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国的气象灾害》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意图第一环节一、分析我国旱灾形成原因、空间分布提问:我国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类型成因分布适时点拨阅读教材我国国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特殊的海陆位置,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大,季风不稳定(季风气候的降水不稳定性,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是干旱)列表分析时空分布、形成原因一、旱灾阅读P46-48,的图文材料,思考:干旱与旱灾的关系?干旱的空间分布:旱灾多发区的空间分布:结合P46图2.30P48思考: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阅读案例6,1972年大旱年(时空分布、主要灾情)结合所学知识,列表归纳旱灾的成因、主要危害、防御措施读P47表2.4区域旱灾特点,试分析各自的形成原因回顾知识能力培养迁移应用课题名称(选5)2.4节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考点:我国台风、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能力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地区各气象灾害的成因。

2.了解各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我国台风、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2. 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措施难点分析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三、教学过程二、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我国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指导读图描述读图能力归纳能力表述能力第二环节真题演练例1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重在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针对农业生产,防御旱灾的主要措施?第三环节评析更正总结第四环节教学反思地理图册练习,评析、总结.。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要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根据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持续发展。

高一地理教学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要从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让地理更加突出。

高一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益的自然地理和相关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二、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地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努力工作,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虽然高一学生初中学过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对世界和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中考地理成绩较低,他们对地理教学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即认为地理是“辅修课”,所以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说是非常有限的。

四、教学要求1、认真学习大纲,深刻理解大纲中的内容和要求,钻研教材,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

2、在教学中,要体现教育改革对当今教学的要求,即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它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地理观察、学习、调查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评价地理问题。

4、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开展章传检查。

5、课本上的图片,图片下面的小字,活动的内容都作为正文处理。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组织安排教学。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实践操作。
4.设计气象灾害应对方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掌握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等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
4.培养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讲解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如预警、避险、救援等,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对气象灾害。
4.教师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气象灾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话题:“如何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经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出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方法和策略。
4.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加深对气象灾害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身边发生的气象灾害案例,提出应对措施。

最新人教版选修5《中国的气象灾害》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选修5《中国的气象灾害》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选修5《中国的气象灾害》说课稿一、说教材内容(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气象灾害》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选修5第二章第四节。

本节课主要包括了四部分内容,即干旱、台风灾害、寒潮和气象灾害多发区。

本节课的内容建立在《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基础之上,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应用。

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图片及图表资料中,分析出旱灾的分布规律,台风和寒潮的运动路径和分布特点,并根据已有知识对华北地区的气象灾害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

(2)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以及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搜集有关气象灾害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华北地区的气象灾害成因、表现及危害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和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2)通过了解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旱灾的分布规律、旱灾类型与特点;台风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寒潮侵入我国的路径、影响范围及区域表现差异;(2)难点:气象灾害多发区的成因及表现类型2、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1)旱灾、台风、寒潮是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所以明确它们的分布规律、分布特点以及危害,对我国的国民生产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2)将气象灾害多发区的成因及表现类型确定为教学难点的原因在于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系统性和综合性较强,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

中国的气象灾害学案

中国的气象灾害学案

第一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学习目标】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3.学会阐述旱灾灾情特点【课前预习案】一、旱灾1.我国旱灾特点:(1)、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_____性气象灾害。

(2)、不同地区,旱灾特点不尽_____。

(3)、我国旱灾与涝灾在时间上_____,在空间上_____出现。

(4)、旱灾导致的_____灾情重,工矿、城市受旱危害巨大。

2、分布:______区、_______区和_______区(干湿地区)均不同程度受旱灾威胁。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3、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半干旱区常常十年九旱;旱灾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区。

由于___________稠密,___________,经济发达,会形成重大的灾情。

东北区在盛夏季节引起______________的旱灾;______区是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______(春或秋)旱影响冬小麦的生长;长江区______严重;华南区以_____旱为主,____旱次之;西南区_____都可能发生旱灾。

4.一年之内,旱涝在时间上交替较多的地方有______流域、______流域、长江中下游以及______流域。

5.旱灾导致的________灾情重,工矿、城市受旱灾危害巨大。

北方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配置较少,造成北方城市缺水严重。

二、台风灾害1.台风发生的时间:_________季节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我国的台风来自________的热带气旋,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_______、南方重的特点.杭州湾以南的台风频次远高于以北地区。

三、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月至次年月,每年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月和月,前者更强。

2.源地:来自3.路径(落实在课本图2.35上):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2.2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教学设计

