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孙氏宗祠及其特色文化
梅山孙氏祠堂简介
梅山孙氏祠堂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福建宁德市的福鼎市,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建筑——梅山孙氏祠堂。
这座祠堂建立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当地闽东地区最为重要的祠堂之一,也是福建省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梅山孙氏祠堂坐落在梅山风景区内,周围被青山环绕,景色宜人。
祠堂面积宏大,气势磅礴,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传统文化价值。
整个祠堂由前殿、中殿、后殿以及两座厢房组成,屋顶上覆盖着青砖,前后殿之间有一座巍峨的牌坊,雕刻精美,展现了孙氏家族的尊贵地位和富有的家庭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梅山孙氏祠堂也是一座当地文化活动的中心。
每逢传统节日或孙氏家族重要纪念日,祠堂内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文化活动,邀请当地居民和游客一起参加,传承和弘扬孙氏家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地域文化认同感,也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
梅山孙氏祠堂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的古建筑,代表了梅山地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统,对于当地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对梅山孙氏祠堂的深入了解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自然风光】。
第二篇示例:梅山孙氏祠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梅山镇,是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祠堂,也是梅州市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是梅州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
梅山孙氏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到数亩,建筑风格典雅富丽。
整个祠堂建筑分为前庭、中庭、后庭,主要由门楼、大殿、配殿、东西厢房等组成。
门楼上有“孙氏宗祠”四个大字,庄严肃穆。
大殿内供奉着孙氏宗族祖先的神像和历代祭祀祖先的图像,配殿则是用来进行祭祀仪式和祠堂活动的地方。
祠堂的建筑结构精巧,雕刻精美,建筑材料都选用了上等的红砖、花岗石和木材。
孙姓由来
孙姓由来12怀庭纪(继)月,兴家承运20钦崇本原云来晋长乃赓履端“乐安堂”是指山东博兴一个叫乐安的地方,过去叫乐安郡的。
我们孙姓“乐安堂”的祖先都是从这个地方走出来的!宗族特征我们孙氏族大人众,英才辈出。
人口分布集中,大多在东北、华北、华东一线。
字行辈份排列井然有序,脉络清晰。
是一个源远流长、历史久远、支脉纷繁的大姓。
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名列第三,在当今中国是第12大姓。
孙中山也是我们孙姓“乐安堂”的后代。
他这一脉孙氏族人,入粤的祖先叫友松公、日洪公等兄弟,和武宁孙氏族人一样,都是从山东搬迁而去的。
“乐安堂”最早发源自山东博兴,是自古以来孙姓最大的一个堂。
探索孙氏“乐安堂”的从博兴往南迁徙繁衍历程,大概是沿着山东、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的路径。
还有的到了浙江、河南、山西等地。
因此,“乐安堂”孙氏还有“富春堂”、“太原堂”等分支。
孙氏起源妫姓孙氏,远古始祖虞舜,源出黄帝。
黄帝传十世孙叫“满”,被封胡公。
满传13世叫“完”,随国姓所以叫陈完,字敬仲,因避宫延内乱改叫田完。
田完传4世而至无宇,官上大夫;无宇之子田书,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前547~前490)封地乐安,赐姓孙氏,是为妫姓孙氏。
(此,由黄帝已传28世)田书伐莒有功,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今山东广饶县)。
乐安故青州之域,古有乐安国。
田书之孙就是孙武(字长卿3世)以田鲍四族谋乱投奔吴国,吴王阖闾任用为将,遂居吴。
孙武的儿子叫孙明(4世),以父功食采富春,世为富春人。
孙明的次子就是孙膑(5世)。
又十一世孙琼(字子远16世),后汉为天水太守,徙居青州。
又十一世孙恺(字士若27世),辟地河朔居武邑,子孙复徙青州,迨第四十世始祖万登公(40世)世居青州麻子乡麻盐渡,唐懿宗咸通中为金吾上将军,平交趾凯还道经休宁,爱其风土,遂居黎阳之唐田。
万登公五世孙曰天佑公(45世),生七子惟四子沂居旧,余皆各迁他所。
其子孙遂以乐安为堂号。
[1]乐安孙氏传二十三世而至孙坚,东汉永寿二年(156)生,封乌程侯,领长沙太守,初平三年(192)卒,衍传子四:策、权、翊、匡;二十四世而至孙策、孙权兄弟。
孙氏家谱 映雪堂的由来
映雪堂是孙姓堂号,具体信息如下:一、姓氏源流孙(Sūn 孙)姓源出有七: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后代。
康叔于西周初年受封于卫,建立卫国。
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和,因助周攻灭西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
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阳)那个地方的产物。
惠孙的后代崇敬惠孙,就以他的名字“孙”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
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
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
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4、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
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5、出自夏侯氏。
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6、出自荀姓,是战国学者荀子的后裔。
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
后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姓。
后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得姓始祖:孙书。
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
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
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
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孙姓的发源地主要有两支,一为河南濮阳,二为山东博兴。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濮阳孙姓后裔孙嘉迁到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使得汲郡也成为孙姓繁衍的一个重要支源。
孙氏堂字辈大全
善良百世同昌荣 华崇礼富大国显;
家治才成廷扬绍 仲明训洪武焕章;
忠信立本延卓发祥
10、尧子河在房县东南的毗邻保康县境内,处神农架玉泉河的下游,它流经马桥、南河最终汇入汉江。相传早在尧帝时期,尧的儿子丹朱为了避让帝位,从丹水南下,翻山越岭曾这里居住,休养生息。因而得名尧子河。
金玉作声 清映书堂 文明兴振 相继贤良 显承模烈 万年杨芳(汉川县韩家集字派)
明元大士 汝嗣世业 衍庆锡光 传人代有 华国文章
大河源远 金玉声扬 卓立忠信 永敦伦常 克承先志 以正纪纲(天门等地字派)
明元大士 汝嗣世业 科启锡光
文雅见天伦 儒为席上珍 诗书敦夙好 惟德自成邻(民国三十一年各县新立字派)
邦信申梦义,文才原万兴,太添应宗守,国正大光显
湖南新班次(民国期间整理):
忠孝传先泽,诗书裕后贤,家规垂训远,明德卜重宣。
7、湖南益阳孙氏字辈:
应仲玉原景,延松承继立。文崇明国璧,武耀大邦翼。
续派语:
孝友传家政,诗书启俊良。显扬逢盛世,动业振朝纲。
湖北:
1、湖北乐安孙氏字辈:
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
13、十堰市孙氏族谱:
佑勤天国印,光启红泽有, 德教传来许,绍武言世久,
祖树道之宗,英雄可大就, 文字兆吉玉,香章发进宗
江西:
1、我们那我所知的辈号是,.
