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景区发展过程及投资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景区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景区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景区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引言随着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景区也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

然而,随着景区数量的快速增加,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本报告旨在对我国景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景区管理和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1. 景区总体发展状况我国景区在数量、规模、收入等方面都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累计景区达到近2.5万个,其中5A级景区732个。

同时,景区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增长,为周边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

然而,景区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景区开发过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的问题,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担忧。

另一方面,随着景区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景区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不高,游客体验不佳。

2. 景区管理与服务状况我国景区管理与服务水平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政府重视景区管理,加强了投资和整治工作,提升了景区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

例如,一些知名景区在保护环境、维护秩序、提供便利设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仍有一些景区管理不善,存在着环境污染、乱收费、服务不规范等问题。

一些景区人员素质较低,缺少专业培训,导致游客投诉频繁。

3. 景区规划与开发状况景区规划与开发的问题也值得关注。

一些景区规划不合理,存在超标开发、闲置资源等问题。

一方面,一些景区开发项目设计不足,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另一方面,一些景区闲置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浪费了资源。

同时,景区开发中也存在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的问题。

一些景区存在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4. 景区营销与创新状况随着旅游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景区营销与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些景区推出了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创新的营销手段,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同时,一些景区与线上平台合作,通过互联网推广和预订服务,提高了游客便利性。

然而,一些景区在营销和创新方面仍存在挑战。

2024年景区旅游行业分析报告

2024年景区旅游行业分析报告

2024年是中国景区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一年。

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共接待游客超过40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57万亿元人民币。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

下面是对2024年景区旅游行业发展的分析报告。

首先,2024年景区旅游行业的主要特点是国内游的增长明显快于出境游。

受到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出境游市场增速放缓,而国内游市场稳步增长。

据悉,2024年国内游客数量增长了14.4%,而出境游仅增长了3.7%。

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旅游的成本相对较低,更多的人选择在国内旅游,也推动了中国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2024年景区旅游行业在区域分布上也有一定的变化。

以往,中国东部地区是景区旅游的主要发展地区,而2024年西部地区的景区旅游发展迅猛。

这主要由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投资力度的加大,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起来。

例如,2024年贵州省在旅游推广和开发上做了大量工作,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

这一变化表明中国景区旅游市场正在向着多元化和均衡发展的方向努力。

再次,2024年景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旅游信息更加透明和便捷,游客可以更方便地了解景区的情况并进行预订。

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超过60%的游客使用了互联网进行旅游预订。

这极大地方便了游客,也促进了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推动了景区旅游的营销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采用在线预订和电子票务等新型方式进行销售。

最后,2024年景区旅游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景区存在过度开发和过度拥挤的问题,给游客带来了负面的旅游体验。

另一方面,一些景区管理不善,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和管理,以保护景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2024年是中国景区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一年。

国内游的增长快于出境游,西部地区的景区旅游发展迅猛,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景区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

中国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

中国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一、关于旅游景区的界定旅游景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旅游吸引力的根本来源,也是旅游创汇创收的重要方面。

为了规范旅游景区服务,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国家旅游主管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指导力度。

2000年11~12月期间,国家旅游局按照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要求,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215家景区中的199家进行了现场评定,根据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质量,并参考景区的游客满意度,进行综合考评,产生了首批187家国家4A级旅游区(点)。

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基本包括了国内最主要的旅游景区,在开发、管理、营销、服务方面,这些景区都具有最典型的意义,因而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旅游精品景区的主体部分和突出代表。

为有助于对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情况的基本了解,本报告根据各景区提供的资料,对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1999年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形成关于我国旅游景区行业经营概况的认识。

本报告所称旅游景区,与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旅游区(点)的含义等同,即指“经县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设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

”之所以称之为旅游景区,一是为了尊重约定成俗,方便理解;二是这些旅游景区主要功能是为旅游者服务,与那些主要为所在地居民服务的景点相区别,在国际上,前者称为旅游景区,后者则称为景区或景点。

为了研究探讨不同类型景区的经营特征,对比同类景区的经营差异,本报告把旅游景区分自然类、文物类、主题类三大类别进行研究。

其中,自然类景区主要是以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部分旅游度假区;文物类景区主要指以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主要资源特色的旅游景区,包括文博院、馆、寺等;主题类景区系指主题鲜明的人造景区,包括主题公园、主题类动植物园和其他主题类人造景点。

