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名著读后感(精选7篇)

合集下载

《爱的教育》读后感(7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7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7篇)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一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

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

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

但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

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

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

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可见,爱,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的爱。

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

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离开了爱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

爱可以使人绝处逢生,爱可以使浪子回头,爱又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力量。

是爱,使我们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是爱,给予了我们内心的温暖。

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伟大的,爱是宽恕的,爱又是包容的。

爱是教育的源泉,爱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多感受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献一份爱,就多一份快乐。

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沐浴在爱的海洋里。

《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二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

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时,我才知道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真正的享受到爱,感受到爱。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优秀读后感1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

所以,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

举左手?举右手?拖堂几分钟无关紧要吗?教师能否为教学的失误向学生道歉?许多教学细节过去并不是受到了每一个教师的重视,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对它们的必要性和规范性给予深入的探讨。

但自从新课程教学改革开始,教师们对细节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学细节也开始被当作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延伸着细节的力量,并将其从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转化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清晰引导。

细节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细节的变化则标志着课堂理念与实践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被多次地复述、转述,但如果在细节上没有更新,课程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

所以,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

重视细节的改造,正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

”最近出版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如是说。

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以及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具有品位的教学新境界的体现。

作为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切体会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动的推进过程中带给自身和学生的欣喜变化。

教育著作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

教育著作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

教育著作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教育著作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著作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著作读后感1000字篇1作者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是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

他创立了一种对当时来说是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并以“幼儿园”这个独特的名称命名,可以说是首倡者。

书的第一篇是总论,作者写的很抽象。

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才能够有所理解,并且真的受益匪浅。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上帝精神,即他的本质。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质在他的身上得到发展和表现,成为觉悟,并使这种觉悟在人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人的本质具体是指什么呢?它是“构成自然本质并永久地显现在自然中的东西”。

本质是自然的。

“失去了上帝和自然,我们必须求助于人类的智慧和才智,我们只能建立空中楼阁。

”对于幼儿来说,好奇、童真、善良……都是自然的,是儿童本质的体现。

因此,学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这些天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展。

儿童从刚刚出生到这个世界上起,人们就应当按照他们的本质去理解和正确对待他,让他自由地、全面地运用他的能力。

现在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学到别人不会的东西,各种兴趣班,暑期班,培训班越来越多。

为了强调某些能力和肢体的运用而牺牲其他能力和肢体,这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取的。

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

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

”作为教育者,如果永远以领导者自居,对学生进行命令和干预,让教育和教学起着毁灭的、阻碍的作用,反过来是害了孩子。

名著《爱的教育》读后感7篇

名著《爱的教育》读后感7篇

名著《爱的教育》读后感7篇名著《爱的教育》读后感(精选篇1)爱,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每个人心里的黑暗角落;爱,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每个人的心房;爱,是一场春雨,滋润了每个人的干旱心田。

爱,究竟是什么?我疑惑不解。

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一直浮现,却一直没有答案。

直到碰见《爱的教育》这本书,才使我知道了究竟什么是爱。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书中写的是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这些日记看了让人深受启发。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叫朱利奥的十二岁男孩,为了使家里的生活宽裕一些,他决定每天深夜十二时起床抄写包装纸,这项累人的工作致使他睡眠不足,于是成绩开始下降,父亲察觉到儿子开始退步,很是生气,最后干脆不理睬他。

可怜的朱利奥日复一日地工作,成绩越来越差,可是他却得不到爸爸的理解。

直到有一天,他抄写时碰了一本书,书掉在地上,惊醒了父亲。

父亲看到了这一切,全明白了,朱利奥终于又得到了父亲的爱。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爱,这股爱源自心头,是真真切切的爱,那就是父与子之间的爱。

仔细想想,人间又何止这一种爱,母爱,友爱,又何尝不是爱?突然之间,我觉得爱很奇妙,它不只是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同时也在动物之间存在。

有一只母鼠,身上长了一个肿块,活不了多少时间了,但是却奇迹般的活了41天,为什么呢?因为它刚生下一窝小鼠崽,小鼠崽的断奶期是生下来的第42天,而母鼠就是在这第42天死去。

