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仅供参考!一部《红楼梦》,几百年来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惊叹和猜测争议,隐藏了多少谜团。

这样一部千古奇书却偏偏无全璧无定本,情节残缺版本复杂,使读者们闹不清楚究竟作者理想中的完整《红楼梦》是怎么回事。

对于书中的情节故事人物笔法,大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纷纷、意见不一。

就连最基本的全书主题思想,自成书以来便一直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说色空虚无者有之,言影射历史者有之,认为批判封建社会者有之,反正是五花八门,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真正令大家普遍满意的结论。

在我看来,《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并没有其写作笔法和人物性格那样复杂难论。

在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社会,曹雪芹写《红楼梦》,主要表达的既不是悲观厌世,一切虚无空洞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什么人人事事俱可与历史真实对应的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曹雪芹不是宗教人士、不是悲观主义者,不是政客和专门记述隐密的八卦记者,更不是资本主义启蒙思想者和民主人士。

他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只不过是在塑造悲剧。

书中零星的一些可以参照历史的'情节只不过是曹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人生剧变的感触。

曹雪芹对女性和社会底层人民的尊重赞美,对个性解放和思想变革、叛逆反抗的深度描绘刻画是对《牡丹亭》、《西厢记》等中国传统文艺作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具有完全的中国特色风格。

他的一系列“末世”、“补天”论只不过是就事论事和历史循环论,像感叹“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一样,都只是一种具体的感触和较为狭隘的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不存在所谓的对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判断,今天的研究者们有点儿过于把文学作品政治化、阶级化。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写那个时代各个阶层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就是反映社会现实与发展变化。

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少读《红楼梦》,脑海里总是回荡着专家、学者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定义:《红》是一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而宝、黛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随着阅历的增加,经过反复阅读之后,总觉得《红楼梦》的主题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可能有不少红学研究者要站出来指责,我却管不了那么多,《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空间,不应该是那几个人说了算才对。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当然,《红楼梦》有多个层面: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学的、哲学的、道德的……我就其中一点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亦可使闺阁昭传……”这个“闺阁昭传”很重要呀!这就说明该书的主题是为众女子鸣冤叫屈的。

书中的众女子“无一不冤”,可以说各有各的冤屈!就拿全书第一个出场的女子——甄英莲来说吧,她是甄士隐的独生女,“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父母爱如掌上明珠,但被人贩子拐走卖与他人作奴作妾,最后惨死,“平生遭际实堪伤”,甄英莲真的是“真应怜”,命运最为悲惨。

大家说冤不冤林黛玉、薛宝钗空有“停机德”和“咏絮才”,最终的结局是那么的冷落与凄苦……难道她们不冤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深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元春“辨”了二十年,以没辨明“是”与“非”,虽贵为妃子,却死于非命,这就是元春大小姐的悲剧,真死得冤!“金闺花柳质”的迎春,却嫁了忘恩负义的凶恶丈夫孙绍祖,一年就被折磨而死,冤否“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却因“庶出”而遭歧视,后远嫁海隅,“清明啼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只能在梦中见到亲人。

探春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冤!惜春似无冤,而却迫于家势,缁衣出世。

“绣户侯门”之女,据脂批得知,惜春为尼后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亦是一冤!凤姐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拿了公众的“月例”钱去放贷生息,勤俭持家,独支大厦,做到“生前心已碎”。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孙逊《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这是近几年来探讨得最多、同时也是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

或谓爱情主题,或云政治主题,或说反封建主题,或曰衰亡史主题,数说各执一是,都可谓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正是由于这种胶着状态,使很多研究者对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古典文学名著的主题问题的讨论已感觉厌烦,怀疑这样的探讨究竟有多少价值。

现在看来,对于作品主题的探讨依然是文学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问题是,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一套老的狭隘的观照和理解模式。

即如对《红楼梦》的主题,以上所作的单一化的、排它性的归纳各有其合理性,但同时又都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它不可能圆满解决有关《红楼梦》主题的争论。

事实上,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就如同那些丰富复杂的交响乐一样,完全有可能有两个以上而不是单一的主题。

