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名词解释
建筑名词解释

『台基』建筑名词解释台基就是建筑物的底座。
四面以砖石砌成,内多填土,地面铺以砖石。
须弥座xūmízuî原为佛象底座。
由印度传入中国後,被用作尊贵建筑的底座。
它的组成为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等。
如故宫三大殿的台基就是简约式的须弥座。
踏跺tàduî就是用来登上台基的阶级。
龙尾道在坡道较长的情况下,会用平、坡相间形式建造的阶榜。
慢道较为平缓的阶梯或斜道。
礓碴jiāngchá是将砖石打侧,以其梭角所砌成的斜道,给人和马车登上台基。
形状就像洗衣板。
辇道niǎndào 有斜度的路,方便马车通行。
於唐宋时期,设置於踏跺之间。
後来,辇道被加上水、云、龙等雕刻,渐渐演变成今天的「御路」。
陛石bìshí用作铺设御路的石块。
如故宫保和殿北面御路的大石雕。
角石用于宋式台基的角位,常雕刻有龙、凤、狮子等装饰。
清代台基是不用角石设计。
螭首螭是传说中有角的龙。
突出的螭首雕刻设置在台基外chīshǒu部。
除美观外,它用作为排走雨水的出水口。
如天坛祈年殿的龙、凤、云三种形式的螭首。
『柱』建筑名词解释柱zhù就是建筑物的底座。
四面以砖石砌成,内多填土,地面则铺以砖石。
柱础是垫著木柱的石墩。
鼓镜是指柱础凸出于地面的部份。
覆盆唐宋时期,常用的鼓镜设计,像倒转的碗。
鼓蹬因南方天气潮湿,所以柱础都设计成较高身的鼓状石墩,称之为鼓蹬。
檐柱yánzhù建筑物最外的一列柱子,用来支撑屋檐的重量。
通常建筑物有前後两列檐柱。
中柱位处建筑物中轴线上的柱子,用作支撑屋脊的。
但中柱不包括在山墙之内的柱子。
山柱设在山墙内,顶著屋脊的柱子。
角柱位处山墙两端,建筑物转角的柱子。
金柱除檐柱、中柱、山柱外,其他柱子都称作金柱。
外金柱距离檐柱较近的柱子为外金柱。
里金柱「里」和「外」是相对的,距离檐柱较远的柱子便称作里金柱。
童柱是下端不著地的短柱,立于梁、枋之上,上顶檐脊之用。
建筑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建筑专业术语名词及解释1、房地产专业术语1.房地产:房产与地产的合称,是不动产。
2.五证二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土使用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预售许可证》、《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商品房使用说明书》3.商品房:专门用以买卖的房屋。
有产权保障,可自由出租抵押。
4.商住房:即可用于住家使用,也可以用于办公的商品房。
5.集资房:由单位统一筹集各需要住房的客户资金,而建造之房屋,通常仅有一整栋的一张产权证,客户没有单独的产权证。
6.安居房:﹙经济实用房=安居房﹚是指以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为供应对象,并按国家住宅建设标准﹙不含别墅、高级公寓、外销住宅﹚建设的普通住宅。
﹙其实行的是土地无偿划拔,住户只拥有该土地的使用权,如需办理国土证,则要另外出资,并享受政府扶持税费减半征收。
其房价由政府部门核定,利润只能在3%以下。
﹚7.跃层:是一套住宅占两个楼层,有内部楼梯联系上下层。
﹙一般在首层安排起居室、厨房、餐厅、卫生间,二层安排卧室、书房、卫生间。
﹚8.复式:概念上是一层,并不具备完整的两层空间,但层高比普通住宅高,可在局部分出夹层,安排卧室或书房等,用楼梯联系上下。
﹙夹层在底层的投影面积只占底层面积的一部分,夹层和底层之间有视线上的交流和空间上的流通。
﹚9.错层:纵向或横向剖面中,楼层的几部分之间楼地面高低错开。
10.标准层:平面布置相同的住宅楼层。
11.高层:8层以上,带有电梯,钢筋混凝土结构12.多层:7层以下,一般不带电梯,砖混结构13.骑楼:有雨遮之一楼直道部分14.裙楼:指建筑体底部较庞大之建筑体,常用于商业、办公15.承重墙:承受房屋重力的墙,不可任意拆改、破坏16.非承重墙:一般情况下仅承受自重的墙。
17.剪力墙:承受地震力的钢筋混凝土墙18.隔墙:用以隔断空间的墙,一般不承重19.结构墙:主要承受侧向力或地震作用,并保持结构整体稳定的承重墙,又称剪力墙、抗震墙等。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150个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建筑工程名词解释

建筑工程名词解释1、天然地基自然状态下即可满足承担基础全部荷载要求,不需要人工处理的地基。
天然地基土分为四大类:岩石、碎石土、砂土、粘性土。
2、牛腿3、挂梁4、悬臂梁梁的一端为不产生轴向、垂直位移与转动的固定支座,另一端为自由端(能够产生平行于轴向与垂直于轴向的力)。
5、井架矿井、油井等用来装置天车、支撑钻具等的金属结构架,竖立在井口。
井架用于钻井或者钻探时也叫“钻塔”。
6、跨度建筑物中,梁、拱券两端的承重结构之间的距离,两支点中心之间的距离。
7、拱券拱券:桥梁、门窗等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部分。
8、檐高房屋建筑顶层屋面出外墙面部分叫屋檐。
檐高是指设计室外地坪到屋檐底的高度,假如屋檐有檐沟的话就是到檐口底的高度。
9、檐沟、檐口檐沟是指屋檐下面横向的槽形排水沟,用于承接屋面的雨水,然后由竖管引到地面。
檐沟分为外檐沟与内檐沟,通常不能计算建筑面积,可根据气象资料,降水强度与排水速度确定沟的尺寸大小。
檐沟在现代大多用水泥板之类的建筑材料建成,为了让雨水能够很快的很畅通的流到地面排走,通常采取中间高两边低的排水形式,同时在房屋的两边留一个下水管洞口,这样就能够直接通过管道连接后排到地面排走。
10、女儿墙11、屋面12、屋盖屋盖是房屋最上部的围护结构,应满足相应的使用功能要求,为建筑提供适宜的内部空间环境。
