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影子》居家实验任务单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下影子的变化。
3、培养对光与影的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二、学习内容(一)影子的定义与形成1、影子的定义:影子是一种光学现象,是物体遮挡光线后,在物体后方形成的较暗区域。
2、形成原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物体时,部分光线被物体阻挡,无法到达物体后方,从而形成影子。
(二)影响影子的因素1、光源的位置和方向:光源位置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发生改变。
例如,早晨和傍晚太阳位置较低,物体的影子较长;中午太阳位置较高,影子较短。
2、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所形成的影子也各不相同。
例如,球体的影子通常是圆形,长方体的影子则可能是长方形。
3、物体与光源的距离: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且越清晰;物体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且越模糊。
(三)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1、日晷:利用太阳影子的移动来测量时间。
2、皮影戏:通过操纵影人在幕布后的影子来表演故事。
3、建筑设计:考虑建筑物在不同时间的影子对周边环境和室内采光的影响。
(四)影子的艺术创作1、影子画:通过灯光和物体的组合,创造出独特的影子图案进行绘画创作。
2、影子摄影:捕捉有趣的影子瞬间,展现独特的视觉效果。
三、学习资源1、相关科普书籍:《光与影的奥秘》、《奇妙的影子世界》等。
2、在线视频:关于影子形成原理的实验演示视频、影子艺术创作的教学视频等。
3、实地观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观察身边物体的影子变化。
四、学习方法1、观察法: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影子的变化,总结规律。
2、实验法:利用简单的材料,如手电筒、小物件等,进行影子形成的实验,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3、创作法:尝试进行影子画或影子摄影的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学习活动(一)课堂学习1、老师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展示。
2、分组进行简单的影子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
3、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记录不同时间、地点和物体产生的影子变化。
3、探索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影子形成的必要条件,如光源、遮挡物和屏。
(2)能够准确描述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形状与光源位置和遮挡物形状之间的关系。
2、难点(1)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内在联系。
(2)运用影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日晷的原理和制作。
三、学习资源1、教材相关章节:详细介绍影子的形成和特点。
2、科普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示影子的奇妙变化。
3、实验器材:手电筒、小玩偶、白色卡纸等,用于进行影子实验。
四、学习方法1、观察法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物体的影子,观察其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的变化。
例如,早晨和傍晚太阳角度较低时,物体的影子较长;中午太阳高悬时,影子较短。
2、实验法利用准备的实验器材,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比如,改变手电筒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小玩偶影子的变化;尝试用不同形状的遮挡物,观察产生影子的形状差异。
3、讨论法与同学或家人交流关于影子的发现和疑问,分享彼此的观察结果和想法,共同探讨影子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和应用。
五、学习过程1、知识预习(1)阅读教材中关于影子的内容,了解影子形成的基本原理。
(2)观看科普视频,初步感受影子的多样性和神奇之处。
2、课堂学习(1)老师讲解影子形成的条件,通过实例和演示实验加深理解。
(2)小组合作进行影子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3)学习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皮影戏、日晷等,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历史文化背景。
3、课后拓展(1)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观察月食和日食现象,思考其与影子的关系。
(3)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并用它来测量时间。
六、学习评价1、知识测验通过书面测试,考查对影子形成原理、特点和应用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分析,评估实验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3 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掌握观察影子的方法;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作业内容1. 观察影子:请同学们在家中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观察自己的影子,并记录下影子的形状、位置和变化情况。
可以尝试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光源下观察影子,尝试总结影子的特点。
2. 制作影子游戏:利用身边的材料,如纸、木棍、塑料袋等,制作可以产生影子的游戏,如手影、皮影戏等。
请同学们记录制作过程和游戏过程,并思考如何通过调整材料和位置来控制影子的形状和变化。
3. 查阅资料:请同学们通过查阅书籍、互联网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影子的知识,如影子的历史、文化背景、科学原理等。
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笔记或报告。
三、作业要求1. 观察影子作业要求:请同学们在家中独立完成观察和记录任务,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制作影子游戏作业要求: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来制作影子游戏。