中国旅游发展历程

中国旅游发展历程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1、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
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2008-08-25 13:16一、初步萌芽阶段(1978———1985)(一) 旅游业背景中国旅游业萌生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直到1978年以后, 我国旅游业才从外事接待工作中分离出来, 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产业。1981—1985 年, 是我国国际旅游市场高速成长的时期, 改革开放使国际旅游在中国得到了全面发展。(二) 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状况中国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史与西方国家相比较短, 但是近年来发展却十分迅速。中国的旅游规划工作是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步的。中国国家旅游局于20世纪70年代成立。这以后, 国家建设规划部门开始对城市、景区加以规划, 出现了风景旅游城市规划、旅游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等。林业部门也开始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开发。(三) 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我国旅游规划工作定性为资源导向型, 基本沿着资源导向思路, 以资源性质决定旅游活动类型,然后进行规划。这种规划的模式是卖方市场条件下旅游规划工作的基本特征。这时期规划主要挖掘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吸引更多游客, 追求数量型增长。旅游规划研究体现在旅游资源研究方面, 旅游资源开发近乎等同于旅游开发, 而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和开发利用则成为旅游规划的主体内容。二、探索研究阶段(1986———1996)(一) 旅游业背景1986年我国正式将旅游业确立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支柱产业, 将旅游业写进了“七五”计划中, 实质性得实现了旅游业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进入90年代以后, 我国旅游业顺利完成了发展阶段的转换, 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显示出了朝阳产业的特征。(二) 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状况与此相应地, 旅游规划进入了探索研究阶段。在全国旅游计划的开发工作上, 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旅游局直接投资或部分投资, 进行了西安、桂林、苏杭、广州、北京、上海等几个重点旅游地区的系列建设工程。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 人造旅游吸引物和主题公园在全国大量涌现。90年代中期, 我国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如火如荼, 促进了旅游规划在全国大规模地进行。1996年“中国休闲度假游”主题的确立和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兴建,更把大规模的旅游规划工作推向高峰。(三) 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特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供求矛盾有所缓解, 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市场由卖方转化为买方, 这一时期的旅游规划进入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化规划阶段。旅游规划的内容开始注重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 并开始将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加以系统化的规划。三、重新整合阶段1997—1999年是我国旅游规划编制的低潮期。由于此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泡沫现象已有显现, 加之亚洲金融风暴的波及, 旅游业除了游客与收入“滞胀”外, 还有人造旅游吸引物、主题公园、度假区建设失误的负效应,人们对旅游业的投入持观望态度, 这些观望有个种表现:一是规划编制数量不多; 二是学界对规划的失误开始反思, 同时也开始了寻求突破的探索; 三是国家旅游局在杭州举办的培训和研讨会, 引起各地高度重视, 并纷纷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四是1998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将我国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而大力扶持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将其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一) 旅游业背景2000年起, 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趋强(亚洲经济的复苏、1999年国庆期间第一个旅游黄金周的井喷现象) 。中国旅游业凭借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旅游产业规模, 应该说达到支柱产业的地位已是一种必然。2004年, 全国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70多亿美元, 在世界的排名从1990年的第25位上升到第5位。而国内旅游业呈现出“大产业、大旅游、大市场”的格局。(二) 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状况以2000年为里程碑, 中国旅游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一是地方性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规划的需求激增; 二是旅游规划的队伍不断壮大; 三是外国专家参加省级旅游规划的编制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四是旅游规划的规范化趋向明显。1999年3月29 日国家旅游局颁布了《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又于2000年11月22日颁布了《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 于2003年2月24日颁布了作为国家标准的《旅游规划通则》。这是我国旅游规划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步骤。(三) 中国旅游规划的阶段特征1998年, 在范业正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以产品为中心的旅游规划思想和方法”。即以资源为依托, 以效益为导向, 以产品为中心, 合理配套设施, 提升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 从而推动旅游发展。吴必虎在2001年出版的《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提出旅游产品谱和昂谱模式分析法。2001年, 在国家旅游局出台的国家“十五”旅游规划中突出了“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这些显示出旅游规划界对旅游资源的淡化, 而更加重视对旅游产品开发建设, 进入了产品导向型的旅游规划时代。此导向型通过策划旅游地形象、口号, 采取相应的营销战略, 在产品、技术、观念方面创新, 加大宣传力度, 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模式, 运用于旅游区建设,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达到规划地个性的展现, 以此创造自己的品牌。品牌竞争的优势在于, 它是一种质量和服务的承诺, 是一种物超所值的价值体现, 是游客出游的首选之地。当今时代已是品牌竞争时代, 旅游业也不例外, 因此未来旅游规划应更注重旅游营销和管理、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建设。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

旅游景区现状及发展趋势

旅游景区现状及发展趋势
19
产品特色化
• 包括核心旅游产品的主题化和组合旅 游产品的特色化两个方面 。
• 一个景区的旅游产品要想有吸引力, 必须要有独特性,甚至是不可替代性 ,游客才能趋之若鹜。所以在进行产 品设计时,一定要突出原生态、本土 化、静态与动态兼备、时尚与怀旧相 济的独立特色。
20
管理智慧化Leabharlann • 旅游管理的“智慧化”就是搭建网络
主题公园类
• 主题公园在中国的发展一波三折,中国的主题公园已超过2500家, 其中约三分之一是在过去两年间开业,有分析师预测在2020年中国的 主题公园总数将超过美国
• 主题乐园的业内人士透露,投资游乐园的热潮并不是为了吸引那些寻 求刺激的游人,相反,投资商们更在意在这些公园之下的土地。 AECOM公司2010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中国的这些游乐园中,至少其 中百分之七十的运营处于亏损状态,它们真正的盈利来源是附属的房地 产开发工程。
24
产业多元化
• 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多元
化发展的特征日趋明显,既表现为外延多 元化,也表现为内涵多元化和动态多元化
• 现在很多旅游景区也在提出一业为主多种 经营的口号
25
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主题公园类旅游区的发展究竟是一个什么样
的道路。
社会类的旅游景区
• 传统的旅游区首先要有相应的传统资源,其次要有一个围
墙把它围起来,但是现在社会类的旅游区远远超越了这个概
念,这几年全国各地都在兴起,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工业旅
游、观光农业、采摘林业、观赏林业、休闲渔业等等项目
这些项目既是一个可以去参观的地方,又是一个可以去玩 的地方,同时又是一个可以吃可以住的地方,所以社会类 的旅游区点基本上是综合性的,具有相应独特性的,超越 了传统概念的旅游区。之所以把它规定为社会类,就是因 为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发旅游,而且形成了相应的规模和气 候。

2015-2020年中国旅游景点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2015-2020年中国旅游景点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2015-2020年中国旅游景点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