屋盖也是房屋顶部的承重结构,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13、筏板基础筏板基础:由底板、梁等整体构成。
建筑物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较弱,常使用砼底板,承受建筑物荷载,形成筏基,其整体性好,能很好的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
筏板14、框剪结构要紧结构是框架,由梁柱构成,小部分是剪力墙。
墙体全部使用填充墙体,由密柱高梁空间框架或者空间剪力墙所构成,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起整体空间作用的抗侧力构件。
适用于平面或者竖向布置繁杂、水平荷载大的高层建筑。
15、剪力墙剪力墙(shear wall)又称抗风墙或者抗震墙、结构墙。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建筑概论复习材料-名词解释

建筑概论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建筑: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生活、生产或其他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物质的、有组织的空间环境。
2.建筑物:建筑物是供人们进行生活、生产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
3.构筑物:构筑物是为某种工程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部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建筑。
4.耐火极限:任意建筑构件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实验,从受到火灾作用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5.大量性建筑:量大面广6.大型性建筑:规模大,数量少7.房屋建筑图:用正投影方法,详细准确地画出的图样8.施工图:用以知道施工的一套图纸9.建筑模数:建筑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有关设备尺寸相互间协调的基础10.基本模数:我国采用100mm为基本模数,用M表示11.模数数列:是以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分模数为基础扩展成的一系列尺寸12.两阶段设计: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13.三阶段设计: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14.层高:层高是指该层楼地面到上一层楼面之间的距离15.净高:净高是指楼地面到结构层(梁、板)底面或顶棚下表面之间的距离16.建筑构造:建筑构造是一门专门研究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是建筑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7.内墙:凡位于建筑物内部的墙成为内墙18.外墙:凡位于建筑物四周的墙成为外墙19.山墙:位于建筑物两端的外墙称为山墙20.横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横墙21.纵墙: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纵墙22.承重墙:直接承受上部传来荷载的墙称为承重墙23.非承重墙:不承受外来荷载的墙称为非承重墙24.隔墙:不承受外来荷载,且自身重量由梁或楼板承受,并仅起分隔房间作用的墙称为隔墙25.墙脚:通常指基础以上,室内地面以下的那部分墙身26.勒脚:建筑物四周与室外地面接近的那部分墙体27.散水:为了防止雨水对墙基的侵蚀,在外墙四周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这一坡面称散水28.明沟:是靠近勒脚下部设置的排水沟29.过梁:过梁是用来支承门窗洞口上部砖砌体和楼板层荷载的构件30.圈梁:圈梁是在房屋外墙和部分内墙中设置的连续而封闭的梁31.附加圈梁:当圈梁被门窗洞口切断而不能交圈时,应在洞口上部砌体中设置一道截面不小于圈梁的附加圈梁32.基础:建筑物与土层直接接触的部分称为基础33.地基:支承建筑物重量的土层称为地基34.基础的埋置深度:室外设计地面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基础的埋置深度35.条形基础:指基础长度远远大于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36.刚性基础:指用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弯和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建造的基础37.柔性基础:用抗拉和抗弯强度都很高的材料建造的基础称为柔性基础38.刚性角:基础在传力时只能在材料的允许范围内控制,这个控制范围的夹角称为刚性角39.独立基础:是整个或局部结构物下的无筋或配筋基础40.满堂基础:将整个建筑物的下部做成整块钢筋混凝土基础,称为满堂基础41.桩基础: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
房屋建筑学名词解释