本文拟就《红楼梦》的三重主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索。

一、答案还得从作品本身去寻找《红楼梦》是我国最能体现文人经运匠心和作家独特个性的长篇小说。

有关作品的寓意和作家的底蕴都被曹雪芹巧妙地隐伏在作品的情节之中。

其中特别是前五回,在《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中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引线,也不仅是全书悲剧的一个缩影,而且是作者全部旨义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红楼梦》的主题全都埋伏在这五回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五回是解开《红楼梦》主题之谜的一把钥匙,是一部书的总纲之所在。

但是,由于前五回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准确地把握住小说的主题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一个时期内,视第四回为总纲的说法曾风行一时,具体说,就是这回“护官符”上写的四句“俗谚口碑”乃是小说总纲之所在。

在这前后,又有过第五回或第一回为小说总纲之说,即:或谓第五回从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为小说之总纲,或谓第一回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为小说之总纲。

这期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或推崇此一说,或贬斥彼一说,彼此之间似乎是水火不相容,一定要否定掉谁,而只能选择和肯定其中的一说,并且往往把这种选择赋予某种政治色彩。

《红楼梦》中的隐喻探究

《红楼梦》中的隐喻探究

整理课件
6
地名语音隐喻
• 青埂峰——情根峰 • 十里街——势利街 • 仁清巷——人情巷 • 葫芦庙——糊涂庙 • 潇湘馆——消香馆 • 怡红院——遗红怨 • 蘅芜院——恨无缘 • 梨香院——离乡怨
整理课件
7
物名语音隐喻
•枫 露 茶 —— 逢怒茶 •群 芳 髓 —— 群芳碎 •万艳同杯 —— 万艳同悲 •千红一窟 —— 千红一哭 •蜜 青 果 —— 觅情果 • 灌 愁 水 —— 惯愁水
大觉大梦,大梦大觉,梦里梦外的大彻大 悟使《红楼梦》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昭示着 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历史的大荒无稽。
整理课件
27
红楼梦
草蛇灰线 伏延千里
整理课件
28
怎么读《红楼梦》?
多歧为贵 不取苟同
整理课件
29
感谢您的聆听!
整理课件
30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对黛玉来说,春燕终是一只 “邻家燕子”,暗示了她与宝玉 的爱情最终难以修成正果。
仆随其主,亦影射其主,曹雪芹用意当作如是观。
整理课件
20
鸟魂无言
宝玉挣不脱“金玉良缘”,也忘不了“木石前盟”,最 终“悬崖撒手”。
宝钗的悲剧诠释了婚恋中被传统的婚姻观完全排除的重 要内核——情。无论宝钗能给予宝玉多少尘世的幸福,都因 二人无法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而使双方都被痛苦纠缠。
香菱相怜袭人徙人茜雪有冤欠雪娇杏侥幸霍启祸起卜世仁不是人青埂峰情根峰十里街势利街仁清巷人情巷葫芦庙糊涂庙潇湘馆消香馆怡红院遗红怨蘅芜院恨无缘梨香院离乡怨枫露茶逢怒茶群芳髓群芳碎万艳同杯万艳同悲千红一窟千红一哭蜜青果觅情果灌愁水惯愁水人物的情感人物的情感性格凄性格凄惨命惨命运运牡丹薛宝钗百花之王艳压群芳宝钗的动人就品貌言行则体现了东方女子的典型美进退有据刚柔有度行止得当藏用俱时

浅谈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浅谈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浅谈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说起《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给大家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大概非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位莫属。

自成书问世以来,对这两位人物品评的高下就从未停止过。

两方争吵不休,却始终的不出个确切答案。

由此可见,这两人物形象的深刻性与复杂性。

今天,我们来浅谈薛宝钗,这个无情却动人的魅力女性。

正如很多人所认为,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很复杂,难以用“好”或“坏”简单加以概括和区分。