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判断行业投资价值揭示行业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依据2015-2020年中国旅游景点市场深度调查分析及投资风险评估报告报告目录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旅游景点市场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

在市场竞争方面,旅游景点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市场正面临着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旅游景点行业有进一步洗牌的强烈要求,但是在一些旅游景点细分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信息化技术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本报告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投资者能够充分把握行业目前所处的全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具体分析该产品所在的细分市场,对旅游景点行业总体市场的供求趋势及行业前景做出判断;明确目标市场、分析竞争对手,了解产品定位,把握市场特征,发掘价格规律,创新营销手段,提出旅游景点行业市场进入和市场开拓策略,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企事业发展研究部门人员、市场投资人士、投行及咨询行业人士、投资专家等提供各行业丰富翔实的市场研究资料和商业竞争情报;为国内外的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提供专业的行业市场研究、商业分析、投资咨询、市场战略咨询等服务。

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的一般流程有哪些

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的一般流程有哪些

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的一般流程有哪些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流程和步骤,以确保景区能够吸引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的一般流程:一、前期调研在开发规划之前,深入的前期调研是必不可少的。

这包括对景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

1、自然资源调研要考察景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植被覆盖等自然要素。

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确定景区的生态承载能力,以及可以开发的旅游项目类型,比如是否适合开展登山、漂流、森林徒步等活动。

2、人文历史调研挖掘景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人文资源。

这对于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至关重要,比如建设民俗村、举办传统节庆活动等。

3、市场调研分析旅游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了解游客的偏好、消费能力和出行习惯。

同时,研究周边竞争景区的情况,找出市场空白和差异化竞争的机会。

4、社会经济调研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人口结构等。

这有助于评估景区开发的可行性和潜在的经济影响。

二、规划目标设定基于前期调研的结果,明确景区开发规划的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可衡量性和可实现性。

1、旅游定位确定景区在旅游市场中的定位,比如是主打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还是探险旅游等。

2、发展目标设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例如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知名度提升等具体指标。

3、社会和环境目标考虑景区开发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制定促进社区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如带动就业、传承文化、保护生态多样性等。

三、总体规划设计这是景区开发规划的核心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绘制出景区的整体蓝图。

1、功能分区根据景区的特点和目标,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游览区、休闲区、服务区、保护区等。

每个区域要有明确的主题和功能定位。

2、景点布局合理安排主要景点和次要景点的位置,使其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旅游景区 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旅游景区 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摘要: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分析当前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旅游景区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引言:旅游景区是指依托于自然和人文资源,经过规划、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旅游观光区域。

旅游景区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既能为地方带来经济利益,又能促进资源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

因此,理解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对相关行业和政府部门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现状:1. 快速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逐渐增加,旅游景区也相应迅速发展。

数据显示,中国旅游景区的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底的少量发展到目前的数万个。

2. 区域差异:旅游景区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

一方面,一些地理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云南、四川和海南等,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另一方面,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需要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

3. 业态多样化: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旅游景区的业态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自然风景区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以文化、主题公园、乡村旅游为代表的新业态迅速崛起。

4. 提质增效: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和提升景区形象,许多景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行创新模式,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提高效率和用户体验。

未来趋势:1. 个性化需求:随着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旅游景区的发展将越来越注重个性化服务。

未来的景区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设计更多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 文化体验:文化旅游将成为未来景区发展的重要方向。

游客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增加,包括传统节日、手工艺品、民俗文化等。

未来景区将更加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3. 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未来景区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

2022年我国旅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2年我国旅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2年我国旅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进展,旅游需求越来越大,旅游业甚至已经成为了消费“永动机”。

当前旅游正处在一个大进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将助推旅游业进入“黄金进展期”。

2022年上半年,我国旅游业逆势上扬,呈现旅游消费和投资两旺的良好态势。

从2022年我国旅游行业现状及进展趋势来看,旅游消费总额创历史新高,旅游投资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入境旅游连续回升。

在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稳增长难度加大的状况下,旅游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扩大内需新增长点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一、旅游行业现状(一)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平稳增长2022年,中国旅游产业持续快速进展:国家旅游局统计结果显示,2022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0.24亿人次,同比增长9.9%;国内旅游消费1.6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5%,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4.1个百分点。

出入境总游客数量为1.27亿人次,同比增长9.8%。

旅游景区接待人数同比增长8.7%,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4%,其中门票收入增长8.3%。

星级饭店经营消失回暖趋势,客房收入和平均房价增幅约1%。

旅行社接待国内游人数增长7.8%,组织出境游人数增长35.2%。

(二)国内游市场分析:旅游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游客满足度上升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9.9%,旅游收入更是实现两位数增长,高达12.4%。

国内游市场进展强劲,旅游消费总额创历史新高,旅游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新动力和扩大内需新增长点的优势进一步显现。

更多旅游行业现状及进展趋势分析信息请查阅发布的《2022-2022年中国旅游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讨论报告》。

在国内游进展势头迅猛的同时,游客的旅游满足度问题同样备受关注。

受总体较好的旅游消费环境、更加规范的市场秩序以及更具创新力的企业服务等共同作用,2022年其次季度全国游客满足度指数为75.45,稳定在“基本满足”水平,同比和环比分别上升2.61、0.43。

旅游景区开发实施方案步骤

旅游景区开发实施方案步骤

旅游景区开发实施方案步骤1. 需求分析和市场调研在制定旅游景区开发实施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和市场调研。

这一步骤旨在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潜在竞争对手的情况,以便确定合适的旅游项目和战略定位。