3. 查阅资料作业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筛选收集到的资料,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将作业成果提交到学习平台上,以便我们进行作业评价和反馈。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方式:我们将根据同学们提交的作业成果,包括观察记录、制作过程和资料整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我们也会根据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优秀:作业成果完整、准确,观察仔细,思考深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良好:作业成果基本完整,观察较为仔细,思考有一定深度,课堂表现较好;及格:能够完成作业任务,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强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作业反馈1. 对于优秀的作业,我们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同学们继续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 对于存在不足之处的同学,我们将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3.3 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掌握观察影子的方法;2.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利用手电筒和尺子,在家中找一个黑暗的环境(如地下室或储藏室)进行影子观察。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影子的形状、位置和方向,并记录下来。
观察时间为晚上7点到8点之间。
2. 实验作业:请同学们在家中找一个宽敞的地方,如阳台或庭院,进行影子实验。
准备一个物体(如书本、玩具等),尝试移动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记录下实验过程和结果,思考影子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3. 思考作业:请同学们在完成观察和实验后,思考以下问题:(1)影子是由什么产生的?(2)影子的形状、位置和方向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在课后完成,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提交;2. 观察作业需在晚上7点到8点之间进行,注意安全;3. 实验作业需在家中宽敞的地方进行,确保不受干扰;4. 提交作业时,请附上你的观察记录或实验照片,以便老师了解你的观察过程和结果;5. 完成作业后,请与同学交流分享,共同提高。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观察或实验的准确性、思考问题的深度;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相结合,根据标准给予相应的分数或评价;3. 评价结果反馈:评价结果将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将指出,以便学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反馈,对作业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案;2. 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疑问或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3.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次作业,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影子的秘密,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中影子的变化。
3、培养对光影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影子形成的必要条件,如光源、遮挡物和屏。
(2)能够描述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大小等特点与光源位置、遮挡物形状之间的关系。
2、难点(1)理解光线传播的直线原理对影子形成的影响。
(2)通过实验和观察,准确分析复杂环境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物体的影子,观察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变化。
例如,早晨和傍晚时,建筑物和树木的影子会很长;中午时分,影子则相对较短。
2、实验法准备手电筒、小物件(如玩具、积木等)和白色纸张,在较暗的房间里进行影子实验。
通过改变光源的位置、小物件的形状和摆放角度,观察影子的相应变化,并做好记录。
3、讨论法与同学或家人交流关于影子的观察和实验心得,分享各自的发现和疑问,共同探讨影子的奥秘。
四、学习过程1、知识准备(1)了解光的基本性质,如直线传播、能够被物体阻挡等。
(2)认识常见的光源,如太阳、灯光等。
2、观察实践(1)选择一天中的不同时段,观察户外物体影子的变化。
记录影子的长度、方向和清晰度,并思考其与时间的关系。
(2)在室内,利用灯光和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变化。
尝试改变灯光的距离和角度,观察影子的变化规律。
3、实验探究(1)实验一:探究影子的长短与光源位置的关系实验材料:手电筒、长方体木块、白色纸张实验步骤:将长方体木块放在白色纸张上。
手电筒从木块的正上方照射,记录影子的长度。
逐渐将手电筒倾斜,从不同角度照射木块,每次记录影子的长度。
实验结果:光源位置越高,影子越短;光源位置越低,影子越长。
(2)实验二:探究影子的形状与遮挡物形状的关系实验材料:手电筒、各种形状的卡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白色纸张实验步骤:将不同形状的卡片分别放在白色纸张上。
用手电筒照射卡片,观察影子的形状。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影子在不同时间、地点和环境下的变化。
3、培养对光影现象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习内容(一)影子的形成1、了解光源、物体和屏幕是形成影子的三个要素。
2、探究光沿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关系。
(二)影子的特点1、认识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轮廓有关。
2、分析影子的大小与光源距离物体的远近、光源的角度等因素的关系。
(三)影子的变化1、观察一天中影子的长度和方向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研究不同季节影子的特点。
(四)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1、了解影子在古代计时、测量等方面的应用。
2、探索影子在现代艺术、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创意运用。
三、学习资源1、相关科普书籍,如《趣味光影科学》《探索光与影的奥秘》等。
2、网络视频资源,如关于影子形成原理的实验演示视频。
3、实地观察工具,如指南针、直尺、记录表格等。
四、学习活动(一)课堂学习1、教师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影子的特点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
(二)实地观察1、选择晴天,学生在校园内不同地点,每隔一小时观察并记录一次物体影子的长度和方向。
2、观察不同高度、形状的物体所产生影子的差异。
(三)创意实践1、利用影子进行创意绘画或手影表演。
2、设计一个利用影子变化来计时的装置。
