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

合集下载

新形势下外科护理学教学服务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探讨

新形势下外科护理学教学服务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探讨
建 筑 工业 出版社 ,0 5 2 0
[] 4 陈志华著. 外国建筑 史.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03 2 0 [ ] 美) 5 ( 亚伯著. 张磊等译 建筑与个性 : 对文化和技 术变化 的回应. 北 京 : 国建 筑 工 业 出版 社 ,02 中 20 [] 6 刘先觉主编. 现代建筑理论.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 8 19
参 考 文献 [ ] 意) 1 ( 埃科著. 天清译. 王 符号 学与语 言哲 学. 天津: 百花文艺 出版
社 .0 5 20
[ ] 白滔著. 2毛 建筑作 品解读. 南昌: 江西美术 出版社 .0 61 20 . [ ]挪 ) 尔茨著辛 路珂 , 阳・ 3( 舒 欧 陪之译 西方建筑的意义. : 北京 中国
新形势下夕科护理学教学服务于扭业护士姿格 考试昀摄讨
渭南职业技 术 学院护理 系 李丰收
[ 摘 要] 近年 来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进行 了一系列的调整 , 作为外科护理学教师应从教学计划、 学内容 、 学方法、 教 教 考试题型等方面 进行相应调 整, 以提 高学生执 业护士资格考试 的通过率。 [ 关键词] 业护士资格考试 外科护理学 通过率 执 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近年来连续 进行了一 系列 的调整 ,考试难度加 大, 通过 率下降 , 给护理学教学提 出了很大 的挑 战, 为一名外科护理 作 学教师 , 笔者就外科护理学教学如何更好服务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 , 提 高学生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进行以下探讨 。 1执 业 护 士 资 格 考试 的形 势 变化 . 按照 20 0 8年 5月 1 2日实施的新《 护士条例》 规定 , 凡在 中等 职业 学校 、高等学校完成国务院教育 主管部 门和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 的普通全 目制 3年 以上 的护理 、 助产 专业课 程学习 , 并在教学 医院、 综 合医院完成 8 个月以上 护理 临床实 习的毕业生 ,均可报名参加护理初 级( 专业技术资格 考试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而之前必须在工作满 士) 1 年后方可参加考试, 这意味着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当年即有机会参 加执 业护士资格考试并在通 过后拿 到执业护士资格证 ,这为毕业生的顺 利 就业铺平 了道路。 据最新政策规定 2 1 0 0年首次报名参加护士资格 考试 的考生必须一次性通过基础知识 、 相关专业 知识 、 专业知识 、 专业实践 能力四个科 目, 否则此次考试成绩作废 , 考生必须重新 参加下一年护 士 资格考试 的全部科 目。 这些调整无疑给护理学 教学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 2近 年 来执 业 护 士 资 格 考试 中有 关 外 科护 理 学 内容 分 析 . 护士资格考试包括基础 知识 、 相关 专业知识 、 专业知识 、 专业实践 能力 四个科 目, 近年来外科护理学部分在基础知识部分约 占 3 %, 5 专业 知识 中约 占 3%, 0 专业实践能力中约占 3 %, 0 试题中容易 、 中等 、 偏难 的 分配 比例基本 为 631 , ::t 从中可以看 出考试 内容 以基础知识为主。外科 ” 护理学课程 内容 涉及 外科 护理学总论 、 外科护理学各论 ( 普通 外科 、 神 经外科 、 心胸外科 、 泌尿外科 、 骨伤骨病及皮肤性病病人的护理 ) 两大部 分, 护士资格考试侧重于外科护理学总论 和普通外科学部分。 笔者所带 的五年 制护理专业选用 的是全 国高 等职业技术 教育卫 生部规划 教材 《 外科护理学》 教学 目标为使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 、 , 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 已学知识对外科 病人进行护理 。 结合护士资格考试侧重考核基础知识这一实际情况 , 在 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我国护士资格考试 的现状 ,介绍我校学生近年来考 试通过情况 , 使学生认清形 势, 产生 危机感 , 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基 础知 识 的学 习 。 3紧紧围绕执业护士资格考试 内容 , . 及时调整教学 内容 。 改进教 学 方 法 随着着临床技术 的发展及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 的提高 与成教

建筑与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

建筑与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

建筑与文化如何传承和创新建筑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文化遗产,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

建筑传承文化,文化赋予建筑以灵魂,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当代社会,建筑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已经成为迫切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一、建筑与文化的传承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人民的记忆。

建筑的传承意味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是对先辈智慧的致敬。

建筑的传承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1 建筑风格传承建筑风格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古罗马的古典建筑风格、中国的古建筑风格等。

在建筑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尊重和运用传统建筑风格中的元素和形式,来传承和展示特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1.2 建筑技术传承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在传统建筑中,这些技术和工艺被用于建造,同时也传承了这些技术和工艺的智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技术,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和记录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使其得以持续传承。

1.3 建筑功能传承建筑功能是建筑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是文化的体现。

在建筑传承中,保留原有的建筑功能,让其服务于当代社会的需求,既保护了历史遗产,也推动着建筑文化的发展。

二、建筑与文化的创新建筑与文化的创新是建筑传承的重要环节,它可以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和技术应用,使建筑与文化产生新的交融与表达。

建筑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2.1 建筑形式创新建筑形式创新是指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新的形式和结构,以打破传统的限制,创造出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建筑作品。

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先进的建筑材料,可以实现建筑形式的创新。

2.2 文化符号创新建筑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符号的创新可以丰富建筑的内涵和表达。

在设计中,可以融入当代文化元素和符号,以使建筑作品更具时代感和表达力。

2.3 环境保护创新在当代社会,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日益密切。

建筑的创新应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艺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建筑艺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建筑艺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建筑艺术一直被人们称为是魔法,给人带来沉浸感和情感体验。

