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欣赏与判断
美学的基本原理
美学的基本原理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对于美的概念,美的欣赏和创造等方面。
美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影响我们感知、理解和判断美的规则和原则。
下面,我们将探讨美学的基本原理。
一、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人们对于美的产生的情感反应,是美的主观体验。
它是形成美学基本原理的重要因素。
在审美感受中,我们对于艺术品、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等进行感受和表达,从而得出美的结论。
审美感受有其客观性和主观性。
客观性指的是美的客观属性是存在的,比如光线、色彩、形状、音响等。
主观性则是指不同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同的,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美的看法可能都不同。
而且,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对于同一事物的美的认识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二、感知和认知感知是指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官来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
在美学中,感官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形成美的方面之一。
感知到的美有时难以言说,但却能被人们所感知。
在感知基础上,认知是人们对于感知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美的认知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美的认知和判断。
认知美的方式包括对于美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解释。
在认知中,我们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美的本质。
三、审美标准审美标准是人们在进行美学评价时,所遵循的规则和原则。
它是指塑造美的理念和准则。
审美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客观性、历史性和主体性。
客观性是指美的客观属性是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标准来验证。
比如,画作的构图合理性、音乐曲调的和谐性等。
历史性是指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和要求有所不同。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就和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体性则是指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等因素都会对审美标准产生影响。
四、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表现形式包括艺术形式、自然景观、人们的外表、动物、机械与文化等。
艺术形式是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等艺术形式,它们是表现美的主要途径。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美学中的审美观点与价值判断
美学中的审美观点与价值判断美学是一门探讨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从古至今有很多学者对于美学中的审美观点与价值判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美学中的审美观点与价值判断。
首先,审美观点的多元性是美学的一大特点。
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期和个人经历会使人对美有不同的理解和欣赏角度。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美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强调自然之美与人之美的融合。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文美和对称美被广泛赞美。
因此,在审美观点上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同时不同的个体也有着观点的差异。
审美观点的多元性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丰富的思考角度。
其次,价值判断在美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审美经验中涉及到许多美的价值判断,如美的创造力、美的真实性、美的和谐性等。
这些价值判断既可以基于个体的经验和感知,也可以基于文化和社会的评价标准。
美学家康德提出美的价值判断应该是无私客观的,即仅基于作品自身的内在价值而非外在因素。
而现代的审美观点认为美的价值判断既依赖于个体的情感体验,也与文化和社会因素相互交织。
因此,美的价值判断是一个复杂而富有争议的问题,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
此外,在美学中还存在着美的标准与主观性之间的矛盾。
美的标准是指美的普遍特征和一般规律,而主观性则强调个体的主观情感和经验。
例如,欧洲古典音乐中的和声法则被视为美的标准,但是在现代音乐中,爵士乐和流行音乐等独特的和声风格被广泛认可。
这意味着美的标准是在不断演变和变化的,同时也需要与个体的主观情感相结合。
美学的研究不仅需要探讨美的普遍特征,还需要关注个体的审美体验。
另外,美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审美概念。
其中之一是"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和思想,能够通过艺术形式给观者带来情感上的冲击和共鸣。
例如,李白的诗作常常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他的情感和思想,观者能够通过欣赏这些诗歌感受到诗人的意境。
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审美阅读"。
康德的审美欣赏理论
康德的审美欣赏理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在众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其中包括审美哲学。
康德的审美欣赏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中,康德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观点,试图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以及美的欣赏与判断的原则。
首先,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他断言,美不是由物体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决定的,而是由观察者在欣赏中产生的感受和情感所决定的。
康德坚信,审美经验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观察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是实现审美感受的关键。
其次,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两个核心原则:纯粹审美判断与目的性非法性。
纯粹审美判断是指观察者对作品的欣赏,不受理性由于实用目的所产生的干扰。
这意味着,一个作品的美不应该被其所代表的目的和用途所左右。
康德强调,只有通过纯粹审美判断,人们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作品的美感。
