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美的欣赏与判断
第6章 美学
艺术美(artistic beauty):是艺术作品的精华内涵,通过人体感官触及人之心灵。
(一)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
1.艺术美的本质
断臂维纳斯
以现实生 活为创作 基础
齐白石作品
以物态化 形式呈现 艺术作品
(一)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
典型性
经社会层面的整体把握, 塑造个性鲜明、具体可 感的形象,反映生活的 真实性。
3.声音
声音由物体振动形成的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而产 生,是以诉诸听觉器官为主的。
(三)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整齐与参齐 对称与均衡 比例与匀称
调和与对比 节奏与韵律 多样与统一
(一)优美
1 优美的含义
优美源于社会实践。是 优雅、柔性的偏于静态的 美,它完全排除了任何丑 的因素,以安静祥和的特 征营造感官的宁静协调、 情感的平和愉悦。
美德是真善美的统一。 道德最终目的是让个 体在道德修养中成为 德行高尚的人,使生 活更有价值和美好。
2.美德的主要形式
职业 道德
从事一定职业的人 们在其特定工作和 劳动中的行为规范。
以儒家为主干的 伦理规范熏陶下 形成的传统道德。
传统 美德
社会 公德
人们在社会生活 中所需要共同遵 守的行为准则。
(三)职业情操美
马克思
Add Your Title
黑格尔
解决思维和存在、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问题,“美是理念 的感性显现”是黑 格尔美学的中心思 想。
把美学问题与人 类社会实践紧密 联系起来,把美 的本质问题与人 的本质紧密结合 在一起。
(一)护理美学的历史和发展 1.护理美学的形成及内涵
南丁格尔把护理升华为艺术,奠定了护理美学学科的基础。
1.自然美的形式特点与欣赏 雄伟,秀丽,奇特,险峻,幽深,开阔┅┅ 2.自然美的领略与升华 选择最佳时空角度,使自然注入人的情感┅┅ 3.自然美的人性陶冶功能 乐山乐水,启心养性,比德畅神,塑造人格┅┅ 4.人与自然的和谐化 欣赏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
美学 全册教案
《美学》教案目录第一章美学的研究对象(2课时)第二章美的本质(4课时)第三章形式美(2课时)第四章自然美(2课时)第五章社会美(6课时)第六章艺术美(6课时)第七章美的范畴(2课时)第八章美感(4课时)第九章美的欣赏(4课时)第十章美的创造(4课时)第一章美学的研究对象【教学要求】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思考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理解美育的含义、目的和途径。
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
【教学重点】美学的定义【教学难点】美学的研究对象【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为什么要学习美学?讲述古希腊神话故事——金苹果的故事,说明美对人具有重要作用,审美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回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第一章美学的研究对象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不正确的说法。
美学知识趣谈:“女看头,男看腰”。
人的美主要取决于内在美(心灵美)。
一、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美学诞生于1750年。
“美学之父”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
二、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美学与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有密切关系。
美学属于人学,是人文科学。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中外美学家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六种不同观点。
思考题:你认为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二课时本人对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美学要从审美现象入手,围绕审美活动来研究审美关系。
讲解审美活动。
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的学科,或者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美学的知识体系。
四、美学的学习方法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1、结合审美经验学习美学理论,将审美经验上升为美学理论。
2、用美学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在审美实践中培养、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欣赏东汉陶塑《击鼓说唱俑》、东汉铜塑《马踏飞燕》、徐悲鸿国画《逆风》、唐代元稹的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3、学习美学理论要学习美学史,加深对美学知识的理解。
护理伦理学练习题2
护理伦理学练习题2A.创造有我之境B.创造无我之境C.创造有生命力的典型意象D.创造有意境的意象世界10.上海2023年世博会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形的会徽图案,与数字“2023”巧妙组合,体现了社会美的哪种特征(A)A.社会实践性B.社会功利性C.时代性和民族性D.阶级性11.加强护士审美修养可采取的两种方式是(B)A.审美观照活动和审美评价活动B.审美观照活动和审美实践活动C.审美观照活动和审美品味活动D.审美评价活动和审美实践活动E.审美实践活动和审美品味活动12.着装的TPO原则是指选择服装时要兼顾(A)A.时间、地点和目的三个因素B.年龄、肤色和体型三个因素C.职业、年龄和时间三个因素D.肤色、搭配和职业三个因素E.目的、职业和地点三个因素13.护士的妆容应体现(E)??A.朴实无华B.个性时尚C.雍容华贵D.简洁平淡E.自然亲切14.护士服穿着时不可BA.整洁平整B.内衣外露C.衣扣扣齐D.美观合体E.松紧适度二、简答题:1.何谓美育?简述美育的意义。
.美育是人类通向美的境界的阶梯,是一种以美学理论为基础,以艺术教育、情感教育为手段,通过美的事物熏陶和感染,培养受教育者鉴赏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素养,形成审美态度,学会审美生存,培养完整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教育。
