的语文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学期,我对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进行整合的实践探索。
下面,本人就结合自身的教学,试谈如何善用教材,重构教学内容。
常规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按单元逐课学习,整个单元下来,少则一周,多则两周。
这种按部就班的阅读指导,往往在拉长的战线中,逐渐削减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淡化单元的学习重点,学到最后难免兴趣索然。
这个问题能否解决?针对于此,我尝试了把单元的教学内容重构。
在积极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思想指引下,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特点,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等),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
教学中,一方面要适当地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如,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上学期,我对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实践探索。
将这个单元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重构,在整体优化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更大的功能。
由于地域和条件的限制,同学们都没有去过西部,对西部大开发也非常缺乏了解。
如何让他们真正领悟其真正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呢?唯有让他们亲自感受一下西部的魅力。
上课前先导入一段声音、画面多媒体的结合——《草原》,《把铁路修道拉萨》,《白杨》《丝绸之路》一下子就吸引学生注意力,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仿佛自己就是来到了草原,来到的拉萨,来到了新疆等,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使学生对西部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体验,完全陶醉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激起了学生强烈地阅读课文的愿望。
我教完这个单元以后,我还把搜索到了西部大开发的网站,真实地、多角度地再现了西部大开发的情景,并配有相应的解说词,引导同学们图文结合。
如何对教材进行整合
如何对教材进行整合仁爱教材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内容量大,学生的学习显得勉为其难,学生在摄入大量的材料后用各种各样的形式组织对话或其他形式的训练,许多学生是达不到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删减。
下面是对仁爱教材进行调整的办法和实例。
1、话题之间的调整对各话题顺序进行调整。
话题与话题之间有相关内容,如打电话,看病,问路等,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还有教材中某个话题的内容与学生现实中发生的某件事情有关,可以提前教学这个单元。
2、话题内的调整话题内的调整是指教师根据话题内的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例如《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话题I’m really worried about Beth. Section A的1a引出Beth 为什么不高兴,第二部分是Helen 发给 Beth的电子卡片。
.Section B的1a 是Miss Wang根据 Helen反映的情况找Beth谈话,2a是Kangkang采访Mr.Chen关于青春期少年为什么总有不快乐的感觉。
Section C是通过Beth发给她的朋友Celia的一封信,说出她为什么不开心,第二部分是学习形容词的同级比较这一语法内容.安排显得有点零乱,教师可以打破内部框架,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调整:.第一课时: Section A 的1a Section C 1a,说出Beth 为什么不快乐。
第二课时:Section A 的part 2 Section B 的part 2,Helen 和 MIiss Wang在帮助Beth。
第三课时: Section B 的2a部分,Kangkang采访Mr Chen问有关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再处理一些语法知识,如系表结构的句子,形容词或副词的同级比较等。
第四课时: Section D 用具体的例子说明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不快甚至是非常痛苦的事。
“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辨析
“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辨析作者:盛志春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07期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向老教师请教“该怎么教”,老教师就向后辈传经授道,讲解如何设置课堂导语,如何声色并茂的讲解教材,如何衔接语言,如何注意细节等,可谓用心良苦。
其实,好的方法是个人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升华,方法的好坏是针对不同的人而言的,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都曾经轰动一时、名震南北,然而并非都适用于每个人,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学得来、领会得透的。
按照逻辑的顺序,应该是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生成,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这个逻辑线上,处在首位的是教学目标,不过由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教参规定好的了,很多教师就为了省心不去过多考虑这个问题。
那么,接下来的就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问题了,和上面的思路一样,很多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也是教参设置好的,甚至他们认为教学内容都在教材上了,有什么好考虑的?其实,在这里,他们把“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弄混了,把“用教材教”等同于“教教材”了,其实,这完全是两码事。
这里有必要辨析一下几个基本概念。
首先看什么是“教学内容”。
简单的讲,教学内容其实就是为了实现“课程内容”,而在课堂教学中所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是对教学形态的一种综合表述和概括。
那么,什么是“课程内容”呢?“教材内容”又作何解释呢?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王荣生教授有如下解释:所谓语文“课程内容”,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的,它是课程层面的概念,指为了达到语文学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包括在课程标准里明文指定要教学的篇目。
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课程内容”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回答的则是“用什么去教(课程内容)”这一问题的,它是教材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的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的材料。
小学数学说课稿内容和要求
小学数学说课稿内容和要求说课的内容一样说来有以下五个方面:⑴说课标说课标确实是要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作为本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
说课标,要重点说明有关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操作等在课程标准中的原则性要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查找到用力的依据。
说课标,能够结合到说教材中去进行。
⑵说教材教材是课程的载体。
能否准确而深刻地明白得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合乎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说课的首要环节。
说教材的要求有:①说清晰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
②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
课时目标是课时备课时所规划的课时终止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
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
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③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④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⑤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⑶说学法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要紧的是学会如何样学习。
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说课者就必须说明如何依照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何样激发学生学习爱好等。
说课活动中尽管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表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最大程度上表达课改精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
具体要说清两大问题: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的,学生宜采纳如何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如何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如何样的学法指导?如何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如何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倒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⑷说教法说教法,应说出“如何教”的方法以及“什么缘故如此教”的依照,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纳的最差不多或最要紧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
从教科书到教案:如何将教材转化为教学?