它为孩子而撑了41天,多么伟大的母爱啊。

这伟大的母爱,可以说一点也不逊色于人间的母爱,有谁听了这个故事而不感动呢?爱,真的是无处不在,在哪儿都找得到它的痕迹。

确切地说,我们都生活在爱的包围里。

那么。

你是否找得到爱的痕迹呢?又是否嗅得到爱的气息呢?其实,爱真的很简单。

睡前,妈妈来看你,这就是爱;当有不会做的题时,老师来教你,这就是爱;当你忘带了笔时,同桌借你一枝笔,这也是爱。

爱,你感受到了吗?你发现它了吗?学会爱别人吧,当你去关心一个人时,你就感受到了爱,被爱是一种幸福,去爱也是一种幸福。

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精选7篇)

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精选7篇)

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精选7篇)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精选7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1昨日,我读了《儿童美术教育》一文后,对我个人而言深有体会,在美术教学中,由于我们对美术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

所以,对绘画技能的传授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度”的把握不够准确,常常会教一些“概念化”的东西,机械模仿成分过多,创造成分不足。

对美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如:对称、均衡、节奏、速度、韵律以及美术作品的整体美感效应不够重视。

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利用多种美术手段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活动时间一味的拉长,活动内容如大拼盘,而且是事先准备好各种活动的拼凑表演,看不到幼儿对周围事物真、善、美的理解与表现。

文中提到,任何幼儿都应享有与其心智成熟程度相适应的自由权利,我们不能以幼儿尚未成熟为借口,剥夺他们应有的自由。

教师对幼儿的控制仅仅是因为幼儿需要帮助,而不是因为幼儿无知无能。

控制也并不是意味着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建议与命令。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主要需要表现的不应该是绘画技巧,而是幼儿自身的情感和感受。

教师应该真正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认识并表现出周围生活中的真善美。

传统美术教育还存在一些弊端,在教育观念上,过多的注重技能的培养,强调幼儿绘画色彩、造型及其结果,以像与不像、是与非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

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局限于课堂教学及运用有限的工具;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通常采用临摹范例的方法,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扼杀了幼儿对美术的个性表现,抑制了幼儿创造才能的发挥。

我们教师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幼儿对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教育过程中内容的实现和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应用,忽略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在活动中是否自由、大胆地表达其内心的情感与想法。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在教育教学名著中,作者对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经验。

通过阅读这些名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也对教育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教育教学名著中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教育也是一种人格塑造的过程,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对教育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教育教学名著中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使我对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些观点对我的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最后,教育教学名著中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对教育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教育发展应该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

这些观点对我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对我未来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教育教学名著,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教育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加注重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精选7篇)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精选7篇)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精选7篇)《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1一次逛书店偶然看到一本《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

书名深深吸引了我,翻开一看作者原来是关承华老师,于是毫不犹豫的带它回家了。

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优秀老师,为了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忘总结提升自己;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思索学生的心理,总结教育方法,使自己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展现了不平凡的人生。

不得不说她的这种教育概念实在深受年轻教师的喜爱。

书中根据实际事例一一详谈分析,语句甚是流畅,字字透露着真情。

这次品读真是让我深有体会久久不能忘怀。

让我深受启发的是关老师所提出的学会用“大脑”去思考总结,以利于提高自己有关教育的内涵;以及用“心”去体会学生;还有用“真情”感化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佩服。

笛福也曾说过:“一个有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方法是教育好自己。

”所以要想切实赢得孩子们佩服,是老师首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做出榜样。

这些行为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书中关老师所说的话让我心如明镜,受益匪浅。

也正是读了她的书让我的假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也时刻提醒自己在这个看似非凡却又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学会做一个“用脑、用心、用情、的老师”,对孩子在成长中的过错,多一点理解、宽容,也时刻反思自己。

教育工作任重道远,相信只要把每件小事都看在眼里勤奋踏实的工作就可能成为让学生佩服、信服、心服的老师。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2在众多的教育名著中,在难得的闲暇之余,我优先选择了关承华老师的《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部教育著作来读。

这部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因为这是做教师的尤其是现在做教师的感到困惑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对事缺少责任感,对人缺少情感,表现出自私、冷漠甚至是叛逆,面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的说教无动于衷,于是,做老师的感到苦恼,感到困惑,感到束手无策。