美育的特点是(1)有《护理伦理学》第17页(共26页)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有助于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3)有助于人格的完善。
2.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有哪些?形式美的基本组合规律: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3.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有哪些审美特征?自然美的特征:(1)丰富性与天然性;(2)变异性与多面性;(3)喻义与象征性;(4)重在形式美。
2、社会美的特征:(1)社会美的社会实践性;(2)社会美的社会功利性;(3)社会美的内容美胜于形式美;(4)社会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美学(美育)
第六章审美教育导语:美是人类生活及社会进步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客观上说,人生处处有美,从主观上看,人生需要美,需要美的生活,需要美感,而这一切都需要审美教育。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人和自古以来教育的方式,其中心和目标是为了使人生更有意义,更有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并且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抑制人性中丑恶的因素、发挥光大人性中美善的因素。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人们的精神更需要被滋养,审美教育更加显得重要,它对情感、感性等生命的非理性存在进行规范和引导,使其合乎理性的要求。
总之,美育是提高人的素质,使每个人都有一个趋向理想完美的生命,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第一节、美育的目的和任务一、美育的目的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①,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的、有灵魂的生命,通过这种丰富,通过人的审美发展而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
美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工程,从培养教育的对象上来看,包括婴幼儿美育、青少年美育、中老年美育等阶段;从教育的环境上来看,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在这三个美育的环境中,家庭美育是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基础,社会美育是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的继续,而学校美育上承家庭美育,下启社会美育,指导并协调家庭和社会美育,是实施美育的关键。
学校教育是否实施美育,直接关系到能否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审美教育其内容包括审美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审美活动能力的培养两大方面。
审美文化知识是在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重新尝试这个建构过程,这就需要通过审美教育尽快地使个体获得这种文化知识,并达到自己时代应有的水平。
审美活动能力是指人对自身美和环境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审美欣赏与创造的能力。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
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
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
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
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
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
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
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
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
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
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
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
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
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美学原理第6章 美的受感
第六章美的受感狭义的审美感受: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
广义的审美感受:也叫审美意识,是指审美主体发现美、评价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观点等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审美趣味:指主体对审美对象或对象某些方面的指向性和选择性。
审美体验:指审美主体在产生审美感受的同时,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反省内视,反复玩味与咀嚼。
第一节作为自由感受的美感一、什么是审美感受?狭义的审美感受: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
广义的审美感受:也叫审美意识,是指审美主体发现美、评价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观点等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审美趣味:指主体对审美对象或对象某些方面的指向性和选择性。
审美体验:指审美主体在产生审美感受的同时,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反省内视,反复玩味与咀嚼。
