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教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鲁教版
2.2水分子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实验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认识水的组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3.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能够对已知物质的性质按照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水的分解的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2.通过对电解水以及水的合成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问题讨论、实验操作,活跃学生思维,增进交流与表达意识;关注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认识到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
2.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1.水的电解实验。
2.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中从水的循环图中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所不同呢?二、新课讲授(一)水的分解1.水的分解【实验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介绍水电解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加入的水含有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播放电解水演示视频。
提出问题: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猜想与假设: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大,可能是产生某种气体。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1)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2)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 ,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教案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单元备课(上)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四节元素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单元备课(下)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单元备课(上)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难点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第一课时)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大约有十六万亿亿个水分子。
固液气1.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
2.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的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P30活动天地冰融化成水时,分子间隔较小。
⑴分子很小,⑵相互间存在间隔,⑶总在不停地运动。
另外:⑷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过滤后的液体虽然澄清,但有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难点化的本质。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变化的叙述止的属性。
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媒体多媒体素材、挂图、元素周期表电子质量的1836倍。
带负电荷的离子叫阴离子,如:F,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教学对象分析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元素教案
授课日期:2023年10月15日星期四第6节课课型:新授课课题: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2.通过对原子和元素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分类思想的实质是化繁为简;3.能说出元素符号的意义,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4.初步了解物质的简单分类,能运用元素的概念来区分单质和化合物5.让学生知道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让学生体会建立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化学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化学的视角看世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的意义;难点:元素概念的建立和元素符号的记忆学前准备:多媒体、分子模型、元素符号的卡片。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我们拆分所得到的原子,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化学上把这些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碳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6,化学上把这些碳原子总称为碳元素,氢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1,化学上把这些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板书】一.元素的定义科学家把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归为一类,每一类原子称一种为元素。
【整理归纳】我们已经有了原子的概念,现在又建立了元素的概念,你认为元素与原子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通过学习知道,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等概念都是用来描述物质的,请把以上四个概念填入适当的空格内。
【过渡】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00多种,但却组成了世界上数千万种的物质,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对我们所学过的纯净物进行分类呢?【板书】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碳、学生的回答:分两类分类的依据为①大小②质子数学生在讲解的基础上对元素的概念进行归纳总结。
讨论、归纳、总结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学会判断一种纯净物是属于单质还是化合物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归纳能力。
认识“元素”概念的作用。
[信息冲浪]①请网上搜索一下人体中的元素含量与地球中的元素含量相同吗?②如果人体缺铁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人体缺钙又会出现什么问题?点评: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体系中元素的分布是不同的,各个系统中元素有恒定的体系。
初中化学_探秘水世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复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分四个课题,包含了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物质构成的奥秘两个一级主题。
第一课题介绍了运动的水分子,其中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及天然水的人工净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有关知识。
主要是使学生从微观上认识水的构成,从而认识的基本粒子——分子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通过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形成物质的分类思想。
第二课题通过对水的电解和水的合成过程的微观分析,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变化的实质。
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第三课题初步认识原子内部结构各粒子的数量关系。
学会相对原子质量。
第四课题理解什么是元素。
学习用元素符号表示常见的元素,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形成元素观。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⑵加深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宏观组成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及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
初步建立物质组成的元素观。
⑶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及积分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概括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辨识力,感受微观认识物质及物质的变化,从而学会利用变化创造物质应用物质。
3、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分类,净化水的方法,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难点:物质的分类及变化的实质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将各知识形成思维导图,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概括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小组合作积分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以致用(3分)1.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某气体,而后升高温度(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容器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2.从下列答案中选取正确答案填入括号中(1)在花园附近闻到花香()(2)用打气筒将大量空气压缩到自行车轮胎中()(3)水可以透过滤纸()(4)水银温度计的液柱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A、分子总在运动 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了C、分子的体积变了 D、原子之间的间隔变了E、原子的体积变了 F、同种粒子性质相同G、分子很小知识点二:水的变化引导学生回答水加热的变化,板演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并接着讲解谁通电的实验现象,所属的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探秘水世界教案
初中化学探秘水世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知晓水的种类及其净化方法。
3. 探索水的溶解性及与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瓶装水、盐、糖、柠檬汁、苏打水等。
2.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量筒、玻璃棒等。
3. 教学资料:PPT、实验步骤、教学设计等。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PPT介绍水的基本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实验一:测定水的密度。
用量筒测定不同水的密度,让学生发现水的密度是1g/cm³。
3. 实验二:探索水的溶解性。
将不同的物质如盐、糖、柠檬汁等加入水中,观察其溶解情况。
4. 实验三:水的净化。
介绍不同的水净化方法,如过滤、蒸馏等,并进行相应实验。
5. 实验四:水的电解。
利用电极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并观察其反应过程。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验及现象进行总结,强调水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
1. 思考:为什么水是一种特殊的液体?