的确,正是因为曹公的手笔才造就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人物。

我们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视角来走进这个这个人物。

薛宝钗出生的薛家,是经商致富的大财主,是领取国库公款替宫廷采办用品的“皇商”,可谓拥有名副其实的“百万家财”。

生长在这种充满了商业气息的家庭,薛宝钗也自然而然地沾染上了商人身上一些唯利是图以及精打细算的特质。

如林黛玉、史湘云都不知道“当票”为何物,被薛姨妈取笑为“侯门千金”的呆子,但这对宝钗来说,却是司空见惯的东西。

宝钗一出场,作者就用了“省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第四回)来形容。

接着又通过下人之口,与黛玉对比,更衬托出宝钗的外貌与品格。

作为一位正值青春年少且貌美如花并且成长与富贵之乡的娇小姐,但却十分简朴,并无半点架子,宝钗得到众人的喜爱,是显而易见的。

说道宝钗的性格特征,“拥薛派”认为其温柔敦厚,才德兼备,在家父中上至贾母王夫人,下到丫鬟老婆子,对她都是赞不绝口。

而“反薛派”会提到其功利伪善,热面冷心的种种行为。

这的确耐人寻味。

但从客观来看,对薛宝钗的性格不能只从一面来概括,而是要结合她的出身背景和所处环境来分析。

薛宝钗出生商业之家,加之不成器的哥哥和母亲的器中和偏爱,让她不得不抓住着与贾、王两大皇亲贵族密切联系的一切机会。

所以在宝钗性格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趋炎附势地功利心和时刻维护自己权益的利己主义。

就比如说,金钏儿跳井死了,王夫人正在难过,这时宝钗过来劝道: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取住着,或是在井旁边玩,失了脚掉下去的。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1200字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1200字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1200字凡是治红学的人,都要思考同一个问题:《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然而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却是五花八门,正象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大多数采取实用主义态度,管中窥豹,以偏概全。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每个读者的阶级立场、人生阅历、知识水平等不同造成的。

作者写小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曹雪芹亦然,因此《红楼梦》这部小说也应该有主题思想。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表达何种思想观点,这就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部小说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故事情节来表现的,因此其主题思想应当从作品本身中探求,从总体上把握。

其实,《红楼梦》这部书的主题思想,作者和脂砚斋、畸笏叟等人也都有提示,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红楼梦》真正的主题思想。

古今小说主题无外乎三类:一是理治,二是劝善,三是言情。

理治小说大多写的是忠奸顺逆、朝廷治化。

劝善小说大多数写的是积德行善、因果报应。

言情小说大多数写的是才子佳人、男欢女爱。

无论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玄怪题材,都逃不脱以上窠臼。

《红楼梦》作者在书中郑重声明,此书不属于理治书。

事实上,《红楼梦》的确“毫不干涉时世”,“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

”因此《红楼梦》不属于政治小说。

作者在书中旗帜鲜明地批判“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

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

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戏中之小丑然。

张云:《红楼梦》的多重主旨及其表达策略

张云:《红楼梦》的多重主旨及其表达策略

张云:《红楼梦》的多重主旨及其表达策略《红楼梦》开篇有一大段交代写作目的的文字。

作者自云“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又道“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自愧堂堂须眉未能克绍祖业,要为“闺阁昭传”。

继而以“列位看官”四字导入全知视角,讲述《石头记》一书的来历,其中叙及补天石(通灵玉)、一僧一道、太虚幻境等,加上衔玉而诞的贾宝玉、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等等,都可视为小说写作的策略性设置。

《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内涵,沉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容,复杂的社会现象,又人物众多,事件繁乱,作者之所以能驾驭自如,游刃有余,除了其高超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在于种种严谨的写作策略。

我们通过“作者自云”明言的作者之想写和小说文本的客观展现,结合读者“同情之了解”的解读,可以发现,曹雪芹为达到其述祖德、明盛衰、传闺阁、叹宿命、言不朽、显亲历等多重创作目的,精心设计了至少六则相应的写作策略,下面一一加以解说。

一、述祖德:“以南写北”,将真事隐去《红楼梦》记录的是诗礼簪缨之百年贾府由盛而衰的“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作者开篇即云:“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这段话明显带有作为男儿未能克绍祖业的自责与愧疚,并宣布意欲以“立言”来赎罪。

作者对祖德的崇敬与缅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书中第五回,又特借警幻之口说出宁荣二公之灵为子孙中无一可以继业者、难免家族“运终数尽”的担忧。

为了强化读者对宁荣二公之功德的认知,小说还设置了焦大这样一个打小跟随祖宗出生入死的忠仆做见证。

小说中,以军功封爵的贾府赫赫扬扬的百年与国朝问鼎百年是同步的。

现实中,曹氏家族从龙入关,从曹振彦起家到被抄败落,大约也是历时百年。

曹玺任职江宁织造,特别是继任的曹寅,创造了曹家在江南的辉煌。

然而,曹家祖孙三代四人在金陵近一个甲子的荣华富贵“究竟是到头一梦”。

红楼梦封建社会的人性研究

红楼梦封建社会的人性研究

红楼梦封建社会的人性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封建社会的壮丽著作。

这部小说以清宫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感构建,深入探讨了封建社会中人性与命运的关系。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贵族社会的人性扭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以及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

