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WEF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以中国为例
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国家竞哮力钓评价研宓国家竞争力显示了一国的综合竞争能力,以企业或产业竞争力为基础,但同时又与该国的制度、文化等凶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国家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国际贸易指数、波特的钻石模型、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评价体系.1.国际贸易指数国际贸易指数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I司国家的产品生产成本存在相对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导致各个国家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一国可以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并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实现其比较优势。
在比较优势理论框架下,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对外贸易竞争力,可以用来测度的指数如净出口指数、贸易条件指数、生产要素密集度指数和现实性比较优势指数等.2.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以国家竞争优势理沦为基础,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企业或产业具有并能够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波特认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是其企业、产业等竞争力的综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基于该思路,他建立了测度国家竞争力的钻石模型,通过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支持、企业战略与结构4方面因素综合反映国家竞争力.3.WEF和IMD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WEF每年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截至2006 年,WEF已包含125个经济体,参评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已占到世界GDP总量的98.1%.WEF竞争力指数体系包括3种基本指数:增长竞争力指数、商业竞争力指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商业竞争力指数侧重从微观层面考察竞争力,增长竞争力指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更侧重宏观经济政策及制度。
各类指数下包括若干基础性指标,评价过程中,首先对基础指标进行评分,然后按照指标的权数逐层汇总并得到竞争力指数值。
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对全球核心国家的竞争力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及预测。
IMD认为,经济运行、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和基础设施4种基本要素决定了一国竞争力发展的环境,每个要素又分解成5个子要素。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及对中国农业的影响2004-04-28 10:40 张键杜晓力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也走向了国际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家要想谋得最大利益,就必须提高其国内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加入WTO后,面对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农业的发展更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一、相关理论与实践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一些著名学者、研究机构、政府组织和企业分别从国际竞争力产生的基础、评价方法和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1、关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国际上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主要包括结构学派、能力学派、资源学派及新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教授。
他把产业组织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形成了经典的结构一一行为一一效果(SCP)模式,即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和行为以及企业的绩效和盈利能力。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波特教授发表了其著名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
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不同产业环境下竞争对手分析的框架以及企业成功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产(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决定因素,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决定及其对产(企)业竞争力的支持作用,并构建了著名的菱形模型(又称“钻石模型”),为企业竞争力分析提供了实践方法。
波特教授认为,有五种力量驱动企业竞争,即供方侃价能力、需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围绕三种基本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来组织资源和进行生产。
在进行产(企)业竞争力分析时,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法和菱形模型分析法。
IMD与WEF的比较
IMD与WEF的比较一,两大体系的共同点:毫无疑问,无论是IMD还是WEF都是对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水平的评价。
而且从资料显示从1989——2001年,IMD与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的是一致的要素结构。
1989年共用10个要素(经济推动力、工业效率、市场导向、金融推动力、人力资源、政府影响、自然资源利用、国际化等等),这10个要素均分别包含若干子要素。
1992~2001年期间,它们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共同调整为8个要素(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8个要素也均包含若干子要素。
从2001年开始,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提出了新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由4个新的要素取代原有的8个要素。
这4个要素便是现在采用的:经济运行竞争力、政府效率竞争力、企业效率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共包含300多个指标。
表1:IMD 的WCI 指数构成关键要素二级要素经济绩效77国内经济(Domestic economy)28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20国际投资(International investment)17就业(Employment)8物价水平(Prices)4政府效率72公共融资(Public finance)11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14制度框架(Institutional framework)16 商业立法(Business legislation)20社会框架(Societal framework)11企业效率68生产率(Productivity)9劳动力市场(Labor market) 21融资(Finance)20管理实践(Management practices)11态度与价值(Attitudes and values)7基础设施95基本设施(Basic infrastructure)22技术性基础设施(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20科学基础设施(Scientific infrastructure)22健康与环境(Health and environment)17教育(Education)14注:数字标注为该指标包含子项数。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答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着)课后答案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
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
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战略探究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战略探究一、前言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中国制造业已成为国际市场上备受瞩目的焦点。