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文化的一种体现。

建筑艺术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互为影响,相辅相成。

首先,建筑艺术能够展现一个社会文化的特征和精神。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是独具特色的,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信仰、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比如中国的宫殿建筑向世界展示了古老而庄严的文化,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体现了欧洲的中世纪文明,巴西的布拉格大教堂传递着南美洲的宗教与艺术之美。

建筑艺术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设计风格,展现出社会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建筑艺术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建筑艺术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更是一个社会空间的创造者。

它们将消费者和使用者的需求与建筑师的创造力结合起来,形成了社会发展的有机体。

例如,现代城市建筑的崛起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居住、工作和休闲空间,满足了现代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塑造了城市的景观。

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为人们提供更舒适、宜居的环境。

此外,建筑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文化的形象和认同感。

人们往往通过建筑物来了解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质。

世界上很多语言和文字不通的游客,仍然可以通过对建筑物的观察,在无言的语言交流中感受到当地的文化魅力。

比如,埃及的金字塔是古代文明的象征,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代表着美国的自由精神,巴黎的艾菲尔铁塔成为了法国的标志性建筑。

建筑艺术通过建筑物的形象和氛围,传递出社会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加深了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建筑艺术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社会文化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艺术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师们能够创造出更加独特和前卫的建筑作品。

一些建筑师的奇思妙想使得人们能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艺术和科技结合的魅力。

这种创意和创新不仅让人们对建筑艺术有了新的认识,也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动力。

浅谈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

浅谈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

浅谈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
建筑设计风格是指建筑物在形式、结构、材料等方面的特点和风格特征。

建筑文化是指建筑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二者互为因果。

建筑设计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

在工业化时期,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强调功能性和简约性,代表了工业生产的高效率和大规模化生产的特点。

而在后工业化时期,建筑设计风格则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体现出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关注。

建筑文化是建筑设计的核心和灵魂。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会对建筑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建筑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个性化的表达。

建筑设计风格和建筑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建筑设计风格通过建筑的形式和结构表达出一种文化特征,而建筑文化则通过建筑设计风格来传递和表达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建筑设计风格同时也是建筑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载体。

建筑设计风格和建筑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建筑师的创作中。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会受到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也会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

他们通过对建筑设计风格的选择和运用,来传达建筑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建筑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也会对建筑师的设计思路和创作方式产生影响,引导建筑师在设计中注重保护环境、尊重人文、传承文化等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建筑中的文化交流与跨文化设计

建筑中的文化交流与跨文化设计

建筑中的文化交流与跨文化设计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功能性结构,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并且具有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作用。

建筑设计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既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也是呈现和展示不同文化魅力的机会。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文化交流与跨文化设计的重要性,并探讨一些促进文化交流的设计策略。

一、文化交流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社会和历史的记忆。

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反映了各地不同的文化特点和审美观念。

通过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可以传承和弘扬本地的文化传统,同时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其次,文化交流在建筑中有助于增加观众的参与感。

当建筑设计集中表达了特定文化的主题和元素时,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对建筑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这样,建筑就不再是冷漠的物理存在,而是一个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和思考的载体。

最后,建筑中的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通过在设计中融入多元文化的元素,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得以保留和展示。

这种展示不仅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助于开拓人们的思维和观念,提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跨文化设计的要素与实践跨文化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考虑了文化差异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并在设计过程中寻找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

以下是一些跨文化设计的要素和实践方法:1. 融合多元文化元素:跨文化设计强调在建筑中融合多元文化的元素,以突出所代表文化的独特性。

通过融合不同文化的艺术、符号、图案、材料等元素,设计师能够创造出独特而多元的建筑风貌。

2. 探索文化符号的适应性: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文化符号的适应性。

不同文化对于颜色、形状、图案等符号的含义和解读可能存在差异,设计师需要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符号语言,以确保设计作品的有效传达。

3. 建立文化对话的平台:跨文化设计强调建立文化对话的平台,为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机会。

建筑设计初步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初步参考文献
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
ISBN7-112-03631-3阿尔瓦·阿尔托ISBN7-112-03751-4安藤忠雄ISBN7-112-00788-7贝聿铭
ISBN7-112-05836-8查尔斯·柯里亚ISBN7-112-00229-X丹下健三ISBN7-112-03049-8黑川纪章
ISBN7-112-04542-8凯文·罗奇ISBN7-112-01165-5赖特ISBN7-112-01872-2路易·康
未来建筑师丛书
ISBN7-5618-1262-0(第二辑)中国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天津大学
ISBN7-5618-1050-4(第三辑)西方古典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天津大学
4,有关优秀建筑设计师作品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ISBN7-112-04682-3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1中国建工
1
3,有关建筑设计历史
世界建筑史
ISBN7-112-04899-0古埃及卷(上、下册)中国建工ISBN7-112-03571-6古希腊卷(上、下册)ISBN7-112-03737-9拜占庭建筑ISBN7-112-03738-7哥特建筑ISBN7-112-03739-5文艺复兴建筑
ISBN7-112-03734-4希腊建筑ISBN7-112-03745-X现代建筑ISBN7-112-03741-7新古典主义与19世纪建筑ISBN7-112-03743-3伊斯兰建筑ISBN7-112-05619-5圣经中的文明古城ISBN7-112-05679-9世界历史名城ISBN7-112-05680-2世界著名建筑ISBN7-112-05657-8世界著名战场ISBN7-112-05200-9失去的建筑(增订版)
ISBN7-112-05837-6路易斯·巴拉干ISBN7-112-00580-9密斯·凡·德·罗

建筑设计中的社会与文化影响

建筑设计中的社会与文化影响

建筑设计中的社会与文化影响建筑设计是受到社会和文化影响的重要领域。

社会与文化因素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着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也塑造了建筑物在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社会与文化影响,并分析其对建筑实践的影响。

一、社会影响建筑设计紧密联系着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社会变迁、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的需求和方式。