2. 规划目标和战略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制定旅游景区的目标和战略计划。

目标应该明确、可衡量和可实现,并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战略应包括市场推广、产品定位、价格策略等方面的计划。

3. 筹措资金和资源旅游景区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在此步骤中,我们应该确定如何筹措资金,并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可以考虑与投资者、金融机构或合作伙伴合作,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4. 开发和建设在这个阶段,我们将进行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

这包括土地购买、建筑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同时,需要确保项目符合法律法规和环保要求。

5. 推广和营销旅游景区开发完成后,需要进行推广和营销工作,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如在线平台、旅行社合作、广告宣传等,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

6. 运营和管理成功开发旅游景区后,需要进行运营和管理。

这包括人员招聘、培训、日常运营、安全管理等方面。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以确保游客的满意度和利润的稳定增长。

7. 持续改进和创新旅游景区开发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

我们应该定期评估并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满足游客需求。

也应该积极寻找创新点和新的发展机会,以提升景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8. 监测和评估最后一步是定期监测和评估旅游景区的运营情况。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我们可以了解景区的表现和客户满意度,以及制定进一步的发展计划。

以上是旅游景区开发实施方案的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认真考虑和具体规划,以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旅游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旅游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重大事件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大事件如下:
1、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允许金融机构开展债券交易业务,为中国债券市 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采取措施推动债券市场发展,增加 了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
3、2014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放宽对债券市场的限制,促进了债券市场的快 速发展。
中国旅游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目录
01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 回顾
03 参考内容
02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 展望
中国旅游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增长和 社会的进步,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也为全球旅游业的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次演示将回顾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未来的发 展趋势和展望。
2、品质和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升级,品质和服务水平将成为未来中国旅游 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中国旅游业将更加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服务 质量,推动旅游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同时,旅游业将更加注 重推动旅游与文
化、体育、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
总之,未来中国旅游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同时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将更加注重品质和服务质量、科技应用 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发展。只有不断推动创新和发展,才能实现中国旅游业的 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内容
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旅游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 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逐渐开放,吸引了越 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游客的数量也 在不断增长。

2024年旅游景区运营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旅游景区运营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旅游景区运营市场规模分析1. 概述本文旨在对旅游景区运营市场规模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了解旅游景区运营市场的规模、趋势和发展潜力,为投资者、企业家和政府决策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市场规模分析2.1 市场概况旅游景区是指供游客休闲、观光和娱乐的地方,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区运营市场是提供景区管理和服务的企业和机构所在的市场。

2.2 市场规模数据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旅游景区运营市场规模大约为XXX亿美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光意识的增强,景区运营市场在未来几年可能会保持稳定增长。

2.3 市场分析•区域分布:景区运营市场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中国、美国、法国等。

这些地区拥有世界闻名的景点和景区,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市场竞争:景区运营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有大型景区管理企业的竞争,还有各地小型景区的竞争。

这些企业通过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优质的服务和营销活动来吸引游客。

•市场趋势:随着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景区运营市场正朝着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一些景区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绿色、环保的旅游服务。

3. 市场发展潜力3.1 国内市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景区运营市场之一,在未来几年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目前,中国拥有许多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和景区,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和投资也将进一步推动景区运营市场的发展。

3.2 国际市场随着全球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放,国际旅游景区运营市场也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的签证政策等方式吸引国际游客,进一步促进景区运营市场的扩大。

3.3 新兴市场除了传统的景区运营市场,一些新兴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

例如,主题公园、生态旅游区、文化遗产保护区等新兴景区形式正在快速发展,为景区运营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4. 市场风险与挑战景区运营市场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如:•恶劣天气、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可能对景区运营和游客流量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景区旅游研究报告分析

中国景区旅游研究报告分析

中国景区旅游研究报告分析近年来,中国作为一个旅游大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国家,中国的景区旅游也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景区旅游研究报告进行分析,探讨中国景区旅游的发展状况和挑战。

一、中国景区旅游的发展状况报告指出,中国景区旅游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更多的人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进行旅游。

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了景区旅游的发展。

中国拥有众多的自然景区,如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等。

这些景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报告指出,中国景区的游客数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而且国内游客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同时,游客对于旅游质量和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中国景区旅游的挑战然而,中国景区旅游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报告指出,中国景区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仍然不够完善。

一些景区存在着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游客的安全和游客体验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此外,一些景区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也有待改善,限制了游客的来访。

另一个挑战是中国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报告指出,一些景区过度依赖游客数量和收入,而忽视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种短期的盈利思维可能会对景区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中国景区旅游的建议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加强景区旅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高游客的安全和游客体验。

其次,要加大对景区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旅游条件。

最后,要积极推动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过度依赖游客数量和收入。

在实施上述建议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景区管理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景区旅游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

景区管理机构应加强对景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旅游景区概念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指出: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

该标准中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

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包括风景区、文博物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以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景区。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呈现不同的地形地貌: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另外,我国面向太平洋,海岸线漫长;气候上:我国南起北纬4度,北至北纬53度,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温度带,并存多种气候。

因此丰富的地形地貌以及不同的温度带禀赋了中国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旅游景区。

二、旅游景区结构分析旅游业是以景区为载体、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游客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其中旅游景区是核心要素。

我国幅员辽阔,丰富的景区资源为旅游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景区按属性可分为一线景区、二三线景区和人工景区。

一线景区依托稀缺的风景名胜或自然奇观,资源属性较强,经营实体的控股股东通常为当地政府设立的管委会,拥有景区垄断经营权。

二三线景区通常开发不足,知名度有限,缺乏财力和开发经验的地方政府通过引入外部专业化旅游开发公司进行深度开发。

随着交通改善和经营推广,二三线景区具备成长性突出。

人工景区则是指由企业自主开发、自行推广的景区,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和后续营销成本,优势在于存在自主定价权,培育成功后重游率及人均消费均明显高于自然景区,且具有一定的异地复制性。

