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登高”主题
《登高》赏析
《登高》赏析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全诗描绘了诗人在高处所看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中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天高风急、猿猴长啸、飞鸟回旋的景象,展现出大自然壮丽的一面。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以落木、长江为意象,表现出秋天的萧瑟和岁月的无情。
这一联不仅写出了自然景观的辽阔与壮美,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出漂泊异乡、客居他乡的感慨。
这一联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身世的坎坷和病痛的折磨,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因时局艰难、生活潦倒而倍感苦闷的情怀。
这一联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满头白发、酒杯停顿的场景,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苦闷。
整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人通过对秋天景
象的描绘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深沉的美学意境。
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时局和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生的无奈和苦闷。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的诗歌以清新明丽、豪放感激著名。
他笔下的大自然显得格外美好,激发了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极富代表性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崇拜之情,也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杜甫的《登高》进行详细的赏析。
诗歌背景与韵律杜甫的《登高》是在唐朝时期所写的,当时的国家局面十分动荡,政治腐败,军事风险,朝野人心惶惶,这首诗歌可以看作是杜甫对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
此诗篇用七绝抒发情感,每句仅有四个字,节奏紧凑、抑扬顿挫,非常具有韵味。
整篇歌词共四十个字,开头“风急天高猿啸哀”为写景,表现了大自然的嘈杂与疯狂,而后面如行云流水的语调将我们带入了“意恐迟迟归”的文化符号,尤其是最后一句“花开堪折直须折”,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文字意境自然景象的描绘杜甫用生动的笔法揭示出了自然景象的壮阔和咆哮:“风急天高猿啸哀”,用这一句话描绘风云变幻的场景,既表露出诗人内心的动荡和郁闷,同时也配合动物群体的狂热和悲鸣,将领悟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高贵处理得如诗如画。
同时这一字句中的猿又是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形象鲜明,更增加了这行字的感染力和魅力。
内心的情感流露用“古登狂无定沿”这一行来描述诗人登山的过程,他一再超越自己,因为自然以及内在的力量不断提醒他自由和狂放的本质。
在“意恐迟迟归”的形象描绘中,诗人通过比喻的方法说出了自己不愿为奴隶般的追逐名利,而向往真正的自由。
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艺术意象的情感表达使人不禁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处境。
对人生的呼喊在杜甫《登高》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心中的情感渴望。
他在寻求自己内心自由的同时,也期望有同道中人,和自然的生命共勉。
他透过诗歌表达了自由、平等和亲情等珍贵的人性追求,对社会不公和自然破坏等现象发出了有力的抗议。
诗歌主题杜甫的《登高》主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向往自由之情,另一个是对人生的呼喊。
清明篇:《登高》赏析
清明篇:《登高》赏析登高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活动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寄托哀思和缅怀逝去亲人的方式,也给人们提供了欣赏自然风光、放松心情的机会。
本文将通过对《登高》这首古诗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探讨其所蕴含的意境与情感。
《登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登上山峰,俯瞰四周壮丽景色,并表达出对生命短暂、物换星移的感慨。
全诗共分为四个部分,下面将逐段进行详细解析。
第一段:“白日依山尽”,此句写出了阳光从山峦后方升起,在天空中消失。
“黄河入海流”,以大气势形容黄河水势汹涌奔向大海。
“欲穷千里目”,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眺遥远景色,“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则展现出作者意志坚定要再往前进,超越先前所看到的美景。
第二段:“层峦耸翠”描绘了山峦重叠的壮丽景色,“迭翠而来”,形容山脉连绵不绝。
“上有八千里长江横渡”的描写,给人以遥远深广之感。
此段通过对自然界景观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第三段:“天高云淡”表达出登高时所见到的天空宽广明朗,“地阔风轻”则描述了气候宜人、和风拂面的感受。
“物华天宝”,指一切花草树木都在春季中绽放耀眼之美。
“龙光射牛斗”,暗喻着阳光穿过浓密的云层散发出如同巨龙般辐射状的光芒。
这一段营造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仙境。
第四段:“至苍茫然”表示作者虽站在高处但看得更加茫然,意味着凡事皆有限度;“日月经纶”,则强调时间无情地流逝,万物变幻。
“何处是归程?”问道旅行结束后要回家去哪里?此句反思了人生归宿及时光匆匆流转等命题。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川景色和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思考和慨叹。
同时,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登高活动更是象征着我们纪念已故亲人的方式之一。
登高不仅可以让人们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心情,也能够寻找内心平静与安宁。
总而言之,《登高》这首古诗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深刻准确地传达出了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它使读者置身于壮丽景色中,并引导我们反思生命短暂、时间匆匆流转等永恒主题。
