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饮酒》全国优秀教案设计4篇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诗文。

(2)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3)分析并欣赏《饮酒》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饮酒》的思想内涵。

(2)学会从诗文、景物描写、作者生平等方面分析诗歌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珍惜文化遗产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饮酒》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2. 分析诗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

难点:1. 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深刻理解。

2. 陶渊明田园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吗?请大家谈谈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饮酒》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饮酒》诗文的主题是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文中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谈谈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饮酒》诗文的主题及陶渊明的思想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饮酒》诗文。

2. 写一篇关于陶渊明田园生活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饮酒》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文化遗产的珍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田园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诗文意境。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一等奖5篇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一等奖5篇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篇5[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诗人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诗人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播放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饮酒》的诗意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能够欣赏和评价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解读《饮酒》的诗意。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通过探究学习,了解陶渊明的诗歌创作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饮酒》的诗意和主题。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欣赏和评价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

(2)陶渊明诗歌创作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饮酒》的诗意和主题。

(2)了解陶渊明的诗歌创作背景。

(3)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饮酒》诗歌。

(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2)提问学生对《饮酒》诗歌的初步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解读《饮酒》的诗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歌创作背景。

(2)学生探究陶渊明诗歌创作的特点和风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饮酒》诗歌的读后感,内容包括诗意理解、意象分析和陶渊明的创作背景。

2. 请学生选择一首陶渊明的其他诗歌进行学习和解析,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汇报: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汇报表现,包括内容准确性、表达清晰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

高中语文《饮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诗文;(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表现手法;(3)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饮酒》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提升人文素养;(3)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2.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表现手法;3. 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意境的把握;2. 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饮酒》诗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饮酒》诗文,了解作者陶渊明及其生平;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陶渊明诗歌,如《归园田居》等;1.2 简介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1.3 提问:同学们对《饮酒》这首诗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饮酒》诗文,理解诗文内容;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表现手法;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段;3.2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以及表现手法;3.3 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欣赏与感悟4.1 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4.2 讨论:如何欣赏古典诗歌?怎样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5. 课堂小结5.2 提醒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六、教学拓展6.1 对比学习: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6.2 话题讨论:让学生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田园生活的向往;6.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范例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范例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范例教学目标:1.了解《饮酒》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借代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阅读与理解相结合。

教学资源:1.课文《饮酒》;2.教学PPT;3.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引入课题,并和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引发学生对饮酒这一话题的思考。

二、学习新课(20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饮酒》,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以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3)文中的“浊酒”,“倒立杯中的浊酒”,“满瓶的酒缸”,“江河,山川都被酒浸透了”,这些词语的意义是什么?三、导读中心(15分钟)1.教师解读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借代和隐喻的意义。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并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提供指导和补充说明。

四、深化学习(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阅读理解题目的练习,并与组员共同讨论答案。

2.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1)文中的“满瓶的酒缸”、“江河、山川都被酒浸透了”等句子中的借代和隐喻是什么意思?(3)你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有何理解?3.学生展示答案,教师提供指导和讲解。

五、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复习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反思:。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穷愁郁愤失意人,痛饮狂歌酒中仙——可以读诗就是世界上最酷的事【课标分析】1.诗歌鉴赏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特点。

2.关联了多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14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3.综合了学业质量水平4的内容:积累、梳理、理解、表达、鉴赏、发现、探究【考点分析】福建使用的是全国一卷,古诗词赏析考点有如下几方面:1.分析词、句、段在古诗文中的作用。

2.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意图。

4.赏析古诗文的语言运用、古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5.赏析古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6.评价古诗文的艺术特点。

7.把握诗词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8.掌握相关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以上考点,大致比较固定。

【教材分析】《将进酒》作为李白作品中的经典,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价值。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

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

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

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

《将进酒》就是其中的一首。

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设计环节,而且重视“以考促教",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先赏析,再补充背景及其他知识以便更深入探讨。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诗歌,推敲字句,把握《将进酒》的基本内容。

高中语文全国优秀教案5篇

高中语文全国优秀教案5篇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5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2.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四、教学手段PPT课件、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图片欣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砚山裕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