目的性非法性则是指一个作品应该具备无用性和自律性。
康德认为,美感对于观察者来说是无用的,其价值不在于实用功能,而在于纯粹的快乐和愉悦。
一件作品如果追求实用性和功利性,就会使审美体验受到损害。
因此,康德主张作品应该具备自律性,即能够自主地表达其内在的美感,而不受外界目的和需求的干扰。
康德进一步区分了美的两种形式:自然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的美,而艺术美则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美。
康德认为,自然美是直接而无需通过概念的,因为它存在于我们的感知经验中,而不需要理性的判断。
相比之下,艺术美需要通过理性判断和思考才能体验到。
康德指出,艺术作品是由作者经过思维和创造而构建的,观察者需要通过理性来欣赏和理解。
康德还强调了审美感受的普遍性和共享性。
他认为,虽然每个人的审美喜好和观点可能存在差异,但美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体验。
康德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欣赏和感受美,但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
审美感受的共享性则是指,人们可以通过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审美经验,从而增进理解和交流。
美术欣赏和评价艺术品
美术欣赏和评价艺术品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各种形式展现出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
美术作品作为艺术的具体呈现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美术欣赏和评价艺术品的相关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品。
一、艺术品的欣赏艺术品的欣赏是一种主观体验,它需要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观众需要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去感受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此外,了解艺术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家的意图也是欣赏艺术品的重要一环。
艺术作品的视觉欣赏常常是观众最容易接触到的方式。
通过观察艺术品的线条、颜色、构图等视觉元素,观众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于形式和结构的追求。
此外,在视觉欣赏过程中,观众也需要注意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主题。
音乐、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则需要通过听觉、触觉等感官去感受和欣赏。
例如,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声音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元素来传达情感和情绪;雕塑和建筑作品则可以通过触摸来感受其材质和形式。
二、艺术品的评价艺术品的评价是对作品质量和价值的客观判断。
评价艺术品需要对作品本身以及其所处的艺术背景和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首先,评价艺术品需要从艺术品的形式和技巧出发。
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安排等方面对于评价一个艺术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水准非常重要。
此外,如果涉及到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还需要考虑作品的表演或演奏质量等因素。
其次,评价艺术品需要关注作品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一件好的艺术品应该能够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获得情感和思考的启发。
艺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能够触动人心,这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最后,评价艺术品需要考虑作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往往能够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给观众带来新的艺术体验。
同时,作品的独特和创新也反映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评价作品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依据。
总结起来,美术欣赏和评价艺术品需要观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和分析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美学中的审美与美的欣赏
美学中的审美与美的欣赏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学问,是人们对于美的本质、形式、价值以及美的欣赏与鉴赏的系统化理论体系。
审美则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美的欣赏则是审美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人们对于美的现象和作品进行评价和赏析的过程。
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探讨美学中的审美与美的欣赏。
一、美的本质与审美主义美学的研究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就一直围绕着美的本质展开。
古代美学思想家们认为美是某种特殊的形式、秩序或模式。
然而,近现代美学家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审美主义认为美是艺术作品中的一种客观属性,它存在于独立于观者情感和主观偏好之外的作品中。
审美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客观的标准和规律来评价和识别美。
例如,高洛德认为美是一种与形式的完美和和谐相关的客观属性;康德认为美是一种自由的、无目的的关注,它与真与善不同,通过感染和影响观者的审美理性来产生审美情感。
二、审美经验的多样性与主观性在现代美学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个体的审美经验和主观感受。
审美经验是每个人在接触美的作品时所产生的感知、理解和情感反应。
因为每个人的背景、经验和文化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审美经验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多样性和主观性使得美的欣赏成为一种个性化而独特的体验,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作品的评价和喜好可能会有所不同。
三、审美判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美的欣赏不仅仅包含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还涉及到对于美的评价和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审美判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客观性体现在人们通过对作品的形式、结构和技巧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
例如,对于绘画作品,人们可以从线条、色彩和透视等方面来分析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然而,主观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人们的主观情感和偏好会对于作品的评价产生影响。