从教科书到教案:如何将教材转化为教学?教科书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材形式,它不仅与课程教学有关,同时也与学生学习有密切关系。
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将教科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能够让学生理解且掌握的知识更为关键。
教师需要将教科书转化为能够适合自己教学目标的教案,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效果。
一、确定教学目标在进行教案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分清楚知识技能与能力目标,并针对相应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同时,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育部门的指导要求等。
二、分析教材内容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教科书的内容,以确保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还需要从教科书中摘选出适合于自己教学目标的内容,并进行条理化处理,使其容易理解且容易记忆。
同时,教师还要将教科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促进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需要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合学生整体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四、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关键。
在教学方式选择上,教师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寻找平衡。
需要注意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将教科书内容与实例相结合,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科书内容。
同时,需要注意调整课堂教学的语气,语调,音量等细节,以保证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同时学习的效率也会得到最大的提升。
五、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教学效果评估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有效方式。
教师在制定课后作业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后作业设计的合理,且不过多占用学生其他时间。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作业的具体设计,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平衡,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不仅能够掌握学习内容,同时还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科书的教材转化为教学中的有效手段,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讲座
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为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以让教学“回家”: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明确“家在何处”;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采用大单元备课,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趣、有用、有意义;探索与新目标匹配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实施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让核心素养“落地”。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突破之一,是每门学科在整合与提升原先“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这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在目标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且标志着学科教学终于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知“家在何处”的学科教学改革无异于“离家出走”。
正如很多人不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何物,却到处在进行“生活语文”“大语文”“语文生活化”(据不完全统计,有30多种)的改革……结果把“语文”变革没了。
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差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其他学科也都曾经历同样的遭遇,存在同样的问题。
那么,现在有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到底该如何变革?需要教师如何做才算“回家”?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六招”。
第一,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明确“家在何处”。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物理教师,一般来说你是大学物理系毕业的,而从物理系毕业,只能说明你是个“学物理的人”。
“物理教师”跟“学物理的人”有什么区别?区别就在于学物理的人只需知道物理学知识,而物理教师需要知道物理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即物理育人目标体系。
该体系超越了学科内容知识,它包含三层:第一层是教育目的,第二层是学科课程标准,第三层就是学期、单元、课时层面的教学目标。
这三层目标需要具有一致性,即目标体系是教育目的(想得到)、学科目标(看得到)、教学目标(做得到)的统一。
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的关键技术是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和叙写目标。
教师不能随意写目标,甚至不写目标。
教师叙写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1预习,正越来越被更多的小学数学老师所青睐,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方法的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终生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不容置疑。
可有些老师提出:教材中一些需要推导算理、计算公式以及需要探究后才得出结论的内容不必安排预习。
理由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了。
而我恰恰认为,这类课,预习过后,合理组织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或者说反而具有更高的思维含量。
例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替换》一课,我是这样组织预习的:(1)布置阅读书上P89-90页的内容;(2)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你是怎样想的?(3)在解决例题时,你是怎样替换的?(4)在探究过程中,你还遇到什么问题?第二天,我这样检查预习并组织新课,分为这几个层次:1.开门见山,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解答预习要求;2.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需要9个小杯,9个小杯是怎么来的?3.同样720毫升,全部倒入大杯需要3个大杯,3个大杯是怎么来的?4.小结两种替换方法(大杯换小杯,或小杯换大杯);5.组织验证;6.质疑:预习中你还遇到了什么问题?7.改变条件拓展提升:把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改成大杯容量比小杯容量多160毫升,让学生思考如何替换,组内交流。
