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春晓》

合集下载

孟浩然《春晓》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孟浩然《春晓》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孟浩然《春晓》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十六年(728),至长安应试,落第回乡。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年,漫游吴越等地。

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久即辞归养病。

二十八年,友人王昌龄自岭南赦还,相见欢饮,食鲜疾发而卒,年五十二。

两《唐书》有传。

孟浩然可谓一生布衣,过的虽是隐居与漫游生活,但并未忘情仕进。

他和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许《彦周诗话》云:“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他的诗风格冲淡清幽,但“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卷五引《吟谱》)。

尤工五言诗,谢榛云:“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

”(《四溟诗话》卷二)现存诗二百六十余首,有《孟浩然集》传世。

【原文】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 。

夜来风雨声 [2] ,花落知多少?【注释】[1]“春眠”二句:谓春睡中不知天已明,是处处鸟鸣使人惊醒。

[2]夜来:昨夜。

【译文】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解读】春晓,春天的早晨。

诗中所写,乃隐居情事,可推测或是孟浩然四十岁以前隐居襄阳时所作,也可能是开元二十六年(738)辞幕还家到二十八年去世这一段时间内所写。

诗中两用倒装手法,而能自然无痕。

首句写春睡甜酣以至不知天明,紧接着又“处处闻啼鸟”,乃鸟啼惊梦之意,却并无惊破好梦的嫌恶之情,似是不觉中自己醒来,闻鸟鸣而悟天明,实则“闻”在前,“悟”在后。

此处为倒装一也。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既然有“春眠不觉晓”之甜酣,又何从知夜来风雨,似乎突兀;第四句“花落知多少”,想来定是起床后见花落满地,始悟一夜风雨。

至此,方知首句“不觉晓”之甜酣为真实。

此处为倒装二也。

而此诗又岂仅卖弄精巧之作,赞春眠之酣,惜春归匆匆,幽居自适,忧乐自为。

孟浩然《春晓》赏析

孟浩然《春晓》赏析

孟浩然《春晓》赏析孟浩然《春晓》赏析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浩然《春晓》赏析相关内容。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解释:晓:早晨,天亮。

闻:听见。

啼鸟:鸟鸣。

翻译: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

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赏析: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内蕴深厚。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

扩展成就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

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

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王孟诗派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

励志古诗词《春晓》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春晓》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春晓》原文及赏析
《春晓》原文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赏析
《春晓》是一首感悟春天的古诗词,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这首诗以“春晓”为主题,充分体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心中对于春天所隐含的力量的认识。

诗中第一句“春眠不觉晓”,表达了此时此刻正春意盎然,但大地依然安睡,没有风景也没有动静,宁静如此。

第二句“处处
闻啼鸟”,则是春晓到来后,窗外满园郁郁葱葱,鸟儿亦纷纷
在枝头歌唱,把大地装点得格外美丽。

诗人用三句极简的诗句,就完美地刻画了对春天的全貌。

春天象征着复苏,新生,以及希望。

诗人在诗中传递的是,一切的复苏始于春晓,即使前方的路艰难,我们依旧要勇敢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赢得胜利。

古人云:“人生短短几十年,要想不被潮流所淹没,只有努力奋斗,勇敢去追求梦想。


总而言之,《春晓》是一首寓意颇深的古诗词。

诗中淡然的气
息,使人不禁感叹春晓时节,岁月如梭,我们也要在漫漫人生路上一如既往,勇敢地前行。

春晓原文、翻译、赏析8篇

春晓原文、翻译、赏析8篇

春晓原文、翻译、赏析8篇春晓原文、翻译、赏析8篇春晓原文、翻译、赏析1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春晓原文、翻译、赏析2原文:横溪堂春晓宋代:虞似良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译文: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