例如,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住房需求的增加,建筑师需要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满足人们居住需求;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现代化城市中的大型建筑物也应运而生,建筑师需要考虑如何设计更高效、更可持续、更环保的建筑。

社会文化需求也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的审美追求也越来越高。

建筑设计不再只追求功能性,还注重室内外空间的舒适性和美感。

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建筑师还需要考虑如何融合不同文化元素,打造具有独特特色的建筑。

二、文化影响文化是建筑设计的灵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着建筑的形式和风格。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传统风格而闻名于世,各地的古老建筑都融合了当地文化的元素,如仿木结构、屋脊飞檐、雕刻艺术等。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们仍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启发,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以展示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此外,文化还会影响到建筑的功能、形式和使用方式。

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建筑物的使用方式有着不同的需求。

例如,东方文化注重私密性和禅意,建筑师在设计住宅时会注重隐私保护和景观布局,而西方文化注重开放性和实用性,建筑师会更注重建筑物的功能性和灵活性。

三、影响的互动关系社会与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建筑设计反过来也会对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

优秀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体现,更是对社会和文化的回应和表达。

建筑设计可以凸显城市的地标,成为一个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象征符号。

建筑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建筑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建筑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建筑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与作用。

建筑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表达。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一、建筑反映文化特征建筑作为文化的产物,往往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展现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信仰体系。

例如,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尊重自然、和谐共生;而西方古典建筑则体现了人类对秩序和理性的崇尚。

这些建筑风格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

二、文化影响建筑设计文化对建筑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

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往往会考虑到当地的文化背景、传统手艺和习俗。

这种文化认同的体现可以通过建筑形式、材料选择以及装饰风格来体现。

举个例子,日本的传统建筑采用了特殊的木材构造和禅宗思想,体现出对自然与内心平静的追求。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建筑设计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三、建筑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它们提供了居住、工作和娱乐等功能,塑造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

例如,摩天大楼的兴起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流动性。

同时,建筑的设计也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舒适的环境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工作效率。

四、建筑传承和弘扬文化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历史建筑能够让后人了解和继承先民的智慧和艺术成就。

同时,建筑还能够通过创新和复兴,弘扬文化传统并推动文化的发展。

例如,许多国家将其历史建筑改造成博物馆或艺术中心,以吸引游客并传达文化的独特价值。

总结起来,建筑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影响。

建筑既反映了一定的文化特征,也受到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它们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还通过传承和弘扬文化,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应该重视文化因素的考量,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需求和文化精神的建筑空间。

全球化语境中的建筑本土化

全球化语境中的建筑本土化

所在地的大背景下, 这样去挖掘文脉 , 很容易空泛, 要把注意力 要 的 作 用 。 更多的放到建筑基地, 研 究基地的特殊性; “ 此人” 一方面是指 使用者, 另一方面是指设 计者 。笔者认为, 应该更多地去发现 参考文献 使用者旧的生存经验与当前 生活方式的联系。 以神塑形 , 营造 氛 围, 重在体验 , 弱化 图像性本土化信 息; 针对设计者来说, 应 该强调个体独创性 , 用 自下而上的设计原则创造独特 的建筑 。 “ 此时, 此地, 此人” 的建筑 强调 因地制宜所形成的独特性。 立足于本土背景下进行现代建筑 创作, 注重建筑本质 的研究, 提高建筑品质,长期 的研究积累将形成我 国现代建筑 的本土
当代建筑本土化应立足“ 此时, 此地, 此人” 。“ 此时” 就是 建筑理论 的完善都是必要条件 。建筑师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
顺应 时代 , 从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需求开始 , 探索本土化的可 断探索 ,这些积累才会形成 中国的本土化之路 。发展方 向提
能性; “ 此地” 是 指对 场 地 的分 析 , 分析 不 应 笼 统 的 回 归到 项 目 供 了一些实践的参考,建筑师个体独特性的发挥起着更为重
了先进 技术 成 果和 理 念 , 推 动 了我 国建 筑业 的发 展 ; 另 一方 面 ,
筑创作中, 要对场地进行深入分析, 把建筑 自然地寓于基地中, 形成与场地 的生长关系。 对场地的分析是对建筑本质的关注;
外来思潮的冲击也使得我国建筑本土化创作处于失语状态。
在全球化浪潮 中,如何使我 国的建筑设计既达到国际标 我 们 在研 究现 代 建 筑 本 土 化 的 过 程 中 ,迫 切 需要 通 过 高 品质
化知识体系。
【 1 】 亚历 山大 ・ 楚尼斯, 利亚纳 ・ 勒费夫尔. 批判性地域主义— 全球化世 界 中的建筑及其特性 【 M】 北京: 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0 7 . 【 2 】 克里斯 ・ 亚伯 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 M1 _ j 匕 京: 中国建 筑 工业出版社, 2 0 1 0 【 3 】 爱德华 ・ 丹尼森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视角与变革【 M】 北京: 电子工业 出版

建筑行业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建筑行业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建筑行业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工作需要的场所,也是文化和艺术的表达形式。

建筑行业既是一个技术领域,也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创新的领域。

它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建筑行业承载着人类的历史记忆,许多古代建筑成为了历史遗产,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建筑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过去,更是为了让后世的人们能够了解并从中汲取灵感。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等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与艺术价值而成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二、城市形象的塑造与城市文化的传播建筑是城市的风景线,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群体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和文化特色。

建筑行业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可以传递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例如,巴黎的铁塔、悉尼的歌剧院、迪拜的哈利法塔等都成为了城市的代表性建筑,象征着不同城市的文化精神。

三、建筑艺术的创作与表达建筑是一种艺术形式,建筑师通过设计和结构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转化为实体的建筑物。

建筑艺术融合了美学、结构和功能等多重要素,通过材料、色彩、形式和空间的运用,创造出具有艺术感的建筑作品。

例如,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光线效果和空间感而闻名,他的作品体现了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四、人与建筑的情感连接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实体,它也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

