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梁平木板年画

合集下载

梁平木版年画简介

梁平木版年画简介

梁平木版年画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末,到清康熙、雍正时已相当发达,明国年间达到鼎盛。

梁平年画与绵竹年画、夹江年画齐名,并称“西南三大年画”。

梁平年画不分男女都在脸上腮部抹以椭圆形桃红,妙趣横生,为其它地区年画所罕见。

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蛮声海外,先后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年画发展史》、《中国民间美术全集》。

梁平木版年画系重庆市梁平县为庆贺年节而绘制的一种绘画艺术,它已有约500年历史,1999年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平木版年画在作品内容上,主要生产各种类型图案的花笺、花纸、门画等,内容大体有三类:门神类,主要有《将帅图》、《立刀顿斧》、《加官进爵》、《扬鞭》、《五子登科》等;二是神话故事类,主要有《老鼠嫁女》、《麒麟送子》等;三是戏曲故事类,主要有《四郎探母》、《踏伞》、《钟馗嫁妹》等。

梁平木版年画在技法上,不仅继承了传统水印木板年画的工艺流程和川派雕刻技术,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术,还运用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巧施阴阳(明暗画法),远近分明,层次清楚,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梁平木版年画在风格上,构图饱满简洁,人物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动静处理得当,造型古朴粗犷,使人过目难忘。

.年画制作由线板、色板、手绘三大主件构成。

印刷制作分三个程序:(1)先将50张二元纸和刻好的线板分别固定在印案上,一张一张翻开印刷,然后晾干。

(2)再将印好线板的二元纸和色板分别固定在印案上,一道色一道板的印刷。

画面出现少量错版,更加丰富画面的色调。

(3)套色水印完成后,再加手绘。

手绘主要运用在头部和服饰的带金花纹部分。

梁平年画最大特点流程是开脸。

所谓“开脸”,就是将人物印刷完成后,手绘先敷染人物面部肤色,颧骨处略施阴影以表现立体,在眼皮下用淡绿色以示阴面(暗部处理),为其它年画所不多见。

人物的眉毛、胡须用黑色笔手绘,再用特制硬笔描线。

线条细而不弱,颇有铁线描意味。

梁平木板年画小版价值超高

梁平木板年画小版价值超高

梁平木板年画小版价值超高重庆市梁平县的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梁平"三绝"(竹帘、年画、灯戏)之一,是梁平县境内人民群众为庆贺年节而绘制的一种绘画艺术,至今约有三百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梁平年画用浪漫主义手法,大胆的艺术提炼,以驱邪纳福、喜庆吉祥、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画面饱满简洁,造型古朴粗犷,神态生动,构图完整,对比强烈,作为套色木刻版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与梁平竹帘、梁山灯戏并称"梁平三绝",曾被誉为川东奇葩,2000年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

然而,久负盛名的梁平木版年画却濒临灭绝失传的尴尬。

梁平年画起源于清初。

据《梁山县志》记载:在清康熙年间就已在宜昌、沙市、汉口均设有分庄,产品销往陕西、西南各地及长江流域,盛极一时。

民国初年有大约30家,从业人员数百人,年画由单色发展到多版彩色套印,并在此基础上施以手工彩绘,工艺由简单到复杂,品种不断丰富,曾是着名的年画产地。

清代,梁平木版年画便已"驰名京省处",畅销东南亚。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被苏联、美国和法国等地的博物馆收藏,由此蜚声中外。

20世纪末,《中国美术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三峡民间艺术》和《民间年画》等大型画册中都收录了传统的梁平木版年画。

"闲披屏市诸先生,官绿榜黄色色新,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土门神。

" 这首竹枝词,说的就是梁平年画在清朝盛极一时的盛况。

民国初年,梁平县有30余家作坊,从业人员数百人。

年画由单色发展到多版彩色套印,并在此基础上施以手工彩绘,工艺由简单到复杂,品种不断丰富,成为全国着名的年画产地之一。

1913年到1934年,梁平年画进入鼎盛时期,每年生产数百万幅,除满足当地农民的年货需求外,还远销沙市、宜昌、武汉、汉中、贵阳等地。

随着历史的变革,梁平年画逐渐衰落,手工作坊也在1958年就先后停产了。

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年画产地,梁平年画以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

梁平木版年画门神画的民俗性

梁平木版年画门神画的民俗性

图1在我国悠长的民间艺术历史长河中,梁平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起于明朝嘉靖年间,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梁山县志》礼仪民俗中对梁平门神画有以下表述:“腊月二十三、四两日,扫舍宇,夜‘祀社’。

”梁平木版年画发展历程的开端,是其顺应社会风俗演变而形成的结晶。

在梁平木版年画的发展过程中,印刷术与梁平木版年画相互成就,印刷术的发展在梁平木版年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梁平木版年画的地域文化梁平木版年画的生产和发展受到梁平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农耕文化的影响,梁平木版年画对梁平的文化精神和地域环境具有很强的依附性。

各个民族之间的精神风貌、日常习俗的区别,往往在于不同民族的生活区域有着不同的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

梁平因其优良的土壤和气候环境,盛产竹子,被称为“百里竹海”,竹子丰厚的产量为当地造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从古代起,梁平就开设了很多造纸工坊,生产出十分有名的黄表纸和二元纸,并且发展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梁平位于我国大巴山与四川东部丘陵结合地带,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优越的地域环境为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梁平成为贸易、经济和文化往来的汇合地,融汇了各地不同的文化。

