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罪与罚》
罪与罚读后感500字6篇
![罪与罚读后感500字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6280d74b35eefdc9d333a0.png)
罪与罚读后感500字6篇作者为我们描绘出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善良的人的苦难生活和病态灵魂的画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罪与罚读后感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罪与罚读后感500字1《罪与罚》这本书已经在书橱里摆放了两年多,这次终于可以在寒假里去细细地品味它了.书的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出生在一个俄国贵族家庭,是_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充满传奇,28岁时因参与农奴解放运动而获刑,出狱后重返文坛继续写作,被人们公认为是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驾齐驱的俄国文学巨匠.每次读完一部小说,心里都会百感交集,这部小说也一样,结局很好,一个人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却深深的被小说中的人物震撼.小说描写了贫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高利贷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其饱受心灵煎熬,最终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投案自首.小说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仅仅占了全书一小部分,但〝罚〞却贯穿整个文章的中心,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惩罚,还有的是比这更严厉的道德上的惩罚.所以法律只是一种惩戒犯罪的一种途径,而另一种就是人内心心灵深处的谴责.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真正认识到自已所犯的罪,但是心灵深处的谴责则会让人更明白自已所犯下的错误,并为之深刻地忏悔.自责.这本优秀的世界名著还包含了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去理解,或许等以后我再去读它时,又会有一番见解吧!罪与罚读后感500字2罪因一念而起,罚分两个阶段,犯罪- 被捕,结束了作者的疑神疑鬼对自己的折磨;认为自己没罪- 承认自己有罪,我觉得后面才是另一个重新开始的折磨.主人公的罪源自于坚持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可是做着正确的事情就真的是无罪的吗?关于火车变轨问题,我之前一直坚定不移地认为在废弃车轨玩耍的小孩没错,所以不该死.后来又有个角度,如果是因为你的缘故,火车失灵,你再来选择,恐怕就会选变轨了,因为不变轨的后果是你更难以承担的.所谓屁股决定脑袋,看似客观的分析其实有可能因为主管或客观信息的补充截然不同,这个时候的原则又变成了两权相害取其轻.所谓原则,狗屁.之前看过一句话,情侣间不要经常论对错,往往对错分出来了,关系也就远了.引申一下,生活中真的需要那么多对的事情吗?拿破仑在做对的事情吗?犹大真的在做不对的事情吗?说不好,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对的,但是每个人的原则都不一样,道德水准也参差不齐,这也是为什么会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是否应该转换一下判别逻辑,从提前列好的条条框框,转向结果导向.毕竟原则有多条,不同的结果在自己这总有优劣,审判的事情就交给上帝吧.觉得可以尝试一下.罪与罚读后感500字3今天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读《罪与罚》读到了书中读男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终于实施了他蓄谋已久的计划,为了得到金钱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善良无辜的妹妹.终于有一点点体会到了之前许子东老师所说的:〝抽时间读几本名著,读过之后你的人生都不会乱了〞.读过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办案之后的精神状态,内心的谴责.我想自己这辈子到什么情况下也不能去做这种事,你逃不掉自己内心的惩罚.罪犯本人,而且几乎就是每一个罪犯,罪犯罪到时候都会陷入某种意志衰退.理智减弱到状态,正是罪需要最高都理智和谨慎行事到时刻,幼稚和罕见到轻率反倒取而代之.思想到各种断章残片在他的脑海里七零八乱地飘来飞去;尽管他竭尽全力,但却无法捕获其中但任何一个,也无法把思想集中到任何一点上......他相信,他到一切,甚至记忆力,甚至正常到思考力,都已离他而去了,这种想法开始难以忍受地折磨他.〝怎么,难道已经开始,难道惩罚这就已经降临了?是的,是的,就是这样!〞他突然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心里滋长着一种阴郁的情绪,痛苦地感到自己孤独到了极点,完全无依无靠.突然他止步不前;一个完全出乎意料.极其简单到新问题猝然使他晕头转向,并且痛苦到愕然:〝假如这件事情始终真是理性地进行的,而非愚蠢的蛮干,假如你果真有明确如一而又坚定不移的目标,那你为何知道目前对那个钱袋甚至都未曾看过一眼,你也不清楚自己究竟弄到了什么东西,更不明白为何含辛茹苦,并且自觉地去干这种卑鄙,下流,丑恶的事情?要知道,你刚才还想把它,那个钱袋子,以及那些同样未曾看过一眼的东西,全部扔进水里进去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他觉得,此刻他仿佛已用一把剪刀剪断了自己和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的联系.罪与罚读后感500字4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与列夫·托尔斯泰并峙的俄罗斯文学双峰之一.鲁迅曾说他既敬佩又爱的作家一是但丁,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出走,在阿斯塔火车站的站长房中逝世时只带着两本书,一本是蒙田的《随笔集》,一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在德国哲学巨擘海德格尔早年大学的阅读书单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也赫然在目.毋庸置疑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深深影响的这几位先贤也深深地影响着全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作为法律人,陀思妥耶夫斯基丰厚的文学遗产中,最会关注的应该是《罪与罚》.笔者最初看到这部著作的名称,是在初中阅读《中文自修》杂志的时候,当时的感觉是作者的名字够古怪(因为此前还未曾接触过俄罗斯姓氏),书名却呈现出几何式的对称.认真阅读这部著作,却是在工作十五年后.罪与罚,与其说是一种几何式的对称结构,不如说是一种戏剧式的推进.本来,人生如戏.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是一位废除俄罗斯农奴制度的拥护者,一位接受过西方正式科学训练.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自有知识分子,也深受沙皇专制的迫害.但他的父亲被农奴杀死后,他就成了沙皇.东正教的虔诚信徒,一位泛斯拉夫主义者,但同时他又是一位博爱主义者.双重的性格气质让他的著作,包括《罪与罚》在内,具有更多的对抗性和戏剧性.罪与罚读后感500字5一口气看完了《罪与罚》,这是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着,讲的是犯罪心理.看完整部小说的第一反应是,救赎;其次是悲哀.其中的缘由,我归结为世界的复杂,社会财富的分布不均,而许许多多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部小说塑造了好几个悲剧角色,我想试着分析看看主人公,罗佳.拉斯科尼科夫.首先我必须说,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善良的他在大学期间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比他更困难的人,这是他的本心所致.当他一次次被贫穷.饥饿所打击,他只是觉得悲哀;当他被老太婆压榨的时候,是愤怒.不平,我认为也有自卑感在里面,也许会有一点点羡慕,当自己以及许许多多有才华的人被生活和贫穷压垮,可老太婆那样的人却大腹便便,肥肠流油,他不满.愤怒,从而起了杀心.但善良的罗佳一想到这,一方面会因为自己的英雄主义而热血沸腾,这英雄气节也在长期的压迫下异常的强烈;另一方面,会为自己如此离经叛道的念头而恐慌,这其实杀人带给人灵魂创伤的一个开始.由于两个大学生的谈话,罗佳终于奋起杀了人.不仅如此,他还杀了老太婆的妹妹,那个善良的姑娘,多杀了一个人罗佳也并不觉得有什么,这就是灵魂腐烂的开始.这是一场没有太缜密策划的谋杀案,罗佳差点当场被抓,行凶后的他,这时候的心情:惊吓.恐惧.害怕,杀人后的快感一纵即逝,留下来的东西折磨着他脆弱的心,他开始发高烧,神经更加衰弱,甚至出现了精神分裂.疑神疑鬼.他变得神经质,导致预审官开始注意他,其实,罗佳最逃不过的是心理的那关,也许他瞒得了别人但永远瞒不过自己.行凶夜.凶宅.血.斧子,所有的东西开始在他的脑海里不断呈现,他的灵魂也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煎熬.尤其是想提一句话,是我读完全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哦,还是把整段抄下来吧.他有崇高的志向,他还有一种自己的理论,按这种理论,把人分为普通材料的人和特殊材料的人.