...颜春孺迪承,永佑思光太,万世其昌隆,含宏益章美,明位定荣封,
我是含辈,有记载我们是属於乐安堂的!
江西唐末孙利因平镇黄巢做乱而后定居江西宁都而繁衍的,包括福建和广东的孙氏后裔均是其子孙 (江西孙勇提供)
尧子河孙氏孙氏普派:
保全家国 世代吉昌 锦远执 永长其祥——光绪10年立
孙氏富春堂字辈表
富春堂孙氏字辈表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分支和地区,每个分支和地区的字辈表都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富春堂孙氏字辈表供您参考:
河北邢台孙氏字辈:凤、树、奇、良、玉。
河北无极孙氏字辈:景、继、修、凤、玉。
河北沧州孙氏字辈:书、玉、国、世、荣、广。
河北盐山孙氏字辈:仰、亭、文、明、继、先、德。
河北辛集孙氏字辈:家、道、日、昌、祥。
河南获嘉孙氏字辈:思、文、龙、风、云。
河南邓州孙氏字辈:文学道德承先祖,忠厚传家庆有余。
河南固始孙氏字辈:永、开、文、光、明。
河南商丘孙氏字辈:家、风、太、可、绳。
山东滕州孙氏字辈:安、帮、道、德、传。
请注意,以上只是富春堂孙氏字辈表的一部分,具体到您的家族或支派,可能存在不同的字辈表。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或最新的字辈表信息,建议咨询您家族中的长辈或当地孙氏宗亲会。
全国孙氏字辈之三
全国孙氏字辈之三河南:1、河南商丘:孙氏字辈:懿没之好,本淤至性,家学渊源,惟师孔孟;道冠春秋百世钦从,万民乐业,皊延永庆2、河南邓州刘集人。
我们孙姓1936年续排辈数,碑文记载二十辈:“占清兴荣耀光华照万邦彦达绵昌领万民保富康”。
(孙中供稿)3、河南洛阳一支孙氏字辈:有声景如凤英名生子祥书楼传万世安乐法维良4、河南省巩义市回郭镇清东孙家祠堂敬奉始祖盛自明初洪洞东迁2世至15世字辈为“源诵虞章朝可得承荣景永继奇书星”17世开始字辈为“乐安从惠起本宗自克昌常道战功赐世传富春望”至今已衍生至23世5、河南南阳市的邓州市\\镇平县的孙家,据老人讲祖上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本宗现在的家谱辈分为:立本天君重培元世泽长泰清传万载忠厚永远扬该家谱大概排于民国时期◆华东(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浙江:1、浙江孙氏字辈:会际升平日,修绪衍新编,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2、富阳龙门孙氏字母(辈):1一2二3三4四5五6六7七8八9十10千11原12德13印14道15升16恺17悌18谦19让20恭21敬22慈23爱24聪25明26睿27智28文29行30忠31信32诗33书34礼35乐36孝37廉38方39正40吉江苏:1、江苏江南淮安府阜宁县人字十民人氏乐安堂孙氏家谱字辈:耀顺怀玉秀以殿常玖翠文继;永必万宝兴步德兆来元廷学2、江苏阜宁县羊寨镇、响水县大通口及楚州区苏嘴镇,其第四子的后代自三世(即恺公之孙)起,辈分依次是:吾、甫、生、公、必、嘉、年、志、恒、士、寿(福)、扬(光)、成(升)、令(庆)、杰(第四子一系已传至第十七世).5、老家徐州丰县,映雪堂一支,只记得家谱有记载的字辈是:高、明、基、建、敦、厚、裔、世、克、诚。
(孙文龙提供)6、我是江苏徐州人,老家山东省,据记载为山东省枣庄市峄阳牛山孙姓。
堂号为映雪堂。
于明永乐(1403---1416年)从山西平阳,今临汾迁至峄县。
1488年修家庙。
一修族谱为1708年,二修为1744年三修为1802年,确定了从12世起修正了统一的世系班辈,即:毓、肇、葆、承、茂。
江都百家姓探源(孙姓)
江都百家姓探源(孙姓)孙姓,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孙姓有史可稽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支:源于子姓;源于姬姓;源于妫姓和姚姓;源于芈姓;源于荀姓;源于少数民族改姓等。
江都孙氏出自源于姬姓。
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
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
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孙武、孙膑、孙权都是孙乙的后裔。
江都孙姓人口有三万人左右,江都与孙有关的地名有孙桥村、孙家卫、孙庄、孙家庄、孙家墩、孙桥、孙堡、孙庙、孙家等。
江都孙氏堂号有:怀远堂、乐安堂等。
目前已知始祖和来源的江都孙姓有8支。
1、江都大桥孙氏:始迁祖孙谨行,本姓徐,继姓孙,明末清初自姑苏迁维扬东乡十五里,名其里曰孙家庄。
2、江都大桥孙氏:始迁祖孙兴祖,原籍濠州(今安徽凤阳),明永乐间避兵乱自苏州迁居维扬东乡孙家巷(今江都大桥星星村孙巷组)。
第十八世起行派:万国聚兴邦、贤德盛如长。
3、江都高汉孙氏:明朝初期,始祖孙玘从苏州迁徙到石桥(今江都高汉孙家庄)。
名派:文上忠兴启、其仁正万邦。
4、江都孙氏:始迁祖孙允明,宋代迁入江都。
5、江都浦头孙氏:始祖为孙继皋,明代万历甲戌科(1574)状元,江苏无锡人。
崇祯年间李自成兴兵起义,三世祖也就是孙继皋的孙子孙壎因躲避战乱,举家迁至江北维扬东乡大桥镇东南隅复兴庄。
6、江都大桥孙氏:始祖孙富一,原籍苏州,元末隐居之人,为躲避明张士诚之兵乱,孙富一走到江都带水东杨墅巷定居。
字派:克思肇树、以光贤嗣、继起永懋、家道其昌。
7、江都大桥孙氏:始迁祖孙子玉携全家大小,约清乾隆末嘉庆初自江苏镇江迁江都大桥镇宣家场,在镇西街头宣家场买了一块地皮,搭建瓦屋三间一厢,前院西侧还搭建两间厨房、三间草屋,草屋在为书馆用房。
孙玉驯先后在大桥镇东西大街创办了“东正大”和“西正大”两班茶食店、“孙正大”茶食店、“五洋杂货”。
孙氏家谱映雪堂的由来[指南]
映雪堂是孙姓堂号,具体信息如下:一、姓氏源流孙(Sūn 孙)姓源出有七: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后代。
康叔于西周初年受封于卫,建立卫国。
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和,因助周攻灭西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
