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微生物学

合集下载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学笔记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学笔记
基因重组的意义: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杂交育种的优点:①由于杂交育种选用了已知性状的供体菌和受体菌作为亲本,故在方向性和自觉性方面,均比诱变育种前进了一大步。②利用杂交育种可以消除某一菌株在经过长期诱变处理后所出现的产量上升缓慢的现象
杂交育种的缺点:杂交育种的方法较复杂,目前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和使用,尤其在原核生物的领域中,应用转化、转导或接合等重组技术来培育可应用于生产实践上的高产菌株的例子还不多见。
2.转导:通过完全缺陷或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形状的现象。获得新遗传形状的受体细胞称为转导子(transductant)
3.接合(conjugation):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传递不同长度的单链DNA给受体菌,在后者细胞中发生交换、整合,从而使后者获得供体菌的遗传性状的现象。获得新性状的受体细胞称为接合子。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插入)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某些理化因子,如X射线等的辐射及烷化剂、亚硝酸等,除了能引起点突变外,还会引起DNA的大损伤——染色体畸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6.降解性(代谢)质粒
如假单胞菌属中发现。它们的降解性质粒可为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编码,从而能利用一般细菌所难以分解的物质做碳源。这些质粒以其所分解的底物命名。
7.隐秘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只能通过物理的方法检测的质粒。如酵母菌的2um质粒。
二.转座因子
插入(IS)序列、转座子(Tn)、特殊病毒(Mu噬菌体)

微生物学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微生物学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Rho是一种古老的蛋白,细菌中到处都是,使细菌能够 快速生长。
细菌如此之小,它们不会携带过多的额外DNA。在进 化过程中,Rho可能使得基因被紧凑地‘打包’起来,从 而反过来促进了细菌的快速生长。”
二、啤酒酵母的基因组
1996年,由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共96个实验室 的633位科学家的艰苦努力完成了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 这是第一个完成测序的真核生物基因组。
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 closed circle,简称 CCC)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
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三种构型,即CCC型、OC型 (open circular form)和L型(linear form).
二、质粒的主要类型
1. 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 2. 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R因子) 3. Col质粒 4. 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 5. 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 6. 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
少数基因突变不影响生命的生存;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酵母比细菌和病毒“进步”且“富有”,而细菌和病毒更 “聪明”。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质粒(pla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d) 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 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 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 中。
拟核上结合有类组蛋白蛋白质和少量RNA分子,使其 压缩成一种手脚架形的(scaffold)致密结构 。
大肠杆菌及其它原核细胞就是以这种拟核形式在细胞 中执行着诸如复制、重组、转录、 翻译以及复杂的调节 过程。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同步生长的概念: 在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 并 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同步培养的方法通常分为: •诱导法和机械筛选法
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
同步培养法
诱导法
筛选法
化学诱导 物理诱导
过滤法 区带密度梯度离心法 膜洗脱法
二、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二、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根据微生物与氧的关系,可把它们分 为几种类群: 专性好氧菌: 兼性厌氧菌: 微好氧菌: 耐氧厌氧菌: 厌氧菌 (专性)厌氧菌:
好氧菌
一)好氧菌
1、专性好氧菌(obligate or strict aerobes)
必须在较高氧分压的条件下才能生长,有完
整的呼吸链,以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细胞含
②发酵工业上尽量延长该期,以达到较高的菌体 密度
③食品工业上尽量使有害微生物不能进入此期 ④是生理代谢及遗传研究或进行染色、形态观察 等的良好材料。
③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 特点: ①培生长速率常数R=0,正、负增 长相等;
②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点;
③细胞内开始积聚糖原、异染粒和 脂肪等内含物;
一)、直接法 比例计数法、 薄膜过滤染色镜检法 血球计数板法、 薄膜过滤荧光镜
检法
二)、间接法(活菌计数法)
平板菌落计数法、平板涂布法、
薄膜过滤平皿计数法
1 总细胞计数法 1) 血球计数板法
薄膜过滤吖叮橙染色荧光镜检法
2 活细胞计数法
1)平皿菌落计数法(稀释倒平板法)
2)平皿菌落计数法(平板涂布法)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及其控制
• 目的和要求: • 本章主要使大家掌握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规律,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及各种物理、化学因 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 法

