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合集下载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课程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课程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与家长合作
教师需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 ,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与同事合作
教师需要与同事合作,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角色三:研究者
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 式。
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详细描述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策略四:合作学习
总结词
03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知识和观念。
02
新课程操作策略
策略一:个性化教学
总结词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详细描述
个性化教学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风格,根据学生的不同 需求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 生的个性发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理念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知识技能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一、引言新课程改革的出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教学设计需要符合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本文将在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方面进行探讨,从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理念与策略。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有挑战性且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自主安排、研讨交流和多元资源整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写作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在新课程下,教学方法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制学习等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方法传统教育下,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然而,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评价方法应立足于学生的表现和成长情况,综合运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和项目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设计实施的策略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需求和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2.创设情景。

通过创设情境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设计数学游戏和数学建模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也在不断地演进与完善。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思想基础,本文将对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进行浅谈。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 学生主体性原则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当引导者、辅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

2. 关注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重视学生学习质量,对于教学质量的检测和评价通过对学习效果的实际检测来完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对学习效果的关注和注重。

3. 实现多元化教学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的教学,通过多角度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根据学情、课程类型、课程适应性等的情况来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教学。

4.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的方式和形式,可以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并考虑学生的差异化和多样性。

二、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策略1、因材施教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策略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这一点对于新课程设计中十分重要。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好的提高。

这种教育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进而创造个性化教育环境。

2、个性化的多样化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个性化多样化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有效的应用。

教育者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和方法的差异,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自信,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新课程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主动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彼此激励、相互交流和学习,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

2020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

2020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

新课程概念: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内涵发展变化主要有六个趋势:进行独立的、主动的、(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课程内涵的偏颇与误区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满堂灌。

以偏概全,见物不见人,丧失了师生的经验资源。

导致:七次课该没有根本突破,教师“教教材”学生知识过细,在社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2、把大纲、目标、计划当作课程。

国成与结果割裂,忽视了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后果:写教案——倒教案,以完成教学进度为教学任务。

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

忽视了知识结构、理性结构对儿童成长发展的价值。

从一个极端走向里一个极端。

危害:影响学生个性智能的提升。

4、不组织、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的分类从课程开发、编制、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实际课程空无课程什么是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标与大纲区别①价值取向不同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而大纲着眼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工作。

②课程目标不同新课标规定,各门课程都要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而教学大纲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是单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学设计理念和策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在教学设计方面应因时而变,灵活变通,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和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式教学新课程强调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验实践,使之过程化、体验化。

探究式教学小组对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中引入项目式教学、问题式学习等形式,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加强合作及提高互动交流的训练,达到相互促进和全方位的发展。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资源、设置学会设计的难点和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素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强调的是在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快速形成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案例研究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感受到学习细节以及具有现实应用能力的体验,从而达到加深思维和记忆的效果。

情境教学还能够通过案例式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实际问题背景、知识应用的意义和难点。

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项目式教学在新课程中,项目式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项目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实践,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快速获得学习成效。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扮演的是主动学习者的角色,教师则扮演的是学习资源的协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项目作为教学资源的媒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第一篇: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新课程理念主要应体现在:倡导一种新的教学目标观。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方面来考察,以真正地、全面地促进学生各种素养的提升。

倡导开放、生成的新知识观。

即强调知识的内在性、动态性、开放性生成性,视课堂为开放、动态、生成的知识系统。

倡导关注过程、尊重差异的新课堂教学评价现。

关注过程的评价旨在倡导、鼓励学生从事知识的探究活动,体验知识的原创过程,感受知识生成的激动与欢欣,释放知识过程性的教育功能,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

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开展探索。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思想先行策略我们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习了解现代教学思想,建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活动。

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思想先行策略。

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要针对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努力塑造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样就能正确对待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成绩,并做出相应的正确评价,就会真正关怀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对学习充满兴趣、自信和骄傲,就会正确处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态度,就不致于让许多学生害怕学习。

通过长期的实践,其策略自然是有效的、优秀的,从而由先进的理念产生先进的策略,先进的策略指导先进的教学,来创造优秀的教学成果。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实现有教课堂教学,必须先以追求最佳学习效果为目标进行较完备的教学设计。