图表旅游景区结构一览数据来源:产研智库三、中国旅游景区发展现状一、一线景区一线优质景区资源稀缺,游客不请自来。

对于一线知名景区而言,由于其依托稀缺的风景名胜或自然奇观,独特的资源属性使此类景区不可复制,价格敏感度较低,客流比较稳定。

全国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规模前50位的基本上都是4A、5A级旅游景区,平均接待规模达752.52万人次,前8位接待规模都超过了1000万人次,5A级景区以2%的数量占据了22%的游客份额和16%的收入份额,显示出一线优质景区供不应求,定价能力强的现状。

截止2014年国内有186家5A景区,约2264家4A景区。

图表2011-2014年中国5A/4A景区数量数据来源:产研智库(二)二三线景区二三线景区整体开发滞后,是专业化旅游开发企业的主战场。

现阶段,全国两万多家景区除少数属于“游客不请自来”的一线知名景点外,多数景区面临开发不足,知名度有待提升的困境。

地方政府由于缺乏财力和开发经验,通常更愿意引入外部专业化旅游开发企业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运营(由企业方买断40-50年的经营开发权)。

地方政府不但给予较低的资源补偿费率,且配合改善基础设施、进行市场营销推广。

图表二三线景区上市公司基本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三)人工景区人工景区初始投入大、市场培育期长,但不存在管理权期限问题。

人工景区一般由企业自主开发、自行推广,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和后续营销成本,为了保持游客新鲜感甚至需要不停更新项目。

优势在于一般不存在管理权限问题,拥有自主定价权,培育成功后重游率及人均消费均明显高于自然景区,且开发公司的市场运作经验丰富,异地复制能力往往较强。

目前国内人工景区投资水涨船高,宋城股份、中青旅、首旅股份和华侨城等上市公司是人工景区开发的典型代表,其中宋城股份采取“公园+演艺”的模式,华侨城采取“公园+地产”的模式,两者都具有较强的异地复制能力。

注重游客体验和市场营销是人工景区成功的关键。

与自然景区拥有稀缺的名胜古迹资源相比,人工景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其提供新颖而快乐的出游体验,满足游客感官性需求是人工景区开发的要点之一。

另一方面,市场营销是迅速提高人工景区知名度,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

以宋城股份为例,公司成立了专门针对团队的营销子公司,以及专门针对散客的市场部和旅游管理分公司,并通过与旅行社的深度合作,与旅行社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使得公司能够充分利用旅行社在当地的影响和渠道进行营销。

此外,通过《冲关我最棒》等电视节目和文化主题活动,大幅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旅游景区发展过程分析(一)自然开发阶段这是一个自然的开发状态,从开发模式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模式是自发式,就是普遍开发、遍地开花。

由此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相当一批旅游开发项目近距离重复建设,也造成了很多没有特色的项目,也形成了很多失败的项目。

客观分析产生这样现象,这里面主要是旅游开发初期的盲目性。

但是在旅游发展早期,这也是一个躲不开的阶段,有一个市场发育的阶段性问题。

大家开始对旅游不太了解,之后,发现了旅游是个聚宝盆,所以有什么就想干什么。

近距离重复建设,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竞争。

这种情况现在仍然时有发生。

第二种模式是模仿式,就是人家干什么学着干什么。

这种情况更严重,往往是没有资源也要干,这种模仿性的东西多了必然失败。

全国第一个人造主题公园是1984年河北正定的一个乡建了全国第一个西游记宫。

项目投资150万元,开业三个月就全部收回投资。

之后,一阵风刮起,全国最多的时候建了400多个西游记宫,掀起了一个百宫大战。

最后,400多个西游记宫基本上都失败了,这个教训是沉重的。

再例如民族文化村一类的人造景区最多的时候全国有三、四十个,现在留下来的,真正成功的恐怕只有两个,就是深圳的民族文化村和昆明的民族文化村,剩下的都不能算成功。

(二)根据自身优势开发这个阶段形成了一个重点发展的格局,是一个质的飞跃。

这一阶段产生的问题是对优势的认识,并通过自己的优势,努力形成重点发展的态势。

但如何进一步挖掘优势来促进发展?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一个企业的成功,并不能代表一类企业的必然成功。

可是一般往往认为,人家成功了我就一定成功。

另外,某个企业过去的成功也不能意味着未来必然成功,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得更新,需要脱胎换骨,需要创新,也就意味着必须挑战自己,必须否定自己,才可能把下一步走好。

当前,在指导区域开发和产业发展上,研究优势,发挥优势,变成了一个主导性的潮流,也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三)依据市场需求开发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向,从资源主导转向了市场主导,从生产者导向转成了消费者者导向。

从全国旅游开发来看,真正完成了这个转向的不算太多,但它代表了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

如果习惯于资源主导,并且只强调资源主导的话,事情也未必干得好,因为有一个市场接受程度的问题。

即使是一流的东西,市场也可能不接受,所以首先需要研究市场。

在旅游行业里,旅游饭店开放算最早,开放意识最强,形成了比较强的市场观念和市场导向。

在旅游饭店行业,市场主导消费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遍的行为。

在旅行社这个行业也基本达到了,但是水平上相差很多。

在旅游景区这个行业,严格地说还没有真正形成市场导向和消费者导向。

多年以来,旅游景区习惯于吃大锅饭,尤其是一些资源垄断性的景区,更是习惯于在大锅饭之上再加一个垄断性。

但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旅游景区也逐步体会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必需要完成这个转向。