《登高》寓意诗解析
《登高》寓意诗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登高题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景色,表达自己对于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
而《登高》这首诗更是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登高》的寓意进行解析,旨在探讨该诗的主题及具体表达手法。
一、登高的象征意义《登高》这首诗以登山为主题,但它所传递的意义绝不仅限于表面的攀登行为。
从古代起,登高的意义就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首先,登高可以视为超越自我的一种行为,它象征着个人对于心灵和精神的追求。
其次,登高也被用来表达对于宇宙之大和自然之美的敬仰与赞美。
同时,登高还可以被看作是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表达对命运和现实的思考和探索。
二、自然景色的描绘《登高》这首诗通过精彩的描绘手法,将登高过程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对山川河流、云雾和日月星辰的描绘,诗人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登高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这些景色的描绘不仅丰富了诗人的个人体验,也让读者有机会领略到登高背后所蕴涵的人文和自然之美。
三、内心境界的表达诗歌作为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表达诗人的感情与思想是其核心所在。
在《登高》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感悟。
他通过观察自然景色,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中领悟到了一些哲理性的道理。
通过对心境的抒发,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了共鸣,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四、诗歌的格律与韵律《登高》诗歌的格律与韵律也为诗的意义增添了一份美感。
该诗以五言古诗的形式呈现,既具有古代文学的特点,又让人感受到了韵律的流畅。
在诗中,每一句的字数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形成了一种和谐、舒缓的节奏感。
这样的格律与韵律更加凸显了诗中所蕴含的寓意和情感。
五、诗歌意义的延伸《登高》这首诗虽然是以描绘一次登山为主题,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通过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内心境界的表达,诗人在《登高》中传递了生命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思考是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对命运和现实的思索,是诗人与读者共同的心灵碰撞。
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杜甫《登高》解读
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杜甫《登高》解读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杜甫《登高》解读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杜甫《登高》解读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一直以其深沉、悲凉的风格而著称。
唐诗鉴赏:杜甫的《登高》解析
唐诗鉴赏:杜甫的《登高》解析导言唐代诗歌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而杜甫则是其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包括了《登高》这首诗。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写景诗,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水和真切的人生感慨,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杜甫雄心壮志的豪情。
杜甫的背景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的背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陵,唐朝中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曾经历过人生起伏,先是官场的失败和贫困,后是战乱的困扰和幻灭。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不公正的抨击和对苍生苦难的关怀。
《登高》的背景《登高》创作于杜甫中年时期,当时他已经在长安落魄多年,身陷贫困和政治困境。
这首诗是杜甫在一次登山之后所写,这次登高可以视为他在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
在登山的过程中,杜甫凝视着壮丽的山川,体察着自然的力量和辽阔的胸怀,也激发起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深远的哲理杜甫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大自然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描绘了群山的瑰丽壮观,云海的浩渺深邃以及奔流的江河。
这些景色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广阔无垠的胸怀,同时也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山川壮丽诗中描述的群山耸立,极具张力。
杜甫写道:“万壑纵横驰川谷,孤城绝壁临江渚。
”这描绘了山川险峻的景象,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壮丽。
云海浩渺接下来,诗中出现了“万里长空,孤舟蓬转,白云千载空濛”,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云海之中,感受到无边无际的宇宙和自然的无限力量。
江河奔流最后,诗中出现了“日冷青苔浸碧树,薄暮空潮生长堤”。
这描绘了江河奔流的情景,给人以沧桑和生生不息的感觉。
诗人运用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向往。
真切的人生感慨和豪情壮志除了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中还流露出了诗人真切的人生感慨和豪情壮志。
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在诗的开头,杜甫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千古绝句:杜甫《登高》赋予的意境