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要以有教、落实基础为准。

现在倡导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组织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符合师生的教学实际。

重点表现在:第一,要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教学活动内部各组成环节之间在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教育教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

新课程的实施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改革,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

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也需要根据新课程的特点进行改变和调整。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新课程的实施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以探究性、合作性和综合性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

因此,教学设计理念也应该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

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需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进行展开,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

让学生在互动、探究、合作、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有效的学习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新任务和新要求,培养具备自主、批判和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人才。

2.多元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需求。

教学策略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学习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讲授、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信息技术应用等。

例如,富有探究性质和探究精神的“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和“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教学策略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多重的学习情境下获得能力的提升。

3.着力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程倡导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设计过程中,着力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知识为王”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教学设计的实施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等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科学和数学时,老师可以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有效促进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新课程下教学设计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当前社会情况来调整和改进,对现有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和升级。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近年来,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新课程理念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而有效教学策略也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深入了解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本文以研究调查、分析教学内容为基础,对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有效教学应基于新课程理念来制定,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多元的技能和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以自己的速度来学习,让他们学习他们喜欢的内容;此外,新课程理念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新的学习方法,以更有效的方式增强学习兴趣。

其次,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习热情。

因此,学校要素的应变能力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充满乐趣和活动的环境,利用新技术手段,将枯燥的课程内容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

此外,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创设“汲取知识”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

再次,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也应着重考虑学习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重视并健全学生的反馈机制,探究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调整教学内容,及时给予学生对其学习成果的反馈,从而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实践方法。

最后,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还要注重优化教学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注重教学结果,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尝试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策略非常复杂,教师的责任也很大,要落实到实践中,需要严格的课程设计、合理的思路安排以及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以确保有效教学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从而促进了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学习潜力,使学生拥有更为全面的发展。

而有效教学策略也会为学生真正进行学习、思考和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更好地营造一个真正有效的学习环境。

此外,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结果,使学生对学习成果有更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课程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课程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 课程
目录
• 新课程基本理念 • 新课程教学目标 • 新课程教学内容 • 新课程教学方法 • 新课程评价与反思
01
新课程基本理念
理念一:提高科学素养
1 2
重视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养。
强调知识整合
注重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拓展学生的 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方法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01 02
信息技术定义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等手段,对声音、图像、 文字、数字等多媒体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和传输的技术 。
实施策略
在新课程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如制作多媒体课件 、网络课程、数字化实验等。
03
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目标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并掌握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及其实施策略。
2
学习并掌握教学评价的方法和策略,能够进行 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
3
学习并掌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和策略 ,能够进行合理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01
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
04
新课程教学方法
方法一:重视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定义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问题的提出、猜想、探究和解决过程中,使 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步骤
探究式教学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 、反思评价等步骤。

新课程标准下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已经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指导文件。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和改进。

一、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首先,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包括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尊重个体差异等。

这一理念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 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学生评价与反馈1. 过程性评价: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实施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个性化反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提供个性化的反馈,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 教学研究与交流: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 课程资源建设: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五、加强家校合作1. 信息沟通: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定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发展。

2. 共同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我们相信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好新课程理念 搞好新教学设计

学好新课程理念 搞好新教学设计

学好新课程理念搞好新教学设计
学好新课程理念和搞好新教学设计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研究新课程理念: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目标,深入了解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文件和要求。

可以参考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和指导意见,也可以参与专业研讨会和培训课程来获取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

2. 更新教育观念:从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为新的教育理念,例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学生素养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通过反思和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3.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可测量、具体和与学生发展需求相适应。

4. 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活动。

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

5. 选择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等。

同时,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等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

6. 实施评估和反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要求,设计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和作品展示等。

通过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改进和提高。

7. 不断反思和改进:定期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和反思,总结经验和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与同行交流和分享教育教学经验。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逐步学好新课程理念,搞好新教学设计,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和社会的不断变革,教育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创新。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他们具备面对未来的能力和信心。

新课程改革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在新课程下,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

本文将就教学设计理念和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一、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和发现知识。

