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经典语录之文字和印刷术

合集下载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有:
1、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者其他活动。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她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得综合的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改变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

3、“热媒介”和“冷媒介”:
媒介有冷热之分。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价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儿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这个观点,在于说明媒介作用于人的形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不同。

4、“地球村”:
麦克卢汉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

是指随着广播、电视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地延伸》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地延伸》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正如尼采所言,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动,那么借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们延伸,挑起我们里里外外的战争——我们就可以节制这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继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马歇尔(赫伯特)麦克卢汉一、主要摘要:“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机智。

”“媒介的魔力在人们接触媒介的瞬间就会产生,正如旋律的魔力在旋律的头几节就会拖放出来一样。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

”“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严肃的艺术家是仅有的能够在遭遇新技术时不受到伤害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认识感觉变化方面的专家。

”“印刷术以来的绝大多数技术和娱乐都是热的、分割的、排斥的。

但是到了电视时代,我们看见向冷价值的回归,向广泛、深度卷入和参与的回归。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人的一种新的器官的延伸。

报纸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互联网是人的中枢神经和其他感官的延伸,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我认为可以说是人的综合器官的延伸,因为手机综合了几乎所有大众媒介的功能,集视听读写于一体。

”“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原则,压倒了封建的、口耳相传文化的社会的纷繁复杂性。

”“因为每一种媒介同时又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它可以用来打垮别的媒介,也可以用来打垮别的群体。

”“古往今来的玩世不恭者,男人最痴情的,是反应他们自己形象的女人。

”“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创造出来了。

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

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加工。

”“有一个例子是贝都因人骑着骆驼听半导体收音机的现象。

灌水般滚滚而来的观念使土著人面临灭顶之灾,没有任何的东西侵犯他们做好准备去对付汹涌而来的各种观念。

马歇尔·麦克卢汉语录(马歇尔·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语录(马歇尔·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语录(马歇尔·麦克卢汉)马歇尔·麦克卢汉语录马歇尔·麦克卢汉,一位著名的加拿大传播理论家,他的观点和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媒的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媒介生态学的奠基人。

下面,我们将通过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一些经典语录,来探讨他对于传媒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1. "媒介即是信息,而信息即是媒介。

”这句话是马歇尔·麦克卢汉对媒介和信息的关系做出的定义。

他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塑造和改变信息的力量。

媒介的形式和特点会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接受者的理解。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媒介看作是信息的传递管道,而应该认识到媒介本身就是信息的一部分。

2. "媒介是人类的延伸。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延伸。

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感知方式和社会结构。

例如,印刷术的出现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和快速,电视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媒介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更是在不断地塑造和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形态。

3. "媒介是一种环境。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仅是单一的工具或者技术,更是一种环境。

媒介的形式和特点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运作。

例如,电视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图像和声音的信息,而忽视了文字和阅读的重要性。

媒介的环境会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而改变社会的结构和文化。

4. "媒介是一种热力学。

”马歇尔·麦克卢汉将媒介的影响比喻为热力学中的热量传导。

他认为,媒介的形式和特点会决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效果。

例如,电视的快速节奏和多样化的画面使得信息更容易被吸引和接受,而书籍的文字和逻辑结构则需要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不同媒介之间进行比较,而应该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来理解和评价它们的影响。

印刷媒介对人的影响_读麦克卢汉_理解媒介_笔记

印刷媒介对人的影响_读麦克卢汉_理解媒介_笔记

, , ,
印刷 媒介还 使大企业 大公 司认识 到 他们 的 运 转形 象 是 一 种需要仔细刻 画 在公众感觉 系 统 上 的 图 案 在 此 之 前 报纸 已 将社 区 的形象塑 造 成一 系 列 连续发 生 的行动 这些 行 动 靠 报 头 的 日期统 一 为一 个整 体 的形 象

,
,
,
,
,

信息 更 加 便捷 化 这 对 传统信息 传播方 式具 有 颠覆性

,




当技 术 不 再 是 障碍 时

,
,
资 讯 十分 全面 在传播 速 度 上 手 机报 采 用 无 线 多
, ,

婚 等

可 操 作 的空 间 将是 空 前 的
而 当前 报
媒体传播 技术 不 同 于
在 线 即可 瞬 间 接 收 报 纸
局 的时 候

,
浏 览 无需

,
报纸 与手机 的最终盛宴 手 机
报诞 生

纸 与手机 最 高 的合 作 形 式 是 开 创 了 一

全 部 内容


个 新 兴的媒 体 一 手机 报
,

在 传统 订 户 订 阅的报纸 还 在印刷 厂 邮
,
毅 族 璐 孙

报纸 与手 机 的 合 作 有 着充 满想 象
力 的前景 过
、 、

,
评报 新 闻线 索报料 新 闻查 询 手机 报 纸 每周 条 彩 信新 闻 传 统报纸 订 阅 俱 乐 部 活 动 讲 座 培 训 沙龙 征
、 、
手机 的 投放 代表着 网 年 络终端 设 备 的 更趋 大 众化 接 收 和 传输 前提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陈卫星内容提要 麦克卢汉M cluhan的传播思想是从技术变化与文明发展的关系出发的,直接师承了哈洛德 英尼斯INN IS。