建筑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和使用者的舒适感受和情感体验。

一座具有良好设计的建筑可以为人们创造令人愉悦的空间,增强生活品质。

例如,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以其人性化的设计和对光线和自然环境的关注而受到广泛赞誉。

五、可持续建筑的推广与环境保护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建筑行业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可持续建筑是以人为本、注重环境友好的设计理念,通过运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和环保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设计与文化需求

建筑设计与文化需求

建筑设计与文化需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因素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建筑设计与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着彼此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与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建筑行业的影响和意义。

一、文化需求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每个人所处的地域、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念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对于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化需求使建筑设计充满多样性。

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使得建筑设计需要适应不同的风格和要求。

例如,东方文化中的传统建筑注重平衡与和谐,而西方文化则更加看重个人的表达和创新。

建筑设计师需要通过运用不同的元素和风格来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美学的不同追求。

其次,文化需求使建筑设计承载着历史和记忆。

建筑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构筑物,更是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例如,世界上的许多名胜古迹都是由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建筑构成,如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长城。

这些建筑设计体现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最后,文化需求促进了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文化的多样性和变革性使得建筑设计师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他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空间、功能和美学的不断追求。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创造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建筑体验。

二、建筑设计对文化需求的回应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文化需求的回应,更是创造并塑造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

首先,建筑设计通过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来满足文化需求。

建筑设计师通过考虑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创造出适合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建筑空间。

例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建筑设计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致力于创造低碳、绿色的建筑环境,以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环保生活的需求。

其次,建筑设计通过展示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来回应文化需求。

建筑设计文化理念

建筑设计文化理念

3D打印建筑
3D打印建筑是一种使用3D打印技术 建造建筑的建筑形式。3D打印技术可 以将数字建筑设计方案转化为实体建 筑,从而更好地实现建筑设计目标。
3D打印建筑的建造过程更加高效和灵 活。通过使用3D打印技术,建筑师可 以更加快速地建造出实体建筑模型,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设计目 标。此外,3D打印建筑也可以与其他 数字化技术结合使用,例如BIM和VR 等,以更好地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和 效率。
详细描述
极简主义建筑追求简洁、朴素和最小化的表达方式,强调建筑的形式和材料应该尽可能简单,以达到 一种纯净和抽象的美感。这种理念在20世纪中期开始流行,代表了一种对传统建筑形式的反叛和突破 。
绿色建筑
总结词
注重环保、节能和可中考虑环 境因素,采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和环 保材料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种理 念在20世纪中期开始流行,代表了人们对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城市规划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筑设计在满足功 能需求的同时,也应考虑环保、节能、绿色等方面,共 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设施与建筑设计
公共设施与城市形象
公共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在满足公共设施使用 功能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外观设计,为城市形象的提升做出贡献 。
人性化设计
社会意义
建筑设计文化理念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建筑可以反映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和审 美观。通过建筑,可以促进社会交流,推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未来建筑设计文化理念的发展趋势
可持续性
未来的建筑设计文化理念将更 加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采用 环保材料和绿色技术,降低能 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建筑
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数化设计的应用范围很广,可 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中 ,例如住宅、商业建筑、文化建 筑等。同时,参数化设计也可以 与其他数字化技术结合使用,例 如BIM(建筑信息模型)和VR( 虚拟现实)等,以更好地提高建 筑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建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影响

建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影响

建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影响建筑是一种物质实体,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载体。

在历史长河中,建筑与社会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互动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建筑既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又以其特有的形式与功能塑造和体现着社会文化的特征。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并从历史、地域、社会认同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建筑作为一种物质实体,不仅仅是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场所,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和形式,都来源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

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人对死亡和永恒的极度追求;古希腊的柱式建筑,展现了古希腊人注重人类尺度和无限追求的精神;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现了中国人注重和谐、尊重自然的价值观。

二、建筑塑造社会文化的特征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通过其特有的形式与功能,塑造和体现着社会文化的特征。

首先,建筑的外观和形式往往与当地的地域环境、气候特点等相关。

比如北方地区的城市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以应对严寒冬季的寒冷气候;而南方地区的建筑多采用砖石结构,以应对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其次,建筑的功能与社会文化的需求息息相关。

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宗教建筑、政府机构、学校等,都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反映社会组织和文化惯例。

最后,建筑的布局和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价值观。

例如,传统中国的建筑布局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和尊卑秩序,体现了尊长、敬祖的价值观。

三、历史背景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建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影响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是历史背景。

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直接塑造了该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形式。

例如,中世纪的欧洲建筑以尖顶教堂为主,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工业革命时期的摩天大楼体现了现代化与城市化的社会文化变革。

四、地域文化与建筑的互动影响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差异也对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

比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亚洲的寺庙建筑、非洲的部落建筑等,都是地域文化与建筑的互动结果。

建筑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建筑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建筑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产物,它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居住和工作需求,还是人们思想和文化的反映,反映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建筑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它们相互影响、促进并塑造着彼此的发展。

1. 建筑为人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建筑为人们提供了居住和办公等多种场所,使人们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居所和工作空间。

人们在建筑中得到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2. 建筑是文化与艺术的表达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建筑物,它也是人类文化和艺术的表达。

建筑设计的元素和风格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比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庙宇,表达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崇拜和尊崇。

建筑通过形式和结构,传达出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人们对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3. 建筑推动科技与工艺的发展建筑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和工艺的支持,而同时也为科技和工艺的进步提供了机会。

建筑材料的创新和施工技术的改进不仅提高了建筑的质量和效率,也源于科技的发展。

例如,现代建筑中的钢结构和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的高度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提高。

而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与工艺的创新。

4. 建筑反映社会与时代变迁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和时代的风貌。

每个时代的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样式和风格,反映了时代的审美观和社会价值观。

例如,18世纪欧洲的巴洛克风格建筑豪华奢华,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的富裕和权力。

而现代的建筑则更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体现了当前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注。