千古绝句:杜甫《登高》赋予的意境介绍杜甫和他的作品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常常表达着对社会动荡和苦难的思考,以及对人性、自然和哲理的探索。
其中,《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描述《登高》这首诗的背景和内容《登高》描绘了一个壮美壮丽的自然景色。
诗中描述了作者攀登山峰时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艰难,以及到达山顶后壮丽景色带给他的震撼。
通过对山川大地和辽阔天空的描绘,展示出壮丽而宏伟的自然景观。
探讨《登高》赋予读者什么样的意境1.雄浑壮美:通过诗中描绘的山川大地和辽阔天空,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中蕴含着雄浑而壮美的力量。
这种气势磅礴与广阔让人心生敬畏。
2.无尽辽阔:诗人通过描绘山峰的高耸和视线的远展,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的辽阔和无限。
这种开阔感唤起了人们对生命中广袤世界的思考。
3.心灵自由:在攀登高峰的过程中,作者可能体验到身心解放和放松。
这种逃离尘世纷扰、回归内心平静与宁静的感觉,赋予给读者一种心灵自由的意境。
杜甫《登高》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珍惜大自然:杜甫通过描绘壮丽景色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呼吁现代人关注环境保护并珍惜我们居住的地球。
2.追求内心平静:攀登高峰时,诗人体验到的内心宁静与放松是一个重要启示。
在当代社会快节奏和压力下,我们应该学会寻找内心宁静与平衡。
3.迎接挑战与困难:《登高》中描绘了作者攀登山峰时所经历的艰辛和挑战。
这是对我们面临困境时勇敢面对的提醒。
结论《登高》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赋予读者雄浑壮美、无尽辽阔和心灵自由的意境。
它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珍惜以及生活中的内心平静。
杜甫《登高》所传达的思考和启示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引导人们追求心灵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深入解读杜甫《登高》的背景与意义
深入解读杜甫《登高》的背景与意义背景介绍《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杜甫在写这首诗时正处于乱世,经历了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等动荡岁月。
内容分析第一段-表达壮志豪情诗的开头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辽阔山川、壮丽景色,表达了杜甫追求理想、矢志不渝的豪情壮志。
他希望通过登高来舒发胸臆,寻找心灵的净土。
第二段-反思现实困境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句中,杜甫转而反思现实社会的困境。
他描述了战火纷飞、百姓流亡的悲惨场景,以及官员贪污腐败、民不聊生的现实问题。
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第三段-对人生和社会命运的思考接着,杜甫转向对个体命运和人生价值观念的反思。
他通过描绘山下劳作的农民,以及旅途中倦鸟归巢的景象,表达了对平凡生命和稳定安宁的向往。
尽管社会风云翻覆,但人们仍然努力生活着、寻找希望。
结尾-豁达乐观最后两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是杜甫在结尾处突出性别问题对社会观念的批判。
他认为不应该有男女之别,而应该追求公正和平等。
意义解读杜甫《登高》一诗内容丰富,从自然山水到社会现实再到个体命运多个层面进行了审视和反思。
这首诗通过揭示大时代背景下人们内心所抱的复杂情感和价值观念,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总之,《登高》不仅是一首具有美感的山水田园诗,更是一首富有思想深度的哲理诗。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内省的思考,杜甫表达了自己对当前形势、个体命运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存在问题的关切,在追求理想和公正的同时,也呼吁人们坚持对美好世界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
写秋愁的古诗杜甫《登高》赏析
写秋愁的古诗杜甫《登高》赏析《登高》是唐代杜甫的一首古诗,反映了作者在秋天登高所感受到的秋愁之情。
全诗共有七十八句,描绘了作者在登高时所见所感,以此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流转、人事易逝、意气衰颓的感慨之情。
下面将对这首古诗进行赏析。
首先,诗的题目《登高》,表明了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登高望远。
秋天是一个物华天宝的季节,山水的景色更是美不胜言。
通过登高望远,杜甫寄托了自己对景色的喜爱和对逝去时光的思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是诗的开头两句,通过描绘猿猴啸叫的哀怨声和鸟儿飞回的场景,展示了自然界的秋意。
此处运用了声、景的交织,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秋天的凄凉气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再结合“无穷落木”、“不尽长江”的表达,凸显了时间的无情和万物的易逝。
此处的“无边”、“不尽”都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无法挽回的感叹。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点明了诗人自己的身份和心境。
杜甫身为唐代的文人,常常离家奔波,成为江湖浪子。
而后一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无奈和对人生苦难的思考。
接下来,杜甫写到了自己对社会变迁和功名利禄的触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通过描写自己风华正茂的年纪,但却已经有了苦难和鬓发变白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可奈何。
同时,“潦倒新停浊酒杯”则映照出作者内心的沧桑和对名利的厌倦。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两句写出了杜甫的孤独和渴望与人交流的心情。
诗中的“动如参与商”可以理解为没有归属感,没有固定的地方,像参与干商一样四处浪荡。
最后两句“劳劳云外晚,骚骚风前凄。
”诗人通过对山中上行时的景色的描写,表达出他对逝去的时光的惆怅和对人世无常的感慨。
即使在景色秀丽的山巅,也无法抵挡内心秋愁的袭来。
整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自己的秋愁之情,杜甫展示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现实世界的痛苦感受。
《登高》唐诗解析
