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教案21
第21课三国历史故事会-教案
![第21课三国历史故事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0879a1daef5ef7bb0d3c28.png)
第21课三国历史故事会活动目标:通过历史故事会的形式,把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生动地再现出来,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训练学生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三国历史故事会的开展难点:三国历史故事会的顺利开展教法准备:1、精心设计活动环节,2、力争用50分钟完成本活动。
3、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4、故事资料,5、设计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的方案。
6、采用现场选演讲代表、学生评委、登分员、时间控制员的手法,7、让学生举手自荐,8、主动参与。
9、多设计几种预案,10、调节活动热烈气氛,11、并防止各种意外事件发生和活动无法进行。
学法准备:1、搜集法:要求每位学生都到电脑、课外书、影视剧、图书室等处搜集三国故事资料。
2、写作法:让学生将搜集到的三国历史故事资料,进行整理,作为学生讲演故事的底稿,既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保证,也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决定本组的讲演代表和讲演题目和讲演手段。
4、比较法:通过比较学生讲演的和历史知识的异同,理解历史故事和历史知识的联系和差异。
评比法:通过各位学生讲演的评比,让各位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由昨天讲授《第20课三国鼎立》,进而迅速进入本课《第21三国历史故事会》,挂出小黑板。
2、教师指3、出本活动的目的,4、即活动目标5、。
6、教师强调历史故事的特点和基本要素,7、并要求学生打记掌握。
8、强调讲演者的要求和评委的要求。
9、当堂荐举各组演讲代表、各组学生评委、登分员、时间控制员,10、并发下评分表、计时器。
11、正式进行三国历史故事会,12、并当场报分、登分。
13、所有讲演结束后,14、评出各组名15、次。
16、各组学生评委对各组演讲代表的优点和不17、足进行简单评说。
18、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如果还有较多时间,19、则可激励全班学生自荐,20、进行即兴故事讲演。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55e1b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b.png)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创作背景。
2. 通过阅读精彩片段,让学生领略《三国演义》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
3. 分析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4. 学习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阅读《三国演义》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
3. 第三课时:讨论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4. 第四课时:分析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历史事件。
2.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精彩片段,培养阅读兴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事件和道德观念。
4. 鉴赏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梗概、历史事件等。
2. 准备《三国演义》原著或简化版,方便学生阅读。
3.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鉴赏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知识测试:测试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第六课时:人物分析课让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三国时期的人物,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学生可以查找历史资料,了解人物的真实背景和在历史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PPT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分享自己选择的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
2. 第七课时:历史事件探讨选择三国时期的几个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教师简要介绍事件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学生分组讨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七、教学活动3. 第八课时:文学鉴赏课教师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片段中的文学手法、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
三国演义教案模板十九篇
![三国演义教案模板十九篇](https://img.taocdn.com/s3/m/bdea258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7.png)
三国演义教案模板十九篇《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运用“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
2、利用影视视频材料,培养课外阅读兴趣,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三、课前准备: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
(空城计哭诸葛)2、课件。
四、指导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师:刚才我们听得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它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三国演义》。
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下,平时看长篇小说是采用什么方法看地?出示:阅读方法。
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同学们各说各的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二、品味诸葛亮人物特性,小结学法。
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
确实,诸葛亮是三国的核心人物,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诸葛先生的形象。
简介诸葛亮。
师:《三国演义》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师:小说在别的章节中还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书中关于诸葛亮的哪些章节你最感兴趣,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师:提起诸葛亮,人们必然会想到“空城计”这个故事。
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同学们看屏幕。
播放《空城计》视频,进行比较阅读。
重点段落研读(出示):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0d36b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8.png)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教案标题:三国演义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罗贯中。
2.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三国演义》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30分钟)1. 分发《三国演义》的摘录或相关章节给学生阅读。
2. 学生独立阅读,然后回答一些与文本相关的问题,以检验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三、角色扮演(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角色进行扮演。
2. 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尽量还原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四、道德伦理讨论(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中所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忠诚、背叛、权谋等。
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辩论不同观点的利弊。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讨论结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指定章节或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
2.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观点,并提供一些写作指导。
教学资源:1. 《三国演义》摘录或相关章节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3. 阅读理解问题和讨论题目的准备。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阅读理解问题的回答情况。
2. 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三国演义》的其他章节或相关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教案《三国演义》阅读课教学设计-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案《三国演义》阅读课教学设计-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58a5bc561252d381eb6e82.png)
