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人教版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

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略)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是词人中的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

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

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三、初读体会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一)找一生读上阙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难点:1. 诗中历史典故和寓意深刻的词语的理解;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文学成就;(2)展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2)鼓励学生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中的意境、艺术特色、历史典故等方面进行探讨;(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发言,分享探讨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2)解析诗文中的意境、艺术特色、历史典故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诗文赏析(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诗文情感的理解和感悟;(2)分享感受: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3. 选择一首辛弃疾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和赏析。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以及诗歌的创作年代。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

2. 诗歌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分析。

3. 诗歌背景、作者身世和创作年代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2. 诗歌韵律、结构和创新手法的把握。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身世、创作年代等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朗读、讨论、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4.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身世和创作年代,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释义、语句翻译,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容,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朗读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词牌《永遇乐》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1.2 作者简介:介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特点,分析其词风。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2 诗歌结构:分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层次结构,包括上片和下片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第三章:词语解析3.1 重点词语:挑选出《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和分析。

3.2 炼字:分析词人如何运用炼字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第四章:情感主题分析4.1 诗人的感慨: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的感慨,理解其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4.2 怀古之情:分析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以及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忧虑。

第五章:教学设计5.1 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5.2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5.3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解、互动、总结等环节。

5.4 教学评价:制定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6.2 教学策略:运用对比、联想、情境教学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7.2 图片展示: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7.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第八章:作业设计与反馈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翻译、填词等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2 作业批改: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九章:评价与反思9.1 教学评价: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教学目标:1、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掌握作者生平特点;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3、通过大量拓展阅读,了解辛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作者及写作特点;2、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难点:全词中引用各种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

高中必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词的背诵;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2. 词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关于杨慎的生平介绍、词的背景知识;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教学课件:包括词的全文、注释、译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杨慎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词的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合作成果,互相启发,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4. 欣赏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美景和情感,提高审美情趣;(2)学生展示自己的诗词创作,共享学习成果。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论如何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 小结与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的背诵和理解;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诗人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背景知识;(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如《青玉案·元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诗歌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进行探讨;(2)分享成果: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短文;3.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次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译文和解析;3. 与本诗相关的的历史事件资料;4.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资料。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内容包括对诗词的朗读、生僻字的认读、对诗意、诗境、诗情的理解,以及对作者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

2. 通过分析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抒发的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史实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词,分析诗词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固亭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怀古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指导并纠正生僻字的读音。

3. 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意境。

4. 分析诗情:结合诗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

5. 例题讲解:以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为例,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抒发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进行课堂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内容:作者:辛弃疾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怀古之情: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诗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艺术特色。

2. 答案示例:这句诗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年刘裕英勇豪迈的气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创作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汇总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汇总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汇总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1教学目的: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教学时数:1课时课前准备: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三、熟读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3、学生齐读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5、教师小结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 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牧及其文学成就。

(2) 通过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学习如何写一首有内涵、有情感、有艺术价值的诗歌。

2. 教学重点:(1) 了解“永遇乐”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掌握诗歌的艺术特征。

3.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永遇乐”事件对于诗人的影响。

(2) 理解“怀古”与“吟咏”的区别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4. 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意义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 课堂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和探讨。

(3) 手抄诗歌,贴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品味。

5. 教学过程:(一) 杜牧及其文学成就的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唐代杰出的诗人、书法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歌风格以自在妙想、含情脉脉、清新豁达、明察事理为特点,对唐代诗歌以及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 “永遇乐”事件的介绍公元848年,唐玄宗在草原上设宴招待回纥可汗,乐曲声声,胸怀大志的杨贵妃弹奏了《永遇乐》曲子,引起了玄宗深深的爱慕。

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永遇乐”事件,对唐代政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1)永遇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永遇乐”是指杜牧向往永远置身于这种欢乐和宁静的境界,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憧憬和否定。

他认为,相比于春季的繁华和热闹,秋季的宁静和萧索更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2)怀古2.北固楼凭栏远眺,烟波江上,中有一舟摇楫送行亲友,惜不与风雨同舟。