五、中国旅游景区投资分析(一)资本主体多元化国内主要的大型旅游集团,如国旅、中旅、首旅、青旅、陕旅等,分别成立景区方向的景区投资公司、景区管理公司和投资总部,并参与若干大型项目的开发,如长春影视城、海南南山景区、宁夏沙湖等项目,并不断扩大在旅游景区景点的投入。

各地纷纷成立省级的旅游投资开发公司,进行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同样是旅游景区景点,如云南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和吉林旅游投资开发公司。

另一方面,一些不以旅游为主业的企业或集团,如水泥、钢铁、房地产、钾肥、焦炭、烟草、金融等机构和组织,逐步介入旅游景区开发,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投资开发商。

(二)资本构成多元化旅游景区景点的投资,除了自有资金、正常的银行信贷和政府政策性支持外,证券化、项目融资模式、风险基金、金融控股等形式正逐渐成为投资开发的重要资本运作手段。

除国有资本外,国际资本也在介入,逐步从酒店业向景区景点延伸。

国有和私有资本进行合作,国内和国际资本进行合作,是另一个明显的特征。

报告目录\REPORT DIRECTORY第一章旅游景区相关概述1.1旅游景区的概念界定1.1.1基本定义1.1.2地位阐述1.1.3生命周期1.1.4基本特性1.2旅游景区的分类方法1.2.1按资源类型划分1.2.2按功能特征划分1.2.3按质量等级划分1.3旅游景区的构成要素1.3.1固定的地域范围1.3.2特定的游览内容1.3.3综合性的旅游服务1.3.4追求效益的管理机构1.4旅游景区的开发意义1.4.1促进旅游业良性循环1.4.2推动开发地区建设1.4.3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第二章国际旅游景区的开发运营经验2.1国际旅游景区发展典型模式2.2美国旅游景区开发运营模式2.2.1景区概况2.2.2开发原则2.2.3政策体系2.2.4人事管理2.2.5资金管理2.2.6资源管理2.2.7服务管理2.3日本旅游景区开发运营模式2.3.1景区概况2.3.2政策体系2.3.3分区管理2.3.4资金管理2.3.5服务管理2.4德国旅游景区开发运营模式2.4.1景区概况2.4.2政策体系2.4.3分区管理2.4.4资金管理2.4.5服务管理2.4.6资源管理2.5美日德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比较2.5.1管理理念2.5.2管理体制2.5.3法律体系2.5.4资金来源2.5.5参与机制2.5.6经营模式2.6国际旅游景区开发运营经验借鉴2.6.1经验归纳2.6.2国际经验借鉴第三章中国旅游景区发展环境分析3.1资源环境3.1.1旅游资源基本介绍3.1.2自然风景旅游资源3.1.3人文景观旅游资源3.1.4旅游资源四大特性3.1.5中国典型旅游区旅游资源3.2经济环境3.2.1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综述3.2.2中国产业经济结构分析3.2.3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势3.2.4经济环境对旅游景区的影响3.3行业环境3.3.1旅游业成为重点培养支柱产业3.3.2中国旅游业发展成就综述3.3.3中国旅游消费现状及潜力3.3.4中国旅游业经济运行现状3.3.5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因素3.3.6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展望3.4社会环境3.4.1居民收入水平分析3.4.2居民消费水平分析3.4.3居民旅游消费意愿3.4.4国民带薪休假情况3.4.5“假日效应”对旅游景区的影响3.5交通环境3.5.1铁路投资建设及旅客运输情况3.5.2公路投资建设及旅客运输情况3.5.3机场投资建设及旅客运输情况3.5.4交通环境对旅游景区的影响3.5.5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出台3.6用地环境3.6.1批准建设用地规模3.6.2建设用地供应情况3.6.3建设用地出让情况3.6.4重点城市土地价格3.6.5重点城市土地抵押第四章中国旅游景区发展综合分析4.1中国旅游景区属性分析4.1.1景区结构4.1.2一线景区4.1.3二三线景区4.1.4人工景区4.2中国旅游景区的建设发展综况4.2.1运行特征分析4.2.2总体运营状况4.2.3精品景区营收状况4.2.4景区上市经营状况4.32012年分季度中国旅游景区运行状况4.3.1第一季度旅游景区发展分析4.3.2第二季度旅游景区发展分析4.3.3第三季度旅游景区发展分析4.3.4第四季度旅游景区发展分析4.42013年分季度中国旅游景区运行状况4.4.1第一季度旅游景区发展分析4.4.2第二季度旅游景区发展分析4.4.3第三季度旅游景区发展分析4.4.4第四季度旅游景区发展分析4.52014年分季度中国旅游景区运行状况4.5.1第一季度旅游景区发展分析4.5.2第二季度旅游景区发展分析4.5.3第三季度旅游景区发展分析4.6.4第四季度旅游景区发展分析4.6旅游景区的业务发展分析4.6.1景区业务构成4.6.2景区门票4.6.3客运索道4.6.4景区环保车4.6.5旅行社4.6.6景区酒店4.6.7旅游演艺4.7中国旅游景区发展的问题4.7.1精品景区供给不足4.7.2景区经营水平较低4.7.3景区环境保护缺失4.7.4景区治理存在问题4.7.5景区结构性短缺问题4.7.6等级景区发展不平衡4.7.7景区区域发展不平衡4.8中国旅游景区发展建议4.8.1旅游景区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4.8.2中国旅游景区的运营策略4.8.3中国旅游景区的提升建议4.8.4中国旅游景区的管理思路4.8.5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对策4.8.6四类问题景区的发展建议第五章自然类旅游景区发展分析5.1自然资源类旅游景区特征5.1.1空间分布不均衡5.1.2时间季节性5.1.3主体品牌强势5.1.4系统脆弱性5.2特色自然类旅游景区发展分析5.2.1山岳旅游景区5.2.2湖泊旅游景区5.2.3峡谷旅游景区5.2.4沙漠旅游景区5.2.5水利旅游景区5.3自然类旅游景区的定位与开发重点5.3.1自然风景区的资源品级5.3.2自然风景区的区域分布5.3.3自然风景区的可进入性5.3.4不同类型自然风景区客源的差异5.3.5不同类型自然风景区的开发侧重点5.4自然类旅游景区的营销策略探索5.4.1整体制定原则5.4.2影响因素分析5.4.3产品策略建议5.4.4开发类型建议5.4.5其他方面建议5.5基于体验经济的自然类景区旅游产品设计思路5.5.1以游客体验需求为中心5.5.2对景区进行体验化设计5.5.3以地域特色为基础开发第六章人文类旅游景区发展分析6.1人文旅游资源特征6.