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 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达标检测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 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 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 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 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 途”。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 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 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 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 “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 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 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 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 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 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 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 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 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飞 鸟 —— 在 空 中 盘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登高》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登高》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在这三年里,他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品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杜甫《登高》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杜甫《登高》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登高》是由杜甫所创作的,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高》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登高》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内涵、精湛的技巧和广泛的题材而著称,其中《登高》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登高远望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诗的开头,杜甫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
秋风急促,天高云淡,猿猴的哀鸣和鸟儿的飞翔,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壮阔的氛围。
这里的“风急”和“天高”不仅形容了自然景象,也隐喻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
接着,诗人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萧瑟和长江的浩瀚。
落叶纷纷,长江滚滚,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落木”和“长江”在这里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杜甫转向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漂泊万里,常常感到秋天的悲凉,而自己又多病,孤独地登上高台,这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最后,诗人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结束了全诗。
这里的“艰难苦恨”和“潦倒新停”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晚年的困顿和无奈。
岁月的艰辛让诗人的鬓发如霜,而生活的困顿使他不得不停止饮酒,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晚年的凄凉和辛酸。
整首《登高》诗,杜甫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将自然景象、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融为一体,展现了他作为“诗圣”的非凡才华。
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登高》诗歌鉴赏300字左右
登高诗歌鉴赏300字【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此诗是颇为著名的一首诗,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评价虽高,却没见到有一个解读正确的。
今尝试简析之。
解读本诗,关键在“对比”二字。
且看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此联上下句通过登山途中的仰视与俯视至少从两方面进行了对比。
(1)光影明与暗的对比。
向上看,“风急天高”;向下看,却是“渚清沙白”。
前者昏暗,后者明净。
前者令人心情抑郁,后者使人眼前一亮。
(2)情绪上悲与欢的对比。
“猿啸哀”的背景是“风急天高”;“鸟飞回”的背景是“渚清沙白”。
鸟儿欢快地回旋盘飞,正与猿猴的哀啼形成了巨大反差。
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山途中,两旁密林的树叶在疾风中纷纷摇落,一派衰败的景象。
可若是回头远眺,却能看见长江水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滚滚而来。
如此,那些无边落木带给人的悲观情绪自然一扫而空,进而生出后浪推前浪的无穷希望。
所以尽管眼前是迷惘的,可无疑未来是光明的!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千里万里,常年漂泊在外,伤秋、悲秋显然是寻常事,更何况还长期重病缠身呢?可是今天“我”却依然不顾多病羸弱之躯,不要人搀扶,也不用人陪,坚强地独自登高望远,何故?因为虽然周围“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可是等到高台之上“我”便能骋目游怀,看到前所未见的“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四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谓诗人之处境;“苦恨”谓诗人之心境。
人生已至暮年,却依然潦倒如此,任谁都要以浊酒浇愁吧?诗人却推杯而起,不喝酒了,登山去!所以情绪才能豁然开朗,于艰难苦恨中重生出对于个人前途及国家命运的乐观向上的情绪来。
注意本句中的“新”字,既表达了诗人与颓废情绪决裂的决然,又点明了所谓的“停酒”就刚刚发生在登山前。
《登高》诗歌鉴赏
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 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中认为“苦”做 甚,是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 和“霜”是使动用法。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 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 神清目爽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 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优美,大大加强 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 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 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 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 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 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
诗歌鉴赏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 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 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 的艺术整体。
诗歌鉴赏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 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 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 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 (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 (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 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诗歌鉴赏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 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 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 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 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 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 “多病”而造成“停杯”。
杜甫诗歌《登高》鉴赏
登高,悲秋,叹此生,忧国运众所周知,杜甫是中国诗坛上的一大文豪。
他以真实务实的笔触,记录了历史事实,悲欢离合。
他善陈实事,诗风沉郁顿挫。
他这样真实明朗的特征使他拥有了自己独具一格且无人能及的风格,造就了他“诗圣”的崇高地位和“诗史”的永垂青史。
《登高》无疑是他的代表作。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细处着笔,写具体景物。
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朗,山风猎猎,猿啼声哀。
此联写明作者登高之时,所见之景。
这一联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此时节气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
此联描写出立体的深秋三峡图,而且为下文垫定悲苦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想。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联想到时光流逝飞速,韶光已尽,不禁感慨自己的壮志难酬。
此联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且意义深远。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整首诗的绝妙之笔。
此联第一次明确的点明“秋”的主题,以“悲秋”承接上文两联,且引出作者的悲苦命运。
作者离家万里,独自登高,悲伤之情压抑在心中,更受眼前的肃秋风景影响,不禁将压抑在心中的情绪流泻出来。
此联巧妙地运用意象的叠加,是典型的意象密集型诗句。
此联包含了八种“悲”,以八种“悲”写明作者流离奔波的愁苦命运。
分别是:秋天的悲;离家万里的悲秋;离家万里作为游子的悲;离家万里,作为游子常年作客的悲;多病的悲;年事已高多病的悲;独自登台的悲;带着多病的身体独自登台的悲。
读完此联,在我眼前展现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身体虚弱,拄着拐杖,站立在高高的山巅上,萧瑟的秋风无情地吹动他的头发,衣服。
他用已经被泪水模糊的双眼向家乡的方向痴痴地凝视着,也许他也知道,望穿秋水,他也无法望到他在万里之外,亲爱的家乡。
此联着重描写了作者的羁旅愁思,忧国忧民。
古诗文《登高》赏析
古诗文《登高》赏析登高唐朝: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及注释【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鉴赏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登高》鉴赏诗句赏析
《登高》题目是什么意思?分析: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通过分析意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营造什么样的意境?风天猿啸渚沙鸟││││││急高哀清白飞(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急风,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使人感到非常冷。
