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公开课最新
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13张课件
2.颈联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 明确: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3.杜甫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选择,追求语不惊人死 不休的锤炼风格,找出最后一联里富有表现力的词 语并进行赏析。
• 催与急字。(1分)秋已深,催字写家家又在赶裁冬 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衣声一阵紧似一阵。(1分 )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 浓重的家国之思,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 (2分)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
兴。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 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 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沉即“深”,深刻、深厚。
郁即“积”,凝重、含蓄。
沉郁,是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 顿挫,是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 奏的缓急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 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 乐美
•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 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 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抓作者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 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 接济维持生活。766年,严武病逝,已经55岁的杜 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 (今四川奉节),《秋兴》就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 的一组诗,共有八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 甫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
“两座高峰”:李白(浪漫),杜甫(现实)
“两个诗派”: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又称“高 岑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和孟浩然, 又称“王孟诗派”)。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课件
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1
历史意义
2
《秋兴八首其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 高峰,对后世的诗人和文人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文化背景
杜牧生活在盛唐时期,这是中国历史 上文化繁荣的时期,唐诗达到了顶峰。
结论和要点
1 结论
2 要点
《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优秀的唐代诗歌, 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向读者 展示了秋天的美丽和人们的情感共鸣。
装饰
《秋兴八首其一》采用精心编 排的词句和修辞手法,增强了 诗歌的美感和艺术性。
意象和修辞手法
意象
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和 人物情感,让读者能够直观 地感受到诗歌中的意象。
修辞手法
杜牧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 人、对仗等修辞手法,让诗 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音乐性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让人感受 到一种悠扬的旋律,增强了 读者的阅读体验。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课 件
Hale Waihona Puke 《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其一》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歌。它以优雅的笔触表达 了秋天的美丽和人们的情感共鸣。
作者和背景
杜牧
杜牧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 思考而著称。
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牧在他的创作巅峰期间所写。这首诗歌展现了他在秋天中的思考和感 悟。
了解诗歌的作者和背景,分析诗歌的艺术 风格、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歌的文化 背景和历史意义。
诗歌分析及主题
1 诗歌分析
2 主题
《秋兴八首其一》采用七绝的诗体结构,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的描绘,表达 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主题涵盖了思乡、孤寂、纵情等内容,以 及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秋兴八首》(其一)课件
杜甫的诗歌在海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成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增进了彼此之间 的了解和认同。
如何更好地欣赏杜甫的诗歌
了解时代背景
在欣赏杜甫的诗歌时,需要先了 解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 ,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
内涵。
品味语言艺术
杜甫的诗歌语言精练、意境深远, 需要仔细品味其中的意象、比喻和 修辞手法,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结构严谨
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通过秋景的描绘,层层 深入地表达主题思想。
03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诗文解读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的作品,通过对 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 的忧虑和对个人身世的感慨。
第二句“巫山巫峡气萧森”则进一步 描绘了三峡的萧瑟景象,给人以压抑 的感觉。
第一句“玉露凋伤枫树林”描绘了秋 天的景象,玉露和枫树林都是秋天的 象征。
仍具有指导意义。
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01
文学传承
杜甫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被广泛传承,影响了众多文学家和诗人。
02 03
思想启示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影响力,同时也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和文 化产生了影响。他的作品启发了人们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丰富 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春望》
总结词
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详细描述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同 时,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情感真挚,语言 优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 精品课件PPT
孤舟一系故园心
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
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 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 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你看,他 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 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
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
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
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
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江间波浪兼天涌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 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 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
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
课文相关评论
朱鹤龄说:前三章俱主夔州,后五章乃
及长安。(《辑注杜工部集》)
陈廷敬说: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
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转引自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
研习与思考
《秋兴八首》虽大量写景,但景 中含情,请分析这些景色中所包含的 感情。
咏怀古迹(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一种“象喻”的联系。
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 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 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
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
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丛菊两开他日泪
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
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 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 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 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 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 一滴的眼泪。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课件
创作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
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 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 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 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 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 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 会背景写成的。
三、抓诗句及注释(“三么”)
一、写了什么: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一、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 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 《秋兴》。 《秋兴》,即因秋感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 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 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第三、怎么写?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 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 意境,表达技巧(写景角度正侧面、 实虚写、动静远近抒情手法、表现手法象 征、对比、烘托、反衬、比兴修辞手法),炼 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其一)
知识介绍:
律诗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
联、颈联、尾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 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韵,一韵到底。
登高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 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 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 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 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 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课件
❖ “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诗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 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足见心 情的哀伤;“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 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孤 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其情令人怆然。
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 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 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 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 “故园心”是因。句法奇异而旨意错 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 炉火纯青。
秋
道阻且长。
天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观沧海(曹操)
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歌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中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秋
天
诗
天净沙.秋思
歌
(元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中
小桥流水人家,
的
古道西风瘦马。
秋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杜甫
语文组:王鹏娜
想一想?
