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影子》居家实验任务单

合集下载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下影子的变化。

3、培养对光与影的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二、学习内容(一)影子的定义与形成1、影子的定义:影子是一种光学现象,是物体遮挡光线后,在物体后方形成的较暗区域。

2、形成原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物体时,部分光线被物体阻挡,无法到达物体后方,从而形成影子。

(二)影响影子的因素1、光源的位置和方向:光源位置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发生改变。

例如,早晨和傍晚太阳位置较低,物体的影子较长;中午太阳位置较高,影子较短。

2、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所形成的影子也各不相同。

例如,球体的影子通常是圆形,长方体的影子则可能是长方形。

3、物体与光源的距离: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且越清晰;物体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且越模糊。

(三)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1、日晷:利用太阳影子的移动来测量时间。

2、皮影戏:通过操纵影人在幕布后的影子来表演故事。

3、建筑设计:考虑建筑物在不同时间的影子对周边环境和室内采光的影响。

(四)影子的艺术创作1、影子画:通过灯光和物体的组合,创造出独特的影子图案进行绘画创作。

2、影子摄影:捕捉有趣的影子瞬间,展现独特的视觉效果。

三、学习资源1、相关科普书籍:《光与影的奥秘》、《奇妙的影子世界》等。

2、在线视频:关于影子形成原理的实验演示视频、影子艺术创作的教学视频等。

3、实地观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观察身边物体的影子变化。

四、学习方法1、观察法: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影子的变化,总结规律。

2、实验法:利用简单的材料,如手电筒、小物件等,进行影子形成的实验,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3、创作法:尝试进行影子画或影子摄影的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学习活动(一)课堂学习1、老师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展示。

2、分组进行简单的影子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

3、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记录不同时间、地点和物体产生的影子变化。

3、探索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影子形成的必要条件,如光源、遮挡物和屏。

(2)能够准确描述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形状与光源位置和遮挡物形状之间的关系。

2、难点(1)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内在联系。

(2)运用影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日晷的原理和制作。

三、学习资源1、教材相关章节:详细介绍影子的形成和特点。

2、科普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示影子的奇妙变化。

3、实验器材:手电筒、小玩偶、白色卡纸等,用于进行影子实验。

四、学习方法1、观察法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物体的影子,观察其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变化。

例如,早晨和傍晚太阳角度较低时,物体的影子较长;中午太阳高悬时,影子较短。

2、实验法利用准备的实验器材,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比如,改变手电筒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小玩偶影子的变化;尝试用不同形状的遮挡物,观察产生影子的形状差异。

3、讨论法与同学或家人交流关于影子的发现和疑问,分享彼此的观察结果和想法,共同探讨影子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和应用。

五、学习过程1、知识预习(1)阅读教材中关于影子的内容,了解影子形成的基本原理。

(2)观看科普视频,初步感受影子的多样性和神奇之处。

2、课堂学习(1)老师讲解影子形成的条件,通过实例和演示实验加深理解。

(2)小组合作进行影子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3)学习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皮影戏、日晷等,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历史文化背景。

3、课后拓展(1)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观察月食和日食现象,思考其与影子的关系。

(3)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并用它来测量时间。

六、学习评价1、知识测验通过书面测试,考查对影子形成原理、特点和应用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分析,评估实验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3 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3.3 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掌握观察影子的方法;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作业内容1. 观察影子:请同学们在家中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观察自己的影子,并记录下影子的形状、位置和变化情况。

可以尝试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光源下观察影子,尝试总结影子的特点。

2. 制作影子游戏:利用身边的材料,如纸、木棍、塑料袋等,制作可以产生影子的游戏,如手影、皮影戏等。

请同学们记录制作过程和游戏过程,并思考如何通过调整材料和位置来控制影子的形状和变化。

3. 查阅资料:请同学们通过查阅书籍、互联网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影子的知识,如影子的历史、文化背景、科学原理等。

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笔记或报告。

三、作业要求1. 观察影子作业要求:请同学们在家中独立完成观察和记录任务,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制作影子游戏作业要求: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来制作影子游戏。