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飞鸟,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
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
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
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漂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清渚,“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
白沙,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
(这些都是具有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颔联写了什么景物?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落木——生命的晚秋长江——历史长河永不停息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登高》鉴赏
登高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七律】类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登高》鉴赏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在对前人悲秋意识的继承上,又显现出自身的特点,把悲秋的模式和意蕴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沉痛悲凉,为杜诗中的上等佳作,杨伦称赞此诗“杜诗七言律第一”,明代的胡应麟更称赞其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一、情景交融古典诗词中的抒情大多使用此种手法,《登高》一诗缘情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全诗通过秋江景色的描写,倾诉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四句写秋景,后四句写秋思。
后四句因景而感慨,抒情;写景,也不是单纯孤立的景,而是通过诗人的感受表现出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实写秋景,用“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六种意象,写尽秋江之景。
诗人登高看到此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哀的基调。
深秋重阳,年迈体衰的诗人独自一人登高,感受着猎猎秋风的劲吹,孤独无依之感顿生。
“哀”字写进了诗人愁苦、悲哀的情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虚写秋景,由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扩展到辽远天地,由空间而至渺远的时间。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杜甫《登高》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在这三年里,他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诗歌鉴赏】杜甫《登高》诗句及《登高》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登高》诗句及《登高》赏析杜甫《登高》诗句及《登高》赏析“攀岩”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无际的倒下的树木在沙沙作响,长江的枪声即将来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苦与苦恨无数霜庙,新浊酒杯落空。
《登高》赏析[注]:1、渚:水中的小洲。
2.背:荡秋千。
3、百年:犹言一生。
4.穷困潦倒:仍在谈论贫困和衰落。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爬高的简要分析:《登高》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在农历九月初九登山的习俗。
这首诗是诗人在唐朝宗大历二年重阳节(767年)写的。
当时,杜甫住在长江岸边的奎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非常艰难。
整首诗通过对凄凉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老病交加、伤天害理、异国他乡的伤感。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登高逐句鉴赏
登高逐句鉴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咱一上来就读到这一句,哎呀,就感觉自己好像一下子被杜甫老爷子拉到了那个高高的山巅。
你想啊,风呼呼地刮着,那风有多急呢?就好像有无数双无形的大手在推搡着你。
天又高得吓人,抬头看的时候,感觉自己特别渺小。
这时候呢,还有猿猴在哀哀地叫着。
那猿猴的叫声啊,就像是一把把小钩子,钩得人心尖尖都发颤。
再看那江中的小洲啊,清清冷冷的,沙子白白净净的,鸟儿在空中打着旋儿飞回来。
这鸟儿是不是也像人一样,在这天地间找不到个安稳的地方呢?这一句里面啊,杜甫老爷子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画家,几笔就勾勒出一幅萧瑟又高远的画面。
我就想问问,谁读到这儿能不被带进到那种凄凉的氛围里去呢?这景色描写得那叫一个绝,简直就像在我眼前放电影似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哇塞,这一句更是绝了。
那无边无际的落叶啊,就像下雨似的“萧萧”地往下落。
这落叶多像我们的人生啊,从青葱走向衰落,一片一片的,数都数不清。
而那长江水呢,滚滚地流过来,没有尽头。
这长江就好比时间的长河,永远不停地向前流淌,不管发生了什么。
我感觉杜甫在这看着落叶和长江的时候,心里肯定有特别多的感慨。
他是不是在想自己的一生呢?就像这落叶,生命在消逝,可是岁月却像长江一样无情地奔腾。
我要是站在他旁边,我肯定会拍拍他的肩膀说:“老杜啊,这景色虽然看着有点伤感,可也有一种大气磅礴的美呢。
”这一句里的意境啊,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把人整个儿吸进去,让人沉浸在那种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当中。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读到这儿,我心里就有点堵得慌。
杜甫他老人家远离家乡万里啊,在这秋天里,心里满是悲伤。
他老是客居他乡,就像一片浮萍,没有根。
这“悲秋”啊,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让人伤感,更是因为他自己的境遇。
他都已经到了晚年,身体还多病。
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登上高台。
我就想啊,这时候他得多无助啊。
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我一定给他带点好吃的,再陪他说说话。
中学诗歌鉴赏:登高
•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 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 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而对偶又精确。
• 怎样理解《登高》所表现的情怀:
• 垂暮之年,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 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既有对漂泊生活的感慨, 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大然的热爱,对 生命的执著。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 的博大胸怀。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 ,倾诉了诗人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慷慨激越 ,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 ,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 ,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 ,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 ,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 ,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 ,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 ,大有“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 ,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 ,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 ,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盘旋的鸟群 ,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 ,沙、渚 ,猿啸、鸟飞 ,天造地设 ,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 ,而且还有句中自对 ,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 ,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 ,十四个字 ,字字精当 ,无一虚设 ,用字遣辞,“尽谢斧凿〞 ,到达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 ,末字常用仄声 ,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 ,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 ,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在写景的同时 ,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 ,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 ,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 ,长江汹涌之状 ,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 ,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 ,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 有这样的心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 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 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 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 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饱尝艰难之苦、国难家仇,使自己白发日增,穷困潦倒,刚刚戒酒停 止了消愁的酒杯。
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
悲
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首联描写了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闻, 秋风迅疾,蓝天高远、猿鸣哀伤、小洲水 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描绘了一幅既肃杀 凄凉又雄浑高远的夔州秋景图。
颔联中诗人面对此景会有何感慨?
诗歌背后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 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 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 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 (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 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 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 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 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迅疾,天空高远、猿鸣哀伤、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落下,没有尽头的长江水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