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教学设计
伤寒论 教案
伤寒论教案教案标题:《伤寒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伤寒论》的作者、背景和出版历史。
2. 理解《伤寒论》的重要性和其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地位。
3. 掌握《伤寒论》中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4. 能够运用《伤寒论》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一些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案内容:第一课:引入与导入1.1 引入:向学生讲解《伤寒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 导入: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关于中医的了解和期望,为后续内容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课:《伤寒论》的作者、背景及出版历史2.1 学习《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介绍他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2.2 了解《伤寒论》的背景和出版历史,让学生对《伤寒论》的起源和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三课:《伤寒论》的基本理论与治疗原则3.1 介绍《伤寒论》的基本理论,包括六经辨证、阴阳平衡等。
3.2 了解《伤寒论》的治疗原则,如解表宣肺、清热泄火等。
3.3 分析《伤寒论》中常见病例的辨证和治疗方法,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讨论。
第四课:实践应用与案例研究4.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小组活动,选择一个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4.2 学生根据《伤寒论》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小组讨论报告。
4.3 学生小组报告,分享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并进行教师和同学间的互动和讨论。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讲解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报告:学生通过小组报告的方式分享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增强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和问题的提问,评估学生对《伤寒论》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并进行评估,进一步检测学生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伤寒论(1.1)--绪论课程教案
5 分钟
3.伤寒学发展史:分五个阶段简介:晋唐、宋金、明清、近代、现 5 分钟 代
四、伤寒学的确立与研究方向
10 分钟
4
确立条件:四要素(对象、队伍、历史、地位) 伤寒学的确立 定义伤寒学的意义:
5、伤寒的涵义 电子教案:分三层:广义、狭义、更狭义。 强调范围是广义伤寒,重点是狭义伤寒。 小结
10 分钟 10 分钟 5 分钟
要求
六经传变规律;
熟悉伤寒的辨证方法、治则治法及组方用药;
了解《伤寒论》形成与发展概况,《伤寒论》学术成就、与《内经》《金匮》《温病 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 难点及解 决办法
教 学 重 点 : 伤寒学概念、确立的要素、伤寒的涵义、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 教 学 难 点 : 《伤寒论》的历史沿革、六经病的传变规律。
10 分钟
《伤寒论》沿革、版本、流传
提问:现时《伤寒论选读》是否为其原貌?引入主题“沿革”
电子教案:《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伤寒论》、《金匮 要略》。
版本:宋本、赵开美复刻本、成注本。
流传:按时代顺序:介绍南北朝、隋朝、唐朝各大医家对伤寒 论的引用及评价。
第2节课 利用图片介绍河南南阳仲景伺。
学术成就: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典籍、创立六经辨证体系、确 立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留下大量有效方剂、奠定制剂学基础 渊源:在四大经典中地位、与临床各科关系
10 分钟
2.成书、沿革、版本、流传
成书的时代背景
10 分钟
电子教案:荆州的社会背景——局部繁荣发展;当时医药发 展水平;当时疫病流行;立志医学——具有创新精神、求实态 度。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
3
第一节课
一、导言
提问:对《伤寒论》《伤寒学》有何概念?
伤寒论教案
4. 布置作业
1.六经的主要脉证是什么/? 2.六经病的治则既代表汤方?
课
题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论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1.了解太阳病概况 2.掌握太阳病提纲、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提纲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1.太阳病提纲 2.太阳中风提纲和太阳伤寒提纲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 具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病机特点 讲授法 多媒体
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1. 汗 出 项 强 — —柔痉 反——与无汗相 比较
复习提问
1.“营弱卫强”的涵义是什么? 2.桂枝汤有哪些禁例,为什么?