如,由几千年来梁平文化风俗演变繁衍的结晶——“梁平四绝”,即有着“包头戏”之名的梁平灯戏、“天下第一帘”的梁平竹帘、“三峡地区文化王冠上的一颗明珠”之称的木版年画和“蜀人朝山,锣鼓喧天”之说的癞子锣鼓。

以具有地方文化意识的艺术形式为基础,与梁平本土文化的融合,久而久之即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梁平木版年画。

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加之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梁平人才辈出。

后期,不断有留洋学者将先进的技术带回国内,对梁平木版年画进行技术改良。

现在,国内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风气正盛,梁平木版年画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理所应当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这些重视转化为行动,为梁平木版年画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梁平民间艺术

梁平民间艺术

五、小 结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 的文化,是人民智慧的创造。梁平丰富的民间艺术 是我们人类文化精髓的积淀和骄傲,它带给我们的 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享受,随着现 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民间艺术也会越来越多 的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想我们在研究其艺术形态特点的同时,还应 更多的去关注它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如 此重任仅靠个人力量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个急需我 们保护和抢救的艺术珍品需要更多像刘勇先生这样 致力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造的艺术家和勇士。
二、梁平木版年画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和经济水平的转变,民间 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梁平木版 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部分年画和雕版珍品散 落民间,一些传承人先后去世,年画技艺后继乏人, 急需抢救。 ●刘勇先生就是在众多民间艺术家中对于梁平木 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一直做着不懈努力的人。 ●梁平木版年画在2000年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 术之一。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名录。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精品又逐渐出现在世人 的眼前。
三、民间艺术传人——刘勇先生
刘勇,中国三峡年画家, 重庆梁平人,曾先后在四川 美术学院、三峡学院美术系 进修学习,自考本科毕业。 自幼酷爱艺术,拜师梁平年 画老艺人刘锦斌、徐家二学 习年画制作,成为三峡梁平 年画传人。后师从著名画家 江碧波、钟茂兰、陈和莲、 覃维勋先生。曾在重庆市梁 平县文化馆、博物馆工作10 年,一直坚持梁平年画的抢 救、搜集、整理、研究、传 承及创作。
四、梁平民间艺术(以木版年画为例)的 丰富内涵和价值
在当今现在快餐文化和多种样式的艺术形式冲 击下,是什么让刘勇先生等一批民间艺术家如此执 着的捍卫着民间艺术呢?我想应该是民间艺术那深 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梁平木版年画为例,它不仅承载了中华文化 的价值,而且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它记载了 历史、文化、民俗等,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缩影, 是精神的产物。正因为如此,梁平木版年画及其它 民间艺术间艺术—— 刘勇先生:对民 间艺术最后的捍卫者 和勇士

梁平木版年画的符号人类学价值之概述

梁平木版年画的符号人类学价值之概述

梁平木版年画的符号人类学价值之概述作者:杨渝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7期提要:梁平木版年画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

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木刻水印年画,是梁平县为庆贺年节而印制的一种民间艺术品。

内容大体分门神类、神话故事、戏曲故事三大类。

与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并称西南三大年画。

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从人类学角度浅谈梁平木版年画,用符号人类学的基本元素解析梁平木板年画文化性,通过文化视觉形态、宗教、哲学语言、民俗文化审美等多方面,诠释梁平木板年画的文化精神与民族品格。

应该说人类学的介入对梁平木板年画的研究极具重要意义。

关键词:符号人类学;梁平木版画;文化传承与发展一研究民间木板年画的人类学价值国内对于民间年画的记载与研究比较早,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古籍《山海经》对于神荼、郁垒以苇索捉鬼饲虎的描述,宋代沈括《补笔录》中记载:“禁中有吴道子画钟馗”的描述。

20世纪20年代一批有志学者如鲁迅、郭沫若等人对年画的起源、内涵以及应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王树村先生在《中国门神画》一书中从地域的角度将年画进行了划分并对不同地域的年画进行了综述性的研究,戴松成在《朱仙镇七日谈》中对朱仙镇年画的进行了探讨,潘鲁生对年画进行了收集、整理与研究,钟茂兰在《中国民间美术》中从年画历史的沿革、题材内容以及体裁形式的角度探讨了民间年画,成砺志从技法的角度探讨了年画制作的技法。

因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国外的研究并不多见。

研究视觉艺术中的视觉符号,在国外起步较早,鲁道夫·阿恩海姆专门研究了视觉符号问题;列维·斯特劳斯在其结构人类学理论体系中强调认知结构在处理经验中的首要地位,艺术是借助符号获得意义和涵义,并把文化现象看成是语言一样,要找出其相应的语法规律;美学家郎格以“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命题为核心,构筑了艺术符号论的美学思想体系;近年来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以Clifford Greerts为代表的符号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学派也一直强调文化艺术不是封闭在人脑中的东西,而是一种符号系统,并对此进行研究;中国在这个领域起步较晚,邓启耀首先讨论了民族服饰的符号意义及其结构关系;李丽芳研究了纳西族图像乐舞的视觉符号;张宪荣将视觉符号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但总体来说对年画视觉符号及其传承应用缺乏系统的研究。

