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地坛是北京市的一座古老祭祀场所,境内有寺庙、宫殿、神坛等建筑物,是明清时期皇室祭祀天地神明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老文化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地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
在中小学教学中,可以将地坛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活动。
本文将从《我与地坛》这一角度,阐述地坛相关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能够了解地坛的历史渊源、相关文化知识和意义;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感受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内容(1)地坛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内涵。
(2)地坛建筑群的设计和特点。
(3)地坛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4)实地观察和调查。
(5)图文阅读和文化思考。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其他方式,引入地坛这一话题,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基本信息。
(2)知识讲解介绍地坛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实地观察安排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地坛的神秘气息和文化底蕴,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4)文化思考在归来后,安排阅读相关文献或图片,让学生思考地坛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并引导学生可以用图文、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地坛的看法和认识。
(5)总结评价针对学生参与度、思考水平和表现形式,进行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表现优异的积极性。
二、教案教学设计本教案教学设计基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
1.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2)通过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1)阅读《我与地坛的缘分》。
(2)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3)语言表达。
3.教学过程(1)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学《读解》第五篇《我与地坛的缘分》,并预习相关课文知识。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2)能够分析并欣赏史铁生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3)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地坛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2)理解在地坛中度过的岁月对作者成长的影响;(3)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2)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经典句段。
难点:(1)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2)从课文中提炼出深层次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3. 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地坛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分享作者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和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2)引导学生思考地坛对作者成长的影响,以及自然、生命和人生的关系。
5. 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2. 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某个地方的情感经历的作文;3. 深入研究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与地坛》的背景、结构、修辞手法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主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感悟,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启示。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4)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关系的思考: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议题,学生可能难以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举例: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教学流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基本背景和作者情感。文章是史铁生在面对人生困境时,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和感悟,表达了对生命、亲情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从生活中寻找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作者对地坛的描绘,理解他是如何从中得到精神力量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背景及作者情感:使学生了解史铁生的生平、创作背景,把握作者在地坛中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人生、亲情、生命的思考。
举例:分析文章中作者对地坛的描写,如“岁月的侵蚀”、“古树的沧桑”,从而理解作者对生命、历史的感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篇一:《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授课教师:李媛萍授课时间:2021.11.18.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过渡语)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为了更真切地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以模拟采访的形式来研读课文。
同学们是被采访对象史铁生(有50个史铁生啊),我是采访者。
四.研读课文。
1.师:史铁生,您好!我曾经拜读过您的很多作品,如《务虚笔记》《老屋小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等。
您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
请问:当初您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生回答,师板书: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2.师问:那时,您眼中的地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生回答,师板书: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3.自从那个下午您无意识中进了地坛,您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
请问: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您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生回答,师讲解: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
《我与地坛》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我与地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北京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地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导入、阅读、分组讨论、写作等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元化的手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感受地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地坛是什么?大家对地坛了解多少?对地坛有哪些印象?2.阅读分发《我与地坛》一文,并安排学生短暂阅读一遍,并在阅读后做好笔记。
3.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依据文本内容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地坛的理解和感受,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达小组观点。
4.集体讨论根据小组代表的表态和整个班的阅读理解情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展开探讨,让学生通过集体的思考和互相的启发,发现地坛的文化魅力和表达方式,并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地位如此重要。
5.写作组织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本,或者自己对地坛的认识,或者根据集体讨论的主题,完成一篇以地坛为主题的文章,着力阐述自己对文本或讨论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6.展示和点评以小组展示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各小组的讨论和写作成果,并对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阅读、小组讨论、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下感受和认识地坛,在多个角度下展开思考。
在阅读和讨论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掘并挖掘文章的深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用心和传达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轮流发言,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象。