《登高》唐诗解析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巨匠之一。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并以其深刻的思想、雄浑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而著称。
本文将对杜甫的诗作《登高》进行解析,并对其内涵及艺术手法进行分析。
《登高》是杜甫晚年时期所作,以峨眉山为题材,通过描绘登高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逐渐衰弱的身体和败坏的社会现实的忧虑之情。
诗的前几句写峨眉山的高峻壮丽,展现了壮志豪情和向上的精神状态。
接着,杜甫通过"天地皆憔悴,何处觅余生"表达了他内心的忧伤和对逝去岁月的思念。
整首诗字数有限,却点出了杜甫壮志未酬的遗憾。
杜甫在《登高》一诗中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远。
首先,他运用了对偶手法,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将人生与旅途相比,既表达了诗人的忧伤,又述说了人生的无常。
其次,他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这些夸张形象描绘出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配合上诗人内心的沉重,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诗情更加深沉。
此外,《登高》诗中的意象也非常丰富。
如"巨峰如盖欲堕天",这句描述表现了壮美的山势,将山和天融为一体,展示了自然与诗人内心情感的统一。
另外,"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象,形象地将云和水联系在一起,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畅想和对自然的倾慕。
这些意象让诗中的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融合,充分展示了杜甫深邃的情感和对自然力量的肯定。
杜甫的《登高》不仅在形式上力求简练,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诗人的悲凉心境与壮美景色相衬,表达了他对壮志未酬和逝去岁月的悲愁与忧伤。
整首诗抒发的是一种低沉的情志,正是这种情感的饱满表达和深刻内涵使得《登高》成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总而言之,杜甫的《登高》以其深入人心的思想、雄浑而凄美的语言、细腻的描写,使得读者在沉思中能够领会到作者对逐渐衰弱的身体和败坏的社会现实的忧虑之情。
通过对《登高》一诗的解析,我们不仅能够深度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境界,也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解析小学语文古诗文《登高》
解析小学语文古诗文《登高》《登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是一首超然脱俗,富有哲理的诗篇。
该诗启示人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
下面将对该诗进行具体解析,并提供相应的练习题。
一、诗歌赏析1. 诗歌结构《登高》为五言绝句,共四句,结构简洁,韵律流畅,语言朴素。
2. 内涵解析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强烈的风势将猿的啸声带到了远方,渚清沙白,鸟儿在飞翔。
第二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描绘落叶飘散和江水奔腾,表现了自然的无穷无尽和永恒不变。
第三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描绘了一个身处在自然环境中的旅人,他在登高远望的时候,能够强烈感悟到季节的更替和时间的流逝。
同时,他身体的不适,也表明了他在旅途中所受的磨难和折磨。
第四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反映了这个旅人的内心世界,他经历了人生的艰辛和坎坷,自然的壮丽景象并没有让他忘记人生的苦难,依然有痛苦和内心的挣扎。
二、练习题1. 王之涣的《登高》是用什么诗歌体裁写成的?A. 七绝B. 四言律诗C. 五言绝句D. 七言绝句参考答案:C2. 《登高》这首古诗文的作者是谁?A. 杜甫B. 白居易C. 王之涣D. 李白参考答案:C3. 《登高》这首诗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A. 风声,鸟儿,江水B. 飞鸟,清波,蓝天C. 雨声,白云,小草D. 落叶,江水,长空参考答案:A4.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A. 猿猴在天空中啸叫B. 飞鸟在江边飞翔C. 大风吹过天空,传来猿的啸声D. 清澈的水面上有白鸟在飞参考答案:C5.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A. 树叶落下,江水奔腾B. 周围都是落叶,长江不断流淌C. 大自然有无尽的景象D. 落叶和江水都没有完结的时间参考答案:D6.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A. 悲伤的秋天经常到来,人们需要在这个季节进行旅行B. 一个长期作客的人,此时在登高远望C. 百年的人生中,经历了许多磨难,只有一个人独自站在高台上D. 一个年迈的人独自登高,远望人生参考答案:C7.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典诗词中的登高
古典诗词中的“登高”,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许多诗人都通过“登高”这一行为,表达了他们的所见、所感和所思。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当时杜甫在夔州。
诗中前四句写景,描述了江边空旷寂寥的秋天景色,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
后四句则抒发了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展现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诗句与“登高”有关,例如: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之涣的《九日送别》提到“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有“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析杜甫《登高》
赏析杜甫《登高》杜甫《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抒发壮志豪情、表达对时代变局的感叹之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磅礴的气势和深刻思考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题目意义、写景描写、意境营造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究竟在哪些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登高》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而积极向上的行为,它象征着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同时,“登高”还寓意着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反思,他试图通过攀登巍峨山岭来表达自己内心所承载的愿望和渴望。