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阳)那个地方的产物。
惠孙的后代崇敬惠孙,就以他的名字“孙”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
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
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
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4、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
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5、出自夏侯氏。
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6、出自荀姓,是战国学者荀子的后裔。
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
后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姓。
后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得姓始祖:孙书。
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
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
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
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孙姓的发源地主要有两支,一为河南濮阳,二为山东博兴。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濮阳孙姓后裔孙嘉迁到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使得汲郡也成为孙姓繁衍的一个重要支源。
孙氏家训内容
孙氏家训
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二、丧葬必遵家礼,随家道之丰歉勿奢俭致敬致哀。
三、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春露秋霜①,君子履之,必有凄怆怵惕之心。
每年庙祭墓祭必于春二月,秋八月择日,各具衣冠同集宗祠庙,祭墓毕必有酒食,一以展孝敬之思,一以联敦睦之宜。
四、和睦九族,念祖宗一派流传各宜相亲相爱,勿恃强凌弱,勿以智欺愚,有事告于同族处分。
不可因小忿构讼②,有伤族好。
五、尊卑长幼礼节不可紊乱、疎忽③不讲。
六、居家宜戒奢靡,崇勤俭,或耕或读,务正业,以培根本。
七、居心要存仁厚。
勿事残刻奸巧④,上亏祖德,下剥削子孙。
八、平日宜敬师傅,亲正人,不可呼朋引众、聚饮赌博,有坠家声。
九、族中子弟有聪俊者,宜敦品⑤读书以期上达,不得问外事交接官府。
十、婚姻要择门第,不许论财。
注释
①春露秋霜:表示对先人的悼念。
亦比喻恩泽和威严。
典出《礼记·祭义》: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楴(音帝)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
意思是:所以君子之祭合于天道。
春天举行楴祭,秋天举行尝祭。
秋天霜露降落,步入这个时节,君子必定怀有凄怆之情,这并不是自身寒冷所引起的;春天雨露滋润,步入这个季节,君子必定
怀有戒惧的心情,如同将要见到祭祀对象一样。
②构讼:造成诉讼。
③疎忽:同疏忽。
忽略,不留意。
④勿事残刻奸巧:做人做事不要凶狠残暴、奸诈。
⑤敦品:砥砺品德。
安徽省孙氏家族字辈(一)
安徽省孙氏家族字辈(一)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解集乡孙寨村
宏建礼丙
安徽省准南市寿县茶庵镇胡圩村东郢组
四首先仁业长怀古寿风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安丰镇荆塘乡北郢村
世首先仁业长怀古顺风
前友应远大勤俭宜致功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三和乡三和村
文光国本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双桥集镇小郭村
德有庆宗洪振贵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芦庙镇芦庙行政村芦北组元笃诚忠肃共懿宣慈惠和
懋德傅世宝同文庆国祥
克崇维圣道勤学继书香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站岗乡湾孙村
永仕大怀朝兆帮景运新
振声传道义积德守忠纯。
〖通派字派〗中国各省姓氏辈分大全——孙氏字辈派行
〖通派字派〗中国各省姓氏辈分大全——孙氏字辈派行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
自春秋战国以来,孙姓发生了几次大的迁徙,其特点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现了跨海域、跨国度的迁徙。
根据《史记》记载,文中没有提到过“孙书(陈书、田书)”的名字。
《左传·昭公十九年》当中分两处提到了“孙书”和“子占”。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东迁齐国,齐国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
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
孙氏字辈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北京某支:天爵甫文中雨启元边廷南学桂芳芯芝;培永广增ZHAO延佩嘉超序庆洪绵怀兴祥;吉金玉顺举事明仁志国众杨传权胜旺。