2. 讲授(时间) 约 94 分钟 讲授(时间) 桂枝加葛根汤证的症机治药 课题内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症机治药 桂枝加附子汤的症机治药 桂枝去芍药汤证的症机治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的症机治药 桂枝新加汤证的症机治药 掌握要点 1.桂枝加葛根汤的证治 2.桂枝加附子汤证的证治 3.桂枝新加汤证的证治 举 例 桂枝新加汤证的临床应用病例 21 条促脉指脉象急 促而言 20 条阳复汗止, 自可 化气生津 18 条平素有喘证 43 条新患肢喘证
掌握要点
中风表虚证的证机治药
举
例
桂枝汤证的临床应用举例
提
问
营卫的功能有哪些?
3. 小结(时间) 小结(时间)
约 3 分钟 小结本课重点内容
4. 布置作业
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煎 服法应注意什么?
课
题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教学目的
进一步阐述桂枝汤证的治法、 病机, 明确桂枝汤的其他用法。 熟悉桂枝汤的禁例。
复习提问
初服桂枝汤反烦 不解,邪郁较重, 阳郁不宣 先刺风池、风府, 1. 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 疏通经络以泄 方义? 邪,却与桂枝汤 2. 桂枝汤的煎服法应注意什么? 则愈。 53 条:常自汗出 的病机与治疗。
伤寒论教学大纲
伤寒论教学大纲(供中医本科使用)前言[教学目的]《伤寒论》(梅国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掌握临床辨证治疗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适应21世纪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需要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学要求]本门课程应安排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学习后。
《伤寒论》内容分绪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及厥阴病六经病证治,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证治等八部分。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伤寒论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学术渊源与成就,与中医其他三大经典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伤寒的涵义,病因、发病与传变,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突出《伤寒论》临床经典的性质,展示其学术价值,并使学生了解《伤寒论》在近两千年以来传承中的发展脉络与主要成就。
第2~9章分别论述六经病、霍乱病于阴阳易差后劳复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旨在使学生通过《伤寒论》原文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掌握六经辨证体系、相关汤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与技能。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伤寒论的概念及学科确立的基本要素、伤寒的涵义、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及六经传变规律。
2.熟悉伤寒的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
3.了解《伤寒论》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伤寒论》与《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 11.伤寒论的基本定义。
2.《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
伤寒论教学大纲(二)2024
伤寒论教学大纲(二)引言概述:伤寒论是中医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对于诊断和治疗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体系化,本文撰写了伤寒论教学大纲(二)。
该大纲将以五个大点为主线进行论述,包括:课程简介、基本理论、病机病因、诊断与鉴别、治疗原则。
在每个大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五到九个小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份系统的伤寒论教学大纲。
正文:一、课程简介1. 伤寒论的历史背景介绍2. 伤寒论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3. 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4. 课程内容概述5. 教材和教辅书籍推荐二、基本理论1. 伤寒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观点2. 伤寒论中的热邪观和伤寒证类型3. 伤寒论中的外感热邪与内伤热邪的区别4. 伤寒论中的六经理论与病证关系5. 伤寒论与其他经典著作的关联与比较三、病机病因1. 伤寒论中的病机观点与演变规律2. 伤寒论中的疫病观与环境因素的关系3. 伤寒论中的邪正交互作用与防病的方法4. 伤寒论中的病因分类与病证形成机制5. 伤寒论中的病机辨析与临床应用四、诊断与鉴别1. 伤寒论中的诊断原则与方法2. 伤寒论中的病证鉴别与辨证方法3. 伤寒论中的辨证要点与辨证特点4. 伤寒论中的辨证论治与病证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5. 伤寒论的诊断与鉴别与现代医学检查方法的结合五、治疗原则1. 伤寒论中的治疗思想与原则2. 伤寒论中的治疗法则与具体方法3. 伤寒论中的方剂选择与使用4. 伤寒论中的治疗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5. 伤寒论中的治疗原则与现代中医临床的融合总结:本文根据伤寒论教学大纲(二)的主要内容,对伤寒论教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
通过课程简介、基本理论、病机病因、诊断与鉴别、治疗原则等五个大点的分析和阐述,为中医学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份全面且系统的教学大纲。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中的经典著作,在传授和学习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理论素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伤寒论》讲义课件
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郭雍
