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荷塘月色》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课件
多音字:
处
chǔ 处理(动词) chù 处所(名词)
荷
曲
qū曲折 qǔ曲调
脉
薄 báo 很薄(口单) 颤 bó 淡薄(书双) bò 薄荷
hé荷花(名词) hè负荷(动词)
mài 脉搏 mò 脉脉含情
chàn 颤动 zhàn 打颤 颤栗
音近字:霎shà时
辍chuò(笔耕不辍)
荷塘月色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很喜 欢花,每个人都喜欢不同的花, 那同学们喜欢什么花?
这节课的作者就非常喜欢荷 花,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他是 怎么描写他所看到的的荷花的?
荷塘月色的很出名的散文,有写 的很多很漂亮的景。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1925年应聘到清华执教,长期担任文学系主任。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48年贫病中逝世。
色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归
开篇点题
纳
想起荷塘
小
因情设景
结
小路漫步 独处感受
情景交融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荷塘四周
触景生情
联想往昔
淡淡的 哀愁
不宁静 求宁静
淡淡的 喜悦
得宁静
失宁静
圆形结构
全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 美的情。开篇点题,想起荷塘,因情设景,小路漫步,独 处感受,情景交融,月下荷塘,塘下月色,荷塘四周,触 景生情,联想往昔。圆形结构:从不宁静、求宁静得宁 静、失宁静。其写景特点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形成一幅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结构独特。文章 用词精当,语言清丽,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荷塘月色》中职专用
荷塘四周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清幽热闹
四、深入研读 (二)语言美——叠词
“曲曲折折”的荷塘 “亭亭”的荷花 “脉脉”的流水 “隐隐约约”的远山
“田田”的荷叶 “缕缕”的清香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的树 “阴阴”的树色
作用和效果: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读起来节奏鲜
qiàn fàn ē 倩 影 梵婀玲
wěnɡ 蓊蓊郁郁
明确字音
pì niǎo nuó 幽僻 袅娜
bān bó 斑驳
mò mò 脉脉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段) 第二部分(2-3段) 第三部分(4-6段) 第四部分(7-10段)
夜观荷塘的缘由 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荷塘月色 采莲旧俗
月下荷塘(第4段) 荷塘月色(第5段) 荷塘四周景色(第6段)
三、整体感知
2、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不宁 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 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 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打破 宁静
颇不 宁静
获得 宁静
离家
寻求 宁静
走向荷塘
三、整体感知
赏荷、月
三、整体感知 6、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疾如闪电
静
实衬
托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中职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修订版)下册教学课件-荷塘月色-PPT(配教师用书教案)
答案
荷塘月色
景物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特点
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羞涩,如明珠、星星、美人
缕缕,如渺茫的歌声 颤动,如凝碧的波痕
脉脉
修辞方式
比喻 拟人、比喻
通感 比喻、拟人、夸张
拟人
荷塘月色 全体诵读第4自然段,分析作者怎样从多角度 描摹荷塘美景的。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茂密荷叶— 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脉脉流水。
答案
通感的手法
荷塘月色
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 示例:
“风来花底鸟语香” 将听觉转化为嗅觉
“鸟抛软语丸丸落” 将听觉转化为视觉
荷塘月色
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 表达效果。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
1.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 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 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 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 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2.“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 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西洲曲》本是描写一个青 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此处借其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 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答案
荷塘月色 3.“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 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 么会惦着江南呢?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 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 乡之情来排遣忧愁。
中职技校语文学案基础模块上册课件第二单元荷塘月色
14.文章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概括一下父亲带给“我”的 启示是什么。 “这”指代: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 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启示:对人要有爱心。
写作训练
15.假设学校组织竞聘学生会主席,你准备参加竞聘。试撰写一份演讲稿,阐述你的竞聘 主张。要求:(1)结构完整,符合演讲词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要求;(2)主题明了,语言 符合演讲人的身份;(3)不少于300字。
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 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那时 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 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 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 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而父亲赶早摘 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 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 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 动。
C 解析 广播语体有大众化、口语化、简明易懂等特点,而选项中“金风送爽,丹桂飘 香”“折桂”“心骛八极,倚笔驰骋”是描述性的文字,形象生动,属于文学语体。
阅读提升
(一) 阅读课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节选),回答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 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一、《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默读、诵读、讨论、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读过、学过关于莲花或者荷花的诗句呢?(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荷花同时又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文,这就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
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
明确:1.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课件
月下的荷塘:荷叶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的幽深 叶子的连绵相叠 和饱满充盈
比喻: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 的裙” 。 体现荷叶姿态的美感,且具有动态美 。
月下的荷塘: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
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
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
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而写出此篇文章。
作者 介绍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 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 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 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 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 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 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月下的荷塘:花叶水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 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 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本是指用眼神过行动来表达情意,此处 用来形容流水,有了娴静和多情之感。