老师拿什么才能让学生服?在《在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

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

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精选15篇)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1(805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这本《爱的教育》。

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而是将它搁置在一边任其生灰生尘。

直到有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

它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这本书,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真正吸引我的,感动我的并不是其极高的文学价值,而是其无处不在的爱——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在这些近乎完美的爱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亲子之爱,尤其是妈妈的爱。

记得有一天,妈妈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为我准备好了热乎乎的早餐。

我以为又是我最爱吃的三鲜粉,兴冲冲跑到餐桌一看,居然是我最不爱吃的鸡蛋煮面条。

看到讨厌的鸡蛋煮面条,我很是不满,大声嚷嚷起来:“怎么又是这些难吃的东西?”可妈妈却心平气和地说:“你现在长身体,只有摄入了足够的营养,才能满足生长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精力旺盛,认真听讲……”妈妈正在发表长篇大论,我却不耐烦地打断了她的话:“不吃,不吃!鸡蛋煮面条再有营养再好我也不吃!”说完,我嘟着嘴,背起书包“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中午放学回家后,我发现饭桌上全是我最爱吃的菜。

早上饿着肚子的我狼吞虎咽吃了起来。

正当我大快朵颐时,我忽然发现妈妈比平时吃饭慢得多,仔细一看,这才发现妈妈手指缠着纱布条,还渗着血呢!一问才知道,原来妈妈在切菜时因为担心我上午会饿着,分神了而不小心切伤了手指头。

知道这一切后,我还是大口大口地吞着饭菜,但已经不知道这些饭菜是什么味道了……妈妈的爱,虽然没有《爱的教育》那本书上的爱那样有名,但它一样感人至深,一样完美无暇。

读教育专著的心得体会2(834字)人们一提起亲情,总会想到亲人团圆的场面,家人过节的温馨等。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通用11篇)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通用11篇)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通用11篇)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通用11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通用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第一,“知行统一”。

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

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竖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

第二,探索真理。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

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

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孩子走向光辉的胜利彼岸!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2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

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

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

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7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7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精心的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丽日临空,白云朵朵,我在家里津津有味地看《爱的教育》这一本书。

看完后,我情不自禁地赞叹:“爱是那么的博大与无私啊!”《爱的教育》原名《心》,是一部体小说,描述了发生在四年级学生中的一百个真实动人的小故事。

主人公安利柯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处处感受到了那无私的爱。

例如在《卡罗纳》这一篇里,卡罗纳受到了失去母亲的这种沉痛的打击,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感到孤零零的,每当想起往日的情景,他就泪如泉涌,号啕大哭起来,老师不断地抚慰他,劝他要坚强,同学们也没有冷嘲热讽,借此为话题,而议论纷纷,十五个人聊天——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家而是默默地看着他,仿佛在说:“卡罗纳,你要振作起来啊,你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呀,君子流汗不流泪,别哭啦!”大家就这样表达了对卡罗纳真挚的爱,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给予他爱。

这本书使我想起了我们班的语文老师—王老师。

王老师每天晚上,在人们都进入甜蜜的梦乡时,王老师就在白晕的灯光下,专心致志地批改着我们堆积如山的作业本,眼球上布满了红色的血丝,王老师仍然继续批改着作业本。

老师给予了对我们的爱,我们也要报答老师对我们的爱,因为老师为了培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为了我们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不辞辛苦,而付出了心血,消耗了大量的精力。

俗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

”受点批评也是为了我们好。

我想:《爱的教育》是要告诉我们要对每一个需要爱的人给予爱。

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帮助。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有对朋友的爱,有对父母的爱,有对师长的爱,在阅读中我仿佛融入到了这一个个故事里面,感受到了爱的神奇魔力,心里荡漾着一阵阵感动,如同大海上的波涛阵阵,同时我也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诲,感受到了世界上的真爱无处不在。

阅读名著读后感(10篇)

阅读名著读后感(10篇)

阅读名著读后感(10篇)阅读名著读后感〔精选10篇〕1在读这本书时,我的脑海经常会出现出这么个人:满头银发,双手生满了老茧,站在船上,慈祥地望着你。

没错,那就是翠翠的外祖父,他是个淳朴的老人。

他的一言一行里无不透露出对翠翠的关心。

就连去世前,也在挂念着翠翠的婚事。

我好艳羡翠翠,艳羡她能有一个这么好的外祖父,无微不至地照看她,时时关心她。

我的姥姥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喜爱姥姥做的菜,在印象中,好似没怎么听过“奶奶菜”这个说法,而“外婆菜”确是特别耳熟。