3. 查阅资料作业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筛选收集到的资料,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将作业成果提交到学习平台上,以便我们进行作业评价和反馈。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方式:我们将根据同学们提交的作业成果,包括观察记录、制作过程和资料整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我们也会根据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优秀:作业成果完整、准确,观察仔细,思考深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良好:作业成果基本完整,观察较为仔细,思考有一定深度,课堂表现较好;及格:能够完成作业任务,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强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作业反馈1. 对于优秀的作业,我们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同学们继续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 对于存在不足之处的同学,我们将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3.3 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3.3 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掌握观察影子的方法;2.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利用手电筒和尺子,在家中找一个黑暗的环境(如地下室或储藏室)进行影子观察。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影子的形状、位置和方向,并记录下来。

观察时间为晚上7点到8点之间。

2. 实验作业:请同学们在家中找一个宽敞的地方,如阳台或庭院,进行影子实验。

准备一个物体(如书本、玩具等),尝试移动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记录下实验过程和结果,思考影子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3. 思考作业:请同学们在完成观察和实验后,思考以下问题:(1)影子是由什么产生的?(2)影子的形状、位置和方向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在课后完成,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提交;2. 观察作业需在晚上7点到8点之间进行,注意安全;3. 实验作业需在家中宽敞的地方进行,确保不受干扰;4. 提交作业时,请附上你的观察记录或实验照片,以便老师了解你的观察过程和结果;5. 完成作业后,请与同学交流分享,共同提高。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观察或实验的准确性、思考问题的深度;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相结合,根据标准给予相应的分数或评价;3. 评价结果反馈:评价结果将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将指出,以便学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反馈,对作业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案;2. 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疑问或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3.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次作业,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影子的秘密,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中影子的变化。

3、培养对光影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影子形成的必要条件,如光源、遮挡物和屏。

(2)能够描述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大小等特点与光源位置、遮挡物形状之间的关系。

2、难点(1)理解光线传播的直线原理对影子形成的影响。

(2)通过实验和观察,准确分析复杂环境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物体的影子,观察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变化。

例如,早晨和傍晚时,建筑物和树木的影子会很长;中午时分,影子则相对较短。

2、实验法准备手电筒、小物件(如玩具、积木等)和白色纸张,在较暗的房间里进行影子实验。

通过改变光源的位置、小物件的形状和摆放角度,观察影子的相应变化,并做好记录。

3、讨论法与同学或家人交流关于影子的观察和实验心得,分享各自的发现和疑问,共同探讨影子的奥秘。

四、学习过程1、知识准备(1)了解光的基本性质,如直线传播、能够被物体阻挡等。

(2)认识常见的光源,如太阳、灯光等。

2、观察实践(1)选择一天中的不同时段,观察户外物体影子的变化。

记录影子的长度、方向和清晰度,并思考其与时间的关系。

(2)在室内,利用灯光和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变化。

尝试改变灯光的距离和角度,观察影子的变化规律。

3、实验探究(1)实验一:探究影子的长短与光源位置的关系实验材料:手电筒、长方体木块、白色纸张实验步骤:将长方体木块放在白色纸张上。

手电筒从木块的正上方照射,记录影子的长度。

逐渐将手电筒倾斜,从不同角度照射木块,每次记录影子的长度。

实验结果:光源位置越高,影子越短;光源位置越低,影子越长。

(2)实验二:探究影子的形状与遮挡物形状的关系实验材料:手电筒、各种形状的卡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白色纸张实验步骤:将不同形状的卡片分别放在白色纸张上。

用手电筒照射卡片,观察影子的形状。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影子在不同时间、地点和环境下的变化。

3、培养对光影现象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习内容(一)影子的形成1、了解光源、物体和屏幕是形成影子的三个要素。

2、探究光沿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关系。

(二)影子的特点1、认识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轮廓有关。

2、分析影子的大小与光源距离物体的远近、光源的角度等因素的关系。

(三)影子的变化1、观察一天中影子的长度和方向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研究不同季节影子的特点。

(四)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1、了解影子在古代计时、测量等方面的应用。

2、探索影子在现代艺术、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创意运用。

三、学习资源1、相关科普书籍,如《趣味光影科学》《探索光与影的奥秘》等。

2、网络视频资源,如关于影子形成原理的实验演示视频。

3、实地观察工具,如指南针、直尺、记录表格等。

四、学习活动(一)课堂学习1、教师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影子的特点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