接下来,在描写手法上,《登高》运用了丰富多样并相互呼应的修辞手法来展现山水风光与人物形象。
例如“江流天地外”的开头四字揭示出作者欲突破尘世纷扰、追逐天空广阔真理之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意境;“欲穷千里目”的表达方式,则更加直接地传递出作者对于远大前程的憧憬和向往。
同时,在诗歌结构方面,《登高》采用了七绝诗的形式。
四言、押韵工整、节奏明快,使得整首诗显得紧凑而有力。
通过这种恰到好处的格律运用,杜甫成功地塑造了一幅山水画般壮丽景象,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心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此外,作品还通过具体描写来增强艺术效果。
“岩上无数寒光裂”,“云深不知处所在”,如此细致入微又富有想象力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这些绚烂华美的字眼令读者感受到险峻之势与广袤空间相结合带来的震撼与敬畏。
最后,在主题意义上,《登高》是杜甫对时代变局以及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反思之作。
他借助登高的行为来表达他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样一种抒发内心追求和呼唤正义之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登高》是杜甫在长期岁月中积累思考与体悟后倾注心血、以诗人独特视角刻画出自己壮志豪情与真挚感叹的作品。
通过笔者以上几个方面赏析,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并欣赏这首千古名篇,并从中汲取勇气与智慧,坚定自己前行方向。
登高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登高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中心思想是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整首诗包含了对个人穷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壮志难酬的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的忧愁和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登高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1《登高》古诗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登高》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
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3《登高》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
他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杜甫早慧,七岁便开始学诗,他自己回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登高》古诗解题
《登高》古诗解题登高,一首古老而充满哲理的诗歌,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作者通过描绘登高的过程和登高后的感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探讨其意境和主题。
首先,诗人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自然景象描绘出一个登高的场景。
这句描写以极简的文字传达了动态与静态的对比,给人一种急切奔放的感觉,同时表达了人们追求自由和追寻生活的渴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些诗句将读者带入了一种辽阔开阔、自由自在的自然环境。
接着,诗人运用“临枫而独往,仰天而长啸”的令人心醉的抒情句,表达了诗人个人内心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仰望天空和长啸,诗人以身心合一的方式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借以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这种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可以使人们超越现实的局限,寻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价值所在。
诗的最后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场景之外留下一种余音,使人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想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描绘了秋天树叶飘落的景象,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无常的自然规律。
而不尽长江滚滚来,则体现了生活永不停息的变化和体验。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却触及了人类思考生命和命运的问题。
通过描绘外在世界的景象,诗人试图引起读者对自己内心的思考。
通过对这首古诗的解读,可以看出,诗人借用登高的场景,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美好的追求。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内心的体验,唤醒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触动人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总结起来,《登高》是一首以登高行为为主线,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内心的感受,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美好追求的古诗。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深度,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读完这首诗,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到力量,激发出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和对人生的思考。