法律不是为这些地位高的人制定的,而相反是为一般普通的人制定法律.另外,拿破仑使他心驰神往,许多天才的人对那些成就事业伟绩中的几件坏事根本不屑一顾,而是毫不犹豫地跨越过去.罗佳大概也自命为天才,现在他很痛苦,因为他能创造理论,却不能毫不犹豫跨越过去.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年轻人来说,这是有损自尊的.〝因为他能创造理论,却不能毫不犹豫跨越过去.〞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懦弱,但懦弱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因为人本身就是复杂的.这其中我也读出了人的局限性,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成为自己想变成的人,除非你的心智够坚定.罗佳是输给了自己.故事的最后,围绕了一个问题:罗佳究竟为什么要杀人呢?质疑的原因是,他自首后,对一切罪行都供认不讳,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抢了些什么赃物.他行凶后只是把这些东西埋了起来,没有动过.究竟为什么而杀人?值得我们深思.再抄一段灵魂救赎的段落:罗佳突然想起索尼娅让他到十字街头认罪的话,他不由得浑身发抖了.这些日子,特别是最后的几个钟头里,他心中感觉到的那种走投无路的苦恼和焦虑已经压垮了他.所以他情不自禁,想抓住这个机会,来体验一下这种纯洁.崭新的感受.他跪在广场中央,泪如泉涌,在地上磕头,俯下身去,亲吻了大地三次.一种快乐和幸福充满了他的心中.救赎他心灵的是爱和善良……罪与罚读后感500字6《罪与罚》是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穷困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生计所迫,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震惊全俄的凶杀案.最终在妓女索尼娅的规劝下,投案自首,小说以罪开头,仅占一章,第二章到尾声,全是罚.小说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极为细腻,作为法学生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原本善良理性,却在当时的底层社会里心态变得扭曲,以〝替天行道〞的借口安慰自己杀人的事实,在犯罪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矛盾的心理贯穿全片小说,〝罚〞的意义不仅是法律的判决,更多的是自我的内心折磨,法学生犯罪,妓女规劝,不仅是讽刺,也是作者对底层社会无奈.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吝啬无情,欺诈穷人,但是她究竟该不该杀?一方面,如主人公所说,她是一个虱子,杀了她可以造福无数人,另一方面,作为底层社会的一员,卑鄙龌龊是否该死,又有谁有权利去结束她的生命,小说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最为经典,小说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有一种病态,冷酷无情的社会,心理扭曲的人物,主人公对自己的罪行自责忏悔就显得尤为珍贵.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给了主人公救赎,上帝会宽恕每个认错的孩子,也许人性就是这样,没有纯粹的恶,也没有完全的善,内心的救赎才是真正的解脱.罪与罚读后感500字。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8篇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8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ba8456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2.png)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8篇篇1读《罪与罚》:内心的颤动与人生的拷问我最近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之作《罪与罚》,这部小说以其深邃的心理分析、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罪恶与惩罚的独到见解,让我深感震撼。
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哲理之旅。
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感想。
一、背景理解故事中的背景和人物刻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描绘了一种被压迫的阶层与俄国社会底层现象之间的微妙关系。
主人公在社会环境和道德伦理的矛盾下所遭受的心灵折磨,使我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
通过对主人公经历的探究,我看到了自己面对类似情境时可能的反应和抉择。
这一过程中的共鸣和体悟让我深受触动。
二、关于罪恶与道德的思考阅读《罪与罚》,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人性中的复杂和矛盾,对于什么是罪与什么是惩罚,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们,罪恶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过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道德上的冲突。
而惩罚也并非仅仅是外部的制裁,更多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救赎。
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人性与自我实现中的挣扎与超越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人性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遭受的各种困境和挣扎。
《罪与罚》中的主人公在道德和现实的压力下,经历了心灵的挣扎和蜕变。
他最终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道路,从而完成了对自己灵魂深处的拷问和自我价值的确认。
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深意,引发了我对自身生活和价值追求的反思。
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领悟让我更加珍视当下,同时也对未来的道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四、对心理描写的深刻体会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让我叹为观止。
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罪与罚》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罪恶与惩罚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情感和灵魂深处的探索。
这种深入骨髓的心理分析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9篇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9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56646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fb.png)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9篇第1篇示例:《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部代表作,是一部颇具思想冲击力的文学巨著。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陶醉在作者那细腻而深刻的写作艺术中,也对人性、生命、罪恶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整部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主人公受穷教育者罗迪恩·罗曼诺维奇展开,他是一个道德上堕落的青年,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决定实施一起谋杀案。
随着犯罪的实施,罗迪恩的内心开始受到良心的谴责和内疚的折磨,越来越难以承受。
最终,他在良心的驱使下向警方自首,最终接受了法律的审判。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着重刻画了罗迪恩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使我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那种痛苦和良心的谴责。
通过罗迪恩的遭遇和内心挣扎,作者思考了人性中的自私、虚伪、罪恶等问题。
在人性的最底层,是一种贪婪和自私的本能驱使着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欲望,而这种罪恶行为最终会导致灵魂的深处受到折磨和痛苦。
我被作者深刻的道德思考所震撼,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除了人性的探讨,小说还通过罗迪恩和其他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揭示了俄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实。