1.1高隐性6.1.2内在价值高6.1.3开发难度大6.2人文类旅游景区细分类别6.2.1历史文化名城6.2.2古代建筑6.2.3古典园林6.2.4古代宗教6.2.5名人故居6.2.6红色旅游景区6.3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分析6.3.1开发建设趋势6.3.2交通布局特征6.3.3建设发展路径6.4人文类旅游景区开发的问题分析6.4.1盲目建设问题突出6.4.2对自然景观造成严重破坏6.4.3与自然景观发展不协调6.4.4忽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6.5人文类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思路6.5.1景观空间与旅游时间协调6.5.2静态产品与动态产品结合6.5.3自然空间与人文空间平衡6.5.4处理好产品与产业的关系第七章复合类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发展分析7.1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概述7.1.1概念界定7.1.2行业性质7.1.3资源质量7.1.4行业导向7.1.5行业特点7.1.6开发模式7.2风景名胜区发展状况7.2.1体系建设7.2.2法规和体制7.2.3资源保护7.2.4规划管理7.2.5能力建设7.2.6经济和社会效益7.2.7国际交往7.3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评价分析7.3.1竞争力的构成7.3.2竞争力的来源7.3.3竞争力评价原则7.3.4竞争力评价内容7.3.5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7.4风景名胜区发展中的问题7.4.1管理体制问题7.4.2资金供给问题7.4.3社会监督问题7.4.4立法管理问题7.5风景名胜区管理策略探讨7.5.1风景名胜区现行管理状况7.5.2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性质和原则7.5.3风景名胜区权利与责任界定的原则7.5.4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制度改革建议第八章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发展分析8.1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特征8.1.1高投入高成本8.1.2明显的生命周期性8.1.3衍生产业尚未形成8.1.4客源市场集中8.2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发展综况8.2.1发展历程回顾8.2.2发展环境分析8.2.3投资开发现状8.2.4基本态势判断8.2.5经营模式分析8.3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发展现状8.3.1景区类型8.3.2景区规模8.3.3地域分布8.3.4投资主体8.3.5投资模式8.3.6盈利状况8.4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竞争分析8.4.1产业竞争模型8.4.2竞争焦点分析8.4.3竞争优势要素8.4.4竞争策略分析8.5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开发的成功因素8.5.1主题选择与定位8.5.2主题公园区位选择8.5.3主题创意8.5.4主题产品开发与更新8.5.5主题公园文化内涵8.6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的盈利模式8.6.1经营增长盈利模式8.6.2物业增值盈利模式8.6.3品牌延伸盈利模式8.6.4客源共享盈利模式8.7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8.7.1数量多而规模小8.7.2重复建设现象严重8.7.3盈利模式单一8.7.4产品单一且缺乏创新8.8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发展对策8.8.1规划设计方案8.8.2投资开发策略8.8.3经营管理策略8.8.4宏观调控措施8.8.5营销策略分析8.8.6服务创新策略第九章社会类旅游景区发展分析9.1乡村旅游景区9.1.1发展背景9.1.2基本类型9.1.3开发模式9.1.4景观规划9.1.5问题分析9.1.6发展建议9.1.7营销渠道9.2农业观光园9.2.1发展背景9.2.2基本类型9.2.3开发原则9.2.4开发模式9.2.5盈利模式9.2.6问题分析9.2.7发展建议9.2.8规划设计9.3工业旅游区9.3.1发展背景9.3.2基本类型9.3.3发展特点9.3.4开发模式9.3.5问题分析9.3.6发展建议9.4校园旅游9.4.1发展背景9.4.2基本类型9.4.3开发原则9.4.4开发模式9.4.5问题分析9.4.6发展建议第十章分区域旅游景区发展状况10.1东北地区10.1.1黑龙江旅游景区分析10.1.2吉林省旅游景区分析10.1.3辽宁省旅游景区分析10.2华北地区10.2.1北京市旅游景区分析10.2.2天津市旅游景区分析10.2.3河北省旅游景区分析10.2.4山西省旅游景区分析10.2.5内蒙古旅游景区分析10.3华东地区10.3.1山东省旅游景区分析10.3.2上海市旅游景区分析10.3.3江苏省旅游景区分析10.3.4浙江省旅游景区分析10.3.5安徽省旅游景区分析10.3.6江西省旅游景区分析10.4华中地区10.4.1河南省旅游景区分析10.4.2湖北省旅游景区分析10.4.3湖南省旅游景区分析10.5华南地区10.5.1广东省旅游景区分析10.5.2广西自治区旅游景区分析10.5.3海南省旅游景区分析10.5.4福建省旅游景区分析10.6西南地区10.6.1重庆市旅游景区分析10.6.2四川省旅游景区分析10.6.3云南省旅游景区分析10.6.4贵州省旅游景区分析10.6.5西藏自治区旅游景区分析10.7西北地区10.7.1陕西省旅游景区分析10.7.2青海省旅游景区分析10.7.3甘肃省旅游景区分析10.7.4宁夏自治区旅游景区分析10.7.5新疆自治区旅游景区分析第十一章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分析11.1旅游景区要素规划11.1.1旅游项目规划11.1.2旅游设施配置11.1.3娱乐活动安排11.2旅游景区项目开发模式选择11.2.1自发与自主11.2.2主动与被动11.2.3开发区域结构11.2.4开发投入时序11.2.5产业多元性11.2.6土地利用性质11.2.7与市场的关系11.3旅游景区项目规划开发流程11.3.1开发项目策划论证11.3.2总体规划编制11.3.3详细规划的编制11.3.4项目建议书11.3.5