第八章--医学微生物学-概述PPT课件

第八章--医学微生物学-概述PPT课件

体积微小: 以微米(μm)或纳米(nm)来衡量
结构简单
➢由单细胞、简单多细胞或 非细胞生命物质所构成
繁殖迅速
一般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
培养4-5天所形成的大肠 杆菌的重量将和地球相仿
容易变异
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直接紧 密接触,易受环境因素的 影响,发生突变——获得 很强的外环境适应力
起源早:地球诞生于46 亿年前, 微生物35亿年前 即已形成
85公里的高空、11公里深的海底、2000米深的 地层有微生物
近100℃的温泉、零下250℃的环境有微生物 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与人类关系密切
自然界中N、C、S等 元素循环
有少数微生 物能引起人 类和动、植 物的病害
工业,微生物应用于 食品、皮革、纺织、 石油、化工、冶金等
污水处理,利用微生物 降解有机磷、氰化物等
分布广泛
人体的皮肤、口腔、肠胃道等都有许多微生物 85公里的高空、11公里深的海底、2000米深的地
层有微生物 近100℃的温泉、零下250℃的环境有微生物 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同学们要牢固地树立无菌的观念
砧板上的微生物
皮肤、毛发上分布的细菌
肠黏膜上分布的细菌(一)
种类繁多
第八章 医学微生物学 概述
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念及种类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广泛存在于自
然界,结构简单、种类多、繁殖迅速、容易 变异、与人类关系密切、肉眼直接看不到,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 倍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的总称。
(二)微生物的特点
体积微小 结构简单 繁殖迅速 容易变异 分布广泛 种类繁多 适应力强 作用重要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环境微生物学(08微生物生态)教学教材

环境微生物学(08微生物生态)教学教材
从个体到种群,除了出现统计学上的特征如:出生率、死亡 率、年龄结构、性比等外,还出现了如空间布局、种群行 为、遗传变异和生态对策等新的特征。
一般说来,自然种群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空间特征 ,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形式;(2)数量特 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 随时间而发生变动;(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 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 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了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二、空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 土壤(飞扬的尘土把微生物带至空中); 水体(水面吹起的小水滴); 人和动物(皮肤脱落物、呼吸道等)
空气中的微生物只是短暂停留,是可变的,没有固定类群。
在空气中存活的微生物,主要是有芽孢的细菌、有孢子的 霉菌、放线菌及各种胞囊。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 营养 土壤内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动植物的残体、分泌 物、排泄物等) 2. pH 3. 5~8.5,多为5.5~8.5;适合于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 3. 透压 土壤内通常为0.3~0.6MPa,而在微生物(细菌)体内, G+为2.0~2.5 MPa,G-为0.5~0.6 Mpa。所以,土壤是 等 或低 溶液,有利于微生物吸收水份和营养。
这是一个美丽的
3. 生态系统的分类
由于生态系统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生物圈,所以分类有 多种。 根据生存环境分:如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各自 还可进一步细分,例如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水生态系统。根 据动态和静态可将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 生态系统。
根据生物群落分:有动物生态系统、植物生态系统及微生 物生态系统,在这些生态系统内又可根据生存环境或生物 群落进一步细分。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8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08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概述:遗传(heredity or inheritanc® 和变异(variation)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遗传即生物的亲代将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子代的行为或功能。

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

基因型(ge no type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表型(phe no type)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

饰变( modification)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发生在转录、翻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8.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8.1.1三个经典实验1. 经典转化实验:1928年F.Griffith以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化(transformation)实验。

1944年O.T.Avery等人进一步研究得出DNA是遗传因子。

S strun A2. 噬菌体感染实验:1952年Alfred D.Hershey和Martha Chase用32P标记病毒的DNA,用35S标记病毒的蛋白质外壳,证实了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

3.植物病毒的重建实1956年H.Fraenkel-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与TMV 近源的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olmes ribgrass mosaic virus,HRV)所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8.2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组(genome是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

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单倍体(haploid);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二倍体(diploid )。

基因组通常是指全部一套基因。

由于现在发现许多非编码序列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是指细胞中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的总称,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调控序列以及目前功能还尚不清楚的DNA序列。

微生物第八章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第八章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第八章试题及答案1. 试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案: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它们通过分解死亡的有机物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从而促进了物质循环。

此外,某些微生物还能进行固氮作用,为植物提供氮源,而一些光合细菌则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2. 描述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答案: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用于面包和啤酒的生产,乳酸菌用于酸奶和奶酪的制作,而醋酸杆菌则用于醋的发酵。