古代文人是如何 来歌咏秋天的? 你能想到哪些诗 句?
诗
蒹 葭(诗经)
歌
蒹葭苍苍,
中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的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 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 。
一抓题 目
秋兴八首(其一)优质课件
玉露凋伤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气萧森。
秋兴八首(其一)
江间波浪 兼天涌, 塞上风云 接地阴。
丛菊两开 他日泪, 孤舟一系 故园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寒衣处处 催刀尺, 白帝城高 急暮砧。
高
考
肩膀
高 分 作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 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 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
•
所用话题
•
肩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 “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 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 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 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 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 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 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 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 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 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 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
教学目标1:诵读初识
xìng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
wū
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xì
xī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通过诵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
手法初探
文
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
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 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 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 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
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
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表达〔引出“沉郁顿挫”〕。
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
老师泛读。
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几个问题探讨:“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
“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
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比照,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
”“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最新秋兴八首其一正式课件ppt课件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 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 而显,景因情而深。
精析意象
砧声,即捣衣声,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 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捣衣的妇女听着 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 寒,逗惹出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漂泊的游子听到 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心中无 尽的思乡之愁。
第二、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 主要表达了什么思 想感情?
归纳主旨
【主旨】 本诗描绘了
①巫山巫峡深秋的景色 烘托出
②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抒发了
③忧国伤时的抑郁之情 ④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深读文本
杜甫的情怀
丛菊两开,两年过去,因为战乱还未回家而流 泪。由忧国转入了个人情感,表现出思乡之情
2“孤舟”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给人什么样 的感受? 明确: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孤单,飘泊无依靠, “孤”写出了漂泊无依的苦况 兼天涌的波浪突出了孤舟的渺小与脆弱,一条孤舟 系于岸边,江面又是如此的宽广,表现了作者的孤独 无靠,漂泊之感。
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什 么样的氛围?
凋落的枫树林,巫山巫峡萧瑟阴森, 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这里以枫叶 凋零、秋气萧森,营造了衰败、萧瑟、 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表达了悲 伤、凄凉的感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 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 秋气,奠定全篇萧瑟悲凉之基调。
后世评价:露曰玉露,树曰枫林, 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 家数。
分析颔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本联描绘的景象是什么样?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课件
19岁----33岁,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34岁始困守长安求仕。
44岁才获得参军的官职。一个月后,安史乱 起,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冒险逃出,恢复 官职,又因直谏被贬。
47岁弃官漂泊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西川 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 郎。53岁,严武死去,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 滞夔州二年。56岁,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 带,58岁,因长沙兵乱,举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 舅,行至耒阳时病死。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 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巫山巫峡”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 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给你一个 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而言 “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 第二联蓄势 。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 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 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 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 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 《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 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 宋诗醇》)
在这八首诗中,无论以内容言,
以技巧言,都显示出来杜甫的七
律,已经进入了一种更为精醇的
艺术境界。
课 • ① 先就内容来看,杜甫在这
文
些诗中所表现的情意,已经不是 一种单纯的现实之情意,而是一
难 种经过艺术化了的情意。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孤帆一系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 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 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 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 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 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 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 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 了他的故园。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课件
丛菊两开他日泪, 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
孤舟一系故园心。 感。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歌鉴赏】
shigejianshang
《秋兴》
问题:找出本诗的总特点。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思考:
❖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 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 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 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
❖ ①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 分忧;
❖ ②岁末暮年,漂泊异乡,孤独寂寞; ❖ 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
Xì
xī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歌鉴赏】
shigejianshang
《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解题:《秋兴》何解?