此外,还可以借助项目式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注重多元的学习形式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灵活地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水平,建立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在教学设计方面,跨学科的整合也是一个重要的理念。

不同学科之间有很多联系和交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交叉作用,营造出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和灵活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设计策略在教学设计方面,要注重情境转化和任务设计。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置多个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同时,教师还需要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例如网络资源、课外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互动和合作学习。

学生之间应该相互协作、交流和共享知识和信息,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团队。

在其中,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角色和任务,共同完成任务,并相互学习和补充。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其中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下展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设计中,也应该注重课程评价的设计。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反馈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且与学生一起制定可行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和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1000字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已经得到广泛的探讨和应用。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情境教学在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注重情境教学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教师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真实的情境模拟、有趣的互动体验等方式,将语文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课堂讲授、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共鸣和认知体验,从而加强学生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强化“知行合一”教育在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强化“知行合一”教育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途径提供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和价值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

三、鼓励多元化教学在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鼓励多元化教学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的教学工具等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从而满足学生科学探究、创造性思维、实践实验等多元化学习需求。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情境模拟等方式开展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答案、创造新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及其新策略,旨在通过情境教学、知行合一教育、多元化教学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成长,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成果的不断提高。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操作策略

04
新课程教师角色与专业发展
教师角色一:引导者
01
02
0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积极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需创设丰富多样的学 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 应用。
指导学习方法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特 点,指导其掌握科学的学 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理念二:以能力为导向
总结词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详细描述
新课程强调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需要关注知识的应用和实践,通过多种形 式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 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评价和调整。
03
新课程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定义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 价,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过程性评价的优势
过程性评价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 情况,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过程性评价的方法
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包括观察、记录、 测验、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通过 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师角色二:合作者
与学生共同探究
教师作为合作者,应与学 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促 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分享教学资源
教师应积极分享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 材料,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归纳