梁平木版年画

梁平木版年画

秦琼、敬德门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印刷技术以其精美的质量取代了传统的木版印刷技术。传统的年画 在梁平城乡已基本没有市场,没有了经济回报,自然也没人再去创作,当地很多民间艺人和美术工作者不得不改 行另谋生路,市场的萎缩、创作人员的流失,已使梁平年画陷于“休克”境况。梁平年画没有走进市场,而是走 进了博物馆。
梁平木版年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特征,独具文化功能。
艺术价值
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年画产地,梁平木版年画以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蜚声海 内外。作品具有节令性、地域性、集体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不少传统年画与神话、戏曲故事有着密切 的,大多数品种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融会了正统(官方)的和外来的文化影响,逐渐成为观 赏性很强的艺术商品。
梁平木版年画发达于清代康熙(1661年—1722年)、雍正(1722年—1735年)时期,鼎盛于清末民初。
清嘉庆元年(1796年),徐伟臣创办“信立号”,其年画的制作,由单纯进入复杂。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以 套色印刷为主,一色一版,少则套印五、六次,多则十二三次。人物面部略施彩绘,大多在腮部涂抹两小块椭圆 形桃红色,妙趣横生,为其它年画所少见。
在技法上,梁平木版年画不仅继承了传统水印木板年画的工艺流程和川派雕刻技术,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 的雕版套色技术,还运用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巧施阴阳(明暗画法),远近分明,层次清楚,具有强烈的视 觉冲击力。
梁平木版年画有别于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以彩绘为主的艺术处理手法,而是采用以木版套印为主,局部略施彩 绘的表现方法。比如画师在给人物开像时,五官的造型就别具一格:将两个黑眼珠的距离拉得很近,似“对眼”, 但两目对视却炯炯有神,使人物形象格外威武;再者,在人物的五官,如眉或眼的上缘,鬓发的内侧部位,均以手 绘大笔触墨黑色块,同时又在二者的下缘或外侧,勾出数根平行墨线。这种粗细、疏密错落有致的线、面组合, 形成了一种具有立体感的中间色调,对比强烈,富有鲜明的节奏韵律。通常,民间艺人在面部套印肉色或白粉后, 于将干未干之际,用笔涂抹两道红色,或干脆以指代笔,蘸以煮红再蘸少许白酒,迅速抹之。这样,脸部的整个 画面色彩在强烈对比中仍然能鲜明的跳出来。

梁平年画的地域文化和艺术传统分析

梁平年画的地域文化和艺术传统分析

梁平年画的地域文化和艺术传统分析梁平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

本文从梁平年画的发展历程、地域文化、艺术传统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了梁平年画的悠久历史和艺术魅力。

梁平年画在我国已有500年的历史,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得到迅速发展,在清末明初达到发展鼎盛时期。

梁平木板年画是一种木刻水印年画,最早是百姓用于庆祝民间的节庆而印刻的年画,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艺术。

梁平年画与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并称为西南三大年画,曾在20XX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梁平年画的作品内容大体分为门神类、神话故事、戏曲故事这三大类。

《立刀顿斧》、《加官晋爵》、《扬鞭》、《五子登科》等都是梁平年画中门神类题材的代表作品,门神类也是最主要的题材内容;《老鼠嫁女》、《麒麟送子》等都是神话故事题材的梁平年画;《四郎探母》、《钟馗嫁妹》这些作品属于戏曲故事类。

梁平年画的制作技法主要结合了传统水印木板年画的精髓,继承了传统四川本地的雕刻技术,在此基础上又融合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术。

除此以外,还吸收了西洋绘画技巧。

梁平年画在构图上具有简洁、饱满的特点,年画整体色彩注重明暗对比,人物造型以古朴为主。

梁平年画于清代就十分有名,畅销东南亚。

抗战时期,又被带到苏、美、法等国家的博物馆进行展览,还被西方收藏爱好者个人收藏。

梁平年画还被收到《中国美术全集》等权威著作中。

由于受到我国“文革”等历史时期的影响,梁平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几近“灭绝”。

近些年来,我国开始重点关注濒临消失的民间传统艺术,梁平年画才被重视和保护。

本文重点分析我国梁平年画的地域文化和艺术传统,领略梁平年画的艺术魅力。

梁平年画的发展历程梁平县在我国古代就是三峡地区有名的县城,梁平县因盛产竹子而被称为“百里竹海”,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纸张生产地。

明末清初时期,梁平县屏锦镇最早出现了刷制红纸的刷房,刷房也为百姓刷制带有图案的红纸,此时木板年画逐渐由单色发展为带有彩色图案的画册,至此以后,木板年画又将手工彩绘和印刷相结合,工艺不断发展,品种不断创新。

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李嘉顺陈亚辉来源:《卷宗》2020年第08期摘要:梁平木版年画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本文通过笔者实地走访调查,探寻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情况,列出其近年来发展遇到的问题,包括其传承地、推动力、制作材料等,并提出对其发展的思考,剖析其发展的核心矛盾,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求推动梁平木版年画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梁平木版年画;传承;发展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交通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任务书“《重塑逝去的年画》——传统木版年画的现代化创新”(项目编号:X201910618028)。

1 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1.1 梁平木版年画的主要传承地近年来,在梁平木版年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德合泰、梁平博物馆、梁平实验小学为中心的三大传承地。

这三个传承地的分工作用、面向的对象都不同,使得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又融合了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创新。

德合泰是梁平木版年画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家辉的工坊。

徐家辉坚持用传统技法印制年画,他说,木版年画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只有秉承传统,才能做出浓艳厚重、色泽百年不褪的年画。

徐家辉尽己所能,做好梁平木版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他种植可以提取颜料的植物,找寻最古朴本真的色彩;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独有之美;走进学校讲述梁平木版年画的历史,也邀请学生到自己的工坊参观体验,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徐家辉说:“希望能把年画传承好,让传统延续下去。