只不过,麦克卢汉关心媒介超过关心文明,从媒介的技术出发来阐释传播媒介的心理学和生态学特征,并提出了似是而非的冷热媒介区分。

对社会的文化发展持媒介技术决定论,麦克卢汉忽略了传播关系的支配作用,而信息传播的效果实际上离不开社会主体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欧美传播学的理论发展史上,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说,麦克卢汉的传播理论与控制论、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论相比,算不上大流派,但他的理论却是最普及,被人解释最多,并成为西方六十年代的时髦思潮和一个有未来主义色彩的传播意识形态!版本,一本用技术药方包办社会问题的福音书。

麦克卢汉的理论渊源美国的传播学理论家多半出身于社会学、心理学或者技术科学专业,从而在为实业和政治服务的研究中发展了传播学的经验论证方法。

麦克卢汉生前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英美文学教授,这就使得他不以瞬间心理效果、信息在一个职业群体工作场合中的扩散或者是监视和控制的技术性能为研究对象。

就是说,不是把传播当作撞击、影响、控制和刺激问题、循环网络或人际关系等实用性的社会关系的表现。

本人专业与传播学无直接联系的麦克卢汉在研究方法上受到了另外的启蒙,从时间顺序上,有俄罗斯无政府主义地理学家克鲁鲍特金(Pierre Kropotkine)和英国人杰德斯(Patrick Geddes)。

从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这两人先后影响了社会学领域中的芝加哥学派。

后来,继承了这种思考方法的美国人芒福德(Lew is M umford)从城市规划和领土整治的角度重新考察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技术和文明#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1934)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看法,这就是传播技艺是人的延伸!和技术变化是文明史的核心这两个观点。

这是后来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感官的延伸!的思想的直接起源。

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

技术学派: 从英尼斯到麦克卢汉
“ 伊尼斯是奠基人 麦克卢汉是旗手” ——何道宽
二、英尼斯(1894-1952)
Innis, Harold Adams, • 麦克卢汉的老师,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 受业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获经济学 硕士学位,后转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著 名社会学家帕克,获哲学博士学位。多伦 多传播学派的先驱。
分类的原因何在?
• 强调媒介偏向、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关系,并指出媒 介与国家僚体制和宗教的关系。
• 他说:“一个成功的帝国必须充分认识到空间问题,空间 问题既是军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它还要认识到时间问 题,时间问题既是朝代问题和人生寿限问题,也是宗教问 题。又说:“国家的官僚体制倚重空间,忽略时间。相反, 宗教却倚重时间,忽略空间。”
• 偏向空间的媒介除了纸张以外,还包括文字以及早期的纸 莎草等。它们具有易于流通和传播但是难于保存的特征, 于是就便于对空间跨度的控制,它有助于贸易的展开和政 权的巩固,有利于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传播效率高。
三 媒介时空偏向理论
• 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粘土和羊皮纸等,它 们都具有易于保存但是难以传播或者说是流通的特征,于 是就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它有助于权威的树立和森严 的社会等级体制的确立。
代表学者

1、加拿大学者英尼斯(Harold Innis,1894-1952),提出媒介时空偏向理论。
• 2、20世纪60年代,英尼斯的学生和同事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 1911-1980)由于在《理解媒介》等几本著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 轰动一时的人物。 • 3、美国学者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1985年的著作《消失的地域》 ,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 4、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的美国学者利文森(Paul Levinson),在他1997年出 版的著作《软边缘》中,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中。他认为:“人类 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 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