江间波浪兼天涌,
【明确】
“兴”就是《诗经》中
塞上风云接地阴。 “赋比兴”的“兴”,即
漂泊之愁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
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 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 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诗歌鉴赏】
shigejianshang
(完整版)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案附教学流程图
(完整版)⾼中语⽂《秋兴⼋⾸(其⼀)》公开课教案附教学流程图《秋兴⼋⾸(其⼀)》教学设计⼀、教学⽬标1、感受诗歌对秋景的形象描绘,赏析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法。
2、赏析颈联,“两开”、“⼀系”的双关含义3、体会诗歌中抒发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思乡之感。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把握景与情的联系,品味情景交融的写作⼿法。
2、体会诗歌的感情三、教学⽅法交流互动、多媒体演⽰、讲述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导⼊请学⽣猜字谜:左边绿,右边红,⾛到⼀起起凉风。
绿的喜欢及时⾬,红的最怕⽔来攻。
答案是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与秋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学们,让我们随着杜甫⾛进120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去共同感受诗⼈在长江之畔的千丝万绪。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秋兴⼋⾸(其⼀)》。
(⼆)诗⼈简介(1)⽣平与写作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美,世称杜⼯部,唐代三⼤诗⼈(李⽩、杜甫、⽩居易)之⼀。
杜甫出⽣在⼀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疾苦⾮常关注。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其⼈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2)作品杜甫⼀⽣写了许多诗,现存⼀千四百多⾸,收集在《杜⼯部集》⾥。
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兵车⾏》、《⾃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2、《秋兴》组诗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由陕西⼊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活。
765年四⽉,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杜甫时年五⼗五岁,已处在⼈⽣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境⾮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情,感发诗兴,故⽈《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组诗,共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 优秀课件PPT
2021/4/18
初读感悟
确立感情基调: 悲伤凄凉。
诗眼 孤舟一系故园心。
2021/4/18
再读文本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朱熹的解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2021/4/18
thanks
2021/4/18
2021/4/18
诗文大意
首联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译文:21/4/18
诗文大意
颔联 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译文: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风云漫卷大地,阴气 沉沉。
2021/4/18
诗文大意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译文: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风云漫卷大地,阴气沉 沉。
2021/4/18
诗文大意
尾联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
制,暮色中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 的声音。
2021/4/18
触景伤情
静 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
萧瑟、凄凉、雄浑、壮丽; 承接自如,纵情开合。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2021/4/18
意象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 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谢榛说 “景乃诗之媒”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 “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客观物象。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借以 寄托情思的物象。
2021/4/18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风格;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鉴赏诗歌 的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课件
成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 (759)(44-48岁),安史之乱最盛。
战 杜甫也历经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 乱 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
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
流 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 离 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
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抒情手法)?
• 借景抒情。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 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四 处漂泊的经历。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 来表达诗人常年漂泊在外的凄苦情怀以及思 乡之情。
李白的《蜀道难》借悲鸟、古木、子规这 些意象,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气氛,渲染了 羁旅之愁和蜀道的悲凉。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 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 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 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 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 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 ,字子美, 因远祖杜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长 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 “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 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 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 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 歌的集大成者,擅长各种文体,其 中以古体、七律成就最高,被世人
• 主旨: • 1、表达常年流亡在外及功业未成的愁苦。
2、思乡之苦。
三、看诗句及注释(“三么”)
3、怎么写?
★提示: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 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 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课件
通过分析《秋兴八首》的诗歌结构、情感表达和与现实的相关性,培养诗歌鉴赏和思辨 能力。
3 探索文学与现实的关联
通过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发掘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培养批判性思维。
思考问题
杜甫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诗?
思考杜甫在时代背景下创作这首诗的动机和目的。
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是怎样的?