8.对比总结:这两题有什么不同?9.巩固训练:如何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这样的课堂把原来要通过探究,最终得到的“替换”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预习感知,并通过预习反馈,延续下面的探究活动,解决这节课的重难点,可谓单刀直入,不拐弯抹角,学生的思路清晰,思考方向明确。
如何把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
教科研中心 崔海林
课程标准要求
《离子》教材》
核外电子排布
《离子》教材分析 离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
《离子》教材分析 离子》
元素分类
《离子》教材分析 离子》
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
评价要求
课程标准
化学教育的标准 教材编写的纲要 课堂教学的目标 评价考试的依据
巩固练习
请使用“具体化、拆分、代换” 请使用“具体化、拆分、代换”等策 略分解下列“标准” 略分解下列“标准”。
(3)多对一 )
认识氢、 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 常见元素。 常见元素。 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 通过对氧气性质、 通过对氧气性质、用途的学习认识氧这种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分解《课程标准》 分解《课程标准》的策略
具体化 标准】 【标准】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够识别实验室制取氧气 的常用仪器。 、 的常用仪器。 2、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仪器的验密以及连接的方法。 、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仪器的验密以及连接的方法。 3、会分析制取过程中常见的失误原因。 、会分析制取过程中常见的失误原因。 4、知道氧气的排水、向下排空气的收集方法。 、知道氧气的排水、向下排空气的收集方法。 5、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取一定量的氧气。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取一定量的氧气。
分解《课程标准》 分解《课程标准》的策略
代换 标准】 【标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 象。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教者如何以一个成熟阅读者的角度直面文本, 发现有价值的“语文”内容。
“倾听”什么?
• 倾听文本的“强弱音”
《木兰诗》
• 倾听文本的“主和弦” • 倾听文本的“变奏”
《荷塘月色》(带夫人,搞活) 《包身工》包身工.doc
• 倾听文本的“休止”
《雷雨》
《纪念刘和珍君》著名学者钱理群说.doc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我有一个梦想》
“变式训练”在数学教学中比较多的提 及。所谓变式训练,就是指将原命题中 的条件(或结论,形式,内容,图形等) 作适当变换,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变式, 探知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 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 进而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能力。不妨举 个数学的例子,有一份小学数学《梯形 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其中第三、 四部分的内容是:
吸纳学术界,包括语言学界、阅读学界、文 艺学界、写作学界等领域成熟的学术成果,尤其 是专家学者解读某篇教材的成果。
围绕《祝福》的“专业阅读”
一、《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钱 理群) 1、“看|被看”二项对立模式。 2、《故乡》中的“我”的故事与《祝福》中“我” 的故事。离去——归来——再离去。“游子”“过 客”。 3、结尾“反讽的距离”。
基于专业阅读的吸纳与转化
• 可以判定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即采用了“视角越界”的叙述方式 。《祝福》的故事框架按钱理群先生所说,是由另个故事构成,一个 是“我”的故事,一个是祥林嫂的故事,其中祥林嫂故事的主体采用 的是全知全觉的叙述视角,按应这是不允许的,因为本篇小说从整体 上看采用了第一人称内视角,是无权采用全知视角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的。作者为使“我”能越界使用全知视角做了些巧妙的铺垫和事后的 消解,“铺垫”就是全知叙述开始之前那句话:“然而先前所见所闻 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消解”就是全知叙 述结束后的一句“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 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你看,“我”终于 又有不知道的事情了,下面就又自然地回到了第一人称“我”的限知 讲述,在浸含“反讽”口吻的讲述中结束了整个故事。
什么是“说课”
什么是“说课”什么是“说课”一、“说课”概述说课,是一种以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
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备好某课之后,向同行介绍自己对的教学设想、教学目的及其理论依据,而后听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
通俗地讲就是教师要说清这一课应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说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
它能有效地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最好途径。
(一)说课的优点说课优点在于:①方便灵活。
它不受时间、地点、教学设备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也不受教学对象和参加人数的制约,只要两个人以上即可进行。
②短时高效。
单纯的说课一般在20--30分钟即可完成,但内容却十分丰富,既包括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分析处理,又包括教法设计;既能说清怎么教,又能讲出为什么。
③运用广泛。
领导检查教师备课、教师间研究教学,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等均可采用说课的方法。
④理论性强。
说课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
上课是时间性的表演,说课是理论性的分析,教师没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是说不好课的。
(二)说课的功能说课具有以下功能:①检查功能。
领导可以通过教师说课,检查其备课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其修改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
②评价功能。
通过说课,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而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说课得答辩,通过答辩,能更真实、更准确的测试出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
③培训功能。
教师说课需要说清教材分析和处理、教法设计,还需讲出做法的依据,这就必然促使教师去钻研教材、钻研叫法,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使自身文化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④研究功能。