印刷媒介对人的影响——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笔记

印刷媒介对人的影响——读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笔记

的第一 时间通过 手机 阅读 到 当天报 纸 的全部 内容。 。 “ 手机报” 不仅快速 、 便 捷 , 不像 打电话和上 网 , 而且 要求接 收
方也 同时在另一端 。 信息可以存储在彩 信平 台的服务 器上 ,一旦 对方开机 , 信 息就会 自动发送 , 接受信息 的一方既可 以实 时回应 , 也可 以延迟 回应 , 信息保 存在手机 中 , 可以随时查 阅。
纸( 每周 7 条彩信新 闻 )传统 报纸订 、 阅 、 乐 部活动 ( 座 、 俱 讲 培训 、 龙 、 沙 征
婚) 。 等 4 报纸与手机 的最终 盛宴 : . 手机
报诞 生 。
在传播速度上 , 手机报采用无线多 媒体传播技术 , 不同于 WA P浏 览 , 无需 在线 即可瞬 间接收 “ 报纸 ” 全部 内容 。 在 传统订户订 阅的报纸还在 印刷厂 、 邮 上。 而且手机报 提供 的 5 K媒体数据包 0 是一次性发送 到用户的手机 上的 , 不会 像 上 网浏 览一 样有掉线 或等待 的情况
中制 。
他们一般被看作人类技 术进步或工业 化的成果 , 在麦 但 克卢汉 眼中 , 却是人 的延伸—— 视觉 、 听觉 、 觉 、 触 中枢神 经 等的扩展 。轮子是脚 的延伸 ; 照片使人 的形象延伸并 成倍地 增加 ; 服装是人皮肤 的延伸 , 帮助人抵御寒冷 ; 电话 自然是人 听力的延伸。 麦克卢汉说 , 媒介 影响现存社会形式 的主要因 “ 素, 是加速度和分裂。” 人类社会因此迈向一种新状态 。 麦 克卢汉认为 , 媒介 的影响 不是 发生在意念或观 念的层 面上 , 而是要 坚定不移 、 可抗拒地 改变 人 的感 觉 比率 和感 不 知模式 。譬如 , 印刷文字 的同一性 、 线性 、 连续性 , 从 口语 使人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必考题——麦克卢汉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必考题——麦克卢汉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考博必考题——麦克卢汉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的简介麦克卢汉于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的一个偏僻小镇,早年在曼托巴大学求学,后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我们现在常把“地球村”这个说法挂在嘴边,但出处未必知晓,“始作俑者”就是麦克卢汉。

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

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点麦克卢汉的“三论”一. 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 二. “媒介是人的延伸”三. 地球村(Global Village)四. 冷媒介与热媒介(Cool Media/Hot Media) 五. 媒介的时空关系(the Space-Time of Media) 六. 内爆(Implosion)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 这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年)一书中提出的影响广泛的媒介观。

他认为:“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麦克卢汉的思想常常被看作是“媒介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

“媒介即讯息”并非是字面上的含混意思,而是说我们过去认为是讯息(内容)的传播产生了“效果”——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但实际上是媒介形式本身在产生“效果”或影响,媒介形式的变革导致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行为发生变革,乃至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革。

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改变我们过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加速并扩大人们的功能”,即新的媒介导致我们在感知、思考与行为上引入了新的“尺度”、新的“速度”和新的“模式”。

以麦克卢汉的方式理解网络媒体

以麦克卢汉的方式理解网络媒体

以麦克卢汉的方式理解网络媒体马歇尔·麦克卢汉是本世纪影响最大也最负争议的传播学者:他以一种无所不知的智者的形象横空出世,将媒介的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一种随时喷薄而出的激情对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指点江山。

尽管有人说他的学说是在说“梦话”,对其频频发难,但是在网络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人们生活越来越多的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联系麦克卢汉对电子媒介的高度推崇,不能不令人佩服他对人类未来的走向具有惊人的洞察力。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

人们总是将目光停留在媒介的内容之上,比如说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

但是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本身的形式就是在传递着一种讯息;他认为人类每引入或发明一种媒介,那么媒介本身会作为人的某种功能的延伸,必然会为人类的社会或生活带来某种新的尺度和形态。

麦克卢汉着重指出了在印刷品时代,由于人们习惯于进行机械的,线形的思考,因而对于媒介自身的形式缺乏关注;但是随着电力时代的到来,电子媒介更多的是带给人们一种整体的,集合的感觉,媒介本身的结构和外型越来越凸显出来了。

麦克卢汗在此举了立体派画家与传统画家的区别:他们不再强调透视的技巧,而是迅速将抓住事物的整体感觉将其呈现出来。

这与网络和传统纸质媒体的区别何其相似!比如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读者在传统媒体上只能按部就班的读一篇报道及相关评论,如果是一个连续报道,某些读者可能还需要查找前面的报道,甚至可能还有相关背景资料媒体无法提供完全,需要读者在别的地方搜寻;还有,如果读者希望知道别人对此事的看法那么他还需要专门花时间与人沟通和交流。

那么在网络媒体上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比如说前不久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甘朱事件”。

如果受众在某知名网站上点开一个专题来看的话,那么他应该很快就能获得对此事的整体印象。

大部分网站报道该事件的专题都会包括:甘德怀的基本情况及本人发言,朱苏力的基本情况及本人发言,甘的支持者及其言论,朱的支持者极其言论,网站本身的报道和言论,事件相关人士的基本情况和言论,网友的评价,相关网站的链接等等。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1、内容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

2、评价1)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2)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二)媒介即讯息1、内容媒介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

2、评价意义:1)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2)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缺陷:1)把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极端性2)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制约——片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造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也反过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1、含义1)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就是"热的",如照片、广播、电影等。

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2)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如漫画、电视、电话等。