”梁平博物馆非遗展厅中以图文、实物、多媒体、制作场景、现场工作人员讲解形式来展示梁平木版年画复杂的制作工艺以及历史沿革,保留了梁平木版年画最原汁原味的艺术形式,从雕刻、纸张、印制都有详尽的展示。

博物馆还与四川美术学院达成合作,让学生学习梁平木版年画的同时还对其进行创新,是目前梁平木版年画传承和发展的主力军。

在梁平实验小学内,设有梁平年画少儿创作班,每年义务培训近200名小学生学习创作儿童年画,其中部分新木版年画作品装饰于教学楼墙面,已然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2010-4 《梁平木版年画》

2010-4 《梁平木版年画》

2010-4 《梁平木版年画》《梁平木版年画》特种邮票(图)中国邮政定于2010年2月6日发行《梁平木版年画》特种邮票1套4枚,小全张1枚。

详情如下:志号:2010-4图序图名面值(4-1)T 门神 1.20元(4-2)T 盗仙草 1.20元(4-3)T 和气致祥 1.20元(4-4)T 盗令出关 1.20元邮票规格:30×40毫米齿孔度数:13.5×13度整张枚数:版式一20枚;版式二8枚(2套),此品种作为2010年中国邮政贺卡奖品。

整张规格:版式一:150×240毫米;版式二:120×210毫米小全张规格:150×100毫米小全张售价:7.20元版别:影写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荧光喷码设计者:王虎鸣责任编辑:陈静芝印制厂:北京邮票厂出售办法:自发行之日起,在全国指定邮政网点出售,出售期限6个月。

背景资料:梁平木版年画的历史沿革年画最早起源于汉朝的门神画。

晋代的《荆楚岁时记》记载:“贴画猫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内容还有神荼、郁垒缚鬼等传说。

到了唐代,门神画普遍为秦叔宝、尉迟敬德的形象。

现在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年画是南宋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劳容》,一般称之为《四美图》,画的是王昭君、班姬、绿珠、赵飞燕等四大美人。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刻版艺术的发展,年画艺术也越来越繁荣起来。

由于年画这一形式的出现,使绘画开始从书斋庙堂走向平民百姓家。

梁平木版年画始于明,盛于清。

清嘉靖梁平的富庶,造就了屏锦民间门神雕版印刷的兴盛,梁平木版年画最早起源于梁平屏锦镇。

早年兴盛时期,屏锦就有二三十家画坊,其中徐氏家族的“德和泰”和“信立号”最为著名。

据《梁山县志》(因与山东梁山县同名,于1952年12月改梁平县)记载:在清康熙年间就已在宜昌、沙市、汉口均设有分庄,产品销往陕西、西南各地及长江流域,盛极一时,曾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清代,梁平木版年画便已畅销东南亚。

梁平木版年画的新时代之路

梁平木版年画的新时代之路

104梁平区地处重庆市东北部,根据《梁平县志》记载,梁平地区被称为“梁山”,境内东西北三面都是山,丘陵交错,约占全区面积1/3。

这里的自然景观呈现出“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六水外流”的特点。

梁平地区得天独厚,拥有西南地区知名的天然竹海——百里竹海。

清朝时期,当地造纸业兴起,推动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促进了梁平木版年画的兴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平木版年画的重要材料——二元纸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使得梁平木版年画色彩鲜艳而不刺眼。

根据史料记载,梁平木版年画最早出现在清初的《竹枝词》中,书中提到:“闲披屏市诸先生,官绿榜黄色色新。

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土门神。

”[1]其中的“屏市”指重庆市梁平区的一个重要场镇——屏锦镇,而“驰名京省处”表明当时梁平木版年画备受世人追捧,在京津一带享有盛誉。

·王秋阳(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杨姿依New Era of Liangping Woodblock New Year Prints 梁平木版年画的新时代之路摘要:梁平木版年画作为巴渝文化的瑰宝,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本文旨在通过梁平木版年画的图形样式和制作过程的介绍,深入探讨其百年发展史,反思其在新时代下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发展新途径,以弘扬民间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传统文化;梁平木版年画;个性化;传承“门神”是梁平木版年画最常见的题材。

梁平木版年画源于民间,由民间艺术家创作而成。

这些艺术家以木版年画作为表达期望的最佳媒介,因为他们来自民间,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递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年画里融入了祈福和吉祥元素,表达对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的期望。

梁平年画被百姓张贴于门窗或墙上,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精神文化赋予了梁平木版年画独特的色彩和深远的寓意,从而提升了它的文化价值。

(一)梁平木版年画的色彩梁平木版年画代表巴渝文化独具特色的一面,呈现出神秘、古朴和夸张等特征,在中国年画中独树一帜。

已经消失的非遗案例

已经消失的非遗案例

已经消失的非遗案例
1. 内蒙古蒙古族木版年画:传统的制作技艺已经失传,现在的年画多为印制。

2. 四川宜宾竹编:传统竹编手工艺已经趋于衰落,现在的竹编更多是机械化生产和仿制。

3. 云南少数民族的手工银饰: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银饰制作技艺遭遇了较大的困难,很多工艺已经消失。

4. 河南商丘民间木雕:受到现代机械工业的强烈冲击,许多民间木雕技艺正在消失。

5. 广东珠海纸扇:手工制作的纸扇现在越来越稀少,很多人更愿意购买成品扇。

6. 山东滕州年画:传统的手工绘制技艺已经失传,现在的年画多为机械化印制。

7. 新疆哈萨克族刺绣:随着现代快速发展,许多哈萨克族的传统刺绣工艺正在逐渐消失。

8. 辽宁本溪铜器制作:传统的手工铸造制作技艺已经失传,现在的铜器很少使用传统的铜铸造工艺。

9. 西藏唐卡绘画:传统的唐卡绘画手工艺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越来越多的唐卡使用丙烯等化学亚克力颜料来绘制。