房屋建筑学名词解释1、散水——指房屋周围墙角部位设置的分散雨水远离墙脚,起保护墙基作用的护坡,一般宽度在600~1000mm.泛水——屋面防水层与垂直屋面突出物交接处的防水处理。
2、平台净高——指平台面或楼地面到顶部平台梁底的垂直距离。
梯段净高——指踏步前缘到顶棚(即顶部梯段地面)的垂直距离。
3、圈梁——沿建筑物外墙、内纵墙和部分内横墙设置的连续闭合的梁,又称腰箍。
过梁——用来支撑墙体洞口上部砌体和楼板层所传来的各种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窗间墙而在在门窗洞口上设置的横梁。
4、刚性基础——由砖石、毛石、素混凝土、灰土等刚性材料制作的基础,受刚性角的限制。
柔性基础——不受刚性角限制的基础,一般是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基础。
5、耐火极限——任一建筑构件在规定的耐火实验条件下,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
耐火等级——是根据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来确定的,共分为四级。
6、变形缝——为防止建筑物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裂缝或破坏设置的缝。
包括: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从基础到屋顶全部贯通的垂直缝。
1结构支承系统——建筑物的结构受力系统以及保证结构稳定的系统2围护、分隔系统——建筑物中起围合和分隔空间的界面作用的系统3建筑物的平、立、剖图是这幢建筑物在不同方向的外形及剖切面的正投影。
4平面图:建筑物各层的水平剖切图,是从各层标高以上大约直立的人眼的高度将建筑物水平剖切后朝下看所得的该层的水平投影图5剖面图:在适当的部位将建筑物从上至下垂直剖切开来,令其内部的结构得以暴露,得到该剖切面的正投影图5墙体承重结构体系——以部分或全部建筑外墙以及若干固定不变的建筑内墙作为垂直支承系统的一种体系5基地红线——工程项目立项时,规划部门在下发的基地蓝图上所圈定的建筑用地范围6圈梁—在屋盖及楼盖处,沿着全部外墙和部分内墙设置的连续、封闭的梁7过梁:为了支承洞口上部砌体所传来的各种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窗间墙,常在门、窗洞孔上设置的横梁8散水或护坡:为保护墙基不受雨水的侵蚀,常在外墙四周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9正平台:与楼层标高相一致的平台半平台:介于两个楼层之间的平台9基础——建筑物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部分,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建筑之名词解释

建筑之名词解释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
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
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
在带斗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栱及平板枋之高。
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
带斗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
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
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斗口斗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
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悬山又称挑山。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
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
攒尖建筑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建筑。
中国建筑名词解释

十三天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三角尖顶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女儿墙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小乘佛教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
与大乘佛教相对。