河北故城西里屯孙氏字辈:玉树传宝贵,金池德世长。
普天通大道,万国来朝阳。
一本永兴业,百年龙宗光。
忠公子耀显,家法振华堂。
河北沧州孙氏字辈: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
孙膑第51代又序20班字辈:祖汶良孚环循凉本孝映景希哲万信天挺志余作;文革后又续编班辈40字:学明维广化清玉栖体同,敬爱迁先可永善自有庆,继进心存厚光宗忠孝长,守法研身久传家雨兴享。
山东烟台孙氏:清重守祺,文伦秉玉,万世永昌,文盛德茂,承基备隆,培芝植兰,庭秀留芳,忠孝余庆,绍绪益良。
山东枣庄牛山孙氏:毓肇葆承茂,景晋钟启延。
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
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
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
山东某支:正大光明,兴龙百世,宗传相承,丕振家长,安帮富国,仁义尊先。
山东高密孙氏字辈:树烈增镇永,林焉基鉴清,荣照堂钜润,修善克家声。
[转载]关于孙姓族谱渊源探讨
[转载]关于孙姓族谱渊源探讨原⽂地址:关于孙姓族谱渊源探讨作者:寿州孙⽒研究关于孙姓族谱渊源探讨 (1)⼀、谱牒编撰源流中国的谱牒之学,起源很早,⼤概殷商时期就已萌芽,正式出现应在周代,但最初它只是帝王诸候们的专利,随后才出现⼀些贵族的私谱。
两汉之际已存在官谱之分。
魏晋门阀⼠族制度的发展,世系、门第、姓⽒成为取⼠的重要标准,官府谱牒成为鉴别民贵贱的依据,世家⼤族修撰私谱也更加盛⾏,因为私谱乃官谱之基础。
汉末⾄南北朝战乱时期,谱传曾⼤量遗失,不过政府时也颇为重视。
东晋孝武帝时,贾弼曾撰写《姓⽒薄状》,世称贾⽒谱学。
南朝梁武帝时,王僧儒依据贾⽒旧本,改撰《⼗⼋州谱》,是为王⽒谱学。
北魏太和年间,孝武帝曾诏谕诸郡,要求各⽴本⼟姓族,按门第贵贱,依次选拔举荐。
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兴起,门阀制有所冲淡。
这时产⽣的三种⽒族谱志:《贞观⽒族志》、《姓⽒录》、《⼤唐姓族系录》,如《唐会要•⽒族》所说:“不论数代以前,只取今⽇官品相对应的⽒族等级,因⽽兼有门阀制和官僚制的两重性。
然⽽从六朝到唐的门阀社会的影响依然是巨⼤的,此时的有关传记、墓志,⼤都要追叙其姓⽒、先祖的情况,这些情况依然有着影响其社会地位的微妙作⽤,或者说⼈们在传统的作⽤下仍相当看重姓⽒门第。
三国时东吴承袭汉制,设⽴宗正卿掌管皇家谱牒,所以此时的皇家谱牒亦就是孙⽒族谱。
唐《史通•杂述篇》云:“⾼门华胄,奕世载德,才⼦承家,思显⽗母,由是纪其先烈,贻其后来。
若杨雄家牒,殷敬世传,孙⽒谱记,陆宗系历,此之为家史者也。
”《新唐书•经籍志》载有贾希镜《孙⽒谱记》⼗五卷,贾希镜为南朝著名的谱牒学家,其《孙⽒谱记》⾃然成书于南朝。
《新唐书•艺⽂志》中载唐⼈黄恭之撰有《孙⽒家谱》⼀卷,唐李善注《⽂选》时曾引⽤过《孙⽒世录》。
可见魏晋隋唐时期,孙⽒族谱已经不少。
⾄唐末五代,⼜是战乱频仍,北⽅⼤族奔逃四⽅,谱牒⼜⼀次遭受劫难,⼤都化为灰烬,由此造成世系的中断。
唐宋以后是中国谱牒学的⼤发展时期,平民百姓也⼴泛编织家乘族谱。
怀宁孙氏辈分 -回复
怀宁孙氏辈分-回复怀宁孙氏辈分著称于中国的中原地区,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据史书记载,这个姓氏源于中国古代的贵族——孙子氏。
在怀宁孙氏辈分中,有着丰富的家族历史和传统。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怀宁孙氏辈分的问题,带你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姓氏。
一、起源和发展怀宁孙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
据历史记载,当时的孙子氏是贵族王侯的后代,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经过数代的发展,孙氏家族成员逐渐分布到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支系。
二、姓氏拓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怀宁孙氏的姓氏拓展了不同的发音和拼写方式。
不同的支系和地域因语言差异,使得孙氏的姓氏在不同地区略有差异。
三、辈分传承怀宁孙氏辈分的传承是该家族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辈分传承是家族中年长者的职责,他们根据辈分制度,把家族成员划分为不同的辈分。
这种传统有助于维护家族内部的秩序和和谐,也有助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尊重和相互关爱。
四、重要分支怀宁孙氏有几个重要的分支,这些分支在家族中享有特殊地位。
通过这些分支,不同的支系能够互相联系,并传承家族的秘密和传统。
其中,一些分支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五、家族遗迹怀宁孙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和传统文化在一些家族遗迹中得到体现。
例如,在怀宁市,可以找到一些孙氏家族的古建筑、墓地和祠堂。
这些遗迹见证了家族的兴衰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六、家族活动和传统怀宁孙氏辈分的传承还体现在家族的活动和传统中。
每年,孙氏家族都会举办一些庆祝活动,例如重要节日的祭祀仪式、家族聚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也是传递家族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七、现代影响虽然怀宁孙氏辈分的传承在现代社会面临挑战,但家族仍保持着其重要性。
许多孙氏家族成员已经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并以自己的方式为家族争光。