此外,微生物还可用于生产酶制剂、食品添加剂和维生素等。

3. 阐述抗生素的发现对医学领域的影响。

答案:抗生素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医学领域,它为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减少了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并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4. 列举几种常见的微生物分类方法。

答案: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包括基于形态学的分类、基于生理生化特性的分类、基于遗传信息的分类等。

形态学分类主要依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细菌的菌落形态、真菌的孢子形态等。

生理生化分类则依据微生物的代谢类型、酶活性等生理生化特性。

遗传信息分类则是通过分析微生物的DNA序列来确定其分类。

5. 简述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答案: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土壤修复和大气污染控制。

例如,某些细菌能够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而某些真菌则能够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通过代谢作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6. 描述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答案: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多种作用,包括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防治植物病害等。

例如,固氮菌能够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而某些微生物则能够产生植物生长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产生抗生素,用于防治植物病害。

7. 列举几种常见的微生物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答案:常见的微生物疾病包括结核病、霍乱、肺炎等。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下)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下)

微生物学课程习题(下)第八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一.填空1.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T2噬菌体感染实验和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2.质粒根据分子结构可有CCC型、OC型和L型三种构型。

质粒在细胞中的拷贝数也不尽相同。

有的拷贝数很少,只有一、二个拷贝,称为严紧型质粒,另一些具有较高的拷贝数,约有10个以上,称为松弛型质粒。

3.检测质粒常用的方法有提取所有胞内DNA后电镜观察、超速离心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4.不同碱基变化对遗传信息的改变可分为缺失、添加、易位和倒位四种类型;常见的表型变化的突变型有营养缺陷型、抗药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抗原突变型和产量突变型等。

5.营养缺陷型的筛选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四个环节。

6.基因突变的特点为自发性、不对应性、稀有性、独立性、可诱变性、稳定性、可逆性。

7.普遍性转导可能出现的三种后果是形成转导子、流产转导和转导失败。

8.紫外线照射能使DNA相邻碱基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导致DNA复制产生错误,用紫外线诱变微生物后应在红光或暗处条件下进行,以防止光复活现象的产生。

9.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类型主要有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和原生质体融合等多种,真核微生物则有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和原生质体融合等多种。

10.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主要有三种类型:插入序列、转座子、转座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11.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原理是在干燥、避光、缺氧、缺乏营养物质和低温等环境条件下,使其处于代谢不活泼状态。

12. 能在同一细菌中并存的质粒属于不同的不亲和群,而在同一细菌中不能并存的质粒属于同一不亲和群。

三.名词解释1.微生物遗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繁殖、毒力和对药物的敏感等性状相对稳定,并能代代相传,子代与亲代之间表现出相似性,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遗传可以使微生物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而且能够代代相传,使它的种属得以保存。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复习题解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复习题解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习题与题解一、填空题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事例很多,其中最直接的证明有1928年Griffith的细菌转化实验、Avery等的1944年发表的细菌细胞抽提物的降解、转化实验和1952年Alfred等进行的35S、32P标记的T2噬菌体繁殖实验。

而1956年,H.Fraenkel-Conrat 用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TMV)所进行的拆分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也是遗传物质。

2、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单倍体;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二倍体。

3、大肠杆菌基因组为双链环状的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被称为拟核。

4、酵母菌基因组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度重复。

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在其基因组上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称之为遗传丰余。

5、质粒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CCC型、OC型和L型。

6、转座因子1)是细胞中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能改变自身位置(如从染色体或质粒的一个位点转到另一个位点,或者在两个复制子之间转移)的一段DNA序列。

2)原核微生物中的转座因子有三种类型:插入序列(IS)、转座子(Tn)和某些特殊病毒(如Mu)。

3)转座因子可引发多种遗传变化,主要包括插入突变、产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的移动和重排。

7、在普遍性转导中,噬菌体可以将供体细菌染色体的任何部分转导到受体细菌中;而在局限性转导中,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8、细菌的结合作用是指细菌与细菌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9、线粒体遗传特征的遗传发生在核外,且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以外,因此它是一种细胞质遗传。