因此,审美判断既包含客观的标准和规律,也包含个体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
四、审美教育与美的欣赏能力的培养美的欣赏能力是一个人通过教育和培养所获得的对于美的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对艺术审美的认识和理解
对艺术审美的认识和理解艺术审美是一种对美的感知、思考和判断能力。
艺术的审美不仅仅是欣赏美的形式和色彩,更是深入探究作品的意境、情感和人文价值。
通过对艺术的审美,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历程,更加丰富内心的感受和思想,开阔我们的视野和想象力。
艺术审美的本质就是对作品的审视、理解和欣赏。
它不仅仅是一种本能反应,更是一种深入思考。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细节和构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世界观。
而这种思考与欣赏的过程,也是提高我们审美水平的关键。
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而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体现在它对生活的影响上。
艺术家通过艺术的创作,表达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而观赏者通过对艺术的欣赏,也能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对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也成为了人类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艺术审美不仅是一种感官体验,更是我们与世界和自己对话的方式。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视和思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所以说,艺术的审美是一种向内观察的方式,也是人类智慧和美的表达方式。
作为观赏者,我们需要通过对艺术的思考和理解,来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接触和探究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理解不同文化和时期的艺术语言和思想。
同时,我们也应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想象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体验和感受艺术作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艺术的美和智慧,从而更好地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和认知体系。
综上所述,艺术审美是一种认知和观察世界的方式,通过观察、欣赏,然后思考和理解,才能真正向艺术作品表达的思想和美感投入心灵深处。
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接触和探究,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从而更好地感受和体验艺术的美和智慧。
浅谈欣赏美
浅谈欣赏美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然界的壮丽景观,还是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美感。
欣赏美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和沉浸。
今天,我想就浅谈欣赏美进行一次探讨,以便能更好地领略和感受美的存在。
首先,欣赏美是一种主动心理活动,它需要我们主动投入,用心去感知和思考。
当我们置身于美的环境中,例如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区、博物馆、音乐厅、花园等地,我们需要运用所有的感官去体会、感受和思考。
通过观看、聆听、嗅闻、触摸等感知方式,我们才能真正深入地体验美带来的满足感。
其次,欣赏美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眼界。
无论是自然界的景色还是艺术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美的存在。
例如,我们在欣赏一幅油画时,需要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画家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欣赏美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过程。
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都有所不同,通过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我们能更好地洞察、把握和欣赏美的存在。
这就需要我们有广泛的阅读、观察和实践,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眼光。
例如,我们可以学习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通过扩展自己的艺术视野,不断提升审美能力。
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静心欣赏,通过专注和冥想,我们能更好地沉浸在美的世界中,让美包围着我们的身心。
例如,在自然环境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气味和触感,重新感受生活中的美。
另一种方法是与他人分享欣赏美的体验,通过交流和讨论,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美的内涵,并获得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除了欣赏美,我们还可以通过创造美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一颗创造之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想象力,我们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写作、绘画、摄影或者园艺等形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的观赏与评价
艺术作品的观赏与评价艺术作品作为人类创造力的结晶,以其独特的风格、表现力和深刻的内涵,引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享受。
观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不仅是欣赏美的表达,更是一种思考和感悟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艺术作品的观赏与评价,从不同角度剖析如何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一、审美体验与艺术作品观赏艺术作品观赏的核心在于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指在欣赏作品时,观者通过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体验到作品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情感交流。
观赏艺术作品时,观者需要投入并与作品进行互动,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和对话。
这种互动的体验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愉悦,更是一种思想上的探索与启迪。
艺术作品的观赏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如作品本身的形式、内容、情感表达等。