审美观点:指引导和支配主体进行审美的美学理论。
审美感受:对于客观对象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领悟和理解的感受方式,就称为审美感受。
画面:斯特拉斯堡教堂、或音乐:《英雄交响曲》二、审美感受的特征:1.无功利性2.非逻辑性3.精神愉悦性三、审美感受与生理快感的区别1.生理快感具有私人性质,审美感受具有社会分享性,它本身要求社会的普遍认同。
2.生理快感只限于生理领域,美感却要由感官快适进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3.生理快感持续时间短暂,容易餍足,美感则使人长时间持续起愉悦感,且在每一次观赏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第二节美感过程一、美感的心理准备——自觉审美态度的确立1.日常态度:即一种实用态度,以此看待事物,出发点是人的日常实用需要。
2.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以《梅杜莎之筏》为例,介绍布洛的“审美距离”说,以刘禹锡“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境入”等为例介绍我国古代的“虚静”状态。
《美学原理》课后思考题
美学原理思考题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2、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3、应当怎样学习美学?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5、为什么美学是一门边缘学科?6、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怎样?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其中有哪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看法和他们的哲学观点有什么联系?3、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等著作是如何探讨美的?4、亚里士多德《诗学》等著作是如何论述美的?5、博克、狄德罗的主要美学观点是什么?6、康德《判断力批判》中是如何探讨美的?7、莱辛的《拉奥孔》和丹纳的《艺术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8、黑格尔的主要哲学、美学观点是什么?9、车尔尼在美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及缺陷是什么?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哪些重要美学思想?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2、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讨美,给我们什么启示?在这方面还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3、研究中国美学史上关于美的论述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有什么意义?4、孔孟的主要美学观点是什么?5、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3、建国后,我国美学界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是什么?代表人物分别是谁?4、什么是美?5、美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第五章真善美和丑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丑的本质是什么?3、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4、现实中的丑和艺术中丑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六章美的产生1、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2、从实用到审美的过渡中间环节是什么?3、怎样理解在美的产生和发展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第七章社会美1、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2、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对社会美起什么作用?3、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的关系?4、社会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八章自然美1、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2、未经人类实践改造的自然是怎样成为美的对象的?3、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4、自然美具有哪些特征?第九章形式美1、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2、什么是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法则?3、形式美和美的事物的形式的联系和区别?4、色彩为何具有表情性?举例说明。
美学课件第六讲审美欣赏
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理解多元文 化间的审美差异。
分析法
内容分析
探究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等内涵。
形式分析
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如线条、色彩、 构图等。
社会文化分析
将作品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 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
THANKS FOR WATCHING
海洋的浩瀚之美
欣赏海洋的辽阔与壮美, 体验乘风破浪的激情与豪 迈。
水面的光影之美
观察水面波光粼粼的光影 变化,发现自然光影的韵 律与诗意。
森林草原欣赏
森林的葱郁之美
漫步于茂密的森林中,感受大自 然的生机与活力。
草原的辽阔之美
置身于广袤的草原上,领略天地相 连的壮阔与自由。
花草树木之美
欣赏花草树木的千姿百态与五彩斑 斓,发现大自然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美学课件第六讲审美欣赏
目 录
• 审美欣赏概述 • 艺术作品审美欣赏 • 自然景观审美欣赏 • 人文景观审美欣赏 • 社会生活审美欣赏 • 审美欣赏的方法与技巧
