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new
药动学概述
![药动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37ca088a8114431b80dd807.png)
药动学概述学习要点:1.药动学基本参数及其临床意义2.房室模型:单室模型、双室模型、多剂量给药3.非线性动力学4.给药方案设计5.个体化给药6.治疗药物监测7.新药药动学研究8.生物利用度9.生物等效性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定量描述需要搞懂药动学的三大人群新药研发临床试验临床药师一、药动学基本概念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药动学的研究中,将药物制剂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受试者,然后按照适当的时间间隔抽取血样,检测血样中的药物浓度,每一个取血时间点有一个对应的药物浓度,由此就得到一系列的血药浓度相对于时间的实验数据,简称为药-时数据。
将其用坐标图表示,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2.治疗浓度范围(治疗窗)治疗窗窄的药物,其治疗浓度相对较难控制,易发生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常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3.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后,血中的药物浓度与药物作用靶位的实际浓度呈正相关,从而间接反映药物的临床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部分药物在血液中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存在形式包括结合型与游离型,只有游离型药物能通过生物膜到达作用部位。
血液中的游离型药物浓度常与总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药动学中常以血液中的药物总浓度作为观察指标。
4.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①一级速度过程速度与药量或血药浓度成正比。
②零级速度过程速度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恒速静滴给药速度、控释制剂药物释放速度、酶饱和后转运③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Michaelis-Menten型、米氏方程)浓度影响反应速度,药物浓度高出现酶活力饱和。
高浓度零级,低浓度一级5.药动学常用参数药动学参数计算含义速率常数k(h-1、min-1)吸收:k a消除k=k b+k e+k bi+k lu…速度与浓度的关系,体内过程快慢生物半衰期(t1/2)t1/2 =0.693/k消除快慢——线性不因剂型、途径、剂量而改变,半衰期短需频繁给药表观分布容积(V)V=X0/C0表示分布特性——亲脂性药物,血液中浓度低,组织摄取多,分布广(地高辛vs利福平)清除率Cl=kV 消除快慢A:关于药动力学参数说法,错误的是A.消除速率常数越大,药物体内的消除越快B.生物半衰期短的药物,从体内消除较快C.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静脉注射时,不同剂量下生物半衰期相同D.水溶性或者极性大的药物,溶解度好,因此血药浓度高,表观分布容积大E.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正确答案』DA:地高辛的表观分布容积为580L,远大于人体体液容积,原因可能是A.药物全部分布在血液B.药物全部与血浆蛋白结合C.大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与组织蛋白结合少D.大部分与组织蛋白结合,药物主要分布在组织E.药物在组织和血浆分布『正确答案』DA:某药物按一级速率过程消除,消除速率常数k=0.095h-1,则该药物消除半衰期t1/2约为A.8.0hB.7.3hC.5.5hD.4.0hE.3.7h『正确答案』BA: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是A.0.25LB.2.5LC.4LD.15LE.40L『正确答案』CA.0.2303B.0.3465C.2.0D.3.072E.8.42给某患者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为100.0mg,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如下表。
药物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32d3c48bec3a87c24028c4e8.png)
药物代谢动力学
2014.08
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
Pharmacokinetics Absorption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Distribution向组织转运的过程 Metabolism结构改变 Excretion 排泄
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 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 新药开发 分布 生物利用度 缓控释制剂 临床合理用药 给药方案 个体化给药
白蛋白albumin (acidic drugs) 糖蛋白glycoproteins (basic drugs) 纤维蛋白元fibrinogen, 脂蛋白 lipoproteins (both, minor)
Compartment Models
example:
A D
Peripheral (fat)
Rate processes (mainly elimination)
zero-order
constant amount of drug eliminated per unit of time 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 has units of weight/time: K= 50 mg/h, for example
typical drug: ethanol 乙醇
Types of Kinetics Commonly Seen
Zero Order Kinetics
First Order Kinetics
Rate = k C = Co - kt C vs. t graph is LINEAR
Rate = k C C = Co e-kt C vs. t graph is NOT linear, decaying exponential. Log C vs. t graph is linear.
