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茶业交流合作历史、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台茶业交流合作历史、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汤鸣诏

闽台一水之隔,历史上本是一家。现在台湾人口80%的祖籍地仍然是福建。闽台两岸山同脉,水同系,人同祖,族同史,语同音,习同俗。台湾产茶与福建更有割不断的历史渊源。茶同根,种同源,艺同师,技同门。了解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今后更好地携手合作,共创闽台茶业辉煌的明天。

1 闽台茶业交流的历史渊源

1.1台湾茶种来自福建

台湾茶业以生产乌龙茶为主。现有栽培的茶树品种,除适制红茶的阿萨姆种引自印度与近代台湾新选育的台茶1——17号外,其余品种均来自福建。据1918年《台湾通史》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桀鱼坑(今台北县瑞芳镇),发育甚佳,继以茶籽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这就是文山包种茶名闻遐迩的开端。

据《中国乌龙茶》记载:“1865年,英国商人德克莱在台湾开设德记洋行,深知茶叶有利可图,就雇人到安溪购买茶苖,并以贷款方式鼓励农民种植和釆制,茶叶收成以后,全部收购,然后运往海外销售。这是闽茶传入台湾的另一记述”。“清咸丰五年(1855年),福建省城举行乡试,台湾南投鹿谷乡初乡村有一书生林凤池,意欲赴考,却因缺资而难于成行。宗亲林三显慷慨解囊助之。林凤池中举后为扱答宗亲资助之恩,决意专程到武夷山将武夷岩茶种苗带回家乡种植。到了天心岩永乐禅寺说明来意,住持送他36株茶苗,并嘱其细心培育,分裁广植。回乡后分给乡亲种植于冻顶山,生长旺盛。即为冻顶乌龙茶之起源。以后几经发展,终于成为驰名于世的冻顶茶。”1990年,经闽台两岸专家考证,位于福建建瓯东峰镇的一片矮脚乌龙品种百年老茶园,与台湾适制乌龙茶的当家品种青心乌龙属同一变种,从而为台湾青心乌龙乃由福建引入之有力证据。福建学者还认定了台湾的香橼、皋如茶源自福建的绿芽佛手、红芽佛手。

据《港台茶事》记载:台湾木栅铁观音,系木柵人张迺妙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回安溪老家探亲,尝到“一啜三日夸”的铁观音茶,十分赞赏,遂向亲友索取12株纯正铁观音茶苗,携回台湾住地台北木柵,在屋后石崖缝间的土台上种植。第二次引种,大约在20世纪初,张廼妙受政府委派,以当時政府茶师身份到福建安溪正式购买铣观音茶苗1000株,种植于木柵

樟湖山(即今南山)。经张氏多年的推广和鼓励,逐步发展成木柵铁观音茶区。

1.2台湾乌龙茶的制茶技术与技术人员均来自福建

台湾植茶、制茶的茶农,大部分是由福建安溪等地移民去的。据《安溪县志》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安溪乡民开始陆续入垦台湾。至清代,安溪乡民大量迁入台湾。进入台湾的安溪移民经历代繁衍生息,至1990年,人口已达200多万人,占台湾人口总数十分之一强。安溪人移民到哪里就把植茶、制茶工艺传播到哪里。台湾乌龙茶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台湾早期的制茶技术都是聘请福建的制茶师傅来台传授。据林馥泉的《乌龙茶及包种茶制造学》记载:包种茶是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福建泉州府安溪人士王义程所创制,并由其在台北县茶区倡导及传授制法。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锦、魏静两人到台湾,在台北县七星区南港大坑开垦茶园,从事包种茶制造,并将技术传授乡人。台湾日治时期,他俩选择南港为包种茶产制研究中心,于1920年起担任讲师,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包种茶产制讲习会,各茶区派人参加学习。王、魏俩人对台湾包种茶产制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作出贡献。其时,还聘安溪人张迺妙为“巡回大师”,任职10年,四赴武夷、安溪觅寻茶叶釆制技术,对包种茶、乌龙茶釆制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取得良好效果。民国5年(1916年),荣获台湾总督颁发的“特等金牌奖”。

乌龙茶精制加工,也是聘请福建的制茶师傅。清同治七年(1868年),都德洋行在台北板桥设立乌龙茶精制厂,由厦门聘请茶师到台湾进行精制加工,开创台湾乌龙茶就地精制加工与直接出口的先例。