01 审美欣赏概述
定义与内涵
审美欣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 自然景物、社会现象等进行感知、
体验、评价和享受的过程。
它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涉及 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
民间艺术的生活气息
感受民间艺术所表现的生活场景、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欣赏民间 艺术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
05 社会生活审美欣赏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家居环境美化
通过布置家居环境,营造舒适、美观的居住空间,体现个 人审美品味。
日常生活用品的艺术化
将艺术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中,提高生活品质。
生活方式的审美化
00037 美学讲义 美学第六章
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本体论原是一个哲学范畴,是西方哲学中研究世界本原或本性的最根本部分,亦称“存在论”。
借用哲学上的本体论观念来讨论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
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艺术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这一初级规定前进了一步,获得了艺术存在方式的深层规定,那就是: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
三、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但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
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一)他律性。
艺术品就其中介功能而言不是独立自足、自在自为的,而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的。
(二)形式符号性。
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三)开放性。
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
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
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样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
这个流程就是艺术的存在方式。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程是艺术存在的三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
就本体论而言,《红楼梦》决不只是曹雪芹写下或以后转抄、印刷的一个语言文本,它应存在于从曹氏创作到历代流变的各种版本的文本,再到二百多年来形形色色的读者的阅读欣赏活动这样三个环节的全过程中。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家只要在心灵中完成了对世界的直觉,产生了直觉的意象,即直觉品,就算完成了艺术,无须通过一定的媒介加以表达或传达。
美学课件第六讲审美欣赏
审美欣赏激发人的创造力,推动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审美欣赏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审美
古代审美以自然美为核心,强调对自然景物的 欣赏和感悟。
文艺复兴时期
该时期强调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追求,重视对人 体的美感和透视技巧。
现代审美
现代审美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强调对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包容和欣赏。
REPORT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6
当代审美观念的演变与 挑战
当代审美观念的演变
从传统到现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从传统的、 保守的观念转变为现代的、开放的观念。
多元化与个性化
当代审美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 独特性和差异性。
电影的审美欣赏
电影的影像与画面
01
在观看电影时,要注意影像的画面和构图,感受电影的视觉美
学。
电影的剧情与人物塑造
02
深入理解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体会电影如何通过故事情
节和角色表现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电影的声音与配乐
03
注意电影中的声音和配乐效果,理解它们如何增强电影的表现
力和感染力。
REPORT
通过个人情感体验和感受,理解艺术作 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VS
详细描述
情感体验法强调个体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反 应和体验。欣赏者应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 ,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 通过深入体验作品所呈现的情感世界,可 以更全面地理解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并丰富个人的审美感受。
REPORT
CATALOG
增强审美体验
第六章自然美(课堂PPT)
自然而然的天成境界自然美并不是稀罕的奢侈品,它实际植根于人生最根本的 生存方式之中。
2020/4/23
20
2020/4/23
图13. 《山水小品》,金农
21
几种模式的区分
如画模式与比德模式侧重于外在自然物之美意义上的自然美,天成境界模式着 意于内在天性之美意义上的自然美,宇宙模式则对两种自然美均有强调
自然审美的处身性与不可传达性即审美者身处审美活动中的全感官身心参与性亲身经历性及源发体验性环境美学家普遍强调自然审美是一种介入式的审美经验感知模式112020427第二节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一如画模式二比德模式三宇宙模式四天成之美122020427一如画模式如画观念同西方近现代以来风景画landscape画种的逐渐独立和成熟人们对自然风景的审美性欣赏的普遍化美学学科的独立及与秀美优美相对而言的崇高审美范畴的出现等审美并美学领域的新发现密不可分