2.2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2课时)课程标准本节课程标准内容: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选修五》活动建议:1、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

2、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教学目标1.读影响我国的台风、寒潮源地及移动路径图,说出其源地及影响范围。

2.读中国干旱、洪涝灾害分布图,说出其主要分布地区。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形成原因。

4.说出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特点及造成的危害。

5.学会收集气象灾害资料,了解其带来的危害及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重、难点【重点】1.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形成原因。

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2.读图,指出我国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灾害的区域分布。

3.学会收集气象灾害资料,了解其带来的危害及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难点】读图,指出我国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灾害的区域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分组搜集资料法,启发式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资源】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导入展示气象灾害图片提问:这些属于哪类灾害?指导读图:教材34页图2-2-1 ,说明气象观看图片回答:气象灾害读图了解气象灾害以触目惊心的灾害图片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巩固灾害类型。

板书学生汇报教师导学学生汇报教师导学学生汇报教师导学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我国的气象和洪涝灾害每年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是危害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灾害。

本节课我们就具体分析它们的危害、成因与影响范围,及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第一课时)一、台风多媒体展示:台风的危害及防御措施指导学生读图:1.说出影响我国的台风源地、路径及主要影响地区。

2019-2020年高中地理选修5高二《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设计

2019-2020年高中地理选修5高二《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设计

2019-2020年高中地理选修5高二《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设计授课班级:高二(3)班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我国旱灾、台风的分布地区及其多发原因。

(2)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旱灾类型及灾情特点。

(3)知道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4)了解我国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趋势。

2.能力目标(1)熟练运用地图查找我国旱灾及干旱程度的地区分布。

(2)运用地图分析台风路径、频次与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关性。

(3)学会阅读数据统计表了解我国旱灾、台风损失的时间和地区差异。

3.情感目标:由旱灾、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体会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介绍了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旱灾、台风等气象灾害。

通过图表展示了我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及灾情的地区差异,并从受灾体角度指出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教材呈现我国东部地区台风路径、登陆次数及经济损失图,说明致灾因子(台风)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特点,而台风多发地区正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教材还安排了三张数据表格,其意图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各种气象灾害的灾情报表,另一方面旨在说明我国旱灾和台风造成的损失巨大。

本节中国的气象灾害是中国的自然灾害中的一种灾害,气象灾害是对我国影响面最广的灾害,也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本节内容在全章中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鉴于以上分析,可认为本节的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我国旱灾、台风的分布地区及其多发原因教学难点: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并不在气候干旱区,而在雨水较多的东部季风区教学准备:自制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加强概念教学,提高课堂实效(导入新课)展示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等图片,提问:这几张图片所反映的自然灾害属于哪一类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我国影响面最广的灾害。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象灾害》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象灾害》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地理《中国的⽓象灾害》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中国的⽓象灾害教学⽬标: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从⾃然原因(孕灾环境)和⼈⽂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象灾害多发区的成因。

3.结合中国季风⽓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象灾害的地理分布、灾情特点及发⽣原因难点:各种⽓象灾害的发⽣原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等教学⽅法:⽐较法、图⽰分析法、图⽰法等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象灾害是影响⾯最⼴的灾害。

我国⽓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旱、暴⾬、热带\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热风、连阴⾬、沙尘暴、浓雾等⽓象灾害,其中⼲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灾情最重。

⼀、寒潮灾害1、发⽣时间:9 ⽉⾄次年5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峰期,即3—4 ⽉和10~11 ⽉,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

2、源地:北⽅⼤陆与冰雪洋⾯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原向⽇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原向我国南⽅移动;东北路径——经⽇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

图2.35 表明:侵⼊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团向南爆发的结果。

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4、我国⼭脉⾛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地,如天⼭、阴⼭、秦岭和南岭等,⼭体北侧冷空⽓堆积,灾害加剧;⼭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向的⼭脉,形成冷空⽓的通道,使冷空⽓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地区甚⾄海南岛。

