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 _影评
电影本来就不是纪录片,不需要完全写实,电影应当是以事实为原型制作出来的艺术品。
《赵氏孤儿》也许没有完全符合史实,但它是件成功的艺术品。
看过之后,眼前浮现的,心中感触的,不是那个乱世的仇和很,而是浓浓的人间亲情。
这里面有程婴对自己亲生儿子的爱,对赵氏孤儿的爱,屠岸贾对继子的爱。
还有庄姬对孩子的爱,“长大后不要让孩子知道他父母是谁,过平民百姓的日子”足以证明她用自己的死来挽救这个孩子,不是为了让他给赵家报仇,而是为了让他好好的活着。
同时,这个片子也展示出了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贯穿始终,给人的心灵以冲击。
其实,人天性都是自保的,谁都首先要考虑自己,“愚忠”的行为也许在那个年代解释的通,但用我们现代人价值观绝对解释不通。
观众也一定不喜欢。
所以影片的很多人物行为处处在体现人的自保天性,韩厥开始说“我不杀这个孩子,别人就得杀我”,程婴最初想先救自己孩子出城,韩厥以为赵氏孤儿死了,指责程婴的背叛同时后悔自己牺牲的不值。
屠岸贾对于程婴的判断,也是基于人都自保的这一出发点:“若是程婴自己的孩子,你不会把它交到我的手上....”——但是,人性又是可以被点燃的。
也许最初只是一点点火光,到后来它可以变成一团熊熊的烈火,用它明亮的光辉给所有犹豫不决的人指出一个方向。
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就是被这一方向指引,发展完了整个剧情。
如果说最初庄姬舍掉自己性命名救孩子是因为母爱的天性的话,那么后来其他义士为了挽救赵家孤儿自己所做出的种种,绝不是源于天性或愚忠,他们是被点燃,被激发的。
程婴,韩厥是被庄姬感动,程婴最后一刻都没有说屠岸贾手里的是自己的孩子,是被公孙先生感动,韩厥对程婴的一拜,是被程婴感动…剧中不存在导演的刻意编排,从始到终,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不牵强。
我觉得这正是此部片子的难得之处,现在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缺乏感动,因为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理性。
感人的东西往往不可信,可信的东西又往往不感人,可是人们内心又需要感动,这样这个世界才生动,心灵才不苍白。
评《赵氏孤儿》
评《赵氏孤儿》第一篇:评《赵氏孤儿》“忠”“义”两难立,人性成亮点-----评电影《赵氏孤儿》陈凯歌导演果然没让我们“失望”,继《无极》的笑柄和《梅兰芳》的不瘟不火之后,有意恶心力作《赵氏孤儿》新鲜出炉,《无极》中间“圈圈套圈圈”的“幽默”仍然存在,主角或者说是需要突出的人物一出现仍然是“让”者一片,逻辑思维混乱更是比比皆是,主题的不知所云更是难倒观众,影片不从实际最低需要出发,继上次《无极》选用高丽棒子作为宣传噱头以后,继续选用日本小公崽作为宣传话题,愚钝之极的我因为别的片子更烂,比如说《大笑江湖》之类的,好片没上映,无奈之下屈就此片。
下面就此次观影感受谈一下我的个人看法,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一、主题不突出,毁掉该片成为经典的机会。
《赵氏孤儿》这部戏从古至今版本变化无数,但是无论怎么变化,贯穿始终的“忠”“义”二字始终未变。
但在影片中,忠义却被自大和猥琐替代。
赵盾和赵朔根本无忠可言,相反屠岸贾却做到了“大奸似忠”。
赵盾虽为宰相,但君臣的关系没改变,却敢喝令皇帝,后有给皇帝献就出难题,轻者算僭越,重者应该算藐视圣上了。
而赵朔前有不顾公主怀胎在身不宜坐马车,仍然领着公主坐车,实为狂妄,中有居功自傲,凯旋归来不面见皇帝却要皇帝要恭贺他,后有挑衅屠岸贾无后嗣(赵朔也说了是死在战场上),狂妄、卑劣的小人之心昭然若揭,让观众会感觉到杀赵氏其实纯粹是赵氏咎由自取。
我们反观王学圻所饰演的屠岸贾,气宇轩昂,颇有韬略,而且也是战场英雄,在赵家人和皇帝面前更是忍辱负重,大丈夫气概让人生畏,与皇帝站在一起更加反村出皇帝的软弱无能。
虽然篡权弑君对屠岸贾而言是为叛逆,但结合他的英雄气概难免让人产生英雄不遇明主的悲伤感,废掉救主拥立新主(自己却没有自立为王)更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在对程勃的教育上更让人坚信,他有这个能力去教育和辅佐这位新的君主。
要勉强算忠的也只有那位以肩顶车的无名下属,但也只能算勉强,因为他只忠于赵家却致皇帝真的生死于不顾,难算真正意义上的忠。
《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影评谁是你的敌人《赵氏孤儿》《赵氏孤儿》这部影片的取材于春秋时期的三晋大地之上整部影片对历史的真相还原程度并不是完全因为本部影片更多是对现代社会的发问。
除此之外在电影的整体风格上对古风、古装的表现尤为突出从而将整个故事渲染的更加方便了故事的阐述与感情的的投入。
纵观整个故事情节他的大致就是奸臣屠岸贾对赵氏家族满怀嫉妒与仇视从而在自己心腹的怂恿下不择手段的弑君灭赵氏满门而机缘巧合身为医者小平民程婴以己子换赵氏独苗。
随后又携赵氏孤儿投靠屠岸贾门下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最终报仇雪恨的。
再看影片中的重要情节。
谁是你的敌人?你的敌人是谁?在《赵氏孤儿》中仅仅出现了两次而这俩次我认为确实全部影片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整部影片就在于消灭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消灭自己的仇人为主题而展开的!首先众所周知的事陈凯歌导演的特色便是以诗化的电影语言创作了独特的视觉风格!这一特点在影片初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从影片开始就体现了赵氏孤儿的深厚家族背景﹉一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赵朔身着铠甲英姿飒爽;庄姬雍容华贵。
舅老爷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舅舅更是不得了一国之君号令天下。
家族势力如此庞大又怎么能不招人嫉妒正所谓树大招风嘛。
可是也巧啦这个舅舅对大外甥的到来也表示开心极了在屠岸贾面前更是炫耀就差举国欢庆啦。
影片中彭波也是将这一想象演绘到极致不像号令天下的国君反而更像是一个得了糖的孩子。