《登高》思想主旨解读
《登高》思想主旨解读《登高》是杜甫一首有名的七言律诗,是诗人五十六岁流离到夔州时,重阳登高,面对深秋景色忧国思家,感时伤怀而作,因其雄浑悲凉的意境,工整齐协的格律而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诗首联由描写深秋登高所见的江天景色开始,诗人独自登上白帝城,极目四望,看到的是孤清的水中小洲,盘旋江上的水鸟;听到的是深山中的猿啸长鸣,哀绵不绝。
这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广阔的清秋图,在众多景物中突出了作者“独”的心境:茫茫水中的孤洲,急风之下回旋而飞的鸟,一个“哀”字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心境,一个“回”字蕴含了思家的惆怅。
诗人开篇就定下了沉郁悲凉之基调。
颔联对仗极其工整,落叶迎风纷纷而下,长江巨浪滚滚而至,给我们一种雄浑壮阔之感。
而且“无边”与“不尽”相对应,两个形容词就把我们的视野一下子打开了,仰视山上的落木,俯览眼下的滔滔江水,浑成江天空阔的境界,接着“萧萧”和“滚滚”都是叠字”既表现出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作,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语义的丰富性就是中国语言的魅力;最后用“下”和“来”表示出一种动态的气势不可阻挡。
前四句是比较客观的景色描写,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滚滚不息的江水,纷至而落的秋叶,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运动,而清渚、白沙、飞鸟和哀猿又让我们从无尽的生命运动中感受到时光已逝,无法阻挡的无奈。
虽然诗人没有直接用“悲秋”,可是我们从字里行间,从这些标志季节的景物中读到了诗人的这种特殊的情感。
颈联从前面的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情上。
诗人漂泊万里,身居异乡,而且病痛缠身,今日独自一人登上高台,面对如此萧杀的秋景,更觉心中悲凉。
中国古代诗词一直有悲秋的说法,这是文人不自觉产生的一种情感,加上诗人又是离家万里,一生多病,难免心中凄凄。
“万里”表示地远,是空间的遥远,而“百年”是一生的意思,表示时间的久长,时间和空间的对应,都表达了诗人回望一生,满心疲惫;“悲秋”是说时节的凄清,而相对应的是“多病”,表现自己身体的不好,由景及人都是一个“悲”字;“常作客”和“独登台”都是对孤身一人,常年羁旅他乡的写照。
高三复习-登高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登高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中心思想是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具体来看一下!
登高的主题思想有哪些其中诗的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登高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
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
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赏析: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登高诗登高赏景心旷神怡
登高诗登高赏景心旷神怡登高诗——登高赏景心旷神怡登高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题材,它以描写登高时所见所感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心旷神怡的情绪。
登高诗常以抒发豪情壮志、颂扬自然美景为主线,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以登高诗为题,探讨登高赏景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美好。
1. 登高之情——振奋壮志登高之情,源于人们对高处向上攀升的向往和渴望。
当我们登上峰巅,远眺群山苍翠、江河奔腾之景,不禁产生一种豪情壮志。
我们仿佛能够超越自我,放眼世界,心境也因此得到了升华。
登高的过程,使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辽阔和宇宙的浩渺,激发起我们内心的勇气和斗志。
登高,是一种对挑战的追求,通过攀升巅峰,我们不仅创造了一种心灵上的境界,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2. 登高之景——亲近大自然登高不仅是挑战,更是一种亲近自然的机会。
登高者可以近距离观赏大自然的壮丽美景,感受到它的伟大和宁静。
站在山巅上,远眺群山之间,蓝天白云、日出日落、星空璀璨,无一不让我们心旷神怡。
这样的景色让人沉浸在它们的美丽和和谐之中,同时也能让人体验到自然万物的无限魅力。
亲近大自然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人类众多生灵中的一员,我们需要保护和珍惜我们的家园,同时也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 登高之心情——豁然开朗登高赏景,让人的心情得到宽慰和洗涤。
登山途中的艰辛和挑战,使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了锻炼,达到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
当我们登上山巅,我们会感到一种通透和明朗的心境,我们的思维也变得更加清晰和敏锐。
登高赏景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与身体的双重放松,它能够让我们忘却烦恼、压力和困惑,重新找回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自信。
登高的心情是积极向上的,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和世界,找到创造的触动和艺术的灵感。
4. 登高之意义——思索生命与人生登高与赏景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它使我们能够反思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站在山巅,我们可以远眺远方的大地,思考自己身处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而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七言律诗《登高》作于大历二年(767年)秋。
当时的杜甫正卧病在地处长江之滨的蘷州。
此时,诗人处境十分困难: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病痛,时局的艰难,给诗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他支撑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天涯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
学习和掌握这首诗的重点是赏析意境,领会诗人通过融情入景,因景抒情来抒发自己的复杂感情。