5. 建筑通过公共空间促进社交互动建筑物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促进人们的社交互动。

公园、广场、博物馆等建筑物提供了人们交流、学习和娱乐的场所,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文化水平。

这些公共空间成为人们交流和交往的纽带,促进了社会的融合和发展。

建筑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体,除了满足物质需求外,更应该承载着人文主义的精神。

在建筑中融入人文主义,不仅能够赋予建筑以灵魂和情感,还能够为人们创造舒适、宜居的空间。

本文将从建筑语言、功能性设计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探讨建筑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一、建筑语言的人文主义建筑是一种语言,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结构,传达着设计师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人文主义建筑强调与自然的融合,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

在设计中运用自然元素,如天窗、景观花园等,创造出舒适、自然的空间。

同时,建筑语言还需要传递人文主义的理念,如人的尺度、情感和文化的体现。

通过选取温暖的色调、柔和的光线以及曲线和弧线的运用,使建筑与人的心灵产生共鸣。

二、功能性设计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建筑不仅仅追求美感,更应该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

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行为习惯,使空间更加人性化。

人文主义建筑注重舒适和便利,提供灵活的布局和多样的功能。

例如,在商业建筑中,合理的空间划分和便利的设施,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

在居住建筑中,注重采光和通风,设计宽敞的社交区域和私密的休息区域等,使人们享受更高的生活品质。

三、社会责任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建筑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美与实用,还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

建筑师应该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公共福利,创造社会共享的空间。

人文主义建筑应该为社区提供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公园、剧院等,为社会提供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平台。

在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

结语:建筑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建筑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运用人文主义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加人性化和环境友好的建筑。

人文主义建筑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层次,还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文主义的融入,将人们的需求和情感融入到建筑之中,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工业设计参考书目

工业设计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共125本,重点20本)一、人、人类与哲学1.《文化.历史.人》邹广文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人的哲学问题》张传芳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3.《走向人的世界》王永昌中国工人出版社4.《智力圈---人与自然关系新论》周穗明科学出版社5.《人类的本质》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6.《人类的组合》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7.《人类的环境》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8.《人类的结局》韩民青广西人民出版社9.《人与自然、生态、科技、文化和社会》吴彤等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0.《人学-----未来世纪的热点》(俄)龚浩然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1.《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许崇正安徽教育出版社12.《人类意志的现实化》周农建学林出版社13.《人的全面发展与现时代》陈桂生上海教育出版社14.《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孙志文著陈永禹译上海三联书店15.《现代都市人类学》周大鸣中山大学出版社二、社会、行为与生活方式1.《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美)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出版社3.《未来的冲击》(美)阿尔文.托夫勒新华出版社4.《生活方式论》王玉波王雅林王锐生上海人民出版社三、文化、哲学、思维1.《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德)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王岳川北京大学出版社3.《文化价值论》司马云杰山东人民出版社4.《科学艺术和谐论》张相轮辽宁教育出版社5.《现代文化审美的科学形态》艾斐山西人民出版社6.《艺术化生存》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四川人民出版社7.《文化释义》李燕人民出版社8.《艺术文化学》丁亚平文化艺术出版社9.《哲学文化学》向翔上海科普出版社10.《文化哲学》许苏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1.《文化哲学》衣俊卿云南人民出版社12.《艺术哲学》丹纳人民文学出版社13.《哲学与文化》陈筠泉刘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4.《科学技术哲学新论》刘大椿出版社15.《技术哲学引论》陈昌曙科学出版社16.《工程哲学引论》李伯聪大象出版社17.《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徐长福上海人民出版社18.《文化模式与全球文化》夏建国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文化的本质与历程》(苏)陈文江吴骏远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于琨奇花菊香科学出版社21.《需要----创造论》章韶华王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2.《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三联书店23.《在真与善之间》刘大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4.《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王雅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5.《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段伟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6.《现代性与价值冲突》出版社27.《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姚文放山东文艺出版社28.《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廖国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9.《社会传播学》宋林飞上海人民出版社30.《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美)阿尔文.托夫勒海蒂.托夫勒上海三联书店31.《审美社会学》潘智彪中山大学出版社32.《垃圾之歌》(美)周文萍连惠幸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四、科学、技术与人文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肖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科学与文化的足迹》吕乃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3.《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出版社4.《高技术时代的人文忧患》肖峰江苏人民出版社5.《科学技术论》任殿雷江苏科技出版社6.《新技术的商业化》(瑞士)张作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7.《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高亮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技术的人性面与非人性面》肖峰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9.《技术社会化引论》陈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何兆武何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1.《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肖峰人民出版社12.《技术传播》金兼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3.《技术的报复》徐俊培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4.《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肖峰江苏人民出版社五、生态1.《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欧阳志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生态智慧论》佘正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论消费主义》出版社六、心理学1.《设计心理学》李彬彬出版社2.《认知心理学》王更生汪安圣出版社3.《消费者心理学》(美)出版社4.《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江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城市社会心理学》出版社6.《工程心理学与人的作业》(美)出版社7.《民族审美心理学》于贤德三环出版社8.《造型艺术心理学》高庆年知识出版社七、设计史、设计理论1.《世界工业设计史潮》李亮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3.《1945年以来的设计》(美)彼得.多默著梁梅译四川人民出版社4.《非物质社会》(美)滕守尧四川人民出版社5.《艺术设计概论》李砚祖湖北美术出版社6.《设计学概论》尹定邦出版社7.《工业设计概论》陈能林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8.《艺术设计学》凌继尧徐恒醇上海人民出版社9.《工业设计思想基础》李乐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视觉思维》(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1.《意大利设计》梁梅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2.《器具的进化》(美)丁佩芝陈月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3.《美术信息学》罗一平中山大学出版社14.《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人类设计技能探索》杨砾徐立辽宁人民出版社15.《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德)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6.《现代十大设计理念》丛书江苏美术出版社17.《产品设计与开发》(美)杨德林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八、美学1.《科技美学原理》陈望衡许喜华上海科技出版社2.《科技美学》徐恒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3.《美学新编》欧阳周顾建华宋凡圣浙江大学出版社4.《现代设计美学》章利国河南美术出版社5.《艺术设计美学》陈望衡出版社6.《艺术符号美学》出版社7.《造物之美》李砚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审美学通论》何迈安徽人民出版社9.《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刘骁纯山东文艺出版社10.《美是和谐》周来祥贵州人民出版社11.《再论美是和谐》周来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2.《中国技术美学之诞生》张博颖徐恒醇安徽教育出版社13.《反美学》潘知常学林出版社九、艺术1.《艺术的意蕴》陈旭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哲学与艺术》王颂华等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3.《艺术的起源》杨志明章建刚云南大学出版社4.《论艺术形式美》于培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编写组文化艺术出版社十、建筑1.《建筑创作中的艺术思维》沫小虎同济大学出版社2.《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任平东南大学出版社3.《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徐千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建筑形式语言》赵明跃罗文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环境行为学概论》出版社6.《建筑文化学》陈凯峰同济大学出版社7.《当代建筑美学意义》赵巍岩东南大学出版社8.《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王小慧百花文艺出版社9.《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杨志疆东南大学出版社10.《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出版社11.《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出版社12.《媒介.建筑----传播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周正楠东南大学出版社13.《建筑与个性----对文化与技术变化的回应》(美)张磊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4.《体验建筑》支文军徐千里同济大学出版社。