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归纳

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归纳新课程理念及教育策略新课程概念: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内涵发展变化主要有六个趋势:进行独立的、主动的、(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课程内涵的偏颇与误区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以偏概全,见物不见人,丧失了师生的经验资源. 导致:七次课该没有根本突破,教师“教教材”学生知识过细,在社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2、把大纲、目标、计划当作课程.国成与结果割裂,忽视了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后果:写教案——倒教案,以完成教学进度为教学任务. 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忽视了知识结构、理性结构对儿童成长发展的价值.从一个极端走向里一个极端.危害:影响学生个性智能的提升.4、不组织、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的分类从课程开发、编制、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实际课程空无课程什么是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标与大纲区别①价值取向不同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而大纲着眼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工作. ②课程目标不同新课标规定,各门课程都要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而教学大纲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是单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③课程结构不同课标规定,基础教育课改采用复合型课程结构,而大纲采用单一分科课程.④教与学的方式不同 a 新课标要求教学互动式,大纲是知识讲授式.b 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在发展的方式,大纲指导下是被动接受式. ⑤课程实施过程不同课标要求采用的是开放的、完整的复合型教学结构过程,而大纲则是封闭的、单一的学科课程教学结构过程⑥课程评价不同课标规定采取多元化评价,突出过程成长评价.而大纲采取一元化评价,一次考试、分数评价. ⑦对教师素质要求角色要求不同课标要求教师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管理者,而不仅仅是知识讲授者,知识的搬运工,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的功能性基本要求. 地位、价值: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灵魂、统帅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是每门课程教学中预设的要现实的结果性目标. (1)学懂:水平要求:了解、理解、巩固转化. (2)学会:水平要求:模拟运用、独立运用、灵活运用. (3)会学:水平要求:优化选择、自我评价、认识品质. 结果性目标的实施误区:①目标设定角度不对. ②将知识与技能分割以求,出现单纯讲知识,机械训练的倾向. ③目标设计缺乏层次性、外向性.低水平重复,无由易到难的水平要求,不能根据水平学生制定不同目标. ④只有教师设计目标,学生不明确,不参与设计. ⑤忽视知识生成,强调记忆学习过程与方法周期动程结构: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1)学中做:基本程序方法:尝试学习----群体学习----独立作业(2)做中学:基本程序方法:独立作业-----实践活动-----测评矫正. (3)反思调控:基本程序方法:测评矫正-----体验交流-----领悟品质程序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1)对“过程与方法”特点认识模糊, (2)把“过程与方法”割裂开来, (3)注重师教的“过程与方法”,忽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的立足点、着眼点有误. (4)“过程与方法”的共性与个性处理不当. (5)不知如何去寻找“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点、并把相关整合点的“过程与方法”清晰地概括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指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态度行为与习惯.又称之为体验性目标. 层次结构与水平要求 1、认同反应:顺从反应——主动反应——满足反应 2、体验价值:反思、接受某价值——体味、偏爱某价值——信奉、追求某价值 3、领悟品格:价值概念化——价值综合化——价值性格化. 体验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1)笼统泛化,缺乏层递性(2)体验对象与程序不明确(3)浅尝辄止,缺乏体悟概括课标、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①从书本就知识的讲析教学中跳出来,通过教学互动把三维目标纳入到智能建构、养成素质的整合发展的规则性教学活动之中. ②强调学生亲历获取位知的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产生、应用的程序与方法,突出了学会会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生长.教师备课、设计与实施教学是知识教学的欲设过程与学生行为变化的非欲设过程的完美结合与有机统一. ③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个性智能结构生成与发展的优化与调空作用,突出了依靠学生内动力的挖掘、搬运、调动来培养学生素质. 整合规律:①按序全对称互动整合②按需非对称互动整合(3)周期整合律*************************************************** ㈠、什么是新课程的价值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倒一切的位置.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 新课程价值观的分类体现①知识观②学生观③学习观④教学观⑤评价观㈡、新课程的知识观 P42 1、什么是知识?知识是人们感知、改造、建设世界的经验与认识①陈述性知识②程序性知识③策略性知识 3、新课程的知识价值观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掌握使其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反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知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构成新课程知识体系. ⑴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⑵与时代发展相联系的知识,是创新性知识,也是最具吸引力的知识. ⑶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1、新课程的学生观(培养什么样的学生)⑴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 ⑵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 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学生.⑷全体发展的学生. 新课程怎样使不同差异学生都得到发展⑴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 ⑵教师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高提供服务.①珍视个性,尊重学生自由选择.②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时空、机会.③据学生内在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服务、指导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①指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控自我.②指导学生进行个性智能建构. 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新课程的学习观?⑴“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施良方《学习论》)新课程的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在获取新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已有的知能结构)与间接经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同学与社会人的经验)互动、碰撞,引发心理变化、规范行为、生长能力、建构智能、养成素质. 