首先,贵族社会的人性扭曲是《红楼梦》的一大主题。

在这个封建社会中,权力和利益的斗争导致了人性的扭曲。

贾府作为红楼梦的舞台,描绘了权势巨大的贵族家庭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

从贾母、王夫人到王熙凤、贾琏,每个人物都展现出不同的人性弱点。

贾府中的争斗、勾心斗角,显示了人性的贪婪、懦弱和残忍面。

举例来说,贾琏婚后与秦可卿的婚外情,王熙凤为了少年得志苛求李纨等等,这些事件展现了人性在权势和欲望面前的扭曲。

其次,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也是《红楼梦》着力揭示的主题之一。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受到各种严格的礼教规范束缚,这让人们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例如,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被压制,她们的婚姻、生育和教育等方面处于被动地位。

黛玉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虽然天生聪明才智,但由于她是一个女性,她的自由和权利受到了严重限制。

封建礼教使得人们无法真实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真正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后,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困境也是《红楼梦》探讨的重要问题。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满多样,每个女性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命运。

黛玉、宝钗、熙凤、豆官等等形象都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种种困境。

她们的婚姻、地位、命运都受到强烈的限制和控制,她们常常需要迎合男性的意愿和利益。

例如,黛玉在书中力图反抗封建礼教的压力,但最终却身不由己地违背了自己的意愿。

这一切表明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限制和束缚,以及女性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与痛苦。

纵观《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对于封建社会的人性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从贵族社会的人性扭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到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还原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和纠结。

红楼梦的前世今生作文

红楼梦的前世今生作文

红楼梦的前世今生作文以下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草。

“西方”,是极乐世界的意思。

“灵河”,是虚拟的西方极乐世界一条河,“灵”有“灵敏”、“灵秀”、“灵气”之意。

这些特点都是林黛玉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楼梦》早期点评家张新之说,“灵河”是林黛玉的“心源”,心的源泉。

林黛玉的聪颖才情是《红楼梦》之最,这是胎里带来的灵气,这灵气大大方方地、潇洒自然地、甚至肆无忌惮地表露,林黛玉的为人直率耿直,锋芒毕露,有话就说,说就说到点子上,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决不虚与委蛇,决不口是心非。

三生,本来是佛教观念,指前世、今生、来世或过去、现在、将来。

三生石的典故出自唐传奇《甘泽谣》的《圆观》故事:李源和惠林寺和尚圆观是好友。

圆观圆寂再世为人成为牧童,李源按其生前约定到杭州找他,牧童唱起“三生石上旧精魂”。

后来文学作品用“三生石”来形容男女之间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为情可以共生,可以共死,可以死而复生的再世情缘。

绛珠草既然生长在三生石畔,她就必然要连续三世为情而献身。

点评家张新之说“三生石”是林黛玉的“性本”,性情根本。

爱情至上,为情献身是林黛玉性情的根本。

这株长在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草接受了雨露之恩才得以久延岁月,接受了谁的雨露之恩?贾宝玉的前身赤瑕宫神瑛侍者。

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世情缘,是神瑛侍者侍奉、灌溉绛珠仙草。

林黛玉常说自己是“草木之人”,没有什么金啊玉啊。

在薛家大造“金玉良缘”舆论时,贾宝玉偏偏梦中说“木石姻缘”。

林黛玉前身是绛珠仙草,贾宝玉是神瑛侍者。

他们之间就是“木石姻缘”。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二世情缘,是绛珠仙子在“五衷内对神瑛侍者郁结着缠绵不尽之意”,一心回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

这是仙女和仙人的情缘。

神瑛侍者浇灌绛珠草的结果使得绛珠草久延岁月,修炼成绛珠仙女,是林黛玉的第二个前身。

绛珠仙子“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话很简单,深究起来,含义却极其不简单。

多歧为贵,不求苟同——由“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说开去

多歧为贵,不求苟同——由“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说开去

多歧为贵,不求苟同——由“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说开去
刘笑天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信息时代焦点不断,昨天还是热点,一觉醒来早已变成旧闻。