说课与评“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说者在说前需要深入研究,评者要给予点拨、指导评价。
说评结合,共同总结教学经验,使教师由实践上升到理论,促使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入,为培养科研型的新型教师打下基础。
如何加工教材
如何加工教材作者:饶正锡来源:《当代教育》2009年第01期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是,现实中,许多教师对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教材的重要性认识得不够,加工、处理教材的工作也做得不好,有的教师甚至不知道如何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
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里针对如何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的问题阐述自己的一些见解,以供同行参考。
(1)教学内容心理化。
所谓“教材内容心理化”,是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提出的。
具体地说,“教材内容心理化”就是使教材内容能够更加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先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
换句话说,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点进行分析。
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一般地说,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采用观察、谈话以及量表调查等方式。
教师通过观察、谈话以及量表调查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后,会发现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不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
教师应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其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
(2)教材内容生活化。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是不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所以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生活化”的加工和处理。
同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全国采用单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用一套统一的教材,导致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脱节。
加上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使教师和学生被考试和分数牵着鼻子走。
许多人发出“读书无用”的感慨,其实,并非读书无用,而是许多人“读了无用的书”。
这也要求教师应该将教材内容“生活化”,使教学的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3)生活内容问题化。
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问题解决”。
依标施教: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一条路径
依标施教: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一条路径新课程强调“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
那么,如何选择,依据什么选择,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依标施教是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一条路径。
依标施教,即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实施课堂教学,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一个课题让教师施教,另一种是定一个课程目标让教师施教。
前者是用课标去解读现行教材,较为常见。
除补充一些材料,该形式采用的课程资源基本出自现行教材,且基本按照现行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和逻辑组织教学。
基本程序如下:后者依据课程目标由教师自己组织教材,其显著特点是:依据课程标准对现行教材进行处理(幅度大),且常常不按现行教材内容的编写顺序和逻辑组织教学,现行教材只是其达成教学目标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甚至可以完全不采用现行教材中的内容,充分展现了新课程“教师即课程”的理念。
基本程序如下:显而易见,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体现了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揭示了依标施教的实质:很好地架构了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途径。
当然,其前提是准确解读课程标准,而关键是科学研究学情。
一、前提:准确解读课程标准众所周知,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必须予以准确解读,从而正确理解本学科的课程性质及课程基本理念,从宏观上把握学科教学特点;科学研读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每一条细则,微观上把握学科教学要求;逐字逐句研读课程内容,明确哪些是针对学生为主体的行为目标的规定性要求或者说是刚性要求,哪些是针对教师教学活动建议的指导性要求,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具体落脚点又在哪里。
具体应处理好以下两大关系。
1.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先有课程标准,而后才有教材。
鉴于此,教师完全可以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具体需要,对现行教材进行重组,甚至自己编写教材。
物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策略
物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策略【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新教材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努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和科学领域进行观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打基础。
