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ose for Emily 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Rose for Emily 的评析(2010-06-21 23:49:34)转载▼
标签:文化
威廉.福克纳和他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摘要:福克纳把南方的历史和现实社会作为自己创作源泉而成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通过爱米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新旧秩序的斗争及没落贵族阶级的守旧心态,福克纳运用神秘、暗语、象征、时序颠倒等写作手法来揭示这一主题。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南方小说
一、威廉·福克纳的南方情结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作家之一,生于密西西比州一个在内战中失去财富和地位的没落的南方种植园家庭。
福克纳的大多数作品都以美国南方为背景,强调南方主题和南方意识。
在他19部长篇小说和75篇短篇小说中,绝大多数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他虚构的美国的约克纳帕塔法县(Yoknapatawpha county)和杰弗生镇。
这些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画卷
和人物形象构成了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是以该县家族的兴衰、变迁为主题,故事所跨越的时间上起自印地安人与早期殖民者交往的岁月,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约二百年。
他的世系小说依南方家系人物的生活而展开,以南方浓郁的泥土气息伴随着因工业文明而带来的焦虑、惶惑、无奈,把一百多年来即从18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南方人所独有的情感和心态通过独特的艺术方式展示出来,可谓一部“南方生活的史诗”。
在这部史诗的字里行间,留下了作家的血与泪之痕:割不断爱恋南方古老精神的一片深情,可又抵御不了现代文明进程的必然性。
正如福克纳所说:“我爱南方,也憎恨它。
这里有些东西我本不喜欢。
但是我生在这里,这是我的家。
因此,我愿意继续维护它,即便是怀着憎恨。
”这种矛盾恰好构成了福克纳情感意识及其小说世界的无穷魅力。
结果,约克纳帕塔法县成了旧南方的象征,而福克纳也借此成功地表现了整个南方社会的历史和意识。
二、《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暗示南方的腐朽没落
福克纳素以长篇小说著称于世,但其短篇小说,无论艺术构思、意境创造、人物塑造抑或语言风格、结构艺术等,均可与其长篇小说互论短长,而其最著名的短篇之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A rose for Emily则对理解、研究福克纳的主要作品,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凝练的笔触、独特的结构成功地塑造了爱米丽·格里尔森Emily Grieson这个艺术典型。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1930年4月发表的被誉为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杰弗生镇,小说分为五小部分,在这五个写作空间里,运用回忆来描写爱米丽·格里尔森(Emily Grieson)神秘的一生,讲述了一位被剥夺了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妇女如何逃避现实以至于精神失常的故事,表现了新旧南方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
爱米丽的个性冲突、所做所为源于她南方古老而辉煌的家庭背景,福克纳用神秘、暗语、象征等写作方法来揭示爱米丽是南方腐朽传统的象征。
故事的叙述采用了时序颠倒的手法,这一手法不仅使小说结构奇突,情节跳跃,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有深化主题思想的艺术功效。
作者用这种手法打破时空界限,把过去和现在直接放在一起,在它们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使读者深深地感到时代的变迁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沦丧。
小说一开始就告诉读者爱米丽死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
她的死象征着南方古老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彻底灭亡和消失。