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

就好似农夫的手,将它染绿。

天空中,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

白鹭飞来,望着那无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

注释:一把青秧(yāng)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míng)冥。

青秧:绿色的秧苗。

趁手:顺手、就手。

趁,随即。

轻烟:淡淡的烟雾。

漠漠:烟雾迷漫的广大无边的样子。

冥冥(mǐng):形容天气昏暗。

雨冥冥:天气阴沉沉的,将要下雨。

东风染尽三千顷(qǐng),白鹭(lù)飞来无处停。

染尽:这里形容春风把田里的稻苗全部吹绿,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

三千顷:形容稻田面积广阔。

顷,地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

白鹭:水鸟名,羽毛洁白,腿长,能入水捕食鱼虾。

方。

趁手青:插秧下田,随手就青。

漠漠:漫无边际。

冥冥:昏暗的样子。

染:这里指东风把秧苗吹成青色。

东风:春风。

整首诗没有一个字用到“绿”,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生意盎然的绿,一幅人和自然和睦交融的春之画卷,生机勃勃。

孟浩然的《春晓》古诗(优秀9篇)

孟浩然的《春晓》古诗(优秀9篇)

孟浩然的《春晓》古诗(优秀9篇)【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处】唐·孟浩然《春晓》【意思】春夜熟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后,听见处处都有鸟叫。

晓:天亮。

啼鸟:鸟叫。

【鉴赏】诗人在春日里畅然而眠,若不是听到了窗外的声声鸟鸣,根本无法觉察到天已破晓。

诗句描写以听觉为主,加之内心的揣测,春日清晨的明丽与生机跃然纸上。

首句中的一个“眠”字本就显出了几分慵懒,更何况诗人有意无意地完全关闭了感官中最为重要的视觉,而且自始至终,他的双眼似乎从未睁开过。

此时此刻,帘幕仍闭,锦衾尚温,却能闻得窗外鸟声轻啼。

可以想见,诗人该是何等闲适与惬意。

读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睡醒后听到群鸟争鸣欢叫的情景。

[例]抓好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北京的鸟儿还是会重新增多起来的。

人们多么希望有朝一日醒来,又能重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境。

(黎先耀《寻鸟启事》)二、前一句用以形容春困难耐或酣睡不醒。

[例]这边几个托腮凝神,那边几个已伏案而睡,正是“春眠不觉晓”呵。

(吕金铃《请推开这扇窗》)【全诗】《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全鉴赏诗】孟浩然有些写景抒情的小诗,风格闲淡清远,含蓄爽丽,耐人玩味。

他的五绝《春晓》就流传极广,也最为脍炙人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春眠不觉晓”是说,人们已经习惯了冬季的生活,对春天的到来,一时还不大适应,所以多为春气所困,酣眠而忘晓。

这是人们几乎都有的但未能以诗的语言道及的经历和感受,一经诗人道出,即能心领神会,感到异常亲切自然。

这是一层意思。

再者,由于夜间风雨,诗人担心春花被摧残、打落,或者为这场“随风潜入夜”的“好雨”的降临而欣喜,一直未能安枕,直到雨止天晴才朦胧入睡,所以酣眠而不知晓。

从中可以见出诗人的雅兴和清致。

有的注本将“不觉晓”解释成“不知不觉天已破晓”,则兴味萧然矣。

“处处闻啼鸟”。

“啼鸟”是承首句的“春”字而来,并紧扣了“春晓”的题面。

小学一年级下册古诗《春晓》古诗注解译文赏析

小学一年级下册古诗《春晓》古诗注解译文赏析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赏析]《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

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

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

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

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春晓》唐诗赏析

《春晓》唐诗赏析

《春晓》唐诗赏析【作品介绍】《春晓》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

这首诗语言浅近,自然天成。

诗中景真情切,就像从诗人心灵深处淌出的一股清泉,晶莹剔透,让人如聆天籁,如饮佳酿,不觉自醉。

【原文】春晓①作者: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②,处处闻啼鸟③。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④。

【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点评】《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优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

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

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

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

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春晓》全文及分析

《春晓》全文及分析

《春晓》全文及分析《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经典诗作,全诗内容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春眠不觉晓”,开篇一句,直写诗人在春天里的酣睡。