《三国演义》读书推荐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认识《三国演义》一书,并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读《三国演义》。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准备: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演唱。
2.过渡:刚才我们听到的这一首雄浑的歌曲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它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今天,让我们带着感慨“走进三国”。
二、了解三国1、你对这本书有什么了解?师出示图书图片。
教师介绍手中图书:封面、书脊、封底、目录、及前言。
2.介绍书名及作者。
出示课件,指名读。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663040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0.png)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名著之一,在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中也被纳入统一教学计划中。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为主题,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课程标准根据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标准,学生需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了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验文学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对于《三国演义》来说,学生需要熟悉小说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与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历史渊源,并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阐释。
二、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师应该设定针对性的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历史与主要文学风格。
2.熟练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基本结构。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了解小说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审美水平。
5.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热情。
三、教学方法针对上述的课程目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达成。
首先是针对性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和结构;其次是互动式的课堂问答,以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增强课堂氛围;再次是学生自主阅读配以课堂讲解,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体味小说的艺术魅力;此外,还应增加文学创作环节,让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启示和体验,并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基于上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的作者、成书历史和文学风格介绍。
2.小说的基本情节及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分析。
3.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及文学特点阐释。
4.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归纳,探讨小说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国演义》教案
![《三国演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da5ad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3.png)
《三国演义》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国演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和题材内容;2. 掌握《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历史事件;3. 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和题材内容a. 作者简介:罗贯中,明朝小说家,字思远,号南涧道人。
b. 成书背景:成书于14世纪末明朝末年,描写了公元184年至280年的三国时期。
c. 题材内容:围绕着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的兴衰交替,讲述了许多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事件。
2. 《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历史事件a. 重要人物:- 刘备:汉中山靖王,建立了蜀汉政权;- 关羽:蜀汉五虎大将之一,义薄云天,被东吴所杀;- 张飞: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勇猛善战;- 曹操:曹魏的奠基人,为统一中国而努力;- 孙权:东吴的建立者,与刘备、曹操三国鼎立。
b. 重要故事情节:- 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以少胜多击败了著名将领吕布;- 千里走单骑:关羽劫荆州的故事;-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拜访草庐请诸葛亮出山;- 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联合击败曹操的重要战役;- 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智勇过人,被誉为卧龙;- 南蛮入侵:孟获等南蛮族群入侵蜀汉的故事;- 孔明挂印:刘备为了遵循诸葛亮的遗愿,将丞相之印交给了姜维。
c. 历史事件:- 三国鼎立: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的形成与发展;-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的大规模战役;- 关羽东征:关羽为报大仇,率军攻打曹魏;- 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位杰出的蜀汉将领。
3. 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a. 主题:忠诚、义气、智勇、家国情怀等;b. 思想内涵:揭示了官场黑暗、江山易主、权谋之术等社会现象,强调忠诚、正义与智慧的重要性,讴歌英雄人物的品德和智谋。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b7b49d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8.png)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2. 能够理解《三国演义》的部分故事情节,懂得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些情节;3.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描述人物形象和情节场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体悟作品的艺术魅力;4. 能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第一回-第一百二十回)。
2. 对《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时间、世界历史背景等进行简要介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措辞通顺、表达准确的语言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读书会议法2. 讨论交流法3. 课堂表演法4. 个别辅导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介绍《三国演义》1. 给学生分发课本,让学生将《三国演义》翻到目录页,介绍《三国演义》的总共多少回。
2. 提供一张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并简单介绍《三国演义》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三国演义》,并注意整个故事的情节变化,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选取若干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情节变化和人物关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第五回:“玄德再拜华山”--讲述了刘备到华山拜见关公、张飞谋生计,最后结识了诸葛亮。
第十回:“破黄巾,斩华雄”--讲述了刘备、张飞、关羽、张辽、夏侯将领等参加黄巾起义,最终斩黄巾名将华雄。
第三节:组织较复杂的课堂活动1.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书中的人物,学生进行对话,去学习表演技巧和练习口语表达。
2. 学生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帮助同学进一步提高。
三国演义教案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3c83b0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3.png)