观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研究和理解,解读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观者的个人背景、文化修养和情感体验也会对观赏产生影响。
因此,艺术作品的观赏是一种主观的、个体化的体验,每个人的观赏感受都可能不同。
二、艺术作品的多维评价艺术作品的评价是观赏过程的延伸,旨在对作品的品质、意义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和判断。
艺术作品的评价可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评价维度。
1. 技术与表现力:艺术作品的技术表现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于绘画作品来说,可以评判绘画技巧的熟练程度、色彩运用的丰富性以及构图的创新性。
对于音乐作品来说,可以评价演奏技巧、音乐构思和表演风格等。
技术与表现力的评价需要对具体艺术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能够辨别技巧水平和表现能力。
2. 内涵与意义: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是艺术家希望传递给观者的信息和观点。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对现实的描绘、情感的表达或对抽象概念的诠释,传递艺术家所追求的理念和思想。
评价艺术作品的内涵与意义需要对作品所表达的主题、象征手法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3. 创新与独特性: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要与众不同,具备创新性和独特性。
创新与独特性的评价可以从作品的审美理念、形式语言和创作风格等方面入手。
美学中的审美与美的欣赏
美学中的审美与美的欣赏在美学学科中,审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审美涉及到美的欣赏和评价,它是一种对艺术、自然或其他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美的欣赏是对美的特质和价值的认识和喜爱。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美学中的审美与美的欣赏,并探讨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审美。
审美是一种思维和感知的过程,它通过观察和体验艺术品、自然景观或其他事物来进行。
审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欣赏美的特质和价值,从而产生喜悦和满足感。
审美的过程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喜好都是不同的。
然而,审美也是客观的,因为它涉及到一定的美学原则和标准。
美的欣赏是审美的核心内容。
通过美的欣赏,我们能够感受到美的特质和价值。
美的欣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例如欣赏艺术品、观赏自然景观或参与创造美的活动。
无论是欣赏一幅画作、一部电影还是一首音乐,美的欣赏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充实感。
在美学中,美的欣赏有一些重要的原则和观念。
首先是美的多样性原则。
美是多元的,它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自然景观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我们可以从各个维度欣赏美,无论是审美外貌、审美品味还是审美体验,都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美。
其次是美的共鸣原则。
美的欣赏是一种沟通和共鸣的方式。
当我们欣赏一副画作或听一首歌时,我们与艺术家进行了一种心灵上的互动。
我们能够从作品中领略到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最后是美的变革原则。
美的欣赏具有变革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力量。
当我们欣赏一部优秀的电影或读一本动人的小说时,我们的情感和观念可能会发生变化。
美的力量能够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反思,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美学中的审美和美的欣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欣赏美,我们能够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美的存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美的欣赏还有助于我们发展审美情趣和品味。
通过观赏和欣赏美,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
我们如何判断什么是美?
我们如何判断什么是美?美,是一种能够让人们感到愉悦、舒适和满足的感受体验。
然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美的定义是多元的,因为它和我们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和认知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如何判断什么是美呢?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视觉感受人类的视觉感受能够直观地给出美的感受。
人们一般认为具备以下特征的事物能够被认为是美的:1. 对称美:事物的两端对称,呈现出平衡和谐的感觉。
2. 复杂美:事物中包含多种元素,协调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形态。
3. 纯粹美:事物拥有简单而纯粹的形态,线条流畅而优美,没有任何多余的元素。
4. 独特美:事物呈现出独特而个性化的特点,让人们无法忘记。
5. 自然美:事物呈现出自然而舒适的样子,让人们感到舒适和放松。
二、文化背景美是一种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对美的认识和评估也有所不同。
1. 西方美学:强调对称美和复杂美,追求对称外观和对细节的把控;2. 中国美学:强调独特美和自然美,追求不同于世俗的独特之美和自然之美;3. 印度美学:强调精神美和灵性美,将美融入宗教哲学中,追求对灵魂的升华。
三、哲学思考哲学思考在探讨美的本质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爱德华·布克斯《关于美的理论》:强调美是“认知的技能”,将美与认知和理解联系在了一起。
2. 亚里士多德《论诗学》:将美提升为一种感知,能够引发人们独特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3. 亨利·贝格森《创造性进化》:强调美是一个生命的表现,具有生命力和生命形式的丰富性。
四、个人情绪美的判断也和个人情绪产生一定的关系。
不同的情绪状态能够导致对于美的感受的不同。
1. 愉悦情绪:能够让人对美产生强烈的好感,愿意接受和欣赏。
2. 不快情绪:会让人对美的评估产生偏差,看待事物偏重其负面来评价美的程度。
3. 无情感的状态:甚至无法感知和识别美的存在。
因此,我们在判断什么是美时需要一定的理性思考和情感控制。
结论美是一种主观的、多元的感受体验,同时美的判断又存在着客观的元素。
美与审美的定义
美与审美的定义美是一种抽象而又主观的概念,难以用简短的语言准确地描述。
然而,美是我们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我们十分关注和欣赏美。
而与美密切相关的就是审美,即对美的感知、判断和欣赏。
美的定义因时代、文化和个人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古代希腊,美的概念与形式相结合,强调对称、比例和和谐。
而在现代社会,美则更多地与情感、独特性和个性有关。
这种个人化的美学观念反映了人们多元化的审美取向和追求。
审美是一种感性的体验。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一首音乐或一段舞蹈时,我们从中获得愉悦和享受。
这种感性的体验涉及到我们的感官,如视觉、听觉和触觉,以及我们的情感和思维。
审美与美一样,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喜好都不尽相同。