春天是一个让人感到舒适、惬意的季节,气候温暖,万物复苏,人的身体和心灵都容易在这样的氛围中放松下来,进入香甜的梦乡。

“不觉晓”三字,既写出了诗人睡得香甜深沉,也从侧面烘托出春天的宁静和美好。

如果不是因为春天的舒适宜人,诗人又怎会如此沉睡而不知天亮呢?“处处闻啼鸟”,当诗人从睡梦中醒来,听到的是处处传来的鸟儿啼叫声。

鸟儿的啼鸣,给春天的早晨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想象一下,在一个宁静的春日清晨,四周鸟儿欢快地歌唱,那是多么美妙的场景。

这一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鸟语花香的环境之中。

“夜来风雨声”,诗人突然想起了昨夜的风雨。

风雨之声,在寂静的夜晚想必格外清晰。

这一句的加入,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

风雨既带来了春天的滋润,也可能摧残了一些花朵。

它让我们意识到,美好的事物往往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风雨的考验。

“花落知多少”,这是诗人在经过思考后的感慨。

经过一夜的风雨,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吹落。

这里的“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花朵,也可以象征着美好的时光、青春或者生命。

诗人的这句疑问,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无奈和惋惜。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意境清新自然。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天的画卷。

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仿佛能够闻到花香,听到鸟叫,感受到春风的吹拂。

其二,情感细腻含蓄。

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和对风雨落花的感慨,委婉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

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其三,结构巧妙。

诗的前两句写春眠和啼鸟,展现春天的生机;后两句写风雨和落花,表达对时光和生命的感慨。

古诗春晓全文及赏析

古诗春晓全文及赏析

古诗春晓全文及赏析
《春晓》是一首五言绝句,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晓》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古诗的含义:
《春晓》是一首五言绝句,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是由听觉引出联想的一首古诗。

“春晓”是指春天的早晨,“晓”是指天刚亮的时候。

这首诗告诉我们:春天的夜晚格外美丽,春夜的睡眠格外香甜。

在不知不觉中,天亮了,小鸟那清脆悦耳的歌声把我叫醒。

我忽然想到,昨天夜里刮风了,下雨了,唉,不知道会有多少花瓣飘落在地上。

朗诵技巧:
在朗诵《春晓》这首诗时,注意不能太快,要注意第二句中的“闻”和第四句中的“知”这两个字不要读得很重。

注意要把诗的意境朗诵出来。

特别提示:
我国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曾经为《春晓》谱曲了一首同名儿歌,大家有机会可以听一听。

评析:
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
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

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

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8篇)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8篇)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8篇)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8篇)《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春晓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

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

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

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

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篇2原文:横溪堂春晓宋代:虞似良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译文: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

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

就好似农夫的手,将它染绿。

天空中,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

白鹭飞来,望着那无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

注释:一把青秧(yāng)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míng)冥。

青秧:绿色的秧苗。

趁手:顺手、就手。

趁,随即。

轻烟:淡淡的烟雾。

漠漠:烟雾迷漫的广大无边的样子。

冥冥(mǐng):形容天气昏暗。

雨冥冥:天气阴沉沉的,将要下雨。

东风染尽三千顷(qǐng),白鹭(lù)飞来无处停。

《春晓》的赏析

《春晓》的赏析

《春晓》的赏析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译文: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译文二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赏析〗《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唐代诗人。

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

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

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

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

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

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

唐·孟浩然《春晓》原文及赏析

唐·孟浩然《春晓》原文及赏析

唐·孟浩然《春晓》原文及赏析唐·孟浩然《春晓》原文及赏析《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孟浩然《春晓》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处】唐·孟浩然《春晓》【意思】春夜熟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后,听见处处都有鸟叫。