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人们的道德底线变得更加模糊,法律和道德观念也变得日益淡薄。
通过罗迪恩的故事,作者借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道德沦丧,让人深深反思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扭曲。
从文学角度来看,作者的描绘和情节的安排都十分巧妙,每一个情节都很有深意,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更让读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修辞,却能精准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也很到位,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情节的推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完《罪与罚》让我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主人公罗迪恩的遭遇,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做了更多的反思。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让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探索人性、罪恶和道德的深层次,让我们在阅读之后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罪与罚阅读心得(精品10篇)
![罪与罚阅读心得(精品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0a8429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c.png)
罪与罚阅读心得(精品10篇)罪与罚读书心得3今年的国庆节,我读完了《罪与罚》这本书,我对这本书有着很多的想法与疑问。
这本书的作者是俄罗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是19世纪俄罗斯的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在国际上都有着非常大的名誉,而这本《罪与罚》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本描写一位贫困交迫的大学生的故事。
主要讲了他痛恨放货的老板娘的盘剥,而愤怒行凶,可认为自己是伸张正义。
后来,在杀人的恐惧和良心的谴责下,在爱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澄清了杀人的事实,并投案自首。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少见的社会心理小说,作者用这种方法写出了俄罗斯由现实主义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的革命。
我觉得这本书非常的精彩,在描绘主人公罗佳拉斯柯尼科夫杀人后的心理活动时,让我看了都叹服叫绝;当我看到罗佳在埋藏赃物时,作者对他的行动描写也是步步到位;当罗佳被判刑的时候,连我都为这位贫困的大学生感到可怜与惋惜。
一本好书就等同于一位优秀的作家,让我们多和好书亲近,多和作家谈话吧!罪与罚阅读心得篇8陀思妥耶夫斯基将《罪与罚》的背景设置在19世纪60年代的俄罗斯圣彼得堡。
19世纪60年代,正是彼得大帝一心将俄罗斯引向西方发展道路的年代。
在这样一个年代,有一批以《罪与罚》里的卢仁为典型的“60年代人”。
他们崇尚自然科学,在人类有限的理性和智慧中寻找精神指点,即使是对艺术,他们也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指明人生前进的道路。
他们信仰合理的利己主义,这是他们的辩证法。
将他们的“合理的利己主义”发展到极致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
《罪与罚》里的卢仁曾经大言不惭,煞有费事地推介他的爱情辩证法:“科学告诉我们,你爱人,首先只要爱你自己,因为世上一切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
你只爱自己,那你就会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好,你的套褂才能保持完整。
经济学的真理补充说,社会和人的事业办得越多,也就是所谓完整的套褂越多,那么社会的基础就越巩固,社会上的公共事业也就办得越多。
所以我个人发财,也就是为大家发财,从而使得亲友得到的就会比一件破套褂更多的东西。
《罪与罚》的读书感悟7篇
![《罪与罚》的读书感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44fe5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9.png)
《罪与罚》的读书感悟7篇第1篇示例:《罪与罚》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一个青年学生兼窃贼的罗迪恩·罗曼诺维奇为主人公,描写了他由犯罪到忏悔的过程,揭示了一个底层人物内心挣扎与抉择的痛苦与艰辛。
通过对罗迪恩的命运的描写和分析,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俄国19世纪社会的贫穷与沉沦,更能够深刻地感悟到罪恶与救赎、道德与良知之间的冲突与纠结。
在小说中,罗迪恩是一个贫穷且不幸的青年学生,面对社会的不公与现实的压迫,他选择了犯罪来摆脱困境,然而却在犯罪之后陷入了更深的绝望与痛苦之中。
罗迪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让人心生同情与悲悯。
他虽然犯下了罪行,但却并非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他的内心深处依然存在着一份对人类的憧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曾在自己的梦中预见到了自己的孪生灵魂,他曾对自己的姐妹无微不至地关爱,他曾在自己的梦中幻想着自己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
现实的世界却将他抛入了绝望之中,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罗迪恩犯下罪行之后,他的内心受到了无尽的煎熬与折磨。
良知的谴责与内心的痛苦让他日夜难以安宁,让他无法原谅自己,更无法得到社会的原谅与接纳。
正是在这种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中,罗迪恩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罪孽和过错,从而找到了救赎的道路。
在监狱中的自我审视和反思,让他逐渐领悟到了人性的相互依存与需要,领悟到了道德与良知的珍贵和重要。
他开始为自己的罪行承担责任,开始主动接受惩罚,开始主动去寻求赎罪和救赎,最终,他在内心的坚持和努力下,得以摆脱过去的阴影,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尊严。
通过对罗迪恩的命运的描写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罪恶与救赎,并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映衬的对立统一体。
在罪行和痛苦之中,罗迪恩不断寻求救赎和改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内心和精神的升华和完善。
他通过经历罪恶和痛苦,得以超越自我,接受自我,重新认识自我,最终实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罪与罚》读书笔记及感悟 (3篇)_简爱读书笔记
![《罪与罚》读书笔记及感悟 (3篇)_简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e96240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a.png)
《罪与罚》读书笔记及感悟 (3篇)_简爱读书笔记读《罪与罚》是比较长的一本书,我分为三个阶段去读。
第一阶段是对主人公的情感认识,第二阶段是对事件的开始和发展的理解和推进,第三阶段是最终结局和故事的反思。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及感悟。
阶段一:对主人公的情感认识看到拉斯科尔尼科夫这个主人公,我不太能理解他的心理。
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在一开始,我认为他可能是一个被压迫和孤独的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去杀人,但随着故事的展开,我对他的认识不断加深。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内心矛盾的人,他既想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又有强烈的报复欲望。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违反伦理道德的,但他又觉得自己是为了正义而行动。
这让我想起了人性复杂性,一个人并非只有单一的面孔,而是有多种不同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阶段二:对事件的发展理解和推进故事的场景是在19世纪的俄国,社会矛盾激烈,贫富分化严重。
拉斯科尔尼科夫制定了计划,去杀一个拥有钱财的女人和她的妹妹。
他想用这些钱去救助穷人,但他的计划满是漏洞,最终被警方抓住。
整个事件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和心理变化,还验证了人性的弱点,即贪欲、自私和善恶之间的冲突。