学习方式分类(6 类)1、自主性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设计,自我获取,自我监控,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方式的特征:(1)主动性是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2)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3)体验性是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2、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指在学科课程领域内以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展开质疑,发现问题,分析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3、合作性学习的方式指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个任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力的品质(1)诚实求真是基本品质(2)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是核心品质(3)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最佳品质 4、体验学习方式,就是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并对自己亲历事实进行反思、体味、研究、领悟的学习方式. ⑴.审视历程,突出反思性.⑵.综合事实,突出探究性. ⑶.体验特质,突出领悟性. ⑷.调控自我,突出完善性. 5、综合性学习方式,就是将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①.多种知识结构组合②.多种思维方式组合③.多种学习方式组合 6、建构性学习内涵:学习者在与多种异构对象进行多元互动中,借助一定程序与方法,按照某一线索将获取的外部信息进行某种意义的内部结构重组的学习方式. 2、特点⑴.突出了知识学习的内化与活化.按照程序与方法建构,突出知识内化形成能力,根据需求将程序灵活运用,用策略活化知识,提升能力品质. ⑵.突出多元互动能力生成学生运用建构学习方式,要同多种课程要素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多元互动,促进了多元互动能力的生成.如生与师、生、家长、社会人、网民互动与教科书、与问题、与情境互动. ⑶.突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智能建构.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可根据自己需求、个性优势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方式进行独特的智能建构.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各人智能结构重心不同)补充: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知识. ①.语言智能.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等深层次内涵的能力.如:影视主持人、记者、文学家等. ②.逻辑—数学智能.人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如:数学家、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微机程序、设计师等. ③.空间智能: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等. ④.身体运动智能:人巧妙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如: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等. ⑤.音乐智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如:作曲家、乐师、乐器制造者、音乐评论家等. ⑥.人际关系智能:能有效理解别人和人交往的能力.如教师、管理者、演员、政治活动家等.⑦.自我认识智能: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导引自己人生.如:心理学家、哲学家等. ⑧.自然观察者智能: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对物体变化观察分析,进行辨认和分类,形成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如:农民、生物学家、猎人、园艺师等.A、①、⑤与物体无关;B、⑥、⑦与人有关;C、②、③、④、⑧与物体相关 3、正确对待接受的学习方式⑴.新课程反对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和掌握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 6 种学习方式. ⑵.新课程并不完全反对接受的学习方式.教科书中的新知识,师生的经验、指导等课程资源应该虚心地主动的接受,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完全抛弃,抛弃批判的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提倡的是开动脑筋,批判地吸收,倡导的是主动虚心地接受书本和别人的间接经验. 新学习观体现的新理念:1、强调每个学生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在智能,努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去探究解决问题,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2、强调大胆尝试、勤于动手,学会通过“做中学”,通过亲历事实索取反思体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3、强调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人的交往沟通、合作探究、团结拼搏中,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学会用合力提升自己,用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4、强调在自主互动中学会寻找事物整合点进行综合思维,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实现个性智能建构. 新课程的教学观新课程教学是教师、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元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实施、研发、建构、发展的创造性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进行个性化智能建构的过程. 新教学观是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多元互动的教学观,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三条基本理念. (1).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新课程强调,要围绕课程的培养目标,将复合型的课程结构纳入到开放的创生发展的周期教学的良好循环轨道;师生在多元互动教学中,通过对学科课程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研发、转化、建构,创建适合学生发展、成长的完整课程文化.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交往沟通、互动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行智能建构的过程.根据课程目标和不同差异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互动教学中,提供足够的针对性服务,以帮助每个学生实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智能建构. 师教与生学,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个性化智能建构. (3)多元互动的教学观新课程强调过程,注重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去生成情感,去获取知能,去养成素质与能力.注重过程方能实现学会,才能有好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旨在通过课程内容、新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与各种问题情境、与多种课程资源进行多角度、多样式的多元互动,以学会自主学习,促进自主发展. 学会多元互动,才能处理好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关系. (4).