10、丝状真菌遗传学研究主要是借助有性过程和准性生殖过程,并通过遗传分析进行的,而准性生殖是丝状真菌,特别是不产生有性孢子的丝状真菌特有的遗传现象。

准性生殖是指不经过减数分裂就能导致基因重组的生殖过程。

最新第8章-微生物反应动力学课件ppt

最新第8章-微生物反应动力学课件ppt

1. 长时间的培养,微生物及变异, 发酵易染菌 2. 新加入的培养基与原有的不完全 混合,影响培养基的利用率 3. 必须和整个作业的其他工序一致 4. 收率与产物浓度较分批法稍低 5. 有可能被杂菌污染及变异,诸因 素对生物反应的研究和动力学关系 不能充分解释
第二节 分批培养动力学
连续发酵(continuous fermentation)即连续培养 类型
第二节 分批培养动力学
分批发酵(batch fermentation)即分批培养
阶段:分延迟期、对数生长期、减速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第二节 分批培养动力学
分批发酵(batch fermentation)即分批培养
典型的分批发酵工艺流程
第二节 分批培养动力学
补料分批发酵(fed-batch fermentation) 即半连续发酵或半连续培养 定义:指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 培养基的培养方法。
第二节 分批培养动力学
连续发酵(continuous fermentation)即连续培养
特点
优点
缺点
1. 提供一个微生物在恒定状态下 高速生长的环境 2. 工业上减少清洗、装料等操作 3. 产物的生产稳定,可节省人力 物力等 4. 可作为分析微生物的生理、生 态及反应机制的有效手段 5. 所需的设备和投资少,便于实 现自动化 6. 产物质量比较稳定
三、 类型Ⅲ(与生长不相关型)
一般产物形成是在菌体生长接近或达到最高生长 时期(稳定期)
产物形成与碳源利用无准量 关系,如:抗生素、维生素等 次级代谢产物。
产量一般不超过碳源耗量的 10%。
第一节 发酵类型
发酵的分类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如果生产的产品是生长关联型(如菌体与初级代谢 产物)则宜采用有利于细胞生长的培养条件,延长与 产物合成有关的对数生长期;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li)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li)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环境系统间相互 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微生物生态学: 研究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 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各种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分布 微生物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2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是固体无机物(岩石和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 和生物组成的复合物,是微生物的合适生境。是微生物 的天然培养基。 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多、代谢潜力巨大,是主要的 微生物源。
26
2、瘤胃微生物 没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而是靠瘤胃微生物帮助分解,使 纤维素变成能被牛羊吸收的糖类。
当草料到达瘤胃和网胃时,首先是纤维素菌将纤维素 分解为纤维二糖、葡萄糖被其他微生物吸收利用转化,产 生乳酸,丁酸、脂肪酸等有机酸和CO2;CH4等气体, 前两个胃没有消化完的草料进入后两胃,由其分泌蛋白酶 消化分解产生氨基酸、维生素等。被动物体吸收利用。
米酒、腌酸菜等
8
(五)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嗜极菌:依赖于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 长繁殖的微生物。 嗜热、嗜冷、嗜酸、嗜碱、嗜盐、嗜 压、嗜辐射微生物。
嗜热菌的类型:
超嗜热菌
极端嗜热菌
专性嗜热菌
兼性嗜热菌
耐热菌
9
研究意义:
(1)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特异性的基因资源; (2)为微生物生理、遗传和分类乃至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 许多领域,如:功能基因组学、生物电子器材等的研究提 供新的课题和材料; (3)为生物进化、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27
三、寄生 定义:一种生物侵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吸取自己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后者造成损 害或死亡的现象 类型: 专性寄生(寄生物离开寄主不能生活) 兼性寄生(寄生物可离开寄主营腐生生活) 或细胞内寄生、细胞外寄生

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

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

第8章微生物遗传四、习题填空题1.是第一个发现转化现象的。

并将引起转化的遗传物质称为。

2.Avery和他的合作者分别用降解DNA、RNA和蛋白质的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细胞抽提物,然后分别与混合,结果发现,只有DNA被酶解而遭到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说明DNA是转化所必须的转化因子。

3.Alfred D.Hershey和Martha Chase用P32标记T2噬菌体的DNA,用S35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所进行的感染实验证实:DNA携带有1、2的。

4.H.Fraenkel Conrat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进行的拆分与重建,实验证明也是遗传物质。

5.细菌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基因,即;真核微生物通常是有两套基因又称。

6.近年来对微生物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表明,能进行独立生活的最小基因组是一种,只含473个基因。

7.大肠杆菌基因组为的DNA分子,在细胞中以紧密缠绕成的较致密的不规则小体形式存在于细胞中,该小体被称为。

8.大肠杆菌基因组的主要特点是:遗传信息的,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9.酵母菌基因组最显著的特点是,酵母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后,在其基因组上还发现了许多较高同源性的DNA重复序列,并称之为。