(四)知识拓展1、了解其他与光和影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2、研究影子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五、学习评价1、课堂小测验,考查学生对影子形成原理和特点的理解。
2、观察记录的评价,包括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合理性。
3、创意实践作品的展示与评价,注重创新性和对影子知识的运用。
六、学习延伸1、探究不同类型光源(如自然光、灯光)对影子效果的影响。
2、研究影子在摄影艺术中的运用技巧,尝试拍摄有创意的影子照片。
通过以上学习任务单的实施,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了解影子这一常见而又神奇的自然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和影响。
3、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学习内容1、影子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影子是由于物体阻挡光线,使得光线无法穿透而在物体后方形成的较暗区域。
形成影子的关键因素是光源、物体和投影面。
2、不同光源下影子的特点太阳光下的影子:清晰、轮廓分明,长度和方向随时间变化。
灯光下的影子:可能会有多个影子重叠,形状和大小受灯光位置和强度影响。
3、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日晷:利用影子来测量时间。
皮影戏:通过控制人物影子的动作来表演故事。
4、影子与艺术创作摄影中利用影子营造氛围和构图。
绘画中通过表现影子增强立体感和层次感。
三、学习资料1、相关科普书籍:《探索光影的奥秘》、《神奇的自然现象:影子》。
2、在线视频:科普网站上关于影子的讲解视频。
3、实地观察:在阳光下或灯光下观察物体的影子变化。
四、学习活动1、观察记录选择一个晴天,在不同时间段观察同一物体的影子长度、方向和形状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晚上,在室内打开不同的灯,观察同一物体产生的多个影子,描述它们的特点。
2、实验探究用手电筒和小物件做实验,探究物体距离光源的远近、角度对影子大小和形状的影响。
3、艺术创作拍摄一组有创意的影子照片。
画一幅包含影子的画作。
4、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自己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和应用。
五、学习评估1、知识测试完成关于影子形成原理、特点和应用的简答题和选择题。
2、作品展示展示自己拍摄的影子照片和绘制的画作,阐述创作思路和对影子的理解。
3、口头报告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六、拓展思考1、思考影子是否总是黑色的,如果不是,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有其他颜色?2、研究影子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的其他应用,例如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
七、注意事项1、在进行观察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直视强光。
2、认真记录观察和实验结果,以便后续分析和总结。
大班科学活动《影子》
大班科学活动《影子》活动介绍《影子》是一项有趣的科学活动,旨在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深入了解影子是什么以及如何产生和变化。
本活动适合大班年龄的幼儿,可以在室内或室外进行。
活动准备1.确定活动地点:可以在户外进行,以更好地观察自然光所产生的影子;也可以在室内进行,使用手电筒等人工光源产生影子。
2.准备实验工具:手电筒、白纸、剪刀、胶带、卡纸、玻璃球等,视具体活动情况而定。
活动步骤第一步:观察影子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影子,让他们描述影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和变化。
可以让幼儿分别站在阳光下和人工光源下,比较两者产生的影子有何不同。
第二步:制作影子剪影接下来,为幼儿提供剪刀、卡纸和胶带等材料,让他们自行制作影子剪影。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模板,也可以让幼儿自由创作。
制作完成后,将剪影放在白纸上,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步:探究玻璃球的影子在幼儿制作完影子剪影后,可以让他们探究玻璃球的影子。
给每个幼儿分配一个玻璃球,并让他们观察不同角度下玻璃球的影子形状。
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玻璃球的影子是圆的,而不是其他形状。
第四步:用手电筒制造影子最后,使用手电筒等人工光源,为幼儿制造各种形状的影子。
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创作,也可以让他们个别或自由探索。
活动收尾活动结束后,可以引导幼儿回顾活动的过程和发现,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问题,让幼儿思考或作出解释,如:•影子是什么?•什么会产生影子?•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什么变化而变化?•为什么玻璃球的影子是圆的?活动目标通过本活动,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让幼儿了解影子的概念以及如何产生和变化。
2.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3.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学会利用材料制作影子。
4.培养幼儿合作和分享的精神,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学习。
以上就是本次大班科学活动《影子》的内容介绍,希望通过本活动,能够让幼儿对影子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影子科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传播规律,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探究物体影子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子大小、方向与光源角度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总结能力。
二、实验器材1. 火柴或蜡烛2. 火柴盒或蜡烛支架3. 纸板或白纸4. 刻度尺5. 量角器6. 精密计时器(可选)7. 椅子或桌子8. 环境照明工具(如台灯、手电筒等)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将纸板或白纸平铺在桌面上,蜡烛或火柴放置在纸板一侧,确保纸板与桌面平行。
2. 观察并记录:点燃蜡烛或火柴,调整光源与纸板之间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大小、方向和形状。
3. 改变光源角度:将蜡烛或火柴沿纸板边缘移动,调整光源与纸板的角度,重复步骤2,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大小、方向和形状。
4. 改变物体距离:将蜡烛或火柴放置在纸板不同位置,重复步骤2和3,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大小、方向和形状。
5. 比较分析: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比较不同条件下影子的大小、方向和形状的变化规律。