(二)实地观察1、选择晴天,学生在校园内不同地点,每隔一小时观察并记录一次物体影子的长度和方向。

2、观察不同高度、形状的物体所产生影子的差异。

(三)创意实践1、利用影子进行创意绘画或手影表演。

2、设计一个利用影子变化来计时的装置。

(四)知识拓展1、了解其他与光和影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2、研究影子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五、学习评价1、课堂小测验,考查学生对影子形成原理和特点的理解。

2、观察记录的评价,包括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合理性。

3、创意实践作品的展示与评价,注重创新性和对影子知识的运用。

六、学习延伸1、探究不同类型光源(如自然光、灯光)对影子效果的影响。

2、研究影子在摄影艺术中的运用技巧,尝试拍摄有创意的影子照片。

通过以上学习任务单的实施,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了解影子这一常见而又神奇的自然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和影响。

3、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学习内容1、影子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影子是由于物体阻挡光线,使得光线无法穿透而在物体后方形成的较暗区域。

形成影子的关键因素是光源、物体和投影面。

2、不同光源下影子的特点太阳光下的影子:清晰、轮廓分明,长度和方向随时间变化。

灯光下的影子:可能会有多个影子重叠,形状和大小受灯光位置和强度影响。

3、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日晷:利用影子来测量时间。

皮影戏:通过控制人物影子的动作来表演故事。

4、影子与艺术创作摄影中利用影子营造氛围和构图。

绘画中通过表现影子增强立体感和层次感。

三、学习资料1、相关科普书籍:《探索光影的奥秘》、《神奇的自然现象:影子》。

2、在线视频:科普网站上关于影子的讲解视频。

3、实地观察:在阳光下或灯光下观察物体的影子变化。

四、学习活动1、观察记录选择一个晴天,在不同时间段观察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方向和形状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晚上,在室内打开不同的灯,观察同一物体产生的多个影子,描述它们的特点。

2、实验探究用手电筒和小物件做实验,探究物体距离光源的远近、角度对影子大小和形状的影响。

3、艺术创作拍摄一组有创意的影子照片。

画一幅包含影子的画作。

4、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自己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和应用。

五、学习评估1、知识测试完成关于影子形成原理、特点和应用的简答题和选择题。

2、作品展示展示自己拍摄的影子照片和绘制的画作,阐述创作思路和对影子的理解。

3、口头报告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六、拓展思考1、思考影子是否总是黑色的,如果不是,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有其他颜色?2、研究影子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其他应用,例如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

七、注意事项1、在进行观察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直视强光。

2、认真记录观察和实验结果,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大班科学活动《影子》

大班科学活动《影子》

大班科学活动《影子》活动介绍《影子》是一项有趣的科学活动,旨在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深入了解影子是什么以及如何产生和变化。

本活动适合大班年龄的幼儿,可以在室内或室外进行。

活动准备1.确定活动地点:可以在户外进行,以更好地观察自然光所产生的影子;也可以在室内进行,使用手电筒等人工光源产生影子。

2.准备实验工具:手电筒、白纸、剪刀、胶带、卡纸、玻璃球等,视具体活动情况而定。

活动步骤第一步:观察影子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影子,让他们描述影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和变化。

可以让幼儿分别站在阳光下和人工光源下,比较两者产生的影子有何不同。

第二步:制作影子剪影接下来,为幼儿提供剪刀、卡纸和胶带等材料,让他们自行制作影子剪影。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模板,也可以让幼儿自由创作。

制作完成后,将剪影放在白纸上,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步:探究玻璃球的影子在幼儿制作完影子剪影后,可以让他们探究玻璃球的影子。

给每个幼儿分配一个玻璃球,并让他们观察不同角度下玻璃球的影子形状。

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玻璃球的影子是圆的,而不是其他形状。

第四步:用手电筒制造影子最后,使用手电筒等人工光源,为幼儿制造各种形状的影子。

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创作,也可以让他们个别或自由探索。

活动收尾活动结束后,可以引导幼儿回顾活动的过程和发现,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问题,让幼儿思考或作出解释,如:•影子是什么?•什么会产生影子?•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什么变化而变化?•为什么玻璃球的影子是圆的?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让幼儿了解影子的概念以及如何产生和变化。

2.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3.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学会利用材料制作影子。

4.培养幼儿合作和分享的精神,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学习。

以上就是本次大班科学活动《影子》的内容介绍,希望通过本活动,能够让幼儿对影子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影子科学实验报告(3篇)

影子科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传播规律,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探究物体影子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子大小、方向与光源角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总结能力。