我国青藏⾼原的海拔⾼于寒潮天⽓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原、滇南⾕地外,全国⼤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发⽣频次⾼,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主要表现为⼤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雪等。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中国的气象灾害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中国的气象灾害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鼓励学生关注气象灾害的最新动态,如关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阅读气象灾害相关的新闻报道等,以保持对气象灾害的关注和了解。
板书设计
- 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如“气象灾害概述”、“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等,使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每个部分的主题。
- 使用符号、图表、流程图等辅助工具,简洁地表达复杂的气象灾害形成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 将重点知识点用加粗或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以突出关键信息,帮助学生记忆。
2.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知识和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能够理解天气和气象的基本原理。
本节课将结合人教版教材,具体涉及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如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以及它们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以及应对措施。
-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与气象灾害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志愿者服务等,以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2. 拓展要求:
- 要求学生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和拓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研究。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五2.4《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2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五2.4《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2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2【教学目标】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区的成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灾情特点及发生原因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解决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P45引言导入……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图2、30中国旱灾频次分布,显示了我国的旱灾中心,其中以华北地区旱灾最为严重。

探究活动: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提示:华北地区旱灾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 案例⑥图2.31可以看出,1972年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东部和西部。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了解以下内容:①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旱灾严重的国家。

1949 年以来,1959年~1961 年、1965年、197 2年和1978年等年份都发生了区域性的大旱灾。

②旱灾的危害: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③结合图2.2洪水点位图可知,这两块旱灾区又是发生特大洪水的地区。

从而了解到华北地区是旱灾和涝灾灾害都很严重,而且交替频繁出现的地区,防旱、抗洪对当地政府和人民来说具有双重意义。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表2、4探究活动:1、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2、分析我国四大旱灾多发区的自然、社会条件,理解其成因。

(提示: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旱灾。

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情境创设:本案例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我国气象灾害分布图和气象灾害发生时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气象灾害的严重性。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如模拟洪水来袭、干旱干旱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危害。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小组合作: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观点、共享信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共同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治措施。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气象灾害”,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的内容。气象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气象条件异常变化,导致天气现象极端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的一种自然灾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学生互相交流作业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指导。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应用性:本案例以气象灾害为主题,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治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严重影响。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使学生在面对气象灾害时能够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4.通过气象灾害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构建高中地理“三维六段”教学模式创建魅力课堂行动研究课题负责人:高小龙案例: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地理杨妮妮三维目标:1.运用图示、案例等信息分析我国旱灾的时空分布,成因,灾情及台风的登陆地区及造成的损失。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我国旱灾和台风多发区的成因。

3.让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常发性气象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教学重点:1.中国旱灾和台风的地理分布及原因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旱灾和台风多发区的成因教学过程:[诊断补偿]1、旱灾的定义。

2、台风结构图片展示多种气候灾害,引出本节课课题《中国的气象灾害》[投标导学](1)区分干旱和旱灾,(2)认识旱灾的特点和多发中心师:播放视频(旱灾),学生围绕投标导学的问题学习;同时教师展示教材图2,3(即中国旱灾频次示意图)生:(1)我国旱灾是指干旱对人类及人类社会造成损害,干旱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2)我国旱灾多发中心是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过渡↓[探究交流]根据以往所学地理知识,解释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的自然原因。

点拨(分组回答后教师点拨)华北: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大;雨季还未来临,降水少;正值春播,农业用水量大,形成春旱。

江淮: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

西南: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渗漏。

华南:雨带推移到北方后,受高温天气影响形成夏秋旱。

师: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旱灾的多发区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探究交流二]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都直接影响着降雨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都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象灾害——寒潮》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象灾害——寒潮》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章第一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寒潮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高一上学期学习的。

虽有2017 级过度课程标准,但并未有课本,只能参照现有的人教版选修五教材。

(二)课标和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寒潮』成灾的原因,了解避灾、防灾措施。

课标解读:
1、认知解读
①知道寒潮的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
②结合材料分析寒潮成灾严重的原因。

③运用图片描述寒潮灾害的防御和避灾措施
④通过案例和材料分析,总结常见答题思路,学会同类问题的分析方法。

能从具体分析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来,构建知识体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解读
学习寒潮知识,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从而达到人地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点:分析寒潮成灾严重的原因和防御措施。

2.难点:分析寒潮成灾严重的原因。

3.突破方法:以材料和图片为基础,结合教材和老师的讲解与引导,使学生了解重点知识,课堂上结合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讨论,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对于新鲜内容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快,也能在较短时间内总结出分析问题的一般思路,但在深度探究问题的方面以及地理专业思维的规范性方面还有欠缺。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学习个性,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解决学生的个案问题。