三国演义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标题:三国演义教学设计教案目标:通过学习《三国演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历史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三国演义》导读与文本分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2. 学生能够分析《三国演义》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的解读和分析;4. 学生能够进行团队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入《三国演义》的背景与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之前对《三国演义》的了解,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二、文本导读与分析(30分钟)1. 教师借助教材或其他资源,逐章节导读《三国演义》中的重要剧情;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思考并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三、角色扮演与情景再现(4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故事情节或场景;2. 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扮演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角色的心理、情感以及个性特点;3. 各小组依次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和点评,学生可以提出改进意见;4. 教师适时介入,指导演员发挥角色特点,加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
四、文本解读与写作练习(30分钟)1. 教师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段对话或描写,请学生分析、解读,并进行讨论;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可以创作角色对话、解读文本或描述故事情节;3. 学生互相分享并互评作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五、总结与延伸(10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强调学生需要继续阅读、思考和分析《三国演义》;2. 鼓励学生展示对于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知识的学习。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教案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20fddc89eb172ded63b720.png)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教学设计杨集镇中心小学周杰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人物形象、有关成语、歇后语,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客观分析人物的能力。
3.在掌握课外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学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三国人物雄才韬略的崇敬之怀。
课前准备:1.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2.分析三国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抓住具体的故事,进行阅读体验,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歇后语激趣导入《三国演义》中有众多的有关人物的成语、歇后语,师说歇后语的前半句,如:“万事俱备”、“周瑜打黄盖”、“三个臭皮匠”……生说后半句“只欠东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赛过诸葛亮”……,激起学生兴趣,引出学生对《三国演义》及作者的介绍。
二、初步感知PPT出示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这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三国演义》这本名著的开篇词,那拿到一本书你会先看哪些东西,怎样读呢?学生自由发言(看封面)封面上你可以知道什么?(相机补充学生介绍不充分的作者罗贯中)(看前言)前言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回答)(看目录)从目录可以知道什么?你喜欢那个英雄人物、哪个故事?三、欣赏、品味作品1,我们看书时会用到哪些方法呢?(交流、PPT相机出示:略读、通读、精读、整理)生自由介绍自己的读书收获、简述作品的主要内容2,“三国”指哪三国?各国的主要人物是谁?(课件)在众多的人物中,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请评头论足。
学生自主合作,集体赏析自由发言、分享阅读体会。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作品,教师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
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过程。
幼儿园读书教育:《三国演义》教案
![幼儿园读书教育:《三国演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51211b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6.png)
幼儿园读书教育:《三国演义》教案教学主题:幼儿园读书教育——《三国演义》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故事背景2.认识主要人物及其事迹3.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教学内容:1.教师通过简短的介绍,让幼儿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
2.教师向幼儿介绍主要人物: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并讲解其事迹。
3.教师向幼儿展示绘本或动画片,以图像的形式展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停下来,与幼儿分享读书的感受和见解,引导幼儿思考,并探讨故事中的道理。
5.通过幼儿听故事、图像展示、整合绘本等形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或其他教具,让幼儿欣赏关于《三国演义》的图画,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幼儿是否知道这个故事。
第二步:前置知识(10分钟)教师对幼儿进行一次简短的背景讲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个故事与历史的关系。
第三步:听故事(30分钟)教师用朗读或播放音频等形式,让幼儿听故事,中途可以适时停下来与幼儿交流故事情节。
第四步:图像展示(20分钟)教师向幼儿展示绘本或动画片等图像形式,加深幼儿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步:互动讨论(10分钟)教师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思考,并探讨故事中的道理。
第六步:评价反思(5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在反思中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吸收所学内容。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绘本或动画片等图像展示教具。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三国演义》故事背景,认识主要人物及其事迹,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使幼儿深入理解并记忆故事情节,探讨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方式:互动式听故事、图像展示、讨论探究、评价反思等。
教学手段:课件、绘本、动画片、图书馆实体书籍等。
课堂扩展:1.教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让幼儿自行在图书馆或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自行阅读资料,更好的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
幼儿园名著教育:《三国演义》教案
![幼儿园名著教育:《三国演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7c958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7.png)
幼儿园名著教育:《三国演义》教案幼儿园名著教育:《三国演义》教案引言:名著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引导幼儿接触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代表,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融合着智慧、忠诚和勇敢的经典巨作。
在本次教案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如何通过《三国演义》来进行幼儿园名著教育。
第一部分:《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故事以公元184年至280年之间的中国为背景,以东汉末年的政治斗争、社会动荡和英雄豪杰的故事为主线。
通过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智勇双全、忠诚正直的形象,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第二部分:幼儿园名著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阅读兴趣:通过引导幼儿接触名著,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2.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名著中丰富多样的描述和情节,可以帮助幼儿丰富词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思维能力:名著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关系可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三部分:《三国演义》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1. 教学目标:- 培养幼儿对历史和文学的认知能力;-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2. 教学内容与方法:- 选择《三国演义》中的精选故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加以改编,使得故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结合图画、动画等多种教具,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加深记忆; - 组织讨论,引导幼儿分析角色性格、行为动机等,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游戏,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故事中的情节。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对幼儿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其中包括观察、讨论和作品评估。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个人观点;评估幼儿的学习成果,如画画、写作品等。