在这一领域中,中国正努力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以吸引更多的世界客户。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战略,以提高该国的竞争力。
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1. 优势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优势上。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廉价的劳动力、大量的矿产资源、完备的基础设施等等。
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也在不断发展,技术水平、质量管理和生产效率都有着长足的提高。
除此之外,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也非常有利。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中国在各个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都充分体现了对外贸易的支持和重视。
例如,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相对温和,出口退税政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实行,而也在逐渐壮大的国内市场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可以更加自信地挑战国际市场。
2. 劣势然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
一方面,中国的工业结构和产品质量仍然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低端生产制造和中高端装配与组装等领域。
另一方面,随着人工、环保等成本不断上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这也使得制造成本逐渐上升。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知识产权问题。
尽管当前中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表现正在逐年提升,但有些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和知识产权等方面还比较薄弱,这也制约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发展,各个国家对制造业的需求和依赖不断加强,这为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在这一领域,中国也面临着来自全球制造业企业的激烈竞争,特别是来自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企业,其技术和产品质量都较高,因此中国制造业必须从技术和市场竞争方面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国际竞争力理论及简评_1
当前国际竞争力理论及简评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逻辑起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逻辑起点应当是绝对优势理论。
国家优势理论最早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或称绝对成本论。
斯密理论固然正确,但有个前提条件是各国都存在有别于别国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即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品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是否可以参加国际分工呢?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解决了这一问题。
比较优势论成功地解决了绝对优势论所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在这方面,Heckseher-Ohlin要素禀赋理论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形态上相当成功,并在较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但它们终究只是粗略考察供给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忽略了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此外,国际贸易已经渐渐向着要素禀赋、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间的贸易发展,收入越高的国家之间,其相同产业中相似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越发达,这无疑构成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二战后的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涌现了诸如新要素贸易理论、收入偏好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技术进步理论等各具特色的解释框架,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国际分工、贸易和竞争的理解。
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人力资本与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们与李嘉图和俄林的理论一道为国际竞争力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官方机构、民间组织和学术界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日趋活跃。
其中影响最大的观点有3种:国际贸易观、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1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以上国家竞争力理论观点的提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解释了国家竞争力内涵、构成与发展,丰富了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知识,并开阔了研究视野。
国际竞争力研究
国际竞争力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加强各自的经济竞争力,以争取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更大的地位和影响力。
国际竞争力,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社会、技术、政治等方面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比较时所呈现出的综合实力,也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
对于企业而言,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也是很重要的。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经典理论,企业的竞争力源于其在业界的独特地位,也可以说是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份额和盈利,企业必须发掘自身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如何评价国际竞争力?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一般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福利水平、政治环境、人口素质、科技创新能力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1.世界竞争力年鉴(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世界竞争力年鉴由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每年发布,涵盖了执政环境、经济表现、商业效率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数据,是全球公认的衡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参考。
2.全球竞争力指数(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由世界经济论坛制定的全球竞争力指数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评价,使其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参考。
这个指数基于12个因素,包括政府机构效率、贸易自由度、基础设施、成本等。
3.智库报告智库机构通常也发布有关国际竞争力的报告,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科学技术及产业展望》和世界银行的《全球经济展望》等。
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其所处的市场位置,还与其内部管理、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品牌推广等诸多要素相关。
以下是一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常见方法:1.创新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可以让企业保持活力,并且不断推陈出新。