2、评价麦克卢汉主张将媒介这样划分,是为说明正确运用它的重要,给人以启示。

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但是这种分类的确有些牵强而且似是而非。

(四)地球村1、内容:在自然社会,口语是主要以传播媒介,人的交往受距离的限制,文学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眼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疏远。

部落化

部落化

麦克卢汉: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2008-05-10 18:00:50)转载▼标签:文化麦克卢汉认为拼音文字的出现尤其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从部落社会走向非部落社会。

他认为部落文化基本上等同于听—说文化。

人生活在感官同步的世界中。

这是一个具有部落深度和共鸣的封闭社会,“在部落文化中,经验由占主导地位的听觉生活来安排,听觉生活压制着视觉价值。

听觉与低清晰度的、中性的视觉不同,它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是精微细腻的、无所不包的。

”(P123)口语词使人的一切感官卷入的程度富有戏剧性。

而且“我们说话时倾向于对每一种情景作出反应,甚至对我们自己说话的行为本身也用语气和手势作出反应。

然而,书写倾向于一种分离和专门化的行为,我们很少有机会对书写行为作出反应,而且也没有必要对它作出反应。

有文化的人或社会都培养出了一种能力,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抱相当疏离超脱的态度。

不识字的人或社会却事事经历感情上或情绪上的卷入。

”(P113)为进一步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麦克卢汉在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土著人是他那个社群里唯一识字的人,他谈起为别人读书信的情况。

他觉得必须用手指头塞住耳朵,以免听见别人书信里的隐私。

这一有趣的例子证明,由于拼音文字着重视觉形象,它养成了隐私的价值观念。

这种听觉和视觉分离、个人和集体分离的情况,没有拼音文字的影响是难得发生的。

个人主义和保守隐私的习惯需要视觉功能的延伸和放大。

拼音文字为什么能导致部落社会走向非部落社会呢?麦克卢汉以星条旗和写上“美国国旗”的一幅布为例来说明,虽然这两种不同的符号传达的意思相同,可是其效果却大不一样。

把星条旗丰富的视觉图案转换成文字,就会使星条旗失去大多数团队形象的性质和经验的性质,而抽象文字的束缚却保持不变。

拼音文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文字:没有意义的字母加上没有意义的语音,它们的形、音、义和言语内容都是相互分离的,粗暴地割裂了视觉世界和听觉世界之间的联系。

拼音字母表这一分离的特性,还延伸到它的社会和心理效应中。

麦克卢汉主要观点

麦克卢汉主要观点

麦克卢汉《媒介——论人的延伸‎》主要理论观‎点1、媒介即是人‎的延伸。

他的“媒介”已不同于一‎般的理解中‎的“媒介”——信息传递的‎载体(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而涵盖了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层面——机械电力、语言文字、娱乐游戏、科学技术和‎艺术世界。

麦克卢汉说‎:“一切媒介均‎是人的感觉‎的延伸。

”“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得以‎延伸。

”轮子是脚的‎延伸,文字是眼睛‎的延伸,电视是眼睛‎和耳朵共同‎的延伸,这是与器官‎相关联的。

另外,货币(希望和动机‎的)、游戏(内心生活的‎)与心理的整‎体的延伸相‎关联。

还有与肉体‎的整体延伸‎相关联的,例如:服装——皮肤的延伸‎,住宅——人体温度控‎制机制的延‎伸。

麦克卢汉特‎别指出,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的‎延伸,电子媒介把‎人又重新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他认为作为‎人的延伸的‎每一种媒介‎,都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而影响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变‎革。

由此,他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划分成了‎三个发展阶‎段:⑴部落化时期‎。

即拼音文字‎产生以前的‎口头传播阶‎段,这时的传播‎是面对面的‎“现场式的”传播,它可以使人‎们的各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而处于‎一种有机整‎体的状态。

⑵非部落化的‎时期。

拼音文字的‎发明,打破了部落‎人各感官的‎平衡,突出了眼睛‎的视觉。

机械印刷术‎和工业化,进一步加快‎了感官失衡‎的进程。

他说:“借助口语和‎语言集团而‎实现的政治‎统一,在印刷术将‎地方口语变‎成地域宽广‎的大众媒介‎之间,是难以想象‎的。

部落这一血‎亲家族形式‎,由于印刷术‎的出现而爆‎裂,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相似‎训练的个体‎组合而成的‎群体。

”从而,民族国家取‎代城帮国家‎。

⑶重新部落化‎时期。

电子媒介使‎人的感知系‎统不再只偏‎重视觉,“要同时使用‎一切感官”,“它使人们的‎感官重新体‎验部落化社‎会中村庄式‎的接触交流‎”。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何道宽 (2006-01-10 11:07:37.0)[内容摘要]媒介即文化。

文明史就是媒介史。

西方文化经历了3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

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两个阶段,正在进入重新部落化的第三个阶段。

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产生了线性、逻辑、“理性”、分析、专门化的西方文化。

印刷术产生了残缺不全的“谷登堡人”。

电子媒介是意识的延伸,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地球村。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重新部落化的全球一体的美好新世界。

