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情感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文教学的情感魅力
【摘要】教材中的各类课文,或多或少其实都贯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既有着一个情感结构。或外显、或内涵,或是爱国之情的抒发,或是亲情友情的抒写,或是美感、愉悦之情的流露。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魅力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材做过大略的归类:(1)爱国之情类:《最后一课》、《枣核》、《老山界》、《挺进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谈骨气》、《梅岭三章》、《木兰诗》、《北京立交桥》、《故宫博物院》、《活版》、《友邦惊诧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次讲演》、《岳阳楼记》、《沁园春·雪》等;(2)亲情友情类:《羚羊木雕》、《散步》、《背影》、《我儿子一家》、《我的老师》、《周总理,你在哪里》、《回忆我的母亲》、《一件珍贵的衬衫》、《藤野先生》、《出师表》等;(3)美感愉情类:《从百草原到三位书屋》、《春》、《海滨仲夏夜》、《济南的冬天》、《桂林山水歌》、《社戏》、《荔枝蜜》、《桃花源记》、《驿路梨花》、《听潮》、《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核舟记》、《口技》、《海燕》等。从以上列举的篇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所选的文章涉及文艺类和科学类,各种题材都有,每篇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能产生一种优美感,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着读者。当我们深入其中,细细的体会,揣摩着作者通过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情感线索,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相应的情感走向时,那么,就可以说我们在进行实际的深入的
情感教育,其产生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知识本身得天独厚的情感魅力,给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施情感教育的载体。教师要利用课文内容本身包含的矛盾来设置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个个叫学生见之生情,视之有趣的探索性问题,使学生尝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如一个教师在分析《包身工》一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时,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包身工如何遭受“打杂的”之流的痛骂毒打方面,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重大主题。这个教师抓住了以下一段话让学生去体会:“在这个千百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怎样使学生全面透彻的理解这一段激愤的抒情和深刻的议论呢?他抓住“20世纪”和“16世纪”这两个时间概念不同的词所产生的矛盾现象问学生:“在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下服役的,为什么是16世纪的奴隶?古代人还在操作现代化的设备岂不是咄咄怪事?你们说怎么理解?”这个石头一丢进学生智慧的海洋便激起了层层浪花。他们通过激烈的争论,明白了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经教师点拨,大家一致认为:作者设置这个矛盾是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无情揭露和对帝国主义物质文明的辛辣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和对罪恶制度的无比愤恨。
下面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谈谈本人初浅的认识。
一.教师应该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行动、表情去触动学生好学的情感。教师肩负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任,不应该把不恰当的喜怒哀乐带到教学过程中去。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凡是出现大声斥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斥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应,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应中丧失殆尽。”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表情都应充满对学生的爱。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实意爱护它,为他操心时,他们就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讲过的道理、传授的知识产生肯定的倾向并自觉地接受。这样学生接受教育就有了感情基础。这种基础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总是崇敬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关注的一瞥,信任的一点头,爱抚的一摸,轻声地询问,都是“师爱”情感的流露。当师生双方都处于积极情感状态的时候,便会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课堂将会出现一种协调、自然宽松的气氛。
二.教师宜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欲望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求知欲是激励学生搞好学习的一种心理动力。如有一位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审题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了“深山藏古寺”的典故。学生盯着黑板上“深山藏古寺”的题目,思考着教师描述的四幅画面:一幅是茂林修竹环抱的一座古寺;一幅是密林中露出寺庙的一角;一幅是不画寺庙,却在树木上空高高挑起一幅幡;一幅是山峦起伏、树深林茂,完全不见寺庙,只见山间小路上有一个和尚挑水上山。教师问学生:“哪一幅画最切题?题眼是哪
一个字?”这一问真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课堂里出现了热烈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找到题眼是“藏”字,进而认识到画面要突出“藏”字才切题。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了审题要抓住题眼这个观点。这一观点不是硬塞给学生的,而是靠教师用形象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兴奋感知和探求欲,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三.教师要善于触发、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将“理智的思考”寓于“情感的体验”之中。如有位老师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作文选材。通常的办法是将围绕主题选材的道理讲给学生听,然后嘱咐学生去思考,并到实践中加深理解。这种教法未尝不可。但这样只能调动学生的理智,不能调动学生的感情,效果是不会很好的。这位老师没有按常规做,他先对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法国雕塑家罗丹雕塑了一尊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一天深夜他塑造完毕后,连忙叫醒他的一位学生来欣赏。学生惊喜地叫道:多美的雕像!他把雕像反复看了个够,最后把目标集中到手上。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不禁连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来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笑容消失了,抿着嘴在屋里走来走去。他急冲冲又找了两个学生,要他们好好看看。学生看完一致称赞雕像的双手。“手、手、手!”罗丹吼叫起来,突然他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学生吓昏了。故事讲完后,老师要求学生回答:“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智慧的海洋里激起了层层浪花,学生的兴趣越来
越浓,情绪愈来愈高涨。众说纷纭之后,学生的结论趋向一致:手太突出了,压倒了整个形象。这时教师总结式告诉学生: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应该比整体更重要,更突出。写文章也一样,所选的材料不利于突出主题就成了多余的东西。这种富于形象感的引导,使学生感到学得既轻松又有收获。
于漪说:“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师生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育就难有成效。”语文教育尤其如此。作为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入情达意,又要以教师的全身心投入与学生共同创造一种情感氛围,绘景、表情、寓意交融统一,作者、教者、学者三位一体,思路情感一致,如此,方能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情感魅力,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乐学语文,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