图16. 永定土楼内部
25
三、艺术品的天然美
它有别于人工性特征突出的人工型艺术美,是将人工性减少到最低限度的自然 型艺术美。
图17. 厦门玉石品 ——“留得残荷听雨声”
2020/4/23
26
本章小结
关键词:自然美; 比德模式 ;天然美 自然美有两种内涵,即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自然审美依赖自然事 物及其属性,内容相对朦胧、宽泛,形态多变,审美过程不可传达。 自然审美的主客体代表性模式有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宇宙本体论模式和天成 境界。 天然美即内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它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一般简明地表述为“天然”、“天成”或“天然(之)美”、“天成(之)美”, 涵盖了自然界、人生社会、艺术等诸多审美领域的核心美学范畴。
室内装修理论讲解(美学篇)第六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合肥室内设计培训
歌德从斯特拉斯堡教堂获得强烈印象,享 受到“半天堂式的快乐”,又感受到心灵 为之震颤的巨人般的精神力量,引起强烈 的情感体验。这就是由审美直观而来的审 美感受。
那么,特定的审美对象,何以会引起主体特定的 审美心理反应而获得美感?或者说,美感形成的 根源在哪里?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美感的本质问题。
一、美感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直观 1、审美观照 审美感受起于对美的事物的直观。
当我们面临某一审美对象的时候,对象以其可感 的外在形式吸引我们,打动我们,触发我们的情 感,唤起我们的记忆,激起活跃的想象和理解活 动,我们会体验到赏心悦目,或者惊心动魄。这 一过程就是审美观照。
审美观照,就是通过感知、想象、情感多种心理 功能的综合活动而达到对于审美对象的领悟和理 解。 通过审美观照,主体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审美 上的满足。
第六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美感,指 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 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 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 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 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 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 等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如柏拉图就认为,真正的美只存在于尘世之外的 理念世界,因而只有少数由于“神灵凭附”而陷 入“迷狂”的人,才能观照最高的美,才能“见 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这种 说法,既抹煞了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美,也抹煞 了审美对象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把观念形态的 “美的理念”、“美的观念”绝对化、客观化、 神学化,因而也就把人的审美能力神秘化或神学 化了。
其次,这种感觉具有理性的深度,它在直 观形式中包含着理解。社会的人的感觉不 但可以直观对象的可感形式,而且可以从 中辨识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人和人之间 的某种社会关系;即辨识其中蕴含的特定 意义。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美学原理)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最经,我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颇受启发,收获良多。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美学这一陌生学科的大门,让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到美学其独特的知识魅力。
最难能可贵的是,朱光潜先生能够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深奥枯燥的理论分析地如此客观、如此透彻、如此深入浅出,让我们这些美学的门外汉也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读完这本书,头脑里不是堆积如山的理论包袱,而是一种通透的、简单的、贴近于生活的印象,这也就使我在阅读后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以下就是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一些总结和概括,以及我在阅读后的所想所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
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章节间的思路连贯,层层深入,其间的论述有理有据,语言深入浅出。
本书主要探讨了关于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具有什么特点,美与自然的关系,美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美学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朱光潜用客观、精确、凝练的语言对其加以分析和论述,使读者初步了解和认识美学,正如朱自清在《<谈美>序》中所说:“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书的第一章到第三章重点论述了美感是什么,美感从哪里来的问题。
在第一章中,作者以一颗古松为例,将人们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加以比较和区别。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所以,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在第二章中,作者强调要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在第三章中,作者阐述了移情作用对于美的产生的影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而美感经验就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常含有移情作用。