2. 实践:观察家里的水龙头水是否透明,如果不透明该如何净化?
3. 探索:调查一种水净化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性质及化学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水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及仪器的正确使用,以确保学生的安全。
同时,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总结并展示相关教学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同步教案(新版)鲁教版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实验室、显微镜、投影仪、电脑、实验仪器等。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化学课程资源库等。
例题5:请解释水分子在水的三态变化中的作用。
答案:水分子在水的三态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液态水中,水分子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的结构;在气态水中,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断裂,分子间距离增加,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在固态水中,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有序的晶体结构。
补充说明:
1.水分子极性的原因在于氧原子比氢原子更具电负性,导致氧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更强,从而使得水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同步教案(新版)鲁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的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是学生对水分子的微观结构和性质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水分子的基本性质,如极性、氢键等,以及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可以发现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分子的基本性质、水分子的特点、水的蒸发和凝结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细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凝结:水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运动速度减慢。
-沸腾:水达到一定温度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运动速度加快,克服分子间作用力,从液态迅速变为气态。
-凝固:水达到一定温度时,分子运动速度减慢,分子间作用力增强,从液态迅速变为固态。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教案 新版鲁教版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1)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重点、难点:1、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教学过程:【复习引入】世界万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例如,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我们知道,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类原子称为元素呢?元素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呢?【新授】一、元素和元素符号【板书】(一)元素【提问】什么叫元素?【指导阅读】课本P,认识元素的概念46【生答,师板书】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元素。
【讨论】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生答】质子数不同【讲解】水(HO)、氧气(O)、二氧化碳(CO)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它们的核内222123HHH,质子数都、质子数都是8,化学上就把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再如,、111是1(虽然中子数不同),化学上把这些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因此,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讨论】原子与元素有何区别和联系?【投影】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提问】各种元素在自然界的含量又是如何的呢?【指导阅读】课本P,了解地壳中的元素分布46【板书】2、在自然界的分布:氧、硅、铝、铁、钙【提问】上述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哪些是非金属元素?【生答】.【设疑】这些元素在自然界又是如何存在的呢?【活动】下列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投影展示)①空气②氧气③食盐水④水⑤臭氧(O)⑥铁⑦加碘盐⑧氦气⑨酒精(CHOH)⑩氧化532镁(MgO)【学生活动】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提问】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如何进行分类?【学生活动】对物质进行分类(只含一种元素;含有多种元素)【总结】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可以把纯净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只含一种元素,一类是含有多种元素【讲解并板书】3、单质和化合物【提问】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板书】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探秘水世界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2)通过水的分解反应,了解分解反应(3)微观表示模型化、游戏化,更直观地分析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2)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1)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课前准备】水电解分解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的三态变化改变的是水分子的距离和排列方式,而“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未变,因为水没有变为其他物质。
但是,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直流电,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呢?本节我们首先来学习水的分解。
二、新课学习一、水的分解实验探究2-2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向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接通直流电源。
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有何变化?视频:电解水[现象:两管内均产生气泡,正极产生气泡的速度慢,负极产生气泡的速度快]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视频:电解水氢气的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被点燃]我们由此气体可燃,可知此气体是氢气。
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视频:电解水氧气的检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我们由此气体支持燃烧,可知此气体是氧气。
我们用表格的形式来对比一下实验现象正极负极现象产生气泡(慢)产生气泡(快)体积比 1 2性质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能燃烧结论氧气氢气文字表达式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将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及现象这样记忆: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我们对现象进行实质分析:电解水反应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很多个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元素教案
3.数字的意义
很多符号中经常出现一些数字比如这些,那么这些数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4.元素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大致分为三类:
(1)一类是金属元素,比如铁、镁、锌、铜等等。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呢(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
(2)还有一类是非金属元素,比如氧、氮、氯、碳等等。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容易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
2.族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纵列代表一个族。一共有18个族。在同一族中元素有什么相同点吗?(除氦元素外其余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同一族中元素的化学性质应该(相似)。并且每一个族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加。
教
学
反
思
再比如说,这里有三种氢原子,同样的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质子数是一样的,但是中子数却不一样,所以说我们把这三种氢原子统称为什么呢?(氧元素)。
通过这两个例子你可以总结出元素的概念了吗?