三国演义教案
![三国演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7de06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d.png)
《三国演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事件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培养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4.引导学生从《三国演义》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内容1.《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罗贯中,明代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
2.创作背景:《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
3.主要内容:《三国演义》共120回,主要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家争夺天下的故事,展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和智慧谋略。
4.人物形象: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
5.历史事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七擒孟获、失街亭等。
6.深刻哲理:《三国演义》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政治斗争的残酷、智慧和勇气的价值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等。
2.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事件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比较分析法:比较《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等。
2.讲授:详细讲解《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事件等。
3.情境教学: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事件等,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5.比较分析:比较《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异同。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精选五篇]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abf02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b.png)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激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梗概,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激发阅读兴趣。
2.过渡:听了这一首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带着感慨“走近三国”。
二、阅读故事梗概了解三国。
1.教师朗读故事梗概,边读边理解。
2.欣赏《桃园三结义》。
三、布置自读欣赏1.继续阅读到《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将干中计》。
2.同学间开展互相讲《三国演义》故事。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指导,知道《三国演义》的一些情节,以及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和形象。
教学重点:基本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一猜:⑴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刘备、关羽、张飞)⑵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⑶“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曹操)⑷《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⑸“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⑹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⑺《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⑻“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东吴、西蜀、北魏)二、说一说1.谁能向同学们说说《三英战吕布》的情节。
2.指名讲《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3.讲《美髯公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三、群英聚会1.《三国演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
同学们,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敬佩他什么?2.理解下面一段话的意思。
却说云长所骑赤兔马,日行千里,本是赶不上;因欲护送车仗,不敢纵马,按辔徐行。
忽听背后有人大叫:“云长且慢行!”回头视之,见张辽拍马而至。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关公教车仗从人,只管望大路紧行;自己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问曰:“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辽曰:“非也。
《三国演义》教案3篇
![《三国演义》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3e155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f.png)
《三国演义》教案《三国演义》教案3篇《三国演义》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文学地位2.掌握名著的人物形象特征和名著的主题思想3.初步领悟欣赏名著的方法教学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和三绝的性格教学难点:了解名著的主题思想以及名著的启示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点拨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开场,打开“滚滚长江东逝水”幻灯片开始,导入内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由明代杨慎作词,当代艺术家杨洪基演唱这首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带着我们走进“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二.名著的影响:放幻灯片成语和熟语,以及歇后语,让学生说出人名和歇后语的下句。
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三.名著的形成看课本2-5段,依据幻灯片,理清名著形成的过程四.名著的内容和主题让生浏览课本高度归纳名著内容的情节,依据幻灯片,掌握情节,老师课堂补充名著的三大部分。
特别指出,名著主要内容是以蜀国为主,依此引出主题。
探究:名著从桃园三结义写起,到孔明病逝,后文只有5个回合,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是要表现怎样的主题?明确:拥刘反曹是因为刘备出生正统,仁义(打出关于主题幻灯片)作者是要表现忠义思想,仁政思想五.鉴赏任务形象1.了解三绝是谁2.鉴赏曹操打出有关曹操的幻灯片,让学生说说曹操,评价曹操。
让学生说出曹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老师归纳:曹操多疑但是爱才,奸诈然而有雄才大略。
(打出幻灯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3.欣赏关羽打出有关关羽的幻灯片,根据关羽的故事,让学生讲出自己喜欢的故事,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以此总结关羽的性格老师归纳:桃园三结义,华容道可见他的义;刮骨疗伤温酒斩华雄可见他的勇但是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可见他的骄傲,狂妄。
第二课时一:复习二全班交流1、了解诸葛亮打出有关诸葛亮的幻灯片,老师读出对联,学生齐读《蜀相》。
让学生积累有关诸葛亮的诗词。
2、合作探究:(讨论并概括诸葛亮的故事。
《三国演义》阅读交流会课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交流会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6c308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3.png)
《三国演义》阅读交流会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学生能够解读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认识到《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学生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忠诚、勇敢、智慧等美德。