第三章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三章 第三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d754ab9da58da0116c1749c7.png)
第三章第三节药物消除动力学从生理学看,体液被分为血浆、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几个部分。
为了说明药动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现假定机体为一个整体,体液存在于单一空间,药物分布瞬时达到平衡(一室模型)。
问题虽然被简单化,但所得理论公式不失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基本规律。
按此假设条件,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可用下列基本通式表达:dC/dt=kCn.C为血药浓度,常用血浆药物浓度。
k 为常数,t为时间。
由于C为单位血浆容积中的药量(A),故C也可用A代替:dA/dt=kCn,式中n=0时为零级动力学(zero-order kinetics),n=1时为一级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药物吸收时C(或A)为正值,消除时C(或A)为负值。
在临床应用中药物消除动力学公式比较常用,故以此为例如以推导和说明。
一、零级消除动力学当n=0时,-dC/dt=KC0=K(为了和一级动力学中消除速率常数区别,用K代k),将上式积分得:Ct=C0- Kt,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座标、t为横座标作图呈直线(图3-6),斜率为K,当Ct/C0=1/2时,即体内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或体内药量减少一半)时,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
按公式1/2C0=C0-Kt1/2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数值。
零级动力学公式与酶学中的Michaelis-Menten公式相似:,式中S为酶的底物,Vmax为催化速度,Km 为米氏常数。
当[S]>>Km时,Km可略去不计,ds/dt=Vmax,即酶以其速度催化。
零级动力学公式与此一致,说明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只能以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
消除速度与C0高低无关,因此是恒速消除。
例如饮酒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
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二、一级消除动力学当n=1时,-dC/dt=keC1=keC,式中k用ke表示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rate constant)。
药物动力学概述
![药物动力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a38c99d102de2bd9605887a.png)
三、研究内容
应用研究: 药动学应用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新药的定向合成、结构改造、
新型药物传输系统的设计、药物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给药方案 设计及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个体化等。 从药动学角度看,新药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先导化合物的结构 改造,设计出使体内过程符合临床需要的高效低毒药物,以满足 临床药物治疗的要求;在控释制剂、缓释制剂、靶向制剂、速效 制剂、择时给药系统等新剂型的设计中,均需参考药物体内动态 变化规律和临床用药要求,而药物进入机体后的药时曲线是否具 有控、缓释特征、速释特征或择时释放特征、药物分布是否具有 靶向特征等,已成为这些新剂型研究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 利用药动学参数进行生物利用度研究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制剂生物 等效性评价方法;利用临床药动学研究结果制定临床给药方案和 以临床药动学为基础开展TDM工作,已经成为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提 高的有效措施。药动学与临床药动学研究已经分别成为新药开发 研究中,临床前与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
药动学与药学其它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相互 促进而推动着药学学科的蓬勃发展。
*生物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分析化学……
五、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1、药动学模型 P160
药动学模型:用数学方法模拟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
排泄的速度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 包括隔室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生理药动学模型、药理
临床药动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 是药物开发研究进入临床后,在人体内进行的
药动学研究工作。 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动力学规律并应用于合理
设计个体给药方案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一、药动学的定义
中药研究中的药动学: 证治药动学【Syndrome and Treatment
药物动力学概述
![药物动力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ac893e2f111f18582d05a43.png)
1 t1/2 — 50% 2 t1/2 — 25% 3 t1/2 — 12.5% 4 t1/2—6.25%
总消除速度常数(k)
消除速度与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间的比例常 数,即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百分数。单位: h-1
kdxxd tdccd t
特点:加和性 k=kb+ke+kbi+klu+... , Fe=ke/k , Fb=kb/k ….