10.詹氏甲烷球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完全证实了1977年由等人提出的因此有人称之为“里程碑”的研究成果。

11.詹氏甲烷球菌只有40%左右的基因与其他二界生物有同源性,其中有的类似于,有的则类似于,有的就是两者融合。

12.质粒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但从细胞中分离的质粒大多是3种构型,即型、型和型。

13.质粒首先发现于大肠杆菌中而得名,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大肠菌素是一种细菌蛋白,只杀死近缘且不含质粒的菌株,而宿主不受其产生的细菌素的影响。

14.用一定浓度的吖啶橙染料或其他能干扰质粒复制而对染色体复制影响较小的理化因子处理细胞,可。

微生物学 第八章

微生物学 第八章

三、体液因素
补体系统
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分: 干扰素
溶菌酶,等
1.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免疫补充体系)
存在于正常机体体液中的非特异性的杀菌物质,包
括廿余种蛋白质成分,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通常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正常血清和体液中。当在一定
见p381
2.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体内的某些部位具有特殊的结构而形成阻挡微生物和大分子异物进 入的局部屏障,对保护该器官,维持局部生理环境稳定有重要作用。
1)血脑屏障:
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脑毛细血管壁及其外的脑星形细胞组成, 具有细胞间连接紧密、胞饮作用弱的特点,可阻挡病原体及其有 毒产物从血液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
透明质酸酶:提高组织中液体渗透能力 链激酶:激活纤维蛋白溶酶,促进血栓溶解 链道酶(DNAase):降低化脓性分泌物粘性
(3)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
助于病原菌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 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
有些真菌本身并不致病,但对某些具过敏倾向的个体可引起变态 反应性疾病,如曲霉、青霉、镰刀菌等可引起荨麻疹、哮喘、变 应性鼻炎。
(4)真菌性中毒:
有些真菌在粮食上生长,人及动物食后可因真菌本身或真菌产 生的毒素而中毒。
黄曲霉毒素、杂色霉素
肝损害
桔青霉素
肾小球损害
节菱孢菌引起的霉甘蔗中毒
第八章 感染与免疫
病原微生物感染
机体对抗 (免疫学)
免疫(immunity):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

第三版《微生物学》第八章部分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

第三版《微生物学》第八章部分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名词解释1、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9、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30、宏基因组:出生后才驻入人体,尤其是肠道内1000种左右的正常菌群——共生微生物群的总基因组,即宏基因组。

31、微生态学:以微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为基础,研究正常微生物菌群与其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新兴边缘学科。

32、微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个体20~200μm不同种类组成的生物群与其环境组成的整体。

34、微生态失调:正常的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35、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37、微生态制剂: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

可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

38、益生菌剂:通常是指一类分离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为主体,一般以口服或粘膜途径投入,有助于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态平衡并兼有若干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制剂。

39、益生元(双歧分子):专指一类人类不能消化吸收的低聚糖类食物成分,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寄主健康的物质。

41、悉生生物:凡已人为地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即已知其上所含微生物群的大生物称为悉生生物。

52、混菌培养(混合培养):混菌培养又叫混合培养,也称混合发酵,是在深入研究微生物纯培养基础上的人工“微生物生态工程”,指将两种或多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培养,以获得更好效果的培养方法。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ppt课件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ppt课件

(8) 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
(9) 各种微生物一般都有相应的病毒;
(10) 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 其它许多主要的生物学基本理 论问题中最热衷的研究对象。
❖对微生物遗传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现代分子生物 学和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而且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 论基础,促使育种工作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低效到高效、 从随机到定向、从近缘杂交到远缘杂交的方向发展。
(movable gene)。
转座因子
定义:可在DNA链上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类型 转座的遗传效应
插入(IS)序列
转座子(Tn)
特殊病毒(Mu噬 菌体)
插入序列(IS,insertion sequence)
分子量最小(仅0.7~1.4kb),只有引起转座的转座酶基 因而不含其它基因,具有反向末端重复序列。已在染色体、 F因子等质粒上发现IS序列。E . coli的F因子和核染色体组 上有一些相同的IS,通过这些同源序列间的重组,就可使 F因子插入到E . coli的核染色体组上,形成Hfr菌株。因IS 在染色体组上插入的位置和方向的不同,其引起的突变效 应也不同。IS被切离时引起的突变可以回复,如果因切离 部位有误而带走IS以外的一部分DNA序列,就会在插入部 位造成缺失,从而发生新的突变。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 ➢ 第五节 基因重组 ➢ 第六节 微生物育种 ➢ 第七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与保藏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 遗传:亲代将自身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和 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遗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一、DNA作为遗传物质Griffith的转化实验(DNA);T2噬菌体感染实验(DNA);植物病毒重建实验(DNA\RNA)。