10. 江西婺源竹编:传统的竹编手工艺已经逐渐失传,现在的竹编更多是机械化生产和仿制。

巴渝传统梁平木版年画数字技术创新研究

巴渝传统梁平木版年画数字技术创新研究

巴渝传统梁平木版年画数字技术创新研究作者:卢鹿黄梦祝来源:《美与时代·中》2024年第03期摘要:巴渝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中的梁平木版年画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价值,呈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然而近年来,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逐渐衰退的挑战。

直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梁平木版年画得到有效的保护与继承,并在创新表现、推广传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着重探讨数字技术在梁平木版年画传统元素的重构与再创造上的运用,以及实现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融合的路径,并对此进行评价,即数字技术的介入既保护了梁平木版年画艺术的核心价值,又激发了巴渝民间艺术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数字技术;巴渝民间艺术;重构与创新;梁平木版年画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巴渝民间艺术研究中心2023年度资助项目“数字技术驱动下巴渝民间艺术的传统重构与‘活化’传承研究”(BYMY23C06)研究成果。

一、巴渝民间艺术传统的特点与魅力巴渝地区位于长江之畔,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诞生地之一。

这一地区所蕴涵的民间艺术形式,恰如其独特多样的地貌,汇集了丰富而瑰丽的文化光芒。

巴渝民间艺术作为地方文化精神的载体,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而且凝聚了深邃的文化意蕴。

梁平木版年画作为巴渝文化的灿烂明珠,以其精湛的技艺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这一传统艺术流派的顶峰之作。

梁平木版年画并非仅是装饰之物,或审美之源,它们是一枚枚历史文化的印记,描绘了一系列关乎社会风情的优美画卷。

在巴渝这片多彩的文化沃土上的民间艺术,如木版年画、剪纸、泥塑、布依族织锦等,均体现了当地手工艺人经年累月的坚守与传承精神。

这些艺术形式既实用又美观,它们的存在不仅美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将民间艺术的精髓代代相传。

梁平木版年画以其地道的巴渝特色,展现了地方艺术文化的鲜明个性和风采。

这是一种深刻的地方性的体现:它植根于重庆独特的山水景观和文化氛围中,反映出人民的生活哲学、审美取向与精神向往。

非遗视角下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视角下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67·艺术研究非遗视角下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黄作林 周莉艳(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摘 要:作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的梁平木版年画,从诞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梁平木版年画作为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起源于重庆山区,并经过人民群众的不断传承与创新,在中国民间年画的文化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以其独特的粗犷、野俗、浑厚凝重风格,展现出重庆山区农民淳朴敦厚的气质形象。

2006年5月20日,梁平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梁平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传承;发展梁平木版年画自诞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在这300多年间,梁平木版年画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传承,但经历衰败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后,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

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人民和政府越来越注意对它的保护,也采用了多种方式来维护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1…梁平木版年画的起源与发展梁平木版年画旧时称屏锦门神,起源于明代时期,起源地屏锦于康熙11年间更名为兴屏市,并且在这段时间商业得到了巨大发展,铺房林立,整体呈东高西低之势,依山近水犹如行船,更有百里竹海、明月湖等著名风景区。

除商业繁荣、风景优美外,当地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村镇,其丰厚的自然文化底蕴是梁平木版年画发展的沃土。

除此之外,梁平地区在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逐渐吸收融合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及中原文化,更是对年画的绘画题材与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明代时期,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出现最初印刷红纸的刷房,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婚丧嫁娶风俗需求,刷房会在红纸上用墨印制简单的神灵图案,这就是梁平木版年画最初的表现形式。

在清代康熙、雍正时期,梁平木版年画开始进入发达阶段。

据梁平当地的年画手艺人回忆,最早把梁平木版年画进行销售的是一家由张裕华的先祖创办的“元兴号”。

梁平木版年画

梁平木版年画

ON GQ ING TO D Y 36今日重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被苏联、美国和法国等地的博物馆收藏,由此蜚声中外。

梁平木版年画用浪漫主义手法,大胆的艺术提炼,以驱邪纳福、喜庆吉祥、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画面饱满简洁,造型古朴粗犷,神态生动,构图完整,对比强烈,作为套色木刻版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年画在绘制技法上不仅继承了传统水印木版年画的工艺流程和川派雕刻技术,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术,还运用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巧施阴阳(明暗画法),区分远近;其构图饱满简洁,人物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动静处理得当,造型古朴粗犷,使人过目难忘。

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木刻水印年画,有别于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以彩绘为主的艺术处理手法,而是采用以木版套印为主,局部略施彩绘的表现方法。

粗细、疏密错落有致的线、面组合,形成了一种具有立体感的中间色调,对比强烈,富有鲜明的节奏韵律。

民间匠师在处理人物鼻子时,多以一特制的上小下大有如木杵的鼻子轮廓线板,印墨线于面部中央,然后以此为准,逐一画出五官来,之后,梁平木版年画LI A N G PI N G N EWY EA R W O O D C U T S梁平木版年画,至今约有300年历史。

其制作材料纸、版、色,以及工艺一律由民间艺人手工自制。

以门神、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刀法细腻有力,造型健美夸张,构图匀称饱满,色彩鲜艳沉着,使人过目难忘。