他们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同时也是整个家族的骄傲。
总结怀宁孙氏辈分作为中国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姓氏,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通过家族的辈分传承、重要分支、家族遗迹、家族活动和传统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姓氏。
宣池富春孙氏族谱
宣池富春孙氏族谱宣池富春孙氏族谱,是孙氏家族中最为重要的家谱之一。
这个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断地传承着自己的家族文化和传统,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在这个家族中,孙氏先祖们刻苦耐劳、勤俭节约、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为家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宣池富春孙氏族谱的收录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记录了家族先祖的谱系,还详细记载了家族的历史演变过程、规矩和家风的流传、家族成员的职业和生活经历等等。
这个家谱不仅是孙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涵盖着丰富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的精华,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通过翻阅宣池富春孙氏族谱,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相传孙氏家族的祖先在宋朝时期迁居宣城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壮大,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家族。
这个家族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拥有众多富有的财主和地主,以及许多高官显贵,影响力和实力都非常强大。
宣池富春孙氏族谱不仅记录了家族先贤的历史和血脉相承的谱系,还记录了家族成员的职业和经济情况。
这个家族的成员主要以做生意和经商为生,拥有大量的产业资产和财产。
在清朝时期,孙氏家族在地方政治和经济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十分重视教育和慈善事业,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除了家族成员的职业和生活经历之外,宣池富春孙氏族谱还记录了家庭规矩和家风的流传。
在这个家族中,勤俭节约、尚德修业、回报社会、团结互助一直是家族的宝贵传统。
这些传统通过家谱的记载和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仍然是这个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宣池富春孙氏族谱是一部重要的家族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通过翻阅这个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孙氏家族的历史和传统,也能够领悟到家族智慧和家风的流传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宣池富春孙氏族谱也已经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为更多人了解这个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孙镇旅游景点
孙镇旅游景点
孙镇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境内,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以下是一些值得游览的景点:
1. 孙氏宗祠:孙氏宗祠是孙镇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具有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宗祠,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址。
2. 孙武故居:孙武是中国古代战争家、军事理论家,孙镇是他的故乡。
孙武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古代农家建筑,展示了孙武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军事思想。
3. 悦来堂:悦来堂是孙镇的一座古老庙宇,新建于清代。
堂内供奉着观音菩萨,是当地居民信仰的重要场所。
4. 过街楼:过街楼是孙镇的一处特色建筑,又称“天井楼”。
建于明代,是当时城镇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起到了交通便利和商业交易的作用。
5. 瓜果岭:瓜果岭是孙镇的一处风景名胜区,以其丰富的果园和秀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各种新鲜的水果,享受乡村生活的悠闲。
6. 孙镇古街:孙镇古街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时期建筑和传统商铺,是一条充满古色古香氛围的古街。
游客可以欣赏到精巧的建筑装饰和乡土特色的商品。
以上景点只是孙镇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
安徽省孙氏宗亲字辈(一)