在视觉艺术中,人们通过观察和欣赏艺术作品来体验美。
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的艺术作品通过色彩、构图和表现力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这些艺术作品可以是写实的,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符号化的,但无论形式如何,它们都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音乐也是一种能够唤起情感和情绪的艺术形式。
音符的组合和旋律的变化使人们感到愉悦、悲伤或兴奋。
音乐的美在于它能够打动人的内心,触发情感的共鸣。
除了视觉艺术和音乐,舞蹈和戏剧也是能够展示美的艺术形式。
舞蹈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来表达情感,而戏剧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故事的情节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些艺术形式在过去和现在都受到人们的热爱和欣赏。
美和审美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它们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建筑和设计中,人们追求美观、实用和舒适的结合。
在服装和时尚中,人们选择衣物和搭配,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追求时尚的审美观念。
在食物和烹饪中,人们注重食物的外观、口感和味道以及与之相伴的美好体验。
美和审美也与文化有关。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塑造了人们的审美取向。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观念,通过艺术和文化传承下来。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均衡和沉稳,体现在绘画、书法和传统建筑中。
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性、创新和表达自我,体现在现代艺术、摄影和建筑设计中。
审美素质目标
审美素质目标审美素质是指人们在审视、欣赏和评价美的对象时所具备的能力和水平。
它包括对美的敏锐感知、美的享受和美的判断能力。
良好的审美素质不仅能提升个人的品味,使个体对世界更加敏感和理解,而且能够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主动去追求美的愿望。
因此,提高审美素质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提高审美素质需要培养对美的敏感。
美是人们主观感受的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美的积极感知和体验,才能培养对美的敏感。
人们可以通过广泛地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雕塑等,来感受和欣赏艺术之美;也可以通过赏析自然景观、花草树木等,来感受和欣赏大自然之美。
同时,积极参与各种艺术和文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画展、音乐会等,也能够提高个人的审美敏感度。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增加对美感的体验,培养对美细节的观察力和敏感度,更好地感知和欣赏美。
其次,提高审美素质需要培养对美的享受。
美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内心愉悦和高尚情感的表达。
人们在欣赏美时,需要将自己融入到美的世界中,投入其中。
这种投入需要心灵的孤独,需要一种沉浸在美的思绪中的追求。
人们可以通过独自欣赏音乐、看电影、阅读文学等活动,来培养对美的享受能力。
同时,人们也要学会停下脚步,放慢节奏,让自己沉静下来,用心去享受美的瞬间。
通过这样的修炼,人们可以更好地从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最后,提高审美素质需要培养对美的判断能力。
美的判断是对美的观察和思考,是对美的个人理解和主观评价。
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需要具备辨别美和丑、优秀和平庸的能力。
这需要人们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
例如,在赏析一幅画作时,人们可以从构图、色彩、细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找到美的特点和价值;在赏析一首音乐时,人们可以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进行评价,从中感受到美的魅力。
此外,人们还应该积极参与艺术批评和文化对话,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对美的判断能力。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对美的感知与欣赏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对美的感知与欣赏美是一种抽象而主观的概念,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都可以有所不同。
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是基于一些共同的心理与生理机制。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对美的感知与欣赏,从感知和认知的角度来解析美的本质以及美的不同形式对个体的影响。
一、美的感知与欣赏是基于感官经验的美的感知与欣赏首先是基于感官经验的。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通道来感知和欣赏美的事物。
视觉是人们感知美的最重要的感官之一,因为大部分美的事物都以视觉形式呈现。
心理学家已经研究了很多关于美的视觉感知的理论和实验。
例如,心理学家Gestalt学派提出了整体性知觉理论,即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是在于看到整体的结构和模式,而不仅仅是单个元素的集合。
这一理论解释了人们对于美的感知为什么往往与对称、平衡和整齐有关。
二、美的感知与欣赏是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美的感知和欣赏也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让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标准。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更强调个体表现和独创性;而在东方文化中,强调集体的和谐与统一,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更强调整体性和平衡。
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的方式,塑造个体的审美观念和品味。
三、美的感知与欣赏是个体主观经验的体现尽管美的感知和欣赏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每个人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也是个体主观经验的体现。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和个人喜好来评价和欣赏美的事物。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被感知为美的,也可能会被感知为不美的。
这种个体差异源于每个人独特的认知结构、情感状态以及个人价值观的不同。
因此,美的感知和欣赏是一个相对而主观的过程。
四、美的感知与欣赏对个体情感和幸福感的影响美的感知与欣赏对个体的情感和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人们欣赏美的事物时,会对个体的情绪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加个体的幸福感。
美学原理.