建筑的语言文化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建筑的语言文化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建筑的语言文化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艺术形式,与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结构,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的方式。

通过独特的建筑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探讨建筑的语言文化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互相影响的方面。

一、建筑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表达1.建筑风格与文化特征建筑风格是建筑语言中最为直观的表达。

不同地区所形成的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文化特征密切相关。

比如,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建筑体现了古希腊人讲究对称和比例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神圣和宗教的崇拜。

中国的传统建筑则融合了以木构建筑为主导的建筑方式,与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及传统价值观相契合。

因此,建筑风格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语言表达。

2.建筑的图案、装饰与文化内涵建筑的图案和装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印度的泰姬陵以其精细的象牙雕刻和嵌入宝石的瓷砖而闻名,这些图案和装饰体现了印度悠久的宗教信仰和宫廷文化。

埃及的金字塔则以其神秘的金字塔形态和墓穴内的壁画描绘了古埃及人对于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思考。

这些图案和装饰元素都是建筑语言中具有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筑对语言文化的塑造与宣扬1.建筑为语言文化提供载体建筑作为一种具体的物理存在,为语言文化提供了展示和宣扬的平台。

例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艺术馆和文化中心都是通过建筑的形式来展示和传播当地的语言文化。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风格,不仅仅是容纳文化活动的场所,更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一种表达和延续。

2.建筑语言的传统与创新建筑语言既有传统的延续,也有创新的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建筑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风格和形态,这些建筑通过传承和演变,延续着当地的语言文化。

同时,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建筑也在不断创新,通过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来表达和传达现代社会的语言文化。

三、语言文化对建筑的影响1.宗教与建筑宗教信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的形态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讨建筑与人文化的协调统一

探讨建筑与人文化的协调统一

探讨建筑与人文化的协调统一一、文化的定义和本质“文化”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对此概念的认识学人和普通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

从普通人的角度看,有人把他理解为知识,即通常所说的“这个人没文化”;有人把它理解为一种生活样态,既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吃、穿、住、行、用以及由此而来的饮食、建筑、服饰等等。

从学人的角度看,他们往往是从学科的角度来认识的,每一门具体学科都把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概念,例如,就考古学而言,文化是研究过去各个时代的人的活动成果经物质化而得到的各类事物;民族学则把文化作为探讨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全部多样性和完整性体现;艺术学的注意力在于文化首先是人的艺术活动及其成果。

可见,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学人对文化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定,然而,我们知道概念是思维的出发点,要科学的理解文化,我们必须对其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结合《辞海》对文化的表述,我们认为:文化广义上是指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的对立统一体,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通过劳动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一切活动方式及其活动成果的统一,是不断的使人成为文明人、社会人的生生不息的教化过程。

在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概念,我们试图从中西对文化概念的历史演进中来把握它。

要把握文化的本质,也即把握文化当中稳定的存在的根据的方面,我们必须把它同人、社会实践和劳动联系起来考察。

人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劳动而创造文化的,劳动所创造的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人在创造这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过程中也创造着人自身,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

由此可见,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不仅表现为以自己的活动方式创造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也表现为自己活动的成果—发展了的人。

然而,这两种形式的文化成果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其本质是人本身的发展。

建筑学专用术语 -回复

建筑学专用术语 -回复

建筑学专用术语-回复「建筑学专用术语:建筑风格」引言:建筑风格是建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建筑作品在形式、风格、结构和装饰等方面的特定表达方式。

具体而言,建筑风格是一种与时代、文化、地域等相关的设计风格,每个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的定义、分类、代表性作品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建筑风格是指建筑作品在设计和表达上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特点和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材料运用和装饰等方面,构成了建筑师对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表达方式。

建筑风格是从时代、文化和地域等多个角度针对建筑作品进行分类和定性的基础。

二、分类建筑风格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按照时代进行划分:1.古代建筑风格:如古埃及风格、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等。

2.中世纪建筑风格:如哥特式风格、罗曼式风格等。

3.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如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北欧文艺复兴风格等。

4.巴洛克建筑风格:如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等。

5.现代建筑风格:如新古典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等。

除了按照时代划分,还可以按照地域、文化等进行分类:1.东方建筑风格:如中国式建筑风格、日式建筑风格等。

2.西方建筑风格:如欧式建筑风格、美式建筑风格等。

3.地中海风格:如地中海风格、摩洛哥风格等。

4.异域建筑风格:如阿拉伯风格、印度风格等。

三、代表性作品不同的建筑风格都有其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表达形式,在建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哥特式建筑:以法国巴黎圣母院为代表,其以尖拱门、尖顶和镶嵌玻璃窗等为特点,形成了哥特式建筑的独特风格。