山墙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升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反回文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支柱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支架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支提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支提窟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斗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斗栱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火焰纹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半圆壁龛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古典柱式结构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台基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平坐;廊台出于建筑主空间(通常为内部)的上层构造。
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列柱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多柱式建筑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寺佛教庙宇。
尖顶饰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曲面屋顶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考工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佛塔(STUPA) 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佛塔(PAGODA) 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材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陶土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里长度单位,一里约500米。
昂斜出的梁桁。
枋水平构件,位于如窗户或走道之上,或是连接两柱或两框架的构件。
泥笆墙以竹或木条编墙,然后涂以草泥。
门厅房屋入门前的院落;通往建筑的门廊;大堂邻接的空间。
亭构造简单的建筑,通常形似帐篷,位于园林中。
城墙土造防御工事,通常见于碉堡及要塞四周,多半附有石造女儿墙。
屋脊斜面屋顶两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屋檐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
名词解释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建筑物: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技术手段,在科学规律与美学法则的支配下人为创造的生活环境构筑物:指人一般不直接在其内部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建筑建筑功能:建筑是供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场所,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建筑技术:建筑技术是建造房屋的手段,包括建筑材料与制品技术、建筑形象:建筑形象是建筑体型、立面形式、建筑色彩、材料质感、西部装修等细部反应。
生产性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非生产性建筑:即民用建筑大量性建筑:大量性建筑指量大面广大型性建筑:大型性建筑指规模宏大的建筑耐火等级:耐火等级是按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这两个因素确定的耐火极限: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是指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耐火稳定性: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承重或非承重建筑构件在一定时间内抵抗坍塌的能力。
耐火完整性: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分隔构件当其一面受火时,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焰和热气穿透或在背火面出现火焰的能力耐火隔热性: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分隔构件当其一面受火时,能在一定时间内其背火面的温度不超过规定值的能力燃烧性能:燃烧性能分为三类不燃烧体燃烧体难燃烧体不燃烧体:用不燃烧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难燃烧体:用不燃烧材料做成的建筑构件建筑模数:是选定的尺寸单位,作为尺寸协调中的增值单位基本模数:基本模数数值规定为100mm扩大模数:基本模数的倍数分模数:指整数除基本模数的数值,分模数的基数为M/10、M/5、M/2共三个,其相应尺寸为10、20、50(mm)风玫瑰图:风向频率玫瑰图,玫瑰图上的风向是指由外吹向地区中心,比如由北吹向中心的风称为北风地震烈度:表示当发生地震时,地面及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越远越小)水文条件:指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