1.美感: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觉,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称为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
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
因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作为戏剧中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任务遭受的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
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并借以抒发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是指那些既具有深刻思想意义,能揭示出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人美感,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和事物。
它除了能激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深沉悲愤的情感外,还能引起人的深思,催人奋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产生审美愉悦。
3.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们的个人审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系的表现。
然而,这句谚语忽视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因为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教育的产物;也忽视了审美趣味的客观性,因为它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的反映,它具有客观内容。
趣味无可争辩。
”趣味之所以无可争辩,按照康德的解释,是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趣味,”按照一个一定的客观原理检查和证明某种趣味,是绝对不可能的4.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在我国,自然美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审美鉴赏的三个层次
审美鉴赏的三个层次审美鉴赏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可以让我们欣赏和理解美的事物。
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次、理解层次和评价层次。
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层次来探讨审美鉴赏的过程。
感知层次是审美鉴赏的基础,它是我们对美的感知和感觉的阶段。
在这个层次上,我们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感知美。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时,我们会通过眼睛感知画面中的色彩、形状和构图等要素,从而产生美的感觉。
当我们听到一首音乐时,我们会通过耳朵感知音符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以及音乐的情感表达,从而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
在感知层次上,我们主要是对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感知和感觉,从而形成对美的初步认识。
理解层次是对美的深入理解和解读的阶段。
在这个层次上,我们通过对事物的内在含义和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理解事物所传递的美。
例如,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时,我们不仅仅是欣赏画面中的色彩和构图,还要思考画家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当我们聆听一首音乐时,我们不仅仅是欣赏音乐的美妙旋律,还要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理解层次上,我们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逐渐提升对美的理解和领悟。
评价层次是对美进行评价和判断的阶段。
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对美进行评价,判断事物的价值和质量。
例如,当我们欣赏一部电影时,我们会评价电影的剧情、演技、导演等方面是否优秀,从而判断电影的质量。
当我们阅读一本小说时,我们会评价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文笔等方面是否出色,从而判断小说的价值。
在评价层次上,我们通过对美的评价和判断,形成对事物的喜好和择优。
审美鉴赏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感知层次、理解层次和评价层次。
在感知层次上,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美;在理解层次上,我们通过思考和分析来理解美;在评价层次上,我们对美进行评价和判断。
这三个层次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审美鉴赏的完整过程。
通过不断提升这三个层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提高审美素养。
审美行为的概念
审美行为的概念审美行为是人类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判断的一种行为,涉及到人的观察、理解、评价以及产生情感反应等多个层面。
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艺术的重要基础,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首先,审美行为与审美感受息息相关,它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感受的表现。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渠道来感知美,如欣赏优美的音乐、观赏美丽的艺术品、阅读精彩的文学作品等。
审美行为使人们能够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进入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感受到美的魅力,获得心灵的愉悦与满足。
其次,审美行为涉及到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理性的思考。
审美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体验,更包括了对于美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进行思考和讨论,人们能够从中发现作者的用意、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升对美的理解和认知。
审美行为使人们有机会与作品进行对话,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的审美能力。
另外,审美行为还包括了人们对于美的评价和判断。
美是一种价值判断,人们对于美的好坏有着不同的主观看法。
审美行为引导人们在审美对象中发现其中的优缺点,评估其技巧、创意和表现,并基于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个人的审美判断。