二、实验器材1. 火柴或蜡烛2. 火柴盒或蜡烛支架3. 纸板或白纸4. 刻度尺5. 量角器6. 精密计时器(可选)7. 椅子或桌子8. 环境照明工具(如台灯、手电筒等)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将纸板或白纸平铺在桌面上,蜡烛或火柴放置在纸板一侧,确保纸板与桌面平行。

2. 观察并记录:点燃蜡烛或火柴,调整光源与纸板之间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大小、方向和形状。

3. 改变光源角度:将蜡烛或火柴沿纸板边缘移动,调整光源与纸板的角度,重复步骤2,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大小、方向和形状。

4. 改变物体距离:将蜡烛或火柴放置在纸板不同位置,重复步骤2和3,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大小、方向和形状。

5. 比较分析: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比较不同条件下影子的大小、方向和形状的变化规律。

1. 光源与纸板平行时,影子大小与光源距离成正比;光源与纸板角度越大,影子越小。

2. 光源与纸板垂直时,影子最小;光源与纸板角度越小,影子越大。

3. 影子方向始终与光源方向相反。

4. 影子形状与物体形状相似。

五、实验结论1. 光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物体背后会形成影子。

2. 影子的大小与光源距离成正比,与光源角度成反比。

3. 影子的方向始终与光源方向相反。

4. 影子形状与物体形状相似。

六、实验讨论1. 影子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影子的方向与光源方向相反?2. 影子的大小、方向和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3. 如何利用影子进行实际应用?七、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2. 尝试改变光源颜色,观察影子颜色是否变化。

3. 尝试在不同环境下进行实验,如室内、室外、白天、夜晚等。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物体影子的形成、大小、方向和形状,验证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包括光源、物体和投影面之间的关系。

2、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影子的特点,如形状、大小、方向等。

3、探究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4、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影子形成的必要条件。

(2)能够准确描述不同时间、地点和物体所产生影子的变化。

2、难点(1)理解光线传播与影子形成之间的复杂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与影子相关的自然现象。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观察各种物体的影子,记录其特点和变化。

2、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如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形成和变化。

3、讨论法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自己对影子的观察和理解,分享发现和疑问。

四、学习资源1、教材和相关科普读物,了解影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互联网资源,搜索关于影子的图片、视频和科学解释。

3、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如阳光下的操场、路灯下的街道等。

五、学习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影子图片或视频,如手影表演、日食时的影子等,引起学生对影子的兴趣,提出问题:“影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影子会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2、知识讲解(1)介绍影子形成的三要素:光源、物体和投影面。

用简单的示意图解释光线直线传播的原理,以及当光线被物体阻挡时,在投影面上形成影子的过程。

(2)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光源(如太阳、灯光)和物体(如人形、动物形状、几何图形)所产生的影子特点。

(3)讲解影子的变化规律,包括一天中不同时间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变化,以及在不同季节、不同纬度地区影子的差异。

3、观察与实践(1)安排学生在室外观察自己或其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每隔一段时间记录影子的位置、形状和长度,并思考其变化的原因。

(2)在室内进行简单的影子实验,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形状,并尝试改变光源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影子的变化。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影子现象?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影子在艺术、工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有哪些应用?(3)如何利用影子来测量物体的高度或距离?5、总结与拓展(1)总结影子形成的原理、变化规律和应用,强调观察和思考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下影子的变化。

3、培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二、学习内容1、影子的定义和形成原因介绍影子是物体挡住光线后形成的黑暗区域。

解释光线沿直线传播,当物体阻挡光线时,在物体背后形成影子。

2、影响影子的因素光源的位置和角度:光源位置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改变。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产生的影子也各不相同。

物体与光源的距离:距离越远,影子越模糊;距离越近,影子越清晰。

3、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日晷:利用影子的位置变化来测量时间。

皮影戏:通过控制人物影子的动作来表演故事。

建筑设计:考虑影子对建筑物采光和温度的影响。

4、观察和实验选择不同的物体,在阳光下观察其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利用灯光和小物件,在室内进行影子实验,探究光源角度对影子的影响。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物体的影子,观察其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中,有目的地观察影子的形成和变化。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影子实验,通过亲手操作,深入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和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3、讨论法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影子现象和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激发思维的碰撞。