模型的建立
X iv0XK
X0为静脉注射的给药剂量 X为时间t时体内药物量 K为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特点:药物体内过程只有消除没有吸收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血药浓度
dX KX dt
体内药量某个 时刻的变化率
X X0eKt
CX0eKt V
C0eKt
指数形式
lgClgC0
Kt 2.303
对数形式
药物动力学概述
主要内容
一、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二、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与参数 三、临床基本给药方式血药浓度变化规律 四、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治疗药物监测
一、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 药物须以一定速度和足够浓度达到作用 部位(受体部位)才能产生其治疗作用。
• 一般来说,受体部位的药物浓度与其药 物效应呈正相关。
药物治疗指数(TI):指药物中毒或致
死剂量与有效剂量之比值,对临床实 用药物来说是指最大耐受浓度与最 小血药浓渡的比值。
TI= MTC/ MEC
临床上常将治疗范围内的血药 浓度值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
就多数人来说,血药浓度在治 疗范围之内,药物显效而无毒。 低于其下限,疗效不佳;高于其 上限,常致毒性反应。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 life, t1/2)
第三章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new
![第三章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new](https://img.taocdn.com/s3/m/7c23dea58bd63186bdebbc42.png)
⑵另一类是药物在吸收后,很快地进入机体的某些部位,主 要是血流丰富的某些组织,如:肝、肾等,即刻达到平衡, 但较难进入另一些部位,主要是脂肪、骨髓等血流不充盈的 组织,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完成向这些部位的分布,这时就 可划为两个“隔室”。将血流瞬间分布的组织称为第一隔室, 即“中央室”,将那些分布慢的组织称为第二隔室,即“外 周室”,这种药物称为“双室模型”药物。
上述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转运 消除
吸收 分布 排泄
代谢
处置
第二节 药物转运的速率类型与线性、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一、速率类型
药物进入体内后,体内药物量或血药浓度会 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 规律,即符合一定的速率类型。
药物体内转运通常有三种速率类型 :
1. 一级转运速率 药物在体内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 部位的药量(或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大多 数药物在临床常用剂量时,具有或近似具有一级动 力学过程。
• 若第二隔室中又有一些组织、器官或细胞内药物的分布特别 慢,则还可以从第二隔室中分出第三隔室,这种药物称为 “三室模型”药物,依此类推。
某些中药的体内分布规律与中医理论的印证
• 天花粉主含大分子量的天花粉蛋白,它能透 过胎盘屏障对胎盘滋养层细胞有变性、坏死 及阻断胎盘血循环的作用,导致胎儿死亡娩 出。这种对胎盘的选择性作用印证了《本草 纲目》等文献关于天花粉具有“治胞衣不下” 功效的论述。
但正常人的药物生物半衰期基本上相似的。生物半 衰期的长短,反映了体内消除器官(如肾、肝等) 对某药物消除能力的强弱。消除药物的器官功能正 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半衰期的长短。
《药物动力学》课件
![《药物动力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b4abb6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0.png)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药物动力学模型
04
药物动力学概述
02
药物代谢过程
03
药物动力学参数
05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 的应用
06
添加章节标题
药物动力学概述
药物动力学的定义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行为和作用机制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科学
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药物动力学概念提出 19世纪末:药物动力学理论初步形成 20世纪初:药物动力学实验方法建立 20世纪中叶:药物动力学模型建立 20世纪末:药物动力学计算机模拟技术发展 21世纪初:药物动力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交叉学科融合
药物代谢过程
药物的吸收
吸收途径:口服、 注射、吸入等
药物动力学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概念: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体积,通常用Vd表示
计算方法:Vd=Dose/Cmax,其中Dose为给药剂量,Cmax为最大血药浓度
影响因素:药物的脂溶性、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亲和力等
临床意义: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参数,对于药物剂量设计和给药方案制定具有重 要意义。
给药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根据 药物动力学原理制定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的优化:根据患者的个体 差异和病情变化进行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给药方案的制定:考虑药物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实例: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