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 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 亲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 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学习 目标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
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
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教版基础模块(下)中职语文同步练习:13.《荷塘月色》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十三荷塘月色一、基础知识应用1.《荷塘月色》的作者是。
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作品《》《》等。
答案:朱自清春背影(或者其他的作品)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幽辟羞涩旋律B.弥望清香丰姿C.独处班驳稀疏D.袅娜和协酣眠答案:B解析:A项,幽僻[yōu pì]:幽隐,潜藏。
C项,斑驳[bān bó]:斑斓。
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或各种颜色杂在一起。
D项,和谐[hé xié]:(形)协调而匀称。
3.在下列各句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A.圆圆的 B.田田的 C.甜甜的 D.层层的)叶子。
答案:B(田田:名词,意指莲叶,形容荷叶相连、盛密的样子,又引申出形容鲜碧的、浓郁的意思。
)(2)叶子底下是(A.汩汩的 B.缕缕的 C.清清的 D.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答案:D(脉脉:默默,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3)薄薄的青雾(A.浮 B.笼 C.飘 D.升)起在荷塘里。
答案:A(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A.照 B.画 C.贴 D.印)在荷叶上。
答案:B4.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答案: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荷叶的风姿与挺拔,有一种动感美。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答案:拟人“袅娜”和“羞涩”本是用来描写女子的娇美姿态,现用来写荷花的饱满盛开状和含苞待放状,赋予了荷花以生命活力,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也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答案:通感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
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荷塘的四面,,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围住;只在小路一旁, ,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中职语文第二册(基础版)教案——《荷塘月色》
难点:
1.为什么要联想到江南的采莲,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
2.通感的运用
教 学
过程 与 方法
教 学 内 容
介绍作者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语句
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写的景物
讨论、分析
讨论、分析
讨论、分析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
一、导入 新课:
1. 复习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作品等知识。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板书文题、作者)
2.简介《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下面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
3、品味本文的语言
作业布置:
1.归纳字词
2.背诵4-6小节
课后分析与教学反馈:
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文的学习要点。
④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境界,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也想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离痛苦的现实世界,去感受有趣的事。“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色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⑤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想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6课《荷塘月色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荷
乳中洗过一样,又 虚
塘
像笼着轻纱的梦
上
的 月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色
灌木的黑影
朦 胧 优 雅
杨柳的倩影
实
(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虚
荷塘——动态美——淡雅幽静——追求自由
月色——静态美——朦胧静谧——暂获平静
↓
↓
一切景语
皆
情语
杨柳
荷
塘
的
树梢
四
面
树缝
树上
水里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赏失 四宁 周静
出家门 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寻踱 宁小 静路
文章结构
得宁静 观荷塘
——
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 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 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 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 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 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 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 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 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 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荷塘月色》PPT课件
.
25
第二部分(2、3)
▪ 1.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 2.A.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 ▪ B.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
淡淡的月光. ▪ C.作用:描绘荷塘周围情景,烘托作者
的内心----苦闷和哀愁.
.
26
▪ 3.A.独处心境.
▪ B.独处之喜悦.
▪ C.跟“另一世界”相对的是“现实世界”.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 sè
bó qiàn fàn
• 羞涩 斑驳 倩影 梵婀玲
•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niǎo nuó 袅娜
.
16
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
4
.
5
发动反革
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 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 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
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 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 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 1.荷叶----繁盛茂密. 荷花----洁白袅娜
▪ 荷香----幽微清雅 荷水----饱含深情
▪ 2.比喻.拟人.通感.
▪ 3.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 脉.
▪ 其它:弥望.点缀.袅娜.羞涩.风致.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专题一《荷塘月色》
1 作品原文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③的是田田④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 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⑤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 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 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便宛然⑥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⑦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 子却更见风致⑧了。
18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那细细的腰肢, 裹着洁白的绸子,走走停停,不住地回视 自己的动作。尔其,那。顾,回头看。
19 敛裾(jū):提着心许:艳丽 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互相默 默地传情。妖,艳丽。心许,默许。
20 消受:享受。其多用于否定式。
………
3 想一想
第1自然段
作者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才夜游荷塘。那么,作者为什么“这几天”“不 宁静”呢?
第7自然段
由眼前月下荷塘的实景,思接千载,想起古人采莲的虚景。作者为什么继荷塘美景的 描写之后,又专门安排了一段对江南采莲习俗的描绘?