人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为了追求更大的价值,但却忽视了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的限制,导致了最终灾难性的后果。
阶段三:最终结局和故事反思最终结局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自我拷问和内心痛苦的剖析。
他坦白了自己所做的事情,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也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
这种坦白和反思,是一个人成长和改变的必要条件。
拉斯科尔尼科夫不再是一个徘徊在自我为中心的人,而是一个善良、真诚和坚定的人。
同时,这个结局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层次的思考,人们不能只顾及眼前的利益和自我情感,而应该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时刻尊重他人以及社会的规则和准则。
总的来说,《罪与罚》是一本充满思考性和启示性的小说。
它通过一件事件的展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道德约束的重要性、反思和改变的必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样,坦诚地观察自己的内心,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和选择,尊重他人和社会,成为一个真实而有价值的人。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多篇)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b6542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f.png)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多篇)《罪与罚》读后感(精选多篇)第⼀篇:《罪与罚》读后感和读托尔斯泰的那些作品⼀样,读《罪与罚》的⽬的是能够让我感受⽣活以及增长眼界。
但这件作品却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做事时的代价和价值。
拉斯科利尼科夫是⼀位因贫穷⽽辍学的法律系⼤学⽣,在⼤学期间他曾发表过⼀篇令⼈称颂的⽂章,⼤体内容是有很多伟⼈,⾄少是令后⼈称颂的⼈都是在杀戮了很多⼈,例如那些反对⾃⼰的⼈才掌握了权⼒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国家乃⾄世界的进步。
正是在他内⼼深处有这样那个⼀个看法,所以他认为毁掉⼀些像⼈渣这⼀类的⼈以让⾃⼰能够获得机会升值从⽽为以后做出价值提供基础是正确的,于是他策划了⼀件谋杀案。
本⽂主要描写了谋杀成功后他的⽣活境遇,描写了他为这起谋杀案⽽付出的精神上的痛苦。
不过虽然不知道主⼈公以后的命运如何,但就结局⽽⾔,正⾯⼈物的结局是令⼈满意的,⽽这⼀原因就是爱的⼒量。
就像《圣⼥贞德》⼀样,我觉得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就是描写了⼀种⼤爱,⼀种对⼈类、对世界的爱,是⼀种⼈类的终极关怀——关⼼怎样推动⼈类的进步,⽽不仅仅顾及那些卑微的⽣命,⾄少是那些不应该活着的⼈。
凯撒、拿破仑为了权利杀戮了很多⼈,也被当时很多⼈痛恨和辱骂,但后⼈却⼤家称赞他们,因为他们推动了世界的发展,⽽那些很⼩的“错误”被他们的光辉给掩埋的⼀点都看不见了。
⽽男主⼈公正是想成为他们那样的⼈才策划了这场谋杀案。
但同时要看到,拉斯科利尼科夫因此受了很⼤精神上的折磨。
所以,不管别⼈的⽣命怎样卑微,我们⼀定要尊敬别⼈,尊敬别⼈⽣存的权利。
看《复活》,我对监狱⽣活有很多了解,看了《罪与罚》,我了解了犯罪⼈的⼼理。
从卢任的结果,我知道了不要在别⼈背后说别⼈坏话,不然最后损坏的只会是⾃⼰的形象。
从斯知道科犯罪⾏为我知道了隔墙有⽿,凡事要谨慎。
这部作品最后是⼀个完美的结局,看来作者还是赞扬美的,这也让⼈感到⾼兴,不是吗?第⼆篇:《罪与罚》读后感记得第⼀次翻开《罪与罚》是在⼩学的时候,犹记得当时兴致勃勃的翻开这本书,最后实在是觉得内容枯燥难懂,连书中⼈物的名字都拗⼝难读,最后还是没有继续看下去。
《罪与罚》读书笔记及感悟 (3篇)_简爱读书笔记
![《罪与罚》读书笔记及感悟 (3篇)_简爱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9fb468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8.png)
《罪与罚》读书笔记及感悟 (3篇)_简爱读书笔记我第一次读托翁的书,但我对他的名字大惊小怪。
我不敢轻易打开它。
在阅读了240多页的长篇序言之后,我仍然把它藏了几个月。
我又读了一遍序言,又读了课文。
开头的序言很具体。
译者简要描述了西方文学史的发展;托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生平、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思想转变过程。
了解这些情况后阅读,就像在整体框架下找到小说的基本发展点。
《罪与罚》,关于内容和作者的创作精神,看到有些书友书评写得很棒,自叹不如,就不复述。
对于小说的整体感觉,添加几个看法,说不定会对还没读此书的朋友增加点兴趣:一、这是一本心理战书籍。
看到聪明人之间的语言和智慧之战真的很有趣。
二,这是一本悬疑推理书,故事情节紧凑,逻辑缜密,看似无意的情节设计往往会令读者意外到吃惊。
三、这也是一场多幕长剧的悲剧。
拓翁专注于彼得堡的几个景点。
故事主线清晰,中心人物集中。
故事情节围绕两个人物展开:罗佳和他的妹妹杜妮娅。
陀翁的书,放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缓一缓,第二本继续。
主角有时候很矛盾暴躁,但是,他很有魅力。
读到一半,后面就可以很通畅地读下去了。
主角情绪爆发的那几段很好看(原谅我只会用这个词来形容),带入感很强。
有时候我觉得他很暴躁。
恐怕他会意外地伤害别人好几次←_ ← 有很多角色我记得很深(我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主角的姐姐,同性恋朋友,女朋友,一开始猜到真相的警官,以及后来自杀的主人公。
他的性格很独特。
此外,环境渲染得非常好,人物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到位。
这是作者的一长串政治论点。
读完后,我觉得个人价值观非常重要,影响深远。
主人公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为和写作背景。
房东太太的行为是他是一个不满的穷学生→ 杀人意图→ 纠结→ 酝酿谋杀手段→ 两个因素促使他执行了这个计划。
本来是天衣无缝的犯罪,却因他心中承认自己有罪而有了缝,也有了后面一系列情节。
女主真的是真善美的代表,看书的时候,每每被她的柔顺坚强震撼到。
我得承认:作者突破常理地选取了一个拥有那种职业的女主,提升了整本著作的格调——人于世间,赤子之心更重要。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7篇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ad8a2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8.png)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7篇第1篇示例:小说中塑造的主人公叶甫盖尼·罗季昂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他同时具有善良和邪恶、高尚和卑劣的品质,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他在犯下罪行后感到了极度的内疚和恐惧,但同时又无法摆脱罪恶的诱惑。
这种复杂性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生动和令人难以捉摸,也让读者不禁为他的遭遇和命运感到唏嘘和心痛。
小说中对罪与罚、道德与良心、自由与决定等问题的探讨也是令人深思的。
拉斯科尔尼科夫之所以最终选择坦白自己的罪行并接受惩罚,不仅是因为内心的愧疚和良心的谴责,更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无法逃避罪行所带来的后果。
他在犯罪后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恐惧之中,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只有通过坦白和接受惩罚才能找回心灵的平静和清明。
这种良心的呼唤和道德的感召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和自我反省,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随意逃避和回避。
小说中对贫困和社会问题的描绘也是非常生动和震撼人心的。
拉斯科尔尼科夫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充满了贫困和不公,让他感到挣扎和绝望。
贫困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困苦,更是一种心灵的折磨,它使人感到无助和绝望,促使人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通过对这种现实的描写和反思,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意识到了人们之间的差距和不公,也呼吁大家更加关心和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读完《罪与罚》,我深刻感受到了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人性关怀,从而激发了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反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罪恶和缺陷,但只有通过正视和改变才能实现救赎和健康,只有关注和照顾他人才能实现和谐与共荣。