药物疗效的评估和预测
药物动力学模型:描述药 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
简述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简述药物动力学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bdeee2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b.png)
简述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其主要目的是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代谢途径,以便掌握药物的药效学和毒理学,从而指导药物的临床应用。
总体而言,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以下方面:1.药物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过程。
研究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途径进行。
2.药物分布:药物吸收后,会迅速分布到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不同组织对药物的分布率不同,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3.药物代谢:药物分布过程中,会被机体内的代谢酶分解,分解后的代谢产物会被肝脏或肾脏排出体外。
4.药物排泄:药物代谢后,通过肾脏、肝胆系统等途径排出体外。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结果可以用来预测不同药物和剂量的药效和毒性,指导药物的合理应用和剂量的调整,从而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事件发生。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https://img.taocdn.com/s3/m/e77a470fcfc789eb172dc8a5.png)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 of drug)。
代谢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 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第一节药物的跨膜转运生物膜: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等)的总称。
一、转运方式(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1.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2.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滤过,filtration through pores)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无饱和、竞争抑制。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1.膜泵转运(pump transport)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2.膜动转运(cytopsis transport)(1)胞饮(pinocytosis)(2)胞吐(exocytosis)图3-2 药物转运方式示意图二、药物转运体易化扩散和膜泵转运均需要依赖生物膜上的载体介导,这些载体即药物转运体(drug transporter;药物转运蛋白)。
药物转运体分布广泛,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药理活性。
药物转运是药物在体内跨越生物膜的过程。
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e686bf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2.png)
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如何在体内运动的科学,它研究药物如何从给药点进入机体,如何在机体内分布、代谢和排出的过程。
1. 给药点:给药点是指药物进入机体的地方,如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2. 分布: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运动,药物从给药点进入机体后,会在血液中运动,并分布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3. 代谢:代谢是指药物在机体内被化学变化的过程,药物会被机体的酶分解成其他物质,以便更容易排出机体。
4. 排出:排出是指药物从机体排出的过程,药物在机体内分布和代谢后,会从尿液、粪便、呼吸等方式排出机体。
药物动力学解释
![药物动力学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fd8902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01.png)
药物动力学解释
嘿,你知道吗?药物动力学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旅程!想象一下,药物进入我们身体,就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踏入了一片未知的领域。
比如说,你吃下一颗药,这颗药就开始了它的冒险。
它要在我们身体这个复杂的“大迷宫”里闯荡。
它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就像在森林里遇到荆棘一样。
药物要经过吸收,这就好比是它进入迷宫的大门。
有些药物吸收得快,一下子就冲进去了;而有些药物就比较磨蹭,慢吞吞地才进去。
然后就是分布,药物开始在身体里到处跑啦,就像探险家在迷宫里探索不同的通道。
有的地方药物去得多,有的地方就少一些。
代谢呢,就像是药物在经历一场变身,把自己变得不一样了。
最后是排泄,药物完成了使命,要离开我们的身体啦,就像探险家结束冒险要离开迷宫一样。
药物动力学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哟!医生们得像聪明的导航员一样,了解这些药物在我们身体里的旅程,才能准确地给我们开药治病呀!不然,要是乱开药,那不就像让探险家在迷宫里瞎转悠,可能还会闯出祸来呢!