四、学习资源1、相关书籍《探索自然之谜:影子的奥秘》《趣味科学实验:影子的世界》2、在线视频科普短片《影子的形成》实验教学视频《影子实验大揭秘》3、实地观察场所校园操场公园五、学习活动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结合生活实例,介绍影子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影子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影子的变化。

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共同分析原因。

3、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建筑物、树木等物体的影子,并记录其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3、培养对光影现象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4、能够运用影子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创意活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掌握影子形成的必要条件,即光源、物体和屏幕。

了解不同光源下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2、难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关系。

分析复杂环境中多个光源对影子的综合影响。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物体的影子,观察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变化。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形状。

2、实验探究法利用简单的材料,如蜡烛、纸板、小球等,设计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3、小组讨论法与同学组成小组,交流自己对影子的观察和思考。

共同探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想法。

四、学习过程1、知识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影子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影子现象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影子的初步认识,如在哪里见过影子、影子是什么颜色等。

2、原理讲解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影子形成的原理,即光沿直线传播,当光线被物体挡住时,在物体后面形成没有光线照射的区域,就是影子。

举例说明,如阳光照射下人的影子、灯光下物体的影子等。

3、观察与记录安排学生在室外选择一个固定的物体,观察其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影子变化,包括长度、方向和清晰度,并进行记录。

回到教室后,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影子变化的原因。

4、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变化。

改变光源的距离和角度,再次观察影子的变化,探究其规律。

5、创意活动让学生利用影子进行创意绘画或手影表演。

展示学生的作品,鼓励他们分享创作思路和体会。

6、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影子相关的科学知识,如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皮影戏、日晷等。

五、学习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的表现等。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解释。

2、观察并记录不同时间、地点和光照条件下影子的变化,培养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3、通过艺术创作表现影子的形态,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4、探索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影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影子形成的三要素:光源、物体、屏幕,并理解其相互关系。

(2)能够准确描述影子的长短、方向、形状等特征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规律。

2、难点(1)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内在联系。

(2)运用影子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日晷的原理和应用。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的影子现象,观察其变化,记录下来。

例如,早晨、中午和傍晚时,自己的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变化;路灯下,物体影子的特点等。

2、实验法利用手电筒、小物件和白纸等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影子形成的实验,探究光源位置、物体形状与影子的关系。

3、查阅资料法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浏览科学网站等方式,获取更多关于影子的知识,加深对影子的科学理解。

4、艺术创作法以影子为主题进行绘画、剪纸、手工等艺术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影子的魅力。

四、学习资源1、教材《科学》课本中关于光和影子的章节。

2、在线资源科普中国网站、中国数字科技馆等,里面有丰富的关于影子的科学知识和实验视频。

3、生活资源身边的各种光源(如太阳、灯光)、物体(如桌椅、树木),都可以作为观察和实验的对象。

五、学习过程1、知识学习(1)阅读教材和相关科普文章,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形成的黑暗区域就是影子。

(2)学习影子的特征,如影子的长短与光源和物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影子越长;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相反;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似,但可能会因为光源位置和角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2、观察与记录(1)选择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如早晨、中午、傍晚),在户外观察自己的影子,记录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下影子的变化。

3、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学习内容1、影子的定义和形成条件影子是由于物体阻挡了光线的传播,在物体后面形成的较暗区域。

形成影子需要有光源、物体和能够显示影子的平面。

2、光源对影子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光源(如太阳光、灯光)会产生不同强度和方向的光线,从而影响影子的清晰度和长度。

探讨光源距离物体的远近与影子大小的关系。

3、物体的形状和透明度对影子的作用物体的形状决定了影子的轮廓,例如圆形物体的影子通常是圆形的。

透明程度不同的物体产生的影子也有所差异,完全不透明的物体形成清晰的影子,而半透明物体的影子则较为模糊。

4、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影子来判断时间和方向。

影子在艺术和设计中的运用,如皮影戏、手影表演等。

5、与影子相关的科学实验和活动制作简单的日晷,通过观察影子的移动来测量时间。

进行灯光下的物体影子变化实验,记录和分析结果。

三、学习资源1、相关科普书籍,如《探索自然之谜:影子的奥秘》《趣味物理学:影子的世界》。

2、网络视频资源,例如科普纪录片《影子的故事》、教学视频“影子的形成实验”。

3、实地观察场所,如公园、操场等开阔地带,以便观察不同时间和光照条件下的影子变化。

四、学习方法1、观察法选择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观察物体影子的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对比不同物体在相同光源下的影子,以及相同物体在不同光源下的影子。