2006年,梁平木版年画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平木版年画是为庆贺年节而绘制的一种绘画艺术,也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种最为集中的表现形式。

至今约有三百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清初,产品销往陕西、西南各地及长江流域,远销东南亚,盛极一时。

Lia n g P in g Ne w Ye a r Wo o d c u ts ,A h is to r y o f a b o u t 300y e a rs ,fo lk artists ’h an d-ma de materials s uch a s pa pe r,b locks ,co lors a nd te ch no log ies,su bje ct matte rs tak en fro m d oo r g od s,o p e ra s to rie s a n d my th o lo g ie s ,fin e an d p o werful en g rav in g,vig o rou s an d e xa g ge ra ted mod e lin g ,b alan c ed a n d fu ll d e s ig n in g ,b rig h t a n d c o mp o se d co lou ring ---a ll u nfo rg e tta b le,in 2006,Lia n g P ing N ew Ye a r wo od c uts lis te d a mo n g th e firs t N a tio n a l In ta n g ib le Cu ltural Relics b y the State Cou ncil .□文/本刊记者熊怡C H A 1巴渝大家中国当代艺术副中心的群体画像FO LK A R T FO STER ED I N TH E N A TIVE SO I L 乡土滋养的民间艺术O NG QIN GTO D Y3农家秋事李斌柚乡秋色吴本新小康人家吴本新加油中国队!杨江英在两颊下部抹上两道红色。

浅析重庆梁平木板年画传承现状

浅析重庆梁平木板年画传承现状

民族艺术研究Ethnic art studies 浅析重庆梁平木板年画传承现状卢涵芝 黄海澜 黄贵婷(重庆工程学院,重庆 400056)摘要:木版年画是重庆市梁平县著名的民间艺术形式,被评为梁平民间艺术“三绝之一”,也有“巴渝十大民间艺术”的称号。

梁平木板年画在我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从起源到鼎盛再到衰落,如今又重新被重视。

近年来,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艺人已寥寥可数,木版年画作坊也逐渐减少。

本文主要对梁平年画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和传承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梁平木版年画;民俗文化;传承一、梁平木版年画梁平木版年画是运用版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年俗艺术,是人们祈求平安顺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

该类型民俗艺术作品取材主要体现当地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民俗风情、人文信息等。

梁平木板年画的内容丰富,包含门神形象、神话传说、戏曲故事、传统吉祥花鸟图案等。

梁平木板年画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年画题材和内容都有一定差异,该艺术形式承载了重庆梁平地区的地域信息和历史变迁信息。

梁平木版年画做工精细,其木刻板主要使用当地盛产的且木纹细密、板面平整、干透无裂痕的木材,如梨木、柏木、白桃木、桦木等。

因其绘制涉及拓印和着色工序,在纸张的选择上主要采用色彩附着力较强的毛边纸和宣纸。

其制作工序与传统木刻版画相似但又有自身独特的技巧,其步骤主要分为木料打磨、上样、刻版、敲底、精修、拓印、彩绘七个步骤。

二、重庆梁平木版年画传承现状梁平木板年画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制作效率较高,木板年画使用的民风盛行等多种因素,该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在清末民初年间达到鼎盛时期。

但随着历史的变革、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加快等综合因素,年画也因为多种因素的冲击逐渐衰落,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减弱,纯手工制作的木板年画作品也逐渐不得青睐,销量降低、产量递减,最后梁平木板年画手工作坊也于1958年先后停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国务院于2006年5月20日批准梁平木版年画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平木版年画才再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梁平木版年画的当代价值解析

梁平木版年画的当代价值解析

梁平木版年画的当代价值解析作者:隋春艳来源:《美术界》2015年第07期【摘要】梁平木版年画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通过对梁平木版年画蕴含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解析梁平木版年画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以期得到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认同。

【关键词】梁平木版年画;民间美术;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起源于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观念,经过岁月的变迁,人类的崇拜意识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的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于是将神灵形象以及武将形象运用雕版印刷工艺制作成门神,贴于门上驱灾辟邪,保佑家族平安,所以年画又叫“门神画”。

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也不断拓展,年画逐渐演变成以年俗节日为依托,以祈福辟邪为主题,以烘托节日气氛为目的的民俗艺术。

梁平木版年画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年画之一,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清朝康熙、雍正时已相当发达,据《梁平县志》记载:梁平年画在清康熙十一年(1672)就已远销滇、黔、鄂、陇、豫等省。

梁平木版年画民国时达到鼎盛,梁平屏锦半截子街和袁驿镇一带有恒太正、信立号、正兴号、锟发号等13余家店铺从事年画的生产和销售,年画品种不断丰富,全国各地商贾云集,成为中国著名的年画产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上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特别是在“四清”及“文革”时期,梁平木版年画被视为“四旧”和“迷信”,年画市场萎缩停滞,许多雕版散失或毁坏。

近些年来,随着传统年画老艺人的先后离世,梁平木版年画面临失传的境地,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平木版年画作为农耕经济的产物,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民众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和愿望的载体,是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体现。

尽管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梁平木版年画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没有改变,解析梁平木版年画的当代价值,对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保护和开发有重要意义。

梁平木版年画古老绝活的400年守望

梁平木版年画古老绝活的400年守望

梁平木版年画古老绝活的400年守望作者:黄荣莉来源:《城市地理》2015年第02期梁平木版年画与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并称“西南三大年画”。