外婆煮的菜很好吃,我常嚷着“到外婆家去”,只由于喜爱她做的炒饭。

油在锅里“滋滋”地跳着舞,被搅匀了的鸡蛋在此时看起来特殊嫩黄。

翠绿的葱被切得整整齐齐装进了白色的盘子,清清爽爽。

一想到立刻可以吃到美味的炒饭,我的心也与油一同跳起了舞。

于是,双脚迫不及待地奔向了饭桌。

望着眼前的炒饭,我大口地吃起来。

鸡蛋被炒得嫩嫩的,有些脆脆的,香喷喷的葱味直钻鼻孔。

在大火的冶炼下,米饭少了些水分,多了些嚼劲儿,姥姥笑眯眯地合不拢嘴。

她不说话,只是悄悄地看着我,由于她知道我不爱别人唠叨。

姥姥年纪大了,岁月爬上了她的脸庞。

在她中年时,抱着小小的我处处游玩,我们始终走着,走到我的心里,就像老船夫走到脆脆的心里。

阅读名著读后感〔精选10篇〕2一本好书,一个益友,一笔财宝,相伴我们一生。

最近,我就读了一本好书,——《爱的教育》。

我起先看到书的封面图画是这样的:一个慈祥的中年妇女,斜坐在一把白色的摇椅上,靠着阳台,抱着一个满脸天真稚气的小男孩。

他俩正在看同一本书,我想这书就是《爱的教育》吧。

之后我便意识到,整本书肯定多是以“爱”为中心吧!我迫不及待得翻开书,坐在桌上,便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经过两天的不懈努力,我最终读完了!其中必定少不了深有感受的故事,那么我便与大家共享一个吧!这故事写了一个年轻的鼓手,他们的分队被敌人包围了,孤立无援之时那严厉镇静的上尉向他传递了一个任务——去总部,搬救兵。

教师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教师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教师阅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教育名著》是一本思想深邃、富有启发性的著作。

通过读这本书,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的本质,并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启示和体会。

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过程,是通过引导和培养来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里,而且贯穿于人的一生。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教育者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方法。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展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教育者还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这本书还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的知识和技术,更是培养人的品格和人格。

教育需要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教育需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受益匪浅。

我意识到,作为一个教育者,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以适应和引领教育的发展。

我需要关注教育的前沿研究和理论,了解最新的教育方法和技术。

我还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需要。

此外,阅读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教育的困境和挑战。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教育的浮躁和功利,教育观念的僵化等问题都给教育带来了困扰。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总结起来,阅读《教育名著》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的本质。

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得到了一些宝贵的启示和体会。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愿意为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业,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的需要。

教育名著读后感(精选14篇)

教育名著读后感(精选14篇)

教育名著〔精选14篇〕教育名著〔精选14篇〕教育名著篇1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如今我的眼前,他就是英勇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

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场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

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

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场!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适宜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

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

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

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

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

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矗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

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

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

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

知道什么时候下种,如今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

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

光砍树就是数月。

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

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

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

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

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这本书我们只有坚持才能成功,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英勇前进,永不放弃!教育名著篇2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

中外名著读后感(精选7篇)

中外名著读后感(精选7篇)

中外名著读后感(精选7篇)中外名著读后感【篇1】这三天,我读了一本名叫《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的书,讲的是一位父亲怎样用身边的事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故事,《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

其中这位父亲给孩子讲的一个棉花糖实验的故事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小学生,叫珍妮弗,她的家境不错。

平日里衣食无忧的她跟所有同龄的小女孩一样,对学习和生活有不少的疑惑和抱怨。

父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小学生,叫珍妮弗,她的家境不错。

平日里衣食无忧的她跟所有同龄的小女孩一样,对学习和生活有不少的疑惑和抱怨。

父亲乔纳森事业成功,但平时工作十分忙碌。

为了帮助女儿快乐地成长,他给女儿讲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父亲在小时候,曾经参加了一个意义非常深远的实验,叫棉花糖实验。