1. 光源与纸板平行时,影子大小与光源距离成正比;光源与纸板角度越大,影子越小。
2. 光源与纸板垂直时,影子最小;光源与纸板角度越小,影子越大。
3. 影子方向始终与光源方向相反。
4. 影子形状与物体形状相似。
五、实验结论1. 光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物体背后会形成影子。
2. 影子的大小与光源距离成正比,与光源角度成反比。
3. 影子的方向始终与光源方向相反。
4. 影子形状与物体形状相似。
六、实验讨论1. 影子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影子的方向与光源方向相反?2. 影子的大小、方向和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3. 如何利用影子进行实际应用?七、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变化。
2. 尝试改变光源颜色,观察影子颜色是否变化。
3. 尝试在不同环境下进行实验,如室内、室外、白天、夜晚等。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物体影子的形成、大小、方向和形状,验证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包括光源、物体和投影面之间的关系。
2、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影子的特点,如形状、大小、方向等。
3、探究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4、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影子形成的必要条件。
(2)能够准确描述不同时间、地点和物体所产生影子的变化。
2、难点(1)理解光线传播与影子形成之间的复杂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与影子相关的自然现象。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观察各种物体的影子,记录其特点和变化。
2、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如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形成和变化。
3、讨论法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自己对影子的观察和理解,分享发现和疑问。
四、学习资源1、教材和相关科普读物,了解影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互联网资源,搜索关于影子的图片、视频和科学解释。
3、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如阳光下的操场、路灯下的街道等。
五、学习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影子图片或视频,如手影表演、日食时的影子等,引起学生对影子的兴趣,提出问题:“影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影子会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2、知识讲解(1)介绍影子形成的三要素:光源、物体和投影面。
用简单的示意图解释光线直线传播的原理,以及当光线被物体阻挡时,在投影面上形成影子的过程。
(2)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光源(如太阳、灯光)和物体(如人形、动物形状、几何图形)所产生的影子特点。
(3)讲解影子的变化规律,包括一天中不同时间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变化,以及在不同季节、不同纬度地区影子的差异。
3、观察与实践(1)安排学生在室外观察自己或其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每隔一段时间记录影子的位置、形状和长度,并思考其变化的原因。
(2)在室内进行简单的影子实验,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形状,并尝试改变光源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影子的变化。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影子现象?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影子在艺术、工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有哪些应用?(3)如何利用影子来测量物体的高度或距离?5、总结与拓展(1)总结影子形成的原理、变化规律和应用,强调观察和思考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下影子的变化。
3、培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二、学习内容1、影子的定义和形成原因介绍影子是物体挡住光线后形成的黑暗区域。
解释光线沿直线传播,当物体阻挡光线时,在物体背后形成影子。
2、影响影子的因素光源的位置和角度:光源位置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改变。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产生的影子也各不相同。
物体与光源的距离:距离越远,影子越模糊;距离越近,影子越清晰。
3、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日晷:利用影子的位置变化来测量时间。
皮影戏:通过控制人物影子的动作来表演故事。
建筑设计:考虑影子对建筑物采光和温度的影响。
4、观察和实验选择不同的物体,在阳光下观察其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利用灯光和小物件,在室内进行影子实验,探究光源角度对影子的影响。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物体的影子,观察其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中,有目的地观察影子的形成和变化。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影子实验,通过亲手操作,深入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和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3、讨论法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影子现象和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激发思维的碰撞。
四、学习资源1、相关书籍《探索自然之谜:影子的奥秘》《趣味科学实验:影子的世界》2、在线视频科普短片《影子的形成》实验教学视频《影子实验大揭秘》3、实地观察场所校园操场公园五、学习活动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结合生活实例,介绍影子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影子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影子的变化。
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共同分析原因。
3、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建筑物、树木等物体的影子,并记录其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3、培养对光影现象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4、能够运用影子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创意活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掌握影子形成的必要条件,即光源、物体和屏幕。