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11.3.6政府审批事项办理推进11.3.7资金运作与招商引资11.3.8建设准备与工程建设11.3.9开业运作11.4旅游景区项目设计分析11.4.1项目设计的范畴11.4.2项目设计的理念11.4.3项目设计的步骤11.4.4商业模式设计11.4.5开发运作计划制定11.5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规划11.5.1区位定位11.5.2功能布局11.5.3用地规划11.5.4游线规划11.6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规划11.6.1住宿设施规划11.6.2餐饮设施规划11.6.3购物设施规划11.6.4娱乐设施规划11.7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规划11.7.1交通设施规划11.7.2给排水设施规划11.7.3电力电信设施规划11.8旅游景区的科学规划建设分析11.8.1规划开发理念11.8.2规划开发原则11.8.3科学开发统筹措施11.9特色自然资源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策略11.9.1特色自然景区介绍11.9.2规划存在的问题11.9.3规划的影响因素11.9.4规划原则与目标11.9.5空间规划对策11.9.6用地规划对策11.9.7功能规划对策11.9.8产品规划对策11.10典型旅游景区的规划案例11.10.1北海涠洲旅游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11.10.2武汉东湖风景区总体规划(2011-2025年)11.10.3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2011-2030年)第十二章旅游景区的开发运营分析12.1中国旅游景区开发的三个阶段12.1.1自然开发阶段12.1.2根据自身优势开发12.1.3依据市场需求开发12.2旅游景区的开发运营新思路12.2.1资源创新法12.2.2形象包装法12.2.3强势推进法12.2.4灵活经营法12.3旅游景区的主题策划分析12.3.1策划背景概述12.3.2主要影响要素12.3.3主题策划路径12.4旅游景区的主题形象定位分析12.4.1主题形象的概念界定12.4.2主题形象的构成要素12.4.3主题形象的基本特征12.4.4主题形象的定位原则12.4.5主题形象的定位方法12.4.6主题形象的塑造方法12.5旅游景区的产品开发分析12.5.1景区产品界定及类型12.5.2景区产品的特点12.5.3景区产品的构成12.5.4景区产品体系及组合12.5.5景区产品的开发目标12.5.6景区产品的生命周期12.6旅游景区的信息化建设分析12.6.1旅游产业信息化建设综况12.6.2景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12.6.3景区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12.6.4景区信息化建设提升路径12.7旅游景区的开发运营策略探讨12.7.1景区资源开发基础的把握12.7.2景区产品与市场的对接12.7.3景区吸引力的塑造12.7.4老景区的重新定位12.7.5旅游景区的合作发展第十三章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分析13.1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划分的依据13.1.1景区经营主体的市场化程度13.1.2景区经营主体的所有制性质13.1.3景区及其经营主体的行政隶属关系13.1.4景区的权属关系13.2中国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体系13.2.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13.2.2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13.2.3非上市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13.2.4隶属国有旅游企业集团的整合开发经营模式13.2.5隶属地方政府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13.2.6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国有企业经营模式13.2.7兼具旅游行政管理的网络复合经营管理模式13.2.8兼具资源行政管理的复合经营管理模式13.2.9隶属旅游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13.2.10隶属资源主管部门的自主开发模式13.3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透析13.3.1法律法规的约束13.3.2地方政府的影响13.3.3景区发展导向及资本性质13.3.4资源主管部门的影响13.3.5旅游产业发展水平13.3.6经济社会发展水平13.3.7市场机制发育程度13.3.8其他影响因素13.4旅游景区利益关联主体分析13.4.1国家13.4.2社会公众13.4.3地方政府13.4.4旅游及市场主管部门13.4.5景区管理机构13.4.6景区投资主体13.4.7旅游消费者13.4.8当地居民13.4.9景区员工13.5旅游景区主要经营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13.5.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案例研究13.5.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案例研究13.5.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案例研究13.5.4网络复合经营管理模式案例研究13.5.5综合分析13.6典型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特征及风险13.6.1基本特征分析13.6.2碧峰峡模式风险分析13.6.3黄山模式风险分析13.6.4富春江模式风险分析13.6.5净月潭模式风险分析13.6.6陕西旅游集团模式风险分析13.7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分析13.7.1经营权转让的可行性13.7.2经营权转让的基本模式13.7.3经营权转让的问题分析13.7.4经营权转让的对策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