三、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中国的气象灾害——寒潮
1、寒潮的概念
2、我国寒潮的入侵路径
3、我国地形对寒潮入侵的影响
4、寒潮成灾的原因
5、寒潮的防御措施。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人教版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人教版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讲授法,缺乏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讨论法、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2.教学资源利用不足,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线工具等,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播放气象灾害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真实场景。
-使用在线工具,如气象信息网站,让学生实时了解当前的气象状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供气象灾害防范手册,让学生课后阅读,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气象灾害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气象灾害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中国气象灾害的种类及特点;2.气象灾害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3.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难点:1.气象灾害成因的科学解释;2.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措施的具体应用;3.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解决办法:1.通过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和特点;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气象灾害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词:异常气象条件、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冰雹
-句:气象灾害是指由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冰雹等。
2.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知识点:气候异常、大气环流异常、地形地貌
-词:气候异常、大气环流异常、地形地貌、副热带高压、西风带

《中 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教学设计

《中 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常见气象灾害(如台风、寒潮、干旱、暴雨等)和洪涝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原因。

(2)掌握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资料研究,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中国常见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原因。

(2)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措施。

2、教学难点(1)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形成机制的分析。

(2)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和形成原因。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灾害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灾害的防御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中国遭受气象灾害或洪涝灾害的新闻视频,如台风过境造成的破坏、暴雨引发的洪涝等,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2)提问学生对这些灾害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灾害的危害和应对方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2、知识讲解(1)气象灾害台风展示台风的图片和视频,介绍台风的概念、形成条件(温暖的洋面、充足的水汽、地转偏向力等)、结构(台风眼、涡旋风雨区、外围大风区)和移动路径。

分析台风带来的危害(强风、暴雨、风暴潮等),以及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

寒潮解释寒潮的定义(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现象)和形成原因(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堆积,在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向南爆发)。

高二地理教案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中国的气象灾害教案
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
 授课班级:高二(3)班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我国旱灾、台风的分布地区及其多发原因。

 (2)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旱灾类型及灾情特点。

 (3)知道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4)了解我国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趋势。

 2.能力目标
 (1)熟练运用地图查找我国旱灾及干旱程度的地区分布。

 (2)运用地图分析台风路径、频次与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关性。

 (3)学会阅读数据统计表了解我国旱灾、台风损失的时间和地区差异。

 3.情感目标:由旱灾、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体会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了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旱灾、台风等气象灾害。

通过图表展示了我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及灾情的地区差异,并从受灾体角度指出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教材呈现我国东部地区台风路径、登陆次数及经济损失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气象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区
的成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灾情特点及发生原因
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片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气象灾害,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一、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 月至次年5 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 月和10~11 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图2.35 表明:侵入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向南爆发的结果。

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
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
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 温、冻害、雨雪等。

探究活动: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 骤降。

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 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2) 发生与防治
图 2.38 表明:2000 年沙尘暴发生次数最多的不在西北沙漠区,而是在内蒙古中部。

图 2.39 显示:沙尘暴的沙源地分布。

探究活动:结合图、文给出的资料,说明沙尘暴发生的时间、条件和防治措施。

1)沙尘暴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2) 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 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3) 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 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 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1. 搜集资料,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的侵蚀越来越严重。

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

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

沙化土地面积
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收集资料时,可以从这三方面的实例着手,来印证或证明自己的认识。

2、华北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它“冬旱”更为严重?
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与收成,因此不造成灾害。

所以没有“冬旱”之说。

课下探究活动:
围绕沙尘暴,设计一个试验,从中理解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

(提示:本活动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沙尘暴成因和防治的 办法。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 华北地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
读图 2、36,了解以下内容:
(1) 干旱是华北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
(2) 导致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
②冬季风的通道;
③接近沙源地;
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
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学习阅读材料,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①华北地区历史上就是旱灾区。

②华北地区经常有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链发的现象。

探究活动:假如,目前华北发生了这样的大旱,会是什么样的灾情状况?社会主义制度的 优越性在灾害救助中如何体现
?
(提示:经济损失将大大增加,人员伤亡将大大减少或没有。


3、损失:华北干旱缺水、土地沙化和沙尘暴不仅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对首都北京的影响。

图2.37 显示了干旱给人类带来的恐慌和无奈。

4、华北地区缺水的表现及原因
补充:华北地区严重缺水,主要表现为水量性缺水,即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人口密集、有超大城市群,生活用水多;国家商品粮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增多,导致清洁淡水减少。

板书设计
中国的气象灾害
一、旱灾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3、旱涝关系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台风发生的时间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4、台风造成的损失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
2、源地
3、路径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5、影响地区
6、灾害表现
四、沙尘暴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3、损失
4、华北地区缺水的表现及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