(著《伤寒补亡论》二十卷)等。他们与王叔和、 孙思邈被称为宋及宋以前研究《伤寒论》八大家。
●二是形成二个版本:即宋版本(公元1065年)和 成注本(公元1144年)。
宋版本在其《校定伤寒论序》中云:“百病之急,
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
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方,定有
(二)主要学术成就
1.实现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一体化。 2.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3.保存了大量有效方药。有四个特点: 疗效确切; 配伍严谨; 剂型多样; 煎服独到。 4.寓含了许多先进的思想与方法。
桂枝汤煎服法
• 上五味,(口父)咀⑤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 取三升,去滓,適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 ⑥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温覆令一時許,遍 身漐漐⑦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 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 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 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 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 五辛⑧、酒酪⑨、臭惡⑩等物。
煎服法
• ①浓煎1次,分3次温服。 • ②一服汗出病解,停后服,不必尽剂。 • ③若不汗,可再服。并缩短服药时间,半 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 • ④若不出汗者,可服至二三剂。
调护法
• ①药后喝热稀粥,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 ②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③微 汗,以全身湿润,汗出极微为度,切不可 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④病情较重者, 昼夜服药,故当24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 药。⑤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以防 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或发生其它变 化。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讲义
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讲义目录第一课伤寒论导言——仲景经方学术溯源及临床辨治特点第二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三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四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五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六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七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八课临床医学解伤寒《伤寒论》课程第一课伤寒论导言——仲景经方学术溯源及临床辨治特点一、方源汤液升华二旦从经验之方圆融到经典之方西晋皇普谧在其名著《针灸甲乙经》序言中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唐甘伯宗《名医录》曰:“张仲景,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云:“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卒如其言。
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
可见仲景是在其师张伯祖的指导下学了以《汤液经法》为代表的经方派典籍,而为什么时人说仲景“识用精微过其师”呢?那肯定是因为对《汤液经法》和整个经方学派体系有了升华和提高的贡献!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经方十一家:《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疭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这些书后世都失传了,失传的原因除了战乱,更重要的学术的进化和历史的选择!经方原本的含义即经验之方,这些原始的经方,大都是以药对病对症的,还远远达不到辨证论治的层面,所以当仲景的《伤寒》经方体系横空出世以后,这经方十一家也就慢慢的堙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上述医书虽然失传,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等这些原始的经方文献。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讲义课程教案(首页)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讲义》课程教案(首页)课程名称:_ 《伤寒论讲义》 _任课教师(职称):×××教授授课对象及时间:_中医学本科专业2002年级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授课题目__《伤寒论讲义》__ 教具:传统教学形式、部分多媒体电脑教学_ 基本教材:__ 《伤寒论讲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版)_______ _教学目的:《伤寒论讲义》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原文讲授,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有机地连贯起来,要求学生掌握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背诵65条具有原则指导意义的条文,熟悉《伤寒论》临床辨证思维的规则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难点为怎样理解《伤寒论》原文的字、词、句的本义,如何掌握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法方药和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精神实质。