安徽省孙氏宗亲字辈(一)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痘姆乡仙驾村
贤公支下老派号:
胜伯忠永庭广正良延世代
嵩公支下老派号:
胜伯恕永庭仁尚守万世重
舒、潜两县新字派:
修斋常吉庆诵读裕经纶
志事诒芳远继述一举成
乐安鸿业绍联合骏猷新
德必绳先祖谟希淑乃身
建功从养正立纪本敦伦
品欲谐金玉名思美凤麟
善良为国宝忠信作儒珍
步武承隆运光荣復富春
迪前同服佩昌后协恭寅
百代征祥发兴怀续起人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徐桥镇前进村
必维中正广大传家敬遵彝训长乐荣华德馨兆祥文明啟秀富贵显扬崇高世守。
砀山孙氏家谱
砀山孙氏家谱第一世祖:孙文皇孙文皇,字伟庆,砀山县人。
生于宋神宗大中祥符年间,是砀山孙氏的始祖。
他是一位孝顺慈祥的好人,深受乡邻爱戴。
在他一生中,他勤勉耕种,敦厚待人,娶妻生子,安享天伦之乐。
祥和安宁的家庭生活,让他在砀山县名声大振,被尊称为“孙文皇”。
第二世:孙仁美孙文皇的长子孙仁美,字从盛,继承了父亲的美德,为人谦和善良,善于安抚争端,和睦邻里。
他在砀山县开办书院,教育乡邻子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砀山乡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三世:孙仁业孙仁美之子孙仁业,字宗中,是一位勇猛豪迈的英雄人物。
他年少时即展现出了非凡的武艺,拜师学艺,练就了一身好武功。
他在砀山县屡立功勋,抵抗外敌,保卫家园,赢得了县民的赞誉和尊敬。
第四世:孙义容孙仁业的长子孙义容,字廉仲,继承父亲的武艺,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
他率领砀山县的士兵,多次征战,打败了数次敌军的入侵,守护了砀山县的和平与安宁。
第五世:孙良亨孙义容之子孙良亨,字钟福,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
他善于治理家族事务,为家族谋福利,同时也参与了砀山县的政务,为县政做出了许多贡献。
他还开办了一所义学,让更多的乡村儿童接受教育。
第六世:孙弘济孙良亨之子孙弘济,字乐夫,是一位有识之士。
他完成了家族族谱的整理编纂工作,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他也在砀山县担任了多年的官职,努力为乡野民众谋福利。
第七世:孙庆福孙弘济之子孙庆福,字德胜,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他为人诚实守信,深得县民的爱戴。
他在砀山县热心公益,资助穷人,助学助医,行善积德。
第八世:孙安康孙庆福之子孙安康,字安佑,是一位仁慈之士。
他积极参与砀山县的慈善事业,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充分体现了孙家“仁爱”传统。
第九世:孙承欢孙安康之子孙承欢,字文勇,继承了家训,以诚信和孝道立身,为乡邻解决纠纷,尽孝侍亲,受到了砀山县民的爱戴。
第十世:孙光辉孙承欢之子孙光辉,字正德,是一位有为青年。
他在砀山县创办了一家企业,秉承家训,以实际行动支持家族兴旺,为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
孙氏家谱映雪堂由来
映雪堂是孙姓堂号,具体信息如下:一、姓氏源流孙(Sūn 孙)姓源出有七: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后代。
康叔于西周初年受封于卫,建立卫国。
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和,因助周攻灭西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
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阳)那个地方的产物。
惠孙的后代崇敬惠孙,就以他的名字“孙”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
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
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
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4、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
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5、出自夏侯氏。
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6、出自荀姓,是战国学者荀子的后裔。
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
后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姓。
后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得姓始祖:孙书。
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
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
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
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孙姓的发源地主要有两支,一为河南濮阳,二为山东博兴。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濮阳孙姓后裔孙嘉迁到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使得汲郡也成为孙姓繁衍的一个重要支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孙氏宗祠及其特色文化宗祠文化是姓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内容与集中体现。