了解不同光源下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2、难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关系。
分析复杂环境中多个光源对影子的综合影响。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物体的影子,观察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变化。
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形状。
2、实验探究法利用简单的材料,如蜡烛、纸板、小球等,设计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3、小组讨论法与同学组成小组,交流自己对影子的观察和思考。
共同探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想法。
四、学习过程1、知识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影子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影子现象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影子的初步认识,如在哪里见过影子、影子是什么颜色等。
2、原理讲解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影子形成的原理,即光沿直线传播,当光线被物体挡住时,在物体后面形成没有光线照射的区域,就是影子。
举例说明,如阳光照射下人的影子、灯光下物体的影子等。
3、观察与记录安排学生在室外选择一个固定的物体,观察其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影子变化,包括长度、方向和清晰度,并进行记录。
回到教室后,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影子变化的原因。
4、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用手电筒照射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观察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变化。
改变光源的距离和角度,再次观察影子的变化,探究其规律。
5、创意活动让学生利用影子进行创意绘画或手影表演。
展示学生的作品,鼓励他们分享创作思路和体会。
6、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影子相关的科学知识,如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皮影戏、日晷等。
五、学习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的表现等。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进行解释。
2、观察并记录不同时间、地点和光照条件下影子的变化,培养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3、通过艺术创作表现影子的形态,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4、探索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影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影子形成的三要素:光源、物体、屏幕,并理解其相互关系。
(2)能够准确描述影子的长短、方向、形状等特征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规律。
2、难点(1)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的内在联系。
(2)运用影子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日晷的原理和应用。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的影子现象,观察其变化,记录下来。
例如,早晨、中午和傍晚时,自己的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变化;路灯下,物体影子的特点等。
2、实验法利用手电筒、小物件和白纸等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影子形成的实验,探究光源位置、物体形状与影子的关系。
3、查阅资料法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浏览科学网站等方式,获取更多关于影子的知识,加深对影子的科学理解。
4、艺术创作法以影子为主题进行绘画、剪纸、手工等艺术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影子的魅力。
四、学习资源1、教材《科学》课本中关于光和影子的章节。
2、在线资源科普中国网站、中国数字科技馆等,里面有丰富的关于影子的科学知识和实验视频。
3、生活资源身边的各种光源(如太阳、灯光)、物体(如桌椅、树木),都可以作为观察和实验的对象。
五、学习过程1、知识学习(1)阅读教材和相关科普文章,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形成的黑暗区域就是影子。
(2)学习影子的特征,如影子的长短与光源和物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影子越长;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相反;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相似,但可能会因为光源位置和角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2、观察与记录(1)选择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如早晨、中午、傍晚),在户外观察自己的影子,记录影子的长度、方向和形状,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下影子的变化。
3、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学习内容1、影子的定义和形成条件影子是由于物体阻挡了光线的传播,在物体后面形成的较暗区域。
形成影子需要有光源、物体和能够显示影子的平面。
2、光源对影子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光源(如太阳光、灯光)会产生不同强度和方向的光线,从而影响影子的清晰度和长度。
探讨光源距离物体的远近与影子大小的关系。
3、物体的形状和透明度对影子的作用物体的形状决定了影子的轮廓,例如圆形物体的影子通常是圆形的。
透明程度不同的物体产生的影子也有所差异,完全不透明的物体形成清晰的影子,而半透明物体的影子则较为模糊。
4、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影子来判断时间和方向。
影子在艺术和设计中的运用,如皮影戏、手影表演等。
5、与影子相关的科学实验和活动制作简单的日晷,通过观察影子的移动来测量时间。
进行灯光下的物体影子变化实验,记录和分析结果。
三、学习资源1、相关科普书籍,如《探索自然之谜:影子的奥秘》《趣味物理学:影子的世界》。
2、网络视频资源,例如科普纪录片《影子的故事》、教学视频“影子的形成实验”。
3、实地观察场所,如公园、操场等开阔地带,以便观察不同时间和光照条件下的影子变化。