文化也不
例外,赵翼诗中所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恐怕落伍了,现在是“各领风骚两三天”。

以此推断,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已经尘埃落定没有可论的价值。

但是,后来忽然传出刘先生要续写红楼的消息,于是乎峰回路转,而且窃以为作为一个整体事情的真相终于要浮出水面了。

【总页数】1页(P121-121)
【作者】刘笑天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1
【相关文献】
1."多歧为贵,不取苟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的对比与反思 [J], 蔡火明
2."秦学"方法谬误论——平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J], 汪大白
3.“方言”和“语域”视角下的《百家讲坛》——以《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为
例 [J], 周巧琴
4.对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几点浅见 [J], 杜志义
5.“多歧为贵,不取苟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的对比与反思 [J], 蔡火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

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论《红楼梦》的三重主题孙逊《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这是近几年来探讨得最多、同时也是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

或谓爱情主题,或云政治主题,或说反封建主题,或曰衰亡史主题,数说各执一是,都可谓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正是由于这种胶着状态,使很多研究者对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古典文学名著的主题问题的讨论已感觉厌烦,怀疑这样的探讨究竟有多少价值。

现在看来,对于作品主题的探讨依然是文学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问题是,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一套老的狭隘的观照和理解模式。

即如对《红楼梦》的主题,以上所作的单一化的、排它性的归纳各有其合理性,但同时又都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它不可能圆满解决有关《红楼梦》主题的争论。

事实上,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作品,就如同那些丰富复杂的交响乐一样,完全有可能有两个以上而不是单一的主题。

本文拟就《红楼梦》的三重主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索。

一、答案还得从作品本身去寻找《红楼梦》是我国最能体现文人经运匠心和作家独特个性的长篇小说。

有关作品的寓意和作家的底蕴都被曹雪芹巧妙地隐伏在作品的情节之中。

其中特别是前五回,在《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中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引线,也不仅是全书悲剧的一个缩影,而且是作者全部旨义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红楼梦》的主题全都埋伏在这五回里。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五回是解开《红楼梦》主题之谜的一把钥匙,是一部书的总纲之所在。

但是,由于前五回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准确地把握住小说的主题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一个时期内,视第四回为总纲的说法曾风行一时,具体说,就是这回“护官符”上写的四句“俗谚口碑”乃是小说总纲之所在。

在这前后,又有过第五回或第一回为小说总纲之说,即:或谓第五回从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为小说之总纲,或谓第一回的《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为小说之总纲。

这期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或推崇此一说,或贬斥彼一说,彼此之间似乎是水火不相容,一定要否定掉谁,而只能选择和肯定其中的一说,并且往往把这种选择赋予某种政治色彩。

《红楼梦》主题的现象学解读

《红楼梦》主题的现象学解读

《红楼梦》主题的现象学解读在现象学视野中,《红楼梦》主题的探讨方式来自于读者的建构,中国读者生活在强调血缘关系的文化中,这一文化使得中国读者在现实中经常获得一种宿命性体验。

《红楼梦》通过故事和作者对故事的叙述过程也强化了这一宿命性体验。

《红楼梦》对宿命意识的强调构成了中国读者强烈的共鸣,这是《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化经典的本质原因。

宿命感的本质是人对自身有限性的理解,《红楼梦》的审美价值就来自于这一理解。

标签:《红楼梦》;现象学;主题;宿命性体验;有限性经验作为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主题,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①在不同哲学视野的观照下,《红楼梦》的主题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在现象学的视野中,主题的含义及《红楼梦》主题的具体内涵呈现出另一番风貌。

一、《红楼梦》主题概述及其局限自王国维以来,《红楼梦》的主题就成为红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红楼梦》的主题,目前就有“爱情小说”“色空观念”“政治小说”“社会小说”“人情小说”或“政治历史小说”等,到今天仍无定论。

但综观各种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主题大致有两种不同归纳方向:一是单维主题,一是多维主题。

1.单维主题单维主题认为,作者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目的是明确的,而这一目的可从不同方向进行归纳。

单维主题说中有不同的归纳倾向,在这些不同倾向中,有的论者看重《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线索,并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爱情,这些论者以吴宓、游国恩、何其芳、邢志平等为代表;有的论者看重《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的写作手法,并锲而不舍地猜测所“隐去”的“真事”究竟为何事,其中又有“明珠家世说”“傅恒家世说”“和坤家世说”和“张侯家世说”等;还有的论者看重《红楼梦》所描述的色空观念,认为其主题是色空观念小说,代表人物为脂砚斋等。