一、是情随境生,还是移情入境融情于景,因景抒情的手法被很多诗人所采用,但杜甫却有他的独到之处:既不纯粹是情随境生,但也不完全是移情入境,二者难以取舍。
杜甫一生坎坷,但志向远大。
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如愿。
而写此诗时他已身患严重的肺病,且已人到暮年。
再则那种情意已潜藏心中许多,确已到了“欲发未发”的程度,他真是满腹感慨满腹惆怅。
那么,当他独自登高看到一片暮秋景色时,就猛然触动了他那内心暗含的隐痛(触景生情) ,使他情不自禁地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抒发了出来。
尤其是“悲秋”二字写得沉痛。
秋天未必令人悲伤,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感到了他那沉重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二、令人心动的首联,千古流传的佳句《登高》一诗一开首就动人心魄,使人深感其诗的悲怆之情,以“风急”带动全篇,一开篇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作者的视线由高到低,以风、天、漪、沙、猿啸和鸟飞,构成了一幅暮秋的凄清图画。
在清水白沙的背景之上,清晰地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以工笔绘出了景物的形声色态,真是精美致极! 然而你若细细体味却是一种“凄美”。
年迈体衰的杜甫登上高处,仰望苍穹,周身感受着猎猎秋风的劲吹,耳畔连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倍感“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天高任鸟飞,鸟儿本应展翅飞翔,自由歌唱,然而诗人眼中的鸟儿却在急风中低回盘旋,似乎无依无托倍受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登高”主题分析——兼论“登高”诗歌产生发展的原因作者:纪丙奎【摘要】“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和描写。
登高题材的文学创作成为文学创作领域一块始终不会被遗忘的角落。
这类登高作品的主题不在于简简单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它们往往寄寓了作者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
为了进一步了解登高主题古典诗歌这一文化现象,本文以古典文学中的常见诗词为例,从我国登高主题诗歌产生发展的原因、心理因素与登高主题及登高诗歌主题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对登高主题古典诗歌作了一下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歌;登高;主题;心理Abstract:“The climb up” took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s specially a classical poetry traditional theme, a lot of year is recited repeatedly by all previous dynasties writer with the description. The climb up theme literature creates into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domain throughout not to be able together the quoin which forgets. This kind of climb up work subject does not lie in the simple climb up to describe the scenery, to recite composes a poem in response to one received, they often stayed the author to hold the word will, view reconsidering, I related with the aid of the nature and own thing to the society and the life makes widespread and the deep ponder determination or the unconscious inten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limb up subject classical poetry this culture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take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common poetry as an example, had the development reason,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 and the climb up subject and the climb up poetry subject characteristic from our country climb up subject poetry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has made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to the climb up subject classical poetry.Key word:Classicalpoetry,climb up, subject, psychology“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描写。
从汉代王粲的文赋《登楼赋》到三国魏曹植的《杂诗》(高台多悲风)再到南北朝时期频频出现的沿用汉代铙歌十八曲旧题的《临高台》,登高题材作品渐渐增多。
可以说,“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在文人情感和文人创作中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一种“情结化”的倾向。
登高作品的写作成为文学创作领域一块从不被遗忘的角落。
登高题材的诗歌也作为一块传统的文学阵地,占据了古典文学的重要一隅并逐步走向成熟。
以唐为例,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黄鹤楼》、《凤凰台》、《乐游原》、《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登安定城楼》、《登柳州城楼》等大量的登高诗作的著名篇什。
特别是杜甫的七律《登高》,在艺术上更是达到了律诗高峰的境地。
显而易见的是,这类登高诗歌的主题不在于简简单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它们往往寄寓了作者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
换句话说,登高题材诗歌作品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寄寓着一个沉重的“登高”主题。
或是游子思乡,或是思妇怀人,或是壮士悲歌,或是文士不遇,然而愁苦哀怨、沉郁感伤是这类作品主题的一个共同特征。