清朝便“驰名京省处”,畅销东南亚。

抗战时期,又被带到苏、美、法等国的博物馆,或被东方艺术爱好者收藏,蜚声中外。

先后收入《中国美术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三峡民间艺术》和《民间年画》等著作。

它还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榜上有名。

2010年春节前夕,更是作为“中国木版年画” 特种邮票系列代表,跻身“国家名片”。

尽管过往无比辉煌,如今也集众多美誉于一身,但只有一个传统传承人的现实,使得这门古老的民间绝活面临着既尴尬又窘迫的生存处境。

每一个门神都慈祥和气2015年1月19日,笔者在梁平县屏锦镇屏锦中学旁的一条小巷子里,见到了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人徐家辉。

他正在自己的手工作坊里完成木版年画制作流程中的套印上色工序。

只见他先将50张已经印好线版的二元纸和刻好的色版分别固定在印案上,随后为色版刷上红色的颜料后,再从左手边固定好的一叠二元纸中拿出一张盖在色版上,用鬃刷在纸上轻轻按压,使其能够完全着色,之后将印好色的二元纸放于一边待其自然风干。

接下来,徐家辉继续从那一叠二元纸中抽出一张,重复刚才的动作……忙碌的空隙,49岁的徐家辉告诉笔者:“梁平木版年画一般有单色套印与多色套印。

单色就是整张年画只有一个颜色,一般为黑墨色,因此所需刻制的色版也只要一块。

而像我现在正在套印的就是多色套印,需要刻制多张不同的色版用来刷不同的颜色,我现在完成的只是其中的一种颜色,余下的还有黄色、绿色。

”在徐家辉套印上色告一段落后,笔者参观了他的这个名叫“德和泰”的手工作坊,约50平方米大小的屋子里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

当笔者走到一幅门神年画面前时,发现这张门神和一般门神的横眉怒目、气势汹汹不同,这张门神脸型圆润,看起来一脸慈祥和气的样子。

面对笔者的疑问,徐家辉说:“梁平木版年画所有的人物都是一幅慈祥和气的面孔,这是梁平木版年画和别处年画最大的区别之一。

梁平木版年画产业兴衰的地理区位分析

梁平木版年画产业兴衰的地理区位分析

梁平木版年画产业兴衰的地理区位分析作者:段含明张燕来源:《地理教育》2016年第03期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历史时期梁平木版年画产业形成、兴盛和衰落的地理原因,并讨论了这种地理影响对当前梁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重庆梁平;木版年画;地理区位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已相当发达,民国时达到鼎盛。

梁平年画产业在当时为什么能够如此兴旺?探讨年画产业曾经辉煌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以年画为代表的梁平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更为促进梁平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借鉴意义。

本文从地理学区位分析角度,分别从农业、竹资源与造纸业、交通条件以及文化底蕴四个方面,讨论梁平年画产业形成和兴旺的原因。

一、梁平木版年画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1.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历史上梁平年画产业的形成与兴盛,首先得益于有利的农业(种植业)生产条件,包括气候适宜、耕地比重大、地势平坦等方面。

梁平属暖湿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季气温不稳定,初夏多阴雨,盛夏炎热,多伏旱,秋多绵雨,冬季温和,无霜期长,湿度大,云雾多。

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水1262mm;降雨多集中在5~10月份,雨热同期。

适宜的气候条件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县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地区,山地、槽谷相间而行,槽谷地区以平坝、浅丘为主,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带。

全县耕地44%分布于丘陵区,56%分布在河谷平坝区;其中67%的耕地在海拔500m以下。

尤其是南华、明月两山之间有宽达15km的平坝地带,历史上称“梁山坝子”,是四川盆地除成都平原以外少有的平坝地区,其中耕地尤其是水田集中连片分布,非常利于农业生产。

自历史时期以来,梁平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格局没有显著变化。

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为梁平赢得了“金开银万,不抵梁山一半”的美誉,也为梁平木版年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保障。

2.丰富的竹资源和兴盛的造纸业丰富的竹资源和兴盛的造纸业为梁平木版年画的生产提供了直接原料。

重庆“非遗”的申遗之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

重庆“非遗”的申遗之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

重庆“非遗”的申遗之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作者:段毅来源:《城市地理》2014年第11期2009年,重庆剪纸与山西、甘肃等省市的剪纸联合组成的“中国剪纸”申报项目,成功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事实上,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之路更加艰难,原因就在于很多“非遗”属于偏门技艺,一旦传承断代,就难以通过审查。

如今,那些在重庆市预备清单中苦苦等待、翘首以盼申报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无不是早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筹备。

而当我们跟随着一位位申遗参与者、见证者,再次回述那些已经成功的重庆“非遗”项目的申遗过往时,才真正地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把申遗形容成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

一通神秘的电话木板年画与竹帘、灯戏齐名,是梁平“三绝”之一。

2006年5月20日,梁平木板年画通过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此件宝贝的申遗之路,可谓命悬一发,百密一疏。

记得那年正值申报的最后冲刺阶段,时任重庆市社文处处长的王明凯与申遗小组其他成员一起已经为此项申报忙活了很长时间。

成员们各尽其责,史学专家梳理年画的发展,民俗学者分析年画风俗,年轻的工作人员忙碌地统计着传承人情况和传承作品数量。

从北京请来的专家对年画也是赞不绝口,无疑为年画的申遗增添了砝码。

正当大家信心满满之时,申遗团队忽然接到一个噩耗,国家非物质遗产评选规则中有一条,要求申报项目必须有百年以上历史,并有实物为证——这恰恰成了最大的难题。

虽说历史上年画出现时间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但真要交出上百岁的木板年画的原版模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时,一通神秘电话打到了一位评审专家的手机上,要他支开随行官员,带着其他专家在某时某分,坐某路公交到一个指定的站台下车,然后再按照手机指示,与一个特定的人接头。