实验开始后,好多小朋友被分别带进不同的房间里。

过来不久,进来一位看起来还算亲切的研究员,他把一块棉花糖放在父亲面前的茶几上,对他说,如果他能够忍上十五分钟不去吃这块棉花糖的话,他就会再给父亲一块。

也就是说,只要稍微忍上一会儿,就可以吃到两块棉花糖了。

为了让自己不再想着桌上的棉花糖,这位父亲想尽了各种办法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闭上眼睛数数、在房间里跑来跑去、还故意大声唱歌,好不容易撑过了十五分钟,那个研究员似乎很满意他的成绩,笑着又给了他一块棉花糖,并示意父亲可以吃了。

十年后,结果出来了,当时没有吃棉花糖的小朋友长大后都比较成功,学习成绩比较优秀,人际关系处理的较好,事业比较成功,生活富裕;而没有忍住的小朋友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就没那么好。

由此看出,不容易受诱惑,并一直在等待十五分钟过去的小朋友更容易成功。

”后来,他的努力,终于让珍妮弗有了很大的改变。

她不再遇事抱怨,变得更自信、更快乐、更会管理自己,无形中养成了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在人生的旅途中,会有很多巨大的像“棉花糖”一样的诱惑时时刻刻在等着我们,但如果能较好地控制自己,不被眼前的诱惑所吸引,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的读后感(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的读后感(精选5篇)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的读后感(精选5篇)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的读后感(精选篇1)《陶行知教育名著》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陶先生是热爱学习的楷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

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

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

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

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

教育名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读后感(通用9篇)

教育名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读后感(通用9篇)

教育名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通用9篇〕教育名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通用9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1今天我不仅想做一名快乐的老师,还要做一名快乐的母亲,两个肩负重任的角色,但我都想做得快乐又称职。

其实在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本书时,这样的愿望就越来越急迫,这样的追求越来越明确。

书中,作者用许多有趣的小事例,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

他条理明晰地向我们介绍了让孩子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方法和措施,如“如何找出不快乐的小虫子”,告诉我们对孩子的不快乐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孩子要具有同情心。

“如何培养孩子自助学习,自我教育的才能”,“如何运用有益的暗示在孩子的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习惯”,“如何教给孩子最有价值的认识”等等。

这些都对我们教育者给孩子的教育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还告诉我们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2、在教育中,努力去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

3、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看孩子时,更多的是看到他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看到的更多是孩子缺点。

从我工作多年的经历来回忆,发现自己对快乐的追求非常被动,身边很多值得微笑的事物我却置之不理,孩子们欣喜的进步却不动声色,总是在想要更好、想要更高、只求结果的错误思想中痛苦,忽略了生活中珍贵的快乐。

又从我是一名母亲的经历来回忆,女儿三岁以前我参与教育和抚养特别少,但爷爷、奶奶、和姑姑所给她的家庭气氛非常轻松、快乐,在教育的过程中讲究原那么但也注重她的身心快乐,用无比的耐心来教育她,结果就是女儿很开朗,很快乐,闪光点很多。

斯宾塞的理论和自己的经历对照,让我信服快乐教育的伟大力量。

我们常常会感慨孩子学过的知识在不久之后就已经遗忘,讲过的道理不久就违犯,常常抱怨孩子的记性真不好,但是,在看过书中第十六章《如何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习惯》中《运用一次胜过死记十次》后,我改变了看法。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
《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是一本富有深刻思想和启发性的书籍,作者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深入探讨,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教育教学的全
景图。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
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对教育的定
义和内涵进行深入剖析,让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育是社会
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作者在书中
对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指出了传统教
学方法的局限性和现代教学方法的优势。

通过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我明白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教学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展望。

作者
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未来教育的设想和建议,让我对未来教育的
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将扮演更多的是引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学生将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将为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通过阅读《教育教学名著读后感》,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劝学》高中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劝学》高中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劝学》高中读后感《劝学》高中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高中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高中读后感1学习的意义何在?“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和世界上其他以聪慧著称的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