希望未来能够继续阅读更多这样有意义和启迪的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品格修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是个人读后感,仅供参考】。
第2篇示例:《罪与罚》是俄国文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主人公罗德里克·罗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心理变化以及最终的自我救赎为主线,揭示了人性的黑暗与光明,展现了罗斯科尔尼科夫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罪与罚》读书笔记
![《罪与罚》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d763e1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9.png)
《罪与罚》读书笔记《〈罪与罚〉读书笔记》最近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故事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贫困的大学生,他生活在彼得堡的一个破旧公寓里。
房间又小又暗,还散发着一股潮湿的霉味。
他的床铺上只有一张薄薄的、破旧的毯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总觉得冷风从四面八方钻进来。
拉斯柯尔尼科夫身上的衣服也是补丁摞补丁,鞋子的鞋底几乎都要磨穿了。
他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经常饿着肚子在街上晃荡。
有一次,他在一家小餐馆门口站了好久,闻着里面飘出来的饭菜香,肚子咕噜咕噜叫个不停。
他摸了摸口袋里那几个可怜的戈比,最终还是咬咬牙离开了。
拉斯柯尔尼科夫心中有一个疯狂的想法,他认为某些“非凡的人”有权跨越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而犯罪。
于是,他在一个闷热的夜晚,用斧头杀死了一个贪婪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那一夜,彼得堡的街道异常安静。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却像揣了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
他的手紧紧握着那把斧头,手心全是汗。
当他走进老太婆的房间时,看到她正坐在桌前数钱。
那一瞬间,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举起斧头就砍了下去。
老太婆的血溅到了他的脸上和衣服上,他的手颤抖着,斧头差点掉在地上。
杀完人后,他慌乱地在房间里翻找钱财。
他的呼吸急促,眼睛不停地四处张望,生怕有人突然闯进来。
找到一些钱和首饰后,他匆匆逃离了现场。
然而,犯罪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并没有过上他想象中的“非凡”生活。
相反,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之中。
他不敢正视别人的目光,总觉得别人能看穿他的罪行。
走在街上,他觉得每一个脚步声都像是在追捕他,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怀疑。
他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经常做噩梦。
在梦里,他又回到了那个可怕的房间,老太婆的鬼魂缠着他不放。
他会突然从梦中惊醒,浑身冷汗。
索尼娅,一个善良而纯洁的女孩,出现在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生活中。
她为了家人被迫出卖自己的身体,但她的内心依然充满了爱和希望。
拉斯柯尔尼科夫向索尼娅坦白了自己的罪行,索尼娅没有嫌弃他,而是用自己的爱和宽容鼓励他去自首,去赎罪。
关于读《罪与罚》有感心得体会五篇
![关于读《罪与罚》有感心得体会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d8ed6ab90d6c85ed3ac620.png)
关于读《罪与罚》有感心得体会五篇《罪与罚》读后感一刚好之前读完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纳,这两个人都是堪称小说界的四大天王之一。
相比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利宁娜,罪与罚是十分入味好读的,罪与罚读起来就像在看一个情节紧凑,跌宕起伏的侦探故事,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纳真是半天才能翻一页纸,常常一个普通情景的描写有红楼梦细节描写般的繁琐冗杂即视感,里面的主要出场人物传说有150位,而且名字加上姓非常长,看起来不把读者给淹死不罢休之感。
但是读完后真个画面感非常震撼,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由于罪与罚里面男主角具有像分裂人格般的双重人格,自然而然对罪犯的心理和人性描写也比较多,总体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言功底还是比托尔斯泰要扎实。
两者的共同点我想就是把故事放在第一位,没有考虑太多语言上的问题。
刚好也读到了毛姆对这两位作家的描述:人们总就写作分风格小题大做,我们想要写的再好一些,我们努力把文章写的简单,清楚,精炼,我们力图句子的平衡,有节奏。
大声朗读,看它们听起来好不好。
然而事实上,从古至今,最伟大的四个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的时候根本不关心语言,事实证明,如果你会讲故事,创造人物,设计情节,而且如果你真诚,具有激情,那么你的语言如何根本无关紧要。
当然,我觉得毛姆也是一个把故事放在语言形式前面的作家,但是同时他的语言也非常简练,生动得令人喜爱。
里面和安娜卡列尼那一样有很多宗教的问题,关于人性与救赎的主题是换汤不换药。
但罪与罚比较侧重的是探索一个人的灵魂。
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有一点人格分裂的倾向,他内心是非常善良的,但是他的行为体现出来有时候让人觉得他的躯体是被恶魔占领着的。
他的善良体现在:他明明非常贫穷,但是却可以去救助寡妇卡捷琳娜,他也会为了救火,烧伤自己也要去抢救一个小生命。
所以以至于他杀了债主老太婆都是那么显得那么冠冕堂皇,因为老太婆常常压榨穷人的钱财,因为他家中有着贫穷得不得不牺牲自由,要嫁给一个狼心狗肺的彼得洛维奇的妹妹还有为了要让他顺利完成学业不得不砸锅卖铁的老母亲,刚好他也病得厉害,神志不清,他毫不犹疑拿了斧头砍死了老太太,老太太的无辜妹妹偶然遇上这一幕,也被他砍杀了,杀了后。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7篇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bab1c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2.png)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7篇罗加原本是一位大学生因为缴不起学费而休学家教工作也丢了,房租也有好几个月没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罪与罚》读后感7篇,欢迎借鉴参考。
《罪与罚》读后感一黑夜已深。
窗外交错的树影如同鬼魅一般,摇曳不定。
开灯,昏黄的灯光照映在翻开的书页上。
书页上行行的铅字在我的眼中渐渐模糊了。
我开始寻找脑海中些许残存的记忆碎片。
一个孤独的灵魂在黑暗的深渊里拼命挣扎,但在黑色的迷雾中,他无法寻到出口的方向……我一点一点走近陀思委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走进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世界。
这儿的彼得堡只有灰蓝的天空,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
干草广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女人,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自尽的女工,喧闹的街头横躺着被马车轧得浑身鲜血的小官员……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老马被主人抽打得哀哀惨叫,最后断了气。
在拐角的别墅里还有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正瞪大贪婪、凶狠的双眼,渴望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拉斯科尔尼科夫生活在这种社会背景中,他为了摆脱痛苦与折磨,追求光明与美好而踏入了一个可怕的梦魇。
在那昏暗的月夜, 那孤独的黑影, 进入了老太婆的家里。
在清冷的月光下, 他用那双干净、颤抖的手举起了一把晃着寒光的利斧,向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脑后狠狠地抡去。
那时,他也许不仅是对老太婆,更是对社会无边的黑暗砍去。
他渴望能撕破黑暗与痛苦的幕布,使人们能看到光明与希望的展台!可当黑影看到倒下的老太婆汩汩流出的鲜血,看到被红色液体浸染的尸体,看到自己被血迹溅到的裤脚时,他行凶成功的骄傲消失怠尽,只剩下满心的懊悔、惊恐和手足无措。
他意识到自己干了一件最卑鄙、恶毒的事——夺走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把自己推向了犯罪的深渊。
他的手再也无力握住那沉重的斧,只得任斧落下,发出刺耳的闷响……拉斯科尔尼科夫本为着追求美好,本为着自我的救赎,但现在却被自己所折磨,一步一步走向毁灭。
灵魂深处的孤独和罪恶感压迫着他,正义和良知无情鞭打着他,他觉得自己就像儿时见过的那匹垂死的马,承受了所有的奴役,还要遭受孤独与痛苦的嘲笑。
读《罪与罚》有感 自我救赎的心灵挣扎