宗祠是神州大地历史遗存中最为鲜活的文化记忆。
每一座祠堂都记录着一个家族曾经的辉煌和承载了这个家族厚重的人文历史,是先祖前贤光辉事迹的陈列馆,是安放族人精神灵魂的栖息地。
华夏民族最看重故土乡情,也最具有浓烈的祖宗崇拜情结。
一个眷恋故乡的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乡愁记忆永远都挂在心上。
千百年来,安徽孙氏和其他姓氏共同携手奋进,为安徽的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和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历史文化。
安徽孙氏先祖所创造的宗祠文化,就是其中的缩影。
一、安徽孙氏宗祠基本情况在封建社会,宗祠(家庙)是历代帝王将相看作皇权族权的象征。
中国最大的家庙当属皇家太庙,其次是各诸侯王公的宗庙。
汉唐以前,按照礼制规定,到了士大夫阶层才有资格建立家庙,普通庶民只能路祭先祖列宗。
民间建立宗祠(家庙)始于明朝,嘉靖皇帝诏令允许“联宗立庙”之后,宗祠(家庙)与家谱才兴盛起来。
民国以后,由于战乱,很多宗祠遭到破坏,特别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祠堂功能逐渐消退,大都被改作学校、办公场所、仓库、工厂等。
由于没有得到妥善保护修缮,很多祠堂消失了,或变成残垣断壁。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并随着寻根热的兴起,幸存下来的宗祠得以保护修缮,部分有遗存遗址的祠堂也得到恢复。
历史上安徽孙氏宗祠至少有40座以上,分布在皖南、皖北、江淮之间,以皖南居多。
皖南孙氏祠堂主要分布在黄山市的黄山区(太平县)、休宁、黟县、歙县、祁门;宣城市的宣州区、南陵县;池州市的石台、贵池;芜湖市的繁昌、南陵;马鞍山是的博望等。
皖中西部孙氏宗祠主要分布于安庆、六安、合肥;皖北由于历史上战乱、水灾频繁,现存宗祠相对较少。
安徽比较著名的孙氏宗祠有:黄山新安孙氏统宗祠(勋烈祠),歙县瀹潭孙氏宗祠(丰庆堂),黟县古筑孙氏宗祠(五全堂),黟县柯村乡孙村孙氏宗祠(敬慕堂),岳西梯岭孙氏宗祠,六安“忠贞堂”孙氏宗祠,太湖徐桥孙氏宗祠,寿州孙氏宗祠,亳州孙氏八公祠等。
据调研,安徽孙氏宗祠现存有20座以上,即:黄山新安孙氏统宗祠、歙县瀹潭上村孙氏宗祠、黟县柯村镇孙家村祠堂、黟县古筑村孙氏宗祠、马鞍山博望孙氏宗祠、无为州濡东孙氏祠堂、怀宁涨溪滩孙氏宗祠、太湖徐桥孙氏宗祠、巢湖盛桥大孙村祠堂、庐江涧湾孙氏宗祠、庐江明堂孙氏宗祠、合肥西乡孙氏宗祠、六安忠贞堂孙氏宗祠、岳西梯岭孙氏宗祠、金寨古碑孙氏宗祠、金寨双河孙氏宗祠、寿州孙氏宗祠、亳州孙氏八公祠、涡阳孙家祠堂、宿州桃园孙氏宗祠等。
还有正在恢复重建的寿县隐贤东孙氏宗祠等。
已经和正在消失的安徽孙氏宗祠至少在20座以上。
黟县古筑村以孙氏为主,这个仅有三四百幢房屋、上千人口的村庄,在民国以前竟有36座祠堂,其数量之多,可算得上全省之冠。
但现存仅有两座孙氏祠堂:五全堂和培桂堂。
据调研,全省已经仅剩遗址或彻底消失的宗祠有:祁门孙村孙氏宗祠、池州梅街镇孙家村孙氏宗祠、南陵丫山黄峰孙氏宗祠、南陵县许镇镇高桥晗口孙氏宗祠、繁昌塘河孙氏宗祠、铜陵五松孙氏祖祠;合肥二郎庙孙氏宗祠、合肥北乡罗集孙氏宗祠、肥东店埠孙氏宗祠、肥东孙滩孙氏宗祠、淝北孙氏宗祠、合肥南薰门孙氏宗祠、肥南十八里岗孙氏支祠、太湖徐桥茂芳公祠、霍山映雪堂孙氏宗祠、霍山白沙岭孙氏宗祠、金寨南乡余家岭孙氏宗祠、金寨敦本堂孙氏祠堂、蚌埠长淮卫孙氏宗祠、怀远沙沟孙氏祠堂、淮南大孙岗铭祠堂等。
二、黄山孙氏宗祠建筑文化特色孙氏宗祠集中了中国精湛的建筑文化艺术。
作为文物建筑的祠堂,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信息,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黄山孙氏宗祠,更加突出利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等建筑装饰艺术,其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彰显了徽派建筑艺术魅力,也体现了孙氏先祖勤劳智慧和文化艺术的创造力。
黄山不仅山清水秀,而且人文厚重,粉墙黛瓦藏于青山绿水之间,宛如一幅没有边框的美丽画卷。
每一个古村落,每一栋老房子,都显现古徽州地域特色文化魅力。
古徽州宗祠古建文物遗迹众多,而孙氏是黄山地区的名门望族,建祠较早且多。
黄山市中心区屯溪,因三国东吴孙策(号称小霸王)屯军溪边而得名。
孙氏先祖很早以前就在这里创立基业。
市区对面有座山,因葬有孙策墓,故叫孙王山,山上建有孙王阁。
唐咸通七年金吾上将军孙万登征战交趾(今越南)凯还,于休宁黎阳唐田落居,生息繁衍,成为新安孙氏一大望族。
孙氏先祖在那时便把三国文化、唐宋文化传播于徽州地区,他们是徽州文明的开拓者。
徽州地区分布众多的孙姓宗祠,但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宗祠是黄山审坑孙氏统宗祠,于咸通十四年(873)奉诏立祠,始建天王堂於审坑。
这是黄山孙氏宗祠最早的记载。
南宋绍兴二年(1132),在原址上重建。
宋淳祐四年(1244),郡邑大夫曹泾送题匾“江南孙氏统宗祠”。
明代御史孙燧上奏朝廷又修扩建改为“勋烈祠”。
歙县坑口瀹潭上村孙氏宗祠,正堂挂有宋风翔太守孙能遗容像。
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书像赞曰:“公为太守,法令明彰,元事悦服,万古流芳。
”像两边悬挂楹联:“礼乐文章光绍祖德,思贞孝友振兴起家。
”宗祠采取砖木石雕混建,选用古木,柱粗梁大,现已稀见用此整木。
宗祠雕梁画栋、翘脊飞檐、布局静肃,彰显徽州古朴民风。
宗祠四围,青山秀美,绿水潆回;虎尾山茂林修竹,清幽淡雅;樟岭、金宝两山相峙,山上古寺已毁,但林木茂盛、松涛如海,郁郁苍苍,环境十分幽静。
黟县古筑村历史悠久,宋以后一直是黟县西部的重镇。
在古筑老街至今仍然存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楼房一百多幢。
过去孙氏家族所拥有高高的古建筑,深深的庭院,幽长的弄巷,气派的雕花门楼及美观的门上莲花,彰显当时建筑的宏伟与村落的繁华。