2、实验法在家中或学校进行简单的影子实验,如改变光源位置和物体形状,观察影子的相应变化。

小组合作完成日晷制作,并进行实际测试和改进。

3、阅读与讨论阅读推荐的科普书籍和文章,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在观察和实验中的发现和体会。

五、学习进度第一周:初步了解影子的概念和形成条件阅读相关资料,观看视频,了解影子的基本定义和形成所需的要素。

完成简单的课后练习,如判断哪些情况下会产生影子。

《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学会观察和记录影子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 观察与记录:学生在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如窗前或户外,使用简易的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要求记录至少三次变化(早晨、中午、傍晚)。

2. 实践操作:学生在家长或老师的陪同下,动手制作简易的日晷,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影子与时间的关系。

具体步骤包括选择合适长度的木棒或竹竿作为“指针”,确定固定位置,观察并记录“指针”在一天中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

3. 探究活动: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物体(如书本、玩具等)进行影子实验,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对影子产生的影响,并记录实验结果。

4. 作品制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个关于“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小作品或模型,如一个展示影子变化的立体模型等。

三、作业要求1. 认真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数据要准确、清晰。

2. 在制作日晷和进行影子实验时,要保证光线充足,且尽可能排除其他光源的干扰。

3. 作品制作要体现所学知识,有创意且美观。

4. 作业完成后,需家长签字确认孩子完成情况。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实践操作、探究活动及作品制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作品和实验结果,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

3. 家长需及时与孩子沟通作业完成情况,鼓励孩子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观察、实践、探究和制作等活动,加深对阳光下物体影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3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3.3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使学生掌握影子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3.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影子的秘密》课本中的相关章节,了解影子的定义、形成条件以及与光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2. 观察实验:(1)学生需在家中寻找合适的场所和光源,如窗户外的自然光或台灯等,自行设置简易影子投影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记录。

(2)用各种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影子的形态、大小及光源距离变化对影子的影响。

例如使用手电筒做光源,使用不同的物品挡住光路,观察影子变化。

3. 小组合作:学生需与小组内成员共同完成一个“影子剧场”的创作项目。

每个小组需选择一个主题(如寓言故事、动物形象等),利用影子进行表演,并尝试用影子讲述故事。

创作过程中需要小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创意。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完成阅读并标注理解不清晰的要点。

2. 观察实验部分:要求学生进行多次观察,确保准确记录影子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鼓励采用表格、图表等方式整理实验数据和结果。

3. 小组合作部分:学生应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按时提交各自分工完成的剧场表演素材,包括道具设计、场景布置等图片和描述。

各成员的配合要密切,在分工完成后,能够顺利地将整个表演内容整合到一起。

剧本需由组内共同讨论完成,确保故事情节流畅且能够通过影子形式有效表达。

四、作业评价1. 理论学习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笔记和课堂讨论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影子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实验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检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小组合作部分:教师将根据小组提交的剧场表演素材和最终完成的表演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下影子的变化。

3、培养对光影现象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影子形成的必要条件,即光源、遮挡物和屏。

(2)能够描述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大小等特征与光源位置、遮挡物形状之间的关系。

2、难点(1)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影子相关的复杂现象。

三、学习资源1、教材《科学》中关于光与影的章节。

2、相关科普视频,如《影子的秘密》。

3、实验器材:手电筒、小木块、白纸等。

四、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1)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初步了解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自己动手进行简单的影子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

2、小组合作(1)与小组成员交流实验心得和观察发现,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合作完成一些较复杂的影子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实地观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的影子现象,如阳光下的建筑影子、路灯下的行人影子等,并思考其原因。

五、学习过程1、知识导入(1)观看一段有趣的影子表演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影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影子会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2、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

(2)记录关键知识点,如光源的种类、遮挡物的作用等。

3、实验探究(1)进行简单的影子实验:用手电筒照射小木块,在白纸上观察影子的形成。

改变手电筒的距离,观察影子的大小变化。

改变手电筒的照射角度,观察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变化。

(2)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思考背后的原理。

4、小组讨论(1)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和疑问。

(2)共同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的影子长度会不同?如何利用影子来判断时间和方向?5、知识拓展(1)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皮影戏、日晷等。