![读《罪与罚》有感 自我救赎的心灵挣扎](https://img.taocdn.com/s3/m/6d01897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e1.png)
读《罪与罚》有感自我救赎的心灵挣扎读《罪与罚》有感自我救赎的心灵挣扎在人类的道德观念中,罪恶与惩罚一直是一个辩论的焦点。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深入探讨了一个犯罪者心灵深处的挣扎与救赎,令人深思。
主人公罗迪昂·罗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罗迪昂)因为贫穷而杀害了一位老妇人,之后他的内心开始经历一种剧痛的折磨。
他的挣扎从开始的自怨自艾逐渐演变为一种深入灵魂的自我反省,最终引导他走向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一方面,罗迪昂的罪行给他带来了内心的折磨。
在他犯下杀人罪之后,他虽然暂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却陷入了噩梦般的精神状态。
他感觉到了罪孽的重量,每一次的惊吓或者提醒都让他惶恐不安。
他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再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罪恶感日益膨胀,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
另一方面,罗迪昂也在自己的挣扎中逐渐寻找到了一种自我救赎的机会。
他通过与不同的人交往和对他们生活状况的观察,逐渐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自己所犯罪行所带来的破坏。
特别是在与索尼娅的接触中,他感受到了一种他从未体会过的纯洁和善良,也看到了她对他的真挚关怀。
这使得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与罪恶,并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悔过和渴望弥补的愿望。
在自我救赎的过程中,罗迪昂经历了不断的思想斗争和心灵的挣扎。
他意识到不仅仅是接受法律的制裁,而是要经历心灵的注解、心灵的折磨和心灵的净化。
他逐渐懂得,真正的罪与罚其实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对罪行的承认,而不仅仅是外在的惩罚。
通过《罪与罚》中罗迪昂的心灵挣扎和自我救赎,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到一个罪犯背后的人性冲突与复杂性。
即使是犯下了不可原谅的罪行,但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份辩证的力量,即是罪恶的根源,也可以引导他们变得更加善良。
而这种内心的挣扎、反省和救赎也是某种程度上共通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之中。
综上所述,《罪与罚》通过罗迪昂的心灵挣扎和自我救赎,以及对罪与罚的深入探索,让人们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罪恶感的折磨以及内心救赎的力量。
(读后感)《罪与罚》读后感
![(读后感)《罪与罚》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307496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3.png)
(读后感)《罪与罚》读后感《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贝尔扎克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罪犯内心的挣扎和煎熬,展现了罪恶与良知的冲突。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性、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罗德里克是一个受贫困和社会压迫的年轻人,为了生活费而杀害了一位老妇人。
在犯罪之后,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他试图逃避内心的负罪感,但又无法摆脱。
小说通过罗德里克的思想和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让人深思罪恶与道德的关系。
通过阅读《罪与罚》,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罗德里克内心的煎熬和挣扎,也对社会对贫困人群的冷漠和不公感到深深地愤慨。
小说让我思考了人性的本质,以及在面对罪恶和压力时,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和对弱势群体的忽视是造成犯罪的一大根源。
总的来说,读完《罪与罚》让我对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部
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考和反思的哲学著作。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从中汲取思想的营养,反思自己
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读《罪与罚》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
![读《罪与罚》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a7b0b9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4.png)
读《罪与罚》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罪与罚》是一部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文学巨著,小说以揭示社会罪与罚的复杂关系为主题,探索了人性与道德的边界。
我读完这本书后,深感其思想震撼和故事情节的扣人心弦,下面我将分享我的个人感想和体会。
首先,小说中最让我深思的是主人公罗迪昂·罗斯季科夫斯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变化。
作为一个贫穷搁浅的学生,罗迪昂通过其思考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相对性。
在饱受着贫穷和挣扎的同时,他被社会的道德准则束缚,但内心却渴望从规则中解放出来。
在行凶前,罗迪昂暂时神智不清,主观上认为人们都知道他要杀人,公众怀疑他时心中有一种“受夹而死”的恐惧。
这种恐惧在他潜意识中反复挣扎。
但随着罪行的完成,他心理上得到极大的解脱。
在我的理解中,这不仅是一次物质上的自由,更是一种内心精神的解放。
其次,小说中对于罗迪昂救赎的处理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毕生都陷于挣扎与内疚之中的罗迪昂,最终在索菲亚的爱与宽恕中接受了自我的救赎。
在一个祭典上,他在索菲亚的眼神中感受到了爱的温暖,这使得他内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正是索菲亚的宽恕和无私的爱激发了罗迪昂内在的良知,让他有勇气接受自己的罪行,寻求救赎之路。
这种对爱和宽恕的描写,使我体会到罗迪昂最终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净化,这也启示着人们通过爱与宽恕改变和救赎自己。
此外,小说中充斥着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评。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写贫穷、堕落和道德沦丧的现实情景,暴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小说中,贫穷使得人们丧失了尊严和希望,只能通过非法手段来摆脱困境。
这种迫使人们沦为罪犯的社会环境,直接导致了罗迪昂的悲剧。
同时,小说中对于法律和道德的探讨使我深思道德标准的相对性和社会对罪行的定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在质疑道德的准则是否適合所有人,以及对非法行为的正当性和公正性。
通过阅读《罪与罚》,我意识到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带给我愉悦的阅读体验,还能够让我思考人性、道德与社会等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读后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480b37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eb.png)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读后感哎呀,朋友们,我刚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真的是感触颇多,忍不住要跟你们唠唠。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那种纠结和挣扎给吸引住了。
他那复杂的内心世界,一会儿觉得自己能超越常规,一会儿又被道德和良心狠狠地折磨,真的让我跟着他的心情起起伏伏。
这本书里的人物,一个个都太鲜活啦!就像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娅,勇敢又坚强,为了哥哥和家庭付出了好多。
还有索尼娅,那个善良到让人心疼的姑娘,她的存在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给拉斯柯尔尼科夫带来了救赎。
再说说书中描写的那个社会环境,真的是让人感到压抑和绝望。