通过对原文的逐条的讲解,使学生正确阅读和理解《伤寒论》原文的字、词、句意;通过对相关多个条文的联系讲解,使学生明确和掌握六经病本证、兼证和变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法方药;通过对六经病的完整、系统讲解和病案讨论,使学生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施治理论体系有深刻、全面的理解,为今后的临床辨证论治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理论教学,采用传统教学并部分使用多媒体教学,穿插一定学时的病案讨论,加深学生《伤寒论》理法方药特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课时安排:72学时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教研室主任意见:同意,本教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伤寒论》教学大纲设计
《伤寒论》教学大纲(供七年制各专业和五年制中医专业使用)[课程名称] 伤寒论 [学时] 90(72/18)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的奠基著作,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经典。
在当代,则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列入了中医院校的五年制中医专业和七年制多个专业教育的课程。
在五年制与七年制教育中,学习其中的主要原文,并在学习原文的基础上,进而探索其学术内涵和应用价值,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作为一门临床基础课程,应放在《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黄帝内经》之后学习为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伤寒论》中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从中学习其辨证鉴别和灵活用方思路的及方法。
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各科,为提高阅读和研究古典医籍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与要求说明:由于《伤寒论》原书各篇内容的不均衡性,致使讲义各章节内容也不均衡,大的章,内容和要求以节为单位编写,小的章以章为单位编写。
概论【要求】掌握伤寒的含义;熟悉《伤寒论》的作者、成书背景、流传沿革和主要版本、学术渊源与成就;掌握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
了解《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内容】一、《伤寒论》的作者、成书背景、流传沿革和主要版本。
二、《伤寒论》的内容、贡献与成就。
三、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四、学习《伤寒论》的方法。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太阳病病位、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证候分类、治疗原则、传变和预后。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要求】掌握太阳病表证的主要脉证和病机,掌握太阳病的分类提纲和病机,了解太阳病的传经和欲解时。
【内容】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所附号码是《伤寒论》的条文号,下同)二、太阳病分类提纲2 3 6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7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4 5 8 10五、太阳病欲解时9【附】其它五经病欲解时193 272 275 291 328第二节太阳病本证【要求】掌握太阳中风证治、桂枝汤的其它适应证、禁忌证和加减应用;掌握太阳伤寒证治、掌握麻黄汤的其它适应证、禁忌证和加减应用;熟悉表郁轻证的因机证治。
伤寒论讲义第二版课程设计
伤寒论讲义第二版课程设计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一门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进阶课程,主要讲授《伤寒论》。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经典理论,提高诊疗水平,促进临床实践。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伤寒论》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熟练掌握《伤寒论》中的经方;3.熟悉《伤寒论》中的辨证方法并能独立运用。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应用《伤寒论》中的经方进行诊疗;2.能够独立进行基于《伤寒论》的中医辨证诊断。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医经典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增强学生对中医的自信心和信仰。
课程内容第一章《伤寒论》概述1.《伤寒论》的历史背景;2.《伤寒论》的文献分类与版本;3.《伤寒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二章《伤寒论》的辨证方法1.《伤寒论》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表现;2.《伤寒论》的辨证方法;3.用《伤寒论》辨证的基本步骤及其实例。
第三章《伤寒论》的重要经方1.葛根汤;2.桂枝汤;3.麻黄加术汤;4.小柴胡汤;5.理气和中汤。
第四章常见病证举例1.太阳病证;2.少阳病证;3.犯经病证;4.内伤病证。
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介绍并解释《伤寒论》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简化并阐明概念;2.经典讲解:具体阐述《伤寒论》中的辨证方法和重要经方;3.病例分析:举例分析常见病证的治疗方法;4.诊断技能演练。
课程评估方式1.平时成绩(30%):听课情况、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40%):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30%):通过分析病例检测学生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
参考资料1.《伤寒论方证纂要》;2.《伤寒论集注》;3.《伤寒辨证大全》。
大学伤寒论教案