创新包括产品和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市场创新等方面。
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
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是国际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经济竞争力的概念入手,探究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一些改进的思考。
一、经济竞争力的概念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能力,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表现和优劣势。
它与国家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人口素质、政府施政等因素相关。
二、国际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 IMD国际竞争力排名IMD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协会的简称,其编制的“世界竞争力排名”是目前全球最著名的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之一。
该排名依据于63个因素,包括经济政策、政府能力、金融状况、商业环境等8个大类,从而评价国家的竞争力,其排名影响了全球对国家竞争力的评价。
2. WCY世界竞争力报告WCY是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的缩写,由IMD主导编制,该报告于2018年发布第31届版本。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经济表现、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总计280个指标。
3. 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竞争力报告由世界经济论坛(WEF)发起,旨在评价全球各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该报告是基于投资和报销等数据统计,评估了140个国家的竞争实力。
排名标准涉及到了受访者的生产力、教育、市场效率和其他70个指数。
4. 美国知名商业杂志《福布斯》杂志《福布斯》杂志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标志之一,其编制的排名主要涉及GDP增长率、劳动力市场、税率等方面的数据,这些指标所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力、国际影响力和财富积累率等方面。
三、国际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通过对比上述几种指标的评价体系,可以看出它们存在着各自的缺点和不足:1. 指标权重过度集中。
对整个评价指标的赋权过重,倾向于一些细节指标多评价导致结果失真。
2. 技术含量和专业性不足。
虽然目前各个评价指标在具体指标上进行细化,但是大多数指标并没有涉及到技术含量和专业性题材。
浅谈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浅谈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摘要】商业银行竞争力向来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很多国家已经针对其进行了很多研究与实践。
本文也将围绕该论题展开较为详细的讨论。
具体来说,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然后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指标体系设定及具体操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从而为商业银行之间进行横向和动态纵向的竞争力比较提供可靠的依据,有利于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商业银行;竞争力;构成要素;指标体系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银行竞争力,这也是我国监管机构的一个重要法定目标。
面对这样一个热点问题,很多人的研究并不深入,在理论上并没有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和分析框架。
本文认为有必要重新分析一下商业银行竞争力,并给予合适的定义和框架,还要设立一定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关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我们要从企业竞争力谈起。
所谓企业竞争力,我们是依照公认的最权威的国家竞争力研究机构imd与wef 的定义,它们认为,企业竞争力指的就是比其竞对手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
美国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力会涉及到价值链,它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利润的来源。
他并没有针对企业竞争力给予明确的定义。
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他的理论与imd和wef的定义接近。
我们国内也有学者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比如说樊纲和中国社科院的金磅研究员,他们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分析是基本类似的,认为企业竞争力主要就是以更低的价格或者消费者更为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并且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具有持续的良好业绩,是企业能够使自身得以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最终将会体现在持续性和成长性的盈利能力上。
那么,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定义可以借鉴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虽然说,wef和imd没有专门对商业银行竞争力下定义,只是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排名时考虑了金融业竞争力这一因素,并就此给出了金融竞争力的定义,即一国或公司在世界市场上持续地创造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服务贸易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和竞争力对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探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两国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服务贸易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包含的范围和类型。
接着,通过对中美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两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从市场规模、产业结构、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对中美两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
文章还将探讨中美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分析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文章将提出提升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建议,以促进两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以及学术界提供有关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深入的参考信息,为推动两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中美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服务业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和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目前,中美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非常庞大。
美国的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0%,而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
在服务贸易结构方面,双方都有各自的优势产业和服务领域。
例如,美国在金融、法律、会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则在通信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然而,中美服务贸易也存在一些差异和挑战。
美国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较高,政府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较大,而中国则相对保守。
中美服务贸易在跨境支付、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影响了双方的服务贸易往来。
总体来说,中美服务贸易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双方在市场规模、产业结构、政策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城市竞争力模型