1.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好,现在请大家判断我这句话对不对“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微粒统称为元素”;
九年级 化学 课时设计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
课题
元素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的概念;
(2)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
(3)了解元素的分类;
(4)知道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
(5)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6)能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2.过程与方法:
理解记忆元素符号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物质的分类]
前面我们根据组成物质种类的多少将物质分为什么呀?(纯净物和混合物)比如:加碘食盐、自来水、空气等都是混合物;下面这两排都是纯净物,请大家观察上面这排和下面这排在元素组成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探秘水世界教案
第二單元探秘水世界(學案)第二單元探秘水世界第一節運動的水分子第一課時水的三態變化水的天然迴圈【學習目標】1、分析水分子的三態變化和水分子的運動,認識分子的特徵;2、能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簡單現象;3、能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水的天然迴圈現象。
【學習重點】認識分子的特徵,能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簡單現象【學習方法】閱讀理解、小組合作討論、實驗觀察分析【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水的三態變化P22-231、水是由什麼構成的?水的三態變化是由什麼引起的?2、水在三態變化過程中,水分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有幾變幾不變)?3、通過水分子的三態變化和運動,總結出分子的特徵?閱讀教材——水的天然迴圈P24-254、水的天然迴圈是怎樣實現的?【課堂導學】1、閱讀教材,和同學討論自主學習的問題1-3,然後在全班進行交流展示。
2、教師演示實驗(高錳酸鉀溶於水、用針筒壓縮空氣和水、25ml 酒精和25ml水混合),學生觀察實驗,描述實驗現象,討論歸納分子的特徵。
3、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水的天然迴圈現象。
【隨堂診斷】1、完成書後練習——挑戰自我1、2(P29)2、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為什麼濕衣服晾在空氣流通的地方比晾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幹的快?3、步入花園,花香四溢;走近正在燒魚燉肉的廚房,香味撲鼻,這兩個現象都說明了()A.微粒品質變大B.微粒間有空隙 C.微粒不斷運動 D.微粒的品質變小4、氧氣變為液態氧是因為()A.構成氧氣的微粒大小變了B.構成氧氣的微粒間的空隙變了C.構成氧氣的微粒的化學性質變了D.構成氧氣的微粒本身變了5、下列不能說明分子間有空隙的是()A.打氣筒能將氣體壓縮 B.酒精和水混合後,總體積變小C.物體有熱脹冷縮的現象D.海綿能吸水【家庭小實驗】放一小塊蔗糖於水中,用玻璃棒攪拌,觀察現象。
【課後反思】例如:我今天應該掌握的知識點,我今天沒弄清楚的問題,我給教師的建議等。
第一節運動的水分子第二課時天然水的人工淨化【學習目標】1、能說出天然水中所含有的物質,瞭解吸附、沉降、過濾、蒸餾等方法可以除去這些雜質;2、能熟練掌握過濾操作,說出操作要領;3、知道水和礦泉水、硬水等的區別及硬軟水的鑒別方法;4、能初步從組成上對物質進行簡單分類,能判斷常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第二单元 第二节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师:张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会用文字表达式表示简单化学反应,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认识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两种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水通电分解和氢气燃烧两个化学反应,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水的分解与合成”两个实验的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初步体会根据现象鉴别物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对化学变化分类的思想,以及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证明化学变化;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表示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三、教学难点:分析两个反应的微观表示,总结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四、教学方法:通过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合作研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准备:课件、教案、水电解器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一变多AB → A + B
多变一
A +
B → AB
水氢气 + 氧气
点燃
H 2O 2
H 2O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H 2O 水
通电
氢气+氧气H 2
O 2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探秘水世界元素 教学设计
1、说说下列符号的意义
O:2O:Na:2Mg:nS:
2、用符号和数字表达含义
5个氧原子:2个钙原子:
氮元素:3个碳原子:
【问题】Fe有什么意义?