麦克卢汉奇怪的媒介说终于得到认可。

他反常的研究方法终于受到承认。

[关键词]文明;媒介;传播;媒介革命;重新部落化;研究方法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1911—1980)是西方传播学巨人。

他在加拿大和美国大学里执教英美文学,默默无闻凡20年,直到1964年,因《理解媒介》的出版才一举成名,成为传媒追捧的风云人物。

自此,他完全转向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

他的研究宏观上观察人类文明史和传播史,微观上透视大众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各个侧面。

同时,他又用比较文化的镜子关照东西方文明和欧洲各国文化。

麦克卢汉的声誉沉浮颇具戏剧性。

30年前,学术界对他的评价分为对立的两极。

毁誉之声,别若天壤。

90年代,他的声誉重新崛起。

他的《理解媒介》已经成为经典。

历史证明,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

20世纪的思想巨人。

今天,他的预言一个个都实现了。

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

有人说,“批评家要花30年的时间去理解麦克卢汉”(1)。

中国人知道他快20年了,可是我们对他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开始。

本文攫取一鳞半爪,评介他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

个人介绍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大师是麦克卢汉,一位著名的加拿大学者,他一生勤于学问,拿了5个学位,完成了几次重大的学术转向:工科——文学——哲学——文学批评——社会批评——大众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终于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学者。

主要著作有:1951年《机器新娘》1962年《古登堡群英》1964年《理解媒介》1969年《媒介即讯息》我习惯于用感性来理解一个人,用理性去理解他的思想,因此可以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来形容麦克卢汉。

一生中的前四十年,他默默无闻,用海水一样的沉默来沉淀知识,一生中的后四十年,他厚积薄发,以火焰般灼人的思想烧便了全球,让所有人惊叹于他天才的预言和行吟诗人的浪漫。

然而越是思想逆所有人行之,越是容易被卷入是非的漩涡中,欣赏他的人认为他是“继牛顿、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讨厌他的人称他为“攻击理性的暴君”。

他的很多思想在当时都被看做是荒谬绝伦的,然而很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思想终于在数字时代复活了(可惜,我们无缘再聆听他的滔滔雄辩,他去世于1980年)。

这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是公正的,在学术殿堂里给他留下了神圣的一席。

学界是清醒的,纠正了过去对他的误读。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呢?我们下面就要用今天的技术哲学思想去解读麦克卢汉。

主要思想一.媒介即信息——技术的社会建构意义传统技术观认为, 技术只是一种运载物质或信息的工具, 它并不能决定或改变它所运载的东西。

麦克卢汉认为, 这种技术观遮蔽了技术的本质特征, 忽视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及对人的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人们过分关注技术所带给我们的内容, 而忽略了技术本身, 对技术本身表现出了一种麻木。

麦克卢汉认为技术最重要的方面并不是根植于与文化内容有关的各种问题, 而是在于文化传播的技术。

他认为, 内容夺走了我们的注意力,损害了我们对媒介(技术) 本身的理解, 甚至损害我们对媒介(技术) 的感知。

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

三、媒介是人的延伸 身体受到超强刺激的压力时,中枢神经系 统就截除或隔离使人不舒服的器官、感觉或机 能。发明创造的刺激就引起了人类对感官功能 的麻木和阻塞。 任何技术的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 (铁路、相机、电脑)这种和 电脑打字) 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人体器官功能相继 实现机械化。这样的社会经验太猛烈、刺激性 太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无法承受这样的经验, 这样就延伸出了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模式——电 力技术——一种拼死的、自杀性的自我截除。
印刷文化为何是热的 印刷文化的载体是拼音字母。拼音字母具 有音、形、义相分离的特点,呈现出线性结构, 使用拼音字母的文化以线性序列的方式,将各 种经验分解为整齐划一的单位,以更快更好地 应用这些经验和知识。这是西方人能驾驭自然 和人的秘密。 这种文化特点延伸到了它的社会结构和社 会心理效应中。印刷文化使人在行动时压抑情 感和情绪,只行动不反应,不卷入其间。拼音 字母使部落人摆脱了和社群、团体、家族的一 切情绪和情感,从部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 靠视觉组织行为的文明个体,但人的整体经验 被分割、分离了。 (课堂上看其他的书的同学的阅读反应)
麦克卢汉的“热媒介”包括电影、 广播、照片、书籍、报刊等等,“冷媒 介”则包括电视、电话、漫画、谈话等。
部落社会是冷的,部落生活完整统 一,不可分割。机械时代是热的,热媒 介的高强度或高清晰度使生活中产生专 门化和分割性。专门化的工业技术使部 落化的生活遭到了分割,产生了非部落 化的影响。工业社会是部门割据的、机 械的、由中心向边缘的单向模式。电力 时代是冷的,电力技术具有整体、统一 的性质。工业化时代产生的专门化和分 割性在遭遇电力时代时,必须重新发现 口头文化的整体、统一性,才能对付电 力时代的挑战,电力技术技术带来重新 部落化的结果。