谋害的祸种也由此种下赵盾出征万事瞩目;赵盾归来满城欢喜。
!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你们开开心心扬名立万。
屠岸贾就对赵氏的嫉妒不打一处来你们声名显赫又将我这个将军至于何地。
屠岸贾此时便表示不开心了。
而在这看似有些戏剧性的情节背后又深深埋藏着人民对赵氏集团的热爱与崇拜而在对这个奸臣的态度上却又单纯可爱。
阴谋总是在地下的某个小黑屋里发生的这次也不例外。
拿狗咬相国拿蚊子谋杀国君这个主意不得不说也太见不得光了太阴毒了。
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计划却又是偏偏成功了。
相国又如何我就拿狗咬你君王又如何你的重兵布防可却挡不住我这一个小蚊子。
赵氏孤儿 影视评论
《赵氏孤儿》影视评论看过了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你便能感受到一股浓烈的正义感在你的身上沸腾。
风霜掩盖不住男儿的铮铮铁骨,鲜血流不走乱世中无悔的大爱。
就在赵家将要被奸臣屠岸贾赶尽杀绝之际,药箱中婴儿恐惧的啼哭与庄姬无畏的自尽深深触痛了他的心。
出于良知,出于怜悯,出于大义,他要将这个背负血海深仇的孩子抚养长大,习武,然后报仇。
然而面对屠岸贾对这个赵氏“余孽”的穷追不舍,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壮举,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襁褓中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交给了屠岸贾。
当孩子被重重摔死在地的一刹那,他的无助与绝望犹如心头的鲜血在滴落。
但他没有忘记他对赵家的承诺。
他叫程婴。
是晋国的一个平民草泽医生。
却又让万人敬仰。
在陈导演的戏中,程婴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员葛优。
葛优平时在观众的印象里多是出演喜剧角色的,而在这次的《赵氏孤儿》中,他凭借深厚的表演功底将程婴这个一生忍辱负重的角色表现得有血有肉,在电影杀青的片场就赢得了剧组雷鸣般的掌声。
对于另一个主角,也是大反派——屠岸贾的扮演者王学圻,有人说他给人的那种慈父形象似乎表现不出屠岸贾的狠劲来。
而我觉得,人物没有绝对的正面或反面,再狠毒的人在他内心深处也有着柔弱甚至善良的一面,只是他不愿意表现出来而已。
我宁愿理解为:王学圻的表演从另一方面表现了屠岸贾在不知情时对赵氏孤儿的慈爱,这种爱在反派角色身上也是可以有的,并不为过。
所以,我不得不说陈导演很会选演员。
电影能够让人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也能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
陈导演的《赵氏孤儿》除了精心挑选的强大演员阵容外,比原著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大到故事的布景、音乐、独白,影片充斥的冷兵器杀戮已让人感到气势逼人;小到角色的表情、动作特写等。
在荧屏前展现出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
但另一方面,从电影的结局上看,这部剧像是一部“王子复仇记”。
从编剧上来讲,为了符合电影的戏剧性与一个个的巧合,《赵氏孤儿》把这段妇孺皆知的历史改得有点过火,可以理解,但说实话这个故事的本来立意是“知恩图报不惜舍己救人”,要比陈凯歌电影“复仇”的立意更高一些。
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
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感触颇多。
这部电影的剧情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春秋时期,晋国最强大的将军屠岸贾,设计诬陷赵家,致使赵家满门被斩。
赵家的媳妇庄姬公主在临死前生下了赵家唯一的血脉——赵氏孤儿。
为了保住这个孩子,医生程婴献出了自己的孩子,把赵氏孤儿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
影片中,有很多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就说程婴救赵氏孤儿那场戏吧。
当时,官兵们在庄姬公主的房间外严阵以待,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庄姬公主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她把孩子托付给了程婴。
程婴抱着孩子,心里那叫一个忐忑啊。
他的手都在发抖,额头上也布满了汗珠。
他小心翼翼地从房间里走出来,尽量让自己看起来镇定一些。
可是那眼神里的慌张,怎么也藏不住。
官兵们一个个凶神恶煞的,那眼神好像要把程婴给吃了。
程婴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他一步一步地往外走,每走一步都感觉像是在刀尖上行走。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突然有人喊了一声“走水啦!”这一下,场面彻底乱了,程婴趁机抱着孩子逃出了包围圈。
这一段戏,真的是让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还有程婴带着赵氏孤儿生活的那些日子,也特别让人感动。
程婴本是个普通的医生,家里也不富裕。
为了养活这个孩子,他吃了不少苦。
孩子生病了,他半夜跑出去找药,那着急的样子,就跟自己亲生孩子生病似的。
家里没米下锅了,他厚着脸皮去跟邻居借,还被人家数落了一顿。
可他一点都不在乎,只要孩子能吃饱,他受点委屈算什么。
有一次,孩子闹着要吃糖葫芦,程婴兜里没钱,只能哄着孩子说下次买。
看着孩子那失望的眼神,程婴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后来,他去给人看病,多收了点诊费,终于给孩子买了糖葫芦。
孩子拿到糖葫芦那一刻,脸上绽放出的笑容,让程婴觉得一切都值了。
再说屠岸贾这个人物。
他心狠手辣,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可他对程婴的儿子,也就是他以为的赵氏孤儿,却有着复杂的感情。