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向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2疏通词句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所从来: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饮酒(陶渊明)教案_小学语文教案_初中语文教案_高中语文教案

饮酒(陶渊明)教案_小学语文教案_初中语文教案_高中语文教案

饮酒(陶渊明)教案_小学语文教案_初中语文教案_高中语文教案《饮酒》其五赏析及中考试题《饮酒》其五赏析及中考试题饮酒原文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发布时间: 2012-08-28积分:免费浏览:11372《饮酒》说课稿集锦《饮酒》说课稿集锦饮酒说课稿1说明:前面是学案,本资源包括学案(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案)、教案、课件三部分,学案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以习题形式出现,督促学生先自学,教师批改后再根据做发布时间: 2011-08-25积分:免费浏览:376《走近李白的饮酒诗》教学设计《走近李白的饮酒诗》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书吴道子画后》诗中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亦应该于一定的教学原则规范之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发布时间:2010-09-15积分:免费浏览:9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饮酒》教学设计(会员上传)语文版七年级下册《饮酒》教学设计(会员上传)饮酒陶渊明广东省普侨区中学袁运成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

发布时间:2008-02-17积分:1浏览:54诗五首《饮酒》《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教案2诗五首《饮酒》《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教案2诗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发布时间:2006-11-23积分:1浏览:201短歌行(其一)饮酒(其五)从军行(其四)山居秋暝译文短歌行(其一)饮酒(其五)从军行(其四)山居秋暝译文短歌行(其一)曹操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譬如朝露发布时间:2006-08-02积分:1浏览:51饮酒()饮酒()睢宁县第二中学王少伟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篇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古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首关于“登高”的诗,就是杜甫的《登高》。

板书课题二、教学目标1、了解登高文化及杜甫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2、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重点)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难点)三、了解登高文化1、登高之由来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

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头,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个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

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都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东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初唐时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还有崔颢的《黄鹤楼》等等)2、登高诗作的特点登高诗不是简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其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沧桑之感。

四、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统编八年级上册《饮酒》教学设计

统编八年级上册《饮酒》教学设计

统编八年级上册《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疏通诗意。

2.抓住诗歌的反常之处,理解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3.结合诗人生平,体味陶渊明于诗歌中寄予的情志。

教学重点:1.熟读诗歌,疏通诗意。

2.抓住诗歌的反常之处,理解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生平,体味陶渊明于诗歌中寄予的情志。

教学过程:一、新诗导入酒,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酒,更是一种文化,诗与酒,自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的是曹操想要结束战乱,统一中国的愁绪;“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抒发的是农家待客想要尽其所有的一片盛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道出了国破家亡时李清照的凄苦,冷寂……可以说,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加酒的韵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这首《饮酒》,一起感受诗人在酒后想要抒发的情志。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1.集体朗读齐读诗歌,读出节奏:二三拍2. 疏通诗意小组合作,梳理诗歌大意,说一说你从诗中最直观地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出世,远离世俗的情志思考主问题1:哪个字或词最能表达诗人的出世之情?预设1:“心远地自偏”中的“远”字,表明诗人远离喧器,游于自然。

预设2:“悠然”写出了诗人沉醉在自然中,忘记俗世烦恼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显示出了诗人悠然闲适、超然物外的“真意”。

本句朗读指导:“悠然”句要读得舒缓,有拖音,读出悠然、明朗的境界。

预设3:“飞鸟”在暮色时分一起回巢,让人感觉自由自在,没有烦恼,可以表达出来。

预设4:“菊花”这个意象有归隐的含义,寄托了作者的隐逸之情。

追问:为何诗人如此钟爱菊花呢?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明确:菊花是“高洁傲岸”的象征三、寻找反常合道之处,感悟诗情思考主问题2:诗人有着出世的情怀,但在这首诗歌的内容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反常之处呢?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提问:出世却“结庐在人境”是相互矛盾吗?①引导:这应该是怎样的“人境”?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初中古诗饮酒教案