城市竞争力模型1、WEF-IMD理论模型1989年起,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开始携手合作进行国家竞争力研究,从概念到方法都获得了丰富与发展。
IMD 理论模型以国家竞争力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目的是探讨世界各国的竞争力排序。
它认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竞争力,即国家内企业创造增加值的能力,而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及其大小又体现在国家环境对于企业营运的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程度,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以持续发展作为取向。
城市竞争力模型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企业管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民素质、政府作用、国际化程度、基础设施、金融环境八个方面的构成要素,每个要素又包括若干方面,具体指标共200多个予以评价。
而这八个方面又取决于四大环境要素,即本土化与全球化、吸引力与扩展力、资产与过程、和谐与风险四组因素的相对组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构筑了IMD竞争力模型。
为了分析的方便,他们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分组,一般为4组,即发达国家、新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拉美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国家。
WEF-IMD对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既包括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既有理论分析,也有数据处理,从而能对各国竞争力的变化过程进行充分详细地描述,他们的评价体系蜚声世界。
城市竞争力模型由于IMD模型研究的重点仍是国家竞争力,因此直接套用到城市竞争力模型中也是不妥的。
但是该模型所主张的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持续发展为取向的关系,却为城市竞争力模型的塑造提供了有益参考。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产业活动的载体和基石,因此,企业竞争力也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构成企业竞争力内涵的8个因素经过适度的调整也相应成为城市竞争力模型的组成部分。
2 、波特理论模型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是国际竞争力问题的著名专家,20世纪80年代他连续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创立竞争理论。
波特的研究是从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次原因入手的,即层次因素分析。
IMD与WEF的比较
IMD与WEF的比较一,两大体系的共同点:毫无疑问,无论是IMD还是WEF都是对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水平的评价。
而且从资料显示从1989——2001年,IMD与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的是一致的要素结构。
1989年共用10个要素(经济推动力、工业效率、市场导向、金融推动力、人力资源、政府影响、自然资源利用、国际化等等),这10个要素均分别包含若干子要素。
1992~2001年期间,它们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共同调整为8个要素(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8个要素也均包含若干子要素。
从2001年开始,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提出了新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由4个新的要素取代原有的8个要素。
这4个要素便是现在采用的:经济运行竞争力、政府效率竞争力、企业效率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共包含300多个指标。
表1:IMD 的WCI 指数构成关键要素二级要素经济绩效77国内经济(Domestic economy)28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20国际投资(International investment)17就业(Employment)8物价水平(Prices)4政府效率72公共融资(Public finance)11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14制度框架(Institutional framework)16 商业立法(Business legislation)20社会框架(Societal framework)11企业效率68生产率(Productivity)9劳动力市场(Labor market) 21融资(Finance)20管理实践(Management practices)11态度与价值(Attitudes and values)7基础设施95基本设施(Basic infrastructure)22技术性基础设施(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20科学基础设施(Scientific infrastructure)22健康与环境(Health and environment)17教育(Education)14注:数字标注为该指标包含子项数。
国家竞争力评价研究评析
国家竞争力评价研究评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国家竞争力评价研究兴起的背景国际竞争力侧重于从经济角度评价、比较国际上各实体的实力,从不同视角看,大致包括企业、产业、国家三个不同层次。
从国家层面上评价、比较国际竞争力,即是国家竞争力。
国家竞争力是一国的综合竞争能力,它以企业、产业竞争力为基础,同时又受该国制度、文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国家竞争力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迅速。
国家竞争力评价研究的产生及快速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从微观层面来看,当时西方国家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经过几十年发展,规模迅速扩张,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
于是,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取得更大的份额,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这在客观上形成了评价国际竞争力的需求;其二,从宏观层面来看,20世纪80年代后期前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实力逐渐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主导力量,这也促进了以经济为主的国家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目前各国政府组织和学术团体均对国家竞争力评价研究给与了高度关注,并成立了评价机构。
国际上,国家竞争力评价有两个最为权威的机构: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法评析国家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国际贸易指数、波特的钻石模型、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评价体系。
(一)国际贸易指数评析国际贸易指数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只要不同国家的产品生产成本存在相对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使得各个国家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一国可以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并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实现其比较优势。
在比较优势理沦框架下,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对外贸易竞争力,即在国际贸易中是否具有优势。
为考察一国的外贸竞争力并进而反映其国际竞争力,人们设计了相关指数来测度具体情况,如净出口指数、贸易条件指数、生产要素密集度指数和现实性比较优势指数等。
纺织业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分析-纺织技术论文-轻手工业论文
纺织业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分析-纺织技术论文-轻手工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纺织产业作为绍兴市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绍兴纺织业的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清晰地展现绍兴纺织业的优势和劣势,也能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钻石模型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持续快速发展,多年之前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仅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额的4%,2001年加入WTO后,纺织品服装的对外贸易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头。