二、RNA作为遗传物质生化提取分别获得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外壳(病毒1)和核酸(病毒2)抗血清处理,证明杂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来自病毒1,而非病毒2杂种病毒的后代的蛋白质外壳表现为病毒2,而非病毒1遗传物质是核酸(RNA)而非蛋白质三、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一)发现:朊病毒是亚病毒的一种,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该蛋白内含有核酸。

致病机理:其致病作用是由于动物体内正常的蛋白质PrP c改变折叠状态为PrP sc所致,而这二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并没有改变。

引起人与动物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羊搔痒症(scrapie),牛海绵状脑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人的库鲁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t Jakob disease, CJD)等。

Stanley B. Prusiner (1982)提出羊搔痒病因子是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并将之称做Prion或Virino,即朊病毒。

1997年,Stanley B. Prusiner荣获诺贝尔奖。

(二)思考1)蛋白质是否可以作为遗传物质?prion是生命的一个特例?还是仅仅为表达调控的一种形式?2)蛋白质折叠与功能的关系,是否存在折叠密码?3)DNA→RNA→肽链→蛋白质第二节质粒和转座因子质粒(plasmid):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质粒和转座因子是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另外二类遗传因子一、质粒的分子结构1、结构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 closed circle,简称CCC)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也发现有线型双链DNA质粒和RNA质粒;质粒分子的大小:从1kb左右到1000kb,(细菌质粒多在10kb以内)。

2、质粒的检测1)提取所有胞内DNA后电镜观察;2)超速离心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3)对于实验室常用菌,可用质粒所带的某些特点,如抗药性初步判断。

对于由于三种构型同时存在时造成的多带现象(提取质粒时造成或自然存在),可以进行特异性单酶切,使其成为一条带。

特定的质粒提取方法和后处理使染色体和RNA均被除掉。

二、质粒的主要类型作用: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质粒有时能赋予宿主细胞以特殊的机能;质粒所含的基因对宿主细胞一般是非必需的,从而使宿主得到生长优势。

根据质粒所编码的功能和赋予宿主的表型效应,质粒包括下列主要类型: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R因子)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 production plasmid)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1、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又称F质粒,其大小约100kb,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现象(接合作用)有关的质粒。

F因子能以游离状态(F+)和以与染色体相结合的状态(Hfr)存在于细胞中,所以又称之为附加体(episome)。

携带F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雄性),无F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雌性)。

2、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R因子)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二大类,简称R质粒。

抗性质粒在细菌间的传递是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R100质粒(89kb)可使宿主对下列药物及重金属具有抗性:汞(mercuric ion ,mer)、四环素(tetracycline,tet )、链霉素(Streptomycin, Str)、磺胺(Sulfonamide, Su)、氯霉素(Chlorampenicol, Cm)、夫西地酸(fusidic acid,fus),并且负责这些抗性的基因是成簇地存在于抗性质粒上。

3、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 production plasmid)细菌素结构基因、涉及细菌素运输及发挥作用(processing)的蛋白质的基因以及赋予宿主对该细菌素具有“免疫力”的相关产物的基因一般都位于质粒或转座子上,因此,细菌素可以杀死同种但不携带该质粒的菌株。

细菌素一般根据产生菌的种类进行命名:大肠杆菌(E. coli )产生的细菌素为colicins (大肠杆菌素),而质粒被称为Col 质粒。

由G+细菌产生的细菌素或与细菌素类似的因子与colicins 有所不同,但通常也是由质粒基因编码,有些甚至有商业价值,例如一种乳酸细菌产生的细菌素NisinA 能强烈抑制某些G+细菌的生长,而被用于食品工业的保藏。

4、 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 )许多致病菌的致病性是由其所携带的质粒引起的,这些质粒具有编码毒素的基因,其产物对宿主(动物、植物)造成伤害。

产毒素大肠杆菌是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中许多菌株含有为一种或多种肠毒素编码的质粒。