为展示新旧双方的矛盾和以爱米丽为代表的贵族阶级虽大势已去却拒不接受社会变革的心态,作者选取了一个极为典型的事件——纳税事件。
爱米丽父亲死后,沙多里斯镇长Ccolonel Sartoris如何编造了爱米丽的父亲曾借款给镇上,这样既可免去困境中的爱米丽的税款又不至于伤害她的自尊心。
然而,时过境迁,新一代镇政府官员对沙多里斯的举动颇有微词,便给爱米丽邮去税款单,并两次写信通知她面谈纳税一事,但爱米丽对此事不予作答。
镇政府当局便派代表团前往爱米丽住处,与她商谈纳税事宜。
然而,爱米丽拒不承认自己拖欠税款,并命男仆托比将代表团赶出寓所。
在这场冲突中,作者采用对话的形式揭示了爱米丽固守旧秩序、抵制新事物的心态。
这其实也是把两代人进行比较并反映出老一辈人富有同情心并顾虑周到,而新一代人则丧失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和一些好的传统价值观念,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冷酷的金钱关系。
那位为爱米丽操持家务、终生为伴、默默无闻、忠于职守的黑人男仆托比,在小说中作者只用寥寥几笔描写他,但就烘托主题而言,他也是极其重要的。
实际上当时的南方奴隶制已经废除,爱米丽仍继续使用黑奴,也反映了爱米丽拒绝放弃过去的优越。
爱米丽一死,“黑人随即不见了,他穿过屋子,走出后门,从此就不见踪影”,作者对托比的去向没有交代。
托比的消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旧势力大势已去,黑奴也随着贵族阶级的消亡而不复存在。
但旧传统并非一无是处,福克纳对传统的态度是很复杂的。
他反对资产阶级工商文明,为传统美德的沦丧、传统生活方式的解体感到痛心疾首。
尽管福克纳对南方社会中的各种罪恶的腐败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批判,但他对南方社会、对南方的生活方式及其传统的价值观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怀着深厚的感情。
他之所以一生都在尖锐地批评南方,正是因为他是那样深深地爱着故乡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土地”。
这从镇上老一
代对爱米丽的矛盾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同情她的贫苦与孤独,小说中随处可见“poor Emily”的字眼,人们关注她、可怜她,想方设法帮助她,甚至为她有所“寄托”指她与伯隆在一起而“高兴”。
但他们却不希望她这么一个被他们看做是南方“传统的化身”、出身高贵的小姐嫁给他们所仇恨的北方佬。
所以他们后来听说她买了毒药,以为“她要自杀”,竟然“都说这是再好没有的事”。
他们不能容忍她成为“全镇的羞辱,青年的坏榜样”。
三、《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艺术构架
(一)人物描写的神秘性与暗语
“爱米丽·格里尔森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为什么一位几乎与世隔绝、性情古怪的人的死会使全镇的人都去送丧并把她比作一座“纪念碑”,这无疑给读者留下一个谜。
这个谜从故事的开头就紧紧地吸引了读者。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叙事人讲述谜一般的故事,把象征意义暗藏在谜底里,即通过爱米丽这一形象来代表一个传统,她的死亡是“纪念碑”的结局。
作者暗示美国南方陈旧、腐朽、落后、愚昧的传统观念及势力在北方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文明进步的冲击下,终于走向崩溃的边缘。
这篇小说里的肖像描写十分精彩。
例如在纳税事情一节中,爱米丽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小模小样,腰圆体胖的女人……她的身架矮小,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别的女人身上显得不过是丰满,而她却给人以肥大的感觉。
她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她那双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像揉在一团生面的两个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地移动着,时而瞧瞧这张面孔,时而打量那张面孔”。
如果读者认为作者只是为了达到故事情节的曲折化、神秘化、恐怖化而故意玩弄文字游戏,那就错了。
其实,作者的真正意图在于通过对爱米丽形象、外貌的描写来展现爱米丽身体内所包含的那种与世隔绝、思想僵化、完全被旧传统腐蚀的思想。
这种通过外貌描写来展现主人翁内心世界的活动以及再现作者所表达的象征意义的艺术写作手法,使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且能从栩栩如生的艺术画面中更为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小说以我们看到了“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结尾。