【讲解】部分元素符号有3种意义,其中能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
如:稀有气体、金属、金刚石、石墨
【练一练4】请写出元素符号O、Cu、C表示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探索新知
及时巩固
讲授新知
及时巩固
讲授新知
及时巩固
讲授新知
及时巩固
总结提高
播放黄金搭档广告
【问题】广告片中提到的钙、铁、锌、硒指的是什么呢?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第四节元素。
【投影展示】观察表格
C-12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及涵义,学会用元素符号表示元素;
2、了解元素的种类及其含量。
3、懂得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重点
元素的概念及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
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讲述法、自学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问题】经有了原子的概念,现在又建立了元素的概念,你认为元素与原子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练一练1】
1、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质子数B中子数
C核外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
2、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1)KMnO4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构成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1课时)教案鲁教版(1)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
课时1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准备: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
学习过程:
1、不变
分子的大小
分子的排列方式2、改变
分子的间隔
【投影】: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图片
【问题】
1、路边的斑斑水渍为什么会消失?
2、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有什么现象?如何解释?
3、是什么引起了水的状态的改变?
【投影相关的问题图片】增大了,排列的
方式变了;而水
分子的大小、数
目并没有发生改
变。
结合物理变化与
化学变化的区别
进行讨论。
观察思考、讨论:
在固态、液态、
气态的水中水分
子是怎样存在
的,有何异同?
思考、讨论、交
流
学生试着从微观
培养学生观察
图片,获取信息
的能力
有利于帮助学
生建立宏观与
微观的联系,逐
步养成微观思
维。
利用图片对宏
观物质存在状
态进行解释,。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四节 元素教案 (新版)鲁教版
第四节元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语,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介绍讲解→学生活动→问题讨论→补充总结→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号的简介。
第二课时:元素符号的书写、意义和元素周期表的简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电解水的实验,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什么物质呢? [回答]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追问]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可让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板演]二氧化硫(S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氧化铝(Al 2O 5) 二氧化碳(CO 2)[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 元素[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氧气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所以就把它们统称为氧元素。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教案 鲁教版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相关知识
⑴分子的基本性质。
⑵水的三态变化实质上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⑶水的净化方法有: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淀、蒸馏等。其中蒸馏能得到纯净的水。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本节通过熟悉的水做知识的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重 点
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难 点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变化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性质是一个静止的属性。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
变化的叙述模式为:某物质怎么样了
性质一般的描述:
某物质易、可、能(或不易、不可、不能)+变化
如:蜡烛在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能燃烧则是化学性质: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易挥发则是物理性质。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水的分解
现象
反应式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
(第一课时)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现象:正极:产生的气体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多(两倍),能被点燃,是氢气。
结论:
水 氢气+氧气
H2O H2+O2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元素》教案(鲁教版)
第四节元素★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洁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根底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教学对象分析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
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那么,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是一节思考讨论式的探究学习课,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来认识元素和元素符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的应用,建立物质的元素观。
本节课有两大特色:——通过分子模型的制作与拆分,建立起元素的概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套“分子模型〞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对元素的认识。
——通过排列“纸牌〞的活动,明确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分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幅幅“纸牌〞非常愉快、轻松地掌握了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分类。
在组织本节课的这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时,因问题的发散性较强,所以需要教师做好及时的调控和引导,使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本钱节课的学习目标。
化学实验根本技能训练(二)实验探究目的:1.初步学会溶解固体和给物质加热及嗅闻液体(气体)的方法;2.练习进行过滤和洗涤一般仪器的方法;3..练习用蒸发皿蒸发溶液。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案 鲁教版
活动天地P52
多识一点P52洗发液是怎样去污的?