此外,单维主题说还有政治小说、衰亡说、反封建主义、挽歌说、人生悲剧及解脱说、补天说和家庭社会小说等不同说法,这些不同的主题归纳了《红楼梦》所涉及的不同侧面。

论《红楼梦》的思想lunhong

论《红楼梦》的思想lunhong

冯其庸《红楼梦》的思想,是红学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1974年,我在几篇有关的论文里略略申述了我的意见,我认为《红楼梦》是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的,但那时我只是简略的叙述,而且我也还未对此作深究。

十年以后,即1983年,我写了《千古文章未尽才》一文,对《红楼梦》的思想稍稍作了一些深入的探讨。

经过十年的揣摹,我更坚信《红楼梦》的思想,是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思想,曹雪芹的思想,是初期的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他的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是完全对立的。

从1983年以来,转瞬间又已过了十七年了,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没有停止思考和阅读有关的资料。

十六年来,我对这个问题又读了一些书,稍稍增加了一些阅历,因而更加坚信我原先的认识。

只是深深感到要深研这个问题,更需要潜心读书,更要放开眼界看问题,抱着一部《红楼梦》就事论事,是不可能参悟这部书的深奥之处的。

我虽然前后对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二十五年,但仍深感读书不够,深思不够。

近年来又加上多病,虽仍想多读书,然已感到体力不支,思考能力也大不如前。

生怕已经反复思考的问题又会健忘,故先草此文,以为二十五年来一个老问题的继续。

《红楼梦》的时代一、明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明代嘉靖、隆庆到万历,共约一个世纪,也即是从十六世纪初(1522年,嘉靖元年)到十七世纪初(1619年,万历47年),这是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的时期。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十二引《歙县风土论》说:明弘[1]治时期,“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催科不扰,盗贼不生,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这里描写的,完全是一幅中世纪式的封闭的纯自然经济的封建田园图,但是到了正德时期,也即是20年后(弘治共18年)情况就不同了,《风土论》又说:寻至正德末嘉靖初,则稍异矣。

商贾既多,土田不重。

操赀交接,起落不常。

能者方成,拙者乃毁。

东家已富,西家自贫。

红楼梦第一讲 神话传说和佛道思想的浸濡

红楼梦第一讲  神话传说和佛道思想的浸濡

《红楼梦》属于文学作品,阅读、学习红楼梦自 然属于文学接受的范畴,因此对于《红楼梦》的学 习离不开同学们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此外,我们 也要学习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多歧为贵,不取苟 同”之精神,多讨论、多探索、多切磋,力求在 《红楼梦》的学习上有收益。
蔡元培,民国初年北京大学的校长,也是红学当中 索隐派的代表性人物,著有《石头记索隐》。1927年有 位叫寿鹏飞的年轻人写了本《红楼梦本事辨证》,请他给 写序,他并不同意寿鹏飞的很多观点,但他欣然接受邀 请,写了非常精彩的序,他的序里有八个字,非常好, “多歧为贵,不取苟同”。歧是分歧的歧,多歧就是出现 了很多分歧,出现了争论,出现了不同意见,蔡元培先生 告诉我们,“多歧为贵”。不同的意见求之不得,非常宝 贵,千金难求一个不同的意见。他后半句也很妙,多歧为 贵也不能这样过分:听这个说有道理就说有道理,听那个 说不错就说不错。他说应该“不取苟同”。在多歧的情况 下,应该取一个什么态度呢?不要轻易地去听取别人意 见,同意别人意见。苟同就是勉强地去同意别人的意见, 不要那样做,你要有主见,有学术骨气,坚持自己的观点。
道人念完此诗,又笑道:“„„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 不好;若要好,须是了”。而甄士隐听罢道人的念诵与解说“心中早已悟彻”。他对《好 了歌》的一段“注解”也颇得佛家色空三昧: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 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 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 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 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 作嫁衣裳。

红楼梦主题多义性

红楼梦主题多义性

红楼梦》主题的多义性内容摘要《红楼梦》对生活的反映是全方位的。

因此,它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和复杂, 言情说,封建家族衰亡说,曹雪芹自传说,赞美女性说,色空说等等。