四、学习方法1、观察法选择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观察物体影子的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对比不同物体在相同光源下的影子,以及相同物体在不同光源下的影子。
2、实验法在家中或学校进行简单的影子实验,如改变光源位置和物体形状,观察影子的相应变化。
小组合作完成日晷制作,并进行实际测试和改进。
3、阅读与讨论阅读推荐的科普书籍和文章,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在观察和实验中的发现和体会。
五、学习进度第一周:初步了解影子的概念和形成条件阅读相关资料,观看视频,了解影子的基本定义和形成所需的要素。
完成简单的课后练习,如判断哪些情况下会产生影子。
《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学会观察和记录影子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 观察与记录:学生在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如窗前或户外,使用简易的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要求记录至少三次变化(早晨、中午、傍晚)。
2. 实践操作:学生在家长或老师的陪同下,动手制作简易的日晷,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影子与时间的关系。
具体步骤包括选择合适长度的木棒或竹竿作为“指针”,确定固定位置,观察并记录“指针”在一天中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
3. 探究活动: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物体(如书本、玩具等)进行影子实验,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对影子产生的影响,并记录实验结果。
4. 作品制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个关于“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小作品或模型,如一个展示影子变化的立体模型等。
三、作业要求1. 认真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数据要准确、清晰。
2. 在制作日晷和进行影子实验时,要保证光线充足,且尽可能排除其他光源的干扰。
3. 作品制作要体现所学知识,有创意且美观。
4. 作业完成后,需家长签字确认孩子完成情况。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实践操作、探究活动及作品制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作品和实验结果,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
3. 家长需及时与孩子沟通作业完成情况,鼓励孩子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观察、实践、探究和制作等活动,加深对阳光下物体影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3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下册
《影子的秘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使学生掌握影子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3.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影子的秘密》课本中的相关章节,了解影子的定义、形成条件以及与光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2. 观察实验:(1)学生需在家中寻找合适的场所和光源,如窗户外的自然光或台灯等,自行设置简易影子投影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记录。
(2)用各种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影子的形态、大小及光源距离变化对影子的影响。
例如使用手电筒做光源,使用不同的物品挡住光路,观察影子变化。
3. 小组合作:学生需与小组内成员共同完成一个“影子剧场”的创作项目。
每个小组需选择一个主题(如寓言故事、动物形象等),利用影子进行表演,并尝试用影子讲述故事。
创作过程中需要小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创意。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完成阅读并标注理解不清晰的要点。
2. 观察实验部分:要求学生进行多次观察,确保准确记录影子的变化过程及原因。
鼓励采用表格、图表等方式整理实验数据和结果。
3. 小组合作部分:学生应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按时提交各自分工完成的剧场表演素材,包括道具设计、场景布置等图片和描述。
各成员的配合要密切,在分工完成后,能够顺利地将整个表演内容整合到一起。
剧本需由组内共同讨论完成,确保故事情节流畅且能够通过影子形式有效表达。
四、作业评价1. 理论学习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笔记和课堂讨论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影子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实验部分: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检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小组合作部分:教师将根据小组提交的剧场表演素材和最终完成的表演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分析不同环境下影子的变化。
3、培养对光影现象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影子形成的必要条件,即光源、遮挡物和屏。
(2)能够描述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大小等特征与光源位置、遮挡物形状之间的关系。
2、难点(1)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影子相关的复杂现象。
三、学习资源1、教材《科学》中关于光与影的章节。
2、相关科普视频,如《影子的秘密》。
3、实验器材:手电筒、小木块、白纸等。
四、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1)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初步了解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2)自己动手进行简单的影子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
2、小组合作(1)与小组成员交流实验心得和观察发现,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合作完成一些较复杂的影子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实地观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的影子现象,如阳光下的建筑影子、路灯下的行人影子等,并思考其原因。