大学伤寒论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伤寒的概念和病因病理;2.掌握伤寒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3.学会伤寒的治疗和护理措施;4.加深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伤寒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检查和治疗方法;2.难点:伤寒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2.案例分析法;3.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内容1.伤寒的概念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食物传播。
伤寒病变主要发生在小肠,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等症状。
2.伤寒的病因病理(1)病原体:伤寒杆菌;(2)传播途径:经口感染,主要通过食物、饮水传播;(3)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小肠,表现为肠炎症变,如肠黏膜水肿、坏死和出血。
3.伤寒的临床表现(1)发热:低热或中等度热,有明显的周期性;(2)胃肠道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3)全身症状:头痛、乏力、肌肉疼痛等。
4.伤寒的检查和诊断方法(1)细菌学检查:呈阳性;(2)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低,贫血等;(3)输液试验:阳性表现为极度疲劳、面色苍白、脉搏快速等;(4)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综合考虑进行诊断。
5.伤寒的治疗和护理措施(1)药物治疗: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2)饮食护理: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吃生冷食物,多喝开水等;(3)卧床休息:发热期间应严格卧床休息;(4)体温控制:发热期间衣服要薄、盖被要轻;(5)防止交叉感染: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避免与病人共用餐具等。
五、教学评估1.选择题:伤寒是由什么引起的?A.病毒;B.细菌;C.寄生虫;2.判断题:伤寒的患者可以上班上学吗?A.是;B.否;3.问答题:列举伤寒的临床表现。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伤寒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对传染病防治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伤寒的理解。
伤寒论课程设计
伤寒论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对于中医学的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于中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深入学习《伤寒论》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授《伤寒论》,其内容相对单调乏味。
因此,需要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伤寒论》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伤寒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2.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伤寒论》的核心概念,包括六经辩证、热病学说等内容。
3.学生能够自行分析病例并给出恰当的诊疗方案。
4.学生能够掌握《伤寒论》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中医学术语的解释和运用。
三、课程设计内容1. 理论讲授本教学设计需要根据《伤寒论》的主要著作,将其内容分为多个部分进行讲解。
其中,重点讲解六经辨证、热病学说、表里辨证等内容。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伤寒论》的核心概念,并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讲解,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诊断教学在本设计中,诊断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
通过传授基本的诊断技术和方法,能够使学生们掌握正确的诊断思路。
具体来说,可以以实际病例为例,引导学生们进行诊断,并督促他们根据《伤寒论》的理论对病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3. 讨论学习在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以促进学习。
学生们可以组建小组,讨论特定的病例,并且进行病因分析、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拟定等。
教师应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予观点和意见,以便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内容。
4.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伤寒论》的内容。
可以考虑安排实习课程,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患者进行诊断,以及根据《伤寒论》的理论制定治疗方案。
四、课程评估根据本教学设计的目标,可以制定多种评估方法,以衡量学生们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比如,可以安排闭卷考试,测试学生们在理论方面的掌握情况。
或者,根据学生们所制定的诊疗方案评估其实践能力。
五、结语通过课程设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讲义教案
课
服法:服用本方须中病即止,得下,余勿服。
3、对阳明急下三证意义的理解。
㈣、脾约证(247)
1、 脾约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
2、 脾约证便秘的审查要点。
3、 与三承气汤证之异同:虽有数日不大便之证,但无潮热、谵语、腹满
疼痛拒按等症。
㈤、导法的概念。此法为世界医学史上应用直肠给药与灌肠疗法的先驱,
7、阳明病的治疗原则
8、阳明病的禁例
9、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含义、意义。
讲
“胃家实”包括热实两类。但须明确“实”为“邪气实”,“邪气实”又有
食滞而实者,是为承气汤证;有热入而实者,是为白虎汤类证。
授
10、阳明病外证。
“外证”是由里热实而来,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外证”由阳明热证、
新
实证所共有;“外证”与太阳表证不同,要在身热、不恶寒句。
结
汤证、白虎汤证的证治。
布
置 作
1、 本篇与太阳篇均论述了栀子豉汤证,他们的发病过程有何不同?