离愁渐远若梦,无妨依旧杏花闹。

此去绝域,天涯淡饭,坐看牛山戏水,滔滔流水无终期。

“怀古”是一种对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追溯和回顾,是表达思乡之情、慨叹社会变迁的一种手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品教案(精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品教案(精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古诗文鉴赏》单元,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全文共一百二十四字,通过对北固亭周围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人生短暂的感慨。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体会古文的韵味。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出的忧国忧民情怀。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鉴赏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理解和赏析。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课文原文、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固亭风光,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诵读(10分钟)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解生僻字词、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怀。

4. 例题讲解(10分钟)(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解释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

5.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翻译课文第二自然段。

(2)讨论作者在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1)课后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僻字词、句式。

2. 课文第二自然段:历史人物、忧国忧民情怀。

七、作业设计1. 课后背诵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习题:(1)解释下列词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答案:落霞:夕阳;孤鹜:孤独的鸟;秋水:秋天的江湖;长天:辽阔的天空。

(2)简要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修辞手法。

答案:对比、排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古诗文鉴赏》单元,教材的章节为第二单元《唐宋词鉴赏》。

详细内容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唐宋词的鉴赏方法,感受古人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理解词的意境,掌握唐宋词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词人的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结合词句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

六、板书设计1. 词牌:永遇乐2. 作者:杨洪基3. 背景: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4. 意境:雄浑、悲壮5. 情感:家国情怀6. 修辞手法:对比、设问、用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

(2)举例说明词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意境:雄浑、悲壮。

(2)修辞手法:对比、设问、用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唐宋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歌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3. 能够恰当运用一定的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精髓;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与文化内涵;3.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诠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和哲理;2. 运用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

四、教学方法1. 小组研讨法:先让学生阅读这首古诗,组成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难点,思想深度和感情寓意;2. 课堂讲授:针对学生阅读体验及小组讨论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文学知识点精讲,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背景和文化内涵;3. 个人分析法:学生个人分析诗歌意境和哲理,学生需要自行研究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提高诗歌文学鉴赏能力与文艺素养;4. 报告汇报法:整个课程结束前设计一个小小汇报会,让学生分别汇报他们的分析,并相互评论和加强。

五、教学内容1. 唐朝的时代背景:学生应该了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是几十个民族融合的时代,时代变迁非常快,政治制度也非常优越。

2. 杜甫的创作背景:生于唐代,少年时遭逢战乱,参加过农民起义,后来职业生涯波折,被流放到各地,在流沙河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思绪和感动的景,这些都是他“情感溢于言表”的诗文材料来源。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蕴:这首诗的主题是乐观,写的是一首悼念亡妻的哀歌,写的是如何通过生命的创伤,转而体验到生命的乐观,伤心离别变成了永不分离,每一次离别都是两情相悦的缅怀。

4.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甫拥有着卓越的想像力和抒发情感的才华,他善于运用古人的形象和意象,以及周遭环境和声音等细节,表达对于历史的爱和对于爱情的思念和自己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探究学习:(1)比较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写一篇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

(3)能够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情怀。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平。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背诵和鉴赏的作业。

3. 学生自评:让学生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古诗文鉴赏手册。

3. 网络资源:有关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相关论文。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情况。

2. 针对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加深理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及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进行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和背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一】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精选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精选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精选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 .补充注音:谢?4 .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 .思考问题:( 1 )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 2 )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6 .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抗金复国的、恢复中原的热切期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稼轩词的“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背景导入新课:辛弃疾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来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览(京口即镇江),面对江山胜地,联系到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抵抗的现状,不由得想起在此建功立业的几个英雄人物,抒发了自己年事已高、壮志难酬的感慨。

诵读感知课文:诵读提示:1.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英雄气概。

2. 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字应读的响亮,稍作停顿。

3. 句间和句中的停顿,应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

研习品味用典:一.研习上阕: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

然后提问: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孙权、刘裕。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

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6、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①写的是什么?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

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商女不知亡国恨!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一饭三遗矢)。

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问题研讨:本词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特点?1、典故多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2、对比多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

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知识拓展: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

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齐读一下: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注意:“黍”读shǔ)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

“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

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弃疾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爱国情怀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布置作业1、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辛词长于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的情思。

附:板书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宋辛弃疾孙权、刘裕——向往、讥刺借古抒怀刘义隆——告诫词风豪放用典言志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爱国情怀廉颇——壮志、难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