通过对美的评价和选择,人们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进而影响个体的审美行为和审美偏好。
此外,审美行为还包括了对美的情感体验。
审美活动会引发人们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对于美的喜爱、赞美、感动和震撼等。
人们通过审美行为可以表达自己对于美的情感态度和情感体验,提高情感的领悟能力和体验的丰富性。
这种情感体验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中体验到,如花草的清香、美食的味道、亲情的温暖等。
审美行为是人类文化和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涵盖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官,并且与主观和客观因素密切相关。
审美行为对于个体而言,不仅仅是一种享受美的感官体验,更是一种提升审美能力和丰富心灵境界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审美行为和对美的追求,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深化自己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体验到更加美好的生活。
审美修养名词解释
审美修养名词解释审美修养,指的是个体对美的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包括对美感知的敏锐度、对美的敏感度以及对美的判断能力。
它是一个全面的、多维的个体素质,是一种能力和品位的集合体现。
具备良好的审美修养可以使人在审美活动中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首先,审美修养包括对美的感知和敏锐度。
人的感知能力决定了他对美的敏感程度。
具有良好审美修养的人能够准确捕捉到艺术作品中的美,察觉到微妙的细节和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表达。
他们能够通过肉眼、耳朵、嗅觉以及触觉等感官器官对美进行全方位的感知,使感官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地传递给大脑,形成真实的审美体验。
其次,审美修养包括对美的个体价值评价能力。
人的审美评价能力决定了他对美的主观喜好和情感态度。
具有较高审美修养的人能够准确判断艺术作品的优劣,对美的价值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对艺术作品的了解和对美学原理的理解,对艺术作品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形成自己独特而独立的艺术眼光和鉴赏角度。
此外,审美修养还包括对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理解。
艺术作品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反映了特定时代和地域的审美观念和美学风格。
具有全面审美修养的人不仅能够从艺术作品中欣赏到表面的美,更能够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最后,审美修养还包括对美学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通过学习美学理论和方法,人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美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具备良好审美修养的人会关注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理论成果,了解美学的各个分支和不同学派的观点,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视野和认知水平。
总之,审美修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素质,需要个体从感知、评价、历史和理论等多个层面不断提高和完善。
具备良好审美修养的人能够对美进行准确而深入的感知、评价和理解,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心灵的愉悦。
这种修养不仅仅对个体自身有益,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的繁荣。
审美知识点总结
审美知识点总结审美是人们对美的认知、欣赏和判断的能力和素质。
审美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认识能力,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的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审美贯穿了方方面面,无论是艺术作品、自然景观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都需要进行审美的认知和欣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审美的概念、特点、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审美教育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审美的概念审美是一个多义词,它包含了对美的认识、欣赏和评价的过程。
在哲学上,审美被定义为对美的认知能力的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审美包括了对各种事物的美感和美学价值的认知和感受。
总的来说,审美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二、审美的特点审美具有主观性、历史性和社会性。
首先,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物的美感和评价可能会有所不同。
其次,审美也具有历史性,即审美观念和标准会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最后,审美也是社会性的,即人们的审美观念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三、审美的类型审美可以分为艺术审美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
艺术审美是指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美感和美学价值的认知和欣赏。
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则包括了对于自然景观、建筑设计、服装造型等的审美认知和欣赏。
四、审美的影响因素审美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的感知能力、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
首先,个体的感知能力对于审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即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的美感和评价会有所不同。
其次,文化传统也是审美形成的重要因素,即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和标准会有所不同。
最后,社会环境也会对审美产生重要影响,即人们的审美观念受到社会环境和时代的影响。
五、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
在现代社会,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审美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在继承布洛“心理距