初中古诗饮酒教案

初中古诗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酒》诗;-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陶渊明的诗歌风格;-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创作或评论。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和形式; -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认识陶渊明诗歌的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诗意,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教学重点:-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诗中的修辞手法;-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和运用;-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诗人情感和思想的领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陶渊明的诗歌,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诗歌风格;2. 提问:你们对陶渊明有什么了解?他的诗歌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饮酒》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2. 引导学生朗读《饮酒》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3. 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2. 邀请几组代表进行汇报,让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

五、诗歌欣赏(5分钟)1. 让学生欣赏一些其他著名的陶渊明的诗歌;2. 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饮酒》诗有一个全面的理解;2. 强调陶渊明诗歌的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写。

电子版高中语文教案(精选7篇)

电子版高中语文教案(精选7篇)

电子版高中语文教案(精选7篇)电子版高中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诵读感知,理清思路2.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3.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一、导入新课、走进作者1.看对联,猜人物。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2.看图片,猜作品。

(1)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三)3.知人论世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4.预习检测大家对课文已进行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首先我们一起来正音。

接着梳理文言知识。

精彩的展示源于大家认真的预习,值得赞赏!5.揭示学习目标诵读感知,理清思路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二、解题理思路1.解题标题是*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气助词;辞,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2.理思路再次回到题目,请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归去)*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谁来回答(找一生答)板书:(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本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解读陶渊明,感受他的隐逸情怀。

三、品读赏析、感受情怀(一)归去之因过渡语: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陶渊明在少年时就有“大济苍生”之志,踏入仕途大可实现他年轻时的理想,但此时的陶渊明为何要辞官归乡呢请大家听录音,从第一段中画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子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迷途未远、今是昨非(二)归去之悟过渡语:因为心为形役,内心被外在形体所役使因为迷途,视入仕为迷途因为认识到昨天是错误的所以,陶渊明弃官而去了。

第26课《饮酒(其五)》试讲稿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饮酒(其五)》试讲稿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饮酒》一、导入师:在七年级下册我们学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谁可以背一下呢?你的小手举得最高,就你吧!师:大家觉得他背得怎么样呀?生:很好。

师:背得准确流利,你的记忆力可真好呢,请坐。

师:《爱莲说》中写到“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们都知道东晋的陶渊明喜爱菊,所以菊花被赋予了隐者之名号;自唐朝以来,世人多爱牡丹,所以牡丹就被赋予了富贵者的名号;而莲被赋予了君子的名号。

在世人心目中,各种花似乎都与作者形成了某种必要的联系。

今天我们来学习《饮酒(其五)》,来看看这种联系出于何处呢?二、初读师:现在我播放名师范读,大家注意仔细听。

好了,谁可以读一下呢?近水楼台先得月,就你吧。

师:按23的节奏划分朗读,读得很准确,请坐。

请全班齐读。

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讲了陶渊明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欣赏南山的景色,还有飞鸟傍晚结着伴儿归来的事情。

师:现在请你们找出这首诗的意象。

老师看你圈画得很认真,请你来说说吧。

生:有菊、东篱、南山、飞鸟。

师:找得非常准确,请坐。

三、精读师:那么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请你们前后四人围成一个小组,共同探讨一下,讨论时间为五分钟。

开始吧。

师:我听到大家的讨论声渐渐小了,想必心中都已经有了答案,哪个小组可以回答一下呢?看你们小组讨论得最激烈,就你们组派代表说说吧!生:我认为菊花和东篱都是象征诗人高洁的品质。

师:为什么是高洁呢?生:我昨天预习查了东篱就是种菊花的地方,菊花是冬天开的,像梅花一样高洁傲岸。

师:对的,你课前预习很认真到位,为你点赞。

大家看大屏幕,菊花可以在冬季开花,有顽强的生命力。

代表了正直不屈的精神,也可以代表品行高洁的人,这种“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凌寒傲骨,自古就令文人墨客为之心驰神往。