有时候,他会像个慈祥的父亲一样,陪孩子玩耍,教孩子武功。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4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4篇)《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1月日在南京紫金大戏院演出的昆剧《赵氏孤儿》是北方昆曲剧院一次既是复古又是创新的试验。
言其“复古”是因为这一版《赵氏孤儿》基本上复原了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
此杂剧分一个楔子和五折,北昆《赵氏孤儿》也是如此,同时还基本保留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
言其“创新”是因为在音乐和音响的设计上可谓中西结合,同时在舞台空间的设计上,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戏曲朴素观念和西方戏剧观念的结合。
北昆《赵氏孤儿》的舞台上基本复原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其中看得出设计者的苦心,但同时也反映了复古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剧每一折的曲牌都只能由一个脚色来唱,在此我们能看到第一折是由公主主唱,第二折韩厥主唱,第三折公孙杵臼主唱,第四折仍是公孙杵臼主唱,第五折赵氏孤儿程勃主唱。
但北昆《赵氏孤儿》并非除了主唱外其他脚色一概不唱,实际上其他脚色在适当的情况下也曾唱。
从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中我们能看到,不论每一折主唱在剧中是何人,剧本总是标以“正末”主唱,这个一人主唱应该算作是一种脚色主唱,以表示这个剧本是“末本”,除了正末外,剧中其他演员几乎是没有脚色规定的,所以原剧作中的程婴也没有分配固定的脚色行当,这种一人主唱的形式是受限于当时的脚色体制的,已不再适用于今天。
创作者在剧中多处打破一人主唱的做法就是最好的明证,而且舞台上的主唱脚色发生了变化,第一折可算是旦主唱,第二折武生主唱,第三折和第四折公孙杵臼算作外或老生主唱,第五折程勃则算作贴旦扮娃娃生或小生主唱。
而不再是以前的正末一脚色主唱到底了,所以北昆《赵氏孤儿》的复古尝试应当说离原著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而且,由于复古的考虑,舞台上的演员也有脱离脚色制的意味,例如公主扮相相比传统旦扮有很大改造,赵氏孤儿的扮相也是小生和娃娃生的结合。
由于每一折都有一个脚色主唱的缘故,程婴作为《赵氏孤儿》中最关键的人物在舞台上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表现。
赵氏孤儿影评
说实话,不怎么喜欢他的电影,总给我商业气息太浓的感觉。
如果说国外电影的商业体现在植入广告,那这也需要编导的一番思量,而他电影中的商业似乎是藏在戏的骨子里了,即使没有植入。
回到正题,我们撇开演员的演技不说,从屠岸贾这个角色在戏中表现出来的睿智、多疑来看,他根本没有理由不知道那个孩子就是赵氏孤儿。
这不是观众的感觉,而是从程婴,程妻,以及公孙大人脸上的表情上可以很明显得可以感觉到的。
也许是这三者的扮演者在戏中的表现力太强了,也可能是屠岸贾大智若愚吧,可是这样总给人一种很可笑的感觉。
再者,从情节的设计来看,很是狗血。
我之前有接触过这部电影,看过一些相关的报导和预告片,所以对故事的情节有大概的了解,从电影的一开始我就在寻找电影要告诉我们的东西,母爱?仁爱?哪怕是畸形的父爱……可是直到结尾,完全没有找到能让我有所感触的东西。
比如说从一开始的庄姬自刎,到后来的程妻护儿,都没有让我感觉到那种母性的伟大,从影片的一开始,其实就直接给这两位女性的命运标上了记号,她们没有选择。
看完片子后,我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网友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却有了惊人的发现。
以下便是众多网友挑出来的“刺”,虽说有些过于偏激,不过我选取的可以说是难以原谅的错误:1、马蹬:马蹬的发明不早于汉代,而影片中不断出现。
2、2、毛笔:毛笔的普遍使用不早于秦代,而程婴却用它来作画。
3、3、长剑:春秋时铁器非常珍贵,普通士兵的武器就是金属(如青铜)头的矛和戟4、战车:该故事是中国春秋时期,将军作战是车战,还没骑兵,赵氏孤儿却一骑斩数人。
5、面条:开篇程婴吃的是什么,面条,而中国人发明面条是唐朝的事了。
不要说网友的眼睛犀利,只能说是制片方的不仔细,这都是历史知识缺乏的缘故。
其实在很多地方根本不需要使用这些有争议的东西,比如可以用煮牛肉来替代面条,用刻竹片来替代毛笔作画。
这些都很容易做到,而他们为什么给网友留下了话柄,这个值得反思……也许事物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发展的吧,希望陈导演的下一步片子不要让我们这些关心中国电影的影迷们失望。
《赵氏孤儿案》影评(写写帮整理)
《赵氏孤儿案》影评(写写帮整理)第一篇:《赵氏孤儿案》影评(写写帮整理)国粹精品——《赵氏孤儿案》影评吴秀波、孙淳携手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在央视一套首播,虽然只有一集露出真容,但网上对于这部历史正剧的讨论旋即掀起高潮,而网友的评论呈现两极。
吴秀波、孙淳携手的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在央视一套首播,虽然只有一集露出真容,但网上对于这部历史正剧的讨论旋即掀起高潮,而网友的评论呈现两极,一边热烈的好评:尤其是吴秀波、孙淳分别饰演的程婴、屠岸贾忠奸对决颇为抢眼球,“孙淳绝对适合老奸巨猾的角色,而波叔收起了锋芒,表演入骨超赞。
”不过,该剧同时遭遇网络盗播,导演怒称要维权、“有报应”。
盛赞:故事丰满场景考究该戏以晋楚大战开篇,大气磅礴扣人心弦,本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在将近20分钟里就已讲清楚,程婴、屠岸贾、庄姬公主等人也依次出场。
而吴秀波饰演的程婴内敛不张扬颇受好评。
相比之下,孙淳是开头最出彩的演员,他出演的屠岸贾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戏,充分刻画了奸臣城府之深、心志之远、气度之大。