无法逃脱的技术漩涡——以麦克卢汉视角解读人与技术的关系

无法逃脱的技术漩涡——以麦克卢汉视角解读人与技术的关系

62无法逃脱的技术漩涡——以麦克卢汉视角解读人与技术的关系罗梓嘉(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摘 要:本文以当今人与技术的关系作为切入口,引入麦克卢汉对这一问题的解读,探讨其观点与“技术决定论”的关系,以求进一步理解麦克卢汉对技术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观点对当今社会的价值以及如何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

关键词: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技术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1-0062-01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通信即将步入5G 时代,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大动力的同时,也考验着人类对新技术的耐力与协调能力。

“手机依赖症”是当下手机使用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新华社报道,中国用户手机“沉迷度”全球第二,平均每天超过3个小时在刷手机。

这一现象降低了人们工作效率、影响日常生活,于是有人喊出“别让手机偷走梦想”“莫成为手机的奴隶”。

人类因沟通需要发明手机,如今却面临着被奴役的危险,如何平衡人与技术的关系是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被誉为20世纪“先知”的麦克卢汉对这一问题有着独特见解。

一、麦克卢汉的技术观麦克卢汉著名的理论“媒介是人的延伸”是其技术观的浓缩。

该理论认为技术源于人类生存实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会超越人类最初的预设和掌控。

更进一步而言,新媒介是人体功能的延伸,在满足机体需求的同时亦会对人类原本的身体结构产生新压力,从而导致人类不得不创造或更新技术来维系机体整体的平衡,以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即人类与媒介的关系就是在需求—发明—新的需求—新的发明中不断更迭。

人类传播依次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以及电子传播时代。

麦克卢汉依次将这些时代划分为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

如今的电子传播时代,就是回归部落化的过程,即麦克卢汉所言:“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人体器官功能相继实现机械化。

这样的社会经验太猛烈、刺激性太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无法承受这样的经验。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尼尔波兹曼)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尼尔波兹曼)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尼尔波兹曼)一、说什么跟怎么说有关系吗?1、波兹曼的担忧:在互联网时期,文化人的对技术的心态已经从抗争走向了迎合。

2、麦克卢汉(波兹曼的老师)的核心思想:媒介即信息。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技术手段,不仅决定了信息的样式,更决定了信息的内容。

二、耳朵派和眼睛派之争1、麦克卢汉和波兹曼都不认为技术是外在于文化的,更不认为技术能决定文化。

媒介即信息的准确含义是,即使信息内容一模一样,但是通过不同媒介传播后,本质上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对接收者起到的作用也完全不同。

2、麦克卢汉和波兹曼分歧在于:老师认为信息传播越是高效,就越有利于民智的提升、社会的平等和个人的自由,学生却不这么认为。

3、苏格拉底是耳朵派的代表,柏拉图是眼睛派的代表;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而学生柏拉图却留下了关于他的思想的大量文字。

文字与口语的差别在于:(1)首先,文字可以长久保存;其次,文字打破了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同时在场的限制;最重要的是,文字有发明概念的自发冲动。

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自于文字的发明。

(2)文字的使用,不仅会让信息产生结构性,同时会让政治产生结构性。

因为掌握文字的门槛比较高,就产生了知识精英阶层。

少数人写,多数人看。

谁控制了文字,谁就拥有了权力。

文字天然就是反民主的、集权的、精英的。

(3)口语时代,内容具有不稳定性,表达更直接。

口语是民主的、大众的。

自从活字印刷发明以来,本来眼睛派已经彻底赢了。

但是,广播和电视的普及让听觉回归了。

三、技术时代,文化怎么办?1、媒介三部曲的批判(1)波兹曼在1982年写的《童年的消逝》,抱怨在电视时代,能读能写不再是成人的标志了。

因为人们用图像直接进行交流,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被免除了,文字带来的概念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就退化了。

(2)三年后他写了《娱乐至死》,批判电视时代造成人们对信息根本态度的两个转变:只关注当下,漠视历史;因为丧失了时间概念,也丧失了对信息进行阐释的能力。

麦克卢汉说过关于读书的话

麦克卢汉说过关于读书的话

麦克卢汉说过关于读书的话
1、宠辱不惊,闲看书卷奥秘,去留无意,漫随书卷人生。

阅书,读己,追随心灵的净土!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翻开手中的书.....
2、多读书,行万里路。