尽管作者仿佛只是在漫不经心地如实描述现场的景象,但这根“铁灰色头发”却是整个第五节——人们破门而入所要揭示的关
键目标。
对整个故事来说,最后这一笔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巧妙地把故事中打破时序的人物和情节串连起来。
如果说爱米丽的一生是一个谜,这根铁灰色的长发便是解开这个谜的一个重要提示。
作者对爱米丽与荷默尸体共枕的原因只字未提,只是大力渲染神秘、恐怖的气氛,它给读者的感染力是强烈的。
作者也没有直接表现爱米丽内心的痛苦,但他对爱米丽多年同荷默的尸体睡在一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情形的暗示比对其内心痛苦的任何直接描写都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二)象征的手法
追求象征意义几乎成为现代短篇小说的一大特点,由于巧妙地使用象征物或象征手法,平凡的故事往往被赋予多层含义,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以令人毛骨悚然的发现结尾,这只是毒死情人保留其尸体的恐怖行为,是女主人公心理变态的表现而已。
那么,对于一个心理变态者,一个性格怪僻的孤傲人物,为什么还要献上一朵玫瑰呢谈到故事标题的含义,福克纳这样说道:其含义是说,这儿有一个遭遇悲惨的女人,她的悲剧是无可改变的,任何人也无能为力。
我可怜她。
这是向她表示敬意,就像你在这种情形要向人作出某种姿态、行个礼什么的一样。
对一个男人,你会敬他一杯酒,而对一个女人,你则会献上一朵玫瑰。
福克纳对标题的解释,为正确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是一篇悲剧性的小说,悲剧的女主人公值得人们去同情和尊敬。
福克纳的态度也在小说中充分体现出来,作者通过故事叙述人之口,发出了“可怜的爱米丽”的叹息,“可怜的爱米丽”这个词语曾出现六次之多。
爱米丽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对于造成悲剧的原因,人们是无法改变的。
爱米丽大胆追求爱情的顽强精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尽管她企图以死亡来征服时间和爱情的做法极为荒唐,但她这样做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她的结局值得人们怜惜,她的精神应当受到尊敬。
因此爱米丽死后,人们慨叹她没有获得爱情的一生,钦佩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精神,于是向她献上一朵象征爱情的玫瑰作为补偿,也是对她的哀悼。
由此看来,虽然通篇故事没有献上玫瑰的情节,却是紧紧围绕着爱米丽的爱情悲剧展开的。
对于爱米丽这样一个被家庭和社会扭曲的人,无论读者对她的看法如何,作为一个南方作家,福克纳把爱米丽视为美国南方传统的代表,对她的爱情悲剧寄予深切的同情,向她献上象征爱情的玫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她的死亡像是“纪念碑”的倒塌,因而爱米丽被视为传统的南方及其价值观念的象征,而“带着一批黑人、骡马和机器来”的北方佬荷默则是工业的北方及其价值
观念的象征,爱米丽拒绝纳税,甚至拒绝在她家门口钉上门牌号,设立邮件箱,可以表明南方忽视社会的变迁,抵制变化,死抱着原来的传统和惯例;爱米丽否认父亲之死,可视为拒绝承认南方社会制度的崩溃。
(三)时序颠倒
时序颠倒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这一手法的采用使小说结构奇突,情节跳跃。
首先,小说以故事的结尾开头,叙述爱米丽死去的情形,时间颠倒了十几年,从而引起叙述者对爱米丽及其寓所的描述。
作者以爱米丽的死为支撑点,架起整个作品的轮廓。
接着,作者仍以倒叙的手法叙写了纳税事件和发生于纳税事件前三十年的尸臭事件。
饶有趣味的是,作者刻意将尸臭事件与爱米丽购买砒霜一事的时序颠倒,即先写爱米丽住宅发出阵阵臭气,邻人掩鼻抱怨,再写她购买砒霜一事。
如此时序颠倒,即造成悬念,若不仔细揣摩,不易发现这两件事之间的逻辑关系。
小说的主要情节——荷默的出现及其与爱米丽矛盾冲突也被置于尸臭与砒霜两件事之后叙写。
时序颠倒而不混乱,情节连接自然,丝丝入扣。
在小说的最后一节,时空出现几十年的大跨度跳跃与变迁,又回复到爱米丽葬礼,人们发现了失踪的荷默和一根长长的铁灰色头发,于是可怜的爱米丽的莫测身世终于真相大白。
这样一来首尾呼应,全篇
故事便浑然一体了。
就其主题及人物而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这篇小说堪称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所展示的巨幅画卷的缩影。
而其象征隐喻、心理分析、时间颠倒等表现手法,则在很大程度上为福克纳在整个“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采用意识流、多视角叙述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奠定了基础。
译文:
爱米丽·格利尔逊小姐走了,全镇的人都去送葬:男人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座丰碑倒塌了;女人们大多出于好奇之心,都想到爱米丽屋里看个究竟。
除了一个园丁兼厨师的上了年纪的男仆外,至少已经十年都没有人进去看过了。
那是一幢曾经漆成白色的方形大木屋,圆圆的顶阁,尖尖的塔顶,涡形花纹的阳台,尽显出浓浓的七十年代轻松愉快的风格。
房屋所在的街道曾经是全镇最为繁华之地。
但这里早已被附近的汽修厂和扎棉机侵占了,就连那些庄严的名字也被吞噬得一干二净;岿然不动的,只有爱米丽小姐的房子,虽有破败之势,却依然显得执拗不训,风韵犹存,与周围的四轮棉花车和汽油泵一样,太过碍眼了。
如今爱米丽小姐也进入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庄严的名字行列之中,他们长眠在雪松环拥的墓地里,那是南北战争时期杰斐逊战役中阵亡的军人之墓,有的是南方军人,有的是北方士兵;有的是高职位,有的是无名氏。
生前,爱米丽小姐代表着一个传统、一种职责;她既是人们关注的目标,也是全镇传承下来对她应尽的义务,这种义务是从一八九四年开始的,当时的镇长萨特里斯上校——还颁布了一道命令:严禁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上街——豁免了她各种税款;这种特惠政策从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一直到她不在人世之时为止。
这并不是说爱米丽爱占人们的便宜,而是萨特里斯上校编造了一套不清不楚的瞎话,说什么爱米丽的父亲曾贷款给镇政府,而镇政府,作为交易,以这种方式偿还。
这种瞎话,只有萨特里斯上校那一代人以及像他那样的脑袋的人才瞎编的出来,也只有女人们才会相信这种瞎话。
到了第二代人,他们当上了镇长和议员,思想更加前卫,便对这种免税约定产生了一丝不满。
那年元旦,他们寄给她一张纳税通知单,可是到了二月,依然没有回信。
他们给她发了一封公函,要她方便时到镇治安办公室去一趟。
一周后,镇长亲自书函一封给她,表示愿意登门拜访,或派车接她;镇长得到的回信却是一张便条,字是写在一张古香古色的信笺上,书法流利,字迹纤细,墨迹已干,大意是说,她根本不再外出。
随信附还的还有纳税通知单,但不见任何评述。
镇政府官员们召开了一个由全镇参议员参加的特别会议,派了一个代表团拜访爱米丽。
他们敲了敲门。
这扇门自从八年或十年前爱米丽停授瓷器彩绘课以来,谁都没有从这里进出过。
接待他们的是那个黑人男仆,他们来到阴暗的门厅,再沿楼梯而上,光线变得更加阴暗了。
屋子里发出一股尘封的气味,阴冷潮湿,密不透气,这里长久没有人住了。
黑人领着他们来到客厅,客厅里陈设着笨重、包着皮套的家具。
黑人打开一扇百叶窗,只见皮套子已经开裂了;他们坐了下来,大腿两边,顿时尘粒飞扬,在百叶窗射进的一缕阳光中,缓缓旋转着。
壁炉前是一张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的画架;画架上屹立着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
代表团成员站了起来,原来进来一个人——一个身材矮小,但腰圆体胖的女人,她身着黑衫,细长的金链直垂腰部,最后插入腰带里;她撑在乌木拐杖上,杖头镶金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
她骨架又矮又小,也许正因如此,要是落在别的女人身上,那种胖就是丰满,而落在她身上,就显得臃肿。
她看上去肿胀发白,就好像长期浸泡在死水中的死尸一般。
当
客人说明来意时,她的那两只眼睛不停地转悠着,一会儿瞧瞧这张面孔,一会儿看看那张脸蛋,那眼睛啊,都深陷在满脸隆起的赘肉里了,就像掐在生面团中的两个小煤球。
她并没有叫他们坐下,而径直站在门口,一声不吭地听着,直到发言代表结结巴巴地说完。
这时,只听见有滴答滴答的声音,那是金链另一端隐没在裤袋里的怀表发出来的声音。
她说起话来,声音冷酷无情。
“杰斐逊时,我无须纳税。
萨特里斯上校早已给我交待过了。
兴许你们可以派个人去查一查镇政府档案,事情就清楚了。
”
“可我们查过了。
爱米丽小姐,我们就是镇政府当局的。
难道你没有收到司法长官亲手签署的通知吗?”
“不错,我是收到过一张纸,”爱米丽小姐说道,“司法长官,也许他真把自己当回事……杰斐逊时,我无须纳税。
”
“可是,纳税册上并没有无须纳税的说明,要知道,我们必须依……”
“找萨特里斯上校要去。
杰斐逊时,我无须纳税。
”
“可是,爱米丽小姐……”
“找萨特里斯上校要去,(萨特里斯上校已经死了将近十年了)杰斐逊时,我无须纳税。
托布!”黑奴应声而来。
“把这些绅士们给我带出去。
”
2
就这样,爱米丽把他们一个一个地收拾了,这种场面在三十年前也发生过,他们的父辈因熏天臭气而闹事,她照样把他们的父辈给收拾了。
那事发生在她父亲死后两年,也就是她的心上人——我们一直以为一定会与结婚的那个人——抛弃她后不久才发生的事。
父亲死后,她很少出门;但心上人走了后,人们几乎再也没有看到她的身影了。
有几个冒失的女人曾去过她的家,但却吃了闭门羹。
房屋四周唯一的生命迹象就是那个黑人——当时他很年青——拎着菜篮子进进出出。
“好像,要是男人——不管什么样的男人——都可以把厨房收拾得井井有条的话,”女人们说道;那种气味越来越来浓时,她们也并不感到吃惊。
这种气味毕竟是芸芸众生的平凡世界与大官贵族的格利尔逊家族之间的另外一种联系方式。
邻家一妇人向年已八十的镇长史蒂文斯法官投诉。
“可是,太太,这件事,你叫我怎么办呢?”他说道。
“嗯,那,通知她把气味去掉呗,”女人说,“不是有法律吗?”