而之前的超长片花显示吴秀波、孙淳会有大量精彩的对手戏。
同时,和吴秀波搭档夫妻的练束梅眼睛充满灵气,在薄薄的戏份里做足了功课,而屠岸贾的幕僚眉宇间的戏份十分抢眼,值得细细品味。
网友hongli840911:只看了第一集,就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场景的设计非常的精致,且不说屠岸贾的书房,就连赵朔的马车,都是美轮美奂,异常考据。
再说故事情节。
之前陈凯歌用两个小时描述这个赵氏孤儿的故事,本片却长达40集,本人不免担心故事情节又臭又长,用一大堆的狗血戏来滥竽充数(比如A爱上B,B其实喜欢C,或者两人真爱却发现原来是兄妹),而本片设计大量的情节来充实这个故事,让它丰满,故事进程反而相当的快速,让我大呼过瘾。
网友某某:喜欢《赵氏孤儿案》,它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娓娓道来。
程婴先去送信再回来救宋香,虽然要做的都是对的事,但是君子会按照先后主次来做,这就是依理智做事,但常人很有可能依情感做事。
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集中了“忠义”与“复仇”两大文学主题,前者非常的中国化,是中国传统“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的形象阐释;也有许许多多的文学表现这个主题,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三兄弟,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忠义,当然还有《水浒》主要是凸显义字,故事的复仇则是非常的国际化,在四大文明阶段,从古希腊神话开始,复仇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母题。
陈凯歌导演选择了改编赵氏孤儿,对“历史”进行了较为大胆的“人性化”改写,探寻“忠义”与“复仇”背后的人性深渊。
总体的意向是偏内涵,让人一看看不出来,但是,其价值观上依旧存在犹疑,混淆不清,故事的内在逻辑也存在一定的断裂。
可能是商业电影的原因,故事的厚度不够。
与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不同的是,原著是主要表现程婴和公孙杵臼是救孤的两个重要人物。
用了大幅的篇章来表现两人的忠义,然而,在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的忠义表现的清洁十分简单,就是一笔带过,公孙杵臼献出自己的生命去,掩护墙内的孩子。
这样的改变还算在情理之中,然而程婴的变化就让人深思了,程婴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去忠义,程婴的忠义完全是建立在赵姬的死和公孙杵臼的死上,才迫不得已,去保护孩子,去完成忠义的使命。
在原著汇中,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人的救孤行为完全是一种主动的承担、主动的选择,其行为动机在于,向自己所服务的主公表达忠诚与仁义。
为了这种忠诚与仁义,为了救出赵家的孤儿,可以舍命亦可以舍子——公孙杵臼毫不犹豫地舍了命,程婴则毫不犹豫地舍了子。
然而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免让人费解,如果说,公孙杵臼舍命为主,体现出来的忠义,还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接受的话(因为公孙有权力处置自己的生命),程婴的舍子,则可能会让今天的大多数人感觉不适——用自己孩子的命换得主公孩子的命,这样看似崇高的忠义,细端详是否太过酷烈?其背后隐藏的人性深渊是否太过黑暗?这样的忠义,难道不是与正常人性相抵触的么?赵家的孩子是孩子,程婴的孩子也是孩子,不管这两个孩子的身份、尊卑有多么大的差异,对于他们自己、对于他们各自的父母来说,不都具有同等的生命价值么?为什么牺牲自己孩子的生命会变成一件崇高的事情?这对自己孩子的生命价值不是一种蔑视么?难道父母有权力这样舍弃自己孩子的生命么?这对孩子来说,是否正是一个天大的不忠、不义呢?陈凯歌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以现代的生命价值观来衡量,这种“忠义”行为背后暗藏着这样的冷酷与惨烈,我们只是站在一种圣坛上的道德话语。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
《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精选14篇)《赵氏孤儿》观后感影评11月24日在南京紫金大戏院演出的昆剧《赵氏孤儿》是北方昆曲剧院一次既是复古又是创新的试验。
言其“复古”是因为这一版《赵氏孤儿》基本上复原了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
此杂剧分一个楔子和五折,北昆《赵氏孤儿》也是如此,同时还基本保留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
言其“创新”是因为在音乐和音响的设计上可谓中西结合,同时在舞台空间的设计上,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戏曲朴素观念和西方戏剧观念的结合。
北昆《赵氏孤儿》的舞台上基本复原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特点,其中看得出设计者的苦心,但同时也反映了复古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剧每一折的曲牌都只能由一个脚色来唱,在此我们能看到第一折是由公主主唱,第二折韩厥主唱,第三折公孙杵臼主唱,第四折仍是公孙杵臼主唱,第五折赵氏孤儿程勃主唱。
但北昆《赵氏孤儿》并非除了主唱外其他脚色一概不唱,实际上其他脚色在适当的情况下也曾唱。
从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中我们能看到,不论每一折主唱在剧中是何人,剧本总是标以“正末”主唱,这个一人主唱应该算作是一种脚色主唱,以表示这个剧本是“末本”,除了正末外,剧中其他演员几乎是没有脚色规定的,所以原剧作中的程婴也没有分配固定的脚色行当,这种一人主唱的形式是受限于当时的脚色体制的,已不再适用于今天。