如何最大程度用好新教材,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为党和国家建设培养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我认为:必须要转变思想,革新教法;必须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的优势;必须“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必须革新学习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Abstract】The popular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experiment textbook “Physics”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strengthened with the student life, the modern society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tacting, guides the student thorough society and the scientific field diligently carries on the observation and the experience, raises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the practical ability; The teaching material requests the teacher t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emotion, the manner in the teaching, studies for the student academic society, lifelong studies lays the foundation found. How does the greatest degree use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 manifests the new curriculum idea fully, realize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ruly, needs each kind of high quality talented person for the party and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raise. I thought: Must transform the thought that changes protestantism law; Must the collective prepare a lesson, display educational research group’s superiority; Must “the lamination teaching, the classified instruction”; Must innovate the study way, carries on the effective teaching.【Key words】Physical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transformation; Content strategy1 课题提出的意义及历史背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新教材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努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和科学领域进行观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打基础。
陈燕英如何将“课文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如何将“课文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在其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讲,主要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上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教学中对现有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
从王教授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就一篇具体课文的教学来说,课文内容只有经过教师合理的教学化处理后,才能转化为合适的教学内容。
那么,我们在把“课文内容”处理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到底有哪些相应的策略?本文拟以《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备课及课文重点教学中的有关情况为例,谈谈自己一些实践与体会。
一、选取:体现教学的“核心价值语文教学中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是指该篇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应体现的独有的教学价值。
它是课文的“原生价值”、“教学价值”以及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角色相互交叉、互相作用的产物。
“教学内容”首先指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沿用,但是,沿用不是全用,而是择其需要的部分而用之。
在目前我国语文教学核心价值的讨论还处在发轫阶段,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未成熟,语文教材的编排还未充分体现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的背景下,对于基层教研人员特别是一线教师来说,最简单、最适用也是最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就是根据单元专题的内容特征和学法要求来确定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要准确把握单元专题的特征,深入解读文本,从课文内容中选取最能够体现教学价值的那部分内容作为该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专题的内容是“不懈的努力与成功”,学法要求是“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课文以“我”在西湖玉泉边与一位聋哑青年的“相识”“相知”过程为线索,具体描述了聋哑青年专心致志地看鱼、栩栩如生地画鱼、得到围观者称赞的事,赞扬了青年身残志坚、坚持不、勤奋专注的品质。
以“我”与青年的“认识”过程为线索是这篇课文的结构特征;具体描写青年的看鱼、画鱼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我”与青年的“对话”中揭示“勤奋做事与获得成功”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课文的主旨。
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
这里所讲的联系实际指的是两方面:一是在教材内容处理方面, 应尽可能把理论与实例相联系;
二是在教材内容处理方面还应与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
例如在处理有关基本概念方面的教材内容时,
就应从若干实例来着手, 分析归纳其共同点, 加工抽象为理论, 给出完整的定义, 并付以几何解释。
以直观实例为背景,
学生对这些概念就好理解, 感到不那么抽象; 付以几何解释,
学生对这些概念就好接受, 感到比较亲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倾听中对话
多重文本:作者文本、教材文本、教师文本、 学生文本 理想文本生成在动态的交汇与碰撞之中
教者如何从教育的视角了解学情,基于学情, 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作出教材内容的甄选。
一份学情调查
我所用的班级只是我校初二年级的一个普通班,从来没有学习 过小说,只给了45分钟的时间,要求所有人当堂完成。以下整 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理,力求保持学生的原意,不做修饰, 希望能给各位呈现一个最原始的学情,对我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 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 喜欢《孔乙己》的,有19人,占54.3%。 理由:1.对人物的描写非常传神、生动,孔乙己这个人物很有 特点,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2. 描写生动,还想读第二遍。 3. 小说的蕴意很深。 4. 同情孔乙己的遭遇。 5. 文章很有趣,孔乙己说话幽默。 6. 写出了小人物的生活。 7. 写出了旧社会穷人被嘲笑,受压迫,孔乙己是代表。 8. 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对孔乙己有一种惋惜,又气他不上进。
最不明白的地方: 1.掌柜到了中秋没有说话。 2.读不懂孔乙己。 3.母亲为什么不原谅于勒? 4. 孔乙己偷书被打折了腿,却说是跌断的,偷书说成窃 书。 5.文章最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6.为什么10年之久,于勒没有来信,父亲的希望却与日 俱增。 7.孔乙己那么爱读书,却考不中秀才。 8.孔乙己为什么没有真实姓名。 9.叔叔为什么不回家? 10.不懂小说想表达什么?