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会用不同的阐释方法,从各种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其思想内容实际上是不可穷尽的。

多侧面思想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红楼梦》主题的深刻性、多义性。

关键词: 内容复杂性主题多义性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1)。

一部《红楼梦》独立成学,可是红学界至今对其主题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其味之难解作者已明言。

对《红楼梦》内容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红楼梦》主题。

1.言情说有人说, 《红楼梦》就是继《金瓶梅》之后且高于《金瓶梅》的一部言情小说。

在三角恋的爱情悲剧故事里,宝玉和黛玉青梅竹马,他们的爱情渗透了整个作品。

小说中没有淫秽的词语,只有浓浓的真情。

他们的爱情经历一段疑虑后便达到了默契、纯净的境界。

黛玉哭红的双眼,说道: “你好我便好。

”在“诉肺腑”中,宝玉用《会真记》里面的话向黛玉表明心迹,话语中没有山盟海誓没有海枯石烂,却让人为之动容。

当黛玉说宝玉疏远她时,他急得满头大汗说:和宝钗是姨表,和你是姑表,你又比她来的早,岂有近她疏你之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经过长期交往而结成的,建立在相互倾慕基础上的生死不渝之情,既是情爱,又是心灵契合,志趣相投,纯真感情的交流。

宝钗端庄美丽,自有一种情韵,有时宝玉会见了宝姐姐忘了林妹妹。

但她是严格的按照当时封建社会的规范来为人处世的,她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淑女,感情深藏不露。

可是在内心里宝玉是深爱着林妹妹的,而在宝黛爱情中插入宝钗情感,使整个《红楼梦》的情感描写波澜起伏,让人心迷。

曹雪芹一再声明自己的所作不是“大忠大贤”的的治国治家之书,只是谈情,为“或情或痴”的“所有女子”的不致被人忘记而作的,他说这是《红楼梦》的主题。

当世评论家也都说“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

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贾英敏
【期刊名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 作家刘心武近两年因"揭秘红楼系列"而又重新进入大众的视线,并引发了新一轮的"红楼热".大众也由此开始重新关注<红楼梦>,开始阅读或重新研读<红楼梦>,一些原本只为"红学大家"研究关注的话题,也迅速在民间热议开来.
【总页数】1页(P封3)
【作者】贾英敏
【作者单位】济南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多歧为贵,不求苟同——由“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说开去 [J], 刘笑天
2.红学研究的学术空间与"公众共享"问题 --兼评作家刘心武的《红楼梦》"揭秘" [J], 赵建忠
3.“方言”和“语域”视角下的《百家讲坛》——以《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为例 [J], 周巧琴
4.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J], 贾英敏;
5.索隐派的旧版翻新——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J], 齐学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楼梦》主题的思想解读

《红楼梦》主题的思想解读

文库下载1亿文档免费下载教学研究资格考试外语考试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幼儿教育求职/职场总结/汇报工作范文表格/模板当前位置:文库下载 > 所有分类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 红楼梦主题的思想解读免费下载此文档红楼梦主题的思想解读《红楼梦》的内容反映了其主题已经超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范围,它超越了传统的儒道思想的道路,进入到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禅宗思想的范围,但与禅宗以心灵调和社会、自然的思想又不同《, 红楼梦》反映的思想已达到了彻悟万物皆空与真如本性的境界。

第30卷第2期2010年3月孝感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OGAN UNIVERSITYVOL.30 NO.2MAR.2010《红楼梦》主题的思想解读杨家友,邹绍玲(武汉纺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和谐中找到了寄托,,他们在禅宗思想里找到了归宿。

《红楼梦》,它超越了传统的儒道思想的道路,、自然的思想又不同《红楼梦》,。

关键词:;儒;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4(2010)02-0026-05关于《红楼梦》的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曾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1]179看见许多死亡。

”上世纪早期治红学者已经形成三大派别,即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肇始自胡适的考证派和以王国维为首的小说批评派,后来又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思想提供的人生道路的选择这个角度出发,去解读《红楼梦》的主题。

道家和禅宗对人的生命如何发展都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中国思想中的人是被天地人神系统中的天地所规定,因为“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2]495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5月份札记红楼梦讲座有感