拥有这种品质的人很多都是远离世俗喧嚣、淡泊名利之人。

东篱,从字面上意思来说就是:东边的篱笆。

后来是指菊圃、种菊花的地方。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中语文《将进酒》教学设计篇6(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诗歌情感变化,抓住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悟李白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借助“酒”意象的解读,走进李白的内心深处。

2感受李白借豪写悲,悲而能壮的诗歌风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由诗歌、李白、导入本节内容。

2、出示学习环节浅读——品读——深读读诗亦如饮酒,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深入体味。

二、诗歌学习(一)、浅读——读出诗歌内容1、自由朗读、注意字词的准确性。

2、单个朗读。

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和感情三方面点评3、齐读提示:读李白的诗,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李白,放开胆来旁若无人,这样才能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4、多媒体听读(二)、品读——读出情感变化1、引入:一个人心情不同,场合不同,喝酒的方式也不一样。

那么在《将进酒》中李白是怎么喝酒的呢?怎么劝酒的?找出相关诗句。

——“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但愿长醉不复醒”喝得沉醉,“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畅快,“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倾其所有。

———可谓“豪饮、狂饮”。

2、那么,李白为什么要如此喝酒,如此劝酒呢?甚至要长醉不醒呢?再走进诗歌,感受他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分组讨论、交流。

(读出相关的诗句)点拨:悲——“欢”——愤——狂小结:但李白毕竟是李白,悲也好,愤也罢,都磨钝不了李白内心澎湃的激情和经世济民的大志,他还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宣言,悲愁之中不失万丈豪情,3、指名朗读(男生女生各推荐一名最能代表你们各自最高水平的选手朗诵《将进酒》,比一比,看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李白丰富复杂的情感。

饮酒陶渊明初中教案

饮酒陶渊明初中教案

饮酒陶渊明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 通过对“菊”“南山”“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的体味和对“喧”“远”“见”等词语的玩味欣赏,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

3. 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艺术化)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1. 背诵全诗。

2.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辞官归隐,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

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

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

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

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

他就是这样一位悠闲自得的诗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饮酒》,去领略他那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大族,从小生活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熏陶了他的文学修养。

少时受儒家思想影响,想做出一番事业,儒家的那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在他的前期诗歌创作中有所体现。

但仕途的坎坷,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使陶渊明对官场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情绪,对前途悲观失望。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虽然生活贫穷,但精神却得到了自由和宁静。

他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他的诗歌被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自读并思考1.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品读感悟1. 对“菊”“南山”“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的体味和对“喧”“远”“见”等词语的玩味欣赏。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诗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本诗被编排在高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高一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时代,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少,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诗人隐逸思想。

三、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四、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五、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全程设计》的疑问,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古至今,为了名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等。

饮酒导学教案一等奖

饮酒导学教案一等奖

饮酒导学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饮酒》诗一组。

详细内容包括《饮酒》诗第一、二首,通过对古诗的品读与解析,让学生感受诗人的闲适情趣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饮酒》诗的字词、句式、韵律等方面的知识。

2. 领悟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饮酒》诗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掌握《饮酒》诗的字词、句式、韵律等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饮酒相关的古诗词,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带领学生朗读《饮酒》诗,讲解字词、句式、韵律等知识,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饮酒》诗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古诗。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品鉴一首古诗,分享心得。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饮酒》诗中的难点,促进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饮酒》导学2. 内容:(1)字词解释:觞、悠悠、眇眇等。

(2)句式分析:对仗、排比、设问等。

(3)韵律特点:平仄、押韵等。

(4)意象:山水、花鸟等。

(5)情感:闲适、向往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饮酒》诗进行鉴赏,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与饮酒相关的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板书设计的条理与清晰度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指导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饮酒》诗的教学内容需精选,不仅要涵盖课本中的第一、二首,还应适当拓展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介绍。

语文饮酒文化活动方案

语文饮酒文化活动方案

语文饮酒文化活动方案一、活动简介语文是我国的国学课程之一,饮酒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语文和饮酒文化的理解与感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计划开展一项名为“语文饮酒文化活动”的校园活动。

二、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对语文和饮酒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3.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公民意识。