2.希腊复兴建筑:以希腊巴德农神庙为代表,以丰富的柱廊和三角锥顶等构造形式,体现了希腊式风格的典雅和庄严。

3.巴洛克建筑:以法国凡尔赛宫为代表,以豪华的装饰和弯曲的线条等特征,展现了巴洛克风格的繁复和富丽。

4.现代主义建筑:以德国巴ウ豪斯学派为代表,强调功能性和形式简洁的设计风格,对现代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维莱特公园建造于“解构主义”这一艺术 流派被广大设计师认可的年代。解构主义是 当时非常新派的艺术思潮,将既定的设计规 则加以颠倒,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 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 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认为设计 可以不考虑周围的环境或文脉等,给人一种 新奇、不安全的感觉。
必要的张力—关西国际机场候机楼
在关西国际机场中,竞赛设计获胜者皮亚诺成 功地挑战了福斯特参赛作品,显示出可以用 最现代的建筑类型来和自然取得协调一致, 他所采用的方式通常被认为是和现代主义原 则及技术相反的。
主要屋顶结构 候机楼结构流线形的剖面是根据自然受力, 精确地确定其形状,仿佛随着流通空气从 建筑基地吹向高空。一个室内花园贯穿整 个航空港,强调了主题。谈到关西项目, 皮亚诺工作室自信地宣称:他们的建筑是 “本世纪未有可能做出的最好的作品,在 技术和自然、机器和人、未来和传统之间 取得了一种成熟的、全新的平衡。”
主要内容--个性与现代科学技术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 亚伯用他对当前科学技术及工业生产新趋势的敏锐观察揭示 了在今天后工业化时代的西方社会中满足个性要求的新可能。