(2)思考影子在艺术、工程等领域的作用。

6、总结归纳(1)回顾本次学习的内容,总结影子形成的原理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影子的变化。

3、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学习内容1、影子的定义与形成影子是物体挡住光线后,在物体后面形成的较暗区域。

形成影子需要光源、物体和投影面三个要素。

2、光源对影子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光源(如太阳光、灯光)会产生不同形状和清晰度的影子。

光源的位置和角度变化会导致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大小发生改变。

3、物体的特性与影子物体的形状和透明度会影响影子的形状和清晰度。

物体的运动状态会使影子相应地发生变化。

4、投影面的作用投影面的材质(如光滑、粗糙)和颜色会影响影子的呈现效果。

投影面的位置和角度也会对影子的观察产生影响。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物体的影子,观察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变化。

可以选择在阳光下、灯光下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2、实验法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道具,如手电筒、小物件、白色纸张等,进行影子形成的实验。

改变光源、物体和投影面的条件,观察影子的变化,并做好实验记录。

3、查阅资料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获取更多关于影子的知识和科学解释。

四、学习资源1、科普书籍《趣味物理学》《探索自然奥秘》2、网络资源科普网站:_____在线视频:_____3、实验材料手电筒各种形状的小物件(如积木、玩偶、球类等)白色纸张量尺五、学习活动1、影子观察日记连续一周,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如上午、下午或晚上),观察同一物体的影子,并记录下影子的长度、方向、形状以及当时的天气情况和光源位置。

2、影子实验探究进行至少三个不同的影子实验,如改变光源距离物体的远近、改变物体的形状、更换投影面等,每次实验后记录下影子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

3、制作影子创意作品利用影子的特点,发挥创意,制作一幅影子画或者一个影子手工艺品。

4、小组讨论与同学组成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讨论影子现象中的有趣发现和疑惑。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影子的产生。

2、观察不同光照条件下影子的特点,学会分析影子的变化规律。

3、通过创作与影子相关的艺术作品,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4、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习内容(一)影子的科学原理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物体时,被阻挡的部分形成了影子。

2、影子的形成条件(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灯泡等。

(2)不透明物体:阻挡光线传播的物体。

(3)屏:用于呈现影子的平面。

(二)影子的变化规律1、光源位置的影响(1)光源高度的变化:光源越高,影子越短;光源越低,影子越长。

(2)光源方向的变化:光源从不同方向照射物体,影子的方向也会不同。

2、物体位置的影响(1)物体与光源距离的变化: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物体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

(2)物体与屏距离的变化:物体离屏越近,影子越清晰;物体离屏越远,影子越模糊。

(三)影子的艺术创作1、手影游戏通过双手的形状变化,在灯光下创造出各种有趣的动物形象。

2、影子绘画利用物体的影子轮廓,进行创意绘画。

(四)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1、日晷利用太阳影子的移动来测量时间。

2、皮影戏通过控制人物剪影的动作和光影效果,表演故事。

三、学习资源1、相关科普书籍:《光与影的奥秘》、《探索影子的世界》。

2、在线视频:科普纪录片《影子的故事》、教学视频《如何观察影子的变化》。

3、实验材料:手电筒、不透明物体(如积木、玩偶)、白色屏幕。

四、学习活动(一)观察与实验1、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在户外观察自己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记录影子的长度、方向和清晰度的变化。

2、晚上在家中,使用手电筒和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白色墙壁上进行影子实验,观察光源位置和物体位置对影子的影响。

(二)艺术创作1、与家人或朋友一起玩手影游戏,互相展示和学习新的手影造型。

2、独自完成一幅影子绘画作品,发挥想象力,为影子添加丰富的色彩和细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影子》探究任务单
学校:班级:姓名:
探究的问题:
1.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影子,你找到了哪些物体的影子:
答:
2.影子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我的猜测:
材料:
做法:
我的发现:
3.一只铅笔的影子长短会变化吗?(可以把你的实验发现在下面画一画或者拍照留存呀)
答:
4.物体的影子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有利方面:
不利的方面:
5.你还探究了哪些问题?
阅读材料: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无影灯制作原理
工程师设计了手术用的无影灯。

在一个很大的灯盘上安装了很多的灯,组成了一个大面积的光源。

这样光就能从不同角度照射到手术台上,尽量消除医生的手、头等可能在手术部位造成的阴影,使医生视野内有足够的亮度,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