新教学观的对联描述横批:互动出彩(两者的互动整合)上联: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中做”,学做教互动合一;(描写课堂教学特点)下联:先做后导,以做论导,导“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新旧教学观的主要区别(三方面)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是分离对立关系,课程由专家研制,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是专制一方;学校教学是被控制、支配一方;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新课程教学观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系,师生不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又是校本课程的研发主体.学校教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要灵活选择确定课程内容与过程方法——“教什么,怎么教”. 2、教与学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 1、目标:“教教材”,知识搬运.以知识传授,记忆积累为目标、对象,面向全班一刀切; 2、程序:先教后学,教了再学,师负责教,生负责学,重教轻学,教与学分离,学服从教,以教为中心; 3、方法:知识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为适应外需,为外力而学. 新课程教学观 1、用教材教”教学生学会,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为目标,面向学生个体、小组. 2、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做后导,做中有导,学中做→做中学,教为学服务,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3、多向传递、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适应满足内需,激发内动力. 3、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重结果,轻过程,强调结论性知识讲解、记忆、积累. 新课程教学观:重过程,重体验,突出知能生长,强调学会——会学;突出学生亲历事实的反思体悟和个性化智能建构. 新旧课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对比(三方面)1、在备课行为方面:传统的教学行为 1、教学计划制定⑴教学重点,知识点概述.⑵教学内容进度安排.⑶活动措施 2、备课方式⑴目的为课堂知识讲析做准备,以完成进度为目的,单边活动.⑵课前写教案—讲课备忘录,超周备课,知识搬家.⑶看参考,备课手册,写教案,备课组集体研究进度、重点、难点、作业等四统一. 4、教学设计 5、⑴目标设计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目的要求混在一起.面对全班学生,目标无层次,无针对性.单边预设.⑵过程设计以知识讲析为线索展开封闭的教的程序:注入式、练习式.⑶设计主体—教师. 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行为1、教学计划制定⑴学期教学任务分析.⑵课程内容,活动进度安排.⑶教学检查、评价措施.⑷个人教学研究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研发项目课题. 2、备课方式⑴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会学为目的,备教与学双边活动.⑵一条龙备课—课前、课中、课后备课.重学情分析指导—轮流合作备课—教师分备一个单元,各节同组一起交流讨论,个人再充实调整.⑶根据课标、预期目标和学生实际、独立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的方案. 3、教学设计⑴三维目标设计,面对不同差异学生分类分层有针对性设计目标.⑵师教与生学双线对应设计.以学生学习及设计为主,预设与非预设结合,体现新课程复合型结构的开放性全程设计.体现多元互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信息技术整合,合作研讨等方法.⑶师生合作设计. 2、在教学行为方面:传统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⑴教材知识—教教材⑵教学对象—不足全班 1/3,教师面对全班讲—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串问串讲.多数学生陪座、陪听、陪看 2、教学方式(1)、课堂封闭式⑵补差式⑶题海战—应考试⑷被动接受式 3、教学过程方法⑴先讲后练,讲了简练先教后学,教了再学以教论学,学服从于教.⑵讲解—作业—考试,单一教学结构. 新课程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⑴用教材教→学生学会—会学,指向学生素质培养.⑵以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为主,指各不同差异的学生. 2、教学方式⑴多元互动式(2)问题情境探究式⑶扬长式⑷自主选择合作活动式3、教学过程方法⑴先学后教,边学边导,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先做后导,边做边导,以做论导和谐发展⑵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复合型教学结构. 在教学管理行为方面传统教学观 1、教学评价⑴内容:考什么,教什么.⑵指向:师考评生.⑶方式:量化评价,结果评价.⑷工具:考卷、评卷.⑸结果:一次考试成绩 2、外压管理(1)三分教,七分管.⑵分数排队. 新课标教学行为 1、教学评价⑴三维目标整合发展评价教学.⑵师评生,生评师,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⑶过程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⑷开卷闭卷,活动记录,成长档案.⑸综合素质为主. 2、自我管理为主⑴激发内动力.⑵组织学生自己订制度,订计划,自我检查,自我管理. 教师角色的变化(1)由教书匠、讲授者、知识搬运工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管理者. (2)处理好讲与导的关系,引与做的关系.⑴不能不根据学生要求满堂灌,也不能放羊,放弃教师导的责任.要讲究讲、导时机,讲导在必讲必导之处,以学生学、做为主. ⑵在参与中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相信学生,尊敬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3、新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1)原有的口语表达,教具使用,三字一画基本功,显然已不能适应课改教学的需求. (2)新的教学基本功⑴学会倾听;⑵学会诱导;⑶学会沟通;⑷学会合作;⑸学会评价;⑹学会研究;⑺学会体验;⑻学会建构;⑼学会管理;⑽学会创新. 没有这些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基本功,就胜任不了课改教学工作. 新课程的评价观 1、新的评价观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与成长. 2、评价的基本原则. ⑴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⑶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肯定性评价为主. ⑷自我评价与他评互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 ⑸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3、课程评价中的误区(1)以偏盖全的考分评价.片追,应试分数衡量好坏顽疾.(高利害)——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只是要放在适当位置.不以评价结果排队与奖励挂钩. (2)批评指责多,赏识激励少. (3)卷分析,质量评析,对答案. (4)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评价缺乏评价标准. (5)评价单一,评价信度不高(6)评价形式化,绝对化.表扬滥用,使评价无价值.“很好”,“非常好”.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⑴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要求. ⑵新课程评价重视综合、关注差异,突出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取向多元化.在综合全面评价基础上,要尊重个性发展的差异和独特价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 ⑶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 新课程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甄别选拔功能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作为教育评价根本取向,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的弊端.突出能力考察和综合素质评价.。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教学设计在新课程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课程的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需要与之保持一致。