判断正误: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也一定是液体。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3.洗发液、洗涤剂能够溶解油污。
比较溶液与浊液异同:
教 学 过 程
知识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在水里的粒子
分子或离子
1.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
2.公式
3.质量与体积的换算
4.稀释问题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二课时)
复习:
浓、稀溶液仅能粗略表示一定量溶液里溶质的多少。
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
例题:
注意解题的格式
变形公式:
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生产批号:0203203 2
有效期:至2007年8月
6.右图是病人输液时用的一瓶葡萄糖注射液标签,请根据标签给出的数据计算该溶液中含水,溶液的密度约为g/cm3。
7.用浓盐酸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A.计算、称量、溶解 B.称量、加水、溶解
C.溶解、计算、量取 D.计算、量取、溶解
(温度变化的原因):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不溶性的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汽油和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原理不同:油污能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洗涤剂是将油脂乳化变成乳浊液而将油污除去的。
C.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D.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第一单元从宏观上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一次从微观上认识了物质,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尽量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深入的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三)具体分析(四)教学目标①通过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中水分子的运动特点,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
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及自然界中某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
同时,从物质的状态变化,体会物质的多样性。
②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以及净化天然水的实验探究,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体会分类的思想。
学习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③通过对淡水资源和自来水生成过程的学习,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
(五)典型教学内容教育价值分析1.关于对分子的认识化学的基本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变化。
正是由于“在原子、分子水平上”使得化学不同于物理学、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等自然科学。
本节教材以水分子为例,重点研究了分子的特征,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水的认识,获得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特殊视角,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或图示或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运动的现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分子很小,但真实存在,同时又在不断的运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巧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世界之间认识上的鸿沟,初步建立微粒观。
2.天然水的组成及净化天然水是常见的一种复杂的混合物。
通过对天然水和蒸馏水组成成分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初步形成物质分类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净化天然水是初中化学分离混合物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让学生学习常用的混合物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如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
同时形成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即根据混合物各组成成分之间性质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得到纯净物。
如过滤就是利用了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颗粒存在较大差异而进行分离的方法;蒸发或蒸馏则是利用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微观粒子在相同条件下运动速率存在较大差异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让学生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
②让学生通过对水分子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并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
②通过对不同状态下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以及从“雨后初晴地面”和“水烧开后的锅盖”等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学会从宏观现象中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宏观-- 微观--宏观的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点:理解分子的特征,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学习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问题1:水在发生状态变化时,水分子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1.活动:观察下列实验,讨论并思考下列问题:①敞口放置的一杯水,长时间后会看到产生的原因可能是②加热针筒中的水,观察的现象是 __ 产生的原因可能是③10mL水和10mL酒精混和,观察到的现象______ 产生的原因可能是2.小结:通过上述分析,由此说明:①水分子总在不停地,水分子之间有。
当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实质上是水分子发生变化。
②物理变化实质上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2:水分子是如何排列的?不同状态的水其分子排列方式有什么不同呢?1.活动: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①固态时水分子排列,分子运动。
②液态时水分子排列,分子运动,水分子间隔③气态时水分子排列,分子运动,水分子间隔2.小结:①在任何状态下,水分子都在不停地。
②在固态时,水分子排列,而在液态和气态时,分子排列。