的性质,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基础及地下室房间尺寸:指房间的面宽和进深开间:住宅的开间是指相邻两个横向定位墙体中心线间的距离P23图示进深: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P23图示朝向:一般是指建筑物、房屋或门窗坐落的方向日照间距: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或大寒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悬山顶:也是两坡顶的一种,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又称挑山或出山)庑殿顶:有单檐和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博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有单檐和重檐。
重檐顶:槛墙:前檐或其它部位木装修榻板下的墙体,两端的里外皮砌成八字柱门。
版筑墙:以厚木板为模板,立于拟建墙的两侧,中间填土,用木夯夯实。
一般土要分层填夯,板也随之上移,这样筑出来的墙叫板筑墙。
山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为山墙,主要与邻居的建筑隔开和防火。
封火墙:山墙超出屋面很多,起封火作用。
墀头:山墙的侧面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墀头。
影壁(照壁):正对着大门作屏障及装饰的墙壁,有的座下有座子,可以移动,上面像屋脊。
如意蹋跺:两边不用垂带,踏跺逐层缩短,在两侧也形成阶级的踏跺,称如意踏跺龙尾道:唐代含元殿前的甬道。
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的基座(宫殿、坛庙的主殿等)金柱: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瓜柱(蜀柱、脊瓜柱):梁柱中两层梁间的短柱和支承脊檩的短柱。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形减柱造:在不影响整座殿宇屋顶负重、安全的前提下,减去一些立柱。
移柱造: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靠背栏杆(美人靠、吴王靠):美人靠,就是给坐凳栏杆加一个靠背,它也是栏杆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人们在游园疲累时临时在这里坐坐,稍稍休息一会儿。
美人靠的靠背不是直立的,而是略向后仰,人们坐在之上可以向后仰、向后靠。
美人靠的靠背有曲线,靠在那里会觉得十分舒服。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3.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挂落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6.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7.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8.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9.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1.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2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理,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15.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
一.名词解释1工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的制度。
2僭越:西周时期,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建筑名词解释一

建筑名词解释一建筑结构狭义的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
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建筑结构因所用的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等。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
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
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
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结构可靠度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包括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三项要求。
结构可靠度是结构可靠性的概率度量,其定义是: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称为结构可靠度。