第12自然段
文章开头写“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又写道 :“妻已睡熟好
11 一例:一概,一律
12 艳歌:专门咏唱男女爱情的歌曲
13 风流:这里指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 表露自己的爱情
14 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16 鹢(yì)首徐回,兼传羽杯:船慢慢地来回 摇荡着,双方传递着酒杯。船头叫作“ 鹢 首”。鹢 ,水鸟。兼,指双方。羽杯,酒器。
17 棹(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桨要划动,却被水草挂着;船要移动,就把 浮萍分开了。棹,船桨。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荷塘月色》教学PPT课件
轻飘柔美
•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鲜艳欲滴的 状态。
• 画:有人的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 在宣纸上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 的月影之真、美。
第六段 荷 塘 的 四 面
远远近近 高
杨柳
高低低 阴阴 的 乍看像
烟雾般
整
树梢
远山
体 的
树缝
灯光
风 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采 莲 赋
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 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 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
第三段:这一段抒情兼议论,写作者独处时的心境。
赏析第四段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 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 态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 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 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
脱而不可得——看妻熟睡,内心平静了一些。
文眼:文章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 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与戴望舒一样对国家命运的担 忧。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文章结构: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家 静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课《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编写人:姚艳霞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3、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学习重点、难点1、欣赏课文所展示的优美的意境。
2、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预习案知识链接:一、作家及作品背景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
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的长诗,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
背景介绍: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二、通感介绍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如: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喝越高。
忽然拔了一个尖儿,象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荷塘月色》PPT课件
叫“文眼”。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 中,或在篇末。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 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 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如何理解开头句的“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有人说由于朱先生和家庭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所以 心里颇不宁静。②有人认为他和妻子吵了架,心里很烦闷,想去 荷塘散散心。③有人认为是政治原因。作为文人的朱自清,他对 革命没有深刻的了解,但他总是关心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找 不到精神出口,所以内心苦闷。④朱自清先生写此文前一个月, 他的同事王国维先生沉湖自杀,产生莫名的忧伤。
bēi 背包袱 背负 背 bèi 背影 背井离乡
bó单薄 鄙薄 日薄西山 薄 báo 薄被 薄饼
bò 薄荷
整体把握
1、理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和塘上的月色。
朱自清 (1898-1948)著名的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 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宁廉洁 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 名朱自清。籍贯浙江绍兴,1920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1925年 任清华大学教授。
代表作品: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 (2)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寻宁静) (3)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得宁静)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失宁静)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2.3课《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
三、教学难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四、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交流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前我们来听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
在这首歌曲里面月色是微微荡漾的,小荷有着淡淡的香,听着美丽的琴音,看着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多么的悠闲自由啊。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他笔下的荷塘月色是什么样子的吧。
(二)作者简介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号秋实,字佩弦。
代表作有《背影》《匆匆》《春》等。
作品语言读起来使人感到朴实、自然而又清新,但写景抒情又不失细腻生动而有一种诗味。
2.作者生平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
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
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
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
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3课《荷塘月色》教案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百度教学、应有尽有《荷塘月色》教案教学对象对口高考授课人课题荷塘月色授课学时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领悟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鉴赏能力.3、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品赏语言,习得语言技巧.2、通过探究交流,调动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习得此文的写作思路与作者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荷塘月色”的画面美、意境美,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1、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尤其是4-6段的赏析,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2、将新接触的修辞手法“通感”作为学习重点.难点学会用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作者情感.教学方法教法:诵读指导法、问题引导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课前预习法、诵读涵泳法、合作讨论法、圈点勾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财会班的学生.通过课前访谈得知:(一)达成目标的优势:1、财会班大部分为女同学,情感体验更为细腻丰富,想象力也更为丰富.具有鉴赏散文的良好基础.2、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喜欢个性化阅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3、通过初中散文文章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散文的鉴赏方法;(二)达成目标的困难:1、阅读散文的兴趣不浓.2、本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5-17岁,正处在生理与心理突变期,学习目标不明确,人生观、世界观比较模糊.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基础比较薄弱.。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荷塘月色》
本 荷
体
喻
体 原句
相
似
点
叶 舞女的裙 一粒粒 的明珠
白 花 碧天里 (荷花) 的星星. 刚出浴 的美人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 很相似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相似 ……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碧天的星星相似. …… 荷花的纯净洁白和刚出浴 的美人相似.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荷塘中的月色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如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 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 为动,有动感美。 用“浮”不用“升”,像“梦”,分 别表现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的姿态,有状 态美。 叶子与花在“牛乳中洗过”,写出了叶 花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 总体看,写出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 的感觉。 朱自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宁静的荷 塘月色呢? ----心情好,兴致高 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 真正的宁静?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得到宁静,不是真的宁静
特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 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 光和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 交错,抒情和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雅、 朦胧、静美的画面。文章用词精当,语 言清丽,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动词 的选择、叠词的使用、博喻和通感的运 用,不仅描写形象,而且十分传神。
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 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 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 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 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 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 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3课《荷塘月色》ppt课件2
朱自清
情境导入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总结作业
情境导入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总结作业
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把握全文的 感情基调、理 清文章的脉络 3欣赏作者所 描绘的荷塘月 色的美景。
能力目标
把握全文的 感情基调、 理清文章的 脉络,争取 在检测中达 到及格以上 水平。
德育目标
学习朱自 清先生高 尚的民族 气节和爱 国主义精 神。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 情境导入 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
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 教学目标 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
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 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 教学过程 法”。 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 “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 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 总结作业 “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 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 “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
情境导入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总结作业
代表作品:
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
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
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
表作有《背影》《春》《绿》《荷
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
《威尼斯》。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 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 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 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 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 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 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
19
情境导入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总结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荷叶----繁盛茂密. 荷花----洁白袅娜
▪ 荷香----幽微清雅 荷水----饱含深情
▪ 2.比喻.拟人.通感.