咱就说,要是不搞清楚药物动力学,那治病能靠谱吗?肯定不行啊!所以说,药物动力学真的超级重要,它是医学领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呢!我们可得好好了解它,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呀!
我的观点就是:药物动力学很关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它有一定
的认识,这样才能在面对疾病和药物治疗时更加从容和明智。
药物动力学概述生物药剂学文稿演示
![药物动力学概述生物药剂学文稿演示](https://img.taocdn.com/s3/m/60db752bc8d376eeafaa31c1.png)
30
k 、 ka 、ke、 k12、k21、k10、 k0、Km、
31
速率常数的加和性
k =ke+kb+kbi+klu+…....
32
4 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
➢ 一级速度过程 ➢ 零级速度过程 ➢ 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
33
一级(速度)动力学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速度与药量 或血药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 或 者 能 检 测 出 Cmax 的 1/10~ 1/20浓度。
12
3
消除
速度常数
隔室模型 基本概念
清除率
生物半衰期
13
"隔室"
Aneurysm I
➢ “隔室” 完全是从速度论观
点
➢ 即从药物分布的速度与完成分 布所需要的时间来划分
15
单隔室模型
➢ 能够迅速分布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和体液 中,达到动态平衡。
24
生物半衰期
一般来说,代谢快、排泄快 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短; 代谢慢,排泄慢的药物,其 生物半衰期长。
25
生物半衰期
超短半衰期 头孢菌素I 0.5h
短半衰期 扑热息痛 1-3 h
中长半衰期 茶碱
4-7 h
长半衰期 磺胺嘧啶 13-25h
超长半衰期 苯巴比妥 48-120h
26
清除率 Cl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药 血浆体积 或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药物 表观分布容积 Cl = (-dX/dt)/C = kV
4
药物动力学发展简况
建模型
1913
1919
1972
1937
1924
5
药动学的概念
![药动学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1fa620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c.png)
药动学的概念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通过对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和时间的改变进行定量分析,药动学可以提供关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信息。
下面是关于药动学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解离性、溶解性、药物形式(片剂、胶囊、注射剂等)和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通过了解药物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可以优化给药方式和剂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组织器官间的分布均匀性和药物在组织器官内部的分布。
药物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亲脂性和亲水性、蛋白结合率、组织通透性等。
药物分布的特点决定了药物在靶组织中的浓度,进而影响药效和毒性。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
在肝脏中的细胞中,酶系统将药物转化成代谢产物,以便药物的排泄。
药物代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相对较快的药物转换为活性中间代谢物(相1)和相对较慢的活性中间代谢物被进一步转化为可溶性产物,以便在尿液或粪便中排泄(相2)。
药物代谢的速度和途径受到遗传因素、年龄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被转运至体外的过程。
主要依靠肾脏、肝脏、肺和肠道等排泄器官完成。
药物排泄的速度和途径由药物的性质,如极性、分子量、药物结构和酸碱特性等决定。
通过了解药物的排泄动力学特征,可以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确保药物在体内的平衡。
5.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药物浓度-时间曲线是描述药物在体内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可以提供药物动力学参数,如峰值浓度(Cmax)、时间到达峰值浓度(Tmax)、消除半衰期(t1/2)和生物利用度(AUC)等信息。
通过分析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可以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征,为合理用药和药物治疗提供指导。
中药药剂丨药物动力学基本知识
![中药药剂丨药物动力学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068fb2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6.png)
中药药剂丨药物动力学基本知识医学联络官Medical Liaison officer Club药物动力学基本知识1.隔室模型、生物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体内总清除率2.生物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的计算3. 5组公式:单室模型单(多)剂量静注、静脉滴注、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关系计算公式药物动力学常用术语1.药物转运的速度过程转运:吸收、分布、排泄(1)一级速度过程:速度与药量或血药浓度成正比(2)零级速度过程(零级动力学过程):速度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恒速静滴的给药速度、控释制剂药物释放速度(3)受酶活力限制的速度过程(Michaelis-Menten型速度过程、米氏动力学过程):药物浓度高出现酶活力饱和时的速度过程。