贫困、不公,把人逼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的念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这种环境给催生出来的。
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我会怎么做?能不能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这真的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到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觉醒和自我救赎,让我特别感动。
这也让我明白,不管我们犯了多大的错,只要愿意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地去改正,都还有希望。
《罪与罚》这本书真的是太棒啦!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心灵都受到了一次洗礼。
我强烈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相信你们也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哟!怎么样,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心动啦?。
恶与善的选择——读《罪与罚》有感
![恶与善的选择——读《罪与罚》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a398de7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f.png)
恶与善的选择——读《罪与罚》有感《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罗迪昂·罗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并承受罪恶带来的艰辛为主线,探讨了恶与善的选择。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恶与善”这一主题的思考。
小说中,罗迪昂·罗斯科尔尼科夫因为经济贫困、思想上的混乱以及对社会的不满,陷入了瘫痪的困境。
他为了摆脱贫穷的生活,不得不背上了犯罪的重担。
他计划杀害富豪奥尔德玛尔,从而为自己带来财富和权势。
在罪行之后,罗迪昂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他开始面对自己犯下的罪恶,并主动向警方坦白自己的罪行。
通过自我反省和良知的觉醒,罗迪昂意识到他的犯罪行为是错误的,靠着良知的支配,他选择了对罪行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最终实现了精神的救赎。
在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了罗迪昂内心的斗争过程,极其细腻地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痛苦与无助。
通过罗迪昂的形象,读者不禁被引导思考人性的复杂。
每个人都有善与恶的两面,而世界上的恶行往往源于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对“理想人生”的渴望以及对贫困状态的无力感。
在生活的抉择中,我们都面临选择善与恶的挑战。
同样也能感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复杂性的呈现,我们都有着那个罪过的潜质,只不过我们选择了遵守道德的规范,而罗迪昂选择了犯罪。
小说中通过罗迪昂的遭遇,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课程,引发我们对善与恶之选择的思考。
此外,小说中还有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索菲娅,她是一个善良而无辜的少女,却被社会压迫所迫,走上了妓女的道路。
尽管经历了残酷,她一直保持着善良和宽容的心态。
她能够原谅自己的过去,甚至原谅那些伤害她的人。
她对罗迪昂表达出的爱和宽慰,使他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索菲娅的形象展现了善良与宽容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了善与恶选择中善良的重要性。
通过读《罪与罚》,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恶与善之间选择的重要性和艰难性。
初中生长篇小说罪与罚读后感7篇
![初中生长篇小说罪与罚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ffcdd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9.png)
初中生长篇小说罪与罚读后感7篇初中生罪与罚读后感1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那些为着自己的能力而骄傲、而痛苦的人读的书。
该书的主人公认为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思想,能够随意决定其他人的生与死,天才具有通过牺牲弱者和平庸者的生命来实现自己的伟大目标的权利,在天才面前,他只为自己立法,而不需要听从一切世俗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为了能够让人类获得进步,天才即使一时伤害了普通人,他的这种行为也是合法的,有道理的。
正是这种思想,驱使了主人公完成了他的那次为了验证这个思想而去实施的杀人。
但最后,他自己却无法忍受由此而来的孤独,也无法说服自己杀人的目的,并通过与救助那些平凡人的过程中,逐渐被平凡人的感情所感化,最后通过自首、服苦役而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批评了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的观念,倡导了人性和情感的力量,尤其重要的是,他通过揭示那些普通人的喜乐,普通人身上不平凡的地方,以及非凡者身上平凡的地方,最终打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在哲学界中存在着的那种理性者有权利为自己立法,因而有权利不顾普通人的感受来强加给他们意志的歧视性的做法。
在陀氏的作品中,极力揭示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事背后那些感人至深,异常复杂的东西。
如果缺少了这些关切,那么任何一个天才所要拯救世界的理想,最终也将不可避免地蜕变成为一个暴君独裁专制的借口。
初中生罪与罚读后感2今天,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罪与罚》,它是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小说描写了一个贫困交迫的大学生,因痛恨放贷款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
然而杀人的恐惧,良心的谴责,使她饱受心灵的煎熬,整天心惊胆战。
最后在爱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投案自首。
这样,她整天就不在发生心灵的恐惧。
想对大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痛恨那个老板娘,但你已经知道那个老板娘已经身患肺病活不了多久,但你为了伸张正义的名称去杀人,这样是不对的。
想对老板娘说:你的凶狠压榨穷人的钱,谁都知道,难道你想一直走在黑暗里,不去寻找光明,再加上只做坏事不做好事,你真是罪大恶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难中艰难的选择——读《罪与罚》毫无疑问,拉斯柯尼科夫存在心理上的疾病——任何人走上犯罪的道路,都是因为存在心理上的疾病。
不过,拉斯柯尼科夫思维方面又相当缜密——很大的原因在于他接受了未曾完成的高等教育——在作案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拉斯柯尼科夫曾经考虑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切罪行几乎都那么容易被识破,那么容易露出破绽,为什么所有罪犯的罪迹都那么容易败露呢?”——不错的,罪犯能够逃脱惩罚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是法律极其软弱,比如石崇曾经在江南明火执仗地抢劫大户人家弄到了足以敌国的财富,却没有人敢于问罪。
这种情况一般上都发生在政权软弱无力管理天下的动乱的年代,而动乱毕竟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
当然,也可能是警匪一家,强盗就是警察豢养的羊群一样,坐地分赃如同不断从羊群身上获得羊毛和奶一样——所以小偷们才前脚进了看守所,后脚便给放了出来。
其二是罪犯特别狡猾,消除了犯罪行为过程中留下来的任何蛛丝马迹。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政治清明,国家意志贯彻没有受到干扰的时候。
但是也对罪犯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就是必须有超于常人多多的智慧。
在侦破与反侦破的斗智斗勇过程中能够棋高一筹,使所有的刑侦人员都生出羞愧——这种要求对罪犯来说又实在是太高了。
也就因为这样,犯罪的行为可能在偶然的情况下没有受到惩罚,但是更多的罪犯是逃不过囹圄之灾的。
拉斯柯尼科夫给出的答案是“与其说是掩盖罪行在物质上是不可能的,不如说是在于罪犯本身:几乎每一个罪犯,在犯罪的时候都意志消沉,缺乏理智,相反,在最需要保持理智和小心谨慎的时刻,却被幼稚的、罕见的轻率所替代”。
这一段话有点长了,简单地说,掩盖罪行的困难,与其说是一种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一种心理问题。