由于工业化社会比农业社会的进步在于用机器生产解决了社会大众的基本生存需求, 其产品生产以及社会文化深受福特主义影响。在今天的后工业化社会中,技术的进 步使产品生产在达到了多快好省后开始向为特定消费者群体甚至个人服务的小批量 定做进军。但由于建筑师的“建筑即艺术”的传统教育背景及狭窄的知识面对后福 特主义时代的工业持有不少误解或过时的观念。如仍将建筑工业化等同于大量重复, 可以互换的简单单元, 并以为这就是惟一减低造价的建筑形式。在设计方法上, 将 工业化简化为由建筑师按他自己的价值观一手制定某个“万能”体系。 亚伯认为,机器人焊接、程控切割,计算机辅助设计、“可变性生产”、使用者参 与设计等新技术或经营模式的出现,刮走了上述“神话”的合理外衣,揭露了其真 正的动机是建筑师对某些传统构图形式的迷恋。作者在第5章中对某些明星建筑师 的批判最为精彩,他指出彼特·埃森曼等实际上是用构图上的复杂性来偷换对现代 社会功能及新建筑技术复杂性的真正理解。作者熟悉诺曼·福斯特事务所等高技派 建筑师的设计过程及现代施工技术的前沿发展。他本人在70年代初即在建筑研究中 应用计算机最近几年更尝试将风洞计算机流体动力模型, 工业产品原型制作等引入 设计教育。这些与传统学者在文哲典籍中引经据典不同, 这些实际的经验为他的分 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实例。
显然,在传达建筑意义方面,隐喻的作用已经得到了承认: 或者像在以前的建筑批评中那样是含蓄的,或是像在最近的 建筑符号理论中那样是直率的。那么,迄今为止,在讨论过 的解释中,有哪些可能被遗漏呢?那就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隐喻在改变和带来新思想方面的创 造性作用。唐纳德·朔恩强调隐喻的动态特征,他主张:隐喻使得我们从另一件事物的角度看 待一件事物,从而帮助我们以一种对我们而言、崭新的方式看待。朔恩用我们将这种转变看作 是”概念的替代“,隐喻才是主要认知机制。基本上,它是使得所有的新思想得以形成的过程。
目录
第一部分 科学与技术 第1章 摆脱恐龙避难所 第2章 城市的混沌或自组织 第3章 设计手段与新科学 第4章 回归到手工艺制造 第5章 可见和不可见的复杂性 第6章 生态技术建筑工作室 第二部分 批评理论 第7章 建筑的语言游戏 第8章 在不断变化的建筑概念中隐喻的作用 第9章 隐性知识在学习设计过程中的作用 第10章 必要的张力 第11章 传统、创新和联系的解决办法 第三部分 地方主义与全球化 第12章 作为个性的建筑 第13章 生活在一个混杂的世界 第14章 地方主义的变形 第15章 基本物体 第16章 地方化与全球化 第17章 迈向一个全球的生态文化 第18章 亚洲城市未来
建筑设计方法论
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
[美]克里斯·亚 伯
作者简介
克里斯·亚伯(Chris Abel)是一名澳大利亚悉尼的建筑批评家 和建筑教育家。他从60年代末在英国的建筑联盟学习时就开始发 表建筑理论著述,随后任教于世界各地,如英国诺丁汉大学,美 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及东南亚、沙特阿拉伯等地大学。这些丰富经 验使亚伯在两个似乎不相干的领域--高技派建筑及发展中国家建 筑同时取得公认的成就。他的著作多发表于《英国建筑设计》、 《建筑评论》等这样世界知名的专业期刊上。他凭借广博的知识, 包括控制论、哲学、新人文科学、发展规划以及他在四个大洲作 为教师和批评家的实践经历,来探索他所关心的问题。在千年之 交,他采用了独到的全球视野来审视现代建筑变化的本质。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中作者探讨了建筑作为文化形式如何反映另一类个性 --地区特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须并能够发展自己的建筑个性。他指出传统 的殖民主义主要以掠夺殖民地的资源供本国享用为满足, 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容忍 殖民地人民在殖民者生活区域外保留自己的文化。这解释了由美国地理学家 T.G.McGee首先描述的在东南亚到处可见的“双重”文化经济结构(如香港与现代 购物中心并存的传统街市)。在今天的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除了继续依赖第三 世界的原料与人力外同时还力图把后者的大量公众塑造成其全套产品的消费者,这 就需要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尽快同化于西方。所以说,无论是从经济自立还是从保 护文化的多样性来看, 发展中国家都必须警惕创造自己文化的迫切必要。亚伯随后 又指出,亚洲国家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及全球化商品经济本身对当地特点的需求,使 得个性文化在必要之外同时也是可能的。在更抽象的层面上, 他引用了复杂性理论 对传统的宇宙演化论的批判, 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不必对全球化过于悲观。正如 所有有机体在上述的同一化过程中会同时在其自身中启动一个反过程,从而产生新 的组织结构一样, 未来的世界是否一定被锁定在西方建筑文化体系中回答尚未可知。
柏林爱乐音乐厅的前厅安置在观众厅的 正下面,由于观众厅的底面如同一个大 锅底,其下的前厅的空间高矮不一,其 中还布置着许多柱子、杰梯和进口,因 而这个音乐厅的前厅的空间形状极其复 杂,路线非常曲折。
建筑的隐喻作用--米拉公寓
米拉公寓坐落在巴塞罗那帕塞奥·德格拉西亚大街上,形状 怪异,造型奇特,被老百姓称为“石头房子”,是高迪自认 为他建造的最好的房子。米拉公寓不仅外表流线内部亦如 此,无一处是直角。它是一尊由波浪型的曲线构成的巨大石 造纪念碑,形状扭曲奇特的通风口,石块好像都是液体的, 有机的,房顶上的烟囱和通风口成了幻影似的战士,抽象的 陶瓷拼花螺旋。高迪说:“这房子的奇特造型将与巴塞罗那 四周千姿百态的群山相呼应。”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现代建筑的先驱密斯·凡·德罗 所建,美术馆本身是一件钢与玻璃的雕塑,里面的陈 列品有从印象派到德国表现主义、现实主义、立体主 义的绘画作品,乃至亨利·摩尔等人的大型雕塑。
平面图
建筑的语言游戏—建筑语言比较
亚伯说:“‘古典建筑语言’和‘有机建筑语 言’在基本原则方面是不一样的。当我们使用 一种语言,我们遵从这种语言的游戏规则。要 证明这两种语言之间的悬殊差别,没有比从国 家美术馆沿路走几码到柏林爱乐音乐厅更能证 明这一点了。”
可见和不可见的复杂性--客户定制的建筑
经过一段时期的酝酿,创新的步伐在20世纪80年代又一次加快了,这次的创新借 鉴了许多早先的观点和发明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一个主要由英国建筑师组成的小 组与一些富有冒险精神的工程师和制造商合作,开始使用更加复杂的手段来定制建 筑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和灵活制造系统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其中已经在 其他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灵巧工具,被用于诺尔曼· 福斯特的雷诺中心中的某些 独特钢结构构件,以及他的香港汇丰银行中的特制金属面板的生产。
追踪太阳轨迹 的“阳光铲” 将阳光引入 内部中庭 英国雷诺零件分配中心
可见和不可见的复杂性—数字城市
这种电子化建筑的未来形式和影响,也许已经 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共享的计算机网络的爆 炸性发展而觉察到了。
新加坡艺术中心
它披上了一套双层表皮,其鳞片由 计算机优化控制以遮蔽直射阳光
可见和不可见的复杂性—伪复杂性
建筑的语言游戏—建筑语言比较
新国家美术馆净跨结构是密斯·凡·德·罗追 求以通用的围封去封闭通用空间而到达的顶峰。 他把空间视作流动的实体,一个流动在建筑物 屋顶和地板之间的媒介。这是让现代建筑摆脱 传统空间过细分隔的“开敞平面”的概念。密 斯的想法比其他任何人更依赖于从平板玻璃制 造到钢结构的现代工程技术的进步。
本书提出的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对于定制建筑产品有什么影响?
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对全球生态文化的展望。 对形成亚洲建筑和城市的地方与全球力量的展望。 如何来创造有地区特点的建筑形式呢?
值得学习的研究方法
本书提供了一个研究方法的范本。明星建筑师的著作除了少数如荷兰建筑师哈 曼·赫茨伯格近年来的两本著作确是诚恳的经验之谈外,大多数均为武断难懂的几 句口号外加大量充水分的图片,甚少理论应有的说服力。另一类主要由在校任教的 建筑理论家或历史学家所写的著作,由于作者的教育背景及写作动机的影响,往往 把漫谈交叉学科理论以示博学凌驾于发现解决重要的设计问题之上, 使这些书人为 地晦涩冗长却少有用的结论。 与上两类对比,有一小批目光敏锐又富专业责任感的建筑师、理论家及评论家能单 刀直入当前建筑设计中意义重大但未被重视的课题,辅以一定的说理及引证, 及时 提出创造性的诊断。其著作通常语言通俗但立论有力。美国评论家麦克尔·索金对 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急剧私有化的批判,英国评论家帕利对信息时代建筑师熟悉并 借用其他领域中新技术的必要的阐述,以及本书作者的著作均为此类理论近年来的 代表。 我认为本书体现的把理论看成是解决设计问题的工具这一基本思路值得我们注意。 以美国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发展理论(不是通过创造某个完美的抽象理 论而是通过对具体实验范例的复核与质疑)为出发点。亚伯善于抓住设计实践中观 察到的但在现有理论体系中显得偶然或互不相干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反观我们有 些作者对建筑有多少定义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对自己家门前的人行道实际上它的 使用规则是怎样的却一无所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