创作者在剧中多处打破一人主唱的做法就是最好的明证,而且舞台上的主唱脚色发生了变化,第一折可算是旦主唱,第二折武生主唱,第三折和第四折公孙杵臼算作外或老生主唱,第五折程勃则算作贴旦扮娃娃生或小生主唱。
而不再是以前的正末一脚色主唱到底了,所以北昆《赵氏孤儿》的复古尝试应当说离原著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而且,由于复古的考虑,舞台上的演员也有脱离脚色制的意味,例如公主扮相相比传统旦扮有很大改造,赵氏孤儿的扮相也是小生和娃娃生的结合。
由于每一折都有一个脚色主唱的缘故,程婴作为《赵氏孤儿》中最关键的人物在舞台上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表现。
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
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前几天看了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部电影的情节真可谓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赵盾一家被屠岸贾陷害,惨遭灭门。
赵家的门客程婴,一个看似普通却有着非凡勇气和义气的小人物,阴差阳错地卷入了这场风波。
程婴原本只是个民间医生,过着平淡的生活。
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他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
当赵氏一族被满门抄斩,庄姬夫人在临死前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程婴,那一幕真的让我揪心。
庄姬夫人眼中的决绝和对孩子的不舍,程婴的惊慌失措和那份沉甸甸的责任,都通过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展现得淋漓尽致。
程婴抱着赵氏孤儿,在混乱中想要逃离,那种紧张和恐惧的感觉仿佛也传递到了我身上。
他躲躲藏藏,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被屠岸贾的人发现。
而屠岸贾,那个心狠手辣的家伙,为了斩草除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四处搜查。
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决定用自己的孩子代替。
这一段简直让我泪目,哪个父母能忍心做出这样的决定啊!当他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当做赵氏孤儿带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煎熬和痛苦,一边是对庄姬夫人的承诺,一边是自己亲生骨肉的生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抉择啊!随着剧情的发展,程婴带着赵氏孤儿来到了屠岸贾的府上。
屠岸贾居然认赵氏孤儿为义子,这情节真的是让人意想不到。
在屠岸贾身边的日子,程婴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孩子的身份暴露。
但同时,他也在等待着一个时机,一个能够为赵氏报仇的时机。
电影里有很多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比如说,程婴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的场景,那么的自然和真实,让人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温柔和细心。
还有屠岸贾教孩子练武的时候,他眼中偶尔闪过的一丝怀疑和警惕,也被演员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丰满。
程婴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害怕、会犹豫、但最终坚守信念的普通人。
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影评赵氏孤儿影评(一)电影《赵氏孤儿》是陈凯歌导演根据元代戏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改编的一部电影,虽然电影的故事情节依然围绕着宫廷权利斗争,一批正义的人士以自我牺牲为代价救孤,以及忍辱负重,伺机复仇的故事结构展开,但与元代历史剧《赵氏孤儿》的主题思想与价值观相比较,电影的主题与价值观明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影《赵氏孤儿》更多地折射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人价值观念,我认为电影围绕着现代文化下的生命价值与自我牺牲的主题、复仇主题、人性与爱的主题,表现出现代文化下的悲剧艺术。
一、通过对传统文化下忠义观的反拨,表达现代意识下的生命价值与自我牺牲。
中国传统的生命价值观是以理想人格为生命价值目标的。
因此,传统的生命价值观往往与人的忠义联系在一起,戏剧中,作为赵盾门客的程婴的生命价值体现在用自己的孩子代替赵孤以报“吾主之恩”;韩厥虽然是屠岸贾的手下,但他也是忠义的化身,他是一个匡扶正义者,同时又是一个无法为主尽忠的人,所以在放孤之后,他自刎而死,以使忠义能够两全;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为程婴的义举所感动,硬要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
与这大忠大义相对的是屠岸贾的大奸大恶,他得知赵氏孤儿逃出,竟然下令杀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违抗者杀全家诛九族。
而在电影中,导演淡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之说,着重反映出来的是现代价值观下的对生命本身的珍视,电影中的程婴不再是主动让自己的孩子牺牲的“冷漠父亲”,而是阴差阳错地为救全城一百多个婴儿而无奈牺牲自己妻儿的悲剧人物,在弃儿牺牲以后,他终日沉浸在酒醉之中,影片对他的失妻之痛和失子之痛大肆渲染,就是希望通过主人公的心酸与痛楚表现出对生命的珍重。