五、学习过程1、知识导入(1)观看一段有趣的影子表演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影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影子会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2、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
(2)记录关键知识点,如光源的种类、遮挡物的作用等。
3、实验探究(1)进行简单的影子实验:用手电筒照射小木块,在白纸上观察影子的形成。
改变手电筒的距离,观察影子的大小变化。
改变手电筒的照射角度,观察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变化。
(2)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思考背后的原理。
4、小组讨论(1)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和疑问。
(2)共同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的影子长度会不同?如何利用影子来判断时间和方向?5、知识拓展(1)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皮影戏、日晷等。
(2)思考影子在艺术、工程等领域的作用。
6、总结归纳(1)回顾本次学习的内容,总结影子形成的原理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影子的变化。
3、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学习内容1、影子的定义与形成影子是物体挡住光线后,在物体后面形成的较暗区域。
形成影子需要光源、物体和投影面三个要素。
2、光源对影子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光源(如太阳光、灯光)会产生不同形状和清晰度的影子。
光源的位置和角度变化会导致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大小发生改变。
3、物体的特性与影子物体的形状和透明度会影响影子的形状和清晰度。
物体的运动状态会使影子相应地发生变化。
4、投影面的作用投影面的材质(如光滑、粗糙)和颜色会影响影子的呈现效果。
投影面的位置和角度也会对影子的观察产生影响。
三、学习方法1、观察法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物体的影子,观察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变化。
可以选择在阳光下、灯光下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2、实验法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道具,如手电筒、小物件、白色纸张等,进行影子形成的实验。
改变光源、物体和投影面的条件,观察影子的变化,并做好实验记录。
3、查阅资料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获取更多关于影子的知识和科学解释。
四、学习资源1、科普书籍《趣味物理学》《探索自然奥秘》2、网络资源科普网站:_____在线视频:_____3、实验材料手电筒各种形状的小物件(如积木、玩偶、球类等)白色纸张量尺五、学习活动1、影子观察日记连续一周,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如上午、下午或晚上),观察同一物体的影子,并记录下影子的长度、方向、形状以及当时的天气情况和光源位置。
2、影子实验探究进行至少三个不同的影子实验,如改变光源距离物体的远近、改变物体的形状、更换投影面等,每次实验后记录下影子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
3、制作影子创意作品利用影子的特点,发挥创意,制作一幅影子画或者一个影子手工艺品。
4、小组讨论与同学组成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讨论影子现象中的有趣发现和疑惑。
《影子》 学习任务单
《影子》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能够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影子的产生。
2、观察不同光照条件下影子的特点,学会分析影子的变化规律。
3、通过创作与影子相关的艺术作品,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4、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习内容(一)影子的科学原理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物体时,被阻挡的部分形成了影子。
2、影子的形成条件(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灯泡等。
(2)不透明物体:阻挡光线传播的物体。
(3)屏:用于呈现影子的平面。
(二)影子的变化规律1、光源位置的影响(1)光源高度的变化:光源越高,影子越短;光源越低,影子越长。
(2)光源方向的变化:光源从不同方向照射物体,影子的方向也会不同。
2、物体位置的影响(1)物体与光源距离的变化: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物体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
(2)物体与屏距离的变化:物体离屏越近,影子越清晰;物体离屏越远,影子越模糊。
(三)影子的艺术创作1、手影游戏通过双手的形状变化,在灯光下创造出各种有趣的动物形象。
2、影子绘画利用物体的影子轮廓,进行创意绘画。
(四)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1、日晷利用太阳影子的移动来测量时间。
2、皮影戏通过控制人物剪影的动作和光影效果,表演故事。
三、学习资源1、相关科普书籍:《光与影的奥秘》、《探索影子的世界》。
2、在线视频:科普纪录片《影子的故事》、教学视频《如何观察影子的变化》。
3、实验材料:手电筒、不透明物体(如积木、玩偶)、白色屏幕。
四、学习活动(一)观察与实验1、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在户外观察自己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记录影子的长度、方向和清晰度的变化。
2、晚上在家中,使用手电筒和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白色墙壁上进行影子实验,观察光源位置和物体位置对影子的影响。
(二)艺术创作1、与家人或朋友一起玩手影游戏,互相展示和学习新的手影造型。
2、独自完成一幅影子绘画作品,发挥想象力,为影子添加丰富的色彩和细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影子》探究任务单
学校:班级:姓名:
探究的问题:
1.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影子,你找到了哪些物体的影子:
答:
2.影子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我的猜测:
材料:
做法:
我的发现:
3.一只铅笔的影子长短会变化吗?(可以把你的实验发现在下面画一画或者拍照留存呀)
答:
4.物体的影子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有利方面:
不利的方面:
5.你还探究了哪些问题?
阅读材料: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无影灯制作原理
工程师设计了手术用的无影灯。
在一个很大的灯盘上安装了很多的灯,组成了一个大面积的光源。
这样光就能从不同角度照射到手术台上,尽量消除医生的手、头等可能在手术部位造成的阴影,使医生视野内有足够的亮度,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