“绝对没有必要,”史蒂文斯法官说,“也许是她家那个黑鬼在院子里打死了一条蛇或一只老鼠什么似的。
我去跟他说说这事儿。
”
第二天,镇长又接到两起投诉,一起是来自一个男的,语气温和。
“法官,对这气味,我们真的该采取措施了。
可我又最不想打扰爱米丽小姐,但我们总得想想办法呀。
”那天晚
上,全体参议员召开了一个会,参加会议的人有三位老人和一位较年轻的新兴代成员。
“这事再简单不过了,”年轻人说,“通知她叫人把屋子打扫干净,限期搞好,否则……”
“滚蛋吧,你。
先生……”萨特里斯法官说,“当着一个贵妇的面,你怎么能说她家里有难闻的气味呢?”
接着,第二天子夜过后,有四个男人越过爱米丽小姐家的草坪,像盗贼一般在屋子周围潜行,沿着墙角和在地窖通风处吸气闻嗅,其中一人还从肩上的麻袋中掏出东西,做着播种的样子。
他们打开地窖门,在地窖里和所有的裙楼外都撒上了石灰。
当他们再回头穿过草坪时,原本黑暗的窗户亮起了一扇灯光。
灯光中爱米丽坐在那儿,灯在她的身后,挺立的身躯一动不动,活像一座雕像。
他们鬼鬼祟祟地弓着腰,越过草地,进入街道两旁的洋槐树影中。
一两周后,气味消失了。
而这时,人们才开始真正为她感到难过。
我们镇上的人想起了爱米丽小姐的姑奶奶怀亚特,这老太太后来完全变成了一个疯子;我们都相信格利尔逊一家人都太过自命清高了。
年轻男人在爱米丽小姐这类的女人看来都不是什么好货色。
长久以往,我们都把她们这家人看做是一幅活人画:爱米丽小姐身材苗条,立于父亲身后;父亲站在前面,双脚叉开,背对爱米丽,手里握着马鞭;二人站在一扇后开的前门中间。
所以当她接近三十岁,依然孑然一身,准确地说,我们并没有欣喜之心,反而觉得我们先前的看法得到了证实。
即使她家有疯癫的遗传,要是遇到机会,她也不应断然放弃。
父亲死后,传说那幢房子全部留给了她;人们也有点高兴。
他们终于可以向她表达怜悯之情了。
孤单清苦,她早该懂人情世故了。
如今她也该体会到多一分钱则喜,少一分钱则愁的那种人之常情了。
她父亲死后的第二天,镇上所有的女人都准备去她家吊唁和提供帮助,这是我们的习俗。
爱米丽小姐在家门口接待了她们,依着和往日一样,脸上也没有丝毫悲伤。
她告诉来访者,她父亲没有死。
连续三天都这样,无论是来访的牧师们,还是医生们,都劝她让他们把尸体处理掉。
正当他们准备诉诸法律和武力时,爱米丽崩溃了,这时,他们才赶紧把她父亲给埋掉了。
我们并不是说她当时就疯了,反倒认为她的反常是身不由己,还记得,她父亲把所有的青年小伙都驱赶走了,也知道她如今一无所有了,她才死死的抓住剥夺她一切的那个人,其实,是人都会这样。
3
她病了好长一段时间。
再见她时,她已剪短了头发,小姑娘打扮,那样子有点像教堂里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有些悲伤,有点肃穆。
原来镇政府刚刚签订了铺设人行道的合同,而动工时间就在她父亲去世那年夏天。
建筑公司带来了一批劳工、骡子和机器,工头是个北方佬,名叫霍默.巴伦,大个子、黑皮肤,大嗓门儿,做事手脚麻利,黯黑的脸色衬出炯炯的眼神。
他身后跟着一群群孩子,听他咒骂劳工,而劳工们却随着凿子起落有节奏地哼着劳动号子。
不久,全镇的人他都认识了。
在广场四周,只要能听到呵呵笑声的地方,霍默.巴伦必定在人群的中心。
没过多久,每逢礼拜天下午,都可以见到他和爱米丽小姐一起驾着轻便马车出游,枣红色的马是从出租店租来,与黄色车轮的马车十分匹配。
起初,我们都很高兴,爱米丽小姐总算有了爱好,因为女人们都说:“格利尔逊肯定不会看上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劳工。
”不过也还有一些人,即一些上了年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