影片中,韩厥也并非出于忠义而放孤,只是对庄姬请求的无法拒绝而救孤,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一句“他不死,我就得死”,贪生恶死是人的本性,也是人对生命的一种珍视,韩厥被屠岸贾砍了一刀毁容后,苟且活着,在我看来,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
赵氏孤儿电影观后感
赵氏孤儿电影观后感《赵氏孤儿》是中国著名文艺作品之一,最近被改编成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富家子弟被赵府抢劫者所灭门,而他成为了一个孤儿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一部令人感动的史诗巨作,激发了许多人的情感和思考。
在观看之后,我有了一些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故事非常悲情,但也是非常感人的。
孤儿赵天明的身世非常悲惨,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和财产,在几次奇迹之后,他成为了一个英俊,勇敢而聪明的青年,但他对爱和成功的渴求却从未改变。
他为了自己和爱情做了许多的努力,甚至不辞辛劳地建造了自己的家园,但他的结局却是不幸的。
电影对人性的探索也让我感到非常深刻,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性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电影通过人物的命运给我们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其次,我认为电影的镜头非常精美,场景也非常逼真。
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艺术的意味,让人们感觉到真实的人生和时代的厚重感。
电影中的很多场景都让我记忆深刻。
例如赵府被抢劫者所毁的场景;赵天明穿着红色衣服登上山顶的场景;节日庆祝活动的场景等。
这些场景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中的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也引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这暗示了电影中的思想内容,是为我们的生活作出反思服务的国头。
最后,我觉得电影的音乐和主题歌都非常精美。
电影的配乐体现了古代华夏的艺术特色,既有现代音乐的元素,也有传统的音乐元素。
这样的融合,令我们听起来非常舒服,也让我们感受到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和主题。
另一方面,主题歌非常好听,歌词也让人们思考。
歌词中表达了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担忧,也有表达希望未来能够努力改变。
总而言之,《赵氏孤儿》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它与它的原著一样,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特色故事,传递了人性美好的信念。
同时,它也引导我们看到了社会的残酷与无奈,面对命运的捉弄,人们也应该用真诚和努力去挑战命运。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对人性、命运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
经典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
经典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电影《赵氏孤儿》是一部以清朝故事为背景,讲述一个孤儿赵天明因为身世的原因遭遇种种磨难,最终成长为一个高尚的人物的故事。
影片前半部分讲述赵天明的童年生活,这段生活可谓是艰苦无比。
他没有了父母,被大妈当成一个劳力压榨,受到身心的双重伤害,但是他并没有破产,和他一起长大的姐妹花、帮助他走出苦境的茶馆老板孙爷,都成为了他心中的宝贵财富。
赵天明从孩子到成人,一路走来都是崎岖的,但是他依旧保持着对善良和正义的信念,最终成为了一个振兴家族的英雄。
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画面是在影片的高潮部分,赵天明决定一人去救出被俘虏的爱人刘红月,他披着红色披风,头戴皮帽,手持长短枪,壮志凌云。
在雪地里他和队伍一路猛攻,穿过敌人的防线直达了刘红月囚禁的所在,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带着刘红月和他的兄弟护卫击败了敌人的包围。
这一画面让我感受到了赵天明坚毅、勇敢和悲壮的气魄,展现了他身上的正义和义气。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部分。
音乐轻柔而令人感到宁静,让人感到在世俗和银钱的纷扰中,有一种清风徐来的感觉。
更有一份清朗纯美,仿佛带着一道优雅的气息,使人感到舒适而自然。
曲调宛转,让人如同赞叹大自然的万千美好。
这种音乐很适合展现舒缓和纯净的人性的情感。
特别是在一些高潮部分,高亢的音乐让人感到无比激动。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影响人性发展的因素。
孙爷帮赵天明度过了困难时期,姐妹俩的相互支持和鼓励使少年康复,成年后远行的刘红月对他的启示使他明白什么是人间至爱。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告诉我们,情感在人的生命中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感情可以支持人们度过困难,激励人们前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同时,电影还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宝贵的家族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也能深刻的感受到,对于一个孤儿而言,成长的路上会很辛苦,但也正是这些磨难塑造了他们的品性,让他们能够在继续前行时更加坚强。