那时的古筑村孙姓族群之庞大,身份地位之显贵,可略见一斑。
古筑村内原有祠堂共36座,有身份地位家族的祖宗,就能把他的画像挂在祠堂内供子孙祭拜;没有祠堂的家庭,就只能在自家室内摆放祖宗牌位。
不知当年孙氏先祖是以何种荣耀的身份兴建如此之多、等级之高的宏伟建筑?孙氏宗祠见证了古筑村从一片枫树林到繁华街镇的历史变迁,以及孙氏先祖在此建村建祠繁衍生息的时代场景,其中还伴随着许多美丽神奇的故事。
黟县柯村孙氏宗祠位于柯村镇三合村孙家村(下)自然村中,始建于晚清时期。
宗祠门前四根圆柱为斗拱、雀替、梁头、驼峰、脊瓜柱、平盘斗等木制构件,采用各种云纹、花卉、鸟兽、人物组成,让人眼前一亮的景物为木雕镂刻,玲珑剔透。
正厅靠近天井上方月梁上,有相对应的“狮子戏球”木雕,栩栩如生。
柯村孙氏祠堂,依地就势、巧妙布局、结构严谨,富丽堂皇。
马头翘角高耸,山墙弧线平展,黑瓦白墙,有天井、木雕、石雕。
祠堂雕刻保存完整,并与古民居相连一体,别具一格,富有徽派建筑特色。
黟县不仅宗祠多,充分彰显了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不乏红色文化。
黟县柯村镇位于三县交界处,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红色圣地。
当年皖南红军总医院孙村分院就坐落于该镇孙村境内。
这里是粟裕、刘毓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在这里曾发生著名的“柯村暴动”,推翻了柯村周围地区国民党基层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柯村暴动成功后,在石埭新棚建立了皖南红军总医院,以后又成立了皖南红军总医院孙村分院,分院就设在柯村孙氏宗祠,这里也是皖南苏维埃政府的旧址。
在这里还曾是解放江南时新四军指挥部。
黟县柯村孙氏宗祠现已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市委党校主体班室外教教学点。
2016年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皖南是三国孙吴皇亲后裔集聚地,吴帝孙休后裔分居在池州、宣城、铜陵等地,池州梅街镇孙氏宗祠等多座宗祠,都是祭祀孙休及孙休之子、当地孙氏始迁祖孙楚的。
有古碑记载,马鞍山博望孙氏是孙权弟孙匡后裔。
博望孙氏宗祠正堂安放先祖五公神位,大门两旁悬挂“忠”“孝”两个金色大字,在距大祠堂东约35米处,还建有孙氏山祠殿,供奉郡马忠烈侯德昭公。
他是建炎时岳飞统军抗金于大仪之战的监军,壮烈于阵中,其头颅被金兵斩落。
高宗皇帝追封德昭公为郡马忠烈侯,赐金铸其首。
葬于博望丁葛村傍孙家村,后人建祠祭祀。
三、孙氏宗祠蕴涵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如果说皖南孙氏宗祠彰显其古老、灵秀和徽派建筑艺术魅力,那么皖中、皖北孙氏宗祠的大气、浑厚和所承载丰富多彩的孙氏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
在众多孙氏宗祠中,岳西梯岭孙氏宗祠和寿州孙氏宗祠更具代表性。
六安岳西梯岭孙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 ),奉旨建造,历时8年,工程浩繁,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全省罕见。
宗祠平面为一轴两跨院,五进两庑间,共64间,总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占地3220平方米。
主体结构为青砖、小瓦、马头墙,设有天井,抬、穿混合式屋架,石柱础,灰土地面,走马通楼,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祠内石雕、木雕、砖雕工艺精湛,在建筑风格上具有很大的独创性,专家称其宗祠为皖北祠首,对研究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具有重要价值。
该宗祠是孙氏后裔祭祀其先人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孙膑之宗庙。
大门门首篆刻五个门簪:“智、信、仁、勇、严”,此乃是孙武选拔将帅的五个标准。
祠内供奉孙武、孙膑木主牌位和画像,以供子孙瞻谒祭祀。
祠右庑为“庖湢之所”,是孙氏家族举行活动时作厨房之用;祠内左庑为“孙氏家塾”,为子孙弦诵之地,冠名“映雪斋”,意在传承孙氏先祖祖孙康映雪苦读之精神。
梯岭孙氏老屋也称旗杆院。
因家门出过进士,圣赐立旗杆一对,故名“旗杆院”。
在宗祠大门前的广场立一对高大的旗杆,这是功名旗杆。
古时建祠规定,宗族中有四品以上官位才允许在祠堂门前竖立旗杆,这是追慕先贤彰显身份地位,同时也是激励族人奋发向上的标志。
旗杆上方部分所做的四方斗有区别,考中进士的可以安装两个斗,考中举人可以安装一个斗,贡生则只有旗杆没有斗。
如果在一个祠堂大门前看到立有四根或四斗旗杆,则可以看出这个家族中曾有人考中状元或受封为朝廷一品高官。
这对旗杆上方是四斗,四边有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名句。
由此而知,梯岭孙氏宗祠,是钦赐建造的祭祀兵圣的祠堂。
所以规格之高,无以伦比。
与其他宗祠相区别的还有,梯岭孙氏宗祠内设有戏楼,称“娱神台”,又称“万年台”,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布局独特,雕刻精美。
安徽著名的戏剧班子如:同福班、永和班、同升班、三元班等,先后均在此戏楼演出过剧目。
1938 年,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直属二十六工作团,为宣传抗日救国,在此戏楼多次上演抗日剧目,并召开庆功会。
解放后,人民政府积极给予保护修缮,戏台完好保存至今。
梯岭孙氏宗祠除精美的建筑、雕刻艺术、民俗文化外,其楹联文化也十分丰富。
正门楹联:“种瓜遇仙翁示灵地辈出英才旷世,映雪诵经纶得金屋不乏豪杰流芳。
”神龛前镶刻着金字楹联:“步武家声功昭日月衍庆长,乐安世泽德馨亘古流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