药物动力学常用参数1.速率常数(K)——消除速度单位:时间的倒数,如小时-1( h-1)或天-1;2.生物半衰期(t1/2)半衰期:药物体外降解50%所需要的时间生物半衰期:药物体内消除50%所需要的时间3.表观分布容积(V)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式中,V—表观分布容积,X—体内药物量,C—血药浓度。
单位:L或L /kg 意义:药物按血药浓度在体内均匀分布时所需体液的容积,没有直接的生理意义,其大小反映了药物的分布特性。
水溶性、极性大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较小亲脂性药物——表观分布容积较大,往往超过体液总体积4.体内总清除率(TBCl、Cl)从机体或器官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体液中的药物。
单室模型(5种给药模式,9个C-t公式)★背记技巧★单剂静注是基础,e变对数找lg 静滴要找K0值,滴注速度别忘记血管外给药找F,吸收分数跑不了多剂量不用怕,公式麻烦不难记静注稳态2公式,间隔给药找τ值血管外也2公式,公式最长最好记(一)单剂量给药1.静脉注射——单剂静注是基础,e变对数找lg式中,C-时间t时的血药浓度;C0-初始血药浓度;K-一级消除速度常数2.静脉滴注——静滴要找K0值,滴注速度别忘记K0-滴注速度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C SS):在静脉滴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血药浓度上升,继而逐渐减慢,然后趋近于一个恒定水平,在这种状态下,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等于药物的输入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些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的药物可随肺呼气排出, 其排泄量随肺活量及吸入量而异。例如:蒜素,其 主要功能是治疗肺部感染,蒜素注射剂和栓剂给药 后,家兔呼吸气体具有蒜臭气味,说明呼吸道是本 品的主要排泄途径。 • 又如:给正常小鼠静脉注射14C-鱼腥草素,给药后 1h,2h、3h、和4h从呼吸道排出的放射性分别是 给予计量的27.3%、40%、56.4%和68.1%,从 肾脏经尿液排泄的放射性,在给药后24h是给予计 量的3%,48h是给予计量的4.5%。提示呼吸道是 鱼腥草素排泄的主要途径。
C
lgC
t
图 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药-时曲线
t
• 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判断线性与非线性问 题,主要依据是判断线性与非线性的重叠原 理(principle of superin position),如 出现重叠性则属于线性,否则属于非线性。
• .1. 若静注一种药物的若干个不同大小的剂 量(这些剂量应分布在合理的范围内),并 尽可能早地采取血样,分别获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然后将每个血药浓度值除以相应 的剂量或某个标准剂量,并将这些比值对时 间作图,若所得曲线明显不重叠,则可预计 存在某类非线性。也可对各个药-时曲线下 的面积AUC分别除以相应的剂量,若所得各 个比值明显不同(超出实验误差范围),则 可认为存在非线性。
dC Vm C dt Km C
二、线性、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及其识别 (一)线性、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概念 线性系统:
• 一种变量X的改变可引起另一种变量 Y成比例 改变,X对Y作图可得一直线。 • 药物一级动力学即属于线性药物动力学。
非线性系统:
• 一种变量X的改变可引起另一种变量Y的不成 比例改变,X对Y作图不呈直线。
t1 / 2 ln 2 0.693 K K
K 视过程不同而不同,我们所说的生物半衰 期通常为消除半衰期。
2.消除半衰期
定义:某一药物在消除阶段,其药物量(或 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要的时间。 药物半衰期的改变,是在疾病状态下调整剂 量时的一个主要参考依据。
不同药物的生物半衰期相差很大 ,即使结构相似的 药物,其生物半衰期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各 种磺胺药。同一药物在不同种族,甚至同一种族内 的生物半衰期也会不同。 但正常人的药物生物半衰期基本上相似的。生物半 衰期的长短,反映了体内消除器官(如肾、肝等) 对某药物消除能力的强弱。消除药物的器官功能正 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半衰期的长短。
三、代谢
定义:代谢(或生物转化)是指药物用于机 体后,在体内体液的pH、各种酶系统或肠道 菌丛的作用下,发生结构改变的过程。
结构改变主要在肝脏进行,药动学仅研究其 速率特征,作为体内消除之主要途径之一。 在药物动力学中把代谢和排泄过程统称为 “消除”( elimination ),统一进行研究。
二、分 布
定义:分布是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再由血液转运到
体内各器官、组织或体液的过程。
大部分药物的分布是可逆的,一旦药物在血液与机体各器官、 组织或体液间的分布达到了动态平衡,就认为分布过程完成, 药物从“分布相”进入“分布后相”。
从速率论的观点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状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除速率常数:体内药物的总消除情况。
K为各个个别过程的消除速率常数之和:
K=Ke+Kb+Kbi+Klu+… 式中:Ke为经肾消除速率常数;Kb是生物转化 速率常数;Kbi为经胆汁消除速率常数;Klu为经肺 消除速率常数。 速率常数的加和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特性。
二、生物半衰期(t1/2)
1. 定义 :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体内某过程完 成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 肾功能正常与否,常以测定肌酐或菊糖来判 断; • 肝功能正常与否,常以测定溴酚磺酞来判断。 • 药物半衰期的改变,是在疾病状态下调整剂 量时的一个主要参考依据。