二、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人物和情节的分析与解读。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学生预读《三国演义》,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以便课堂上讲解。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2.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讲解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梳理作品的故事脉络。
2. 教师详细讲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 教师讲解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课堂讨论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和情节,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阅读,进一步深入了解《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情节。
2. 学生撰写阅读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
完整word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4(21-25回教师版)
![完整word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4(21-25回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d59f4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3.png)
完整word版,《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4(21-25回教师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21-25回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情节梳理填空】董承以衣带诏暗结刘备等人谋诛曹操。
刘备恐曹操猜忌,每日于后园种菜消遣,以为韬晦之计。
一日,曹操青梅煮酒,请玄德于小亭畅饮,论天下英雄唯有刘备和他两个,刘备听闻一惊,急中生智,巧妙地掩饰了过去。
袁术使人归帝号于袁绍。
刘备担心久在曹操身边生变,为逃出曹操控制,便借口截击袁术领兵离开了许都。
刘备刚走,曹操马上意识到自己放虎归山了,急忙派人去迫。
刘备摆阵迎接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坚决不肯回去。
袁术兵败身死于淮南,徐璆夺得玉玺,赴许都献于曹操。
刘备乘机占领了徐州。
操听荀彧之计联合徐州刺史车胄欲杀刘备。
陈登、陈珪又向刘备告密,关羽设计杀了车胄。
【经典情节复述】1.煮酒论英雄曹操专权,威压献帝,把刘备留在许昌。
刘备知道曹操猜忌他,假装在家灌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背景)一日,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煮青梅喝酒,并谈论当世英雄,欲加以试探。
(原因)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
(过程一)刘备反问曹操,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
(过程二)突然天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说是因为好怕打雷,才掉了筷子。
(过程三)曹操认为刘备胆小如鼠,再也不疑刘备了。
(结果)2.关公赚城斩车冑袁术死后,刘备为脱离曹操控制留下军马保守徐州。
徐州守将为车胄,曹操知道刘备逃离后暗暗命令车胄陷害刘备,当时车胄和陈登商议,陈登设计欲伏兵瓮城边以除刘备。
陈登之父陈珪念刘备仁慈爱民之心,命陈登告密给刘备,途中遇到关羽和张飞。
关羽料敌并设计伪装曹军援军,等车胄出城便一举拿下,后来车胄果然中计出城被关羽所斩。
关羽将车胄头去迎刘备,遂入徐州城。
【阅读研讨探究】思考题1:简析“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中曹操刘备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f00ff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6d.png)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创作背景。
2. 第二章:讲述三国时期的起源和背景,以及故事的开端。
3. 第三章: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孙权等。
4. 第四章:通过具体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中的忠诚、背叛、智谋等主题。
5. 第五章:分析作品中的文学特色,如诗词、成语、典故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故事情节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运用批判性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进度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观点的独创性。
1. 《三国演义》原著,要求学生自行阅读。
2. 与《三国演义》相关的影视作品,用于辅助教学。
3. 参考资料,如学术研究、评论文章等。
4. 课堂讨论平台,如黑板、白板等。
六、教学活动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即将学习的章节,了解故事背景和相关人物。
2. 课堂讲解:教师对重点章节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促进思维碰撞。
5. 课堂分享: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激发学生思考。
七、教学安排1. 每周安排两节连堂课,共计45分钟。
2. 第一节课:教师讲解新章节,引导学生关注重点人物和情节。
第 21 课 三国鼎立 教案新部编本
![第 21 课 三国鼎立 教案新部编本](https://img.taocdn.com/s3/m/09c728dd3b3567ec112d8a0a.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 21 课三国鼎立教案[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4页第一段的内容,问: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学生回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课堂小结:
6、教师:本课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教学设计表单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描述
一、识记与理解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情感态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值观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认识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学习内容分析
提示:可从学习内容概述、知识点划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教师过渡]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取四川、云贵地区。这样,三个军阀的实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后来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放完后提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刚刚播放的这首歌就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让我们感受到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成败从容。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4.教师讲解: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些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5.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三、三国鼎立
1.教师展示第76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并提问:“三国”是指哪三国?(魏、蜀、吴。)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76页三国鼎立的相关内容,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三国鼎立概况表。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3.学以致用,史实辨析:教师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不符合。)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4.教师讲解: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教师过渡]
教师出示材料:“既生瑜,何生亮?”这是赤壁之战中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说的一句话。“瑜”是谁?(周瑜。)“亮”又是谁?(诸葛亮。)赤壁之战又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教师讲解: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友情提示:
通过研课磨课活动,完善改进自己在第一阶段所作的教学设计,提交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及课件PPT/微课/教学片断。
2.教师展示课本第75页《赤壁之战形势图》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76页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分组讨论整理,完成赤壁之战的概况表。
时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失败
作用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教师引导: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地位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孙刘联军采用正确战术。)渗透情感教育:骄兵必败。
【内容探究】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场战役是什么?(官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