其“规定的时间”是指设计基准期50年,这个基准期只是在计算可靠度时,考虑各项基本变量与时间关系所用的基准时间,并非指建筑结构的寿命;“规定的条件”是指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的使用条件,不包括人为的过失影响;“预定的功能”则是能承受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的能力(即安全性);在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即适用性);在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耐久性)。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台基、踏道、栏杆、铺地P2632.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P18217.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8.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大木式P266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柱、梁、枋、檩等。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清式大木作分大木大式、大木小式两类。
小木作:宋代对室内装修的称法。
2.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3.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示。
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
4.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进深);清代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歩”。
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
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若干个步架。
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
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步。
5.进深/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的,简称为“进深”。
6.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槫(檩条)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槫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
7.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
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建筑名词解释1、分布筋: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内侧,与受力钢筋垂直。
当受力筋在垂直方向无钢筋固定时,加设的钢筋。
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并将板上的荷载分散到受力钢筋上,同时也能防止因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原因,在垂直于受力钢筋方向产生的裂缝。
2、架立钢筋:设置在梁的受压区外边缘两侧,用来固定箍筋和形成钢筋骨架。
当箍筋角部无纵向钢筋固定时,加设的钢筋。
如受压区配有纵向受压钢筋时,则可不再配置架立钢筋。
架立钢筋的直径与梁的跨度有关。
3、箍筋:用来满足斜截面抗剪强度,并联结受拉主钢筋和受压区混凝土使其共同工作,此外,用来固定主钢筋的位置而使梁内各种钢筋构成钢筋骨架的钢筋。
4、梁吊筋:是提高主梁承受集中荷载抗剪能力的一种钢筋梁吊筋的作用是由于梁的某部受到大的集中荷载作用,为了使梁体不产生局部严重破坏,同时使梁体的材料发挥各自的作用而设置的,主要布置在剪力有大幅突变部位,防止该部位产生过大的裂缝,引起结构的破坏,总而言之,吊筋作用对抗剪有利。
5、弯起钢筋与吊筋的区别:弯起钢筋是沿梁纵向走向的,是从梁下的主筋上弯的。
就是主筋。
吊筋是在有梁交叉时设置的。
如次梁和主梁之间,次梁是搭在主梁上的,吊筋就是设置在主梁上的,好像是兜住次梁的,即在次梁下方,沿主梁方向设置的,目的是抵抗次梁对主梁产生的集中力。
6、正筋:就是正弯矩筋,简单的说,就是对于受弯构件来说,如梁板等,下部受拉的部位的钢筋,对于连续梁板,一般就在跨中,同理,负筋一般在支座处(上部受拉)。
7、负筋:是承受负弯矩的钢筋,一般在梁的上部靠近支座的部位或板的上部靠近支座部位;架立筋是梁的上部非受力筋,主要是使梁成为一个骨架。
8、冷底子油:是用稀释剂(汽油、柴油、煤油、苯等)对沥青进行稀释的产物。
它多在常温下用于防水工程的底层,故称冷底子油。