好读书,开卷有益。

读好书,良师益友。

勤读书,学海无涯。

世界读书日,愿你遨游书海,其乐无穷。

下笔如神,收获无限。

3、背一篇离骚,丘壑苍茫。

诵一本诗经,唇齿留香。

读一本杂志,周游世界。

看一本历史,穿越古今。

书籍丰富了我们的阅历,让我们不再贫乏。

书籍净化了我们的烦恼,让我们不再无聊。

世界读书日,有书读的日子真好!
4、“读书是一种幸福,让人增长知识,使人明白道理,令人憧憬未来,叫人品味生活,给人益处多多,这种幸福别无取代。

世界读书日祝愿朋友幸福读书,读书幸福。


5、人生路漫漫,读书不能倦。

多读知识全,生活不困难。

读书破万卷,事业登峰巅,生意能赚钱,爱情比蜜甜。

愿你多读书,万事顺心愿。

世界读书日,多读快乐添,多读好运缠!。

内爆 新传理论56

内爆  新传理论56

内爆| 新传理论56真题链接武大2010真题:请简要回答如何理解鲍德里亚和麦克卢汉“内爆”概念的差异一、麦克卢汉——内爆Mid-Autumn Festival(一)文字印刷媒介时代的“外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印刷术引发了民族主义、工业主义、庞大的市场出现以及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普及等等。

而从更根本的心理角度来看, 印刷术导致了部落时代人们的整体感知方式的彻底割裂与分解, 时间与空间成为连续的、可以量化的线性序列。

这种切分和割裂的感知方式,将文字印刷媒介的“易于分裂而又整齐划一的性质加以延伸, 进而使得不同的地区逐渐实现同质化”。

因此,麦克卢汉指出,文字印刷媒介时代有一种“外爆”的特征:“由于印刷术的作用, 功能分离(或曰爆炸)在一切层次和一切领域都迅速展开了。

”(二)电子媒介时代的“内爆”“拼音文字发端时所引起的'外向爆炸' , 在瞬息万里的电流速度的冲动之下, 将要逆转而为'内向爆炸' 。

”这是由电子媒介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电子媒介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它突破了原有媒介的单一感官功能的特点, 而是把所有的感官重新整合起来, 把文字印刷媒介的线性的视觉感知模式转换为同步的、综合的中枢神经式的意识的“整体场” 的模式,在麦克卢汉看来, 正是电子传媒的这一本质特征再一次引发了人类心理与社会的巨变, 从外爆逆转为内爆。

具体而言, 这种逆转表现为三个层次:1、从“扩张”到“紧缩”。

时间差异与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

因此,人的感知方式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行为组织、制度安排模式等等都从外向的扩张逆转为内向的紧缩。

用麦克卢汉的话说, 人类的意识经过电子传媒的延伸, 已经能够“拥抱全球”人类已处于一个“环球村”或“全球通感”的时代。

2、从“集中化” 到“非集中化”。

文字传媒时代的扩张型感知模式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扩展模式, 其扩张本身已经预设了中心与边缘的区别。

但是, 电子传媒作为感知的整体场消解了中心与边缘之分, 或者说,允许任何事物成为中心,沉迷于老式的、机械的、由中心向边缘扩展的单向模式,再也不适合我们当今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克卢汉经典语录之文字和印刷术文字○ 听觉向视觉的转换,构建了人的心灵生活。

这种心灵生活将人与外部世界分隔开来,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将人与其自身的感官分隔开来。

我们在研究前文字社会时发现了这一情况。

——“Culture Without Literacy”Explorations, no1, December 1953, 27 ○ 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的空间表述。

——“Media as Art Forms”Explorations, no2, April 1954, 13○ 文字赋予人们空间控制的能力。

它催生了城市。

用文章营造空间的能力转化为用建筑构架空间的能力。

信函得以传递之后,相继出现的是道路、军队和帝国。

亚历山大和罗马皇帝的帝国之路其实是用纸张铺就而成的。

——“New Media as Political Forms” Explorations, no3, August 1954, 36○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说,文字的出现将使整个人类文化走上歧途。

他认为文字可能会用机械学习来取代通过讨论和对话而获得真理的辩证法。

——“Space, Time, and Poetry”Explorations,no3, August 1954, 114○ 字母表的独特力量,在于音形义的分离。

我们的字母在语义上是中性的。

这一特点造就了识文断字的西方人的一切感知。

——Introduction to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by Harold A Innis University of or on to Press, 1964, 3○ 拼音字母写在黏土和石头上是一回事,而写在轻盈的莎草纸上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Introduction to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by Harold A Inni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4, 5○ 书面语不再使人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联系。

它可以使人“幽居”起来,沉浸于自我的内心世界。

——The Media Is the Massage: An Inventory of Effects Bantam, 1967, 59○ 拼音字母十分独特,完全由音位——即没有意义的语音片段——组成,而不是由语素——即有意义的语音片段——组成。

这种形态符号意义的极端抽象,把视觉从其他感官的包围中释放出来。

声音、触觉和语义彻底分离后,欧几里德几何学与逻辑学就有可能产生了。

——Speech included in The Empire Club Addresses: 1972-1973Empire Club Foundation, 1973, 102○ 拼音字母表中的字母全是中性的视觉符号,缺乏语言的结构和力量。