努力追求梦想,不断地为自己和家族赢得荣耀和尊重,是每一个人奋斗的目标和使命。
赵氏孤儿电影观后感
赵氏孤儿电影观后感赵氏孤儿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的中国电影,这部电影于1992年上映。
影片改编自当代作家桐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家族恩怨和复仇的故事。
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国电影,赵氏孤儿深深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和思考。
影片以震撼人心的开场开始,通过充满悲愤和情感的家族遭遇展现了赵氏家族走向衰落的过程。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赵氏家族是一个富裕的商人家族,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财富。
然而,由于不幸的政治斗争和家族纷争,赵氏家族迅速崩溃,最终只剩下赵四爷(饰)一个孤儿。
赵四爷作为这个家族的继承者,他深得观众的同情。
他从小生活在矛盾和仇恨的氛围中,对家族历史和自身身世充满了疑问。
为了找回家族的尊严和复仇,他不断努力学习武功和智慧。
他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和阻碍后,最终成功实现了复仇的目标。
赵氏孤儿通过宏大的场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精神和家族情感。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展现了不同的性格和命运,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错的人生故事让人动容。
赵家的老奶奶是一个非常传统和坚持家族规则的人,她的死对家族的衰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赵家的二嫂则是一个强势并且心狠手辣的人,她是赵氏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主人公赵四爷则是一个复杂而不断成长的角色,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情感共鸣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赞扬。
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旁白和镜头的运用,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
同时,影片中的戏剧冲突和情感冲突也让观众深刻地思考人性和家族关系。
赵氏孤儿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深入人心的故事和精湛的影像表现。
陈凯歌导演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出色的演员表演,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饱满的世界。
影片采用了大量的历史镜头和布景,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和历史背景。
影片的配乐也非常出色,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赵氏孤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家族的兴衰和复仇的故事,探讨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传统道德观念。
赵氏孤儿电影观后感
赵氏孤儿电影观后感
《赵氏孤儿》是一部深情而又感人至深的电影。
整部电影通过生动的剧情和细腻的表演,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爱与亲情的故事。
影片以小女孩儿赵氏为主角,她在非常小的时候失去了父母,成为了一个孤儿。
然而,她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善良的心态,带领着其他孤儿们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
电影中
展现了儿童们的纯真和无私,以及他们对家庭的渴望和对父母的思念。
在电影中,赵氏孤儿们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我被他们的勇气和坚持所深深打动。
他们不仅在逆境中展现了坚强的意志力,还用自
己的行动和爱心影响了周围的人。
这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力量和互助的重要性。
《赵氏孤儿》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这个
悲惨而又温暖的世界。
影片除了展现了孤儿们的苦难和坚强,还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这使得观众们在观影过程中更能够思考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并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去改变这些情况。
最后,我观看完《赵氏孤儿》后深感对家庭和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
多启示,让我明白了家人的重要性和对他们的爱与责任。
在我看完电影以后,我下定
决心要更加努力地去关爱家人,同时也渴望能够为社会弱势群体做出一点贡献。
总的来说,电影《赵氏孤儿》是一部令人动容和思考的作品。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