在写作环节,教师注重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写作技能和方法,强调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并耐心指导学生修辞和表达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论述的技能和方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作者对生命感悟的内容;2、学习本文寓情、理于景的写作方法;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所传达的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逐步理解。
三、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媒体设计:powerpoint课件演示3、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学生回答:《命运》,贝多芬。
引入: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已经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
生活中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作者简介(幻灯片)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这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3、解题介绍地坛(幻灯片)(1)有关地坛的图片:方泽坛(2)文字介绍: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整个建筑群呈方型,象征大地,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过渡:他有什么见闻?生找出集中写古园风景的段落(3、5、7)4、研习课文(1)出示“曾经”的地坛和“现在”的地坛,请学生概括各自的特点。
曾经: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明确:辉煌→荒芜(幻灯片)(2)“我”第一次来到地坛是怎样的心情?明确:失魂落魄。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母爱的深层感悟。
3. 学习作者对自然、人生、母爱的独特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理解母爱的伟大。
2.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母爱的独特思考。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地坛景物来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 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刻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内涵。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带,以便进行朗读教学。
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准备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课堂导入】【新课内容展示】【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回顾作者与地坛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新课内容展示】(1)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地坛景物来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练习】(1)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通过对地坛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写一篇关于母爱的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描述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021年《我与地坛》教案范文六篇

2021年《我与地坛》教案范文六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品味__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体会__第二部分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领悟生命的意义、内涵。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__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出两个问题)1、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塑造了一位淘金者形象,请同学说说淘金者是怎样的形象?2、从中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二、你还知道哪些和命运抗争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出我们今天还要接触一位这样的人他就是作家史铁生。
三介绍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67年清华附中毕业,69年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教案《教案:》。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答自己问》《务虚笔记》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曾一度想到死,他家附近的地坛成了可以“躲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由死到生的过程中地坛给了他很多生命的启示,他在地坛呆了十五年,他有许多感悟,他把这些感悟用优美的语美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
四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默读课文,把第一部分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划出来,分析精彩的原因。
学生划出的基本就是景物描写三部分,在让学生回答原因的同时,引出对__内容的理解。
五学习第二部分生死问题解决了,剩下的是怎样活的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回答“怎样活”的问题的。
第二部分在写法上的特点:人神对话,重点理解一些难懂的句子,例如:“这是你的罪孽也是你的福祉”六结束语:送给大家一首诗《热爱生命》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我与地坛》名篇导读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名篇导读教学设计1. 引言1.1 介绍《我与地坛》导读教学设计导读教学设计将包括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内容概要、主题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环节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可以逐步了解《我与地坛》的背景和作者生平,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共鸣。
重点讲解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
通过本文的导读教学设计,希望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也希望通过深入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感悟《我与地坛》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和思考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和人生感悟。
【字数:245】2. 正文2.1 《我与地坛》的作者简介《我与地坛》的作者为韩寒,他是中国现代流行文学作家、音乐人、电影导演和演员。
韩寒出生于1972年,是中国80后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曾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后来辍学并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
韩寒以其风格独特、充满个人色彩的作品而广受好评,被誉为“80后文学的代表人物”。
作为作家,韩寒的作品涵盖了小说、随笔、散文等多种形式。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三重门》、《后会无期》等,都获得了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我与地坛》是韩寒的一部散文作品,通过自己对地坛的游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自我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除了文学创作,韩寒还涉足音乐、电影等领域。
他组建了摇滚乐队“飞行员”,并自导自演了多部电影,展现了多才多艺的一面。
韩寒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独特的表现风格,备受广大读者喜爱和推崇。
2.2 《我与地坛》的背景介绍《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阿来的代表作之一,作于1986年,是一部反映人与自然、文化、历史之间关系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以北京地坛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官园的历史变迁,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揭示了人与文化之间的纽带和联系。
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和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与地坛》教案14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的教学主题为《我与地坛》。
这是一篇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道士,并斩蛇除妖,保护了人民的安全。
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思想,并加深他们对勤奋和努力的理解。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与导入在本节课中,教师将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教师将要求学生预读课文,并用一些提问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情节。