二、《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 1、《背影》不是事实的历史记载,而是叙述的文本, 它是以追忆构筑的文本世界。不是1917年感动,而 是1925年忏悔和歉疚的深情。在与记忆相关的叙述 里,始终贯穿着今天的立场。回忆是朱自清的一种 自我救赎的方式,作者从回忆中用泪水进行了忏悔, 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获取了某种心灵慰藉。 三、修辞论美学视野中的《背影》 1、重复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人们常常可以通过 分析这种语言手段去认识文本的意义。 2、文中透露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两种文化夹击下的矛 盾和痛苦,是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焦虑的凝缩模式。
•领会教材的编写思想 •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
人教版.doc
•用好教材的助读系统 单元导语 课文导语 课文注释 研讨练习 有关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单元导 语.doc
•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
•教学资源包的开发 •学案的编制(问题、情境与知识方法背 景资料的结合)
研究一节课怎样备的,与研究一节课是怎样上的,两者角度不同, 价值各殊。而人们无意间看轻了前者。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故乡》说课.doc
三、哪个地方印象最深刻?那个地方最不明白?最想了解 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1.对于勒的描写。 2.孔乙己最后一次喝酒时的情景,用手走路的情景。 3. 文章最后对于勒的描写,叔叔的脸。 4.孔乙己偷书被打折了腿,却说是跌断的。 5.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 6.父亲重复的那句话。 7.我们发现卖牡蛎的是于勒时那种六亲不认的态度。 8.于勒信的内容。 9.孔乙己喝酒的过程。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李卫东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也许根本就不能说孰优 孰劣。关键是教教材的什么,用教材又教什么?首先从 价值观的角度厘清“教材”与“人”(教者和学者)的 关系。
课程内容教材化
课程内容是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 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等,而有效传递、 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要依凭教材,要通过教材 呈现的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吸纳学术界,包括语言学界、阅读学界、文 艺学界、写作学界等领域成熟的学术成果,尤其 是专家学者解读某篇教材的成果。
围绕《背影》的“专业阅读”
一、《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1、超保护的合作原则 2、简单化定势: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 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 情一厢情愿地“提纯”、“净化”。 3、正是在结尾——文章的收穴处,隐藏着《背影》 文学经典性的最重要潜质。
基于专业阅读的吸纳与转化
老照片 ——读《背影》 读 背影》
斑驳的铁道,月台 青黑,黑 没有面容 佝偻的背,鲜红的橘 叠加,漫漶
他踱步走出 正如那个夜晚的荷塘 画外音: “肩住黑暗的闸门……” “树欲静而风不止……” 刹那,泪眼朦胧 他走了,留下一个背影 我们过了进去 影子很长,很长……
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对教材编者的尊重;对教 材的再度加工。
喜欢《我的叔叔于勒》的,有16人,占45.7%。 理由:1.人物描写很细致,生动,真实的反映了人物的特点。 2.主人公很善良。 3.这篇文章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一波三折。 4.更贴近生活,自己能够读明白。 二、你最喜欢那个人物?最讨厌那个人物?为什么? 1.喜欢于勒。8人。 原因:虽然有过失,但是知道挂念家人,落魄了不回家给家人添麻烦。知 道爱他的家人。知恩图报。破产后善意的谎言。 2.喜欢孔乙己。13人。 原因:开朗、幽默,给人带来欢笑。孔乙己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人的生 活状况。从不赖账。很可怜。 3.喜欢若瑟夫。10人。 原因:他善良,给于勒小费。 4.喜欢作者莫泊桑。4人。 原因:认为他给了叔叔钱。 5.母亲。2人。 原因:俭朴。很爱孩子。
教者如何以一个成熟阅读者的角度直面文本, 发现有价值的“语文”内容。
“倾听”什么?
• 倾听文本的“强弱音”
《木兰诗》 《猫》
• 倾听文本的“主和弦”
《济南的冬天》
• 倾听文本的“变奏”
《皇帝的新装》
• 倾听文本的“休止”
《社戏》
如何“倾听”?
在倾听中凝注
《林黛玉进贾府》
在倾听中共鸣
《我的叔叔于勒》
最想了解的内容: 1.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分析。 2.为什么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还来喝酒? 3.于勒的最后结局。 4.孔乙己的结局。 5.孔乙己之前偷书为什么没有遭到像丁举人那样 的毒打? 6.两篇小说的背景。 7.为什么“我们”知道看中二姐的人是因为看了 信才答应的求婚,而我们还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8.于勒为什么会落魄? 9.孔乙己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10.小说说明了什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 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这 个事实即表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朱 绍禹) • 教学内容是对静态教材内容多次教学法处理的过程与 结果。(曾天山) • 语文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 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 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王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