为进一步了解“登高”主题古典诗歌这一文学现象,笔者以古典文学中的常见诗词为例,从我国“登高”主题诗歌产生发展的原因、登高心理与“登高”主题及“登高”诗歌主题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对“登高”主题古典诗歌作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登高”诗歌产生发展原因概述从文学创作角度讲,寂寞投阁的书斋生活显然是有悖于登高题材作品的创作规律的。
闭塞的书斋生活显然写不出登高之作。
著名学者韦政通先生认为:“受道家重返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文学家喜欢以自然为题材。
”[1]历代以来,登山观海、流连山水,是文人大夫们热衷的一种陶冶性情的方式。
这也为登高作品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然而几千年儒家正统思想统治下,传统文学又始终难以摆脱儒家学说的影响,如传统文学的“重性情”。
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尚书》有“诗言志”之说,这对我国传统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认为文学要讲求表达性情和体现性情。
受其影响,我国传统文学十分讲究载道传情,而非一味的专情于山水,空泛地清谈。
况且,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我国古代文人肩负着沉重严肃的文人使命。
那种“入世”干政,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未曾稍怠。
登高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正是文人学士们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匡国无门之怨的。
在这些重返自然、重性情、入世干政思想影响下,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登高”主题文学作品的产生便更容易理解了。
正如学者韦政通说的那样:“中国传统中第一流的文学,不是纯粹写景的山水文学、自然文学,而是融情于自然山水之中,情景交感的性情文学。
”[2]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不歌而咏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汉书艺文志》)以及“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
“登高能赋”在古代被认为是大夫必须具备的才能之一。
其大概意思是指君子登高见广,要能赋诗叙述其感受。
《韩诗外传卷七》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古人对大夫的要求标准及“圣人”之口的训导,对受儒家传统思想强力影响和具有保守性、尚古性特征的古代文人登高吟咏的风气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支持和观念诱因。
它大大刺激了文人的神经,使他们纷纷追求和仿效,登高而赋成为文人的必修之课和崇尚之风。
而后世文学理论著作,对登高之旨更是作了一番又一番理论上的论述,进一步发扬和推广了登高而赋、登高而咏的人文传统,也更加激发了文人登高而赋的信念和兴趣。
例如,刘勰就认为:“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3]谢榛在《诗家直说》卷四也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
”登高,既能明雅乎义,又能巧丽于词;登高,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
于文人来说这是种多么大的诱惑,是明了而无庸赘言的。
这就构成“登高”主题作品纷纷出现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九”登高之作一直以来在“登高”题材文学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各地流传着的许多关于重阳的风俗中,最具共性者之一就是重阳登高风俗。
重阳登高的风俗古已有之,源源流长。
一般认为它始于汉代。
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三国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略可资证。
而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有意思的是,南朝时,梁人吴均在志怪作品《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
桓景照做,果然逃脱灾祸。
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的避邪除灾的心理。
“重九”登高风俗自身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历代重九风俗丰富的人文历史沉淀,是感发文人浪漫的创作情怀,引发诗人诗思诗情的重要因素。
据《晋书·孟嘉传》,东晋中叶孟嘉为征西大将军桓温参军。
九月九日,温游龙山。
时佐吏并著戎服。
风吹孟君帽坠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
孟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
延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
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
后来遂用“龙山落帽、孟嘉落帽、孟嘉帽、参军帽、落帽参军、风落帽”等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或借指具有这种气度的人。
这个典故引发了后来李白、辛弃疾等人登高时的诗兴。
李白《九日龙山饮》诗:“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辛弃疾《念奴娇·重九席上》词:“谁与老兵共一笑,落帽参军华发。
”等都用到了这些典故。
登高风俗自身深厚的人文内涵大大丰富了登高文学创作的内蕴并极大激发了文人创作的灵感。
使得历代的登高之作能在同一主题下变幻出绚烂多姿的不同风采。
重阳登高又是发生在草木摇落、白露为霜,万物凋零、阳气渐衰的萧瑟秋天。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秋天对传统中国文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敏感的季节,它较其它季节更容易触动诗人们敏感的神经,引发诗人们勃郁的诗情。
季节因素对登高诗歌的发展起到一种无形的影响作用。
总之,重阳登高在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内涵并普遍流行的传统活动。
登高,饮酒,赏菊花,这种逍遥自在,富有雅趣的民俗活动为浪漫多情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个吟诗作赋、抒发情怀的良好平台。
诗词歌咏成为文人们“享宴高会”的最佳佐酒料。
“重九”登高习俗成为促进“登高”诗歌孕育发展的一个良好的社会温床。
地理因素对“登高”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睹物兴情”的催化作用上。
“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