也就是说,所有的罪犯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都一定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上的障碍,以至于不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且无法理智地消弥做案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拉斯柯尼科夫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犯罪——虽然其行为的直接结果是消灭了两条无辜的生命——所以也就生出了一种自信,“他断定,在他的事业中,他本人是决不会产生这样一种病态变化的”,“唯一的原因乃是他所设想的计划‘不是犯罪’”。
也就因为这样,拉斯柯尼科夫在付诸行动——当然是其人生的第一次——之前便做了周密细致的准备。
他首先了解到受害人,也就是阿廖娜·伊凡诺夫娜是一个老寡妇,没有子女,只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作伴,而在被选作做案时间的那个傍晚,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也就是受害人的妹妹将有事离开。
一个孤身的老太婆在受到袭击时是根本无力反抗的。
其次,通往阿廖娜的房间有“一条又暗又窄的楼梯”,也就因为“这里是这么幽暗,即使遇到一双好奇的眼睛,也没有什么危险”,更何况几乎不会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存在。
作案的成功的重要保证在于顺利地到达犯罪现场,而且全身而退。
其三,转移受害人的注意力,方法便是用洁净的白纸包着一个木头片,做成一个(银质)鼻烟盒的样子,在这里佗斯妥耶夫斯基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一块木头的重量说什么也比不上银质,所以拉斯柯尼科夫又在木头外面衬了一块铁片,而老太婆在他人的物品前面的贪婪——是高利贷者的共有特性——送了她的性命。
她过分地专注着这个抵押品——一旦其主人无力赎回,便会易主,而她只付出了大约四分之一的价钱——要将外面缠着的白纸解开。
伤害他人而不会受到反抗的根本办法是“出其不意”。
老太婆的独居使她产生了防备心理,而降低这种防备心理的主要方法就是制造出一种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来转移其注意力,拉斯柯尼科夫做的相当成功。
其四,作案工具的选择也浸入了拉斯柯尼科夫的“智慧”。
拉斯柯尼科夫不是一个膀阔腰圆力能举鼎的壮汉,所以他放弃了使用花匠折刀的打算。
“不能指靠他自己的气力去干这件事”,也就是不能保证轻巧的折刀可以一击致人于死地。
所以他选择了斧子(斧子自身的重量便足在将一个人的脑袋劈开),而斧子的个头太大又容易暴露——作案的第一要务不是取得赃物,而在于自我保护——所以拉斯柯尼科夫有了“一次非常巧妙的发明”:即做一个绳套,并把它缝到大衣里面。
然后把斧头挂在绳套上——带了凶器而神不知鬼不觉。
也就是说,拉斯柯尼科夫充分分析了自己的体格特点以便选择凶器,并且巧妙地给凶器进行伪装,到这个时候,拉斯柯尼科夫的作案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功保证了:时间方面的计算,地点的考察,做案对象的境况分析,凶器的选择——所有的作案要素都在计划之内了。
其五是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杀人越货永远是见不得光明的事儿——除非如同拿破仑一样的帝王成批成批地杀人。
也就因为这样,在作案的现场只能随时改变自己的计划和行动以便适应环境,而不可能调整环境来适应自己的计划。
拉斯柯尼科夫说什么也没有想到在预定的作案时间内会有另外的一些人来到老太婆这里寻找资金帮助。
也就是像拉斯柯尼科夫前面一次一样拿着物品来抵押贷款。
他的应对策略是将门关上,“抓着门钩,把它轻轻地,不出声地扣进铁环”,任这些不速之客用力敲打而不打开门——实在也没有其它可以应付的办法了。
另外一件意外事情是老太婆的尸体被人发现以后,许多人都赶了过去,而拉斯柯尼科很可能被堵在半途。
此时他顺便躲在了楼梯边上的一个小屋里,当众人都在忙碌且惊慌失措的时候而溜走。
而众人的注意力被如此惊人的事件吸引,也就没有人看到拉斯柯尼科夫的离去——看似巧合,实在是事件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呢!小说描述了拉斯柯尼科夫在杀人后的活动:“他的两手沾满了血,粘糊糊的,他把斧刃直接浸到水里,又拿起放在窗台上破碟子里的一块肥皂,开始直接在水桶里洗他的手”,他不仅不慌不忙地洗去了手上的血污,而且清理了斧头上的血污,还使用了肥皂,最后“他用晾在厨房里的一根绳子上的内衣把一切擦干”,那份镇定——须知是面对两具尸体——简直让我们想起了嗜血如命的杀人恶魔。
但是,拉斯柯尼科夫不是恶魔,相反,他拥有比普通人更多的善良和同情心。
书中有四次关于拉斯柯尼科夫救助比之更为穷苦的人的描述。
也就是说,妥斯陀耶夫斯基是在努力将主人公描写成一个具有比较强烈的侠义精神,急他人所难慷慨解囊而挥金如土的人——只是他没有如同粪土一样多的钱财罢了,当然也有一点劫富济贫的倾向,只是他未来得及将“劫来的钱”救济穷人罢了。
以便构勒出一种“两难”的局面——也在为后面的案发以后的故事作准备,让读者产生足够的同情——即拉斯柯尼科夫确实是一个犯罪的人,但是他不同于普通的偷盗犯、抢劫犯之类的十恶不赦的罪犯,法律对他的惩罚存在道义上的内疚。
第一次救助他人的情节,被放在小说的最后,而且是通过拉祖米欣的调查展现出来的——通过他人的口来叙述的事情,一般都具有更多的可信性。
“犯人拉斯柯尼科夫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曾经用他自己最后的一点钱,帮助过一位害痨病的穷同学,维持他的生活,几乎达半年之久”,“那位同学死后,他又去照料这位亡友仍旧活着的年老多病的父亲”;在老人死去之后“又把他安葬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拉斯柯尼科夫读大学期间,而小说开始时,拉斯科尼科夫已经辍学了。
也就因为这样,这段事实不是以即事记录的方式出现在小说里的。
拉斯柯尼科夫有四次周济他的经历,只有这一次被用来作为在法庭上要求减刑的证据。
当然因为它更能够震撼人心:施舍一次是容易的,连续施舍几个月,甚至一年就困难了。
也就因为这样,那些在汶川地震中一次性捐款几十万元的慈善家很快被人忘记,但是安徽的一个以拣破烂为生却长年资助孩子们上学的老妇就更加令人感动了。
第二次是接济马美拉多夫一家。
“拉斯柯尼科夫临走的时候,把手放进衣袋里,掏出一把他在酒馆里用一个卢布找来的铜币,偷偷地放在窗台上”。
此时的拉斯柯尼科夫手中能够随便支配的现金有多少呢?他刚刚在阿廖娜那里抵押了父亲留下来的唯一的记念品,即一只表。
得到的一个卢布十五戈比,一个卢布相当于一百戈比,也就是一百一十五戈比——本来可以抵押一百五十个戈比,吸血鬼一样的高利贷者扣除了利息就只剩这么多了。
(不过,老太婆也用她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自己的该死;拉斯柯尼科夫就一度认为自己是在为民除害呢!)——在小酒馆里大约应该花去近二十个戈比(如果少于十五个戈比,便无须将一个卢布兑换成零碎的铜币)。
那么此时也就剩下了不到一个卢布了。
我们可以将一个卢布的购买力想像成二十多年前的一块钱人民币。
拉斯科尼科并不知道到底给马美状拉多夫家的窗台上留下了多少钱,大概作者为了突现主人公的慷慨,事后又让主人公把自己的财产进行了一次盘点,结果是“昨天人给了马症状拉多夫家四十七个,或者五个个戈比”,也就是自己可动产的一半被用来周济他人了。
几十个戈比对于斯维里加洛夫一样的地主来说算不上什么——他们出手动辄是以上万卢布为单位的——但是对于拉斯柯尼科夫来说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就好像索罗斯之流拿出几千万美元赈灾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大春妈送给杨白劳一斤白面就很感动人了。
第三次的类似事情是在拉斯科尼科夫收到母亲的来信以后,杜尼亚本来“宁可去给美国的农场主当黑奴,或者在波罗的海东岸的目耳曼人那里做一名拉脱维亚的农奴,也不愿使她的灵魂和和道德堕落”(当奴隶并不意味着道德堕落,所以我们也无须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而抱憾),但是为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拉斯柯尼科夫,她甘愿做出牺牲,也就是嫁给一个四十来岁而且互不了解没有爱情的男人彼特·彼特罗维奇·卢仁——一个卑鄙、狭隘、自私,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小资产者。
拉斯柯尼科夫从妹妹的婚姻——一旦成功——中获得的好处是,“可以供他上大学,可以使他成为事务所的合伙人,保障他的整个前程;或许他以后还会成为富翁”(卢仁有一个法律事务所)——话题扯远了。
不过母亲的来信给拉斯柯尼科夫以强烈的刺激,妹妹的牺牲实在太大了。
大概也就因为这样,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个流落街头的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身上——当然也可能是受到想像中的索菲亚的影响——这个女孩子正受到威胁,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准备“把她弄到手,趁她在目前的这种状态下把她带到什么地方去”,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二十戈比”请警察雇一辆马车来把她送回家,结果连警察都认为“这人一定很怪,穿得那么破烂,还给别人钱”——这一次作者是想通过别人的目光中透露出来的不可理解,被目为怪异,来反衬拉斯柯尼科夫在性格上光辉的一面。
拉斯柯尼科夫第四次的慷慨义举支出最多。
一次便是二十个卢布,是在这个九等文官马美拉多夫车祸亡故之后的丧葬费。
这笔钱是他的母亲指着自己一年一百二十个卢布的抚恤金为抵押借来的三十五个卢中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清楚地交代拉斯柯尼科夫的这四次义举,便无法令人生出对主人公的同情来。
十恶不赦的暴徒在判刑时只能让人生出罪有应得恶有恶报的感慨。
我们不知道拉斯柯尼科夫这种急人之难慷慨相助的性格在俄罗斯是否具有普遍性。
不过佗斯妥耶夫斯基似乎并没有打算塑造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因为持拉斯柯尼科夫一样的理论去杀人越货毕竟只是一种社会上的偶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