业
2、 试述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
参 1、 清·钱天来.伤寒溯源集.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年。 考 2、 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5 年。 书 目
学
媒 体
课件
复
习 旧
阳明病热证之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人参汤证、猪苓汤证的病机、
课
证候、治法、方药。
教
学
过
程
㈠、调胃承气汤证(248、249、207)
1、调胃承气汤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
2、煎法:先煎大黄、甘草,后纳芒硝,微煎一二沸。
3、服法: 少少温服之(29)—用于温药复阳后胃热谵语,意在调和胃
伤寒论讲义教案
书 目
5. 李培生.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年5月
6.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年
7. 刘渡舟.伤寒挈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年
《伤寒论讲义》教案
专业 课程
授课人:樊 讯
中医
班级
课时
2 学时
伤寒论讲义
章节
第六章
教学方法 朗读原文、课堂讲授、讨
3. 对本条的讨论(“少阴病”三字冠首)
血虚致厥
【351、352】 详解血虚寒凝(兼里寒)致厥的证治。 1. 血虚寒凝致厥及血虚寒凝兼内有久寒的证治
2. 当归四逆汤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临床应用
3. “脉细欲绝”与四四逆汤证“脉微欲绝”辨
水饮致厥
【356】
水厥:饮阻气郁致厥
1. 水停致厥的证治
课
【370】
1. 阴盛格阳下利的证治
2. 本条宜与 317 条互参
辨呕哕
辨呕 【378】
联系 243、309 条详细讲述吴茱萸汤证的病因病机、脉症、治法 方药及进展与应用。其病机要点在于阴寒内盛、浊阴上逆(结合《伤 寒论》中三条)。
1.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2. 《伤寒论》中吴茱萸汤证三条辨 3.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4. 各经头痛的部位及特点 【379】 讲述少阳胆热犯胃致呕病机、脉症、治法方药。 1. 厥阴病转出少阳的证治 2. 本条不一定仅见于厥阴病
功效、方解、及乌梅丸临床运用、现代研究。(20 分钟) 1. 辨脏厥的证候 2. 蛔厥的证治 3.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与现代研究
【病案】 4. 蛔厥与脏厥辨
干姜芩连人参汤证
【359】
《伤寒论讲义》教案
(桂枝加大黄汤证与阳明腑实证辨“腹满痛拒按”)
4. 临床应用
【280】
强调胃气弱者,当慎用酸苦涌泄等攻伐药。(5 分钟)
1. 承上条说明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大黄、芍药
2. 太阴病用药法度讨论
太阴病转归 【278】 太阴阳复自愈候 阐述太阴寒湿发黄的机理及阳复自愈的证候分析,“脾家实”的含义。 1. 病涉太阴的脉证机理 2. 太阴寒湿发黄的机理 3. 太阴病脾阳恢复自愈的证候及机理 【187】 太阴转属阳明候:讲述太阴转属阳明的机转及特征 1. 太阴转出阳明的证候 2. 本条说明了太阴病与阳明病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3. 太阴病的三种转归
太阴病提纲
【273】 详述太阴病提纲证的成因、性质及证候形成的机理,太阳虚寒腹
痛的特点及鉴别诊断。强调本条文作为太阴病辨证提纲的意义。(20 分 钟)
1. 太阴病提纲证及其机理 2. 禁忌及误下后的变证
太阴病虚寒证
【277】 太阴虚寒证证治:详解太阴本证的主证、病机及治法。
治疗用“四逆辈”提示对此病证灵活选方用药。(20 分钟) 1. 太阴病虚寒下利的特点及病机 2. 太阴虚寒下利的治则 3. 辨证(本条“自利不渴”与热性、肾阳虚的“下利而渴”鉴
作 业
4、太阳病误下后,病涉太阴之“腹满时痛”与“大实痛”各有何特
点?治法、方药如何?
5、太阴病的转归如何?
1.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年
2.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年
参 3. 清·钱天来.伤寒溯源集.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年
2. 太阴病
二、太阴生理
1.经络循行
2.脏腑功能(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肺主宣发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讲义教学设计
一、前言
《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的著名经典著作,是中医药学必须学习的基础理论。
它涉及到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对今后的中医临床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因此,在中医药学教育中,《伤寒论》作为必修课,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本文旨在设计一份《伤寒论》讲义,为中医药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以尽可能方便和促进中医药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二、课程目标
本次教学的目标是:
1.了解《伤寒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掌握其整体框架和脉络。
2.了解《伤寒论》的历史背景、作者和编撰过程。
3.掌握《伤寒论》所涉及的基本病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学习并理解《伤寒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本教学围绕《伤寒论》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伤寒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包括《伤寒论》的名字来源、内容概
况等。
2.《伤寒论》的历史背景和编撰过程,包括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作者
张仲景的生平、《伤寒论》的编撰过程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