到2016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已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额的36.22%,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服装出口大国。
中国加入WTO有利于中国改善国际贸易环境,扩大出口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但是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废止并没有实现国际纺织品贸易真正的自由化,相反,某些国家因为自己的利益大肆鼓吹“中国纺织产品威胁论”,导致许多国家纷纷对中国的纺织产品实施反倾销、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特别保障措施等一系列措施。
而绍兴素有“纺织之乡”的美誉,且绍兴纺织业的外贸依存度很高,2017年全年,绍兴市纺织产品的出口总额为1127.04万美元,全市出口总额为1852.02万美元,纺织品出口总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0%以上。
因此,在日益变化和激励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下,绍兴纺织企业需要调整自己的国际市场战略,积极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
二、文献综述(一)国际上对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在研究产业竞争力的学者中最著名的当属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波特教授从1980—1990年连续出版了4本专著,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他在《国家竞争优势》[1]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目前仍被广泛应用于纺织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
经济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郭万超对于政府功能,必须超越旧的无政府主义和干预的区分。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它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国家表现不同。
正确的选择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寻求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最佳结合当前,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这一命题存在两种观点。
以自由主义为主导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极力主张市场化、自由化,否定国家干预,认为政策无效,政府的功能是弥补市场失灵,并不需要制定和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在国内,一部分受西方主流经济思想影响比较深的经济学者也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提法存有异议。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许多接近实践层面的经济专家和非主流经济学者都十分注重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在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也强调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
其实,国家是否需要经济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对政府功能的认识,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是由政府主导制定和实施的。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或者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在经济学中一直存在争议。
笔者认为,对于政府功能,必须超越旧的无政府主义和干预的区分。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它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国家表现不同。
比如,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和在正进行经济追赶的后发国家其作用就不一样。
正确的选择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寻求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最佳结合。
和政府功能的复杂性相对应,集中体现政府意志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中国经济属于追赶型后发型,发展战略比发达国家更为重要。
早在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 )在其代表作《大国的兴衰》中就指出:“中国是主要大国中最穷的一个,同时所处的战略地位也许最不好。
”但是,保罗·肯尼迪又极其深刻地指出,中国领导人形成了“一个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于远见的战略,这方面将胜过莫斯科、华盛顿和东京,更不必说西欧了”。
WEF与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
WEF与IMD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摘要:世界经济论坛(wef)和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是评价国际竞争力最权威、最成熟的两大机构。
本文主要比较了两者评价的理论基础、逻辑、方法和指标的差异,分析了两者评价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为后续学者客观地认识其评价结果、深入研究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wef;imd;国际竞争力;比较作者简介:郝华(1982-),女,山西临汾人,吉林财经大学吉林经济研究中心经济模拟研究所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林秀梅(1956-),女,吉林临江人,吉林财经大学吉林经济研究中心经济模拟研究所教授,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c062.9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z).2012.04.3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79-02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在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今天,各个国家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也日渐成为国家、政府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和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 development,简称imd)是评价国际竞争力最权威、最成熟的两大机构,国外和国内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都借鉴其研究成果,以其作为研究基础,因此,分析比较其研究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认识其评价结果,深入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一、wef与imd机构的介绍世界经济论坛(wef)是由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先生于1971年在瑞士达沃斯创立的非营利国际组织,原名欧洲管理论坛(european management forum)。
1976年改为会员制组织,成员都是位居全球前1000位的跨国公司(如微软、沃尔玛等)。
国际竞争力分析
政治稳定性、政府效率等政治制度因素对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产权保护等经济制度因素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社会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体系等社会制度因素对国际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合作制度
国际贸易规则、国际投资规则等国际合作制度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外部环境。
05
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 策略建议
优化人才结构,培养高素质人才
改革教育体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职业培训
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满足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华工作和 创新。