晓:天亮。

啼鸟:鸟叫。

【鉴赏】诗人在春日里畅然而眠,若不是听到了窗外的声声鸟鸣,根本无法觉察到天已破晓。

诗句描写以听觉为主,加之内心的揣测,春日清晨的明丽与生机跃然纸上。

首句中的一个“眠”字本就显出了几分慵懒,更何况诗人有意无意地完全关闭了感官中最为重要的视觉,而且自始至终,他的双眼似乎从未睁开过。

此时此刻,帘幕仍闭,锦衾尚温,却能闻得窗外鸟声轻啼。

可以想见,诗人该是何等闲适与惬意。

读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睡醒后听到群鸟争鸣欢叫的情景。

[例]抓好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北京的鸟儿还是会重新增多起来的。

人们多么希望有朝一日醒来,又能重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境。

(黎先耀《寻鸟启事》)二、前一句用以形容春困难耐或酣睡不醒。

[例]这边几个托腮凝神,那边几个已伏案而睡,正是“春眠不觉晓”呵。

(吕金铃《请推开这扇窗》)【全诗】《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全鉴赏诗】孟浩然有些写景抒情的小诗,风格闲淡清远,含蓄爽丽,耐人玩味。

他的五绝《春晓》就流传极广,也最为脍炙人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春眠不觉晓”是说,人们已经习惯了冬季的生活,对春天的到来,一时还不大适应,所以多为春气所困,酣眠而忘晓。

这是人们几乎都有的但未能以诗的语言道及的经历和感受,一经诗人道出,即能心领神会,感到异常亲切自然。

这是一层意思。

再者,由于夜间风雨,诗人担心春花被摧残、打落,或者为这场“随风潜入夜” 的“好雨” 的降临而欣喜,一直未能安枕,直到雨止天晴才朦胧入睡,所以酣眠而不知晓。

春晓诗歌鉴赏

春晓诗歌鉴赏

春晓诗歌鉴赏《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

此诗抓住诗人早晨刚醒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作品原文春晓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注释词句注释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2-3]白话译文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作品鉴赏《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孟浩然古诗《春晓》原文赏析

孟浩然古诗《春晓》原文赏析

孟浩然古诗《春晓》原文赏析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注释】①春晓:春天的清晨。

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译文】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

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赏析一: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赏析二:《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孟浩然《春晓》原文及赏析

孟浩然《春晓》原文及赏析

孟浩然《春晓》原文及赏析《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孟浩然《春晓》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

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

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

古诗鉴赏二春晓

古诗鉴赏二春晓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 不觉晓:不知不觉得天亮了 4. 闻啼鸟:听见鸟叫 5. 夜来:昨天 6. 眠:睡觉 7. 闻:听.
〖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 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 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 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 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 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 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 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 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作者介绍〗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
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孟浩然的诗描写 田园风光,表达对农家生活的热爱,读来朴质感人。 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 真切的感受。他与王维是盛唐时期的田园山水诗的 代表人物。
〖我的理解〗 “春眠”点出了时间,点出春天气候适合睡觉的季节特点。 “晓”是清晨,进一步把时间点的更明确。 “不觉”写出春天悄悄来临的惊喜心情。 “处处闻啼鸟”写出鸟儿从南方飞回来了,在春天的清晨处处 能听到了鸟儿婉转的啼鸣声,非常好滋润花苗。 “花落知多少”写出在春风春雨中,那娇媚的花瓣不知飘落了 多少。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
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 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诗歌 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 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 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 或浓地萦回心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春晓》
《春晓》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分类标签:唐诗三百首小学
作品赏析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使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

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

思想着这个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不过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不过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不过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
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
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当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
诗人选择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实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
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
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个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仅
仅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择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
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

他仅仅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
啼鸟,那潇潇风雨。

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
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

这些都仅仅诗人在室
内的耳闻,不过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
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
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

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
勃的。

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

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

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
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
人想象屋外。

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

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
围墙屋壁,体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

”(《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
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
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


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

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
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来说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
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读之,如饮醇醪,
不觉自醉。

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

“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