例如:谁是故事的主角?主角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重要事件会在故事中发生?等等。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本节课中,学生将整体阅读《我与地坛》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故事,并对其中的生词解释。
接下来,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例如,主角在故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他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故事的基调是什么?等等。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与展示在这节课中,学生将被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定的时间来讨论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以及对主角的人物形象和心路历程的理解。
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每组都理解了他们讨论的主题。
接下来,每个小组将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为其他小组提供回复。
第四课时:道教思想与观念在这节课中,教师将向学生介绍道教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帮助学生了解道教的核心概念,例如道、禅、符、仙等。
教师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这些概念,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道教思想。
第五课时:生动化学习这节课将提供一些小组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和道教思想。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制作符咒的工作坊,了解符咒的用途和制作方法。
教师也可以组织室外活动,例如远足、观察大自然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并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静默。
第六课时:综合学习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和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思考。
教师将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检验学生对故事和道教思想的理解是否到达预期的目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作品中对母爱的颂扬和对人生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及其作用。
2. 理解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及其意义。
2. 如何理解作者对母爱的深层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分析作品主题及象征、暗示手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活动。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对母爱的感悟。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和对人生的思考,分享自己的感悟。
七、课堂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 请学生谈谈对作者母爱观念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篇关于母爱的短文。
2. 推荐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续编)等,加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理解。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作者及其作品的阅读情况。
十、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代表作品等。
2. 简要介绍《我与地坛》的内容:文章主题、背景等。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和背景。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
2. 教师讲述: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
3.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我与地坛》的了解。
4. 教师总结: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作业布置】1. 阅读《我与地坛》全文。
2. 了解作者史铁生的其他作品。
第二章:理解文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我与地坛》的文意。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2.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教学方法】1.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
2. 解读法:教师引导学生解读重点句子和词语。
【教学步骤】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
2. 教师讲解:讲解文章的结构。
3.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4.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解读重点句子和词语。
5.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重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作业布置】1. 分析文章的结构。
2.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第三章:欣赏语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欣赏《我与地坛》的语言美。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词汇、句式、修辞等。
2. 欣赏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和句子。
【教学方法】1.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2. 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精彩段落和句子。
【教学步骤】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语言特点。
2. 教师讲解: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3.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语言特点的理解。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并了解世界遗产地坛的背景和文化意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感受并表达自己与地坛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地坛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了解地坛的文化意义;2.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深入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对地坛生成感情并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或教学展板,展示地坛的图片和相关背景知识;2.准备地坛的介绍材料和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地坛的图片和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了解地坛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和文化意义。
Step 2 预习准备(5分钟)请学生阅读地坛的介绍材料和相关资料,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
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我与地坛》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Step 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你对地坛有什么感想?为什么地坛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并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Step 5 个人写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题为《我与地坛》的作文,表达自己与地坛的情感和体会。
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描写自己在地坛的经历、感受和对地坛的理解,使作文更加生动和具体。
Step 6 展示和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分享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评价指标,如内容是否充实、语言是否流畅等,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地坛的背景和文化意义,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学生对地坛产生了感情,深入体会到了地坛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重要性。
《我与地坛》教案范文5篇

You must do what others don't want to do today, so that tomorrow you can have things that others can't.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我与地坛》教案范文5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__的脉络线索。
2.品位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意。
3.学习、借鉴__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4.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5.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导入:史铁生是一位作家,在他人生最灿烂的时光里,命运却给他带来了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
这对一个原本正常的人来说,是多么残酷的捉弄。
他不能再像我们一样想站就站,想坐就坐。
当遭到这变故时,史铁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