▪ 3.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 脉.
▪ 其它:弥望.点缀.袅娜.羞涩.风致.
A
28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 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 氛围。
识里的伦理负担后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 F.进一步点明夜间出游的原因. ▪ G.“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流露出作者从压抑和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 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
A
27
第三部分(4—6)
▪ 思考
▪ (1).第四段具体写了什么?各突出了什么? ▪ (2).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 (3).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课文分析
梳
感
理
悟
文
细
路
节
A
17
思考 A.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B.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A.作者的行踪。B.作者思想感情。
A
18
思考
▪ 作者的行踪如何?
▪家里——路上——荷塘—— (路上)——门前(家)
A
19
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四周
A
荷塘上的月色
20
思考
▪ 梳理作者的感情历程。
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A
4
A
5
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 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 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
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
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 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 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A
6
A
7
A
8
A
9
A
10
A
11
A
12
A
13
A
14
A
15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 sè
bó qiàn fàn
• 羞涩 斑驳 倩影 梵婀玲
•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niǎo nuó 袅娜
A
16
▪心不宁静——独处求静— —一无所有——惦念江南。
A
21
思考
▪ 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 ▪ 几段文字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
▪ 对象是荷塘月色。 ▪ 第四段侧重荷塘,写月色下的荷塘。 ▪ 第五段侧重月色,写荷塘上的月色。 ▪ 第五段写荷塘四周。
A
22
全文结构
▪ 第一部分:(1)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 第二部分:(2-3)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 第三部分:(4-6)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 第四部分:(7-8)江南采莲,向往崇敬。
入导 作 背 朗 分 总 作
者 景 读 析A 结 业
1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 西。
A
2
关于荷花的诗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浮”突出静态美, “笼”可与之对照。 “漂”突出动态美, “笼”不能与之对照。
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Biblioteka ,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A
3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 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 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 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 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 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 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 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
A
37
荷塘中的月色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如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A
38
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 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 为动,有动感美。
用“浮”不用“升”,像“梦”,分 别表现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的姿态,有状 态美叶。子与花在“牛乳中洗过”,写出了叶 花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 总体看,写出了迷人的A 梦一般的幻景. 39
A
23
思考
A.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B.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A
24
第一部分 (1)
▪ 1.大意: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 2.文眼,像乐曲的主旋律,回荡全文. ▪ 3.第三句前半句,反衬作者连日来的苦情; ▪ 4.后半句烘托环境的静谧. ▪ 5.全段创造出孤寂氛围,字里行间流露出
折曲 折曲
田
羞袅
田
涩娜
A
34
塘月 下 荷
荷叶
荷花 合 动 静
荷香
结
荷波
A
35
思考
▪ 这一段写到月色吗? ▪ 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 1.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所写景物 皆是在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 2.淡淡的喜悦.
A
36
第三部分(4-6)
▪ 思考 ▪ 1.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 ▪ 2.所用的修辞手法? ▪ 3.找出用的生动传神的词语.
A
31
用“歌声”比“清香”这是一种特 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 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 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 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 就更突出了宁静的氛围。
A
32
方现以相通
法另一互感
。 一种交:
种感通利
感觉的用
觉来心各
的描理种
修述现感
辞表象觉
A
, 33
A
29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 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 作者想象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 以虚写实。
A
30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 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 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 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淡淡的哀愁.
A
25
第二部分(2、3)
▪ 1.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 2.A.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 ▪ B.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
淡淡的月光. ▪ C.作用:描绘荷塘周围情景,烘托作者
的内心----苦闷和哀愁.
A
26
▪ 3.A.独处心境. ▪ B.独处之喜悦. ▪ C.跟“另一世界”相对的是“现实世界”. ▪ D.对社会现实不满. ▪ E.暂时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