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保障能力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增加科技研发投入
加大财政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向 科技创新领域。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科研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研设施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 支撑。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汇报范围
时间范围
本次分析主要关注过去五年至未来五年的国际 竞争力趋势。
空间范围
涵盖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重点关注 与中国有密切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
行业范围
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
02
国际竞争力概念及理论
国际竞争力定义
综合能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 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所 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经济、科技、 文化等多个方面。
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评价体系课件
1.国际竞争力的 概念及其发展
2.关于国际竞争 力的代表理论
3.关于国际竞争 力的评价体系
3.1国际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机构
1989年
4.WEF体系下国际 竞争力国别分析
5.关于评价方法 的评价
理学院,坐落于瑞士西力,部向城国市际洛市桑场。提供符合消际费性者机或构购。买总者部需求设在瑞士
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更的多管产理品学,院并。持续获得赢日利内的瓦能。力。
1.国际竞争力的 概念及其发展
2.关于国际竞争 力的代表理论
2.1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的历史溯源
3.关于国际竞争 力的评价体系
4.WEF体系下国际 竞争力国别分析
赖于全球性经济 ·大国则较多地依赖于 国内市场 ·本土化经济为主导的 国家如何参与和适应全 球性经济,是一国提升 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竞争资产是指自然资 源、土地、人口等继承 的资产 ·竞争过程则是一国把资 产转化为增加值的能力 ·发达国家经过活跃的竞 争过程,积累起雄厚的 竞争资产 ·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 经历这种活跃的转化过 程,其竞争资产十分薄 弱
3.关于国际竞争 力的评价体系
4.WEF体系下国际 竞争力国别分析
5.关于评价方法 的评价
2.3核心竞争优势理论
·1990年,普拉海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 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它从企业内部寻找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企业核心竞争力
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 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4.WEF体系下国际 竞争力国别分析
5.关于评价方法 的评价
国家法规
宏观竞争力
教育
微观竞争力 结构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研究
(1)国家竞争模型(国家钻石模型):一国的国内经济
环境对企业发挥其竞争优势具有很大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 最直接的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支持产业 以及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除了这几种主要影响因素外, 机 遇和政府也对国家竞争优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模型旨在阐 述为什么某些国家会成为某些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 企业的母国基地。
国际竞争力研究
一、国际竞争力概念和内涵
(一)含义 (二)概念和内涵 (三)分类
二、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
(一)竞争优势理论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 (三)IMD国际竞争力理论
三、当代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及其比较
(一)IMD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WEF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三)IMD评价体系与WEF评价体系的比较
国家钻石模型
机遇 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 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
生产要素
需求状况 需求状况
相关和支持产业
政府
(2)产业竞争“5种作用力模型”:波特认为,影响产业
竞争的因素有产业外部因素和产业内部因素两大类。关键在 于产业内部的企业对外部影响的应变能力。一个产业内部的 竞争状态取决于5 种竞争作用力( competitive force) , 即 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砍价能力、供方砍价能力以及现 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些作用力汇集而成的合力, 决定了特 定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此外, 一个产业内竞争企业 之间的相互竞争行为也会影响产业的竞争程度。
二、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
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是再战后国际经济的历史背景下 对各种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创造性的综合应用的产物。 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大 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 “要素禀赋学说”等。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 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真正在一个明确的竞争力 概念下,解释国际竞争力演变规律的完整理论才出现。 目前,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竞争优 势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IMD的国际竞争力理论。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2010年02月21日10:48凤凰网教育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
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
日本为4.28%,韩国为3.01%。
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
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
(详细见附件一)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八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详细见附件二)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
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
(详细见附件三)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在2007年就写过一个提案,同时也在一个会上提出,希望北京市能够率先在全国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
王晋堂提出三个理由:第一,4%的投入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数字,北京市作为首都完全应该不低于这个数。
第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GDP投入是4.7%~7.4%,如果中国低于美国、日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要低于印度(7.1%),低于韩国,这就说不过去了。
第三,北京市在当时GDP的增长连续七年是两位数,提高教育投入所占比例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
“但北京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目标,2006年是3.1%,2007年是3.8%,2008年是3.5%。
”王晋堂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让每一个校长都在想着怎么弄钱,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发展。