③状态不同,分子之间的间隙,分子之间间隙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预习诊断:1.液态的水变为水蒸气,说明水分子()A.本身变大了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D.水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2、“贵州茅台酒,开坛十里香”这句诗说明了()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C、分子有一定的质量D、分子是最小的粒子3、水结成冰时()A、水分子停止运动B、水分子无序排列C、水分子有序排列D、水分子吸收热量预习质疑: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二、反思拓展:影响水分子运动的因素是什么呢?1.活动:解释下列现象,并思考影响水分子运动的因素是什么?①夏日雨后路面的水渍一会就消失了:原因是。
②热水锅盖上有许多水滴:原因。
2.小结:①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是。
②能量越高,分子运动越,分子间的间隔越。
③影响物质状态变化的因素,实质是_________ __ 。
④通过以上预习尝试说出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实现天然循环的?三、系统总结:①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很小,分子在不停地,分子之间有。
②物质状态不同,分子排列方式,分子之间的间隔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③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是,能量越高分子运动越,分子间的间隔越。
四、限时作业: 10分(达标率:)1、(4分)水是我们最常接触的物质之一。
用微粒的观点回答:(1)构成水的微粒是;(2)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3)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说明;(4)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
2、(1分)分当桂花盛开的时候,人们站在远处能闻到桂花香味,这一现象说明了()A、分子分裂成原子B、分子很大C、分子是运动的D、分子之间有间隔3、(1分)下列有关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这是个物理变化B、这是个化学变化C、这个过程中水分子的能量在不断变化D、太阳为水提供能量4、(1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变化B、水在气态和液态时,分子都在不断地运动;当水在固态时,分子是不动的C 、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D、水蒸发时,分子获得能量,水结冰时,分子失去能量5、解释下列现象①湿的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干的快。
(1分)②天然水经过蒸发形成空中云雾,再通过降雨返回地面,实现水的天然循环。
(2分)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天然水成分的分析以及净化天然水的实验探究,初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体会分类的思想。
2、学习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3、通过对淡水资源和自来水生成过程的学习,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问题1:如何将河水净化为饮用水?学习活动1:阅读教材P25第2、3自然段,说说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分布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怎样做?为什么要对天然水进行净化?学生活动2、阅读P26《实验探究》中“净化天然水”回答下列问题(1)天然水的净化过程可分为、、、几个步骤,每一步的作用分别是什么?①是,其作用是;②是,其作用是;③是,其作用是;④是,其作用是。
(2)过滤时用到的仪器有在过滤操作中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其内容和作用分别是:一贴:是,其作用是。
二低:①是,其作用是;②是,其作用是。
三靠:①是,其作用是;②是,其作用是;③是,其作用是。
(3)在过滤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小结:(1)过滤是把和分离的一种方法。
⑵过滤操作要注意。
问题2:如何将饮用水净化为蒸馏水?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P27页,回答:1、蒸发是把和分离的一种方法2、蒸馏是把和分离的一种方法,蒸馏既可除去液体中的固体,又可除去沸点不同的液体。
学习活动2:阅读教材P27页,学会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1、由称为混合物。
例如、。
2、由称为纯净物。
例如、、。
自来水厂通常对天然水进行、、等净化操作,自来水在输送过程中还可能受到二次污染,所以要后再饮用。
预习诊断1. 水是生命的源泉,下列“水”属于纯净水的是 ( )A.雨水B.自来水C.矿泉水D.蒸馏水2.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过滤B.吸附C.取水D.消毒3.2006年我国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下列用水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①将工业冷却水进行循环利用②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灌溉农田③用洗菜、淘米的水浇花、冲厕所④用喷淋节水龙头代替用水较多的旧式龙头⑤用大量的水冲洗汽车代替人工擦洗A.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预习质疑: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二、反思拓展:1、某同学对黄泥水进行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2、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如图是分子结构模型示意图(图中“○”“●”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A. B. C. D.三、系统总结: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哪些?分别使用于哪类混合物?①方法一:,它是把分离的一种方法。
②方法二:,它是把分离的一种方法。
③方法三:,它是把分离的一种方法。
四、限时作业:每空1分共计10分(达标率:)1、分离混合物常用的方法有:A、过滤B、蒸发C、蒸馏。
请选择合理的方法分离下列混合物(填序号)(1)食盐和泥沙(2)酒精和水( 3)海水中获取食盐2、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过滤可除去水中不溶物 B.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C.活性炭可降低水的硬度D.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3、下图是分子结构模型示意图(图中“○”“●”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A 、B 、C 、D 、4、某市初中毕业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查中,小波抽到的试题是“水的净化”,请你与小波一起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和______,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小波准备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操作时,发现装置存在一处明显错误,该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纠正错误后,接下来的过滤操作可除去水样中的______(填“可溶性”或“不溶性”)杂质。
(3)小波将浑浊的水样过滤后,得到的水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点即可),然后小波进行了有效处理,使水样变得澄清透明。
第二节水分子的变化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二)具体分析(三)教学目标(1)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两个实验探究,知道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水,同时初步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且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认识,体会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