杜甫的艺术成就
诗人创作风格的变化
探索杜甫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 了解他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
杜甫的诗歌主题与意 境
分析杜甫的主要诗歌主题和创 作意境,揭示他的文学才华。
杜甫作品的价值与意 义
评估杜甫作品对文学史和人类 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学习目标
1 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
通过学习《秋兴八首》第一首,深入了解杜甫作品中的主题和风格。
分享你对《秋兴八首》第一首的理解和人感受。
你认为这首诗在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
思考这首诗对当代社会和人生的启示和价值。
总结
回顾所学知识点
总结学习的关键知识,包括诗歌赏析、背景知识和杜甫的艺术成就。
点评学生分享的诗歌鉴赏
对学生分享的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给予评价和意见。
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
预告下一堂课将继续探索杜甫的其他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 课件
这份课件将为您呈现杜甫的《秋兴八首》第一首,并提供线索,引导您探索 这首诗的意义、背景和诗人的艺术成就。
诗歌赏析
1
题意简介
《秋兴八首》第一首描述了杜甫对秋天
诗歌结构分析
2
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这首诗包括八个诗句,采用五言绝句的
形式,押韵工整。
3
情感渲染及语言表达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情
2.听读诗歌,感悟诗歌情感。 感情基调: 悲伤、凄凉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一)带着感情再读诗歌。思考并分组讨论:
1.首联描绘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颔联采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秋景?有什么象征意义? 3.颈联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4.尾联集中写了件什么事情?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杜甫一生可分四个阶段。在安史之乱后开始流亡,一度 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 ,他弃官西行至四川,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下任工 部外郎。严武死后,举家出蜀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此诗就是杜甫在客居夔州时期的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763年,“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但是吐蕃犯边,军 阀割据,国家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难、愤怒和无 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下辈子还 愿意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余秋雨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学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
习Leabharlann 目2.赏析借情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标
3.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复杂的
情感。
国运式微,犹如四季之秋,人到暮年(杜甫写此诗 时,已五十五岁),犹如人生之秋。正是在这种人 生之秋和国运之秋双重悲叹的心境下,写下了《秋 兴》系列组诗。
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情
1.初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论世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 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 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 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 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 诗兴,故曰《秋兴》。
知人论世
创作背景
•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 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 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 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 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 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 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 会背景写成的。
杜甫的情怀
1、羁旅之感
2、故园之思 3、漂泊之愁 4、家国之忧 5、秋士迟暮之悲
•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烘托作者低沉心境。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精析意象 颔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江间波涛 塞上风云 巫峡中江水波涛汹涌, 大浪连天涌起 巫山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接连着地面
一语双关,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国家命运 光景暗淡,作者心情既翻卷不息又阴沉郁闷
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 何在?
• 岁至寒冬,傍晚杜甫听到白帝城中刀 尺声和捣衣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 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 引发的怀乡之情。 •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 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精析意象
砧声,即捣衣声,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 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捣衣的妇女听着 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 寒,逗惹出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漂泊的游子听到 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心中无 尽的思乡之愁。
前两联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以景起兴 融情于景 营造了凄清、衰败、萧瑟、冷寂又 阔大的意境。景中含情,寄托了诗 人漂泊无依的愁苦和感时伤世的情 怀
精析意象 颈联 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
菊 泪
舟 故园
暗示作者在这待了两年
花开已两载,想起两年未曾回故 乡,不免伤心落泪 孤独的小船系在岸边 作者就像小船,飘零在外, 一颗炽热的心依旧系着故乡
精析意象 首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寒冷
被寒冷的秋露侵蚀伤残 阴森萧瑟
露冷枫丹,万物萧瑟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 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 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 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 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 的情怀。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 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 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 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 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 “故园心”是因。句法奇异而 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 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诗眼
扩 展 联 想
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精析意象 尾联 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找寻技巧
1、情景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一语双关——颈联 3、烘托——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景的 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 环境气氛
归纳主旨
【主旨】 本诗描绘了 ①巫山巫峡深秋的景色 烘托出 ②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抒发了 ③忧国伤时的抑郁之情 ④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深读文本
审视标题
• 《秋兴》,即因秋引发感慨(触 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 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 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通读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xìng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xì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