只有拼音文字才是这个样子。

既然无论在听觉上还是语义上,这些字母所展现出来的视觉形象都是中性的,它们当然就在视觉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Speech included in The Empire Club Addresses: 1972-1973Empire Club Foundation, 1973, 103 ○ 日本即将出台一个耗资巨大的计划:在全国推行西方的拼音文字。

毫无疑问,这个计划将会使日本面目全非,使日本人的文化身份支离破碎。

计划一旦实施,寻找身份认同的集体渴求势必泛滥成灾,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

——“English Literature as Control Tower in Communication Study” English Quarterly, Spring 1974, 6○ 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从古希腊人到现代西方人,始终在与环境的关系中保持着一种进击的姿态。

他们需要把环境转换为语音的、文字的东西。

这种愿望使得他们成为征服者和推土机。

——“English Literature as Control Tower in Communication Study ”E nglish Quarterly,Spring 1974, 9印刷术○ 谷登堡使一切历史同时呈现:便携的印刷书籍将逝者的世界带进绅士的藏书室。

——“Technology and Political Change ” International Journal,Summer 1952, 95○ 印刷术培养了消费主义的心理习惯,人们开始欣然接受经过加工和包装的商品。

这显然是印刷术的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大家对此几乎毫无察觉。

——“Our New Electronic Culture: The Role of Mass Communications in Meeting Today's Problems” NAEB Journal, October 1958, 24○ 早在1450年,当艺术史刚刚问世时,印刷的词语就已具备了现代电影的一切基本特征。

印刷术实现了手工技艺的第一次机械化,是准确重复的大批量生产的第一种形式。

——“Myth and Mass Media”Canadian Architect,Spring 1959, 48○ 印刷术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疆界,印刷书籍的市场也是由此种疆界圈定的,至少对早期的印刷商和出版商来说是这样。

并且,看见自己的母语穿上可以重复的、标准一致的技术外衣,读者心中也许会产生一种统一而强大的感情。

每一个个体和操这种母语的其他读者都能分享这样的感情。

——Report on Project i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al Broadcasters, 1960, 101○ 我们所知的学校和教室,是印刷术的直接延伸。

印刷书籍是第一种教学机械,而手稿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

——Explorations in Communication Beacon Press, 1960, 69 ○ 一切东西都各就其位,一切东西都井然有序。

这不仅是排字工人的铅字板的特征,更是人类知识和行动的整体组织特征。

自16世纪以来,这种情况从未改变。

——“The Humanities in the Electronic Age” Humanities, Fall 1961, 10○ 现代教室的空间安排建立在印刷书籍的基础之上。

印刷术所带来的那种同一的、可重复的闭合空间,有史以来第一次使老师和学生可以同时面对一本完全相同的教材。

此外,现代教室的座位也是按照铅字板的结构来安排的。

——“The New Media and the New Education”American Teacher, December 1961, 94○ 印刷术为前人的著作提供了规模庞大的新鲜记忆,从而弱化了个人记忆的作用。

——Introduction to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by Harold A Innis University of T oronto Press, 1964, 5○ 任何系统发生断裂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和另一个系统杂交。

印刷术与蒸汽印刷机杂交时,这种情况就出现了。

——Introduction to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by Harold A Innis University ofToronto Press, 1964, 7○ 1700年之前,一半的印刷书籍都是古代和中世纪的文献。

在这里,古代和中世纪被呈献给了印刷书籍的第一批读者,其中中世纪的各种读本最受大众的欢迎。

——Introduction to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by Harold A Inni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4, 7○ 印刷术养成人与另一个头脑进行交流的心理习惯。

当你的目光在书页上漫游时,你会觉得你已贴近另一个人的头脑,与之感应。

虽然这是一种十足的幻觉,但这种幻觉的产生却是自然而然的。

在印刷术问世之前,谁也没有这样的感受。

——Introduction to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by Harold A Inni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4, 8○ 我们与印刷文明的关系,也许太过紧密了,以致我们无法发现印刷商的特点。

借用拉斯基的话来说,教育成为了使人接受印刷品的欺骗的艺术。

——Introduction to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by Harold A Inni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4, 8 ○ 事实上,活字印刷是一切现代装配线的先祖。

忽视印刷的技术形态对人的心理冲击是愚蠢的。

忽视这种冲击,就像听演奏而不闻音乐的节拍一样。

——Introduction to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by Harold A Inni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4, 9 ○ 任何机械化的过程,都要靠分割才能完成。

最早的机械化便是发端于印刷机对文字的分割处理。

——Introduction to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by Harold A Inni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4, 11○ 印刷术发明前不存在读者群。

在那时,读书人也许总体上被看作是一种散布的“通货”。

——“Politics as Theatre” Performing Arts in Canada, Winter 1973,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