本文将围绕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展开讨论。

一、教学设计理念1.学生为中心新课程要求教师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因此,教学设计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兴趣、实际和能力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2.任务驱动新课程要求教师通过任务设计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任务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探究和发现,达到知识和能力的积极构建。

3.综合能力培养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

因此,教学设计应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项目制学习、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价值教育新课程倡导情感价值教育,要求教师通过情感的引导和关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提供情感体验和情感价值引导。

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渗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设计策略1.以问题为导向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合作,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经验,相互激发创意和创新思维。

3.项目制学习项目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课程项目,并组织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学习和实践,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评价与反馈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反思和改进。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设计理念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新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兴趣、学习风格等因素,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并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注重跨学科整合新课程要求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整合。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积极寻找学科之间的联系,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还应借助合作学习等方法,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4.强调实践与实践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课程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三、教学设计策略1.拓宽教学资源教师应积极拓宽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科拓展等。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既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也包括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案例研究等现代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开展项目式和研究性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某一主题或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项目和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探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及策略

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及策略

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及策略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

要达到以上的目的,首先要搞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这里我不论述什么是教学设计及其基本程序,单单讲其以下几个基本理念:㈠创设“学习环境”新课程所指的学习环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和“媒体”。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个要素。

⑴情境:新课程所说的学习情境特指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学习任务全部置于情境中。

⑵协作:新课程特别强调特定情境中学习活动的交往、合作和互助,协作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个性的经验、方式和信念的内化和提升。

⑶资源:新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五大学习资源: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教材);二是教师与教师的帮助;三是学习环境中特定的问题情境和合作性学习;四是将与学生个性相对的学生群体;五是学习活动中的所有因素、事物、人物,尤其是学生的课堂活动。

㈡整合教学目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强调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学会反思、评判,并有所创新。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调认识与情意的统一,“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是保障学生拥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和过程。

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里有一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理解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则条幅强调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

一、关于“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提法的由来“以学生为主体”是和“以教师为主导”相对而言的。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原是俄国教育在20世纪3 0年代初期矫正时弊的口号,我国很早就接受了这个口号,并把这种经验武断地概括为“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

不过约从1958年开始对这一经验发生了怀疑,并试图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实践中心”、“学生生中心”、“社会中心”等说法。

在1978年以前,那时的学生,在称之为“教育革命”的运动中,不仅居于主体地位,还确实起过“主导作用”。

l979年以来,总结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说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言堂”仍普遍存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远未绝迹,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健康发展,把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关于“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提法的意义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动机和兴趣,更关注学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心灵世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赋予了师生关系以新的内涵。

正如萧伯纳所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己。

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三、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方案一堂课的成功首先要做到教学目标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达到目标要求。

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应使学生的能力情感发生哪些变化,为完成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

这样,在备课时,教师就会把学生“怎么学”和“老师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简答题第一章:(一、新课程概念)1.什么是课程?为什么要强调对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答:新课程,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对课程概念的准确把握,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用新的课程观指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课程改革实施到位,使自己尽快成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的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2.课程的新概念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突出了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

2)强调学生以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突出了课程三维目标整合发展的功能。

3)强调课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学生在与课程诸要素的多元互动过程中,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多元智能建构,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创新发展。

4)强调课程是动态发展的整体。

用问题情境中的多元化思维策略实现课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

3.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有哪些?答: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4.我们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上有哪些偏见或者叫误区?答: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2)把目标、计划当作课程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5.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课程可以分为几类?答: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又可分为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6.什么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研制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简答题
第一章:
(一、新课程概念)
1.什么是课程?为什么要强调对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答:新课程,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对课程概念的准确把握,了解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用新的课程观指导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课程改革实施到位,使自己尽快成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的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2.课程的新概念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突出了学生能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主人的根本地位。

2)强调学生以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突出了课程三维目标整合发展的功能。

3)强调课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学生在与课程诸要素的多元互动过程中,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进行多元智能建构,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创新发展。

4)强调课程是动态发展的整体。

用问题情境中的多元化思维策略实现课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动态发展性。

3.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答:课程内涵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4.我们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上有哪些偏见或者叫误区?
答: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2)把目标、计划当作课程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
5.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课程可以分为几类?
答:从课程开发、编制和管理的主体上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又可分为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
6.什么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研制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国家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所应具备的共同素质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专家。