第0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
A。争强好胜型 ———你有天真活泼的性格。精 力充沛,好交朋友,常喜欢呼朋引伴 地一道出门走走,天性外向好胜。需 要赢过每一个挑战者或竞争对手。 温馨提示:你需要特别训练某一 方面才能,来满足你的好胜心。
蒙娜丽莎的微笑
B.双腿交叠
B。挑剔型 ———你常常忍不住要挑剔别 人,好像要求很高却常常因为事情 太多,而无法周详地思考。 温馨提示:你真正需要的是开 阔心胸,宽容别人,没有人是十全 十美的,你也不是。
你们认为这件作品美么?为什么?
• 《欧米艾尔》实际上是罗丹对从前的 一个模特,一个老年的意大利女人所 做的敏锐研究中得到灵感的,通过畸 形、丑陋的形体,表达了对生命的强 烈悲哀和绝望。罗丹以极写实的手法, 记录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 体形态。但是罗丹绝不是仅仅为了再 现老年人丑陋的肉体,而是用用无与 伦比的丑陋形态,象征人贪欲的结局, 是对人因追求享乐而犯下的“罪恶” 及其堕落的报应和惩罚。这在资本主 义金钱竞争、享乐造成灾难的年代, 无疑是一种反思,是用丑陋的肉体形 象对当代人类行为的反思,也是对人 的悲剧命运的反思。这种丑陋衰败的 结局展示人类追求享乐的代价。因此, 欧米艾尔这个人体雕塑越是丑陋,越 是表现出作者对人类深沉的同情,体 现出现人类追求享乐的巨大代价。而 越是丑得真实、丑得可信,越是具有 较大的现实意义。罗丹用其丑无比的 肉体形象,表现了当代人的罪恶、堕 落、痛苦、绝望,也表现了作者对当 代人的批判、同情、歌颂。
化学
气脉与开合 --“起、 承、 转、合” • 用色处理 • 肌理
•
美术形象
数学--空间安排与划分
物理--光影处理
化学--颜色处理
组合:近卫兵临别的早晨 --阿尔迪
总结
• 现实生活→→提取对象→→艺术处理 ↓↓ 艺术美+形式美 ↓↓ 艺术作品 + 鉴赏水平 = 成功的艺术作品
试析美的欣赏过程
作者: 常存文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页码: 17-18页
主题词: 美的欣赏;审美意象;审美注意;审美知觉;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审美期待;审美过程;审美判断;审美活动
摘要: 美的欣赏,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对客观的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欣赏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心理因素的积极活动、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从初始的准备阶段,展开的高潮阶段到最后的效果延续阶段的完整审美过程。
这一动态的过程构成了美的欣赏的结构模式。
一、美的欣赏的准备阶段:审美注意与审美期待 美的欣赏的准备阶段,也称初始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有审美注意与审美期待两种心理活动,它们构成审美的定向系统,调节主体采取一种特别的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审美判断的标准
审美判断的标准(亦可简称审美标准)是 指主体鉴别对象美丑和衡量对象价值高低的尺 度和原则 。 1、看对象是否体现了人对事物内在规律 的把握和利用,也就是说是否蕴涵了“真”。 ( 1)现实地体现“真”,( 2 )艺术地体 现“真”。
2 、看对象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的功利 目的,是否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即是否 暗含着“善”。 3 、看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是否达到 了和谐统一,统一的程度如何。
第二个层次 —— 悦心悦意,这是主客体之 间的同情与共感,是较高(知觉)层次的欣赏 心理。
第三个层次 —— 悦志悦神,实 现审美的再造与超越,达到了对社 会、人生、宇宙的感悟和体验,渗 透了理性的思考和平价,融进了深 层的社会文化意识,达到“视界融 合”,“天人合一”的境界。属于 最高(精神)层次的欣赏心理。
再说时间距离,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 马相如,在当时人看来,卓文君失节是一 件令人咋舌的大丑事,但我们现在却把这 段情史传为佳话。
二、审美过程的三层次
李泽厚将美感区分为三层次:
第一个层次 ——悦耳悦目,这是对对象形 象的感知,无须象征,无须暗示,只给人感官 愉悦和满足,属于(感觉)层次的欣赏心理。
(3) 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 品鉴渐入佳境以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 感悟。悟是意象重建过程中,欣赏者灵感 的逐步活跃,最终使主体的意识在瞬间升 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这三个逐步深入的阶段有着时间 顺序。先有观,后有品,品到一定的程 度,才有了主体的悟,最终完成对艺术 品的鉴赏。
第四节 审美判断及其标准
一、审美判断
审美判,也叫审美评价,指人们对客观事 物的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的评定。 审美判断与一般逻辑判断明显不同,“这朵 花是红的”与“这朵花是美的”就是不同性质的两 种判断。后者说这朵花美,完全不能脱离这朵花的 外在形式,它的体态、色彩、香味包含着主体的情 感态度和趣味爱好,因而是一种审美判断。可见审 美判断有着逻辑判断无法比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内容决定形式,所以“真”“善”的内 容是第一性的,在审美欣赏与判断活动中, 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形式的完美。但形式对内 容具有反作用。因此,形式也成为审美判断 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那种形态的美, 都必须是真善的内容与宜人的形式的高度的 和谐统一。
2、要有一定的审美修养
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 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3、要有良好的审美心境。
4、要有健康的审美观点。
第三节 美的欣赏过程
一、“心理距离说”
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 审美心理理论,主张在审美活动中, 主体与客体之间要保持一种无功利、 非实用的心理距离,否则,功利一旦 介入,就得不到美感。并且这个距离 要恰当,过近过远都无法实现审美。