的价值观和对他人的关怀,并让我思考如何去做一个更好的人。
这部电影不仅仅只是
娱乐,更是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情感传达了一种深远的人生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集中了“忠义”与“复仇”两大文学主题,前者非常的中国化,是中国传统“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的形象阐释;也有许许多多的文学表现这个主题,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三兄弟,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忠义,当然还有《水浒》主要是凸显义字,故事的复仇则是非常的国际化,在四大文明阶段,从古希腊神话开始,复仇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母题。
陈凯歌导演选择了改编赵氏孤儿,对“历史”进行了较为大胆的“人性化”改写,探寻“忠义”与“复仇”背后的人性深渊。
总体的意向是偏内涵,让人一看看不出来,但是,其价值观上依旧存在犹疑,混淆不清,故事的内在逻辑也存在一定的断裂。
可能是商业电影的原因,故事的厚度不够。
与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不同的是,原著是主要表现程婴和公孙杵臼是救孤的两个重要人物。
用了大幅的篇章来表现两人的忠义,然而,在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的忠义表现的清洁十分简单,就是一笔带过,公孙杵臼献出自己的生命去,掩护墙内的孩子。
这样的改变还算在情理之中,然而程婴的变化就让人深思了,程婴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去忠义,程婴的忠义完全是建立在赵姬的死和公孙杵臼的死上,才迫不得已,去保护孩子,去完成忠义的使命。
在原著汇中,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人的救孤行为完全是一种主动的承担、主动的选择,其行为动机在于,向自己所服务的主公表达忠诚与仁义。
为了这种忠诚与仁义,为了救出赵家的孤儿,可以舍命亦可以舍子——公孙杵臼毫不犹豫地舍了命,程婴则毫不犹豫地舍了子。
然而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免让人费解,如果说,公孙杵臼舍命为主,体现出来的忠义,还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接受的话(因为公孙有权力处置自己的生命),程婴的舍子,则可能会让今天的大多数人感觉不适——用自己孩子的命换得主公孩子的命,这样看似崇高的忠义,细端详是否太过酷烈?其背后隐藏的人性深渊是否太过黑暗?这样的忠义,难道不是与正常人性相抵触的么?赵家的孩子是孩子,程婴的孩子也是孩子,不管这两个孩子的身份、尊卑有多么大的差异,对于他们自己、对于他们各自的父母来说,不都具有同等的生命价值么?为什么牺牲自己孩子的生命会变成一件崇高的事情?这对自己孩子的生命价值不是一种蔑视么?难道父母有权力这样舍弃自己孩子的生命么?这对孩子来说,是否正是一个天大的不忠、不义呢?
陈凯歌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以现代的生命价值观来衡量,这种“忠义”行为背后暗藏着这样的冷酷与惨烈,我们只是站在一种圣坛上的道德话语。
还是这种忠义已经消失与现在社会。
也许正是基于对“忠义”这一道德化的价值观的怀疑或否定,陈凯歌对“救孤”这一部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历史”改写,将道德话语扭转为人性话语,这个方向是对头的。
具体说来,在陈凯歌的电影中,首先,程婴和公孙杵臼的身份都发生了改变,程婴由门客变为给庄姬(赵朔之妻,赵氏孤儿之母)看病并与赵家有一点交情的草泽医生,公孙杵臼由门客变为赵家的朋友。
这样,二人与赵家的关系就不再是家臣与主公的关系,那么救孤的动机就与“忠”脱离了干系。
其次,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程婴牺牲自己的孩子而救赵氏孤儿,并非一种主动的选择,而是一种被动的承担,是以善良为出发点,而一步步走向绝路,不得不忍痛为之。
这样,牺牲自己的孩子而救赵氏孤儿,就从道德话语转向了人性话语。
这种改写,应该更为符合现代的生命价值观。
不过,这部分的改写,对后面的复仇部分的道德合理性形成了一定的损害——庄姬托孤之时,叮嘱程婴,不要告诉孩子他的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杀害她父母的仇人是谁,让他过一个普通百姓的人生。
这就意味着,程婴苦心抚养孤儿以待其长大之后杀死屠岸贾复仇,就变成了程婴的私心,即为其替孤儿死去的孩子和妻子复仇。
这也就意味着,程婴将赵氏孤儿当作了为自己复仇的工具,这种复仇计划的道德合理性于是大打折扣。
陈凯歌改写之后的这条线索,我们可以概括为:熟人和朋友的身份——被动的承担——善良的体现——人性化的话语——复仇计划的道德合理性打了折扣。
那么,我在这里有一个想法:如果陈凯歌对“救孤”这部分不直接进行这种人性化的改写,继续沿用最早的那个体现“忠义”的版本,而将“忠义”背后隐藏的酷烈和人性深渊,作为一种戏剧张力的积聚,在后半部的“复仇”过程中,通过程婴对当初的“忠义”选择进行痛苦的思索和质疑,来体现奠基于大地的人性话语对圣坛上的道德话语的反拨,效果是否反而会更强烈、更深入呢?
赵姬在临死前对程婴说“不要告诉孩子的身世,不要告诉仇人是谁,就让他过老百姓的生活”,然而程婴确实一直没告诉赵氏孤儿,但是他本身出发点并不是原先的为主子报仇雪恨,而是把自己的仇恨强加于赵氏孤儿身上,最终看似是赵氏孤儿报了家仇,实际上这一切都是程婴的复仇,而赵氏孤儿却成为了感情的受害者,他不仅要面对一个曾经的义父,还要接受突如其来的家仇,他也许会恨程婴为什么不早告诉他一切,为什么还要认贼为父,他本可以过一个平常老百姓的日子的,或者做一个单纯的复仇者,那样也许会更好。
程婴这种几近自虐的复仇方式最后把自己也逼进了死胡同,他只有死去,他的仇恨才能消失,这是他对屠岸贾单方面的仇恨,和赵氏孤儿无关。
因此陈凯歌是在用复仇代替忠义,用复仇撑起程婴,而不是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