“那人会带你们到一个地方,你们绝对不会后悔。

”神秘人补上这么一句后便挂断了电话。

这位评审专家也是胆大,按照电话的指示,带上王明凯(当时因为其作家身份而被暂划出官员的行列,后来担任重庆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和一众学者找到了接头人,在深街小巷中七拐八绕后来到一处小宅,找到了电话里的神秘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消失中的梁平木板年画
摘要:民间年画在中国古代寓意着吉祥,也有“年话”的意思。

现今我们所说的一些祝福的话语,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等等几乎都可以在年画中找到。

年话已经成为每年过年全家团聚时不可或缺的祝福语,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

然而,另一种古朴生动的形象年话——年画却在渐渐的消失。

现存的年画产地仅剩十多处,而梁平是重庆仅存的一个年画产地。

让我们追溯历史重新畅游梁平年画。

关键词:木板年画;消失;民间;工艺
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179-01
一、精湛的工艺
梁平年画最大的特色在于工艺。

而在工艺上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纸上,须用当地百槽的白竹按照特定的工艺做成手工“二元纸”。

“二元纸”却因其为纯手工制作,工序复杂,工艺要求高卖价却低廉,已经鲜有人做了。

然而,能够买到二元纸还只是第一步,还要经过几道工序才能印制年画。

(一)蒸纸
传统的梁平年画用纸做好后还要蒸熟。

制作时先将二元纸蒸两个小时,为了退去纸的脆裂性和缩水性,提高年画的质量,达到更好的效果。

用蒸过的纸和没蒸过的纸印出来的年画是不一样的。

(二)过胶
手工纸做成后,要过一道胶,这是其它年画产地所没有的,是梁平年画的独创。

并且这种胶也不是用的一般的胶水,而是是艺人自己用牛皮熬制出来的。

(三)刷白
刷白粉是造年画纸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

具体做法是将观音土碾磨,经过调浆、沉淀、晾干后变成细粉末,加上用牛皮熬制的胶水,调和均匀平涂于纸面。

可以达到纸质厚实,色泽光洁的效果,又可以防止颜色过于渗透。

可见,制作一张年画用纸需要多么繁琐的工艺程序,甚至比印制一张年画更为复杂。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梁平年画的独特之处,使得梁平年画更加具有原汁原味的民间气息,更有原始古朴的效果。

除此之外,正宗的梁平年画着色也十分考究。

为了达到古代颜料的效果,全部使用矿物质颜料。

着色上软硬色兼用,色调分阴阳,印出来的色彩鲜艳夺目,保存多年色彩不退。

二、悠久的历史
据现有资料记载梁平年画最早是出现在清早期,但是也有人认为在明代就有了。

据说1913年——1934年是梁平年画的鼎盛时期,每年生产的年画高达数百万幅。

据统计,清末民初,梁平年画有名号可查的就有德和泰、恒泰正、正兴号、信力号等四五十家。

梁平
屏锦镇1536年最初出现印刷红纸的刷房,当时,刷房在红纸上用墨印单图案和神灵,以满足百姓婚丧嫁娶的需要,后来开始生产年画。

清乾隆年间,年画业成立了行会,作坊主与工人都可以参加,名为“梅葛会”,由染纸、年画作坊主捐资修建“梅葛庙”。

每年农历6月16日办会,祭祀梅葛先师,并讨论决定行会一切事务,选举总值、值年,协调行内一切事宜。

清代,梁平木版年画“驰名京省处”,畅销东南亚。

“闲披屏市诸先生,官绿榜黄色色新,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土门神。

”这首竹枝词,说的就是梁平年画在清朝盛极一时的盛况。

三、独特的画风
(一)古朴粗狂的风格
梁平当地民风淳朴,不论年画上话的是风俗人情还是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画面饱满,颜色鲜艳夺目,色彩对比强烈,使人过目不忘。

(二)五官刻画生动传神
梁平的年画很注重五官的刻画,十分的生动。

在采用以木板套印和略施彩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映出版画后,民间艺人要给人物开相。

在有些地方也称开脸。

很多地方的年画开脸只是简单地用笔在脸上点两点或画两点红颜色。

而梁平年画对开脸也是十分的讲究,民间艺人在年画中的人物面部套印上肉色或白粉后于将干未干之
际用笔涂抹两道红色,或者干脆以指代笔,蘸署红再沾少许白酒迅
速抹开。

这样,脸部尽管在鲜明对比的画面中也能迅速的跳出来。

另外,在对眼珠,眉毛,鬓角的刻画也是十分的细致富有节奏韵律。

(三)画面层次分明
梁平年画结合了西洋绘画中焦点透视,巧施阴阳法,运用明暗对比的画法,使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晰,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并且吸收了中国各地雕刻技法,技术集各家所长而又不失传统特色,显得非常突出。

(四)题材独具一格
梁平年画虽然题材并不丰富,但是却赋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最多的题材是门神。

又分为武门神和文门神两种。

形象威猛传神,十分有威慑力。

此外还取材于民俗人情、戏曲传说、吉利言语等。

地方特色非常明显。

小结: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现代印刷技术已逐渐取代了木板印刷技术。

低廉的造价冲击了以手工艺为核心的传统木板年画。

木板年画逐渐萎缩并迅速退出市场。

没有经济回报就没有人再去创作,许多民间艺人也不得不另谋生路。

木刻年画也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甚至消失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