谋生——自然人生;荣生——道德人生; 乐生——审美人生。
“谋生”为己,“荣生”为他(社会), 二者均有很强的目的性,到“乐生”目的性消 失了,成为无目的的目的,故“乐生”在己。
由“为己”到“在己”,这是质的变化, 是精神的升华。
比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 写到自己坐在西山顶伸开腿随意游目,眼 底尽是奇景。他亦倾壶喝至酩酊大醉。及 暮色四合,他仍然流连风景,不愿归去, 顿觉心凝形释,与万物融为一体。他感悟 到以前的游历实在不算游历,这次游西山 才是真正游历的开始。
三、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1) 观: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 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即使是对 一件艺术品的背景等方面的内容暂时不熟悉, 但凭着主体的艺术敏感,也能感受其美。这当 然是不完整和粗浅的鉴赏。 (2) 品:指接受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文化 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 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 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的过程,是意象重建 的核心过程。
第六章 审美意义与审美欣赏
第一节 审美的意义
人活着有三种状态: 一是“谋生”,二是“荣生”,三是“乐 生”。 “谋生”这是与动物共同的。 “荣生”则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社会给予肯 定与回报。“荣生”已经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是人生的荣耀。但还不是人生的最高层次,人 生的最高层次是“乐生”。 “ 乐生”即以人生为乐,生活的创造,不 只是为了活着,也不只是为了活出意义,还 为活出乐趣。
第二节 审美条件
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主体是欣赏者, 客体是欣赏对象,欣赏活动是建立审美关 系的中介。一般来说,形成具体的审美关 系,总包括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方 面须有客观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 一方面,审美主体也应当具备相应的审美 条件。马克思说:“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 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 之相适用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一、审美客体条件
没有客体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就不会有欣 赏活动,也就没有主体的美感的产生。我们欣 赏一处美景、聆听一曲音乐、欣赏一幅图画, 能产生美感,正是因为景、乐、画的具体存在。 一个事物要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必须具备下 列条件: 1、事物的感性形式
2 、事物的审美特质。一方面是说事物必 须具有美的本质属性,才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 象;另一方面是说美的特质不同,美的表现也 不同,譬如杨柳与青松,柳喜暖,松耐寒;柳 枝柔,松挺拔;柳落叶,松长青。正因为如此, 在它们进入审美视野之后,其审美性质明显有 别。杨万里咏柳:“柳条百尺银塘,且莫深浅 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陈毅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 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 美。
3、事物的社会属性。即要与人类的社 会实践相联系,只有在这一基础及由此而 建构的社会关系之上,才有可能形成具体 的审美关系。并且事物的社会属性最能体 现出民族特色,譬如,梅花之所以深得中 国人的喜爱,与历代中国文人赋予它的文 化内涵有很大关系。
二、主体条件
1、要有健全的审美感官。
古人说:“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 耳也。”
上述三层次,其共同之处是一个“悦” 字,即都是一种愉快,否则就不是美感。不 同的地方是它们有高低之分。
李泽厚说:“悦耳悦目一般是在生理基 础上,但又超出生理的一种社会性愉悦,它 主要是培养人的感性能力。悦心悦意则一般 是在认识基础上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 度。悦志悦神则是在道德基础上达到一种超 道德的境界。”
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在继承布洛“心理距 离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拓宽了理论范围, 他说:“美和实际人生总有一个距离 要见出 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到适当的距离之外 去看。”他认为除心理距离之外,还有空际 距离和时间距离也有利于审美态度的产生。
先说空间距离,古代女诗人郭六芳有 一首《舟还长沙》:“侬家家住两湖东, 十二珠帘夕阳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 家在图画中。”诗人平时生活在家里,家 里环境太熟悉,没有能感受到家的美。突 然从远处看,才发现在夕阳照应下,十二 珠帘光辉闪烁,原来自己的家融在自然的 一片美的形象里。
乐生不是不要谋生、荣生,相反乐生 必须建立在谋生、荣生的基础上,但是,乐 生也必须超越谋生与荣生。人生的三个阶段 不是截然分开的,正如乐生中包含有谋生和 荣生一样,在谋生与荣生中也有一种乐生的 快乐。
梁启超认为:“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 — —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 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 自在甚至活不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只要还抱有一 丝生存的希望,他就有爱美的要求,从这个意 义上说,美是人类的基本要求,另外,美也代 表着生活的最高质量,审美的意义就在于使人 达到“乐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