于是,地坛——这个在他家附近的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在这个园里,史铁生浸泡了十五年,而他写下的《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思考后的结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史铁生的这篇散文《我与地坛》,走进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教学设计: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作者史铁生和他的散文《我与地坛》。
史铁生,中国著名编剧、小说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延安插队,三年后,也就是在他21岁的时候,因病造成双腿瘫痪,返回了北京。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他创作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散文创作有《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些作品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精选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
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
教学重难点: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全文较长,教科书只选了一、二两个部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二、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1至4自然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第5至7自然段,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第1至3自然段,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4至10自然段,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
“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
三、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能够分析作者对地坛的描述,了解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能够理解作者通过与地坛的互动,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观察地坛的图片或实地参观,感受地坛的历史氛围。
(3)通过写作、表达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
(3)培养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
2. 分析作者通过与地坛的互动,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作者对地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描述。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地坛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写作、表达的相关素材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地坛的图片或视频,感受地坛的历史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地坛对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分享自己的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解析课文中的经典段落,理解作者的表述手法。
(2)分析作者通过与地坛的互动,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
5. 写作、表达:(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段关于地坛的文字。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6. 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课文测试或背诵检查来评估。
2. 学生对作者表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来评估。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生命的突围与救赎《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2、理解文中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学习本文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4、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感悟文中对于生死、生活、亲情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文中对地坛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我与母亲一、导入:在人生的黄金时代,一场猝不及防的疾病,将他的人生隔开了一道裂缝。
史铁生:1951年出生,1991年发表《我与地坛》。
2021年,正值史铁生先生诞辰70周年,又值《我与地坛》发表30周年,让我们珍惜这段难得的缘分,为史铁生先生举办一次主题纪念活动。
二、主题纪念活动花絮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北京人。
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
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的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独特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魅力。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散文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和欣赏文章独特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哲理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
2. 如何从不同角度欣赏散文的美。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写作法:通过写作,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来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背景音乐,营造轻松、感性的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散文的美。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讨论成果。
5. 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作业布置:(1)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裂缝里照进一束光——《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精读地坛之景,概括景物的特点。
2.由景入情、由情入景,能分析景——情——理的关系。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1.精读地坛之景,概括景物的特点;2.由景入情、由情入景,能分析景——情——理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自然的魔力让郁达夫不远千里来饱尝故都的秋,让朱自清在荷塘中得到了暂时的宁静,那史铁生在地坛中又获得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
情境任务2023年12月31日是作家史铁生逝世14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班级将举办主题为“转身——追忆史铁生"的纪念活动,以《我与地坛》为蓝本,走进史铁生的地坛。
活动主要包括“寻找地坛,感悟生命”“史铁生,我想对你说"两个板块。
板块一:寻找地坛,感悟生命任务1:精读写景段落,品味“我在地坛”。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勾画出文中写地坛景物的句子,并重点关注描写景物的形容词和动词,寻找作者在园子里的发现。
学生分享,教师点拨。
品读内容参考:第三段所写景物有分类,一类是人为的建筑物: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品味句式,倒装句式,强调了人为建筑物的古老沧桑,破败荒芜和冷清沉寂,时间的无情让作者意识到没有永远的繁华,不变的灿烂);一类是自然景物:老柏树,野草,荒藤,太阳,景物特点宏大,生机和繁华、教师总结:用沉静拥抱了我第五段所写景物有: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满园子的草木,作者赋予人格化的手法。
(教师追问学生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猛然想透了什么"祈祷”“轰然"等词,让学生领悟,蜂儿、蚂蚁、瓢虫等虽有波折,但再渺小的生命依旧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教师总结:用生命的涌动打动我第七段写景所写景物有:落日,雨燕,脚印,古柏,落叶,气味(排比)(引导学生思考:这几种物象的共同点是什么?)落日:“灿烂”阳光的力量雨燕:“高歌" ,类比高尔基的《海燕》脚印:孩子,韧性的憧憬,新生命,新力量,新希望古柏:三次“站在那儿”,两次“镇静”,强大的力量,笃定而坚韧落叶、气味:“坦然”,“激起”,生命的激情教师总结:用力量激励我任务二:细品哲理字句,感受“地坛在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授课教师:李媛萍授课时间:xx.11.18.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过渡语)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为了更真切地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以模拟采访的形式来研读课文。
同学们是被采访对象史铁生(有50个史铁生啊),我是采访者。
四.研读课文。
1.师:史铁生,您好!我曾经拜读过您的很多作品,如《务虚笔记》《老屋小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等。
您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
请问:当初您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生回答,师板书: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2.师问:那时,您眼中的地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生回答,师板书: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3.自从那个下午您无意识中进了地坛,您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
