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倾听文本的声音——以文 学类文本为例
教者如何以一个成熟阅读者的角度直面 文本,发现有价值的“语文”内容。
“倾听”什么?
• 倾听文本的“强弱音”
《木兰诗》 《猫》
• 倾听文本的“主和弦”
《济南的冬天》
• 倾听文本的“变奏”
《皇帝的新装》
• 倾听文本的“休止”
《社戏》
如何“倾听”?
在倾听中凝注
结语:我的一次备课过程—— 谈《故乡》的备课经历
研究一节课怎样备的,与研究一节课是怎样上的,两者角度不同, 价值各殊。而人们无意间看轻了前者。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故乡》说课.doc
1.喜欢于勒。8人。 原因:虽然有过失,但是知道挂念家人,落魄了不回家给家人添麻烦。知 道爱他的家人。知恩图报。破产后善意的谎言。
2.喜欢孔乙己。13人。 原因:开朗、幽默,给人带来欢笑。孔乙己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人的生 活状况。从不赖账。很可怜。
3.喜欢若瑟夫。10人。 原因:他善良,给于勒小费。
教材内容教学化
• 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 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这 个事实即表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朱 绍禹)
• 教学内容是对静态教材内容多次教学法处理的过程与 结果。(曾天山)
• 语文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 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 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王荣生)
4.喜欢作者莫泊桑。4人。 原因:认为他给了叔叔钱。
5.母亲。2人。 原因:俭朴。很爱孩子。
三、哪个地方印象最深刻?那个地方最不明白?最想了解 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1.对于勒的描写。 2.孔乙己最后一次喝酒时的情景,用手走路的情景。 3. 文章最后对于勒的描写,叔叔的脸。 4.孔乙己偷书被打折了腿,却说是跌断的。 5.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 6.父亲重复的那句话。 7.我们发现卖牡蛎的是于勒时那种六亲不认的态度。 8.于勒信的内容。 9.孔乙己喝酒的过程。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李卫东
源自文库
引子: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 教学内容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也许根本就不能说 孰优孰劣。关键是教教材的什么,用教材又教什么?首 先从价值观的角度厘清“教材”与“人”(教者和学者) 的关系。
课程内容教材化
课程内容是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 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等,而有效传递、 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要依凭教材,要通过教材 呈现的事实使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最不明白的地方:
1.掌柜到了中秋没有说话。 2.读不懂孔乙己。 3.母亲为什么不原谅于勒? 4. 孔乙己偷书被打折了腿,却说是跌断的,偷书说成窃 书。
5.文章最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6.为什么10年之久,于勒没有来信,父亲的希望却与日 俱增。
7.孔乙己那么爱读书,却考不中秀才。 8.孔乙己为什么没有真实姓名。 9.叔叔为什么不回家? 10.不懂小说想表达什么?
《林黛玉进贾府》
在倾听中共鸣
《我的叔叔于勒》
在倾听中对话
多重文本:作者文本、教材文本、教师文本、 学生文本
理想文本生成在动态的交汇与碰撞之中
二、倾听学生的声音——以 《孔乙己》为例
教者如何从教育的视角了解学情,基 于学情,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作出教材内容的甄 选。
一份学情调查
我所用的班级只是我校初二年级的一个普通班,从来没有学 习过小说,只给了45分钟的时间,要求所有人当堂完成。以下 整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理,力求保持学生的原意,不做修 饰,希望能给各位呈现一个最原始的学情,对我们的研究有所 帮助。 一、 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 喜欢《孔乙己》的,有19人,占54.3%。 理由:1.对人物的描写非常传神、生动,孔乙己这个人物很有 特点,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2. 描写生动,还想读第二遍。 3. 小说的蕴意很深。 4. 同情孔乙己的遭遇。 5. 文章很有趣,孔乙己说话幽默。 6. 写出了小人物的生活。 7. 写出了旧社会穷人被嘲笑,受压迫,孔乙己是代表。
最想了解的内容:
1.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分析。 2.为什么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还来喝酒? 3.于勒的最后结局。 4.孔乙己的结局。 5.孔乙己之前偷书为什么没有遭到像丁举人那样 的毒打?
6.两篇小说的背景。 7.为什么“我们”知道看中二姐的人是因为看了 信才答应的求婚,而我们还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8.于勒为什么会落魄? 9.孔乙己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10.小说说明了什么道理?
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对教材编者的尊重; 对教材的再度加工。
•领会教材的编写思想 •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
人教版.doc
• 用好教材的助读系统 单元导语 课文导语 课文注释 研讨练习 有关资料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单元导 语.doc
•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
•教学资源包的开发
•学案的编制(问题、情境与知识方法背 景资料的结合)
三、倾听“学术”的声音—— 以《背影》为例
吸纳学术界,包括语言学界、阅读学 界、文艺学界、写作学界等领域成熟的学术成果, 尤其是专家学者解读某篇教材的成果。
围绕《背影》的“专业阅读”
一、《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1、超保护的合作原则 2、简单化定势: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
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 情一厢情愿地“提纯”、“净化”。 3、正是在结尾——文章的收穴处,隐藏着《背影》 文学经典性的最重要潜质。
8. 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对孔乙己有一种惋惜,又气他不上 进。
喜欢《我的叔叔于勒》的,有16人,占45.7%。 理由:1.人物描写很细致,生动,真实的反映了人物的特点。 2.主人公很善良。 3.这篇文章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一波三折。 4.更贴近生活,自己能够读明白。 二、你最喜欢那个人物?最讨厌那个人物?为什么?
二、《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 1、《背影》不是事实的历史记载,而是叙述的文本, 它是以追忆构筑的文本世界。不是1917年感动,而 是1925年忏悔和歉疚的深情。在与记忆相关的叙述 里,始终贯穿着今天的立场。回忆是朱自清的一种 自我救赎的方式,作者从回忆中用泪水进行了忏悔, 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获取了某种心灵慰藉。 三、修辞论美学视野中的《背影》 1、重复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人们常常可以通过 分析这种语言手段去认识文本的意义。 2、文中透露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两种文化夹击下的矛 盾和痛苦,是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焦虑的凝缩模式。
基于专业阅读的吸纳与转化
老照片 ——读《背影》
斑驳的铁道,月台 青黑,黑 没有面容 佝偻的背,鲜红的橘 叠加,漫漶
他踱步走出 正如那个夜晚的荷塘 画外音: “肩住黑暗的闸门……” “树欲静而风不止……”
刹那,泪眼朦胧 他走了,留下一个背影 我们过了进去 影子很长,很长……
四、倾听编者的声音——以人 教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