三、活动内容1.饮酒文化知识讲座:邀请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解饮酒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让学生了解饮酒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2.语文作品朗读: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经典语文作品进行朗读,并围绕作品内容进行讲解和分享,通过朗读和解读,增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传统文化手工制作: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制作与饮酒文化相关的手工作品,如酒杯、酒坛等,通过手工制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4.语文课堂游戏:设计一些与语文知识相关的游戏,如成语接龙、语文问答等,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和拓展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

5.诗词创作比赛:组织学生参与诗词创作比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创作能力。

四、活动安排时间活动内容第一周饮酒文化知识讲座第二周语文作品朗读第三周传统文化手工制作第四周语文课堂游戏第五周诗词创作比赛五、活动预期效果1.学生对饮酒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公民意识;4.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六、活动评估与总结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我们将组织多次活动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活动结束后,将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总结和交流,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后续的活动提供参考。

以上是我们设计的“语文饮酒文化活动方案”,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相信能够培养学生对语文和饮酒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饮酒导学教案一等奖

饮酒导学教案一等奖

饮酒导学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饮酒”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通过分析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作者借助饮酒意象所表达的生活哲学和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饮酒》诗的基本内容,理解陶渊明通过饮酒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分析、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培养学生的品格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陶渊明通过饮酒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教学重点:掌握《饮酒》诗的基本内容,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饮酒》诗二十首打印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饮酒相关的古诗词,引发学生对饮酒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饮酒》诗二十首的内容,分析陶渊明通过饮酒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饮酒的认识。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饮酒》诗,分析其意象、情感和哲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陶渊明的饮酒诗,创作一首关于饮酒的诗歌。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首你最喜欢的《饮酒》诗,分析其意象、情感和哲理。

2. 答案要求:要求不少于300字,用词准确,分析透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饮酒相关的古代诗歌,如李白的《将进酒》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板书设计:1. 《饮酒》诗欣赏2. 内容:a.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b. 饮酒意象:悠闲、自由、超脱c. 饮酒情感:欢愉、孤独、感慨d. 饮酒哲理:人生如梦、及时行乐、追求真我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陶渊明饮酒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对于这些重点细节的补充和说明如下:一、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1. 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东晋时期的社会风俗、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1、朗读:①学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

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

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

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

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

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

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

(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没有“见”的表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

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小结: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

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作业:1、背诵《饮酒》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附:板书设计在人境(事) ←心远地自偏(理)无车马喧(景、情)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景、情、理)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情、理)有真义→以归隐为人生真谛融景、情、理为一体,营造了恬淡宁静、深远含蓄的意境。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生平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学习鉴赏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

过程与方法了解陶渊明生平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采取读—讲—赏—评的教学方法,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个中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树立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心远”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二、介绍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田隐居》、《饮酒》。

其中《饮酒》诗20首。

这组诗是陶渊明饮酒之后写的,但所写内容不一定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的喜爱。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他用心良苦。

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由此可见,陶渊明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今天我们通过《饮酒》这首诗来探讨个中原因。

三、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四、研讨课文,对文章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庐字的本义: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简陋的小屋的通称。

“车马喧”看书上注释,还可补充: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可补充诗人的家庭背景:他的曾祖父陶侃功业盛大封为长沙郡公,是东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祖父、父亲、和他本人都做过官。

他的家族是柴桑的名门,尽管到了陶渊明这一支脉衰微了,但还不太可能“门前冷落车马稀”。

无车马喧表现的是他远离世俗,厌弃官场的坚定抉择。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

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我想:王安石的评价不会只拘泥于前四句诗结构上的精妙,更体味出了他的神韵。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明确: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事。

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一个重要因素。

2.除此之外,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是不是士大夫回归陶渊明的又一因素呢?名句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1.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见”字也用的极妙,“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异趣。

2.刻画了一个采菊的形象。

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爱莲说》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

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寒枝”表现了菊之耿介。

元缜“不是花中更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分析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返”,这句正好应合“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这时我们隐隐约约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别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秋菊、夕阳中悟出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马?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真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的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已忘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