离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拓宽了理论范围, 他说:“美和实际人生总有一个距离 要见出
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到适当的距离之外 去看。”他认为除心理距离之外,还有空际 距离和时间距离也有利于审美态度的产生。
先说空间距离,古代女诗人郭六芳有 一首《舟还长沙》:“侬家家住两湖东, 十二珠帘夕阳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 家在图画中。”诗人平时生活在家里,家 里环境太熟悉,没有能感受到家的美。突 然从远处看,才发现在夕阳照应下,十二 珠帘光辉闪烁,原来自己的家融在自然的 一片美的形象里。
3、事物的社会属性。即要与人类的社 会实践相联系,只有在这一基础及由此而 建构的社会关系之上,才有可能形成具体 的审美关系。并且事物的社会属性最能体 现出民族特色,譬如,梅花之所以深得中 国人的喜爱,与历代中国文人赋予它的文 化内涵有很大关系。
二、主体条件
1、要有健全的审美感官。
古人说:“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 耳也。”
李泽厚说:“悦耳悦目一般是在生理基 础上,但又超出生理的一种社会性愉悦,它 主要是培养人的感性能力。悦心悦意则一般 是在认识基础上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 度。悦志悦神则是在道德基础上达到一种超 道德的境界。”
三、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1) 观: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 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即使是对 一件艺术品的背景等方面的内容暂时不熟悉, 但凭着主体的艺术敏感,也能感受其美。这当 然是不完整和粗浅的鉴赏。
(2) 品:指接受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文化 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 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 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的过程,是意象重建 的核心过程。
(3) 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 品鉴渐入佳境以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 感悟。悟是意象重建过程中,欣赏者灵感 的逐步活跃,最终使主体的意识在瞬间升 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第 三 个 层 次 —— 悦 志 悦 神 , 实 现审美的再造与超越,达到了对社 会、人生、宇宙的感悟和体验,渗 透了理性的思考和平价,融进了深 层的社会文化意识,达到“视界融 合”,“天人合一”的境界。属于 最高(精神)层次的欣赏心理。
上述三层次,其共同之处是一个“悦” 字,即都是一种愉快,否则就不是美感。不 同的地方是它们有高低之分。
一、审美客体条件
没有客体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就不会有欣 赏活动,也就没有主体的美感的产生。我们欣 赏一处美景、聆听一曲音乐、欣赏一幅图画, 能产生美感,正是因为景、乐、画的具体存在。
一个事物要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必须具备下 列条件:
1、事物的感性形式
2、事物的审美特质。一方面是说事物必 须具有美的本质属性,才能成为人们的审美对 象;另一方面是说美的特质不同,美的表现也 不同,譬如杨柳与青松,柳喜暖,松耐寒;柳 枝柔,松挺拔;柳落叶,松长青。正因为如此, 在它们进入审美视野之后,其审美性质明显有 别。杨万里咏柳:“柳条百尺银塘,且莫深浅 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陈毅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 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 美。
2、要有一定的审美修养
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 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3、要有良好的审美心境。
4、要有健康的审美观点。
第三节 美的欣赏过程
一、“心理距离说”
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 审美心理理论,主张在审美活动中, 主体与客体之间要保持一种无功利、 非实用的心理距离,否则,功利一旦 介入,就得不到美感。并且这个距离 要恰当,过近过远都无法实现审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只要还抱有一 丝生存的希望,他就有爱美的要求,从这个意 义上说,美是人类的基本要求,另外,美也代 表着生活的最高质量,审美的意义就在于使人 达到“乐生”的最高境界。
第二节 审美条件
在审美欣赏活动中,主体是欣赏者, 客体是欣赏对象,欣赏活动是建立审美关 系的中介。一般来说,形成具体的审美关 系,总包括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一方 面须有客观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 一方面,审美主体也应当具备相应的审美 条件。马克思说:“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 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 之相适用的本质力量的性质。”
谋生——自然人生;荣生——道德人生; 乐生——审美人生。
“谋生”为己,“荣生”为他(社会), 二者均有很强的目的性,到“乐生”目的性消 失了,成为无目的的目的,故“乐生”在己。
由“为己”到“在己”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
写到自己坐在西山顶伸开腿随意游目,眼 底尽是奇景。他亦倾壶喝至酩酊大醉。及 暮色四合,他仍然流连风景,不愿归去, 顿觉心凝形释,与万物融为一体。他感悟 到以前的游历实在不算游历,这次游西山 才是真正游历的开始。
第六章 审美意义与审美欣赏
第一节 审美的意义
人活着有三种状态:
一是“谋生”,二是“荣生”,三是“乐 生”。 “谋生”这是与动物共同的。
“荣生”则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社会给予肯 定与回报。“荣生”已经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是人生的荣耀。但还不是人生的最高层次,人 生的最高层次是“乐生”。
“乐生”即以人生为乐,生活的创造,不 只是为了活着,也不只是为了活出意义,还 为活出乐趣。
乐生不是不要谋生、荣生,相反乐生 必须建立在谋生、荣生的基础上,但是,乐 生也必须超越谋生与荣生。人生的三个阶段 不是截然分开的,正如乐生中包含有谋生和 荣生一样,在谋生与荣生中也有一种乐生的 快乐。
梁启超认为:“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 —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 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 自在甚至活不成。”
再说时间距离,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
马相如,在当时人看来,卓文君失节是一 件令人咋舌的大丑事,但我们现在却把这 段情史传为佳话。
二、审美过程的三层次
李泽厚将美感区分为三层次:
第一个层次——悦耳悦目,这是对对象形 象的感知,无须象征,无须暗示,只给人感官 愉悦和满足,属于(感觉)层次的欣赏心理。
第二个层次——悦心悦意,这是主客体之 间的同情与共感,是较高(知觉)层次的欣赏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