请问: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您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生回答,师讲解: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
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1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完全到残缺。
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
在这个失魂落魄的人眼里,其它一切地方的繁华与热闹都与他无关。
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憩息地。
地坛,给了他母爱般的慰藉。
师板书:慰藉4.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请问史先生:面对双腿残废的现状,您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呢?(提示:第六段、第七段找关键句)生回答,师板书:①.为什么要出生?②.是不是一死了之?③.怎样活?5.您找到答案了吗?全体学生朗读一遍第六段有关文字。
师板书: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
6.从这个答案可以看出您已经从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请问:是什么给了您活下去的勇气?(提示:是地坛里各种植物和动物的蓬勃生机。
)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描写文字,要求声情并茂。
请学生四个一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植物或动物来谈谈它们是怎样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的?生各抒己见,师谈自己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说明它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
“疾行”,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
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蝉蜕:也许是觉得自己和这蝉蜕一样空空如也,也许是新生的获得也必须象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吧!露水:没有生命的小小一滴露水竟也能摔出万丈金光,人又该如何?也许是即将面临死亡也应该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师小结: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但当今社会中漠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青少年学生。
如几年前轰动全国的大学生杀人案: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同窗好友,而杀人的原因竟是打牌时发生了争执;今年上半年重庆巴南区一名初中生跳楼自杀,原因只是因为父母责备他不该通宵上网。
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人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生命,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责任;珍爱生命,是一个人对他父母最大的敬重。
师板书:珍爱生命7.您在这园中找到“生与死”的答案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也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信心。
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您面前的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请全体学生朗读六个“譬如”师板书:落日灿烂、雨燕高歌、气象万千师讲解: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坦荡自如。
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不能改变的。
它形体可变,可活力永存,它象一位智者,不动声色地启示作者从颓废中振作起来,从一个残疾人成长为北京作协副主席,完成了生命的质的飞跃。
师板书:热爱生活8.结束语:经历了严寒的冬季,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苦度干旱的岁月,才能迎来雨后蓬勃的生命;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吹过,是百花盛开。
生命的磁卡,我们不能掌握它时间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
古希腊的荷马,他的双眼熄灭了光芒,可他依然迎着风沙,弹着七弦琴,吟唱着《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莱茵河畔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失聪了,可他的心中却激起了奇妙的旋律,化作了伟大的《欢乐颂》;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集聋哑盲于一身,可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鼓舞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不幸的人。
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炼。
凡是历经劫难而不屈者,才是真正大写的人!好,我们今天的模拟采访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五.延伸拓展: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如:①要关心残疾人;②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③要勇于正视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克服脆弱。
④遇事要冷静思考,不要冲动,不要有过激行为;六.作业:写一篇读后感,字数600字左右。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授课教师:李媛萍授课时间:xx.11.18.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过渡语)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为了更真切地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以模拟采访的形式来研读课文。
同学们是被采访对象史铁生(有50个史铁生啊),我是采访者。
四.研读课文。
1.师:史铁生,您好!我曾经拜读过您的很多作品,如《务虚笔记》《老屋小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等。
您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
请问:当初您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生回答,师板书: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2.师问:那时,您眼中的地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生回答,师板书: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3.自从那个下午您无意识中进了地坛,您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
请问: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您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生回答,师讲解: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
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1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完全到残缺。
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
在这个失魂落魄的人眼里,其它一切地方的繁华与热闹都与他无关。
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憩息地。
地坛,给了他母爱般的慰藉。
师板书:慰藉4.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请问史先生:面对双腿残废的现状,您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呢?(提示:第六段、第七段找关键句)生回答,师板书:①.为什么要出生?②.是不是一死了之?③.怎样活?5.您找到答案了吗?全体学生朗读一遍第六段有关文字。
师板书: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
6.从这个答案可以看出您已经从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请问:是什么给了您活下去的勇气?(提示:是地坛里各种植物和动物的蓬勃生机。
)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描写文字,要求声情并茂。
请学生四个一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植物或动物来谈谈它们是怎样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的?生各抒己见,师谈自己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说明它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
“疾行”,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
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蝉蜕:也许是觉得自己和这蝉蜕一样空空如也,也许是新生的获得也必须象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吧!露水:没有生命的小小一滴露水竟也能摔出万丈金光,人又该如何?也许是即将面临死亡也应该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
师小结: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但当今社会中漠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青少年学生。
如几年前轰动全国的大学生杀人案: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同窗好友,而杀人的原因竟是打牌时发生了争执;今年上半年重庆巴南区一名初中生跳楼自杀,原因只是因为父母责备他不该通宵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