冷底子油粘度小,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涂刷在混凝土、砂浆或木材等基面上,能很快渗入基层孔隙中,待溶剂挥发后,便与基面牢固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名词解释1、圈梁:砌体结构房屋中,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砼梁,以提高房屋空间刚度、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提高砖石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地震或其他较大振动荷载对房屋的破坏。
在房屋的基础上部的连续的钢筋混凝土梁叫基础圈梁,也叫地圈梁(DQL);而在墙体上部,紧挨楼板的钢筋混凝土梁叫上圈梁。
因为圈梁是连续围合的梁所以叫做圈梁。
圈梁是在房屋的檐口、窗顶、楼层、吊车梁顶或基础顶面标高处,沿砌体墙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状的按构造配筋的混凝土梁式构件。
按要求圈梁应该在同一水平面上连续、封闭,但当圈梁被门窗洞口(如楼梯间窗口洞)隔断时,应在洞口上部设置附加圈梁进行搭接补强。
附加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两梁高差的两倍,亦不小于1000mm。
圈梁通常设置在基础墙、檐口和楼板处,其数量和位置与建筑物的高度、层数、地基状况和地震强度有关。
2、挑梁:土木工程中,指从主体结构延伸出来、一端主体端部没有支承的水平受力构件。
分类:⑴、在砌体结构房屋中,为了支承挑廊、阳台、雨篷等,常设有埋入砌体墙内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构件,此为挑梁的一种形式。
当埋入墙内的长度较大且梁相对于砌体的刚度较小时,梁发生明显的挠曲变形,将这种挑梁称为弹性挑梁,如阳台挑梁,外廊挑梁等;当埋入墙内的长度较短,埋入墙内的梁相对于砌体刚度较大,挠曲变形很小,主要发生刚体转动变形,将这种挑梁称为刚性挑梁。
嵌入砖墙内的悬臂雨篷梁属于刚性挑梁。
⑵、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从连续梁端支座延伸出来一定长度的梁段或者直接从柱子连接出来,端部是没有支承的梁也属于挑梁,前者称外伸梁,或者称悬臂梁。
3、过梁:当墙体上开设门窗洞口时,为了支撑洞口上部砌体所传来的各种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窗间墙,常在门窗洞口上设置横梁,该梁称为过梁。
过梁的形式有钢筋砖过梁、砌砖平拱、砖砌弧拱和钢筋混凝土过梁四种。
4、空斗墙:用砖立砌(即侧砌)或平、立交替砌筑而成的空心墙。
可节省砖料和减轻自重。
是我国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民间建筑的传统做法。
用砖平砌部分称“眠”,立砌部分称“斗”,一般有无眠空斗墙和有眠空斗墙。
空斗墙一般适合用于地基土质较坚硬,门窗洞口尺寸较小场合。
5、空花墙:砖砌的镂空的墙。
一般用于古典式围墙、封闭或半封闭走廊、公共厕所的外墙等处。
6、隔墙、填充墙、幕墙:墙体按照结构受力情况不同,有承重墙、非承重墙之分。
非承重墙包括隔墙、填充墙、幕墙。
凡分隔内部空间其重量由楼板或梁承受的墙称为隔墙;框架结构中填充在柱子之间的墙称框架填充墙。
而主要悬挂于外部骨架间的轻质墙称幕墙。
7、空圈:空圈是指未装门的洞口也称垭口,可以由此进出房间。
空圈的设置常见于客厅与过道之间、阳台与客厅(或卧室)之间。
8、壁龛:在墙身上所留出的用来作为贮藏设施的空间。
它的深度受到构造上的限制,通常从墙边挑出0.1~0.2米左右。
壁龛可以用来作碗柜、书架等。
它不占建筑面积,使用比较方便。
壁龛的位置设置必须考虑家具布置和使用方便,同时特别要注意墙身结构的安全问题。
9、檩:架在房梁上托住椽子的横木。
也称“桁条”、“檩条”、“檩子”,檩头是指其出的端部。
10、挑檐:楼顶平面凸出墙体的部分,(屋顶伸出的边沿部分)主要是为了方便做屋面排水。
其次挑檐起到美观得作用,部分坡屋顶、瓦屋顶不做挑檐,少许无组织排水的平屋顶也不做挑檐。
和帽檐比较相似。
11、地垄墙:在框架独立柱基础结构中,有的地梁位于一层地面以下,而且一层没有楼板,为了防止一层地地面下沉,我们通常处理办法是在地梁上砌砖墙到一层地面底,这个墙则称为地垄墙。
12、腰线:腰线是建筑装饰的一种作法,一般指建筑墙面上的水平横线,在外墙面上通常是在窗口的上或下沿(也可以在其它部位)将砖挑出60×120mm,作成一条通长的横带,主要起装饰作用。
这在一些较早的装饰比较简单的建筑中常可看到。
现在的建筑中还有用这种方法的,不过有些是用不同的装饰材料或不同的颜色来作腰线,在卫生间的墙面上用不同花色的瓷砖(有专门的腰线瓷砖)贴一圈横向的线条,也称为腰线。
腰线砖多为印花砖,上面多为一些色彩鲜艳可爱精美的图案花纹,为了配合墙砖的规格腰线砖定为6厘米高,20厘米宽的幅面,它的作用就像一根美丽的腰带,环绕在墙面砖中间,为单调的墙面增色,改变空间的气氛。
目前腰线主要以陶瓷、树脂、金属(不锈钢)等材料为主,其中金属类的腰线主要在大型建筑物装修中使用多,家庭使用的以陶瓷和树脂材料为主。
13、门窗走头:门窗框走头亦称羊角。
指为使门窗与墙体牢固而嵌入墙内的一般为4~6CM的木端头。
14、压顶:露天的墙顶上用砖、瓦等筑成的覆盖层。
砌筑墙体顶部(如果上面再没有其他结构)浇筑的50到100mm厚的混凝土结构,压住墙顶防止墙顶砌块(如砖)因砌筑砂浆风化或遭震动(如风力或地震)、碰撞而松动掉落。
压顶用的砼结构就是压顶梁了。
平时我们都叫压顶,比如窗台,砌砖砌至一定高度之后,剩下的就混凝土浇筑,内配钢筋,防止因沉降而产生裂缝,还有女儿墙压顶。
15、窗台线:就是窗台的下口线。
装饰线条是指:挑檐线、腰线、窗台线、门窗套、压顶、遮阳弧、楼梯过梁、宣传栏边框和展开宽度在300mm以内的线条抹灰。
16、基础大放脚:基础大放脚多见于砌体墙下条形基础,为了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把基础底面做的比墙身宽,呈阶梯形逐级加宽,但同时也必须防止基础的冲切破坏,应满足高宽比的要求。