1.3“花香茶”之茉莉花,引种于福州

清光绪初年(1875年),由福建福州引进茉莉花苗木,栽植于台北市近郊。这是台湾栽植茉莉花之始。清光绪七年(1881年),台湾乌龙茶出口受国际茶叶不景气的影响,茶叶生产陷于困境。当时台北茶商便将台北大稻埕一带积压的乌龙茶,运往福州,以茉莉花加以窨制,称之为“花香茶”。此为台湾窨制花茶之始。以后包种茶窨花就以当地栽培的茉莉花作为窨制包种花香茶之花源。

2 闽台茶业交流、合作之现状

改革开放政策为闽台茶业交流、合作架起了桥梁。茶叶作为一条沟通的纽带,连接闽台之间的地缘、亲缘关系。从此以后,闽台两地茶业的交流、合作就接连不断。

2.1学术访问,为民间交流打开通道

1986年,台湾大学教授吴振铎夫妇,应我国茶界前辈黄国光夫妇之邀,从台湾飞抵福州,回

原籍福安省亲访友,走访了福安县与设在福安的省茶科所,拜访了张天福老师;在福州逗留期间回母校福建农学院与老同学聚会,为两岸茶界交流打开了通道。1989年,台湾南投茶农20多人组成茶叶访问团,首次赴福建安溪参观访问,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1990年9月12——13日,福建省茶叶学会与泉州市茶叶学会在福州联合举办“闽台茶叶学术讨论会”,台湾省著名学者吴振铎親自率领14位茶界代表出席,实现了闽台两岸茶界首次学术交流。1992年,以吴振铎教授为首的台湾茶叶代表团访问了福建安溪,与安溪茶叶界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茶艺切磋。1993年10月,由中华茶人联谊会主持在北京召开“海峡两岸茶叶研讨会”。两岸茶人首次相聚北京,交流茶叶学术发展成果。1994年10月20—23日,福建省茶叶学会与台湾天仁集团等联合在福建漳浦盘陀镇举办“1994海峡两岸优质乌龙茶品评会”,有闽、台、粤三省的乌尤茶250只茶样参评,检阅了海峡两岸乌龙茶品质特色和工艺水平。1997年9月,福建省武夷山茶叶访问团赴台参加无我茶会活动,互相推动茶为国饮。1997年11月,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率领代表团10人,前来安溪参加“海峡两岸乌龙茶发展战略研讨会”。1998年8月,福建在武夷山市承办“第六届国际无我茶会”,台湾茶人应邀参加,受到福建同胞的热情接待。2000年4月26—29日,由中国茶叶学会、台湾大学食品科学研究所等联合在福州举办“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两岸茶人再次相聚,并议定今后每隔一年开一次研讨会,成为两岸交流平台。2001年12月,台湾省茶商公会联合会组团参加在安溪茶都举行的“中国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2002年1月,台湾省嘉义县制茶业职工工会茶叶访问团20多人,赴安溪参观访问。2002年9月,福建省农业厅与省茶叶学会等在福州主办“2002年中国(福建)国际茶、茶具、茶文化博览会”。“茶博会”包括名茶、茶文化展示、高层论坛、“茶王赛与拍卖”、招商引资签约、茶艺表演等内容,为海峡两岸荼业交流撘建了新平台。

2.2技术交流,促进闽台荼业经济合作全面发展

台湾茶叶品种、栽制技术都源自福建,经过200多年的经营、改良、发展,特别是乌龙茶加工技术、制茶机械与营销管理理念都比较先进。但岛内茶叶生产逐年萎缩,已失去竞争力。隋着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台湾当局开放居民往大陆探亲和允许商人在大陆投资办厂后,闽台在茶叶科技、经济、茶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福建最适宜台胞投资再创业,能够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的。台湾一些有识之士携着资金、带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理念,到福建寻基地、找市场、办企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自1993年天福集团首家在闽投资,创办茶业企业以来,紧跟着就有台商林圣光在闽侯雪峰创办文武雪峰农场,引进台湾茶树良种和茶机,发展近200h ㎡的有机乌龙茶。目前台湾企业已有213家在福建创办各类茶叶生产基地。其中在安溪有40家,投资总额4000万美元;在漳平永福的台湾农民创业园有24家台商投资1亿多元,开垦1466.7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