5月份札记红楼梦讲座有感

听牛老师浅谈《红楼梦》有感张凌冒(美术)学校的讲座形式多样,异彩分层,有历史、有名著、有电影、有书画。

这不又听了一次牛老师的浅析红楼。

又一次得到了很好地学习。

听后感觉颇深,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总述《红楼梦》在中国、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过:“在西方,代表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古代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

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浩如烟海的诗文经典流传到今天,仍对普通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厚影响的己为数不多,《红楼梦》便是其中之一。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在我国家喻户晓,即使是目不识丁的村妇,也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名字,而且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赢得崇高的国际声誉。

可以这么说,研读《红楼梦》,实际上是与五千年中华文化、与百科知识打交道, 所以它是永恒的、永远研究不完的,永远是一个世界文化之迷。

二、红学研究的历史时期、主要派别、分支及对后世的影响。

说《红楼梦》是一个世界文化之迷毫不为过,因为我们都知道这部文学巨著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是高鹑所续,而且他的续书大大违背了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第五回大家还记得吗?这一回在全书中可是极其重要的一回,曹雪芹通过一些主要人物的判词以及《红楼梦》十二支曲,预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贾府最后应该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可高鹑续的什么?“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根本不对头。

正因为这部书不完整,犹如断臂的维纳斯一样具有一种残缺的美,所以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普通民众对其进行研究,甚至形成了一门学问一一红学。

1、红学研究的历史时期、主要派别蔡元培先生说过:“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红楼梦》主题研究综述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自有《红楼梦》以来,一直就争议不断。

连大红学家俞平伯都感触万千地说:“这书在中国文坛上是个‘梦魇’,你越研究越觉得糊涂。

”因而,我们对其主题研究应持开明态度,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对其主题,鲁迅先生有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
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百年红学,探讨其主题的观点可谓蔚为大观,现仅罗列部分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红学研究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的论文是王国维先生1904年写成的《〈红楼梦〉评论》,先
生指出,此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并认为其“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
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索隐派的代表蔡元培在《〈石头记〉索隐》开篇即说:“《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

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

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
痛惜之意。


新红学的代表胡适著《〈红楼梦〉考证》,创立“自传说”,认为此书明明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自叙的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

新红学的大师俞平伯发展了胡适的观点,并认为此书是作者“感叹自己身世”、“情场忏悔”、“为十二钗作本传”的纪实,其主要观念是“色空”,其风格是“怨而不怒”。

1954年,李希凡、蓝翎对俞平伯的观点大加批判,指斥其“有引导读者逃避革命的政治目的”,毛泽东为此专门写了一封信给中央政治局,认为“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

于是,从1954年10月下旬开始,迅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所谓“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
的斗争,此后,红学主题研究基本从第四回“护官符”入手,其主题也基本定性为“反封建的伟
大现实主义作品”。

如毛泽东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并且说:“不仅要当作小说文艺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他写的很细致的很精细的历史。


又如,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小说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
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
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
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
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


又如,冯其庸在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前言》中的观点是曹雪芹“具有初步的民
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
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
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
质的理想和主张。

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近三十年,红学主题研究悄然发生变化。

周汝昌、刘梦溪、胡文彬、马瑞芳、刘心武等大家
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文学史编者也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予以吸收。

如王庆生在《中国当代文学(上卷)》中就认为1954年对俞平伯的批判有失公允,袁行霈
在《中国文学史》第四卷中就认为《红楼梦》“是对封建社会和文化进行的深刻反思”。

虽然其主题百年来聚讼不已、众说纷纭,但我认为,我们“红学”研究还是要首重其最早的读者脂砚斋、畸笏叟的观点。

《石头偈》首句“无材可去补苍天”旁的脂批是“书之本旨”,蔡义江先生对此的解析是:“这是开卷的第一首诗,亦是全书的文眼之所在。

作者借用《山海经》中虚构的神话故事作为全书的开篇,既暗喻封建社会的‘苍天’已经残缺不全,又抒发了作者面对千疮百孔的封建社会一腔抱负无法实现的强烈感慨。

”结合百年红学研究的主要观点以及中国传统文人的人生追求,笔者比较认同此论。

参考文献
[1]俞平伯俞平伯论红楼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72。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傅杰王国维论学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陈晋毛泽东与文艺传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23。

[5]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303。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4。

作者简介
杨爱云,女,汉族,1978.12.6,湖北省仙桃市人。

汉语言文学,本科,高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红楼梦》主题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