因基础底面比墙身宽,而得名“基础大放脚”。
17、檐沟:屋檐下面横向的槽形排水沟,用于承接屋面的雨水,然后由竖管引到地面。
18、天沟:屋面排水分有组织排水和无组织排水(自由排水),有组织排水一般是把雨水集到天沟内再由雨水管排下,集聚雨水的沟就被称为天沟,天沟分内天沟和外天沟,内天沟是指在外墙以内的天沟,一般有女儿墙;外天沟是挑出外墙的天沟,一般没女儿墙。
天沟多用白铁皮或石棉水泥制成。
19、檐口:是指结构外墙体和屋面结构板交界处的屋面结构板顶,檐口高度就是檐口标高处,到室外设计地坪标高的距离。
檐口高度就是檐口标高处,到室外设计地坪标高的距离。
檐口”又被误叫作“沿口”一般说的屋面的檐口是指大屋面的最外边缘处的屋檐的上边缘,即“上口”,不是突出大屋面的电梯机房、楼梯间的小屋面的檐口。
檐口到地面的高度对于消防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消防登高云梯的高度超过了檐口的高度,消防人员就可以直接上屋面去救火、救人。
“檐口”、“女儿墙”均是房屋外立面处的最高点。
20、虎头砖:虎头砖--突出墙体,一般用于砖石结构造型(如腰线、窗套、外窗台等);过去用的最多的是窗台虎头砖:建筑物的外窗台用粘土砖侧砌120mm高,伸出外墙面约6 0mm,表面抹水泥砂浆,该部位的此种施工方法用砖就叫窗台虎头砖。
起装饰和遮雨作用,因为不耐雨水冲蚀和抗冻性差,现在已经很少用。
21、勒脚:建筑物的外墙与室外地面或散水接触部位墙体的加厚部分。
勒脚的作用是防止地面水、屋檐滴下的雨水的侵蚀,从而保护墙面,保证室内干燥,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
勒脚的高度不低于700mm。
勒脚部位外抹水泥砂浆或外贴石材等防水耐久的材料,应与散水、墙身水平防潮层形成闭合的防潮系统。
22、女儿墙:是建筑墙体中的一种形式,最早叫做女墙,又叫女垣,实际名称为压檐墙,民间称城垛子,是一种高出屋面和城墙的矮墙。
女儿墙的主要作用是将屋面的水挡住防止屋面水四处乱流,将水导入指定水落管排出,就好比某家闺女须待字闺中,由父母媒妁之命而出嫁。
因此此挡水墙即命名为女儿墙。
23、门窗套:在门窗洞口的两个立边垂直面,可突出外墙形成边框也可与外墙平齐,既要立边垂直平整又要满足与墙面平整,故此质量要求很高。
这好比在门窗外罩上一个正规的套子,人们习惯称之门窗套。
是墙体中围着门窗框外围凸出墙面的封闭式线条。
门窗套起着保护墙体边线的功能,还可以连接室内装饰材料的收口,使以工艺更加完美。
门套还起着固定门扇的作用,没有门套,门扇就会安装不牢固、密封效果差等;窗套还能在装饰过程中修补窗框密封不实,通风漏气的毛病。
门窗套本身还有相当突出的装饰作用。
门窗套是家庭装修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造型、材质、色彩对整个家庭装修的风格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绝大多数家庭都做门窗套,因此,做什么样的门窗套,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家装的个性。
24、锚杆:通常包括杆体(由钢绞线、钢筋、特制钢管等筋材组成)、锚固体(包括注浆体、锚具、套管等)、承托结构(托板、垫片和螺母)。
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可称锚索。
岩石锚杆是置于岩体中并与岩体紧密接触的杆件。
在岩土施工领域经常把杆体上具有一定纵向拉力的成为锚杆,没有拉力就称为土钉或岩钉。
组成锚杆必须具备几个因素:①一个抗拉强度高于岩土体的杆体;②杆体一端可以和岩土体紧密接触形成摩擦(或粘结)阻力;③杆体位于岩土体外部的另一端能够形成对岩土体的径向阻力。
锚杆作为深入地层的受拉构件,它一端与工程构筑物连接,另一端深入地层中,整根锚杆分为自由段和锚固段,自由段时指将锚杆头处的拉力传至锚固体区域,其功能是对锚杆施加预应力;锚固段时指水泥浆体将预应力筋与土层粘结的区域,其功能是将锚固体与土层的粘结摩擦作用增大,增加锚固体的承压作用,将自由段的拉力传至土体深处。
25、山墙:俗称外横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
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
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大,因它的形状像铁锅的耳朵,民间俗称镬(锅)耳墙。
锅耳墙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庙宇的山墙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用,绵纶会馆等建筑为典型的锅耳形山墙。
三是波浪形。
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用。
在比较大的建筑群中它和人字形山墙、锅耳形山墙一起出现在群落里,尤显风姿。
有谚语说“山墙扒门必定伤人”:这是因为我国传统房子的主梁搭在山墙上的,而山墙常是承重墙,如果在墙上开门会使墙的承重能力下降,主梁有跌落的危险。
26、花台:四周用砖石砌的高出地面的用来栽植灌木类花木的台子,称为花台。
花台或依墙而筑,或正位建中,常在庭前、廊前或栏杆前布置。
花台上还可点缀以山石,配置花草。
27、水泥石灰麻刀砂浆:指由水泥、石灰膏、砂、麻刀加水按一定配合比例调制而成的砂浆。
一般常用于高级墙面的基层或面层抹灰。
麻刀是一种纤维材料,而不是刀!简单的说就是一种细麻丝,碎麻。
用途:掺在石灰里起增强材料连接,防裂、提高强度的作用。
古时建造土房子时掺到泥浆里,以提高墙体韧度、连接性能。
制作方式:用麻刀机或竹条抽打成絮状的麻丝团。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