像荀子的《劝学》这样勉励人们不停地学习的文章有很多。

然而对于大多数平凡的人来说,学习的意义何在呢?学者们总是容易走理想主义的路子。

他们怀着美好的愿望,诚挚甚至带点天真地向人民大众发出号召:学习吧!并且专断地把“学习”和“书本”划等号。

但他们并不了解,或者说并不完全了解劳苦民众的生活。

他们有凌晨3点从温暖的被窝里起来赶到批发市场进货的经历吗?有面对一大堆傲嗽待哺的儿女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辛酸吗?有走到半山腰被土匪洗劫一空,坐在石头上痛哭流涕的体验吗?没有。

如果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众的那种艰难困顿的生活,或许我们就明白:要求他们勤于学习是不现实的民众起早贪黑地劳作,挣一点血汗钱,养家糊口。

他们已经习惯于这样艰难的生活,固然坚韧顽强,却也有些麻木。

你给他几个钱币,他会喜极而泣对你感恩戴德,你若是说:“学习吧!知识就是力量,它会带给你财富和地位。

”他可能就会不屑地掉头走开甚至嗤之以鼻,他们也“学习”,学的是能带来物质利益的一些工作的经验技巧,这与“君子”所提倡的学习差远了。

“学习不止”对青年学生的意义自然重大,毋须多言。

不过拿来作为一种鞭策所有人的座右铭,又让人觉得勉为其难了。

《劝学》高中读后感2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进是不行的。

学,需要耐心,静心,潜心;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碍,一定要锲而不舍,脚踏实地。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教育名著读后感(精选7篇)读教育名著读后感【篇1】读了一书。

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5)探究式科学教育期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透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明白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明白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

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思考其他可供选取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

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忙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

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

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比较不一样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一样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潜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读教育名著读后感【篇2】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

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

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

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

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

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每个孩子受益。

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

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作为我们教育现代化的一盏指路明灯。

读教育名著读后感【篇3】最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首先,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下来,等于一个吸了烟的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

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而教学生做人。

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

由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

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

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

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读教育名著读后感【篇4】寒假来临,欣喜万分,因为能够有更多时光读书了。

翻开《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情绪是急切的,很想从中摄取新知识,以解决课改实践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于是迫不及待地跳过开篇的引言,直接从第一章读起。

浏览了几页,感觉却有点茫然。

第二天再读,我改变阅读习惯,从《序》到《引子》逐句细读,竟有意外收获,这些收获不仅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后面章节的资料,而且《引子》所讲一位老师的备课故事更让我悟到许多,个性是“教育无痕”这一点。

我不禁感慨:抛砖引玉虽然是典故,但抛出来引玉的可不必须都是砖。

关于教育无痕,教育要“润物细无声”,以前在各种理论培训学习中也有所闻,但都没有这次体会深刻。

我所教的科目是中学《思想品德》,这次读书悟到:道德教育不是解决“知不知”的问题,主要是解决“信不信”、“行(行动)不行(行动)”的问题,因此品德教育是很需要技巧的。

当学生感觉到你在教育他时,就很难让他坚信。

个性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有了必须的发展,逆反心理增强,对成年人的一味说教和唠叨有抵触情绪。

所以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应多选取感悟教学策略:教师自我少讲或不讲任何道理,让学生自我生成问题,用事实说话,用真实的镜头说话,用现场教学资源说话,让学生感悟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感悟。

“新课程源于生活,新课程为了生活”。

德育不一样于其他学科,她应当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击另一个灵魂。

德育追寻“真、善、美”的境界,课堂教学能够用多媒体辅助,营造情理交融的完美境界,让学生在完美境界中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无痕的境界。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我读了很久,认真做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真的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要从此刻开始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名师学习,不断提高自我对教学资料的处理加工潜力、课堂组织引导潜力以及评价反思潜力。

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操作,“重视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

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根据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性,采用感悟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动静结合、交互性强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从自我的世界出发,用自我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我的心灵感受、感悟社会生活,促进学生德行上的自主构建、自主发展。

还要努力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灵活驾驭课堂,掌控好课堂教学环节。

作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师,想要随着课程改革一齐成长,务必要多学习,还要多读书,从自我面临的现实情境和客观条件出发,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自觉地对自我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习惯、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进行认真而有效的思考和调整,同时加深对新课程的认识和创新,自觉运用新课程的理论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提高自身的教学潜力和研究素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教育名著读后感【篇5】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

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