例 :苯唑青霉素的半衰期为0.5h,有30%的 剂量未变化地经尿消除,其余被生物转化 (代谢),问( 1 )生物转化的速率常数是 多少?( 2 )假定肾功能减半时,该药半衰 期是多少?
• 药物动力学将药物的吸收过程称为“吸收 相”,吸收过程完成后则进入“吸收后相”。 • 根据血药浓度进行药物动力学分析时,“吸 收”常被理解为从给药部位抵达采血部位的 全过程,并认为只有药物吸收后进入的机体 部位,才能称作“体内”,而通常不把胃肠 道等消化吸收部位纳入体内部分。这与生理 解剖学有本质的不同。
• 零级动力学和米氏动力学属于非线性药物动 力学。
大多数药物的体内过程可用一级动力学即线 性动力学来描述;
少数药物遵循零级动力学或米氏动力学,即 非线性动力学。常将非线性系统简化为线性 系统予以运算。
本课所介绍的均为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线性动 力学规律。
(二)线性、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识别
线性与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若干特点的比较
dX KX 1 dt
X:为药物量; dX/dt:药物变化量(转运速率); K:比例常数。
2. 零级转运速率 药物的转运速率不受药物 量(或药物浓度)的影响而始终保持恒定, 则称药物转运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其速率 类型为零级转运速率。
dX KX 0 K dt
3. 米氏动力学速率类型 又称受酶活力限制 的速率类型,其主要特征是某部位药物转运 速率与该部位的药物量(或药物浓度)不成 比例。
项 目 线性药物动力学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动力学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 非线性微分方程 药物浓度与剂量关系 正比例 不成正比例 AUC与剂量 正比例 一般不成正比例 t1/2与剂量的关系 常数,不依赖剂量 可依剂量关系而改变 生物利用度 依据剂量对应的面积计算 不宜按剂量对应的面 积计算
线性药物动力学最重要的特点:血药浓度 (体内药量)随时间呈指数衰减,二者关系 符合如下指数式:
四、排 泄
定义: 吸收进入体内的原形药物或代谢后 的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 的过程称为排泄。
肾-尿 原形 药物 代谢物 分泌器官 排泄器官 胆汁-肠道粪便
肺脏-呼吸
皮肤汗腺 产妇乳汁
药物动力学将排泄看成与代谢一样,是药物 从体内消除的过程:
多数药物在常用剂量下:
肾 脏 排 泻 (三方面)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一 级 速 率
第三章 中药药物动力学 基本概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转运的速率类型与线性、非线 性药物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参数 药物动力学模型及其确定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定义: 药物由机体给药部位向血液大循环中 转运的过程称为吸收。当血管内给药时,药 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存在吸收。只有当 血管外给药时,由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需要 一定的通路及一定的时间,才存在吸收过程。
C C0 e
Kt
X X 0e
Kt
X:t时间体内药量; X0:零时间体内药量(静脉注射则为给药剂量)
C C0 e Kt
上式两侧取对数得:
K lg C lg C 0 t 2.303
ln C ln C0 Kt
其中 C 对 t 作图为指数衰减曲线,但lg C 对 t 作图为一直线
单味与复方川芎中川芎嗪的吸收研究
• 川芎单煎液(3g/ ml) • 川芎丹参共煎液(2g/ ml ,川芎- 丹参= 4∶1) • 补阳还五汤(16g/ ml ,川芎- 当归- 赤芍- 地龙- 红 花- 桃仁= 1∶2∶40∶2∶1∶1∶1) • 四物汤(14g/ ml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3∶3∶4∶4) • 以上几组中川芎用量相等,均为3g。 • 研究结果表明川芎伍用丹参引起川芎嗪吸收减慢和 生物利用度降低;并且川芎伍用当归、白芍、熟地 及伍用当归、红花、桃仁等后都明显降低了川芎嗪 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其都低于川芎丹参组。 • 方剂中君臣佐使已明显影响彼此在体内的吸收。
(1)一种是药物吸收后立即遍布到机体各有关部位,立刻完成分 布,即没有分布阶段,直接进入分布后相,这时整个机体可看作 是一个各部位药物转运均处于动态平衡的“均一”体,这种药物 称为“单室模型”药物。
⑵另一类是药物在吸收后,很快地进入机体的某些部位,主 要是血流丰富的某些组织,如:肝、肾等,即刻达到平衡, 但较难进入另一些部位,主要是脂肪、骨髓等血流不充盈的 组织,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完成向这些部位的分布,这时就 可划为两个“隔室”。将血流瞬间分布的组织称为第一隔室, 即“中央室”,将那些分布慢的组织称为第二隔室,即“外 周室”,这种药物称为“双室模型”药物。 • 若第二隔室中又有一些组织、器官或细胞内药物的分布特别 慢,则还可以从第二隔室中分出第三隔室,这种药物称为 “三室模型”药物,依此类推。
• 2.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同上。将每组血药 浓度-时间数据,依次拟合成合适的线性模 型,算得各个参数。若有一些或所有的药物 动力学参数明显的随剂量的大小而改变,则 可认为存在某种非线性是很有可能的。
• 3. 给鼠这样的动物做一次快速静脉推注, 测定在某些组织(如肝、肾、脾、心或脑) 和血浆中,不同剂量和不同时间的药物浓度。 如果是线性药物动力学,则以组织药物浓度 对相应的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作图,数据点 应显直线散布,且直线通过原点(在实验误 差范围内)。如果这种数据点明显的不呈直 线散布,则药物存在非线性组织结合。
双黄连复方的方剂配伍—代谢关系?
• 通过采用LC/DAD/MSn 等技术比较了双黄 连复方和黄芩单味中黄芩苷在大鼠尿、粪和 胆汁中的代谢产物,鉴定了10 余种代谢产 物。 • 结果表明,药效成分黄芩苷代谢产物的种类 和数量随着复方配伍的变化而表现出显著差 异。 • 也有试验结果提示,与黄芩单味药不同,复 方制剂促进了黄芩苷的代谢。
在不同的转运或消除过程中,K具有不同的
意义,常见的速率常数如下 :
K a:吸收速率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