苏云金杆菌含有编码δ内毒素(伴孢晶体中)的质粒根癌土壤杆菌所含Ti 质粒是引起双子叶植物冠瘿瘤的致病因子。

5、 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 )质粒上携带有有利于微生物生存的基因,如能降解某些基质的酶,进行共生固氮,或产生抗生素(某些放线菌)等。

降解质粒: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降解成能被其作为碳源和能源利用的简单形式,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假单胞菌:具有降解一些有毒化合物,如芳香簇化合物(苯)、农药(2,4dichlorophenoxyaceticacid)、辛烷和樟脑等的能力。

6、 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 )隐秘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它们的存在只有通过物理的方法,例如用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抽提液等方法才能发现。

它们存在的生物学意义,目前几乎不了解。

在应用上,很多隐秘质粒被加以改造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一般加上抗性基因)。

几个概念:高拷贝数(high copy number)质粒:每个宿主细胞中可以有10-100个拷贝。

也称松弛型质粒(relaxed plasmid)。

低拷贝数(low copy number)质粒:每个宿主细胞中可以有1-4个拷贝。

也称严谨型质粒(stringent plasmid)。

窄宿主范围质粒(narrow host range plasmid):只能在一种特定的宿主细胞中复制。

广宿主范围质粒(broad host range plasmid):可以在许多种细菌中复制。

第三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细菌素抗生素抑制或杀死近缘,甚至同种不同株的细菌 较广的抗菌谱 通过核糖体直接合成的多肽类物质 一般是次级代谢产物编码细菌素的结构基因及相关的基因一般位于质粒或转座子上 一般无直接的结构基因,相关酶的基因多在染色体上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 序列的任何改变。

突变:自发突变:环境因素的影响,DNA 复制过程的偶然错误等而导致的突变。

一般频率较低,通常为10-6-10-9 。

诱变: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对生物体的DNA 进行直接作用,突变以较高的频率产生。

诱变剂:能使突变率提高到自发突变水平以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

基因突变的特点:1)非对应性;2)稀有性;3)规律性;4)独立性;5)遗传和回复性;6)可诱变性。

三个经典实验:变量实验;涂布实验;影印实验。

基因突变是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它是一切生物变化的根源,连同基因转移、重组一起提供了推动生物进化的遗传多变性。

一、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1、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定义: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包括氨基酸、维生0素、碱基等)的微生物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precursor )才能生长。

另一定义: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 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 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营养缺陷型的表型判断的标准:在基本培养基上能否生长。

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特点:营养缺陷型在选择培养基(一般为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突变株不能通过选择平板直接获得属于负选择标记。

营养缺陷型的表示方法:基因型:所需营养物的前三个英文小写斜体字母表示:his C (组氨酸缺陷型,其中的大写字母C 同一表型中不同基因的突变)表型:同上,但第一个字母大写,且不用斜体:HisC 在具体使用时多用hisC -和hisC +,分别表示缺陷型和野生型。

2、抗药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 )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

特点:突变株可直接从抗性平板上获得-----在加有相应抗生素的平板上,只有抗性突变能生长,属于正选择标记微生物的突变类型突变株 的表型选择性 突变株非选择 性突变株营养缺陷型 抗药性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 抗原突变型 产量突变型表示方法:用所抗药物的前三个小写斜体英文字母加上“r”表示。

str r和str s分别表示对链霉素的抗性和敏感性。

3、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常用的条件致死突变是温度敏感突变,用ts(temperature sensitive)表示,这类突变在高温下(如42℃)是致死的,但可以在低温(如25-30℃)下得到这种突变。

特点:这类突变型常被用来分离生长繁殖必需的突变基因,属于负选择标记。

4、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 mutant)造成形态改变的突变型。

特点:是非选择性突变。

突变株和野生型菌株均可生长,但可从形态特征上进行区分。

二、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自发突变诱发突变:染色体畸变点突变:碱基置换(直接引起置换,间接引起置换);移码突变;参考生物化学、遗传学第四节微生物育种一、诱变育种:定义(一)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出发菌株诱变少数存活少数突变少数正变少数幅度大少数宜投产(二)诱变育种的几个原则1 . 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2 . 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3 . 处理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4 . 选用最适剂量;5 . 利用符合处理的协同效应;6 . 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7 . 设计或采用高效筛选方案和方法;(三)常用诱变剂的使用方法1.物理诱变:采用紫外线进行诱变育种时的操作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