国家课程一般以必修课形式出现,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是法定必须开设与实施的课程。

7.什么是地方课程?
答: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一种具有突出地方特点、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发展需求的课程,具有本土性、区域性特点。

地方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其研发主体是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本地课程专家。

8.什么是校本课程?本次课改为什么要增设地方与校本课程?
答: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课程资源、学校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而研制开发的课程。

是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为主体进行策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一般以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出现。

本次基础教育课改由原来国家集权研发管理改为现在均权分层研发实施与管理,体现了课程的适应性、多样性、选择性。

新课程倡导课程共建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再是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一起共同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现代信息技术和善于反思研究、体验领悟、合作交往的新型教师是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研制开发的中坚力量。

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当具有这种课程意识。

9.认识并掌握课程分类有什么好处?
答:了解、认识、课程分类,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掌握新课程的概念,并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一)填空题
1.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领导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新课程的( )概念.
2.结果性目标是三个台阶目标组成,即(学懂)(学会)(会学).
3.程序性目标的周期性基本动程是(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
4.情感是(人对所经历过的事实的心理体验),态度是(人内在体验的)外在流露.态度(取决于)情感,而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情感态度,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助于)正确的价值观.
5.体验性目标的三个层次是(反应)(体验)(领悟)
6.将体验转化为理性概括,将理性认识内化为个性品格是(领悟)的教学目标.
7.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结构整体),通过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达成,最终要实现本学科(素养)的生成
8.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有三种基本形式,即(一种是按序全对称互动整合)(一种是按需非对称互动整合)(一种是周期整合律动)。

9.将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进调节多元互动的态度和行为,以保证“学懂”任务的顺利完成,是(认同反应)的教学目标。

10.对亲自经历的过程、行为、收获进行优化加工,在感情向理性的过渡中以形成体验倾向,是(体验)的教学目标。

(二)简答题
1.认识并掌握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认识并掌握三维目标,表现在:要弄清每个维度的内涵、层次结构及其水平要求;要弄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要弄清三维目标是怎样通过互动整合达成素质的。

2.学懂、学会、会学的基本要求各是什么?
答:学懂,是第一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要能理解,新知中某些基础知识还要能够转化成为基本技能。

学会,是第二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能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学科或生活或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形成一定结构,使技能和成为能力。

会学,是第三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能够选择合适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学懂、学会过程中能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等自我调控、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品质,以创造性发展在自己的个性空间。

3.“知识与技能”三个台阶目标的关系如何?
答:三个台阶目标的结构关系是,学懂是学会的基础,学会是学懂的进一步发展;学懂、学
会是会学的实践基础,会学能优化学懂、学会的过程,能改善学懂、学会的行为。

会学是结果性目标中的最高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4.结果性目标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哪些误区?
答:在结构性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中,主要存在4个问题:目标设定角度不对;目标设定缺乏层递性;目标设计与目标实施两张皮;目标设定以偏概全。

5.为什么要把“过程”与“方法”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目标?
答:过程与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谁离开谁,都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强调学习活动过程,不仅要明确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还要懂得在过程的前、中、后相应选取何种具体做法,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才能实现最优化。

注重学习方法,就要考虑,这一方法的功能效用在何程序才能有效发挥;哪种类型的学生在哪一步应该采取何种方法,个体与整体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也就是说,脱离了具体过程讲方法,方法无所谓优劣,离开方法去讲过程,过程无所谓好坏。

所以我们不能单一地笼统地去讲“过程”,去说“方法”,而应该把过程与方法对应起来去思考、去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6.“过程与方法”的共性规则与学科个性化程序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各学科课程个性化的“过程与方法”,并不影响各学科课程周期性共性动程结构及其运用规则的合理存在。

共性规则通过演绎推理,可帮助我们建立和完善各个学科课程的个性化程序性目标动程结构。

7.程序性目标认识与实施中的误区是什么?
8. 体验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9. 体验性目标三个层次都有哪些水平要求?
10.体验性目标实施中的误区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